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联考C类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之客观题-刘丽君

2021-10-16 13页 pdf 425KB 248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大花猫

暂无简介

举报
联考C类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之客观题-刘丽君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客观题主讲教师:刘丽君授课时间:2021.05.15粉笔事考·官方微信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之客观题(讲义)【例1】一、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1)火山作用对地球生命而言始终意味着灾难和灭绝。(2)科学家利用岩石层序律还原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3)陆地的反照率高于海洋和冰面。(4)冰川出现是全球变冷的结果,也是全球进一步变冷的诱因。材料一:地球46亿年历史中的重大极寒,莫过于元古代的那次“雪球事件”。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7亿年前,全球冰川突如其来地...
联考C类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之客观题-刘丽君
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客观主讲教师:刘丽君授课时间:2021.05.15粉笔事考·官方微信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之客观题(讲义)【例1】一、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1)火山作用对地球生命而言始终意味着灾难和灭绝。(2)科学家利用岩石层序律还原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3)陆地的反照率高于海洋和冰面。(4)冰川出现是全球变冷的结果,也是全球进一步变冷的诱因。一:地球46亿年历史中的重大极寒,莫过于元古代的那次“雪球事件”。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7亿年前,全球冰川突如其来地尘封了一切,先是从两极开始,冰川逐渐向低纬度进军,直至把热带的暖风与浪花全部凝固在肃杀的极寒中。雪球事件来去匆匆,在古代末期留下印记后,便马上消失在一如既往的温暖中。人们究竟是靠什么线索,断言出当时的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宇宙级的大雪球呢?靠岩石,只有岩石的残片,是唯一能够穿越时空,将尘封往事保留至今的星球遗迹。岩石中的沉积岩(由地沉积物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类)是反映当时地表环境的直观快照。一层层的沉积岩构成地层,一套套地层又构成大陆表面直接披覆的“外皮”。所谓大陆,不外乎是蓝藻中一座座庞大的“移动方舟”,它们会漂移、会裂解,也会在偶然的时段,合众为一。科学家们有一套完善的方法,揭示大陆上的每一块沉积岩形成于何时、何地以及何种环境,并以此还原大陆漂移和环境变迁的历史:利用层序律和同位素时钟,能够确定出地层形成的年代;利用沉积岩中含磁矿晶的排列方位,能够还原出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可以揭露沉积物生成的环境;而地层间的叠置关系则记录着环境的演化与变迁。板块漂移可能是雪球事件的始作俑者。在当时的地球上,各个板块已经聚合为联合大陆,处于中低纬度区间。大陆的表面是岩石,对太阳光的反照率比大洋1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要强得多,而低纬度偏偏又是地球接受太阳光最多的区域。陆地增加的直接后果,便是单位时间内整个地球系统获得的太阳能更少了。地表的温度输入主要靠阳光,“净收入”的减少,是全球变冷的第一推力。地表之上,还有大气层。温度的输入是一回事,但维持又是另一回事。地表温度的维持主要靠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CO2)等对太阳能的锁定,大量陆地聚集到低纬度,对大气中CO2的含量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影响因素。热带降雨活跃、大气潮湿,导致大陆岩石圈风化作用空前活跃。在风化作用中,大气中的O2,CO2,H2O,等成分被消耗,并随着生成物进入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当大气中“净流通”的CO2等温室气体减少,温室效应便随之减弱。环境温度逐步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并扩大,冰期就这样悄然而至。到了冰川扩大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更加不可挽回了,冰川便是上述合力的结果,但它也恰恰是全球持续变冷最有效的诱因。回到反照率这个概念上,说到反射太阳光,无论海水也好,岩石也罢,又有什么能跟晶莹的冰雪相比?另外,当水体扩大结冰,蒸发会越来越少,大气中能够维持温度的温润水汽也骤然下降。反照率的激增和蒸发率的骤减,直接使冷室效应进入了一个持续堆栈的死循环。环境模拟表明,当地球表面有一半被冰覆盖的时候,全球冻结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冰雪满布的地球,将是必然出现的结局。那么谁又是当时地球的破冰者呢?