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_刘化成

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_刘化成

2018-02-17 9页 pdf 514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2777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_刘化成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北省文安县孙氏镇太子务村东南约350米,俗称“南台子”,面积约7万平方米(图一),于2009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1]。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于2013年4月8日至19日,对其进行了首次试掘。试掘分三个区,Ⅰ区位于遗址偏北部,布5×5米探方2个,编号2013WTⅠTN1E1—2;Ⅱ区位于中部偏南,布5×5米探方3个,编号2013WTⅡTN1E1—2、2013WTⅡTN2E1;Ⅲ区位于遗址的偏南部,...
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_刘化成
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北省文安县孙氏镇太子务村东南约350米,俗称“南台子”,面积约7万平方米(图一),于2009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1]。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于2013年4月8日至19日,对其进行了首次试掘。试掘分三个区,Ⅰ区位于遗址偏北部,布5×5米探方2个,编号2013WTⅠTN1E1—2;Ⅱ区位于中部偏南,布5×5米探方3个,编号2013WTⅡTN1E1—2、2013WTⅡTN2E1;Ⅲ区位于遗址的偏南部,布1×6米探沟2条、2.5×2.5米扩方1个,编号2013WTⅢT1—3。试掘总面积143.25平方米。现将试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地层堆积Ⅰ区ⅠTN1E1与ⅠTN1E2地层堆积相同。第①层耕土层,厚10~20厘米,灰褐色粘性土,内含有植物根系等杂物。第②层灰色土由浅渐深,土质结构渐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河北廊坊065000)【关键词】河北廊坊;文安县;太子务遗址;新石器时代;后岗文化【摘要】2013年4月8日至19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河北省文安县太子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试掘,为研究后岗一期、二期文化遗址的内涵及分布脉络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图一遗址位置示意图382014.2文物春秋考古发现与调查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DOI:10.13635/j.cnki.wwcq.2014.02.006细密,包含物少且时代跨度大,既有史前时期的夹砂褐陶绳纹鬲袋足残片,亦有战国时期的夹蚌红陶釜口沿残片。经铲探结合附近地层断壁观察,确认其为自然洼地的沉积地层,厚185厘米,清理至95厘米时放弃试掘。Ⅱ区ⅡTN1E2于耕土下为近代扰坑,放弃发掘。ⅡTN1E1与ⅡTN2E1地层堆积相同,以ⅡTN1E1为例(图二):第①层耕土层,厚10~20厘米,灰褐色粘性土,土质较疏松,内含有植物根系等杂物。