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谈谈皮肤病的辨治

谈谈皮肤病的辨治

2011-02-25 2页 pdf 111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7679

暂无简介

举报
谈谈皮肤病的辨治 特约专稿 谈 谈 皮 肤 病 的 辨 治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210029) 吴 淞           提 要  介绍疏风清热、清热凉血、祛湿化湿、活血化瘀等皮肤病常用治法      及其经验方药, 并对皮肤病治疗中养血润燥药的应用、清热解毒药的应用、情志因      素、兼证辨治、饮食忌口、中西医结合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关键词  皮肤病 治法 养血润燥药 清热解毒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 则, 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中医辨治皮肤病历史悠 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采用中医内治...
谈谈皮肤病的辨治
特约专稿 谈 谈 皮 肤 病 的 辨 治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210029) 吴 淞           提 要  介绍疏风清热、清热凉血、祛湿化湿、活血化瘀等皮肤病常用治法      及其经验方药, 并对皮肤病治疗中养血润燥药的应用、清热解毒药的应用、情志因      素、兼证辨治、饮食忌口、中西医结合等问题发表了见解。       关键词  皮肤病 治法 养血润燥药 清热解毒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 则, 也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中医辨治皮肤病历史悠 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采用中医内治疗法治疗 多种皮肤病, 深感辨证用药的重要性, 兹将临床辨治 体会介绍如下。 1 皮肤病常用治法 111 疏风清热法 适用于风热客于肌肤所致的皮 肤病。临床表现为起病急, 皮损色泽红, 或伴见轻度 发热, 微恶风寒, 瘙痒,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临床常 见病症有急性风热型荨麻疹、玫瑰糠疹、急性过敏性 皮炎等。此类疾病起病快, 红斑、丘疹、风团及瘙痒均 明显。治用凉血以清热, 疏风以止痒。常用方药: 荆 芥 10g, 牛蒡子 10g, 生石膏 20g, 知母 15g, 生地 15g, 白僵蚕 10g, 葛根 10g, 牛蒡子 10g, 柴胡 10g, 银 花 10g, 菊花 10g, 桔梗 3g, 防风 10g, 蝉衣 6g, 地肤 子 15g, 连翘 10g, 生甘草 5g。若瘙痒明显, 可加乌梢 蛇、徐长卿、白蒺藜; 若皮损色红显著, 可适当加丹 皮、白茅根、紫草。 112 清热凉血法 适用于火热之邪侵犯肌肤、血热 炽盛所致的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局部红斑色鲜红, 表 面灼热, 瘙痒较显著, 或伴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 红、苔黄, 脉数。临床常见病症有急性药疹、过敏性紫 癜、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的血热型、红皮病等。采用清 热凉血法治疗, 可使红斑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常用方 药: 水牛角 (先煎) 20~ 30g, 生地 20g, 丹皮 10g, 玄参 10g, 黄芩 10g, 赤芍 10g, 生石膏 20~ 30g, 知母 10g, 紫草 15g, 白茅根 30g, 芦根 10g, 银花 10g, 连翘 10g, 黄连 3g, 紫草 10g, 生甘草 5g。如瘙痒明显, 加 白僵蚕、防风、蝉衣、炙蜈蚣、地肤子、白鲜皮、乌梢 蛇。如大便干结, 加制大黄。 113 祛湿化湿法 适用于湿热蕴结肌肤或脾虚失 运、水湿内滞、泛于肌表而致的皮肤病。临床表现均 有红斑、水疱、糜烂、渗液、肿胀等湿重症状, 脾虚者 伴有面色萎黄、疲乏、纳呆等症, 舌苔黄腻, 脉弦数。 临床常见病症有急性湿疹、急性接触性皮炎、带状疱 疹、大疱性皮肤病等。可分别采用清热祛湿或健脾化 湿法治疗。笔者常用下方加减治疗: 龙胆草 5g, 山栀 10g, 黄芩 10g, 黄柏 10g, 柴胡 10g, 生地 15g, 车前子 10g, 泽泻 10g, 木通 3g, 萆  10g, 大黄 6g, 六一散 10g, 丹皮 10g, 白茅根 15~ 30g。如有脓疱或渗液混 浊, 加银花、连翘、蒲公英; 瘙痒, 加防风、白鲜皮、地 肤子、乌梢蛇、白僵蚕、蝉衣; 脾虚湿重者, 常用药: 茯 苓 10g, 猪苓 10g, 苍术 10g, 白术 10g, 白扁豆 10g, 萆  10g, 茵陈 10g, 防己 10g, 木通 3g, 厚朴 10g, 砂 仁 3g, 枳实 10g, 苡仁 15~ 30g, 党参 10g; 脾虚乏力, 加黄芪 15g。 114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经络阻遏或气血凝滞而 致的血瘀证, 包括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者, 或肾虚血 瘀者。其临床表现为红斑较肥厚浸润, 或有皮下结 节、瘀斑、肌肤甲错、疤痕等, 有时局部肿胀伴疼痛, 或兼有面色晦暗、口唇发紫, 舌有紫气或瘀斑、苔白, 脉缓或涩。临床常见病症有结节性红斑、硬皮病、盘 状红斑狼疮、紫癜等。治以活血化瘀法为主。常用方 药: 川芎 10g, 丹参 15g, 赤芍 10g, 当归 10g, 鸡血藤 15~ 30g, 桃仁 10g, 红花 10g, 牛膝 10g, 乳香 6g, 没 药 6g, 莪术 10g, 三棱 10g, 鬼箭羽 10g, 泽兰泻 (各) 10g。如肝气郁结, 加柴胡、香附、郁金、延胡索、川楝 子、青皮、陈皮; 如肾虚血瘀, 阴虚加枸杞子、熟地、黄 精、鳖甲、紫河车、女贞子、旱莲草, 阳虚加菟丝子、仙 灵脾、制附子、仙茅。 