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2010-11-22 2页 pdf 159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55771

暂无简介

举报
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周斌星 高林瑞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 本文较全面综述国内外普洱茶茶色素的最新进展,包括茶色素的组成结构、变化特点 、理化性质、生物活 用前景 关键词 普洱茶茶色素;变化特点;生物活性及应用前景 Study on the Puer Tea Pigment s ZHOU Bin-xing, GAO Lin-rui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
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 周斌星 高林瑞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云南 昆明 650201) 摘 要 本文较全面综述国内外普洱茶茶色素的最新进展,包括茶色素的组成结构、变化特点 、理化性质、生物活 用前景 关键词 普洱茶茶色素;变化特点;生物活性及应用前景 Study on the Puer Tea Pigment s ZHOU Bin-xing, GAO Lin-rui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and construction,bioactivities,character of variation,and deve1opment of application are summar ized. KeY word,Puer Tea Pigment :Character of variation:bioactivities: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普洱茶茶色素属于天然色素,是指从普洱茶中提取的一类 水溶性酚l生色素。包括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它们具有色 泽艳丽、着色效果好、可作稳定剂且富含 vp等特点。目前,茶 色素已经超出了传统色素的食品着色剂的用途,而被应用于医 药领域 。具有较好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能。随着人们关心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的热情正逐渐转化为对食品安全和环境恶化的担 忧,以及我国食品行业 “Qs”认证的实施,食品和饮料中 名目繁多的添加剂、激素和重金属,正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合 成色素在食品中的运用陆续遭到一些国家的禁用或限制使用, 其毒副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要求食用色素走天然之路,已迫在眉 睫。普洱茶茶色素以其天然无毒副作用和标本兼治的特色,而倍 受青睐和推广。笔者就普洱茶色素的研究进展做一总述。 1 普洱茶色素的形成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潮水归堆、渥堆 发酵、陈化、分级复烘等过程而制成的特色茶。茶多酚在渥堆 发酵过程中,在微生物所分泌酶的参与及湿热作用下被氧化成 初级氧化产物邻醌。邻醌极不稳定,既可还原形成黄烷醇类, 也可氧化生成次级氧化产物茶黄素等。随发酵进程、茶黄素类 不断减少,这些物质可进一步氧化缩合生成茶红素 (TR),因TR 不是反应的终产物,可进一步氧化形成茶褐素 (TB)。 2普洱茶色素的性质和结构 2.1茶黄素的性质和结构:自1957年Roberts 发了应 用双向纸色谱的研究结果,发现了有色的x和Y物质以来,日 本学者应用从茶叶中分离制备的L.EC、L-EGC、L-ECG和L-EGCG 作为反应基质经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及 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后经 Brown 和 Coxon 等人研究;至 今已发现的茶黄素 18种。茶黄素的水溶液色泽橙黄,提纯后成 结晶状粉末,色泽金黄。易溶于热水、醋酸乙酯、正丁醇,不 溶于氯仿和苯。 2.2茶红素的性质和结构:现代研究认为茶红素是一类易溶 于热水、正丁醇的相对分子质量差异极大的异源物, 它既包括 有儿茶素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反应的产物,也有儿茶素氧化产 物与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产生非酶促反应的产物,是一类复 杂不均的红褐色的酚 化合物。采用Sephadex LH.2O可将茶红 素分为三部分,TR一1(大分子量);TR一2(中分子量);TR一3(小 分子量)。茶红素的分子中有两个羧基,因而显酸性,并且茶红 素阴离子的存在会使茶汤颜色变深,故加碱则使茶汤颜色变深 [5] 2.3茶褐素的性质和结构:现代研究认为茶褐素系指一类 能溶于水而不溶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褐色色素。他们是一类 十分复杂的化合物,除含有多酚类的氧化聚合产物外,还含有 氨基酸、糖类等结合物,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待探明。