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2022-03-17 20页 ppt 1MB 16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is_300389

暂无简介

举报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了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认知发展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情感发展特点。本章目录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特点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什么是游戏?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高尔基: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游戏的作用:一、游戏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促进智力和言语的发展1、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角色扮演发展了注意力和记忆力,优化了认知结构。2、由于游戏具有虚拟性,对...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了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认知发展特点。3.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情感发展特点。本章目录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特点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什么是游戏?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高尔基:游戏是小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方式。游戏的作用:一、游戏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促进智力和言语的发展1、通过对游戏的操作、角色扮演发展了注意力和记忆力,优化了认知结构。2、由于游戏具有虚拟性,对想象力的发展作用尤其突出。3、游戏提高了幼儿思维水平,促进了言语发展。二、游戏陶冶幼儿情感,发展移情能力1、游戏能够给幼儿带来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内在的情感需要。2、游戏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3、游戏发展幼儿美感,提高审美能力。三、游戏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功能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兴趣尽情活动,弥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宣泄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四、游戏的社会化功能1、游戏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克服自我中心。2、游戏有助于儿童掌握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识,内化社会规范。游戏理论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特点一、游戏中的认知特点 (一)皮亚杰游戏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游戏的实质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幼儿在游戏中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1)同化: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2)顺应: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2.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摆弄和操作具体的物体进行游戏。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1、12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游戏的分类(二)游戏中的认知发展特点1.游戏中幼儿感知觉的发展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趋向协调发展。2.想象的创造性明显发展幼儿晚期规则性游戏的出现更加推动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3.游戏中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发展4.游戏中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1)言语的交际功能进一步增强(2)游戏中内部言语产生并发展(3)游戏中独白言语开始出现二、游戏中的情感特点(一)游戏中幼儿情感内容日益丰富(二)游戏中幼儿情感的可控性逐渐提高随着游戏内容的丰富、游戏范围的扩大,尤其参与人群的增多,游戏对参与者有了更多的要求,儿童必须学活对自己行为以及情感的控制。(三)游戏中的幼儿情感社会化的发展1、包括情感内容社会化和情感对象的社会化。2、情感内容社会化重点现为幼儿道德感的产生。3、情感对象的社会化表现为由亲子游戏为主向同伴游戏为主转化。丽丽(化名)现在上幼儿园中班,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但是在幼儿园,丽丽既不爱说话,又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甚至对老师组织的活动也不积极。妈妈希望她能与小朋友一起玩,给丽丽讲参加游戏的好处,但丽丽说她有很多好朋友,就是游戏中的宠物精灵。通过上述案例,讨论分析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网络游戏的危害。游戏理论1.经典游戏理论(1)本能论。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儿童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德复演论认为,游戏是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演,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2)精力过剩论。德国思想家席勒、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认为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越多。(3)放松理论。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认为游戏是解除疲劳、紧张状态,放松和恢复经历的一种方式。2.现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使儿童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减缓心理压力,发展自我力量。(2)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同化超过了顺应。(3)社会文化历史论。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等认为游戏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强调成人的教育,特别是承认与儿童的交往在游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4)学习论。桑代克认为游戏是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并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返回游戏的分类一、按社会性分类—帕腾1.无目的活动:什么也不做,只在房子里走动张望。2.单独游戏:和别的儿童不发生关系,单独游戏。3.旁观行为:只看别的儿童游戏,自己不参加。4.平行游戏:使用别的儿童所用的同样玩具,作同样的游戏,但不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5.联合游戏:和别的儿童一起游戏,有时还互相借用玩具,但尚未组织化。6.协同游戏:集团意识明显,出现领袖,有规则的组织化游戏.二、按情绪体验的分类—比勒1.机能性游戏:是一种在身体运动本身看到产生快感的游戏.婴儿期的游戏多属于此类。如动手脚、伸舌头等。2.想象性游戏:也称模拟游戏,指利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的游戏,一般从2岁左右开始,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如烧饭、木偶戏等游戏。3.接受性游戏:通过听童话故事、看画册、听音乐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儿童处于被动地位愉快地欣赏所见所闻的游戏。4.制作性游戏:儿童用积木、黏土等主动地进行创造并欣赏结果的游戏。从2岁开始,5岁左右较多。如搭积木、折纸、玩沙、绘画、泥工等。三、按目的性分类—林崇德1.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中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2.教学游戏: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知识,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提高儿童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3.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要使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提高儿童身体素质。返回学前儿童的功能固着杰弗里·丹斯基和欧文·西尔弗曼做了一项研究,将4~6岁儿童分为三组,让游戏组儿童在10分钟内自由地玩一些常用物品:一些纸巾和湿塑料杯、一把螺丝刀和一些钉在板上的螺丝钉、一些纸夹和空白卡片以及一些火柴盒;模仿组儿童则模仿成人用这些物品做一些常规的事,如用纸夹夹紧卡片;控制组儿童只用一盒蜡笔给素描着色。随后对儿童进行物品用途测验,要求儿童想出同一物品的多种不同用途,测查儿童的创造力。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比另外两组儿童能想出更多的非,而另外两组儿童成绩相当接近。游戏组的儿童对未玩过的物品用途的反应,也明显好于另外两组。由此可见,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返回
/
本文档为【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