第②层灰黑色胶土层,较致密,厚90~110厘米。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片、少量的石器及较多的红烧土块、少量青灰色烧土块和动物骨骼。生土层为黄色细沙土。Ⅲ区ⅢT1、ⅢT2与ⅢT3地层堆积相同,因无人耕种,只有一层。第①层黑色胶土层,结构致密,厚52~96厘米。出土有陶片及红烧土块。生土层为纯净的黄色细沙土。二、遗迹灰坑1个,编号H1,位于ⅢT3内。第①层下开口,平面近圆形,口最大直径2米,深1.63米,底径0.5米。斜直壁,平底,壁面、底粗糙,未见加工痕迹。深黑色填土,较疏松。出土有陶片及小石斧1件、骨器1件(图三)。三、出土遗物Ⅱ区TN1E1、TN2E1第②层出土遗物与Ⅲ区第①层出土遗物相似,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陶器可分为泥质陶、夹蚌陶、夹砂陶三类。泥质陶有红陶、灰陶、褐陶、彩陶和红顶陶,以素面红陶数量居多,彩陶数量次之;夹蚌陶有红陶、褐陶、灰陶,以红陶数量最多;夹砂灰陶只发现极少量器物残片。泥质红陶器细腻,质地坚硬,部分器表磨光,有的颜色呈桔黄、红褐色,器型有碗、钵、盆、罐、壶、鼎、陶环等,多素面无纹饰,少数口沿下涂红、褐或黑色彩带。泥质灰陶器型有碗、钵、罐、陶环,部分饰绳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图四)。夹蚌陶、夹砂陶质地粗糙,部分夹蚌灰陶涂蚌粉,器型主要有碗、盆、罐、缸、壶、鬲等,纹饰主要有绳纹、戳印纹、弦纹、划纹(图五)。1.泥质陶器碗多为口沿残片,不能复原。依唇口及腹部特征,分为二型。图二ⅡTN1E1北壁剖面图40厘米01.耕土层2.灰黑色胶土层3.黄沙土层图三H1平、剖面图北39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Ⅰ型3件。直口,薄圆唇,斜直壁。标本ⅢT2①∶43,红顶陶,外壁涂一道宽约1厘米的褐彩带。口径31厘米,残高7.5厘米(图六,1)。Ⅱ型4件。敛口,圆唇,斜弧壁。标本ⅢT2①∶24,泥质红陶,内壁颜色深,外壁呈桔黄色。口径32厘米,残高10厘米(图六,2)。钵均为敛口,多为口沿残片,不能复原。素面,部分器表磨光,外沿下涂褐、红色彩带。依腹壁部特征,分为二型。Ⅰ型7件。斜弧腹。标本ⅢT2①∶29,细泥红陶,器表磨光,口微敛,方圆唇,外壁唇口下涂褐彩带,有一圆形单面钻孔。口径32.4厘米,残高7厘米(图六,3)。Ⅱ型5件。斜收腹。标本ⅢT2①∶12,细泥红顶钵,敛口,圆唇,斜收腹,内、外壁上部呈浅橙色,下部呈灰色。口径30.5厘米,残高8.5厘米(图六,4)。标本ⅡTN2E1②∶1,细泥红顶钵,敛口,薄圆唇,内壁上部呈浅橙色,外壁上部呈深橙色,内、外壁下部呈灰色。口径35厘米,残高12厘米(图六,5)。罐多为口沿残片,依口、颈部特征,分为四型。Ⅰ型1件。口微侈,立领,溜肩。标本ⅢT3①∶2,泥质红陶,斜方唇。口径12厘米,残高5.2厘米(图六,6)。Ⅱ型2件。侈口,近直领。标本ⅢT2①∶21,泥质红陶,沿外翻,尖圆唇,丰肩。口径28.2厘米,残高6.5厘米(图六,7)。标本ⅢT2①∶6,泥质灰陶,沿微外翻,圆唇,丰肩,肩部饰弦断绳纹。口径31.2厘米,残高8.6厘米(图七,1)。Ⅲ型1件。侈口,尖圆唇,折沿,微束颈,斜弧腹。标本H1∶2,泥质灰陶,外壁颈部饰绳纹,下饰弦断绳纹。口径18厘米,残高9.2厘米(图七,2)。IV型2件。侈口,斜折沿,束颈,丰肩。标本ⅢT3①∶15,泥质灰陶,方圆唇,外壁饰绳纹。口径28厘米,残高4.4厘米(图七,3)。标本ⅡTN1E1②∶3,泥质灰陶,圆唇。口径图四泥质陶片纹饰拓片1.篮纹(TN2E1②)2.弦断绳纹(H1)3.细绳纹(T2①)4.绳纹(TN1E1②)图五夹蚌陶片纹饰拓片1—4.戳印纹(T2①)5.弦纹(T2①)6、7、9.绳纹(TN2E1②)8.