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2011-03-31 6页 pdf 412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8096

暂无简介

举报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第9卷第9期 2010年9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9No.9 Sep.2010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陈卫强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528225) 摘 要:民间歌谣是以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保留了鲜 明的地方方言特色。粤语的民间歌谣可以为粤方言研究以及广府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材料。从一 些较为古老的民谣之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方言和文化的历史痕迹,这对...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第9卷第9期 2010年9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9No.9 Sep.2010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陈卫强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528225) 摘 要:民间歌谣是以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保留了鲜 明的地方方言特色。粤语的民间歌谣可以为粤方言研究以及广府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从一 些较为古老的民谣之中。我们还可以找到方言和文化的历史痕迹,这对于研究方言以及文化的演变 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民谣应该妥善保存并整理。 关键词:粤语;民谣;广府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10)09—0092—05 一、引言 在中国众多的地方民谣之中,粤语民谣所占数 量甚多。岭南能成为民谣的“富矿区”,与当地的民 俗历史干系甚大。越人本是岭南地区的原居民,越 人的风俗,无论生活或劳作,都喜欢以歌吟唱。《全 粤诗》⋯所收的《南海仙人祝辞》、《越人土风歌》等 都足以印证古时岭南歌风已兴。虽然历经中化 的洗礼,汉越融合,风俗随时嬗变,但是岭南人民好 歌的风俗依然不改,至明清的时候更趋盛行。明代, 岭南人民爱好唱歌的风气非常盛待,洪武初年孙黄 的《广州歌》就写道:“广州富庶天下闻,四时风气长 如春⋯⋯朱帘十里映杨柳,帘栊上下开户牖。闽姬 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阿峨大舶映云日,贾 客f家万家室。春风列屋艳神仙,夜月满江闻管 弦”[21455。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亦有载:“凡有吉 庆,必唱歌以为欢乐。”“东西flIi粤皆尚歌,而四粤土 司中尤盛”[3]324.327。透过这些记载我们仍然可以想 见当时歌声处处之情景。粤语民间歌谣种类繁多, 大致有号子、咸水歌、开叹情、木鱼、山歌、小曲、儿 歌、叫卖等等。大部分民间歌谣都是当地老百姓的 口头创作,歌谣材广泛,婚丧祭祀、日常起居、生产 劳作基本上都以歌咏唱,人们凭歌寄语,抒发感情。 民间歌谣有配乐和不配乐两种,《诗.魏风.园有桃》 毛传有云:“合曲日歌,徒歌日谣”【4J322。本文所列 举的民谣均为无音乐旋律的“徒歌”。 民间歌谣以方占咏唱,口耳相传,可以说,方言 就是民间歌谣生存的土壤。1918年北大成屯“歌谣 研究会”,发起对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但是 民间歌谣是用方言口语进行创作和流传的,不调查和 研究方言,就无法忠实准确地记录民间歌谣,进而揭 开了现代方言研究的序幕,这正说明了民间歌谣与方 言及民俗文化关系之密切。下面以笔者搜集的粤语 民间歌谣为例,探讨民间歌谣在方言的词汇和用韵两 方面的语言文化信息,顾及到行文和阅读之便捷,本 文所录歌词之方言土语用字不考订其本字。 二、民谣词汇的语言文化信息 (一)民谣词汇所反映的广府语言文化 民间酬唱的民谣俚曲,多数语出天然,通常以非 常地道的方言土语入歌。这些歌谣一般未经文人骚 客的刻意文饰,所以最能反映方言土语的真切面貌, 而方言土语的背后,则隐含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从广府民谣的词汇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广府语言 文化的元素。