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018-06-04 2页 doc 67KB 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招财进宝

暂无简介

举报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解体的教训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一个经过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锻炼和两次战争(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的考验,拥有90多年党史、70多年国史、2.8亿人口的社会主义苏联,在既无国外敌人入侵又无国内人民造反的情况下,顷刻闯坍塌解体,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成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研究苏联解体不仅极具理论价值,也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
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的教训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摘要: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一个经过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锻炼和两次战争(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的考验,拥有90多年党史、70多年国史、2.8亿人口的社会主义苏联,在既无国外敌人入侵又无国内人民造反的情况下,顷刻闯坍塌解体,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成为20世纪的“历史之谜”。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至今仍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研究苏联解体不仅极具理论价值,也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方面重新审视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期给大家提供一种新的观察苏联历史的思路,并将之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关键词:苏联解体,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一、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社会主义(​http:​/​​/​www.so.com​/​s?q=%E7%A7%91%E5%AD%A6%E7%A4%BE%E4%BC%9A%E4%B8%BB%E4%B9%89&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的观点马克思主义(​http:​/​​/​www.so.com​/​s?q=%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一般来说有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http:​/​​/​www.so.com​/​s?q=%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6%94%BF%E6%B2%BB%E7%BB%8F%E6%B5%8E%E5%AD%A6&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http:​/​​/​www.so.com​/​s?q=%E7%A7%91%E5%AD%A6%E7%A4%BE%E4%BC%9A%E4%B8%BB%E4%B9%89&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资本主义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http:​/​​/​baike.so.com​/​doc​/​1641799.html"\t"_blank​)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轰然倒地呢?对此问题,我们除却领导人领导能力和策略方针问题以及国外势力影响不谈,单就苏联内部自身的社会主义模式分析就会发现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斯大林模式”为核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已经完全背离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与时俱进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1)领导层的高度集权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2)经济体制僵化,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是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一定要实行计划经济,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是一定要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国家从人民手中集中财富,从人民手中拿走太多。再者,苏联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得不好,军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运用于发展整个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种种原因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3)苏共的腐败和苏共内部既得利益阶层的矛盾。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苏联在建立前期和人民一起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困难时期,和人民一起推翻了阶级和剥削制度。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作为唯一执政党的前苏共内部,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严重的腐败现象。前苏共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不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性,长期以来脱离群众,信仰变质,以致马克思主义成了教条,成了对付人民群众的口号。前苏共长期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形同虚文,形成了“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干部任命制”、党政领导“以言立法”、“以言废法”、“人治代替法治”。这“三制”、“三法“使前苏共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官僚特权阶层。这样的官僚特权阶层使恶性宗派系统充斥于党政体系之中,成为不受监督约束的特权集团,并假以党和国家的名义。这种失去主义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失去群众监督的权力当然会产生严重的普遍的腐败而招致各方面严重的恶果。最终是国力虚弱,主义失纲、信仰败落、思想混乱,是非颠倒,民心尽失,苏联解体。(4)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的畸形发展。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这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要以争霸这种激进的方式去进行,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根本不需要争霸。而苏联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承担了其资源和国力所无法承担起来的大国责任和国际义务,过重的军事负担、过度的战略扩张与经济的畸形发展,民生的停滞不前,把苏联这个社会主义联盟的巨无霸拖向了自我解体的不归路。为了与西方的龙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扶持更多的友邦采纳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苏联把更多的社会资源都投向了军工与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问题的优先解决和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的投资与生产比例的一直偏低,导致了人民实际生活长期性的低水平徘徊。向共产主义的激进式的穷过渡,使苏联已建成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外部原因:(5)民族问题处理不当。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消灭阶级,强调反对接机呀压迫,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是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存在者严重的民族压迫和不平等,可以说苏联继承的沙俄大民族主义的传统是他无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根源。