细划纹(TN1E1②)412391234567840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l.Ⅰ型碗(ⅢT2①∶43)2.Ⅱ型碗(ⅢT2①∶24)3.Ⅰ型钵(ⅢT2①∶29)4、5.Ⅱ型钵(ⅢT2①∶12、ⅡTN2E1②∶1)6.Ⅰ型罐(ⅢT3①∶2)7.Ⅱ型罐(ⅢT2①∶2l)8.Ⅵ型罐(ⅡTN1E1②∶3)(均为1/8)22.8厘米,残高5.9厘米(图六,8)。罐底1件。H1∶4,泥质灰陶,外壁饰细绳纹。底径12厘米,残高13厘米(图七,4)。器耳2件。均为泥质红陶。标本ⅢT2①∶23,陶质细腻,器表磨光。残高6厘米,残宽3.6厘米(图一○,1)。标本ⅡTN2E1②∶4,壁较厚,陶质疏松。残高7.4厘米,残宽6.4厘米(图一○,2)。盆均为残片,依腹部特征,分为四型。Ⅰ型1件。斜直弧腹盆。H1∶5,泥质灰陶,素面,敞口,圆唇,斜直腹,平底。口径27厘米,底径15厘米,高7厘米(图八,1)。Ⅱ型1件。弧鼓腹盆。ⅡTN1E1②∶2,泥质红陶,素面,敛口,圆唇,弧鼓腹。口径32厘米,残高7厘米(图八,2)。Ⅲ型1件。浅直腹盆。ⅢT1①∶8,泥质红陶,素面,敛口,方唇,外壁呈橙色,内壁灰色,器表有修整旋痕。口径32.8厘米,残高5.6厘米(图八,3)。IV型1件。彩陶盆。ⅡTN1E1②∶9,泥质红陶,卷沿,敛口,圆唇,弧腹,器表饰黑色条纹状彩绘。口径24.8厘米,残高4.1厘米(图七,5)。器盖2件。均为残片,泥质灰陶,素面,覆钵形。标本ⅢT1①∶1,薄圆唇,沿呈黑灰色,口径24.6厘米,残高4.8厘米(图八,4)。标本ⅢT2①∶5,圆唇,口径24.6厘米,残高2.6厘米(图八,5)。陶环8件。均为残段。有泥质灰陶、红陶、黑陶,少数器表磨光。平面近圆形,横断面图六出土器物81234567图七出土器物101234567891.Ⅱ型罐(ⅢT2①∶6)2.Ⅲ型罐(H1∶2)3.Ⅳ型罐(ⅢT3①∶15)4.罐底(H1∶4)5.Ⅳ型盆(ⅡTN1E1②∶9)6—8.陶环(Hl∶20、H1∶21、ⅡTN2E1②∶14)9.陶刀(ⅡTN2E1②∶6)10.夹蚌陶Ⅱ型盆(ⅢT2①∶52)(均为1/8)41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呈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标本H1∶20,泥质红陶,颜色不均匀,局部呈黄灰色,横断面呈三角形,直径13.4厘米(图七,6)。标本H1∶21,泥质灰陶,呈浅灰色,横断面近椭圆形,磨光,直径11.2厘米(图七,7)。标本ⅡTN2E1②∶14,泥质红陶,颜色呈浅橙色,直径16厘米(图七,8)。网坠4件。1件为圆柱体,标本ⅡTN2E1②∶11,泥质红陶,呈浅橙色,陶质疏松,长6.8厘米,直径2.4厘米(图一○,3)。3件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圆柱体。标本H1∶25,烧制颜色不均,局部呈浅灰色或浅桔色,长7.5厘米,最大直径2.6厘米(图一○,4)。陶刀1件。ⅡTN2E1②∶6,由泥质灰陶碗残片制成,整体近似长方形,单面磨出直刃,刃背有琢痕,刃部有崩痕。长8.4~9.4厘米,宽6~6.6厘米,刃宽1厘米(图七,9)。壶1件。ⅡTN2E1②∶2,口沿残片,泥质红陶,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口微侈,尖圆唇,溜肩。口径11厘米,残高5.3厘米(图八,6)。鼎足泥质红陶,圆柱体,陶质疏松,火候不高。2.夹蚌陶器碗1件。口沿残片。ⅢT2①∶66,夹蚌红褐陶,敛口,斜弧腹,外壁饰凹弦纹(图一○,5)。盆多为口沿残片,不能复原。除一片夹蚌红褐陶口沿外,其余为夹蚌红陶。依腹部特征不同,分为二型。Ⅰ型1件。浅腹盆。ⅢT2①∶45,夹蚌红陶,手制。敞口,圆唇,斜弧腹,素面。口径74厘米,高4厘米(图八,7)。Ⅱ型1件。弧腹盆。ⅢT2①∶52,夹蚌红陶,手制。敛口,方唇,外壁饰两圈戳印纹,腹部有旋制凹痕。口径87厘米,残高8厘米(图七,10)。缸2件。为口沿残片及腹片,不能复原。