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_1895_1927_(汪敬虞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_1895_1927_(汪敬虞

2010-09-21 22页 pdf 1M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4384

暂无简介

举报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_1895_1927_(汪敬虞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一 汪 敬 虞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 世界和中国面临深刻的变化 。 就世界范围而言 , 是资本主义 向帝国主义的转换 。 就国内范围而言 , 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向割据的军阀统治的转换 。 一 年外国在华的金融活动 ,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变化 。 本文主要从金融活动的 主体 —银行与银行团的角度 , 作一点初步的研究 。 一 、 金融活动中的银行 年以前 , 作为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主体的外国银行 , 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半个世 纪 。 这五十年中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 , 还只限于英 、 法 、 德三个国家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_1895_1927_(汪敬虞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一 汪 敬 虞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 , 世界和中国面临深刻的变化 。 就世界范围而言 , 是资本主义 向帝国主义的转换 。 就国内范围而言 , 是统一的封建王朝向割据的军阀统治的转换 。 一 年外国在华的金融活动 ,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变化 。 本文主要从金融活动的 主体 —银行与银行团的角度 , 作一点初步的研究 。 一 、 金融活动中的银行 年以前 , 作为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主体的外国银行 , 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半个世 纪 。 这五十年中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 , 还只限于英 、 法 、 德三个国家 ①。 甲午战争以后 , 日 、 俄 、 美三国银行势力相继侵入中国 , 形成六强并立的局面 。 此外 , 欧洲的一些资 本主义小国如比利时 、 荷兰 、 挪威 、 意大利等 , 也先后参加进来 , 其中只有比利时活 动较多 , 其他都不能与六国相比 。 和前一阶段比较 , 年以后 , 特别是进入 世纪以后 , 在华活动的外国银行 , 出现了一系列特点 , 集中起来 , 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本 国政府支持的强化 资本主义殖民地银行的活动 , 自始离不开本国政府的承诺 。 但是 , 作为执行本国 政策的工具 , 受到本国政府的直接支持 , 在 目标的明确和组织的严密上 , 却是资本主 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才特别显著的现象 。 年代以后进入中国的一批 日 、 俄 、 法 、 德银行 , 就是具体的例证 。 ’ 日本正金银行 、 俄国道胜银行 、 法国法兰西银行 、 东方汇 理 银行以及德国德华银行 , 在其成长过程中 , 都得到 了各 自政府 “ 特殊的鼓励 ” 和 ①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是在甲午战争前一年进入中国的 , 但它的活动是在甲午以后 。 历 史 研 究 年第 期 “ 积极的帮助 ” ①。 和 日 、 俄 、 法 、 德比较 , 英美在华银行得到的官方支持 , 表面上看似乎有所不及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拿美国来说 , 花旗银行进入中国 , 第一个任务就是被委派为 “ 驻华 美国国库的代理机构 ” ②。 具体地说 , 就是被赋予中国对美庚子赔款的管理权 。 由于美 国政府这一付托 , 花旗银行才得以 “进一步采取措施在东方扩大其代理机构 , 以便为 其在那一地区从事一般银行业务铺并道路 ” ③ 。 应该指出 , 在 年以前 , 美国的海外银行还只限于在州政府注册的少数几家 。 年联邦政府授权美国国民银行从事国外业务 , 美国的海外银行 , 才取得长足的进 展 。 这也说明 , 开辟道路的动力来 自政府 , 发展扩大的动力也来 自政府 。 美国政府在这方面所发挥的能量 , 最集中地表现在它对美国银行团的推动上 。 在 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多国银行团中 , 美国是后来者 。 它是在英 、 德 、 法三国分赃 已定的 形势下硬挤进来的 。 代表美国的花旗银行之得分一杯羹 , 正是美国总统直接出面向中 国施加压力的结果 ④。 尽管有人替美国表白 , “ 美国政府只是在美国私人方面采取了相 当的主动以后才制定了它的银行团政策 ” , 但也得承认 “ 一旦那个政策制定了以后 , 国 务院无疑地就居于带头人的地位 , 而银行家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代理人 , 不过是一个 次要的角色 ” ⑤。 英国也不例外 。 “对私人企业的不加干预 , 这是大英帝国的传统 ” ⑥。 这其实是大英 帝国新闻媒介为其主人辩护的传统 。 人所共知 , 在向中国贷款的中 , 汇丰银行总 是 “ 用英国政府的声音讲话 ” 反过来也是一样 , 汇丰银行在有 “ 迫切需要 ” 的时候 , 可以得到英国政府的有力支持 。 当然 , 也应该看到 , 标榜 自由经济的英国银行家们 , 在 要求政府的支持时 , 在外观上不像他们的大陆同行那样露骨 。 如汇丰银行 , 它明明得 到英国政府的全力支持 , 却处处给人以超越国家的印象 ⑦。 汇丰以外的英国在华银行也 是如此 。 在中国的外国银行家既代表 自己的银行 , 也代表 自己的政府 。 