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第1篇

2023-07-14 5页 doc 20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859878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第1篇    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郑守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而良好的效率往往是建立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之中。因此,立足文本且深入文本,注重文本的体验和价值训练,回归学生发展的原点是提高教学效...
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第1篇

 

 

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

 

 

郑守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2011年版)》指出:“……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而良好的效率往往是建立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之中。因此,立足文本且深入文本,注重文本的体验和价值训练,回归学生发展的原点是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回归主体,深入文本

课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载体。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最大的挑战是低效问题。当下的课堂教学就整体而言,确实是在朝着理想的方向不断推进,不过由于我们对一些理念理解、领会的偏颇,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出现了许多形式化或低效化的现象。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效的对话应注重文本细读。对

生而言,细读一般指的是对文本认真地、深入地、仔细地感知的过程。这样的细读,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

“课前预习”是“有效学习”的基础。预习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学习材料,并提出疑问。疑问能“催化”思维、兴奋思维,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检查预习时,可安排“质疑问难”环节,让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问提出来。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精心筛选、提炼,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新课文的学习上来。如《圆明园的毁灭》,题眼是“毁灭”,文章却重点描述了圆明园的辉煌。教学中,学生疑窦丛生:“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要写圆明园的辉煌?而且写‘辉煌的篇幅大大超过了‘毁灭,是否偏题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在探究中,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还学习到作者巧妙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回归原点,体验价值

朱自强博士说:“语文学习在本质上是为了丰富、充实精神世界,给自我生命带来超越……快乐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原点。”有效的语文课堂必定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让学生充分体验价值,回归快乐的原点。笔者以为,学习语文的快乐只缘于简单。

以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为例,学生朗读课文比较拖沓,像小和尚念经,令人恼又令人忍俊不禁。“荷花已经开了不少(学生在此拖腔拖调)了。荷叶挨挨挤挤(学生在此拖腔拖调)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笔者在“不少”处果断打断,做了一个摇头的动作,说:“荷花真少!重来。”学生重读一遍,还是不太理想,“还是不够多,再来。”这下学生明白了,有模有样地把重音“不少”读了出来。笔者及时

:“读对了,荷花姑娘谢谢你们。”学生笑了,读得更认真了,很快把“挨挨挤挤”读紧凑、轻巧了。没有批评,简单的评点加上一点点巧妙的激励,师生都沉浸在快乐的和谐的气氛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又如《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只读文本,学生摸不着头脑;单看插图路线,部分学生仍是“云里雾里”。笔者提示:“在你的笔记本上,自己画一画铁路线,橡皮就是火车头,水笔就是火车,边读这几句话边演示一下。”不过几秒钟,学生全明白了。让小学生走进文本,尝试理解必然会生疑,此时通常不需要教师的喋喋不休——决不要将学生当作容器来盛你的唾沫星子,你很累,学生更烦。或许只需要将学生暂时带离文本,借助媒体,借助简笔画,借助学生个人的动手,尝试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人字形”线路。这样,一条缘于文本、融合学生个体体验、加上教师点拨的“新线路”快乐生成了。接着,教师带着学生回读文本,就不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教学目标也已欣然达成。

三、回归落脚点,常效发展

语文学习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语文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大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因而,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就极有必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曾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这反映了人们对学与教关系认识的深化。我们可能听过这样的课:教师不拘于教案设计,利用突发生成的片段或事件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活泼灵动,师生与文本完全兼容。这才是一个回归原点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一定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为之前的教学设计锦上添花。每一节课堂既有教师先前的预设,更有偶发事件的动态生成。每一个教师只有捕捉良机,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构建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才能在上完一节课后说,我的本节课的设计比较成功。

比如教学《鸟的天堂》第一自然段,有一学生质疑:“老师,‘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这句中‘逼近这个词用错了。”他一点也不客气,“树又不是人怎会咄咄逼人,用‘靠近差不多。”质疑值得推敲,笔者话锋一转,把问题抛给学生:“‘逼近中的‘逼确实让人有压力的感觉,压力可以来自心里,也可能来自环境等呀!”鼓励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经过一番静思默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有的说:“榕树那么大,作者坐的船那么小,靠近的时候一定有一点压力,用‘逼没错。”有的说:“河面慢慢变窄,前面的榕树那么茂盛,枝粗叶密,相对于小船来讲,显得过于高大,大有气势逼人之感,‘逼近用得极好。”学生能多问多思,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的精彩,这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常效发展之一。即使教学设计已经很完美,也不能按部就班,因为我们的课堂是灵动的,是不断生成的。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应该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及时调整教学

,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灿烂的火花。可见要上好一节课,既注重课前设计,也要重动态生成;既为学习而设计,更为学生发展而教。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很多,远不止上面所提到的。只要我们乐于探索,勇于创造,今天的“常效”努力,必定会为明天的“长效”争取更多的主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甘蔗中心小学)endprint

 

-全文完-

/
本文档为【语文课堂的三个回归-第1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