下文以广府婚俗歌谣为例作说明。 咸水歌主要流行于珠三角地区水乡人家,以粤 收稿日期:2010.04.23 作者简介:陈卫强(1974.),男,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从事现代汉语方言研究。 万方数据 第9期 陈卫强: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93· 语演唱,风格独特。青年男女常常对唱咸水歌,互诉 心曲,如: (女)新买把薄刀共哥斩缆,斩断条大缆免 俾人弹。 (男)旧缆解开新缆又驳,续番条大缆共妹 痴缠。 (薄刀:菜刀;俾:被;弹:批评、指责;驳:接 上;续番:又接上) “缆”即缆绳,船艇相靠停泊或并行拖行时都以 缆绳相接,这时,青年男女便有r相识相恋的机会。 歌谣上句女方以“斩缆”起头,意决分手,免得人后 说三道四。下旬男方以“续缆”为答,现出坚执不 从,断了又续的痴心和决心。男女双方以“缆”为 媒,表达委婉巧妙,读了这首咸水歌,我们就更容易 理解为何粤语会把男女恋爱叫做“拍拖”了。 高堂歌是广府地区水乡人在婚宴的高堂(即客 厅)之上唱的歌,新郎与新娘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 友欢聚一堂,互相对唱。高堂歌以每段四句,每句七 到八字为规则。如以下这首: 来到高堂我失失慌,满头大汗都抹唔干。 十件衣衫湿嘘九件半,多得太阳又晒番干。 (失失慌:惊惶失措;多得:多亏) 歌谣描写新郎心中紧张慌乱,以致大汗淋漓衣 衫尽湿,幸亏衣衫被太阳晒干才不至于窘态毕显。 方言词“失失慌”以较为特别的AAB式霞叠结构构 词,动态助词“番”表示“回复”,“晒番干”即“又再 晒干”。这些方言词形象地表现新郎上高堂时的内 心感受,让人忍俊不禁。 广府婚俗有娶亲前夕为新人安床挂帐的程序, 以下这首民谣就是在安床时唱的: 新挂帐,四角齐, 四边珠帘咐高低,三年抱两臊虾仔。 (咐:这么;臊虾仔:婴儿) 入新房安床挂帐的通常由夫妻双全子女多的 “好命人”担当,他们边布置边唱歌,祝愿新人早生 多生贵子。韵脚“齐、低、仔”三字一韵到底,念起来 和谐融通。方言词“臊虾仔”意为“婴儿”,因新生婴 儿色红像虾,又有乳臭,故有些称。整首歌谣生动形 象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气氛。 这些民谣很多都是用方言俗字记录,用粤语咏 唱。当地的老百姓把日常的口语随手拈来,整合成 歌,唱起来既琅琅上口又自然亲切,对于他们来说, 真正呵谓“天籁”之音。这些保留在民谣之中的方 言土语,对语言文化研究都很有帮助,但在调查时往 往不能从以普通话为参照拟定的方言词汇调查表里 发掘出来。因此,搜集民谣中的土语词汇对于方言 文化研究很有必要也很蕈要。调查者可以根据民谣 中出现的土语词汇来补充词汇调杏的条目,这样的 方言调查词表会更切合方言实际,调查效果自然会 更好。 (二)民谣词汇所反映的语言变化 民谣基本都是口头传承的,有些歌谣创作的时 间比较久远,有好些至今已经不大说的口语词在这 些歌谣中保留了下来,成为研究方言词汇演变的一 个窗口。近些年来,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有 了很大提高,加上推普工作的开展,一些地道的土语 词很容易被所谓文雅的书面词汇取代。如童谣《月 光光》中的“葡突”,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为 何物,笔者曾经问过广州市区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 家,他们也不知道“葡突”为何物,看来这个名称已 经消失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其实“葡突”就是苦瓜, 现在东莞一带依然保留这个说法。 称谓语最能反映当时老百姓的亲属关系和地位 差别,但是称谓语也极容易变化,极具时代性。例如 下面这首歌谣: 西关小姐晒红裙,翻来翻去晒唔匀。 阿爹爱男唔爱女,阿妈拉男撇女开。 今世做人做错女,后世做女我唔来。 (唔:不) 从这首歌谣可知旧时广州两关人称父亲为“阿 爹”,这种称谓如今已经较难听到了,而“阿妈”的称 谓如今仍然很普遍。又如《鸡公仔》: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甚艰难。 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 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老爷煮定蒸? 老爷话煮,安人话蒸, 蒸蒸煮煮都唔中意,拍起台头闹一番。 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心抱:媳妇;晏:迟;下间:厨房) 这首歌谣反映了旧时的媳妇在婆家受尽屈辱折 磨的悲惨生活。“老爷”和“安人”是旧时媳妇对公公 婆婆的称谓,这种称谓如今在广州市区已基本消失。 而在其他粤语区,年纪大的人还会使用“老爷”“安 人”,但年轻人更是不会这样称呼公公婆婆r。 