标本ⅢT2①∶53,夹蚌红陶,口微侈,圆唇,腹部饰戳印纹,口径72.6厘米,残高12厘米(图九,1)。标本ⅢT2①∶54,夹蚌红陶,直口,圆唇,上腹部内束,腹部饰戳印纹,下部微鼓,口径66厘米,残高10.3厘米(图九,2)。罐多为口沿残片、腹片,圆形平底,不能复原。依口、腹部特征分为二型。Ⅰ型2件。侈口,斜直腹。标本ⅢT2①∶64,夹蚌灰褐陶,手制。方圆唇,外壁有刻划纹,口沿与罐身捏接而成,有捏接痕,口径19厘米,残高5.2厘米(图九,3)。标本ⅢT2①∶61,夹蚌灰褐陶,手制。颜色不均,薄圆唇,口沿与罐身捏接而成,口径30厘米,残高5.9厘米(图九,4)。Ⅱ型1件。ⅢT2①∶60,手制,夹蚌灰图八出土器物9123456781.Ⅰ型盆(H1∶5)2.Ⅱ型盆(ⅡTN1E1②∶2)3.Ⅲ型盆(ⅢT1①∶8)4、5.器盖(ⅢT1①∶1、ⅢT2①∶5)6.壶(ⅡTN2E1②∶2)7.夹蚌陶Ⅰ型盆(ⅢT2①∶45)8.夹蚌陶壶(ⅡTN1E1②∶4)9.夹蚌灰陶罐底(ⅢT3①∶32)(均为1/8)42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1、2.器耳(ⅢT2①∶23、ⅡTN2E1②∶4)3、4.网坠(ⅡTN2E1②∶11、H1:25)5.夹蚌陶碗(ⅢT2①∶66)6.鬲足(H1∶31)7、8.鼎足(ⅡTN2E1②∶15、ⅡTN1E1②∶8)9.夹蚌灰陶器耳(ⅡTN1E1②∶6)10、11.鹿角(ⅢT1①∶23、H1∶30)(10、11为1/6,余为1/3)图一○出土器物褐陶,侈口,薄圆唇,弧鼓腹。外壁灰褐色,内壁颜色较浅,口沿与罐身有粘接痕迹。口径37厘米,残高7.3厘米(图九,5)。圈足1件。ⅡTN1E1②∶5,残,夹蚌红陶,呈浅橙色,圈底壁斜直,呈喇叭形。底径9厘米,底高2.6厘米(图九,6)。鬲2件。为鬲足、口沿残片,均夹蚌灰陶,饰绳纹。标本H1∶31,鬲足,模制,内部呈黑色,足根部残(图一○,6)。标本ⅡTN2E1②∶5,口沿残片,夹蚌砂质灰陶,侈口,折沿,沿面内凹,束颈,溜肩,饰粗绳纹。口径22.8厘米,残高6.8厘米(图九,7)。壶1件。ⅡTN1E1②∶4,夹蚌红陶口沿,直口,方圆唇,溜肩。口径9厘米,残高5.2厘米(图八,8)。鼎足3件。有夹蚌红陶和夹蚌砂质红陶。标本ⅡTN2E1②∶15,夹蚌红陶,呈浅橙色,圆柱形,残高8.8厘米(图一○,7)。标本ⅡTN1E1②∶8,夹蚌砂质红陶,圆柱形,残高6.2厘米(图一○,8)。罐底1件。ⅢT3①∶32,夹蚌灰陶,粗图九出土夹蚌陶器713245611123456789101、2.缸(ⅢT2①∶53、ⅢT2①∶54)3、4.Ⅰ型罐(ⅢT2①∶64、ⅢT2①∶61)5.Ⅱ型罐(ⅢT2①∶60)6.圈足(ⅡTN1E1②∶5)7.鬲(ⅡTN2E1②∶5)(6为1/4,余为1/8)43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糙,含有粗砂粒。底径12厘米,残高3.5厘米(图八,9)。器耳1件。ⅡTN1E1②∶6,夹蚌灰陶,饰弦纹、戳印纹,外壁经火烧呈黑色(图一○,9)。3.石器4件。斧3件。标本ⅢT3①∶33,带穿孔石斧,青灰色,磨制,刃端残断,顶端有双面钻孔,两侧面近平,残长10.8厘米,厚1.5厘米(图一一,1)。标本H1∶27,小石斧,磨制,灰黑色,单面近直刃,平面呈梯形,侧面较平,长3.4厘米(图一一,2)。标本ⅡTN2E1②∶8,磨制,黑色,刃部残断,舌形,顶部有使用痕迹,残长5.3厘米(图一一,3)。镞1件。ⅡTN2E1②∶9,琢磨兼制,平面近似三角形,锋部呈锯齿形,长3.5厘米,宽1.3厘米(图一一,4)。4.蚌器3件。蚌刀2件。标本ⅢT1①∶22,呈近似长方形,弧刃磨制,有使用崩痕,另一端有圆形穿孔,刃长5厘米(图一一,5)。标本H1∶19,整体呈梯形,刃部修磨,有使用痕迹,刃长5.7厘米(图一一,6)。匕,1件。H1∶28,呈不规则形状,前端尖,后端平直,刃部磨制,通长11.2厘米(图一一,7)。5.骨器3件。骨锥2件。标本H1∶29,锥形,两面有削磨痕迹,长4.8厘米(图一一,8)。