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_评许田波_战争与国家形成_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

2010-11-08 7页 pdf 610KB 1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458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_评许田波_战争与国家形成_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 — 评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 古代中国与 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 张金翠 葛传红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 走向“大一统 ”的普世帝国 ,而欧洲在罗 马帝国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 的分裂局面 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 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 ”,而 “公民社会 ”则始终无法孕育 ,而欧洲国 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 美籍华裔学者 、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 副教授许田波 , 一 的 《战争与国家形成 古代中国与近代早 期欧洲之比较 》以下简称《战争与...
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_评许田波_战争与国家形成_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 — 评许田波《战争与国家形成 古代中国与 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 张金翠 葛传红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之后最终 走向“大一统 ”的普世帝国 ,而欧洲在罗 马帝国理亡之后就一直保持多国均衡 的分裂局面 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国 家权力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结构 ”,而 “公民社会 ”则始终无法孕育 ,而欧洲国 家却能够发育出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 美籍华裔学者 、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 副教授许田波 , 一 的 《战争与国家形成 古代中国与近代早 期欧洲之比较 》以下简称《战争与国家 形成 》 ①一书试图通过构建世界政治 的动态理论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 《战争与国家形成 》一书在 年甫一推出 ,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当 年获得美 国俄亥俄大学颁发 的埃得 加 ·弗尼斯 。 最佳图书奖 。 年 ,又获美国 政治学会 颁发的“杰维斯 ·斯 诺德 一 最佳‘国际历史 学与政治学 ’图书奖 ”。②该书作者认 为 ,国际关系理论不应事事从欧洲中心 论来观察世界 ,要坚持不以欧洲经验为 典范而以中国经验为异常 ,不盲从国际 关系学界的定论而问“为什么均势在 春秋战 国时期 的国际体 系中失败 ” 许田波把春秋战国作为一个重要 进行研究 ,并得出结论认为 ,秦国之所 以能统一中国 ,是因为它实施了全面的 “自强 型 改 革 ” 砂 ,而与此形成 比照的是 ,欧洲的 张金翠 上海大学军事教研室讲师 邮编 葛传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 研究生 邮编 。 ① 一 , 叭 ‘名 , ‘如 海 山 勺咒 , , , ② 参 见 美 国圣 母 大 学 许 田 波 个 人 网 站 日 盯 “ 一 一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争霸国相继失败 ,因为它们采取 的是 “自弱型权宜措施 ” 一 而非“自强型改革 ”。中国在 多方面的发展曾经遥遥领先西欧两千 多年 ,因此后来中国被欧洲赶上 ,甚至 一度沦为“东亚病夫 ”,个 中原因值得 深思 。