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引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在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中,苏联领导人片面宣传俄罗斯民族的功绩,非但无助于加强民族团结,相反,却激发了少数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厌恶情绪,增强了民族离心倾向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一直宣称俄罗斯民族是苏联的“伟大民族和领导民族”,从实际上确立俄罗斯民族的主导地位,使少数民族处在不平等地位。在大民族主义的影响下,一方面,苏联强制推行俄语,引起了少数民族的不满,30年代中期,斯大林又下令用俄语字母为这些民族创造新文字。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各民族相互交往日益增多,苏联政府也采取各种加快推广俄语的步伐。1958年11月,苏联官方宣布,俄语为各民族的统一交际语言,是加强各民族统一和接近的重要工具。为了加强俄语学习和使用,苏联自1958年起多次颁布决议,规定在各民族地区普遍学习俄语。其结果是许多青少年的本民族语言水平很低,以至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会话、阅读和写的现象,从而造成青少年与老一辈之间的语言隔阂,自然招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另一方面,苏联政府以各种名义在国内强制迁移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同时,又以叛国罪等名义将一些民族驱逐出境,使这些人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20世纪40年代,苏联政府践踏日耳曼人、克里米亚鞑靼人、梅斯赫土耳其人、卡尔梅克人、巴尔卡尔人、卡拉查伊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希腊人、朝鲜人、库尔德人、波兰人、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意大利人、罗马尼亚人等民族的权力,以“集体叛变”和“国家安全”等为由,撤消了他们的自治区域,武力逼迫这些民族离开他们世代繁衍生息的伏尔加流域、克里米亚、北高加索等地区迁移到哈萨克、中亚、西伯利亚和苏联的其他边远地区。“上述大规模的迁移行动共20多次,迁移人数约400多万人,涉及民族20个以上,其中整个民族被迁移的有11个。在迁移过程中,至少有100多万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受不了颠沛流离和新住地的环境而死亡。*3尽管后来苏联政府做出了种种补救措施,但“驱逐事件”已给这些民族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这种集体惩罚的方式严重伤害了被迁移民旅的民族感情,埋下了民族冲突的祸根,其后果甚至在苏联解体之后都能感受到。(6)盲目的改革背弃了社会主义路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在苏联后期,随着 社会问题的凸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但是有着强烈亲西方倾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戈尔巴乔夫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过分匆忙推进民主改革。戈尔巴乔夫其性格同赫鲁晓夫相似,极端急躁、非常简单化从权威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导致国家控制力的丧失。三、苏联解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训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1)政治上,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共28大制定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修改苏联宪法、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最明显的证明。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由于苏联共产党背叛了马克思主义,不注重自身建设,导致它严重脱离群众,甚至在苏联国旗降下之时群众也无动于衷,“没有一个人出来捍卫自己的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真正丧失群众支持。由于苏共一系列的错误路线,造成国内经济状况恶化、民族矛盾尖锐,使人民丧失对苏共的信任。首先是大批苏共党员退党。如苏联最大的乌拉尔汽车制造厂,在1989年还有9072个党员,到1991年1月,只剩1646个党员,其中还有300个人不交党费。戈尔巴乔夫在19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总路线后,从1989年1月到1991年1月,苏共党员由19487822人降至16516100人,足足减少了290万人,更不用说发展新党员。到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5车间党组织、1/2的党小组或解散、或停止了活动。苏共战斗力几乎丧失殆尽。其次,由于戈尔巴乔夫修改宪法,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1990年底,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共和国的苏共已经沦为在野党,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大城市的市长也先后落到反对派手里。据1991年初的民意调查表明:苏联政府的支持率仅有13%,不支持率达73%,苏共的支持率仅有14%。苏共确实已经失去了群众的支持,最后造成国家的解体。苏联解体后,前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反思自己的错误时承认:“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就失去了主要的资源,就会出现政治冒险家和投机家。这是我犯的错误,主要的错误。”应该讲,他说的这句话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而深刻反思的结果。可惜,“无可奈何花落去”,他说这句话为时已晚。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所以,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共产党的青春活力,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共产党才能长期执政,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胜利进行,共产主义目标才能最终实现。(2)经济上,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苏联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因此,经济的原因往往是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马克思所描述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和依据的。“苏联模式”以事实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尚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最后只能葬送社会主义,因而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便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应该说,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比较明确,实践上也没有长期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情况发生。苏共领导人在着眼于改革的时候,也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改革中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是一个教训。这主要因为在理论上一直把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专利。不引入市场机制,无论怎么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分配平均主义等原有体制的弊端。苏联改革不成功最终解体的教训表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必须在经济上要一个市场经济充分完备发展的历史阶段。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3)自身建设上,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加强自身反腐工作。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http:​/​​/​www.so.com​/​s?q=%E7%A4%BE%E4%BC%9A%E5%85%AC%E5%B9%B3%E6%AD%A3%E4%B9%89&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重点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http:​/​​/​www.so.com​/​s?q=%E6%94%BF%E6%B2%BB%E4%BD%93%E5%88%B6%E6%94%B9%E9%9D%A9&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http:​/​​/​www.so.com​/​s?q=%E6%B0%91%E4%B8%BB%E6%94%BF%E6%B2%BB&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建设;扩大基层民主(​http:​/​​/​www.so.com​/​s?q=%E5%9F%BA%E5%B1%82%E6%B0%91%E4%B8%BB&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http:​/​​/​www.so.com​/​s?q=%E4%BE%9D%E6%B3%95%E8%A1%8C%E6%94%BF&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继续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http:​/​​/​www.so.com​/​s?q=%E5%8F%B8%E6%B3%95%E5%85%AC%E6%AD%A3&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反腐倡廉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能够具有有效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和预防矛盾激化机制的社会。