这种局面 , 在 世 纪到来之前 , 已经清晰可见 。 到了 世纪多国银行团出现以后 , 各国银行从本国政府 — 争 ① 这个间题 , 参见作者所著 《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洋行 》, 《历史研究 》 年第 期 。 ② 以下简称 , 年 月 日 , 第 页 。 ③ , 年 月 日 , 第 页 年 月 日 , 第 页 。 ④ , , ③ , 叮 佩 二 , 以下简称 , , 。 ⑥ , 年 月 日 , 第 页 。 ⑦ 汇丰常被称为” “ , 参阅 一 , “ 。 。 腼 ‘ 以下简称 一 , , , 魂 。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那里得到的力量 , 更由完全的 、 充分的支持进一步发展到排他的独享性支持 了 ①。 这个时候 , 外国银行和各自政府的关系各不相同 。 这一点我们在下面 谈到 “ 金融活动中的银行团 ” 时 , 马上就可以看到 。 二 中外合办形式的突出 外国在华银行采取中外合办的形式乒也并非 自 年以后始 。 但是 , 年以后 , 这种形式才十分突出 。 对中外合作的鼓吹 , 最初来自英国 , 而其发韧 , 则是第一家总行设在中国的汇丰 银行 。 汇丰从开办的第一天 , 就强调与中国商人的合作 。 他们大力宣传 “ 整个商业界和 许多中国商人现在都对本行有利益关系 , 并且都给予全力的支持 ” ② , “ 中国方面的财 力 ”是 “一个很有价值的整体 ” ③。 表现之一就是在筹集资本中特别着重 “华人股份 ” ④。 。粤东绅商多购其股票 , 以为世守之业岁⑥ , 这大概是事实 。 效法汇丰的是总行在英国本土宙 遇惠通银行 。 年银行第一次增资时 , 新股 的发行 , 在上海一地很快超倾舞戚 百年以后 , 中国股东已占银行股本之半 , “ 洋童只 握有少数几张股票 ” ⑥。 年 , 银行的 万份股本中 , 中国股东为 , 超过了半 数 ⑦。 在中华汇理银行礴 , 于 “ 中国 事态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 这家银行之所以成立 , 据说是由 望他们的金融活动和外界取得更密切的联系 ”。 英国的新闻 媒介竭力渲 世 主要控制权 , 共同操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手里 ” ⑧。 间合作之外 , 又出现了官方合作的形式 。 它给中外合办银 行赋予了新的喇容 。 首开其端的是甲午战争后第一个在华设立的银行一华俄道胜银 行 。 道胜银 路权益的直 是中国政府用正式承诺的第一个中外合办银行 , 是沙俄争夺中国铁 产物 。 合同第一条就规定 , “ 中国政府以库平银五百万两与华俄道胜银行 勺 叮 二 , 护 ‘, , · , 一 加 加 以下简称 日 , 第 页 。 以下简称 , 年 月 日 , 第 页 。 上海新报 》 史料 》卷 , 年版 , 第 页 。 , 年 月 日 , 第 页 。 、 , 年 月 日 , 第 页 。 , 年 月 日 , 第 扣耘伽 ②③④⑤⑥⑦⑧ 历 史 研 究 伙作生意 ” 。 所谓 “伙作生意 ” , 就是中东铁路 “ 所有建造经理一切事宜 , 派委华俄道 胜银行承办 ” , 而 “ 路成开车之 日 ” , 由铁路公司 “ 呈缴中国政府库平银五百万两 ” 。 这 样中方股本的来源也很清楚了 。 它不过是清朝政府拍卖中东铁路的报酬 。 当然 , 这是 有代价的 。 因为合同中又规定 , 中国要想把铁路赎回自办 , 不但要等到 “ 开车之 日起 三十六年后 ” ① , 而且 “ 到了赎路时 , 这笔款子当然也应包括于赎路费中” ② 。 因此 , 对中国而言 , 这种合办自然是徒具形式 。 道胜银行有中国的股份 , 却没有 代表股份权益的华董 。 中国政府 “ 对于银行的进展情况 , 实际上完全处于黑暗之中 ” ③ 。 进入 世纪以后 , 中外合办的这两种形式 , 都有所发展 。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 两 种形式 , 又变得难以区分 。 这一阶段的中外合办银行 , 全都成立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其中主要有中法合办 的中国实业银行和中法工商银行 , 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 , 中美合办的中华愁业银 行和美丰银行以及中意合办的华义银行和中挪合办的中国一斯堪的纳维亚银行 。 和华俄道胜银行一样 , 中法实业银行只是披着一件 “合办 ” 的外衣 。 这家银行的 万法郎发起资本中 , 法方占股 , 中国政府认股 ④ 。 实际上 “ 中国所附三分 之一的股份 , 也是由法方出借抵充的 ” 。 在银行成立的当年 ’月 , 北洋政府财政总长 熊希龄就同银行签订了一个 亿法郎的借款合同 。 而当初和法方代表密谈设立银行 计划的 , 就是这位财政总长 。 事实上 , 不仅中方的股本来自 · 中法实业银行的借款 , 就 是历年偿付这笔借款的利息 , 也是从中法实业银行借来的 ⑤ 。 、、 但是这个银行并没有雄厚的实力 。 作为银行董事长同熊希龄签订第一笔借款合同 的坟里蒲沙 , 在签订合同之时 , 口袋里面敛是空空的 。 他是在 口袋里装上合同以后才回到欧洲寻求贷款的 。 因此这家银行后来的镇速破产 , 被归咎 为 “ 政治上的诡诈 ” ⑥。 、 在中法实业银行停业四年之后 年 , 作为其后身的中法工商银行 , 在清理前 者债务的基础上 , 又重新出现 。 它的资本由原来的 。。万法郎减为 吻万 , 分支机 构由原来的 处减为 处 ⑦。 虽有合办之名 , 但中国的资本 , 已不见踪趣 。 日本对合办银行的尝试 ‘ , 始于 世纪之末 。 而其实现则是为适应西原借款的需要 ① 王铁崖 《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 册 , 以下简称 引日约章 》 , 年版 , 第 擎 、 一 页 。 ② 罗曼诺夫著 , 民耿译 《帝俄侵略满洲史 》, 年版 , 第 页 ③ 尺 一以 。 凡 盛 , 年版 , 第 页 。 叹 ④ 《中外旧约章汇编 》第 册 , 以下简称 《旧约章 》 , 年版 , 第 页 。 ⑤ 徐义生 《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 》 以下简称徐义生 , 第 、 、 一 触 页 ⑥ · 呀 凡二 心 几 二 。 二 以 。 以下简称 , 年 版 , 第 页 。 息 ⑦ , · 一 参阅 年 月 日 《大公报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于 年成立的中华汇业银行 。 在银行筹组之前三年 , 日本大限内阁就已有专门 “ 开 发 ” 中国的东洋银行的酝酿 。 中华汇业银行的成立 , 实际是这个方案的继续 。 银 行的开办资本为 万 日元 , 中日各半 。 第一次先收一半 。 日方出资者主要为 日本 、 朝鲜和台湾三银行 , 中方则由中国 、 交通两行出面 。 