不是太阳,也不是撞击的天体,而是地球自己。这是一颗有着活跃内动力的热行星,而这份终将表现出来的力量,叫做火山作用。火山的及时救援,让地球从全面的凝结中苏醒了过来,被称为极端火山作用的事件,无疑是生物圈的灭绝级大杀器。然而此时,这个让生物圈闻风丧胆的武器,却成了把地球从雪球中拯救出来的功臣。当然,对付冰雪的套路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不是靠岩浆的温度来直接烘烤,而是靠输出气体来间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那些被封进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的温室气体们大概不会忘记,地球本身其实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循环系统。气体被锁进岩石圈?不要紧,岩石还要在板块构造的循环中被带回地幔里。当岩石的枷锁融化为流动的岩浆,气体也就重获了自由。随后,等火山作用适时打开重归地表的通道,这些溶于岩浆的挥发物,便会随着汹涌的热流一起回到大气层。2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雪球时期,由于大量冰盖的影响,全球的岩石风化率进入了一个历史低位,地表温室气体的消耗因素几乎“触底”。此时,火山作用的净输入便显得尤为突出了。火山持续溢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越聚越多,当它们的占比重新达到足以封存阳光,使平均温度能够重回冰点之上时,“白地球”便开始融化。久违的蓝海出现,生命的家园复苏。始料未及的是,经历了“冬眠”之后,生物圈获得了一场迸发式的发展,这种反应远远超出了元古代长期以来所表现出的样子一个从雪球中醒来的生物圈,将要给地球带来多大的变革呢?长久以来被单细胞生物所统治的时空,随着雪球事件的结束而一并瓦解。多细胞的复杂生命,辐射性地扩展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生命从此成为地球的“显学”。这5.4亿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生命见证了一个个优势类群的崛起,也见证了惨不忍睹的灭绝。高山依然在隆升和剥蚀,海洋也依然在扩张和闭合,但是,唯有那神秘的雪球,却再也没有重回世间。【例2】二、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100字。科学发现表明,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材料一:(节选)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2015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总体研发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的一个使命就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一般情况下,凭借肉眼或借助工具就能看到普通物质,但暗物质是个例外。暗物质最早是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时“发现”的。20世纪30年代,瑞士天文学家茨威基研究发现: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这一结论意味着星系团中有某种神秘物质被人忽略。在当时,多数人并不认同茨威基的观点。不过,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原理,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观测宇宙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3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时发现,往外看,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有些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理论上讲,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也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的、数出来的星星数目变少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也没有变小,只不过没被观测到而已。这些天文观测直接看不到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但我们却发现了由于这种物质的引力作用对于其他可见的物质运动的影响,这是我们断定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的理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毕效军说。(略)【例3】三、选择题1.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下列不属于沙尘暴带来的积极作用的是:A.造就了夏威夷的美景B.培育了亚马孙的雨林C.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D.给沙化地区带来土壤材料一:(节选)沙尘暴对沙尘的输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的土壤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东北部输入的沙尘量有约1300万t,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190kg的土壤。