除称谓语的变化外,量词也町以找到变化的例 子,例如儿歌《点虫虫》: 万方数据 ·94·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卷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 荔枝熟,摘边仆,边仆啖啖肉。 (边:哪;仆:簇;啖:口) 广州话“仆”这一量词现在已经不用了,南海九 江话仍然保留量词“仆”,读作pok龆,“边仆”意指“哪 一簇”。时代在进步,语言在变化,若是让现在广州的 年轻人来念这些歌谣,也会觉得有点儿不明就里。 三、民谣用韵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一)民谣用韵所反映的广府语言文化 民间歌谣主要依靠口头流传的方式在一代代的 劳动人民之间传承流播,能够让老百姓一听就记得 住,一唱就上口的歌谣必定是韵律美、句式美和修辞 美兼备的,其中韵律最为荤要。民间歌谣大多讲究 韵脚和谐,粤语民谣就是多数都押韵的,即使有不押 韵的都往往具有严整的句式,如鸦片战争时的三元 里民谣: 一声炮响,二律埋城,三元里顶住,四方炮 台打烂,伍紫垣借款, 六百万讲和,七钱二兑足,八千斤未响,九 九打下。十足输晒。 (二,谐音“义”,义律是"-3时的英军首领; 埋:靠近;伍紫垣:即伍崇耀,清末十三行富商; 八千斤:指广州城西北角的大炮;九九:九,谐音 “久”,“打打停停”的意思;输晒:输光) 咸水歌通常不押韵,这是因为咸水歌的歌词常 常是兴之所至,随意发挥的缘故,不过虽然曲调随字 行腔,但曲式和腔调皆循定式,不会改变。咸水歌主 要采用同音相协的形式,例如起子常以“哥”“妹”相 应答,中间又有“啊咧”为衬词,这些词语都起到“协 音”的作用,如: 天上有星千万颗咧,海底有鱼千万条; 哥你有情妹更有义咧,只恨牛郎织女隔条 天河啊咧⋯⋯ 又如: 头桨好援二桨好棹咧,我丢开头桨同妹商 量啊咧⋯⋯ (授:拉引,扳;棹:摇) 同韵相协的粤语民谣则占多数,有的句句押韵, 有的隔句押韵,有一韵到底的,也有换韵的。同韵的 字有规则地再现,使得歌谣产生回环往复的乐韵美 感,如下面两首儿歌: 丫蝉喊,荔枝熟。 阿婆喊,买猪肉, 大人喊,畀滚水婉, 细蚊仔喊,畀米升煽。 (畀:被;烧:烫;喊:叫、哭;米升:量米的竹 制容器;炳:捂住) 红娘喊,荔枝红, 龙船鼓,响咚咚,家家争裹棕,凭吊屈原公。 (红娘:蝉) 两首儿歌都是一韵到底,第一首的韵脚字“熟、 肉、烧、煽”均是入声字,整首儿歌押入声韵一ok。第 二首的韵脚字“红、咚、棕、公”的韵母都是阳声字, 整首儿歌押一OD韵。这两首儿歌反映了端午夏至 时节,荔熟蝉鸣,食荔枝,划龙舟,包粽子的广府民 俗。 有些歌谣并不严格地以同韵字相押,也有用韵 腹相同、韵尾相近的字来押韵的情况,如: 一只歌仔甚新鲜,灶虾由甲契同年, 又共蜘蛛借线络,又共禽崂借盒添, 舂米公公担盒过,又问禽崂担去边, 塘尾自谢开盒睇,睇见鱼鳞共饭粘。 (灶虾:灶马;契同年:结为干亲;由甲:蟑 螂;禽螃:一种腿长体形较大的蜘蛛;添:再;舂 米公公:儿语词,一种小昆虫,黑色,形似蜂类; 边:哪儿;塘尾:蜻蜓;睇:看) 这首歌谣的韵脚字“鲜、年、边”的韵母是一in, “添、粘”的韵母是一im,两组字的主元音相同,又都 是鼻音韵尾,因此可以相押。又如: 切七板,众人闻, 父母无钱卖女身, 卖去别家和别处,卖去温家做贱人, 热菜热饭有得食,冻茶冻饭畀我鉴沙吞, 琴晚探骨探N二.Y-更,走入厨房瞌下眼酬, 大煲滚水照头淋. 保佑亲爹来赎我,金银珠宝答谢灵神。 (有:没有;鉴沙吞:连带沙子吞下;琴晚: 昨晚;探骨:捶打身体以舒筋骨;瞌下眼咧:打一 下瞌睡) 歌谣的韵脚字“闻、身、人、吞、唰、神”的韵母是 一伽,只有“淋”字的韵母是一gln。粤语有三个阳声 韵尾一m、一n、一日,其中一ITI和一n韵尾的字经常押 韵。这首歌谣反映了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儿女卖身当 婢女,过着牛马不如的苦难凄惨生活。 万方数据 第9期 陈卫强: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95· 民谣的押韵以当地方言发音为准,若以彼地的 方言来念,往往不合音律,略失乐韵美感。例如下面 这首民谣“开叹情”: 唉!我慨姊啊!十月阳春唔保冷,点解拈 针日日做衣裳? 穷等人家粗着惯,使乜红红绿绿咐在行。 啪日媒人三婶到,原来保姊“包槟榔”。 外向生成从古话,盲婚哑嫁实在凄凉。 成世肉随砧板上,算你凤冠霞佩亦寻常。 好极翁姑唔似亲生养,好极才郎都要去外 乡。 (,最解:为什么;拈针:拿捏着针;着:穿;使 乜:用不着;咐:这么;相日:那天;包槟榔:意指 订婚,以前订婚以槟榔为聘礼) 以前广府地区女子出嫁普遍有“哭嫁”的风俗, “待嫁娘”于出阁前数日要深居闺房,其姐妹好友须 彻夜相陪至出嫁。她们在闺中互相酬唱,互诉心事, 这种场合唱的歌谣叫做“开叹情”。这首“开叹情” 的韵脚字“裳、凉、常、养、乡”均为宕摄开口三等字, 唯独“行、榔”两字为宕摄开口一等字。若用广州话 来念这首歌谣,总觉得不大顺畅,因为广州话的宕摄 唐阳韵分立,开口三等阳声字韵母读一∞D,开口一 等阳声字韵母读一。日。但参考其他粤方言点的读 音,我们发现有些地方唐阳韵是混同的,如从化太 平、中山坦洲都读作一位D,IS]又如广州东圃的文 冲、石牌、黄村∞1等地以及番禺的万顷沙等地都读作 一3rj。