然而实际上中、 交两行出资只占 华股的 , 其余绝大部分为段棋瑞 、 王克敏 、 曹汝霖等军阀 、 官僚所有 。 这些人既 有私人经济实力 , 又有官方政治地位 。 这家民间为表 、 官场为里 中国主动为名 、 日 本导演为实的合办银行 ① , 至少为 日本政府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业绩 第一 , 顺利完成了西原借款在金融上的周转和经理 。西原借款前后共计高达 亿 日元 。 在 年的中华汇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 , 资产项下 , 仅北洋政府欠款一项即 达 亿元 , 占全部资产的 。 这几个简单数字 , 充分显示了中华汇业银行在经 理西原借款中的作用 。 第二 , 扩大了 日本银行对中国对外汇兑的参与 。 这是经管西原借款直接派生的一 项重要业务 。 在上述 年资产负债表中 , 银行经手的外汇款项达 亿元 ② , 相当 于西原借款总额的 倍 。 于此可见银行外汇业务扩张的程度 。 第三 , 为实现控制中国货币 、 金融 、 财政创造条件 。 这是 日本政府早就凯觑的目 标 。 早在中华汇业之前 , 中日双方就曾有过变交通银行为中日合办以实现这个 目标的 酝酿 。 由于中国政局的变化 , 计划没有实现 。 日本政府转而寄希望于中华汇业 , 以此 作为最终兼并交通银行的过渡 , 以 “ 奠定 日中经济联系的坚实基础 ” ③为名 , 达到控制 中国币制 、 金融 、 财政的目的 , 但是随着北洋军阀的瓦解 , 这家银行在 年底也就 被迫宣布休业整理了 。 美国在中国进行合办银行的活动 , 也有很长的历史 。 年轰动一时的米建威计 划 , 就是它最初的尝试 。 这个计划虽然没有实现 , 但以后各式各样的类似活动 , 并没 有停止 。 一直到本世纪 年代中华愁业银行和美丰银行的出现 , 才最终实现了美国政 府三十多年的期待 。 中华惫业银行继承了三十多年前米建威计划的衣钵 。 如果说米建威计划是美国驻 华公使杨约翰的建议 , 中华惫业银行则是当时美国公使丙恩施的“ 政治激情的哺育 ” ④。 但是这家银行的美国主持人却力图淡化美国官方的影响 , 竭力强调它的民间色彩 , 尽 量作出以中国为主体的友善姿态 。 它特别声明 , 银行是依据中国法律 “ 进行活动 ” , 中 ① 魏振民 《中华汇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及营业概况 》, 《历史档案 》 年第 期 参阅 伽 , 卿 , , ” 以下简称 , , · ② 以上数字均转自徐义生 , 第 、 页 。 ③ 参见裴长洪 《论西原借教 》, 卷经济研究所集刊 》第 集 , 年 。 ④ 。勺 砂。 , 沙 , 二 阳才 , · , 以下简称 , , , · 历 史 ‘ 研 究 方股份不得少于总股本的一半 。 董事会 名董事 , 中方占 名 , 美方只占 名 中方 董事任银行总理 , 美方只任第一协理 ① , 所有这些 , 都表明银行对中国法律和权益的尊 重 。 然而 , 这些字面上的规定 , 并不吻合实际 。 仅就经理权一项而言 , 银行从成立之 日起 , 总理一职就由 “ 美国公民 ” 担任 , “ 中国公民 ” , 只能担任协理的角色 ②。 而且 , 银行的实际经营管理权 , 并不在总 、 协理手中 。 真正执掌大权的是另设的业务委员会 和驻美评议部 , 而在这里 , 中方显然居于配角的地位 。 中美合办的另一家银行 —美丰银行 , 成立于 年 , 它并没有打出合办的招牌 , 但其资本总额中 , 中国人认购的资本达到 。 它的资本后台 , 是美国有名的拉文信 托公司 , 但银行总部设在上海 , 以便 “ 就地决策 ” 。 一 年 , 该行又先后在重庆和福州各设一联营机构 —四川美丰和福建美 丰两银行 。 它们又各有自己的资本 , 由华人认购者也是 ③。 这两家银行的存在 , 为 时短暂 , 年都合并于上海美丰 , 银行也由 改为 , 表示活动的范围有所扩大 。 · 然而无论是美丰还是中华愁业 , 它们都没有丰惫起来 。 进入 年代以后 , 先是 年美丰由于经营失败而停业 , 不过一年 , 中华惫业也被清算 , 面临破产的命运 。 中外合办的银行 , 可能还有一些 如上述中意 、 中挪合办银行 , 不过详情已不为 人所知 。 但是 年出现的北洋保商银行 , 还是值得提一下 。 这家银行是由法 、 德两 国与中国合办的 , 都分别得到两国驻华使馆的批准 , 目的在于要中国政府保证偿还应 付的欠欲 , 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债务 。 通过合办而要达到这种目的 , 这真是把合办 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了 。 总起来看 , 中外合办银行的兴起 , 是一个明显的走向 。 年美国商业部的一份 报告为这个走向作了很好的注解 , 它说 中外合办银行 “这种机构力量之所自 , 在于 和那些独资的外国银行比起来 , 它们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参与中国内部事务 。 ” 这里的 “ 中国内部事务 ” , 当然不是单纯的商业性事务 , 而是包括政治性质的事务在内的 。 报 告又说 合办银行的 “ 一大弱点 ” , 是 “ 它们无法避开强加给它们的政治需索 , 不能免 于中国内部政治的干预 ” ④ 。 这里的 “政治需索 ” 和 “ 政治干预 ” , 说明中国的军阀割据 在给合办银行带来 “参与中国内部事务 ” 的机遇的同时 , 都不能为这种 “参与 ” 提供 稳定和持久的局面 。 因此 , 尽管合办银行风云一时 , 但最后结局对它们说来 , 却不尽 ① , , ② ③ , , ④ , · , , 献 , ,‘ 乙 灰劝 以下简称 , ,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如人意 。 它们有的失败了 , 有的不很成功 , 有的走俏一时 , 终难持久 。 虽然如此 , 外 国在华银行由独办到合办 , 由民间合办到官方合办 , 仍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走向 。 它 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在金融领域中进一步相互作用的结果 。 三 金融活动领城的变动 现在我们进而看一看外国金融活动本身的特点 。 进入 世纪 年代以后 , 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活动 , 出现了新的变化 。 在汇兑和 投资两大主干业务中 , 投资活动 , 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 , 原有贸易领域中的汇兑周转 业务 , 则得到力度上的强化 , 外国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控制地位 , 稳固地建立了 起来 。 