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沙尘暴功不可没。此外,沙尘暴刮走一些地方土壤中肥沃的浮土,也给降落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科学家对夏威夷大气微粒的化验结果显示,这些土壤来自中国西北地区干旱苍凉的荒原,即造就夏威夷最初土壤的养料源自遥远的欧亚大陆。科学家认为,如果没有沙尘暴,夏威夷只是一些兀立在海里的巨型岩石,没有土壤,没有花草,充其量只会成为海鸟的栖息地。科学家还发现,地球上最大的绿肺——亚马孙河流域的雨林也得益于沙尘暴。其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也是空中的沙尘,沙尘气溶胶含有4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铁离子等有助于植物生长的成分。2.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多项选择题,考生至少需要选出两个符合要求的选项,并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岩石圈风化对大气层的影响有:()A.维持了大气层的温度B.改良了大气层的结构C.减少温室效应D.促使温室气体进入岩石圈材料一:(节选)地表之上,还有大气层。温度的输入是一回事,但维持又是另一回事。地表温度的维持主要靠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CO2)等对太阳能的锁定,大量陆地聚集到低纬度,对大气中CO2的含量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影响因素。热带降雨活跃、大气潮湿,导致大陆岩石圈风化作用空前活跃。在风化作用中,大气中的O2、CO2、H2O等成分被消耗,并随着生成物进入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当大气中“净流通”的CO2等温室气体减少,温室效应便随之减弱。环境温度逐步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并扩大,冰期就这样悄然而至。真题演练一、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50分)根据材料1,回答下列问题:1.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1)下列最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的是:5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A.气候变暖对疾病的产生和传播影响巨大B.气候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失衡的直接原因C.气候变暖会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D.气温升高为病菌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2)下列结论可以从文中得出的是:A.科学家证明在南极发现的神秘病毒造成了史前生物灭绝B.大多数病菌的繁殖和活跃程度与气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C.多数科学家认为永久冻土中的病毒一定会重返人类社会D.因感染病毒而死亡的人畜尸体是致病性病毒依附的温床2.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1)暖化趋势使人们容易感染的病毒或疾病包括:A.霍乱B.寨卡病毒C.巴贝虫病D.西比灵古病毒(2)文中提到“气温升高也给许多疾病的产生、传播提供了更适宜的温床”,原因在于气温升高能够():A.拓展病毒的生存空间B.增强病菌的繁殖能力C.增加病菌的传播时间D.扩充病毒的传播途径(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居住在纽约和上海的人们对地球升温最敏感,当温度超过一定阈值时,死亡率就逐日增加B.全球气候变暖会间接造成空气质量不佳,气温升高、湿度增加也将诱发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C.被冻结于南极冰层中的致命病毒可能是一种史前细菌,是地球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的产物6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D.冬季死亡率本来比夏季高,当全球气候变暖后,与热有关的死亡率将大于与冷有关的死亡率3.匹配题:找出选项A—L中与下列科学家对应的研究发现或观点(每位科学家至少对应一项),将选项字母填入答题卡上相应的括号内。①汤姆·斯塔穆鲁②加尔文③让-米歇尔·克拉弗维④鲍里斯·雷维奇⑤阿列克谢·科科林A.炭疽能依附土壤扩散,致死率达100%B.人类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无法抵挡几千年前的病毒侵袭C.史前病毒由于被冰冻很久,生命力和传染性不强D.南极冻土中的古老病毒会因全球变暖而苏醒,并在全球范围内传播E.过去曾引发全球性疫病的病毒或许仍保存在永久冻土中F.炭疽杆菌可在冻尸中存活百年,而气候变暖使存有冻尸的冻土层逐渐融化G.永久冻土因内部温度低且不含氧气、不接触阳光,能够很好地保存微生物H.喜热病毒会随着洪水和干旱聚集于水中,造成大规模流行病肆虐I.炭疽在有氧环境下会产生致病性孢子体,并通过呼吸道感染肺部J.埋葬着18世纪感染病受害者的冻土融化可能使当时的感染性病原体卷土重来K.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威胁中,首先应考虑到霍乱的暴发L.