标本ⅡTN1E1②∶7,锥形,尖部光滑,长9.9厘米(图一一,9)。牙饰1件。ⅡTN2E1②∶10,一端有穿孔,磨光,残长5.6厘米(图一一,10)。6.鹿角2件。标本ⅢT1①∶23,近锥形,另一端残断,残长20厘米(图一○,11)。标本H1∶30,两端及侧部残断,残长26厘米(图一○,10)。四、结语文安县自古地势低洼,文安洼是海河流域的一个古老洼淀,其早期是以白洋淀、文安洼洼淀群的形式存在的,是在全新世中期高1—3.石斧(ⅢT3①∶33、H1∶27、ⅡTN2E1②∶8)4.石镞(ⅡTN2E1②∶9)5、6.蚌刀(ⅢT1①∶22、H1∶19)7.蚌匕(H1∶28)8、9.骨锥(H1∶29、ⅡTN1E1②∶7)10.牙饰(ⅡTN2E1②∶10)(1、7为1/4,余为1/2)图一一出土器物1012345678944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海平面退下后,在遗留下来的滨海泻湖洼地的基础上,又被后期古河道高地堵塞而形成的河间洼地。它北起大清河,南到白马河,东靠子牙河,西界古洋河,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有“十年九涝”之说。太子务就处于文安洼边缘地带。该遗址的三个发掘区地层土质、土色、包含物特征存在差别,Ⅰ区由灰褐色粘性土向下由浅渐深,土质结构渐致密,中间夹杂生土,出土遗物时间跨度大,应为自然洼地的沉积地层;Ⅱ区发掘的两个探方,耕土下为灰黑色胶土,文化层由东南向西北渐厚,包含较多的红烧土块,体积较大的一面有较密的凹痕,并出土少量青灰色烧土块和动物骨骼。出土的陶器残片有泥质陶、夹蚌陶,另有少量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红、灰色钵、碗残片,另有壶口沿、器耳、残断陶环、网坠等。夹砂、夹蚌陶多为腹部残片,除极少细柱状鼎足外,口沿残片均较碎小,器形难以辨认,器表纹饰有绳纹、戳印纹等。出土完整的三角形石镞、泥质陶片加工的陶刀各1件。Ⅲ区现地表即为结构致密的含红烧土块的黑色胶土,文化层出土陶片多为泥质红、灰陶敛口钵、碗,少量唇口下器表有一条黑色彩带。极少夹砂褐陶、红褐陶,器形难以辨认,器表纹饰以绳纹居多。ⅢT2中部南壁黑色胶土下开口灰坑1个,编号H1,打破生土。为完整清理灰坑扩ⅢT3。Ⅱ、Ⅲ两区探方均包含有红烧土块,出土遗物相似,时代均有一定跨度。遗址虽称“南台子”,但由于洪水冲荡,地势较低,根据两区地层厚度、土壤结构及包含物情况,表明试掘地层非原生文化层,应为洪水冲荡原“南台子”顶部文化层后形成的次生层。试掘区次生地层虽只有一层,但其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等器类,器型多样,部分器物时代特征明显,而且有灰坑遗迹,说明此遗址仍有部分保留,所以并不影响其作为古文化遗址的性质。太子务遗址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蚌陶次之,夹砂陶极少,有少量夹蚌砂质陶。泥质陶中以泥质红陶数量居多,夹蚌陶以夹蚌红陶数量居多,泥质灰陶和夹蚌灰陶较少。出土遗物以碗、钵、罐、盆、壶为主要器型组合,泥质陶以碗、钵、罐为主,夹蚌陶以碗、盆、罐、缸、鬲、鼎为主。泥质红陶多素面无纹饰,部分器表磨光,泥质灰陶器部分饰绳纹、篮纹、刻划纹、附加堆纹,有部分红顶陶。彩陶碗和钵数量较多,多为口沿下饰一道或宽或窄的彩带,褐彩、黑彩较多,红彩少。夹蚌陶、夹砂陶质地粗糙,部分夹蚌灰陶涂蚌粉,纹饰主要以戳印纹、弦纹、绳纹较多。夹蚌、夹砂陶制作粗糙,多为手制,有的捏接痕迹明显。遗址石器仅发现石斧、石镞两种,蚌器有刀和匕,骨器有骨锥及骨饰,另外还出土了鹿角等动物骨骼。从发现的鼎足、鬲足、鬲口沿判断,炊具以鼎为主,鬲次之。鼎足有泥质、夹蚌、夹蚌砂质,鬲为夹蚌、夹砂两种。遗址出土了网坠、蚌器以及蚌片,表明渔业经济是当时重要的经济形式。碗、钵、盆器形较大,口径在28~33厘米之间。