甲午战争以后 , 中国政府的对外借款显著增加 。 甲午以前的 年中 , 中国政府所 借外债 , 大约共计 万两 , 而 年到 年的不足四十年中 , 中国政府的外债 则数以亿计 ①。 这些外债所需的资金 , 主要来 自世界金融市场 , 实现这一任务的 , 则主 要是外国在华银行 。 因此 , 甲午以后 , 外国在华银行投资活动的扩大 , 就主要表现在 对中国政府外债的争夺上 。 这方面的情况 , 国内已经有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 因 此这里着重谈一点外国银行在贸易业的金融周转和外汇市场的控制方面的变化和特 征 。 应该及时指出 外国银行在拓宽投资活动领域的同时 , 原有的贸易业的金融周转 亚务 , 在数量上仍然在继续扩大 。 外国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力度的加强是建立在这 个基础之上的 。 对子外国银行在贸易上的金融周转方面的量的变化 , 我们还不能作出全面的统计 。 这里不妨选取两个老牌英国银行 —汇丰和麦加利 , 作为例证 , 进行分析 。 麦加利银行是资格最老的在华外国银行 。 在它创办的第一年 年 中 , 包括 周转贸易在内的各种票据在年终的资产负债表上 , 不过 万英镑 。 半个世纪以后的 年 , 该行资产负债表中单是直接反映贸易周转的汇票经营额 , 就达到 万英 镑 ②。 五十年间扩大了 “ 倍 。 总行设在香港 、 以中国为对象的汇丰银行 , 与总行设在伦敦 、 以大英帝国在整个 东方殖民地为对象的麦加利银行比较 , 情况并无二致 。 从根据汇丰银行历年营业报告 编制的几项相关统计中 ③ , 可以看出 参阅下页表 , 代表贸易周转的汇兑业务量 , 在 汇丰银行成立以后的 年间 一 年 , 由 万元上升到 亿多元 , 增长了 ① 见徐义生前引书 。 ② , , ③ 据 之计算 , 参阅 , 、 , , 。 · 历 史 研 究 倍 。 其增长速度虽不及麦加利 , 但绝对量则大大超过之 。 外国银行在扩展投资活动 的同时 , 原有的贸易金融周转 , 仍在继续扩大 。 这一命题 , 无论是总行在不在中国 , 都 是成立的 。 当然 , 统计表也提示几点需要具体分析的地方 。 第一 , 年代中期以前 , 汇兑一 直保持增长 , 此后虽仍然维持上升的长期趋势 , 但各年之间 , 则盈缩互见 , 短期波动 较多 。 第二 , 和代表投资的放款比较 , 年以前 , 汇兑增长速度高于放款增长速度 , 年以后 , 则反过来落在放款的后面 。 第三 , 和资产总额的变动相比 , 也大体相同 , 即在 年代中期以前 , 超过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 , 世纪开始 , 也反过来落在资产总 额的后面 。 第四 , 尽管如此 , 从汇兑与放款二者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看 , 基本上 仍是汇兑占据优势 。 这在 世纪 年代以前 , 尤其明显 。 表 , 汇丰银行汇兑 、 放欲在资产中所古比皿统计 一 年 年份 ① 汇 兑 ② 放 款 资 · 产 汇兑在资 放款在资 产中所占 产中所占实数 百 指数 实数 百 指数 塞数 百 指数 比重 比重 万元 ③ 年为 万元 年为 万元 年为 。 , , 注 ① 汇丰营业报告 , 大都每年 月和 月各公布一次 。 本表采年终数字 。 ② “ 汇兑 ” , , 年改称 “ 应收汇票 ” 。 参阅 , , , 。 ③ 货币单位为香港元 , 、 下同 。 现在我们再进而考察外国银行对中国通商口岸金融市场控制力度的变化 , 这里需 要回顾一下厉史的全过程 , 需要联系对外贸易市场控制权的变化 , 作一个比较全面的 考察 。 在 世纪的中西经济关系史上 , 年代初期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 , 对外国银行 在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 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 一是中西交通方式的变 化 , 一是世界银价的变动 。 ·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年苏伊士运河的正式通航 , 以及 年上海 、 伦敦间海底电线的敷设 , 使贸 易周转的时间大大缩短 , 从而贸易上的金融周转 , 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 这表现在两 个方面 一方面 , 随着电讯交通的建立和贸易方式的变化 , 外国在华银行资金的运用 , 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 贸易上对呆滞资金的需要 , 大大地缩减了 , 而资金拨汇的灵活性 则大大增加了 。 这就给外国银行运用资金以操纵中国金融市场 , 带来了很优越的条件 另一方面 , 随着电讯交通的建立 , 上海金融市场的脉搏 , 也紧随着世界金融中心 的伦敦而跳动了 。 孤立地从上海的外国银行着 , 他们似乎不如从前隔离世界金融中心 那样得以自由地操纵上海金融市场 。 事实上则正相反 。 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 , 伦敦 主脑才真正对上海金融市场进行 “ 有效的控制 ”。 总行董事和分行经理的眼睛 , 同时注 视着中国市场的变化 , 及时制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措施 。 这无疑会加强控制的完整和 严密性 。 关于世界银价的变动 , 世纪 年代以后 , 世界市场上的白银价格 , 出现了长期 巨幅度下降的现象 。 原因主要是白银产量的增加 , 而银本位国家转向金本位 , 则同时 是白银价格下降的原因和后果 。 受世界银价的影响 , 中国银两的汇价 , 也随之出现下降的现象 。 从 年代初至 年代中 , 则愈演愈烈 。 一 年中英之间的汇价 , 从每两 先令 便士直线下跌 到 先令 便士 , 五年之中 , 下降了将近 ① , 这是前所未有的 。 整个 世纪 年代 , 银两汇价都停留在这样一个低水平上 。 汇价下跌直接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 , 它使外国银行在外汇市场上 日益居于主宰者 的地位 。 年代在对外贸易的金融周转方面出现的所谓预订 , , 就 是外国银行这种地位变易的具体体现 。 所谓预订制度 , 是指货款在订货之时即予以结算 , 而不是在交货时才进行结算 。 商 人们在订货的时候 , 就和银行议定一个固定的汇率 , 货物成交以后 , 不管汇率怎样波 动 , 仍按原定汇率计算货款 。 在直观上 , 这是进出 口商人把汇兑的风险转移于汇兑银 行的一种制度 。 