炭疽杆菌可能会随着尸体解冻被释放出来并进入地下水材料一: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来自于极端天气、温度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由气候变暖导致的降雨量和温度模式的变化可能扰乱自然生态系统,改变传染病的生态,危害农业和清洁水的供给,加重空气污染,引起动植物群落大范围的重组等。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非常敏感。比如,许多温带国家的死亡率就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死亡率一般比夏季高10%-25%。然而近期有研究指出,7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与热有关的死亡率增加将大于与冷有关的死亡率减少。由于气候变暖,估计到2050年,与冷有关的全年死亡人数将减少20000人。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夏季变得更热、冬季变得温和,其导致的湿度增加,更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地球升温最敏感的中纬度地区的人们,因高温高湿天气会患上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因此死亡,暑热天数延长带来的持续性炎热比瞬时高温对这里的死亡率影响更大。在纽约和上海,一旦温度超过一定的阈值,日死亡率就显著增加。未来,随着热浪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加大,由极端高温事件引起的死亡人数和严重疾病数量很可能也会增加。气温升高也给许多疾病的产生、传播提供了更适宜的温床。历史上,数次难以控制的瘟疫暴发改变了人类的文明进程。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天气反复无常……这些可能导致另一个威胁日益迫近:新旧疾病会在一些曾被认为安全的地方传播。虽然疾病的蔓延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也有关系,但是迅速变暖的气候会成为全球范围内疾病扩展传播的刺激因素。气候变暖改变了气候带的界线,这给许多“喜热病菌”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活动空间,疾病控制的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暖化趋势将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面临许多传染病的威胁。比如,原本局限在热带和亚热带的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正逐渐向温带,甚至寒冷地区扩散。发表在《地理空间健康》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有些热带地区逐渐变得不再适合埃及伊蚊繁殖,而澳大利亚内陆、伊朗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北美很多地区将成为这种蚊子肆虐的地方。科学家们称,埃及伊蚊在一个瓶盖那么多的水中就能产卵。尽管这种蚊子目前广泛存在于热带地区,尤其是美洲南部和中部、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但在一个日益变暖的世界里,它的分布范围可能会发生变化,埃及伊蚊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如果孕妇感染寨卡病毒,会导致流产或胎儿小头畸形。同样,蜱虫也可能发现新的栖息地,并通过四处活动传播疾病。发表在《北美传染病临床》的一篇文章指出,现在夏天变得更长更热,这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多人染上巴贝虫病。这是一种通过蜱虫传播的寄生虫病,主要出现于美国东北和中西部,感染主要发生在夏天。蜱虫也是莱姆病的传播媒介,当其向北移动时,相应的疾病也会传入新地区。数据显示,由于过去20年气温升高,美国东北部8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地区的蜱虫在春季出现得更早且范围更广,2014年美国缅因州莱姆病发病率增加了7倍,福蒙特州则增加了12倍。另据一份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研究显示,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热浪和洪水增加,更多的霍乱会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地方爆发。报告称,洪水会让被污染的水传播得更远,而干旱会让很多霍乱弧菌聚集于少量水中,给公众健康带来巨大影响。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资深科学顾问大卫·莫雷斯表示:“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担忧中,霍乱首当其冲。”霍乱弧菌及大多数细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6℃~42℃,16℃以下则不易繁殖,因此地球变得越暖和,霍乱弧菌就会越活跃,所以,气候变暖很可能带来严重的霍乱。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同样使得南北极圈的冰川和冻土层融化速度加快,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年前埋藏于其中的微生物也将被释放出来,其扩散同样可能影响人类健康。