① 本文试图从中欧比较历史学的角 度 ,对《战争 与 国家形成 》一书进行 评介 。 一 、中国与欧洲历史分岔发展的原因 《战争与国家形成 》的主要立论之 一 ,是认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 一 存在一个多国体系 , 所以当时的中国非常类似于近代早期 的欧洲 一 巧 但最终中国和欧 洲还是走上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 ,呈 现出分岔发展的历史景观 。 在许田波看来 ,儒学对于中国历史 只不过是起着一种“装饰性 的影响 ” ,而中国的传统其 实更近于法家 ,其关注点是如何维护和 加强国家权力 与早期近代欧洲相比 , 古代中国采取的手段之肮脏和计谋之 诡诈一点也不比欧洲逊色 ,其实“古代 中国体系比早期近代欧洲更加霍布斯 化 和马基雅维里化 一些 ”。②然而 ,秦帝 国最后 是如何统一的呢 许田波在这里运用 查尔斯 ·蒂利 的“国 家形成理论 ” 一 来具体 加以论证 。蒂利在他的《强制 、资本和 欧洲国家 公元 年到 年 》一书 中认为 ,战争在欧洲各国“建国过程 ” 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一个国家的战争 行为 ,无论防御或进攻 ,都需要榨取贡 税 、租金 、现金流通税 、债券和收人 ,这 些都反过来使得国家更加卷人裁定 、分 配 、生产 、监督和社会一体化 。③蒂利 试图探索古代中国成功建立国家的原 因 ,但他没有找到答案 。蒂利发现 ,中 国与欧洲有重大区别 中国的春秋战国 时代和中世纪欧洲的无政府状态很相 似 ,周期性的造反和边患威胁到国家的 统治 。但是 ,自公元前 年秦统一中 国后 ,中国大得让欧洲人无法想象 。一 个朝代衰落了 ,另一个朝代起而继之 。 然而 ,罗马帝国衰落后 ,再也没有一个 欧洲国家拥有同样的幅员 。蒂利认为 , 欧洲自下而上的社会结构相 比其 自上 而下的政府结构 ,更为完整 、连贯和周 延 ,这也是在欧洲大陆试图重建罗马帝 国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④作为蒂利的 学生 ,许田波显然熟读了老师的著作 。 在本书中 ,许田波继续研究了蒂利所没 能研究出结果的课题 ,同时又站在导师 的肩膀上前进了一步 。 许田波认为 ,“自强型改革 ”最终 促成了秦国的统一 。所谓 的“自强型 ① 见许田波个人网站 一 以 一 一 一 · ② 一 , 肠 ‘ 而 忿 山 , 亡, ③ 〔美 〕查尔斯 ·蒂利 《强制 ,资本和欧洲国家 公元 年到 年 》,魏洪钟译 ,上海人民出版杜 年版 ,第 一 页 。 ④ 同上 ,第 一 页 。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改革 ”,就是通过强化国家行政权力来 动员全社会的战争资源 ,其实质是国家 通过改革 秦国的“商鞍变法 ”以发展 出直接统治能力 变封建为郡县 ,即 统治集团穿透社会直达乡村层次而无 需借助地方豪强或地主等中间权力持 有者的能力 ,它能令统治者比较易于从 所占领土和被征服人民那里汲取战争 资源并 同时巩 固统治 ,进而达到不断 “蚕食 ”领土的目的。而在近代早期的 欧洲 ,无论 是 哈布斯 堡联 盟 飞 ,还是 瓦卢 瓦法 国 ,采取的是“自弱性权宜措施 ” 而非“自强型改革 ”。在春秋战国时 期 ,争霸国通过建立“国民军 ” 比如秦国的“奖励耕战 ”政策 来增强实力 ,通过全国税收的理性化来 增强经济实力 ,并通过建立择优录取的 科层制来制定明确的策略 。相反 ,在近 代早期的欧洲 ,争霸国却依靠军事企业 家 斗 印 来建立雇佣军 , 依靠包税人来收取直接税和间接税 ,依 靠国际银行家来获取贷款和信用 ,依靠 买官者来填补行政职位的空缺 。虽然 这些措施可以为迫在眉睫的作战需要 而建立大规模军队和筹集大量经费 ,但 它们侵蚀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抽空了财 政资源 ,从长远看甚至有损军队的作战 能力 。①显然 ,在前现代时期 ,秦国所进 行的战争在理论是一种劳动密集型战 争 ,而早期近代欧洲却进行的是一种资 本密集型的战争 ,一种边际成本不断上 升的投机行当。可以想见的是 ,“自强 型改革 ”的秦国通过以战养战的战争 政策越来越强大 。这也正好与蒂利的 “国家形成理论 ”相契合 ,他认为“是战 争创造了国家 ”,具体途径是摧毁封建 的 、分割的权威 ,通过暴力手段的垄断 化 、税收的全国化和行政机构的官僚化 来创建一个中央集权化的 、理性化的权 威 。②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 ,近代 早期的欧洲因为实行的是“自弱性权 宜措施 ”,最后的结局只能有一个 ,那 便是“破产 ”。 不过 ,许田波的论述在这里有两点 问题 。首先 ,从运用理论的角度看 ,存 在一些偏差 。