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脂肪肝、肝炎、肝硬化50首(子溪居士已注明病症类型及出处)

2010-11-20 14页 doc 58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6736

暂无简介

举报
脂肪肝、肝炎、肝硬化50首(子溪居士已注明病症类型及出处)脂肪肝、肝炎、肝硬化 1、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柴胡6g 泽泻9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6g 生甘草6g 车前子6g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⑴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裂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⑵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⑶肝胆实火上...
脂肪肝、肝炎、肝硬化50首(子溪居士已注明病症类型及出处)
脂肪肝、肝炎、肝硬化 1、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柴胡6g 泽泻9g 木通6g 当归3g 生地6g 生甘草6g 车前子6g 方歌: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功用: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⑴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裂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⑵肝胆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⑶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注意:①此方配伍严谨,用时最好遵用原方。②肝经湿热亦可造成阳痿,且青壮年的阳痿多因于此,症见阴痒,阴汗。③男子遗精与女子的带下有类似之处,故在用药方面亦可相互借用。④黄芩、丹皮为清肝火的药对,黄芩走气分,丹皮走血分。 2、三白汤(治脾虚,湿热与痰瘀博结于肝胆型脂肪肝) 白参、白头翁、白芍、鳖甲各15克,乌韭、蛇舌草各30,白秦皮12克,焦山楂、玄胡、条岑各10克,川黄连、肉桂、附子各5克,甘草3克 5付 治:脾虚湿热中阻,湿热与痰瘀博结于肝胆,治以健脾温阳,清热、利湿、化痰、祛瘀。 3、参芪苓芍汤(治湿热与痰瘀博结于肝胆型脂肪肝) 白参、黄芪、云苓、叶下珠、泽兰、赤芍、丹参、鳖甲、山楂、茵陈各15克,乌韭30克,薏苡仁18克,柴胡、垂盆草、枳实、泽泻、法半夏、佩兰各10克,甘草5克。7付。 治:清热、解毒、利湿、祛瘀化痰,疏肝软坚散结。 4、二芍汤(治脂肪肝) 白参、赤芍、白芍、鳖甲、枳实、郁金、北山楂、黄芪、泽兰、丹参、葛根各15克,乌韭30克,淮山药18克,延胡索10克,广木香9克,甘草3克。7付一个疗程,10个疗程可愈。 5、舒肝和胃散(治肝胃不和) 乌贼骨 浙贝母 红豆蔻 郁金 鸡内金 甘草 莨菪 治:肝胃不和、胃脘痛,吞酸者 6、痞气肝郁方 酒白芍6钱,川朴3钱,枳实3钱,三棱3钱,莪术2钱,焦三仙6钱,菜菔子3钱,槟榔3钱,香附3钱,元胡3钱,灵脂3钱,乳香、没药、清夏各2钱,竹茹钱半,木通2钱,栀子3钱,连翘3钱,大黄2钱 主治:胃热、消化不良、痞气肝郁症 7、四逆散(疏肝解郁健脾) 甘草6 枳实6 柴胡6 芍药6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治:热厥症。脉弦,手足厥冷,或渴或悸,或腹脘痛,或泄利下重。经曰∶下虚则厥,故阳衰于下,则为寒厥,阴衰于下,则为热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病厥逆,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厥冷也。寒厥者,身寒面清,四肢逆冷,指甲冷,蜷卧不渴,便利,脉微迟,即阴厥也。热厥者,身热面赤,四肢厥逆,指甲暖,烦渴昏冒,便短涩,脉滑数,即阳厥也。 笔者按:前清《程杏轩医案》尝论伤寒厥症。其书云:“伤寒论厥证,分别阴阳,阴厥属寒,阳厥属热,寒宜温而热宜凉。杂病论厥证,分别虚实。夺厥、煎厥、痿厥为虚,薄厥、尸厥、食厥为实,实可消而虚可补。病由情怀不释,肝失条达,血气日偏,阴阳不相顺接,因而致厥。与全虚全实者有间,理偏就和,宜用其平。偏补偏消,乌能治情志中病。厥证妇人常有之,其为情志郁勃,致病显然。