因此这首“开叹情”的用韵反映了一些粤方 言唐阳混同的事实,是完伞町以押韵的。 (二)民谣用韵所反映的语音变化 语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 三个语言要素之中,一般来说词汇最容易发生变化, 语音和语法则次之。有一些歌谣,用现在的方音来 念,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不押韵了,这上E是语音变化 造成的结果。我们从一些多年前流传至今的歌谣中, 还可以寻觅到语音变化历史痕迹。如下面这首民谣: 阿四阿四,擢条锁匙, 开个夹万,擢两毫子, 买斤荔枝,唔爱黑叶,要爱槐枝。 (阿四:对女佣的称呼;挥:拿取;夹万:保 险柜;黑叶、槐枝:皆为荔枝常见品种) 歌谣中的“四、匙、子、枝”都是止摄开口三等 字,现代广州话“匙、子、枝”三字韵母都读一i,唯独 “四”字读一ei,不合首句起韵的常例。按理,“四” 字本来也是读一i的。据J.DayerBall的Cantonese MadeEasy(《广州话速成》)一书,我们发现“四”字 的注音是:四SZ,[71显然当时是单元音韵母。“四” 字在如今四乡的粤语仍然保留读一i,例如中山的石 岐、番禺钟村、南海两樵、恩平牛江【8J、从化街口、南 海沙头一。等地。还有在粤剧的唱词之中,与“四”音 韵地位相同的“死”字依然念作si35。这些证据都表 明,“四”在以前的广州话中是念一i的,可见这首歌 谣的押韵非常和谐。只不过后来广州话有一部分止 摄开口三等字的舌面元音一i发生高位裂化的演变, 才变为一ei,如:四sei33、皮phei21、美mei”、机kei55、 戏hei”等字。 广州话除了一i发生高位裂化的演变外,一U也 有同样的变化,请看下面这首颇为流行的童谣《月 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槟榔, 槟榔香,摘子姜,子姜辣,买葡突, 葡突苦,买猪肚,猪肚肥,买牛皮, 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马鞭, 马鞭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 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只船, 船漏底,浸死两个番鬼仔, 一个浮头,一个沉底, 一个匿埋门扇底,一个变成条油炸鬼。 (葡突:苦瓜;番鬼仔:对洋人小孩的蔑称; 匿埋:躲藏;油炸鬼:油条) 这首童谣前四句由“光”起韵,中间两两相押, 每隔两句换韵,最后六句押韵。但是若以现代广州 话来念,会发现当中“葡突苦,买猪肚”一句并不相 协。其实,“苦、肚”皆为模韵字,理应相协,只不过 现代广州话有部分模韵字发生了裂化演变,“肚”字 韵母由原来的一u变为一OU,才造成如今不相协的 状况。在如今四乡的粤语,如广州东郊的文冲、小洲 以及从化、高明、中山、珠海、开平、台山坤1等等地方, “肚”字仍然保留读一U。 除了语音演变造成韵脚不协的情况,有蝗民谣 由于口头已濒于失传,日久未闻,一些字的读音容易 读错,乃至不押韵。如下面这首: 清河绾髻春意闹,三十不嫁随意乐, 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沼。 (泻:珠三角地名用字,意为水道分支处) 这是一首自梳女唱的歌谣。“自梳”习俗曾在 清末民初的珠三角地区盛行,女孩子通过一种特定 万方数据 ·96·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卷 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 终老。这首歌谣描绘了一幅自梳女立意不嫁,逍遥 自在的水乡生活图景。此谣韵脚为“闹、乐、涪”, “闹、涪”读一au韵,但“乐”如果读lok2则不押韵, 让人心生疑惑。其实,“乐”还有一个古疑母肴韵的 读音,《论语·雍也》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 个“乐”普通话读为y60。那么广州话该作什么读音 呢?清代粤语韵书《分韵撮要》将其归入第十八韵 “交绞教”韵去声,释日:“乐,岩效切,喜好也”。今 《广州话正音字典》“乐”字条之三,其音记为 “ngaau6”,例文有“乐山乐水”¨oJl4。因此,歌谣中 的“乐”应是古疑母肴韵阳去调字,以国际音标记之 则为rjau22。“乐”读为“咬”阳去调,正好合韵,文意 也通。除了韵脚字外,民谣之中的同音字也是方言 语音研究的一个切人点。民谣的记录常常以同音字 记音,这些同音字都是只表音不表义的,我们很容易 会误以为这些同音字就是本字,从而造成错误的理 解。例如上面所举开叹情中的“成世肉随砧板上, 算你风冠霞佩亦寻常。”一句,如果把“肉随砧板上” 的“随”理解为“随着”的话,文意不通。其实,“随” 的本字就是“在”。在四乡的方言口语之中,“在”还 有读作送气塞擦音声母的现象,例如南海黄岐方言 的“唔睬ts“oi35度”(不在这儿),如从化方言的“才 ts“oi22屋企”(在家),有时念得较快,oi的开口度会 较小,念同“随”。因此,“肉随砧板上”就是“肉在砧 板上”,这样文意就相当明了通顺r。 