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三四章知识点

2021-08-08 2页 doc 97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海艳

人民教师

举报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三四章知识点Preparedon21November2021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三四章知识点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2...
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三四章知识点
Preparedon21November2021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三四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这种体验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情绪和情感与认知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同的是,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情感反应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人时间关系的体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发生的比较早,情感发生的比较晚。(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3)情绪具有外显性,情感剧有内隐性。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表情: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幼儿的情绪,提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理论。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怒、怕、爱;另一派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出生后的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了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过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种基本情绪。(P108)人的情绪多种多样,其中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的表现,而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啼哭的模式:饥饿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笑是婴儿与成人沟通和交往的基本手段。两周以内的新生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微笑。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四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分辨的微笑。10.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2岁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与想象相联系的恐惧。1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飘忽不定的心神不定。儿童的焦虑主要体现在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鲍尔毕分离焦虑三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12.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13.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1—3岁儿童的情绪反应的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3—4岁的幼儿的情绪动因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转变。在幼儿园中大班的儿童中,社会性需要越来越大。14.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儿童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而是运用面部表情的能力。15.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表现为幼儿的情绪和情感与各种心理过程都发生紧密联系,及心理体验全面生效。16.儿童情绪情感的丰富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根据与认知过程的联系,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水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与生理刺激相联系);(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3)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17.儿童情绪情感的深刻化,集中表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生和发展。(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2)理智感—是人对认知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之一。(3)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18.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测、评估和改变。情绪调控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19.情绪调控方式的分类:适应性调控(以社会能够容忍或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延缓某种情绪)、功能性调控(服从于个人的目的,有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特征性调控(为了调控一种情绪,激发和调动另一个活动)。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任然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20.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21.随着言语和表征能力的发展,2岁的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1)建构性策略(利用建设性的建议);(2)回避策略(回避冲突,寻找新的活动);(3)破坏策略(情绪调控失败)。22.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以及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这就叫情绪掩蔽。情绪掩蔽的驱动因素:(1)规则驱动的掩蔽(由于文化的要求对情绪的掩蔽);(2)情景驱动的掩蔽(出于某种利益的需要将自己的情绪掩蔽起来)。情绪掩蔽的获得渠道:(1)家庭(2)同伴交往(3)社会文化。适宜的情绪掩蔽,是幼儿对具体情境做出恰当情绪反应的能力。23.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三方面: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作用。(2)同伴的影响(3)老师的影响。幼儿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的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妥善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人对社会的认识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独立掌握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儿童社会化,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发展过程,社会化不是消灭个性,也不是消除个别差异。儿童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制约。认知、情感、社会化三者密不可分,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丰富了人的认知和情感,情感推动认知和社会化,共同构成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自我。自我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评价三个方面。从社会化角度来看,完整的自我包括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婴儿对语言的知觉其实与语音的反应,婴儿语言知觉能力五阶段:第一阶段胎儿中后期(有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第二阶段出生后一个月(这时的婴儿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第三阶段2个月到3—4个月(开始处理言语中的交往信息,或的语言范畴性的知觉能力);第四阶段5个月到8—9个月(婴儿学会了辨别语言方面的信息);第五阶段9—12个月(辨别出母语的各种音素)。婴儿语言表达的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0—3个月),单音节阶段;第二阶段(4—8个月),多音节阶段;第三阶段(9—12个月),模仿音节阶段。儿童语音的发展在儿童四岁时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是儿童词汇增加较快的时期);(2)词类范围扩大(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消极词汇:不理解也不能正确使用或理解不能正常使用)。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即语用能力,是指儿童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应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儿童语用能力发展的表现:(1)合适的表达方式;(2)连贯的复述能力;(3)行动的调节能力,儿童最初的语言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表现形式有三种:重复、独白、集体独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性语言,四种表现形式:(1)适应性告知(2)批评和嘲笑(3)命令请求和威胁(4)问题与回答儿童语言的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幼儿亲子关系的本质是依恋。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依恋的类型:安全性依恋(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愿意主动分享,70%)、回避型依恋(外显行为问题,攻击性强,10%)、矛盾型依恋(情绪抑郁、胆小、退缩内隐的行为问题,20%)。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2)婴儿的气质类型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同伴关系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归属、爱、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同伴交往是儿童获得归属感的源泉,是儿童得到爱和尊重的前提;(3)培养积极性格。婴儿期和幼儿早期同伴交往的特点:第一年,儿童或的重要的社会技能和行为;第二年,他们的社会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社交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幼儿的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现象。幼儿的5种交往策略由少到多依次为: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表现出较多的“互惠性”倾向,而与成人交往中表现出“服从性”倾向。20.同伴交往策略的获得本身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它是主客体积极作用的结果,通过课程的学习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21.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1)身体特征;(2)行为特征;(3)认知能力;(4)成人的鼓励。22.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与年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的影响。2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变现形式:工具性侵犯(达目的);敌意性侵犯(恶意伤害另一个人)。24.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儿童的教养环境(家庭的情感氛围、教育方式);(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社会贫困、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劣、以及成人社会的暴力)。25.皮亚杰对儿通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方面,具体表现为儿童对规则的态度,运用对偶故事法。皮亚杰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0岁之前)他律阶段;第二阶段(10岁之后)自律阶段。26.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p180)。27.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1)具体性(2)他律—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28.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1)家庭及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
/
本文档为【幼儿心理学王振宇版三四章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