惟昼夜频发,阴阳脏 气俱伤,却为可虑。若乍发乍止,疏而且轻,亦无妨碍。所嫌病关情志,难以除根,务须戒怒舒怀,惜劳静养,冬令收藏之际,加意慎持,来春草木萌动,庶可不致复发。厥证有因痰者,有不因痰者,因痰而厥,厥时喉中必有痰声漉漉,此则厥来寂然无闻,且痰厥脉应带滑,今脉细兼弦涩,洵属气厥无疑。持脉之道,须知人之平脉,然后察其病脉,质亏脉细,此其常也。惟细中见涩,右寸关兼带弦象,故主病耳,涩者血虚气滞,弦者胃弱肝强,细小弦涩,主病尚轻,牢大弦长,主病重矣。诸厥属肝,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怒,怒则气上。经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乃为大厥。其由肝郁为病可知。考古人治郁证,多用越鞠逍遥二方,但越鞠燥而逍遥则润矣,越鞠峻而逍遥则和矣。治肝三法∶辛散、酸收、甘缓。逍遥一方,三法俱备。木郁则火生,加丹栀,名加味逍遥。滋水以生木,加熟地,名黑逍遥。《己任编》中一变,疏肝益肾汤,再变滋肾生肝饮。前用逍遥减木者,恐其守中,用丹皮减山栀者,恐其苦泄伤胃也。肝胃二经同病,须分别其肝阴胃液已亏未亏。如阴液未亏,气药可以暂投,若阴液已亏,治惟养阴濡液。所谓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叶氏论治郁证,不重在偏攻偏补,其要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数语,深得治郁之理。血虚治当补血,四物汤为补血之首方。然其中尚须分别阴阳。若血虚肝燥,木火沸腾,芍药微酸微寒,在所必需,地黄先应用生,凉血生血,继则用熟,补水涵木,川芎辛窜,固属不合,当归亦须蒸去辛温之性。养血诸药,除四物外,惟丹参为胜。本草言其色赤入心,有去瘀生新之能,功兼四物,乃女科要药,可以备用。木郁生火,火则宜凉,第此火非从外来,良由木失水涵,以致肝阳内炽,芩连知柏,苦寒伤胃,洵非所宜。不若生地丹皮之属,清肝凉血为稳。 五行克制,木必犯土,肝气上逆,胃当其冲。洵其厥来,脘中有块,按之则痛,食下阻滞,此肝犯胃,厥阳顺乘阳明故也。既知气逆为患,治应先理其气,无如气药多燥,肝阴胃液已亏,如何燥得?经言兰除陈气,并能醒胃舒肝,可加为引。桑叶轻清,能泻肝胆之郁热,叶案每与丹皮同用见功。虚则补其母,肝肾同治,乙癸同源乃治肝病第一要诀。然须俟其痞消厥定,以作善后之筹。若用六味汤,可加当归白芍,或去山萸,恐其温肝故也。如用须陈者乃佳,分两减轻,并用盐水拌炒。肢掣名为肝风,此非外来之风,由乎身中阳气变化,故曰诸风眩掉,皆属于肝。第肝为刚脏,须和柔济之。治用和阳熄风,及养阴甘缓等法。至于钩藤、菊花、桑寄生,均有平肝熄风之能,发时随宜加入。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语。金匮出甘麦大枣汤,只用甘草小麦枣肉三味。盖小麦春生,肝之谷也,最能养肝,合诸甘草枣肉之甘,以缓其急,后贤治肝风诸病,每参此法。木喜滋而恶燥,阴亏血燥之体,或逢天时阳气泄越,或触情志恚嗔,因而激动肝风,变幻痉厥,纠缠日久,阴液内竭,可以借用《千金》之复脉汤。盖脉乃血派,血脉既亏,藉其药力以通营卫,致津液,叶氏于方内除去姜桂益精。诸厥虽属肝病,然心为君主之官,主安则十二官各得其职,厥发日久,肝风内扇,震动心营,养心安神药品虽多,首推抱木茯神者。盖茯神本治心,而中抱之木,又属肝,以木制木之义。其次柏子霜,既能养心,更可润肾滋肝。用枣仁须猪心血拌蒸晒,用麦冬须辰砂拌染,或加琥珀龙蛎,均有镇静之功。肥人之病,虑虚其阳,瘦人之病,虑虚其阴。阴亏 后下,则阳越于上,下虚上实,而为厥巅之疾。是故养阴药中,必佐以潜阳者,如畜鱼千头,须置介类于池中之意。牡蛎鳖甲淡菜龟板,皆介类也。方中只用牡蛎鳖甲者,取蛎之咸能软坚,鳖之色青入肝,不独潜阳已也。安波按∶肝厥良由肾阴枯涸,肝阳上冒所致。是以轻则窍络阻塞,甚则螈痉厥,故厥者必挟痉,往往若是。” 8、疏肝解郁汤 白芍10克,柴胡5克,丹参10克,郁金6克,枳壳5克,青皮5克,陈皮5克 主治:无黄疸肝炎,舌苔薄腻或净,脉弦滑或细弦 9、清肝汤(慢性迁延性肝炎) 生地15克,白芍9克,赤芍9克,滁菊9克,水牛角15克,羚羊角5克,茅根15克,丹皮9克,银花9,连翘9克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证见胁痛腕胀,面色晦涩者黧黑,唇色深褐、午后低热,甚则淤斑、症块等,脉象细弦,滑数或沉而有力,舌质偏暗、黯紫,苔黄薄腻,津少。主解毒。先煎水牛角、山羊角半小时,然后纳入它药,共煎两次。 10、疏肝良方 当归2钱,生地2钱,川穹2钱,白芍2钱,柏子仁2钱,远志2钱,丹皮2钱,台参2钱,丹参2钱,白术2钱,陈皮2钱,竹茹1钱半,元参2钱,天冬2钱,元肉2钱,龙齿1钱半,甘草1钱半 (1钱=3克) 主治:肝气不舒,心虚胆怯,虚火心跳,神卷腿困等症 11、暴怒不能活方(家传秘方) 韭菜根切成小块,食盐拌,渗出之汤服之。 主治:暴怒伤肝不能活。