它保证进出口商人在汇率发生波动时能获得固定的本国通货 , 避免由 于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意外损失 。 单纯从一笔交易看 , 银行的确承担了汇兑上的风险 。 但是 , 从银行的总体经营看 , 它又无什么风险可言 。 在大量的汇兑交易中 , 银行总是能够 “通过买进和卖出同样数 额的汇票以保护 自己 。 因此 , 无论汇率如何变化 , 这项业务在一方面的损失总是可以 被另一方面的相应获利所抵销 ” ②。 “机灵的汇兑银行家 ” , 总是有办法来 “保证 自己的 ① 以 。 , 。 以下简称 。 , 上海 , , · ② 。 , , 上海 , · 历 史 研 究 安全 ” 的 ①。 不仅如此 , 这种场合的出现 , 实际上为外国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极 好的机会 。 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 , 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周转 , 才一步一步地被外国银 行掌握 。 “ 汇兑银行家 ” 不仅有办法保卫自己 , 而且正好通过预订制度更有效地操纵外 汇行市 。 因为 “银行的牌价总是根据银元涨落的趋势来规定的 ” ②, 而这个涨落的信息 , 现在除了 “ 汇兑银行家 ” 以外 , 谁也没有办法预先知道 ③。 “ 一切看外国银行的牌价 ” ④ , 这个 日子的到来 , 已经为期不远了 。 进入 世纪以后 , 外国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控制力度的发挥 , 又获得了一系列 新的条件 ,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 还在本世纪初叶 , 美国的一位资深驻华商务代表就针对英国汇丰银行在中国外汇 市场上的能量 , 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 它的力量之所来自 , 首先在于它是一个本地的机 构 。 它的总部就设在香港而不是伦敦 。 它的董事会也设在当地 , 对于中国银行业务的 细节了如指掌 , 从而对影响利益的方方面面 , 都能获得及时的情报 , 作出迅速的判断 , 采取行动 。 银行拥有的第二个有利条件是 , 它的股票 , 广泛分配于有产的英国人和中 国实业公众之间 , 因此在中国的商界中 , 拥有大量的顾客 。 这些人在金融方面关心它 的成功 , 从而也 自然为它的生意作出了贡献 。 第三 , 通过在英国金融界中的有力地位 , 它 已被英国金融利益的有关方面看作是在涉及对华贷款和其它金融交易融通方面理所 当然的代表 。 结果 , 这家银行就成了作为英国贷款抵押的一些中国铁路资金的存放银 行 。 此外 , 由于英国在掌握中国海关和盐务行政中的主导地位 , 这家银行也就成了一 部分关税和盐税的存放银行 。 所有这些存款平均每年余额达到 万两白银 , 其中有 一部分供银行白用 , 一文利息也不付 。 由于它长期处在这样一个有力的地位 , 这家银 行实际上 已成为中国外汇市场中影响对外贸易的白银汇率的独裁者 ” ⑤。 这一段针对英国银行的议论 , 难免带有美国人的感情 。 但文中第三点指出 世纪 以后汇丰银行所获得的一系列新的特权 , 指出它 “ 已成为中国外汇市场 ” 的 “ 独裁 者 ” , 却是合乎事实的 。 实际上 , 进入 世纪以后 , 这种 “ 独裁者 ” 的角色 , 已非汇丰一家独占 。 年代 初出版的一部西方有关中国银行和金融的著作写道 世纪初 “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 增长 , 主要是由于它们是在这个领域中唯一的国际机构 。 对外贸易的金融周转 , 国外 ① 入 钊 人 二卿 凡 £ , , ② 了 ,切己 二 划 了呻 , 窟 夕 耐 , , ③ , , , 一 ④ 。 几 卿 二 、 , , ⑤ 人 , , ‘ ‘ 加 无 ,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汇款的划拨 , 海关税款和政府债款的经理 , 所有这些 , 都是经它们之手进行的 。 因此 , 作为一个集团 , 外国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享有实际垄断的地位 ” 。 “这些外汇交易周转数 额之大 , 在某些场合中 , 直足以构成银行利润的唯一重要来源 ” 。 这就是说 , 外国银行 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经济力量已经起了变化 。 不仅如此 , “ 作为国际机构的外国银行 , 从这一地位中又得到其他的利益 。 它们是在治外法权的体制中进行运作的 。 这一法权 使得它们免于中国当局的管辖和干预 , 而它们自己国家的法律和银行条例 , 又不会严 格地予以履行 。 结果是它们享受着一种最最非同一般的独立地位 。 ” “ 只要治外法权继 续被承认 , 只要外国社会公众在中国实业界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 外国银行在中国外 汇市场中 , 就必然扮演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 ”①。这就是说新的经济条件的运用 , 得 到了政治条件的充分保证 。 正是政治与经济的结合 , 增强了外国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 场的力度 。 由此也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前景 。 进入 世纪以后 , 中国金融市场上的 “ 独裁者 ” , 已非一家银行 例如汇丰银行 独占 。 在金融市场上实际享有的垄断地位 , 已经转移 到多国银行组合的 “ 集团 ” 手中 。 新的形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组织格局 , 这就是 多国银行团的出现 。 二 、 金融活动中的银行团 多国银行团的出现 , 是进入 世纪以后外国在华银行活动的新特点 。 银行团 , 这 是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新工具 , 是列强在华权益争夺激化的必然产物 。 由银行的垄断 到银行团的垄断 , 是进入 世纪后外国在华金融活动的主流 。 一 银行 团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如所周知 , 多国银行团的正式出现 , 是从 年成立的英 、 德 、 法 、 美四国银行 团开始的 。 在以后的十年中 , 先是有 年由于 日 、 俄两国的加入而扩大成立的六国 银行团 , 接着是 年由于美国的退出而改称的五国银行团 , 最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后的 年由美 、 英 、 法 、 日重新组合的新四国银行团 。 