民间歌谣可以为方言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材 料,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方言调杏向来有注重记录 方言民谣、谚语、俗语和民间传说的好传统,只是这 些记录都较为零散,数量也不多。游汝杰(2004)曾 提到:“方言和民俗(folkway)中的13承语言民俗关 系最为密切。所谓口承语言民俗是指口头语表达的 民俗,如民歌、曲艺、秘密语、吉利词、忌讳词、谚语、 语言游戏等。方言学对于调杏和研究这些民俗现象 是必不可少的。”⋯130目前,民俗文学界是搜集、整理 和研究这些民间材料的主力军,其实,方言学界也应 该更积极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因为民谣、谚语、 俗语和民间传说等等都是活在方言之中的。 【参考文献】 [1]陈永正.全粤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2]孙黄.西庵集(卷三)[M]∥续修四库全书(四百一十 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1996. [4]续修四库全书(五十八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 [5]陈卫强.广州地区粤方言语音研究[D].广州:暨南大 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2008. [6]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7]J.DyerBall.CantoneseMadeEasy[M].HongKong: Kelly&WalshLimited.1907. [8]詹伯慧,张日升.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9]彭tl,)il.粤语论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0]詹伯慧.广州话正音字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2. [11]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4. [责任编辑梁敏] TheculturalinformationinGuangdongballads CHENWeiqiang (ChineseDepartment,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Foshan,Guangdong528225,China) .Abstract:Ballads,withtheirlonghistoryanddistinctivedialecticalfeatures,area folkloreformindialect. GuangdongballadscallprovideimportantliteraturefortheresearchofGuangdongdialectsandculture,forwecan trackhistoryofthedialectsandcultureinthemandtheseareofgreatvaluetotheresearchofdialectsandthedevel— opmentoftheculture. Keywords:Guangdongdialect;ballad;Guangdongculture 万方数据 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作者: 陈卫强, CHEN Weiqiang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佛山,528225 刊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TY(SOCIAL SCINECE EDITION) 年,卷(期): 2010,09(9) 参考文献(11条) 1.陈永正 全粤诗 2008 2.孙蕡 西庵集 2002 3.屈大均 广东新语 1996 4.续修四库全书 2002 5.陈卫强 广州地区粤方言语音研究 2008 6.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 广州方言研究 1995 7.J.Dyer Ball Cantonese Made Easy 1907 8.詹伯慧.张日升 珠江三角洲方言字音对照 1987 9.彭小川 粤语论稿 2004 10.詹伯慧 广州话正音字典 2002 11.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教程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zdxxb-shkxb201009018.aspx
/
本文档为【粤语民谣中的语言文化信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