暴怒者,非其愿怒也,肝火旺盛使然,肝火旺盛,必湿热下注,而尿赤、便溏或便秘。 12、顺气舒肝方 沉香、紫蔻仁、橘红、枳壳、厚朴、菜菔子、郁金、佛手、炙甘草各2钱 水煎 早晚各2次。 主治:男女气郁不舒,胸腹胀满等症 13、膨胀饱闷方 陈皮、莪术、官桂、二丑、茴香、川椒、干姜、青皮、川穹、 巴豆霜等份研末,面糊为丸,大人8丸,小儿减半,白水送下。 14、气郁胀闷方 当归2钱、川穹钱半、生地2钱、赤芍1钱半、广木香1钱半、香附2钱,郁金3钱、柴胡2钱、防己2钱、泽兰叶2钱 15、活瘀消积汤(治肝硬化) 组成:荆三棱(炒) 10 克,连莪术(炒) 10 克,青皮(炒) 10 克、积壳(炒) 10 克、柴胡 8 克、郁金 10 克、当归 10 克、赤勺 12 克、鳖甲(醋制) 15 克、牡蛎(生用先煎) 20 克。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疼,软化肝脾。 主治:痞积块,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化。证见:脘腹胀满,两肋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 用法:将生牡蜊先煎 20 分钟后,投入全方药物,加水至淹覆药面,置火上煎煮,沸后 20 分钟,滤扎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 加减运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汤(白术、泽泻、猪芩、茯芩)。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西草、毛根。肋痛者加金铃 16、软肝偏方(治肝硬化) 鸡矢醴10克,淡竹叶10克,鲜柴胡15。每日2剂。 17、治肝硬化验方(治肝硬化) 茯苓15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白术9克,滑石18克,通草10克,赤小豆30克,椒目15克,丹参30克,黑白丑10,防己10克,大腹皮15克,陈皮12克,车前子15克,海金沙15克,冬瓜皮30克 10付 主治:胁痛、纳食少,小便短小,舌赤苔薄,脉濡滑,腹胀如釜。 如有好转,则可试服下方: 鸡内金10克,广木香3克,炒白术10克,五谷虫12克,白蒺藜15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炙甘草6克,焦山楂12克,焦六曲12克,焦麦芽12克,党参16克,砂仁5克。 主治:健脾益气。 18、凡砂汤(治肝脾肿大) 青矾1两8钱,朱砂飞 去油3钱6分,米醋。每用3分,一日三次。个别第一天服反胃,稀便,不须停药。 治:身体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身黄,肝脾肿大,身肿,贫血。 19、地乌竹皮方(肝硬化、肝脾肿大) 生地1两5钱,首乌6钱,玉竹5钱,丹皮3钱,赤芍3钱,胆草2钱,郁金2钱,鸡内金2钱。连服20天即愈。 治:肝硬化、肝脾肿大、小便赤涩,舌苔带绛黄色,平日喜吃水果。 20、平肝舒络丸 柴胡 45g 青皮(醋炙) 30g 陈皮 45g 佛手 45g 乌药 45g 香附(醋炙)45g 木香 45g 檀香 45g 丁香 30g 沉香 150g 广藿香 45g 砂仁 45g 豆蔻 45g 厚朴(姜炙) 45g 枳壳(去瓤麸炒) 45g   羌活45g 白芷 45g 铁丝威灵仙(酒炙) 45g 细辛 45g 木瓜 45g 防风 45g 钩藤 45g 僵蚕(麸炒) 45g 胆南星(酒炙)75g 天竺黄 30g 桑寄生 45g 何首乌(黑豆酒炙) 45g 牛膝 45g 川芎 30g 熟地黄 45g 龟甲(沙烫醋淬) 45g 延胡索(醋炙) 45g 乳香(醋炙)45g 没药(醋炙) 45g 白及 45g 人参 45g 白术(麸炒) 45g 茯苓 45g 肉桂 30g 黄连 45g 冰片 45g 朱砂 150g 治:平肝疏络,活血祛风。治肝气郁结,经络不疏引起的 胸胁胀痛,肩背串痛,手足麻木,筋脉拘挛。黄酒送下。 21、犀角地黄丸(《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组成】生地5钱,白芍5钱,丹皮1两,侧柏炭1两,荷叶炭2两,白茅根1两,栀子炭2两,大黄炭2两。      【主治】清热凉血。肺胃积热,肝经火旺,咳嗽吐血,鼻孔衄血,烦躁心跳。    【制法】上为细末,每10两细粉兑犀角粉5钱,混合均匀,炼蜜为丸,重2钱,蜡皮封固。 每服1-2丸。 22、治腹水方 甘草、甘遂等量。煎甘草汤,泡打碎的甘遂,3天3夜,将甘遂晒干为细末,每服1-2克。 治:攻逐利水,不宜重用多用。 