也就是说 , 多国银行团的 变迁史 , 就在 一 这十年当中 。 当然 , 它形式上的存在 , 延续了一段很长的时 间 。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 年 , 多国银行团才结束了它在中国的历史 。 但是 , 研究 世纪外国在华的多国银行团 , 需要一个视野比较开扩的广角镜 , 需 要把它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进行考察 。 从广义的角度看 , 银行团的出现 , 是资本主义走向垄断阶段的一个标志 。 它本身 ① , 一 , 历 史 研 究 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在四国银行团正式成立之前 , 银行团的雏形已经出现 在外国在华银行的活动中 。 有的银行本身就是多家银行的组合 , 可以说 , 它本身就是 一个银行团 , 德华银行就是较早出现的一个 。 德华银行的股东有德意志银行 、 贴现公 司 、 北德银行和 巴燕抵押汇兑银行 。 其中德意志银行和贴现公司的股份 , 占全部股本 的 。 有人说 “德华银行把所有在中国进行资本投放感兴趣的德国银行成功地联合 起来了 ” ① , 这丝毫没有夸张 。 如果说 , 年代初的德华银行的组成者 , 还只限于本国银行 , 那么 , 年成立 的华俄道胜银行 , 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多国银行团 , 至少在外表上是这样 。 这家银行 的发起资本中 , 有一半以上是法国资本 。 它主要来自里昂信贷银行 、 霍丁格尔银行和 巴黎荷兰银行这几家重要金融机构 。 不仅如此 , 法国的银行资本中 , 实际上还掺合了 比利时的银行资本 。 而其余不足一半的资本中 , 也主要来 自德国的贴现公司的子公司 圣彼得堡国际银行 。 所有这些 , 都是发生在 世纪 年代的事情 。 当然 , 和后来的多国银行团 比较 , 两者的成立条件 、 组织模式 、 特别是内外部的关系 , 并不完全一样 。 但是 , 最基本的 一点 , 即两者都以投资为主要 目标 , 是基本相同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德华和华俄道 胜的出现 , 可以说是多国银行团的先导 。 即使以 年成立的四国银行团为多国银行团的起点 , 它的形成 , 也有一个过程 。 而这个过程的开始 , 恰恰是紧接道胜银行成立之后 。 促成它起步的 , 是中日甲午战争 以后三年间清朝政府的三次大借款 , 即 年俄法联合的 亿法郎贷款 , 年和 年英德联合的两次数额各为 万英镑的贷款 。 年的俄法借款 , 几乎是与道胜银行的设立同步进行的 。 这个借款合同中开列 的办理借款银行 , 就包括了道胜银行中的法国股东霍丁格尔银行 合同中称霍丁格尔 银 号 、 巴黎荷兰银行 合同中称巴黎和兰银号 、 里昂信贷银行 合同中称利税银 号 以及德国的圣彼得堡国际银行 合同中称森彼得堡各国商务银号 。 如果说俄法借 款名义上还是由沙俄一家出面和清政府签订合同 , 那么 , 英德两次借款 , 则不但由两 家出面 , 而且英德两家主要贷款银行汇丰和德华之间 , 也为此签订了相应的协议 。 这 两家银行的总部 , 一在香港 , 一在上海 , 但是协议的准备和签订 , 却是在德国的柏林 。 这就说明了两国银行团的高层次性质 , 成为以后的定期 “银行团会议 ” 的先声 , 为银 行团总部的成立 , 提供了最初的依据 。 由此可见 , 多国银行团的诞生 , 严格地讲 , 并不是 自四国银行团始 。 事实上 , 不 但在四国银行团正式成立之前 , 有一个俄法和英德两个两国银行团活动的先导时期 , 而 且在两国银行团和四国银行团之间 , 还有一个英 、 德 、 法三国银行团的过渡阶段 。 这 ① ,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个银行团的建立 , 先是 年英 、 法的联手 , 后是 年德国的介入 , 前后迁延了 三年之久 。 众所周知 , 年正式成立的英 、 法 、 德 、 美四国银行团 , 是列强争夺中国铁路 权益高潮中的产物 。 作为这一特征的标志 , 是银行与铁路公司的联手 。 因此 , 早在三 国银行团的阶段 , 这一联手的构架 , 就已经开始出现 。 在 年三国银行团签署的总 协议中 , 包含着两套基本协议 一是分别代表英 、 法 、 德的汇丰银行 、 东方汇理银行 和德华银行之间的协议 , 一是英国的中英公司 、 华中铁路公司 、 德国的中华铁路公司 和东方汇理银行之间的协议 。 前者主要规定银行出资的比例 , 后者则涉及铁路权益的 分割 , 即诸如总工程师和其他关键性职位在贷款国之间如何分配等铁路控制权的间 题 ①。 这是一种严密的配套措施 。 三国银行团这两条协议的订立 , 为我们透视多国银行 团的实质 , 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窗 口 。 为了说明这种配套措施在银行团中的作用和地位 , 我们不妨选取其中的中英公司作为例证 , 加以剖析 。 中英公司成立于 年 月 , 总部设在伦敦 。 创设时资本定为 万英镑 。 它的 目的是要 “ 在中国获得各项权益 , 推动公共工程企业 , 进行金融周转 ” 。 然而 , 在它开 办之时 , 实付资本不过额定的 , 即 英镑 。 一直到 年才付足了一半 , 即 万英镑 ②。 这么小的资本而有那么大的口气 , 奥秘就在于它的后面 , 有两大实力 雄厚的支柱 一个是英国在华的商业巨头怡和洋行 , 另一个就是主动与之联手的汇丰 银行 。 公司章程第三条就写着 “怡和与汇丰共同担任中英公司的经理代理人 , 各自任 命一人担任公司董事 ” 。 在同年 月中英公司与汇丰银行签订的协议中 , 明确规定汇丰 是公司的委托银行 。 公司所有资本证券的发行 , 除了另有规定以外 , 一律由汇丰经手 。 正如当时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所说的那样 , “ 中英公司不过是汇丰银行的外号 ” ③。 因此 , 中英公司本身的资本虽小 , 但却被看作是有财团意义的辛迪加 。 作为汇丰 银行的代表担任公司首届董事的嘉漠伦 , 在它成立之前一个月 , 就预言公司将成为一 个 “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强大辛迪加 ” ④, 这充分显示 了中英公司后台的实力 。 事实上 , 外国辛迪加之出现于 世纪后期的中国 , 特别是涉及路矿方面 , 可以说 是司空见惯 。 拿英国来说 , 在 一 三年当中 , 就至少出现了四个辛迪加 。 除了 上述的中英公司以外 , 还有 年成立的北京辛迪加 , 即中国通称的福公司 , 年 月成立的扬子江上游辛迪加和同年 月成立的扬子江流域辛迪加 。 除此以外 , 年成立的华中铁路公司 , 则是一个集辛迪加大成的组织 。 