“国家形成理论 ”主要指 的是民族国家的形成问题 ,而不是指等 级国家或前现代国家形式 。无论秦国 , 还是近代早期的欧洲王朝国家 ,都是政 治学意义上的传统国家。其实 ,蒂利等 人所说的“国家形成 ”乃是指传统国家 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 ,其要旨是以公 民权为核心的现代民主国家。③其次 , 从事实的角度看 ,如果秦国最后一家独 霸是“自强型改革 ”的直接结果 ,那么 这种改革理应由秦国所独有 ,最起码也 应该是秦国实行的最彻底才对 。但实 际上 ,“自强型改革 ”并不是秦国的专 利 ,其源自魏国 ,而且当时各国都在实 ① 一 , ‘。“ 二 ‘沁 认 俪‘ , 心, 。阳 已, · ② 〔奖 〕查尔斯 ·蒂利《强制 、资本和欧洲国家 公元 年到 年 》,魏洪钟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一 页。 , , 勿 肠 白 如 认“乞 “阳 己, 以 , ,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行这种改革 。其实 ,当时除秦国之外的 六国 ,也都堪称大国 ,因为它们毕竟也 是小国“滚雪球 ”的结果 。这个事实说 明 ,“统一 ”应该是各 国当时的一种文 化和共识 ,非秦国所独有 。既然如此 , 那么最终缘何秦国得逞霸业 ,而其他六 国归于消亡 对此 ,许田波并没有给人 以信服的解释。 二 、比较历史理论模型运用的得与失 虽然许田波在书中推理十分清晰 , 但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受到学界 的质疑 ,问题集中在“中欧两种体系究 竟有多大的可比性 ”上面。 赵鼎新认为 ,许田波在比较历史方 法论使用上具有较大的误区 ,这一方法 的做法是把两个 或数个 不同案 例放在对称的位置上加以比较并从中 找出一个作者认为是关键性的问题 ,而 作者的任务则是找出导致这些案例之 间的不同 或相似 的理论或者是关键 机制 。第一 ,为了使 比较有意义 ,这些 案例就需要有很大的相似性 。如果案 例之间有许多不同点的话 ,就很难确证 到底是哪一个不同点导致了我们所想 解释的历史发展轨迹 。第二 ,在对称性 比较历史学方法下 ,研究者提出的问题 基本上都具有单一性 。比如 ,许田波所 想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近现代欧洲形 成了一个多国平衡局面 ,而先秦中国却 走向了统一 ”赵鼎新认 为 ,“一般来 说 ,平衡性比较历史学方法理论所揭示 的往往不是某一经验事物发展的真正 内在机制 ,而仅仅是该理论的逻辑结果 与该经验事物的结局具有同构性 。它 在最好 的情况下也 只是一个形式理 论 ”。① 这是对许 田波理论模式的一个很 大挑战 。事实上 ,这两个体系是东西方 最为典型的代表 空间位置上位于欧亚 大陆完全不同的两端 时间上在长达两 千年的时间里相互隔绝 。因此 ,两个体 系并不符合潜在共同性最大化的原则 。 似乎 ,许田波的理论陷人了困境 。 事实上 ,传统的比较研究大多比较 笼统 ,尤其在涉及东西方比较的时候更 是如此 ,学者多采用“中国与西方 ”、 “亚洲与欧洲 ”、“中国与英国 ”等表达 方式 ,仔细推敲 ,这样的比较都是很成 问题的。说到底 ,这是一种学术上的 “欧洲中心观 ”。为了打破“欧洲中心 观 ”的霸权 ,中外学术界进行了不懈的 努力 。而近年来 比较突出的就是所谓 的“尔湾学派 ”,又称“加州学派 ”,是美 国中国学界近年来新崛起的一个学派 , 因这个学派的两个核心人物都在加州 大学尔湾分校而得名 ,这两个人物 ,一 个是王 国斌教授 ,另一个就是《大分 流 》一书的作者彭慕兰 教授 。王国斌教授的 转变中 国 历史转型和欧洲经验 的局 限 》一 书 ,更是对“欧洲中心观 ”进行了深切 ① 赵鼎新 《在西方比较历史方法的阴影下 评许田波 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形成 》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 ,第 一 页 。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反思和批判 。①这一派学者主张 ,“非对 称性的历史 比较 ” 使得作者能摆脱对称性历史 比较的束缚 ,择取更能直接衡量的不同 或相近的历史条件来支持 自己的看法 或者否定反对的 ,以此揭示某一经 验事物发展的真正内在机制 ,而不仅仅 是使得他的研究的逻辑结果与该经验 事物的结局具有同构性 ,同时又能弥补 历史学家在历史叙事的深度和质量上 的普遍不足 比如单纯的或神秘主义 的甚至黑格尔式的历史叙事 。②这与 西方学术界近年来流行 的“中国中心 观 ” 一 相契合 。这种新的 研究取向约在 年左右出现 ,它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纠正西方中心的偏见 。 “中国中心观 ”最核心的特征在于 ,采 取这种观点的研究者极力尝试从中国 历史的观点出发 — 密切注意中国历 史的轨迹和 中国人对 自身问题 的看 法 — 而不仅从西方历史的期望的观 点出发 ,去理解中国历史 。③ 许田波将春秋战国国际体系的开 端之年定为公元前 年 ,该体系结束 是公元前 年 ,即秦 国一统天下之 年。近代早期的欧洲体系终结于拿破 仑战争的结束之年 ,即 巧 年 。她认 为 ,春秋战国不仅在国家间关系上类似 于近代早期的欧洲 ,而且两者在国家一 社会上也很相似 。春秋战国时代的各 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政府 ,拥有官僚化 的行政机构 ,垄断了国内暴力的使用 , 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税 。一般认为 , 中央集权化的官僚机构是近代欧洲国 家建立的。许田波也承认 ,自己的理论 同时容纳了“欧洲中心论 ”和“中国中 心论 ”,并说 自己根据王国斌的理论 , “从欧洲的视角来评估 中国和从中国 的视角来评估欧洲 ”。其实 ,这种方法 相当于将近代早期欧洲当作一个“反 事实的中国 ”,以及将春秋战国当作一 个“反事实的欧洲 ”。用许 自己的话来 说 ,就是“在本书的历史中 ,我首 先以欧洲中心论来检验春秋战国 ,再用 春秋战国的经验来检验近代早期欧 洲 ”。④这无疑是对“欧洲中心论 ”的一 次颠覆 。当西方一些经典的社会理论 把非西方社会当作发展“发展失败 ”或 “没有发生 ”的实例时 ,他们也错过 了 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确实发生过的不同 变化形式 。当规避了“欧洲中心论 ”的 时候 ,学者们理所当然地有义务在欧洲 寻找“没有发生 ”或“发展失败 ”的案 例 。⑤在这个意义上 ,许 田波无疑地提 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 ① 〔美 〕王国斌 《转变中国 历史转型和欧洲经验的局限 》,李伯重 、连玲玲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 ,第 一 页 。 ② 周武 《中国和欧洲何时拉开差距 关于 大分岔 的争论及其背最 》,《文汇报 》 年 月 日第 版 。 ③ 〔美 〕保罗 ·柯文 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 , 刀 二 耐 二。 二 , 年 月 日访问 。 ④ 一 , , 肠 二 名勿 , ⑤ 【美 彭慕兰 《大分流 欧洲 、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史建云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年版 ,中文版序言 ,第 一 页 。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三、中欧分岔 一个削足适履的悲观结论 虽然许 田波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 题 ,但能否有效地解决则是另外一个问 题。许田波认为 ,谋求支配者能够通过 各 种 反 制 衡 策 略 、不择手段 的计谋 和“自强型改革 ”来克服制 衡和成本的制约 。在这个问题的论述 上 ,她使用“制衡逻辑 ” 来指抵 消性 机制 , ,使用“支配逻辑 ” 来指强制性机制 。。她认为 ,国际政治的动 态理论倾向于认为政治不是一个不变 的参量 ,而应被视为一个竞争性谋略与 机制之间的战略互动过程 。虽然所有 国家都想生存 ,但预期的合作程度低得 可怜 。奉行利己主义的国家不但在筹 备有效反霸制衡行动时会遇到困难 ,而 且他们还可能推行有助于霸权的战略。 这类战略包括疏远 ,即远 离被支配 国家 宣布 中立 推卸责任 搭便车 一 追 随 ,即与争霸国结盟 绥靖 和 臣 服 。弱国特别倾 向于与强国结盟 , 因为“他们缺乏 自我保护 ” 的能力 。此外 ,即便有些 国家真 在进行制衡 ,但弱势的制衡可能无法产 生均势的结果 。如果仅有少数国家进 行制衡 ,他们就可能轻易地在数量上被 对方压倒 ,从而使制衡无效 。在这种竞 争中 ,支 配逻 辑 本 质 上 要 优 于 制衡 逻辑 。① 在一定程度上 ,许田波的论述是有 说服力的。正如阿兰 ·伍德 所评论的那样 “支配逻辑的论 述 ,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②虽然 ,秦 国 面临六国“合纵 ”政策 均势政策 的强 烈制约 ,但秦国以“连横 ”政策 分而制 之 来对应 。其实 ,在 当时的情况下 , 均势机制面临着巨大的集体行动的困 境 ,被支配对象是否能进行有效的制衡 值得怀疑 。