23、治早期肝硬化方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褚实子12,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丝子、土鳖各10克,甘草6克,丹参18,鳖甲(醋制) 24、升阳益胃舒肝汤(去痰)★ 防风10克,柴胡6克,羌活10,白芷6克,生麦芽15克(上药主升发舒肝,麦芽乃舒肝佳品),炒吴萸6克,川花椒6克,制附片6克(上药主散肝寒),党参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上药补气),炙甘草6克(调和诸药),陈皮10克,生姜3片(止呕吐) 3付 治:肝郁得解,则脾陷自生,运化痰湿之功能即可恢复正常。脾所以虚而下陷者,或胃盛暴食,或肝气郁结,故治脾虚不宜只健脾,而应舒肝健脾并重,此为妙法。脾健肝疏,痰水自去。 25、清热疏肝化痰方 茵陈30(后入药)、郁金、全瓜蒌、栀子各9克,板蓝根20,藿香、厚朴、半夏、橘红各6克,茯苓、白芍、车前子各15克,3付 方解:茵、郁清湿热,和肝胆;栀子、板蓝根、赤芍解毒活血 主治:肝胆湿热,痰湿之脂肪肝、腹脘胀满 26、疏肝健脾化痰方(脂肪肝) 苍术、白术各15克,茯苓15克,贝母15克,草决明15克,黄岑15克,桑寄生15克,巴戟天15克,丹参15克,垂盆草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2克,粉萆薢15克 主治:证见体肥、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濡;肝着,腹部膨隆,肝脾功能下未及(即未见肿大),双下肢无肿,心肺无异常。故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浊。 27、软肝煎(肝硬化) 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楂实子12克,川草栗,云苓15克,菟丝子12克,土鳖虫、甘草各6克,丹参18克,鳖甲30克 治:肝硬化、慢性乙肝、肝纤维化 28、半夏枯草煎(肝硬化引起的失眠) 肝血不足:当归、白芍、丹参;心阳不足:柏邹淌、麦冬、琥珀末;心气虚:大剂量党参;痰热:黄连;脾肾阳虚:大蜈蚣2条、鸡血藤。 29、化肝煎 出自《景岳全书》 青皮6,陈皮6,芍药6,丹皮4.5,栀子4.5,土贝母6-9 主治:疏肝理气,泻热和胃 30、白术芍药散(痛泻要方) 白术、白芍、陈皮45,防风60 主治:补脾泻肝。证见肝旺脾虚,肠鸣腹痛,泻后仍痛,舌苔薄白,弦而缓。 31、疏肝理脾汤《医方新解》 柴胡12、白术12、香附9,党参15,泽泻9,首乌12,丹参12,三七粉3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脂肪肝、冠心病。疏肝理脾,养血活血。 32、平肝脂汤(脂肪肝)★ 柴胡、半夏、郁金、泽泻、丹参、香附、决明子各15,黄精、陈皮、何首乌、薄荷各9,焦山楂9,炒白术6 主治:活血化瘀去湿 33、消胀调肝汤(脂肪肝) 三棱、莪术、炮山甲各12,丹参、生白术、生山药、生薏仁、焦山楂、泽泻、大腹皮各30,距今、香附、乌药各5,藿香10、龙胆草15 34、治肝气郁结方 柴胡10,川楝子10,延胡索10,青皮6 35、治肝脾气血郁方 人参3,柴胡8,当归8,白术6,益母草6、茯苓12 治疗:乳房刺痛,若遇劳怒,腹部逆气上冲,脉弦右大 方解:茯苓皮利水肿;赤茯苓渗利湿热;白茯苓渗湿健脾,茯神安神;益母草利尿、凉血、活血、化瘀。 36、清肝调中化饮方(光绪御方) 炙香附12,青皮9,木香(研末)、乌药各6,沉香面(先煎)1.5,羚羊角(先煎),姜朴、独活、炒枳壳各9,酒大黄6,牛膝、川续断各9,水煎。 功效:疏肝理气,滋阴健脾 主治:两胁闷满,时作腹胀。 37、香橘汤(光绪御方) 香附(醋炒)9,陈皮、半夏各4.5,炙甘草1.5,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 主治:缓肝调气,治恼怒伤肝,肝气郁滞,胁痛不止,脉沉弦。 38、调肝舒郁方(治血管性头痛) 醋柴胡8、白芍12、制香附8、玫瑰花12、炒川楝8、当归10,丹参8,川穹8,生地12,枸杞15,白菊花8,蔓荆子8,失眠加夜交藤30,炒枣仁20。 一日一剂,一个月为一疗程,三疗程去根。 附:川芎定痛饮(治偏头痛) 【组成】川芎15-30克,钩藤15克,菊花12克,白蒺藜10克,生苡仁30克,白蔻3克,半夏10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王永炎方。 【辨证】肝阳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熄风,化痰活络。 39、益肾降脂汤(治脂肪肝) 紫丹参18、生山楂18、何首乌、菟丝子15,女贞子15,枸杞子15,水煎,早晚服。 40、调脂健肝汤(治脂肪肝) 山楂10、何首乌9、丹参12、茯苓12、陈皮8、泽泻8、鸡内金12、炒莪术6、法半夏9、决明子12、姜黄6、三七末3 41、养血柔肝方(慈溪御方) 当归6,川穹3,次生地9,酒杭芍2,共研细末或煎汤 42、治肝气(清代名医叶天士方) 乌梅2个,鲜橘叶3钱,青盐2分,花椒2钱,煎,空心服。 