所有这些辛迪加 , 背后都有 ① , ② , ③ , ④ , , , , , , , , 历 史 研 究 汇丰银行的支持 , 而它们彼此之间又相互渗透 。 例如华中铁路公司 。 该公司是福公司 和中英公司联手的产物 , 成立时登记资本为 万英镑 , 由福公司和中英公司平均分摊 。 汇丰银行作为中英公司的投资者进入铁路公司 。 曾经作为中英公司首届董事的嘉漠伦 , 成了新的铁路公司的董事 。 年公司又进行了一次改组 , 吸收了法 、 比两国的资本 。 代表法国资本的是东方汇理银行和法国铁路公司 , 代表比利时的是华比银行和 比国铁 路公司 。 改组后的华中铁路公司 , 董事会主席的职务 , 仍然保持在英国人手中 , 他拥 有投决定性一票的权力 ①。 年后 , 一部专门研究汇丰银行历史的著作曾写道 汇丰银行 “通过中英公司和 华中铁路公司的董事们联系上了扬子公司和福公司 , 再通过它们的董事们又联系上了 总部设在伦敦 、 布鲁塞尔和 巴黎的国际金融企业 ” 。 这样一个 “ 网络 ” , “把汇丰银行推 到国际金融的前沿 ” ②。 现将这个网络 , 列图于下 , 然后再从银行的角度略作儿点说明 。 中英公司关系企业 一 年 汇丰银行 、 怡和洋行 福公司 中英公司 扬子江流域辛迪加 扬子江上游辛迪加 华比 铁路公司犷 州 一长 翼墅二黔路 ”‘ 第一 , 多国银行团中银行与企业的联手 , 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 也就是说汇丰银行 和中英公司所形成的模式 , 代表一种结合的必然趋势 。 不但银行团中之银行如此 , 银 行团以外之银行亦复如此 。 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 , 英国有了汇丰银行和中英公司 , 参 加银行团的法国就有了东方汇理银行和法国铁路公司 , 未参加银行团的比利时也有了 华比银行和 比国铁路公司 。 人们常说 , 站在中英公司身后的 , 有参加银行团的汇丰银 行 , 人们更加常说 , 站在东省铁路公司身后的 , 有尚未参加银行团的道胜银行 。 当然 , , , , , , ①②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并非所有参加银行团的国家都采取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 。 例如 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和 美国的花旗银行 , 就没有这样固定的或特定的企业关系 , 或有这种关系而并不显著 。 但 是 , 不管哪一种模式 , 银行都无疑居于主导的地位 , 它是唯一的神经中枢 。 其次 , 多国银行团中银行与企业的联手 , 既是单线联系 , 又是多头联系 , 而更多 的是后者 。 在汇丰银行与中英公司的联手中 , 核心是汇丰与怡和的联系 , 而在汇丰银 行 、 中英公司之外 , 既有福公司与扬子公司的参加 , 又有华中铁路公司的出台 。 它们 之间的相互关系 , 显得十分复杂 。 这种多重联手的情况 , 在德华银行和东方汇理银行 与企业的关系中 , 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 德华银行既保持与它同时出现的亚洲代理银 团的联手 , 又是众多德国铁路公司的后台 。 其中有 年承办胶济铁路的山东铁路公 司 , 年参加津浦铁路修建的德国铁路公司和 年参加粤汉铁路修建的中华铁 路公司 。 而东方汇理银行则在法国铁路公司之外 , 又是滇越铁路公司的主要金融支柱 , 被称为与铁路公司合股的 “法国殷实银行 ” ①。 最后 , 也是最复杂的 , 是多国银行团内各银行之间的相互渗透 。 我们在上面看到 , 成立刚刚一年的英国华中铁路公司便已渗入了法国和比利时的银行资本 。 事实上 , 这 种渗入 , 在中英公司以前的福公司中 , 便 已经开始 。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 , 当 中英公司和福公司的关系 日趋淡化之时 , 法国则逐步深人 , 致使此时的英国福公司已 “ 实质上处于法国控制之下 ” ② 。 我们在上面曾提到 年成立的中法实业银行 , 这是 一家中 、 法双方合办的银行 。 但是 , 如果名实相符 , 它应该是中 、 法 、 英三方合办 。 因 为银行章程中 , 一开始就宣称 “ 英国会社之福公司 ” , 是签订章程之一方 ③。 其所以只 称中 、 法合办 , 适足以证明这里所说的福公司已 “ 实质上处于法国控制之下 ” , 并非毫 无事实根据的夸张 。 这种相互渗透 , 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 。 华俄道胜银行本身既有法国 、 比利时以及 德国的银行资本 , 而在六国银行团的俄国成员中 , 则在道胜银行之外 , 又包括了比利 时的华比银行 、 比国铁路公司和 比国合股公司 , 还有英国资本的东方银行和著名的许 乐德公司 ④。 同样 , 在英国的汇丰银行中 , 也渗入了大量的德国资本 。 尽管汇丰银行是银行团 中英国的唯一代表 , 但是德国资本的利益却可以通过汇丰在银行团中得到体现 。 因此 这种情况 , 在当时就受到一部分英国舆论的非难 。 有的说 , 在汇丰银行的德国萤事是 德华银行的工具 , 它们为德国的利益效劳 , 以反对英国的利益 。 有的则径直把汇丰说 ① 《旧约章 》 , 第 页 。 ② , , , ③ 《旧约章 》 一 , 第 页 。 ④ , 历 史 研 究 成是一家德国银行 , 或者说至少是一家 “ 在德政策控制之下 ” 或 “ 德国影响之下 ” 的 英国银行 ①。 事实上 , 不仅多国银行团内部有多种多样的组合 , 而且在多国银行团之外 , 也有 各种不同的组合 。 在四国银行团正式成立之后 , 出现在对华贷款中的具有银行团性质 的辛迪加或四国银行团以外的非正式银行团 , 就难以数计 。 举其苹苹大者就有 年 的英比辛迪加 、 年的英 、 法 、 比辛迪加 、 年的奥 、 比辛迪加 , 还有俄比银团 和非正式的比 、 法 、 俄 、 日四国银行团的实际存在 。 尽管第一 ,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 , 参加正式的银行团的成员银行 日益增加 , 如英国由当初的汇丰 家 , 最后增加到包括 麦加利银行在内的 家 , 日本由正金 家增加到包括朝鲜 、 台湾等银行在内的 家 , 美国由当初的 家增加到 家 ② 第二 , 各国政府对正式的银行团给予独享性的支持 , 以前由个别银行或财团所享受的政府支持几乎都归银行团所独享 , 但银行团以外的借 款活动 , 仍然不时涌现 。 事实上 , 在多国银行团存在的整个时期 , 除了 年的善后 大借款以外 , 多国银行团与中国政府达成的贷款协定寥寥无几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英 、 法 、 德 、 美四国银行团经过长期协商正式成立的次年 年 , 天津却出现了一个以 华比 、 东方汇理 、 华俄道胜和横滨正金四银行为代表的又一临时凑合起来的四国银行 团 , 并为救济天津市面金融恐慌向天津商会进行 万两的贷款 ③。 