茶褐素形 成以后,部分能与蛋白质结合而沉淀于叶底,形成叶底的色泽。 3普洱茶色素的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3.1 品质的关系 水溶性色素 TF、TR和 TB是儿茶素氧化分解聚合的产物。 据罗龙新等嘲研究,在渥堆过程中,其总的趋势是TF和TR显著 下降,TB大量积累。红碎茶中 (TF+TR)/TB=I.52。而云南普洱 茶中 (TF+TR)/TB=O.0 3,因而两者的汤色迥异。当TB含量为 7.85%时,汤色呈现红褐明亮的最佳汤色品质;而TB含量为.5.12 %,汤色则呈红橙明亮,这在生产上被认为渥堆发酵不足。可见, 普洱茶渥堆中TB的大量形成,对普洱茶的汤色红褐品质的形成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渥堆中,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大量减少, 唯独 TB大量增加,且含量较高,并在感官品质中起到十分重要 的作用。 TB是普洱茶中十分独特的品质成分。因此,从普 洱茶的整个加工过程中,系统地研究茶叶中色素物质的变化,将 有助于揭示普洱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及保健作用。另据何国藩等 研究表明:在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以黄酮类、茶多酚为主的内 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含成分在湿热、微生物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和非酶促氧化, 形成了以茶黄素 (TF)、茶红素 (TR)和茶褐素 (TB、水溶性的) 为主体的水溶l生色素。TB/TR和TB/TF的比值在一定范围内与汤 色、叶底呈负相关。但 TB/(TF+TR)与发酵适度的关系尚需进 一 步探讨。 3.2储藏过程中茶色素的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一 定时间的自然存放陈化是沱茶品质形成所必需,但并非 存放时间越长越好。据周才琼 研究认为:沱茶加工中形成的成 品茶储存半年后TF、TR和 TB比之原料分别增加了 54.7%、12.6 %和 25.5%,形成了沱茶橙黄明亮的汤色。可随存放时间延长, 自动氧化作用使茶黄素、茶红素降解或与蛋白质氨基酸等作用 逐步生成茶褐素。储放一年的沱茶的茶黄素、茶红素显著下降, 而茶褐素却增加了2 4.1 ,使汤色转暗,这也是茶滋味变淡 及香气陈化甚至带霉气的主要原因。如下表: 但普洱茶在陈化及干燥过程中,水溶性色素及留在叶底的 非水溶性色素,如何变化及其与普洱茶品质的关系尚有待进一 步研究。 4普洱茶茶色素的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6O年代我国学者楼福庆 发现茶色素具有显著的 抗凝、促纤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以来,茶色素的药理作 用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有研究表明,茶黄素是。一种很好的抗 氧化剂 ,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Steel V E[1:t J等 研究表明,茶色素对鼠的乳腺组织、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肿痛转 移有强的抑制作用。 在普洱茶加工中,茶褐素的含量一直增加,并且对普洱茶 的品质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 目前对其药理方面研究却甚 少。茶褐素的成分和作用及其变化规律需要进一步探讨。 5普洱茶色素的提取,分离 自从 Roberts E.A.H发现茶黄素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茶 黄素分离、纯化和测定的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Bradfiled Vuataz等曾用硅胶纤维层析和纸层析对红茶多酚物质进行分 离纯化得到没食子酸酯纯品。萧伟祥等啪 利用低档绿茶或茶末、 茶灰制取了纯天然茶黄素 (TYP)和茶绿色素 (TGP),并分析了 其化学组成和稳定性,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普洱茶的整个加 工过程中色素物质变化较大,茶褐素的分子结构复杂,关于茶 褐素的提取,目前研究较少。 6普洱茶茶色素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6.1食品色素 早在4O年前,前苏联、巴基斯坦和英国等 国学者,就进行了此方面的应用研究,认为茶色素是种较好的 食品着色剂。茶色素中的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具有较高的色价, 再加上其抗氧化活性.因而茶色素是一类良好的功能性食 色 素。茶褐素具有含量高,色泽稳定等作用,必将随着普洱茶的 研究开发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6.2 药物原料 茶色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 9 由基功能,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防癌抗癌、抗菌抗 病毒等药理功能,因而是一种良好的药物原料。江西绿色集团 生产的茶色素胶囊已投放市场,是一种较好的抗心脑血管疾病 药阶”。