43、疏肝祛脂方 生山楂、草决明、海藻、泽泻、柴胡、丹参、生首乌、陈皮、鳖甲、赤芍 44、旋覆花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旋覆花(净择,去茎叶,微炒)1两半,桑根白皮(锉)1两半,紫苏(并嫩茎,干者)半两,犀角(镑)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陈橘皮(汤浸,去白,微炒)1两半。 主治:通阳活血,散滞行气。主治肝着肝痛,腹胁虚胀,心下满闷,亦治糖尿病 45、治肝郁阴萎古方(叶天士方) 柴胡、薄荷、丹皮、郁金、山栀、神曲、广陈皮、茯苓、生姜 45、温胆汤《三因极—病证方论》 半夏 竹茹 枳实(面炒)各二两( 6 克) 陈皮三两( 9 克) 炙甘草一两( 3 克) 茯苓一两半( 4.5 克)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上六味, 嘴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 病源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而不得睡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 生姜四两 半夏二两洗 橘皮三两 竹茹二两 枳实二枚炙 甘草一两炙 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外台秘要卷十七•病后不得眠方》) 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三因极—病证方论·卷之九·虚烦证治》)。 4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青蒿钱半至二钱( 6 克 ) 淡竹茹三钱 ( 9 克 ) 仙半夏钱半( 5 克 ) 赤茯苓三钱( 9 克 ) 黄芩钱半至三钱 ( 6 克 ) 生枳壳钱半( 5 克 ) 陈广皮钱半 ( 5 克 )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包)三钱 ( 9 克 ) 水煎服。 【方解】 蒿芩清胆汤,和解胆经法。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 ) 此 ( 蒿芩清胆汤 ) 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 ) 47、乌梅丸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厥阴寒热1,虚实夹杂) 谢某,男,45岁,反复全身皮肤瘙痒5年余。自诉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剧烈,阵发性加重,尤以晚间为甚,每次搔至皮破血流发生疼痛时方才住手。曾服抗过敏西药及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中药,疗效不显,经友人介绍,延余诊治。诊见:患者全身皮肤有散在抓痕和血痂,伴夜难入寐,头胀痛,心悸而烦,口渴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稀溏,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黄,脉弦。辨证为厥阴寒热,虚实夹杂之肝风内动证。予乌梅丸加昧:乌梅15g,细辛3g,桂枝6g,川黄连6g,川椒10g,黄柏10g,制附片6g,党参15g,干姜6g,当归10g,白鲜皮15g。水煎服,日1剂。5剂后,述瘙痒明显减轻,上方稍事加减,又服10剂后诸症消失。 按:顽固性皮肤瘙痒症,中医称为“风瘙痒”,一般认为与感受风邪、血虚、湿热浸淫等有关,临床多采用疏风、清热、凉血、养血祛风等法治疗。但本案患者,病程较长,缠绵不愈,虽经清热、凉血、祛风、利湿等法治疗,亦无良效,故笔者试从厥阴人手,方用乌梅丸进行施治。厥阴为二阴交尽、一阳初生、阴尽阳生之脏,病则阴阳不能协调而各趋其极,故厥阴病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素问·阴阳应大象论》日:“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病至厥阴,除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外,尚有肝风内动、风火相煽之证。本案患者皮肤瘙痒日久,伴头胀痛、脉弦,为肝风向上、向外扰动之象。由于久服清热、凉血之品,导致中焦虚寒,故不思饮食、便溏、四肢不温、舌淡胖边有齿印;心烦不寐、口渴、苔黄则为内有蕴热。