正宗的银行团独享 贷款权的困难 , 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失望 。 汇丰银行的总经理斯蒂芬 和伦敦分行经理斯苔布 的反应 , 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 他们一个抱怨 “银 行团的生意连捞回花费在打电报上的开销都不够 ” , 一个则径直 “希望银行团干脆死掉 埋掉 ” ④。 这两位英国银行家的话 , 虽然都是在多年以后讲的 , 但是 , 这个尴尬的局面 , 应该说 , 从多国银行团成立的第一天 , 就已经注定了 。 因此有必要涉猎一下相互渗透和各种组合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 。 二 银行团的 内外矛质 银行团中各银行相互渗透和各种组合的变异纷繁 , 反映了竞争的激化和矛盾的普 遍存在 。 剧烈的竞争 , 不仅存在于多国银行团内部各国之间 , 也存在于每一个参加国 内部各银行之间 , 还存在于一家银行或一家辛迪加内部各组合成员之间 。 这三种竞争 , 层次不同 , 实质一致 。 一家银行内部不同组合的竞争 , 可以普遍涉及多国集团利益的 冲突 。 ① , , 一 , , ② , 一 , 一 美国最后参加银行数 , 一说为 家 , 参阅 , 年 月 日 。 ③ 《天津商会档案汇编 》 一 , 第 页 。 ④ , 砚 , · 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 让我们仍从汇丰银行谈起 。 它的历史 , 在这方面仍然是一个雄辩的证明 。 如上所述 , 中英公司 、 福公司 、 扬子公司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华中铁路公司 , 都有 汇丰银行的金融背景 。 “ 汇丰银行既是中英公司和华中铁路公司的代理银行 , 又是福公 司某些活动的代理者 。 ” 而扬子公司和汇丰银行也有过密切的交往 ① 。 因此 , 由汇丰支 持的这一集团 , 按理应谁有共同一致的利益 。 然而 , 事实却并不如此 。 对中英公司和 福公司这两个主角而言 , 华中铁路公司的组成 , 不过是它们在华势力范围的临时划分 和利益冲突的暂时妥协 。 也就是说 , 两个公司把各自取得的势力范围确定下来 , 而把 不能确定的推给合办的华中铁路公司 。 具体办法是 “福公司保持着它 已在进行修建的 河南铁路 〔指道清铁路 〕中的独享权利 。 中英公司的活动范围则划定为北起山东 、 南 至长江 、 东临海滨 、 西达四川边境的范围内 。 ” 这样 “ 中英公司在保留山东至长江的活 动权以外 , 可以通过出售或协商的方式 , 把天津至浦口 、 浦 口至信阳以及信阳 、 汉 口 至四川成都的铁路修建权 , 转给华中铁路公司 , 而福公司则在保有某些矿区的同时 , 同 意不再在达成协议的地区 , 谋求新的铁路修建权 ” 。 至于以华中地区为势力范围的扬子 公司 , 它的活动地区 , 更是直接与中英公司相抵触 。 它虽然也在华中公司搭了股份 , 但 是在中英公司的眼中 , 它始终是一个 “潜在的竞争者 ” ②。 存在于汇丰集团内部的矛盾 , 也广泛存在于汇丰与英国其他银行之间 。 同为新四 国银行团的英国成员 —汇丰和麦加利 , 在对中国政府的贷款活动中 , 却曾经是一对 互不相让的对手 。 年克利司浦借款 , 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 。 这笔借款的主角克利司浦 , 是一名伦敦股票交易所的桐客 。 年他从另一名英国金融掬客白启禄 手中接过了向北洋政府进行 万英镑贷款的权力 , 主持的机构也由白启禄的姜克生万国财政社转到由一家伦敦股票 搞客行和三家银行组成的克利司浦公司手中 。 因此人们把它看作一个财团 , 称之为克 利司浦辛迪加 。 实际上它的台后是在中国长期与汇丰银行争胜的麦加利银行 。 它是克 利司浦借款的实际支持者 , 对借款的成立 “ 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③。 借款协议达成之 日 , 正当六国银行团对北洋善后大借款艰苦谈判之时 。 当克利司浦抢先取得借款协议 、 并 成功地在《借款合同 》中获得优先条款时 ④, 汇丰银行在六国银行团的主角阿迪士 的反应是 “这一拳终于打过来了 ” , “ 所有历经艰辛的工作 , 毁于一旦 ” , ① 叩 , , , ② , , 一 , ③ , ④ 《合同 》第十四款规定 “ 在本项借款全数未经发出之前 , 中国政府允许不再以较本合同从优 之条款订借外俊 , 本项借欺告成之前 , 中国政府如欲添借洋款 , 而承办条款 , 本资本团所件 亦与别家相等 , 则仍当先尽本资本团承办 ” 《旧约章 》 , 第 页 历 史 研 究 “ 我们是洽彻底打垮了 ”① 。 当然 , 六国银行团的实力是不可轻估的 。 他们虽然挨了一掌 , 但是并没有被打垮 。 最终还是克利司浦退出了战场 。 借款合同取消了 , 他为执行这一笔借款而设立银行的 计划也停摆了 。 麦加利银行为此而在北京设立办事机构的努力也放弃了 。 一切损失都 推到北洋政府头上 , 由债务人付给债主 万英镑补偿费 , 方才了事 ②。 摩擦暂时结束 , 矛盾继续存在 。 在克利司浦借款合同撤销 年之后 , 新四国银行 团又面临着克利司浦的新挑战 。 ” 年间 , 一项新的 。万英镑贷款 , 又被克利司浦 公司提缪臼北洋政府的面前 ⑧ 。 然而 , 这一次借款还没有出台 , 就被银行团扼杀于幕后 。 “ 银行团再一次提出了反对 , 它反对把它保有权利的一项担保品移交给一个独立财 团 ” ④。 这里所说的担保品 , 指的是主要由汇丰银行掌管的中国海关关税 。 因此 , 新四 国银行团的反对 , 十之八九仍然是来自英国本土 。 存在于英国汇丰银行和麦加利银行之间的摩擦和矛盾情况 , 在其他参加银行团的 国家中 , 也多所存在 。 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和朝鲜 、 台湾 、 兴业三银行之间 , 就存在 着类似的情况 。 横滨正金银行原来是 日本参加多国银行团的唯一代表 。 然而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爆发以后 , 正金银行这一地位 , 受到来 自日本国内强大金融势力的挑战 。 挑战的主角 , 是举世闻名的西原借款的三大金融支柱 —朝鲜 、 台湾 、 兴业三家银行所组成的另一 银行团 。 西原借款是继 年多国银行团对华善后大借款以后 , 又在多国银行团以外的唯 一巨额借款 。 其所以能够实现 , 有许多中国内部和日本内部方面的因素 。 但是 , 第一 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西方金
/
本文档为【外国在华金融活动中的银行与银行团_1895_1927_(汪敬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