2 临证体会 上述常用治法, 在临证时, 必须根据病程中不同 ·1·江苏中医 2001 年第 22 卷第 1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时期的皮疹特点、兼症等, 灵活运用, 随证加减。某些 皮肤病与情志、饮食等因素关系密切, 临证应予重 视。中西医结合的亦可适时采用, 以提高疗效。 211 养血润燥药的应用 某些皮肤病, 尤其是慢性 病, 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久 治不愈的银屑病、鱼鳞病等, 皮损表现干燥、脱屑肥 厚、皲裂等, 辨证属血虚风燥或血燥, 宜以养血润燥 法治之。常用方药: 当归 10 g, 生熟地 (各) 10 g, 白芍 10 g, 首乌 10 g, 天麦冬 (各) 10 g, 大胡麻 10 g, 鸡血 藤 15~ 30g, 川芎 10 g, 红花 5 g, 桑椹子 10 g 天花粉 15g, 石斛 10g。此外可再适当加入搜风止痒中药如 炙蜈蚣 (3 条)、全蝎 (3g)。 212 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皮损出现脓疱、毛囊炎、 疖肿等急性疮疡之症状, 辨证为热毒壅遏, 必须加清 热解毒中药, 如黄连、黄芩、黄柏、山栀、人中黄、银 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蚤休、半枝莲、野菊花等。 213 重视情志因素 七情可影响人体机能, 从而致 病或加重病情, 在皮肤病诊治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 的重视。尤其应了解与疾病有关的情志变化, 如神经 性皮炎往往与情绪紧张、失眠、疲劳等有关, 而加用 具有调节情志作用的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失眠者 可加合欢皮 15g、夜交藤 15g, 或灵磁石 30g; 疲劳者 加黄芪 15g。 214 重视兼证的辨治 一般皮肤病多有常法、大 法, 但如遇有兼证, 必须随证加减。如面部痤疮, 中医 称作“肺风粉刺”, 一般辨证为肺热、血热, 方以枇杷 清肺饮为主治疗。但若兼有结节、囊肿或疤痕表现, 则为痰瘀凝结, 应加入消痰软坚药如当归、川芎、赤 芍、丹参、昆布、海藻、桃仁、红花、陈皮、青皮、半夏、 五灵脂等; 如兼见面部皮肤油腻, 则可加入生山楂、 薏苡仁、白术、泽泻、决明子、茯苓皮等。 215 关于饮食忌口 某些皮肤病与饮食有关, 应注 意节制饮食或忌刺激性食物。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应忌食鱼、虾、海鲜等食物; 面 部痤疮忌辛辣之品; 脂溢性脱发, 尤其是属于油性 者, 应忌食肥甘之品。 216 关于中西医结合 许多皮肤病可反复发作, 甚 至久治不愈, 而长期内服西药或外用激素软膏又有 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相对而言, 内服中药则较少副作 用, 可以较长时期应用, 并便于随证调节。但是, 若据 此而排斥西医诊治方法, 则是不明智的。如中医根据 红斑、水疱等皮损变化辨证, 常规采用清热利湿法, 但有些疑难病、少见病, 仅从皮损变化尚不能明确诊 断, 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皮肤活检等西医手段进一 步明确诊断, 据此用药疗效更佳。在治疗上, 变态反 应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加用抗组胺药 疗效更佳; 与自身免疫系统变化有关的结缔组织病, 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以控制症状, 待全身症 状缓解或进入慢性期后, 再内服中药调理, 则显得更 为合理。 作者简介  吴淞 (1943— ) , 教授, 主任医 师, 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1966 年毕业于南京 医科大学, 1981 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学习 中医研究班。现任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 兼任中 国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 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 结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擅长 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银屑病、痤疮、荨 麻疹、湿疹、病毒性皮肤病 (扁平疣、带状疱疹)、脱 发、黄褐斑、结节性红斑等病症。不断吸收国内外先 进技术, 开展皮肤病新疗法, 包括多种外治法、中药 静脉滴注疗法、中药水疗法和汽疗法、中药面部美容 疗法等。参加并指导科研课题 2 项, 主编及参编论著 各 1 部, 发表论文 20 余篇。 (收稿日期: 2001- 07- 27)ƒ 博 士 论 坛Š 稿 约  热忱欢迎广大博士积极参与, 踊跃投稿!   1 选题范围 (1) 21 世纪中医药发展趋势探讨; (2)中医药现代化的内涵与目标研究; (3)临证思路与方法探讨; (4)新疾病谱诊治规律探讨; (5)中医药疑点、难点、热点问题探讨; (6)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7)国内外中医药研究动态与进展。 2 对于所赐稿件, 将及时提交专家审定。凡符合要求者将 及时编辑处理, 公开发表。 3 来稿请附 1 寸近照、作者简介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职务、职称、学术成就)以及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 电话等, 并在信封注明“博士论坛”字样 (附软盘)。 4 来稿请寄: 南京市汉中路 282 号《江苏中医》编辑部吕 慰秋收。邮码: 210029。 电话: 025- 6612950。 ·2· 江苏中医 2001 年第 22 卷第 1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文档为【谈谈皮肤病的辨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