据症辨为厥阴寒热,虚实夹杂,肝风扰动证,故予乌梅丸滋阴温阳,清热泄火。方中加白癣皮以增祛风止痒之功。由于药证相符,故而获得满意疗效。 附录:厥阴 ①经脉名。意思是阴气发展到最后阶段,开始向阳的方面转化。有时指足厥阴,有时指手厥阴,有时为手足厥阴合称。《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王冰注:“厥阴者,肝之脉。”《素问·经脉别论》:“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张志聪注:“厥阴之气,为心主之包络。” ②指九、十两月。《灵枢·阴阳系日月》:“此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按:十二月与足之左右各六经相合,七、八两月为少阴,十一、十二两月为太阴,九、十两月于其间为阴气交会之时,故称厥阴。 ③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六气”之一,指厥阴风木。《素问·五运行大论》:“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④病名。六经病之一。证候描述详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该书载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多为上热下寒)的证情。《伤寒指掌》指出:“此皆厥阴自病之热证,并非伤寒传经之热邪。盖厥阴内藏相火,其消渴,火盛水亏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乘心也;饥不欲食,食即吐蚘,风木克土,胃中空虚也;下之即利,土受木贼,不禁再利也。”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见《伤寒贯珠集》:“伤寒脉微而厥,寒邪中于阴也。”属阳虚寒厥,症见厥逆、恶寒、下利、脉微,治宜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等方以回阳救逆。血虚寒厥,症见手足逆冷,脉细欲绝,则宜养血散寒为大法,用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从厥阴病的寒热胜复情况,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张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微,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故吴仪洛谓:“邪传厥阴,其热深矣。热深多发厥,证皆属阳,因阳与阴不相承接,故致厥也。厥阴后发热,阳邪出表则易愈,厥多热少则病进,热多厥少则病退”(《伤寒分经》卷四)。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有力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见《伤寒括要》卷上)。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时安者,此为藏厥。”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发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概括: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   (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病理机制   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方药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ⅰ厥阴病证治法   (1)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有很高的疗效。   (5)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ⅱ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ⅲ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1
/
本文档为【脂肪肝、肝炎、肝硬化50首(子溪居士已注明病症类型及出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