随着茶色素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茶色素中活性成 分配比的完善,特别是茶色素的主体成分之一的茶黄素类含量 的提高以及普洱茶褐素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这必将开拓新的 临床应用领域。 6.3展望 茶色素是一类天然色素,其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 基功能和保健作用曰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保人, 必将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如可将其开发成保健品、牙膏、化 妆品等曰化原料。尽管对茶色素的药理作用展开了大量研究, 但茶色素是一类比较复杂的混合物,尤其茶褐素其有效滑l生成 分的分离纯化存在较大难度,具体有效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并 不清楚.特别是茶红素、茶褐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至今还尚未展 开。另外,茶色素中各活性组分的构效关系、茶色素的定量方 法、茶色素药理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 等都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将可极大地促进茶色素的开发 和生产,开拓其新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秘鸣。开发前景广阔的茶叶生化产品茶色素【J】。衣牧产品开发。1997. (8):39-40 【2】 Roberts E A H,,et al J Science Food Agric,1957,8:72 【3】 Brown AG,et al。 Tetrabedron Letters, 1966。1193 【4】 Coxon D T,et al。 Tetrahedron Letters,,1970。5247 【5】 杨贤强主编。 茶多酚化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2 【6】 罗龙新等。云南普洱荼渥堆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及其与品质形成的 关系。 茶叶科学 。1998,18(1):58—60 【7】 何国藩 林月婵 普洱茶色素类物质及其在渥堆过程中的变化。 中国茶 叶,1 987(4): 6-7 【8】周才琼。沱茶储藏中品质变化分析。茶叶通讯。1993 (4):9-1 0 【9】楼福庆等.茶色素对家兔实验}生动脉粥样硬化和人纤维蛋白质增多症的 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8 3,63(1 0):632 【10】 李春美等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及对正常小鼠免疫功 能的影响。食品科学,2001,22(11):23—27 【l1】 谢笔均等。绿茶、乌龙茶、红茶中主要成分和酚类化合物抑制脂肪氧 化酶活性和抗油脂自动氧化特性的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4, 6(4):20-23 【12】 韩弛。茶叶与防癌。中华茶人,1999,1(1 3):29—32 【13】 Steel v E ,kelloff G J,Balentine D et a1.Comporative cbemopreventive mecbani sm polypbeno1 . Carinogenesi s,2000,Japan,21【1):63—67 【14】 Wang Z Y,Huang M T,Wu Y R,et a1.Inbibitory effects of black tea green tea,decaffeinated black tea,decaffeinated green tea oil u1trayiolet B :light—induced skin careinogenesls in 7. 1 2-dimethylbenz(a)anthracene—initiated SKH—lmice.Car c.Res, 1 994.54【3):3428—3435 【15】 董建文 茶色素的医学评价。中国茶色素临床科研论文专辑。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 998:l1 【16】 曹进。茶色素抗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中草药,1998,29(9): 636-639 【17】 杜其珍,江和源。茶色素的药理及其应用 中国苓叶,1 997,19(5): 36-37 【18】Mi tsui Norrin Co Ltd.Tea polyphenol s for the cont rol of hypergly cemia,CA.,1 99 3,118(4):27451 【19】 Roberts E.A.H The phenolic substances of manufactured Tea【J].J.Sci.Food Agric.1958.9:212—216 【20】 萧伟祥等 天然食用茶黄色素与茶绿色素的研究。茶叶科学,1994, 14(1):49—54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普洱茶茶色素的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