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 一个 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 ,一定会为实现这 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 。但奥尔森 却发现 ,这个假设不能 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 ,许 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 生 。相反 ,个人 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 致对集 体 不 利 、甚 至极 其 有 害 的结 果 。③反观战国末年的局势 ,其最终结 局竟与奥尔森的理论不谋而合 。事实 上 ,秦国的“自强型改革 ”、分而治之策 略和不择手段的计谋极大地提高了强 制能力并减少了战争成本 ,同时通过提 高其军事和经济能力 ,设法与对手逐个 作战 ,同时确保战场上的胜利 ,通过以 战养战 ,那么伺机扩张的效果就有可能 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直至统一 。在 这一点上 ,可以说许田波的看法是相当 睿智的 。 一 , , 肠 £‘ ‘ 名 , 一 , “ , ” 如忿。叮 即 摺 , , 〔美 〕曼瑟尔 ·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 》,陈郁等译 ,上海 三联书店 年版 ,第 一 页 。 ①②③ 国际政治研究 年 第 期 然而 ,还有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等 待着许田波来解决 ,那就是在国家与社 会的关系问题上 ,秦国还面临着国内人 民随时都可能反叛的巨大压力 ,这对于 政权倾覆的压力甚至比对外战争的压 力还要大还要紧迫 。 许田波认为 ,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 的逻辑是支配和强制 。不过 ,公民权的 军事基础一度也存在于春秋战国 ,就像 其存在于近代早期欧洲一样 。不幸的 是 ,“自强型改革 ”或者说国家形成的 过早发展容许当时的统治者积累强制 能力 ,甚至侵蚀 国家一社会谈判的过 程 。特别是直接统治能力促使国家建 立了户籍 、保甲和连坐 。秦国的连 坐制和告密制使民众解体为相互孤立 状态 。通过摧毁家庭和社会纽带 ,秦国 政府因而可以无须运用武力而完全控 制社会 。这也是魏特夫 所论述的“东方专制主义 ”的主要 特征 。①相反 ,早期近代欧洲“自弱型权 宜措施 ”不仅使这些 国家在国际竞争 中落后于其他国家 ,而且也使统治者在 国家一社会斗争中居于弱势地位 。特 别是使用“军事企业家 ”削弱了将暴力 手段垄断化和军事指挥中央化的努力 使用贷款和信用抵消了税收理性化和 全国化的努力 而出售公职则败坏了行 政机构官僚化的努力 。更不幸的是 ,当 欧洲的统治者将国家的行政和强制性 机构出卖给半独立的 、谋取私利的官 员 、军阀和资本家后 ,他们其实给潜在 的竞争者制造机会 ,让他们利用国家机 构来满足个人野心。因此 ,尽管在春秋 战国时期 ,战争通过“自强型改革 ”而 创造了国家 ,但是在近代早期的欧洲 , 战争实际上通过“自弱型权宜措施 ”而 使国家变得畸形 。但这样的后果也非 完全消极 ,虽然“大一统 ”格局始终没 有建立 ,但却出人意料地为西方建立了 公民社会和宪政民主莫定了基础 。② 为什么中国最后会衰落 对此 ,许 田波是这样回答的 虽然中国在“自强 型改革 ”和国家形成的发展方面曾先 于欧洲两千年 ,但它却在帝制时代陷人 停滞状态 。当清王朝面对西方的侵略 而启动“自强型改革 ”自强运动 时 , 它像波旁王朝时期的法国一样 ,无力推 行彻底的行政 、财政和军事改革 。只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全面的“自强 型改革 ”后 ,这个“中央王国 ”才彻底转 型 。③不过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当今世 界政治依然要面对支配逻辑的挑战 ,因 为“自强型改革 ”的强制工具 、分而制 之策略仍然可为意欲颠覆 自由主义世 界秩序的政治行为体所用 。事实上 ,自 由民主国家不能依赖某些结构性抵消 机制去自动纠正对 目前均衡状态的偏 离 。在这一点上 ,许田波的理论是相当 悲观的 ,因为她丝毫不能看到当今国际 社会已经结构性转型的事实 。 ① 〔美 〕魏特夫 《东方专制主义 对于极权力 的比较研究 》,徐式谷等译 ,邹如山校订 ,北京 中国杜 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 ,第 一 页 。 ② ③ 一 , 价 ‘“ , ‘沁 ‘ 坛‘ 亡 哪犯 , 一 ,
/
本文档为【中欧历史分岔发展的悲观理论_评许田波_战争与国家形成_古代中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