由腐败行为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来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而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来看,要真正形成并持久保持人民群众各尽所能而又和谐相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政通人和的局面,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也不能放松。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工作这一前提必不可少。(4)对外问题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平发展方针,坚持“和平崛起”。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的经济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的国内问题十分严重,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安守本分静下心来进行经济建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上升了,那么相应的她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就会增加,军队国防建设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强调走积极防御的国防道路。目前的国际形势很不利于我国,如果不走和平崛起的道路,那么必定会遭到严重打压,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势必会对原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影响,这势必会损害原有利益大国的利益,如果加上本国风头过盛一定会遭到其他大国的联合打压,到时候将举步维艰,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5)民族关系上,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http:​/​​/​wenwen.sogou.com​/​z​/​Search.e?sp=S%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5%88%B6%E5%BA%A6&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t"_blank​)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http:​/​​/​wenwen.sogou.com​/​z​/​Search.e?sp=S%E7%A4%BE%E4%BC%9A%E4%B8%BB%E4%B9%89%E6%B0%91%E6%97%8F%E5%85%B3%E7%B3%BB&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t"_blank​),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6)制度改革上,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改革又必须始终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面向实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思想僵化,理论教条化,是斯大林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苏联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没有比斯大林后期的认识水平高出多少。如认为苏联已进入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并进一步得出苏联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或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结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在消失,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实现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需要抑制商品货币关系;并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是全民国家、共产党是全民党等论点。这些与苏联的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依据这样的理论观点,改革怎么能会深入地进行下去。不解放思想,面向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提出和创造新的理论,是无法推行改革的,这种僵化与教条的“苏联模式”导致了苏联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进而导致信仰危机、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我们应该把共产党建设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党。才不会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它只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必定能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参考文献:刘凌:《“社会主义民主”匮乏的悲剧——苏联崩溃的根教训》。《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作者:陆南泉等,第123页。《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作者:潘广辉,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版,李慎明主编,张树华等译。《历史在这里沉思:苏联解体20周年祭》作者:李慎明,页数:6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苏联解体前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http:​/​​/​www.cnki.com.cn​/​Article​/​%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20http:​/​search.cnki.com.cn​/​Search.aspx?q=%E4%B8%AD%E5%9B%BD%E7%A4%BE%E4%BC%9A%E7%A7%91%E5%AD%A6%E9%99%A2%E4%B8%9C%E6%AC%A7%E4%B8%AD%E4%BA%9A%E7%A0%94%E7%A9%B6%E6%89%80"\t"_blank​)。《帝国的消亡(​http:​/​​/​www.so.com​/​s?q=%E5%B8%9D%E5%9B%BD%E7%9A%84%E6%B6%88%E4%BA%A1&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叶戈尔·盖达尔(​http:​/​​/​www.so.com​/​s?q=%E5%8F%B6%E6%88%88%E5%B0%94%C2%B7%E7%9B%96%E8%BE%BE%E5%B0%94&ie=utf-8&src=wenda_link"\t"_blank​)著。《苏联剧变新探》作者: 宮达非(​http:​/​​/​book.douban.com​/​search​/​%E5%AE%AE%E8%BE%BE%E9%9D%9E​),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出版年:1998,页数: 484。《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作者:(美)大卫·科兹(DavidM.Kotz)(​http:​/​​/​www.booksfly.com​/​search?authorid=16900​),(美)弗雷德·威尔(​http:​/​​/​www.booksfly.com​/​search?authorid=169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http:​/​​/​www.booksfly.com​/​search?publisher=%E4%B8%AD%E5%9B%BD%E4%BA%BA%E6%B0%91%E5%A4%A7%E5%AD%A6%E5%87%BA%E7%89%88%E7%A4%BE​)出版。《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作者: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
/
本文档为【苏联解体的教训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