海洋和气候学家认为:冰川和冻土融化将会释放出被冻结的休眠性致病病原体,它们在极寒的环境中历经千万年可能依然保持着生命力。眼下,这些病原体被关在“魔瓶”里,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允许,这些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甚至变异,人类将面临新的危机。不幸的是,这一观点已有例证。2016年7月底,西伯利亚的冻土层融化,露出了75年前在瘟疫中死去的驯鹿尸体,尸体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被释放出来,导致2000多只驯鹿死亡,20人感染,1名儿童死亡。对此,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阿列克谢·科科林表示:“气候变暖已使覆盖人类和动物尸体的冻土层开始融化,并侵蚀了附近河岸,而炭疽杆菌可在冻尸中存活上百年,解冻后被释放出来,继而进入地下水系统。”美国密苏里大学微生物学家乔治·斯图尔特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炭疽的生命力很强,在有氧环境下会产生孢子体,孢子可在土壤中休眠几百年,所以冻土融化暴露的炭疽杆菌孢子仍存活并有致病性。炭疽杆菌孢子可通过皮肤、呼吸道感染肺部,如不进行治疗,致死率高达100%。炭疽还能依附土壤扩散,如果被食草动物接触到,它便能迅速在动物血液中繁殖。”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伯利亚冻土解封速度加快。2014年,科学家克拉弗维及其团队发现了一种被封存在西伯利亚地下约30米深的永久冻土中长达3万年的巨型古老病毒——西比灵古病毒,它对单细胞的变形虫具有杀伤力,其大小几乎是普通病毒的15倍,利用常规显微镜就能观察9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到。研究发现,西比灵古病毒会寄生在细胞体内,然后发育成长,体积倍增,直到杀死细胞。科学家表示,尽管西比灵古病毒不会感染人体,但也不能任其泛滥,毕竟许多连锁效应是人类无法预料的。2011年发表于《全球卫生行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鲍里斯·雷维奇和玛丽娜·波多拉尼亚娜曾经预测:“永久冻土融化的结果是18世纪和19世纪致命的感染性媒介可能会卷土重来,尤其是在埋葬了那些感染病受害者的墓地附近。”后来,科学家从阿拉斯加苔原大型墓地挖掘出的几具尸体上,发现了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的RNA片段。一般情况下,每年夏季,浅层的冻土会融化约50厘米。科学家担心,随着全球变暖,更深的永久冻土逐渐暴露,会打开疾病的潘多拉魔盒。法国进化生物学家让-米歇尔·克拉弗维指出:“永久冻土是保存微生物和病毒非常好的场所,因为它里面温度很低,不含氧气,而且处于黑暗中。下层的永久冻土中可能保存着会感染人类或动物的致病性病毒,包括过去曾引起全球性传染病的那些病毒。”对此,美国纽约州锡拉丘兹大学的斯塔摩尔教授指出:“尽管不能确定有多少病毒会重返现代社会,也不能确定这些病毒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但这一切无疑会发生。”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病毒学专家加尔文博士对这种危险性更加深信不疑,因为“人类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不会预见消失了几千年的病毒会重新出现,因此对这些病毒的抵抗能力很弱,一旦传染发生,非常可能导致大规模疾病的流行”。早在1999年,科学考察探险队在南极大陆的永久冻土带底层,发现了一种当前科学界未知的神秘病毒,经科学实验证明,地球上没有任何人或动物对这种病毒有免疫力。尽管南极距离遥远,该病毒暂时不会对人类形成威胁,然而南极冰架频频崩塌,当全球气候变暖到一定程度,这种未知病毒可能复苏并四处散播,到时对地球上成千上万的物种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过去,人们担心的仅仅是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可能等不到大海淹没城市,冰川融化释放的病毒就会夺去百万人的生命。在寻找神秘病毒“疫苗”的同时,科学家们不禁疑惑,这种奇怪病毒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一种理论的解释是,这种病毒是史前细菌,是地球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的产物,它曾肆虐地球,并导致史前生物灭绝。后来,温暖的季风将热带和温10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带的海水送往南极冰带,无数矿物质、浮游生物及动物尸体随海水来到了南极,遂同依附在那些尸体上的致命病毒,一起被深深冻结在渺无边际的冰层中。美国纽约大学的汤姆·斯塔穆鲁教授说:“南极洲冻土带藏着许多古老的病毒,在几十万年前,这些病毒也许曾经横扫地球,一旦气候变化使它们苏醒,等待人类的可能将是一场大瘟疫。11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免责声明本刊主要为进行公司内部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提供的内容仅供浏览者了解粉笔及作个人参考之用。浏览者在未取得粉笔许可前,任何人士均不得以任何方法或形式复制、出版、发放及抄袭本刊内容作商业或非法之用途,违者必究。遇见不一样的自己cometomeetadifferentyou12本资料仅供内部交流使用
/
本文档为【联考C类考前冲刺-科技文献阅读之客观题-刘丽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