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重上高坡

重上高坡

2010-11-24 2页 pdf 137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5855

暂无简介

举报
重上高坡 高坡.一个因文化异常独特和生 活极端贫困而闻名于世的苗族乡.距 离贵阳市仅49公里,生活景象却迥然 不同.一边是相当原始而后进的传统 农业社区.另一边却是高度繁荣的现 代都会。 10多年前我带着这样一种困惑 奉命前往.在这地方作过为期一年的 人类学田野考察,之后写作并出版了 我的第一本人类学学术专著《百年高 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 一晃13年过去了!时光如流!而 我始终未能忘却那片乡土。真所谓不 思量,自难忘。 今夏我有机会出差贵阳,其间稍 有闲暇.就立即动了重访高坡的念头。 恰好堂妹潘艳...
重上高坡
高坡.一个因文化异常独特和生 活极端贫困而闻名于世的苗族乡.距 离贵阳市仅49公里,生活景象却迥然 不同.一边是相当原始而后进的传统 农业社区.另一边却是高度繁荣的现 代都会。 10多年前我带着这样一种困惑 奉命前往.在这地方作过为期一年的 人类学田野考察,之后写作并出版了 我的第一本人类学学术专著《百年高 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 一晃13年过去了!时光如流!而 我始终未能忘却那片乡土。真所谓不 思量,自难忘。 今夏我有机会出差贵阳,其间稍 有闲暇.就立即动了重访高坡的念头。 恰好堂妹潘艳有空,也有车,就邀约着 一道去了高坡。一同前往的除了堂妹 和妹夫.还有我那曾经在某厅级单位 工作的堂叔和叔妈。 从贵阳出发,经花溪,过青岩,最 后径直爬山上高坡。沿途风景既熟悉, 又陌生。既亲切,又隔膜。在出青岩的 路口.我还一时间迷失了方向,忘记了 从何处进入高坡了。 到高坡后.也不去别处了,就带着 我叔叔一家直接奔向云顶草原。 我对叔叔说.这些地方,我以前是 步行来的,一年的时间里,我走访过高 坡全部89个自然村寨。 “以前不通公路吗?”叔叔问。 “通。”我说:“但路况很差,那时候是 黄土沙石路,一般小车根本上不来。” 【名家·田野记事】 一个成天背着相机.头戴草帽.穿一双解放鞋,长年奔走在贵州的高山深 谷里,出版了《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长裙苗短裙苗》等20余部著作的人; 一个出生在贵州天柱农村的侗族青年:一位从事文学与人类学研究的专家和 大学新闻传播教学的教授——他就是潘年英,一个从贵州走出去的知名作家、 文化人类学者。他的足迹几乎遍及黔中大地的每个角落。而无论在哪个寨子, 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都会被那些美丽的村寨和各种传奇故事所震撼⋯⋯ 重上高坡 “现在是柏油路了。”堂妹潘艳说。 “是啊。”我说,“现在开发了嘛”。 一边说话,我心里就一边嘀咕,可能 云顶草原也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了吧? 果然。刚进入草场.我们的车子就 被人拦下了。说要买门票。票价10元, 倒不贵。但毕竟跟以前不同了,我那时 来这草原,就如同进入自家后花园一般 自由和方便。当然那时与云顶村民憧憬 未来时.我也曾出谋划策般倡导和设计 过草原的开发,但现在果真变成现实 时,心里又不免有些失落了。不过,似这 样矛盾的心境。大概也是当今现代人所 共同怀有的一种普遍的“病”吧。 进入草场后.高坡山水的美丽立 即展现在眼前。我堂叔一家都没来过 这地方.更是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二 家人大呼小叫地往前跑。天空风吹云 走,气象万千;山对面坡岭逶迤,绵延 无尽.正是所谓的如海的苍山:脚下绿 草如茵.野花遍地⋯⋯实在令人心旷 神怡。 附近村民牵马过来招揽顾客。我 不骑,但我侄儿骑了。因为年纪还小, 自然还不能纵马驰骋.但可以想见.骑 在马背上的那种感觉应该很不一样。 我对叔叔说.在明代以前,这地方 原来是一片原始森林。后来被人把树 砍了,才变成草原的。 叔叔问我怎么知道这里原来是森 林。我说看书啊,史料上有记载的。《明 史》上记载得很清楚;说当年明朝廷征 剿高坡苗民时,就是在这片森林里捉 l文/图潘年英 到苗王干巴猪的。 “那这片森林是什么时候才砍掉 的呢?”叔叔又问。 “经年累月。”我说:“一直砍到上 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的 砍伐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彻底的砍 伐.从此之后这里就不再有森林了。” “后来呢?” “后来嘛.地方政府号召老百姓把 这一片土地全部开辟为农田,现在号 称是万亩良田。高处地方不能开辟为 农田。自然就变成了草场。” 我们站在一处悬崖上.鸟瞰对面 的连绵起伏无限延伸的蓝色山峦,心 中百感交集。 “变成草原也好。”我堂叔曾经宫 至副厅级,而且也曾主管过民族工作, 但我很怀疑他以前是否思考过在民族 现实贫困背后的历史因缘,所以,在沉 默了半天之后.他突然来了这/z,一句。 我不知道,他这是在感慨和呢,还 是从现实中真正看到了某种满怀希望 的未来? “我们都没有看见高坡乡嘛。”叔 叔说。 ’ “我们就是从乡政府门口过来 的。”我说。 毫无疑问.10多年过去了,高坡乡 依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风景依旧. 生活依旧。所以我在《百年高坡》一书末 尾总结的关于高坡是地域形成、历史形 成和民族形成的三句话,如今看来。也 依然是有相当的依据和见地的。■ 短信)))民及戆娄萋筹昙磊曩蒿喾个行政村触斟就了浓情信息墙”’为全县67万农 缡目 重上高坡 作者: 潘年英 作者单位: 刊名: 当代贵州 英文刊名: GUIZHOU TODAY 年,卷(期): 2008,(16) 引用次数: 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dgz200816027.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8日
/
本文档为【重上高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