遗址出土的Ⅱ型钵在河北省安新县梁庄遗址[2]、后岗遗址[3]均有相似器物出土;碗、钵、鼎足在器形上与后岗一期器物[4]相近,彩陶碗、钵出土数量较多,口沿下饰或宽或窄彩带的形式与后岗一期钵[5]相同。遗址出土的泥质红陶盆(标本ⅡTN1E1②∶2)与河北省安新县留村遗址下层出土的泥质红陶盆[6]相似。H1出土的泥质灰陶盆(标本H1∶5),与任邱市哑叭庄出土的敞口盆(H44∶2)[7]形制相同。遗址出土的鬲与后岗二期灰坑出土的鬲(H2∶16、17)[8]相似。H1∶2绳纹罐与任邱市哑叭庄出土的AbⅡ式罐(H19∶2)[9]、后岗二期IV式罐(H2∶2)[10]相似。后岗一期文化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多素面陶,纹饰有弦纹、线纹、附加堆纹等,有数量不多的彩陶,器型有(下转52页)452014.2文物春秋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上接45页)鼎、罐、钵、红顶碗、大口缸等,石器有斧、铲、凿、锛、刀和磨盘等,以磨制为主。二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的红陶,制法有轮制、手制和模制。经比对周边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器物,文安县太子务遗址出土的陶碗、钵、鼎、缸、圈足器、夹蚌陶盆等从器形、纹饰看,具有明显的后岗一期文化特征,为后岗一期器物;鬲、泥质灰陶罐、盆具有明显的后岗二期文化特征,为后岗二期器物。灰坑出土器物泥质灰陶占多数,器型有盆、罐、碗、钵、鬲等,多素面,少数饰绳纹、篮纹,应为后岗二期遗迹。遗址虽非原生文化层,但出土遗物特征表明,此遗址兼具后岗一、二期文化遗存。2012年发表的太子务遗址调查简报根据文化层包含和地表采集的陶器残片特征判定为“遗址包含后岗一期和后岗二期文化两类遗存,分别属于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11]的结论,与本次发掘器物呈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目前已发现的后岗一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在河北延伸到沧州[12]、保定地区[13]。太子务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廊坊地区后岗一期、二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白,丰富了冀中地区后岗一期、二期文化遗存。太子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与展示后岗一期、二期文化遗址的内涵及分布脉络提供了重要资料。参加试掘人员:刘化成、杨光、李明琴、李一萱、刘妙君、吕振勇、张素苹绘图:张刚、李一萱执笔:杨光、张刚————————[1][11]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春秋》2012年3期。[2][6][13]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安新县文化局,河北大学历史系:《河北安新县梁庄、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0年6期。[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1年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3期。[4][8][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2年春安阳后岗发掘简报》,《考古》1972年4期。[5]张忠培,乔梁:《后岗一期文化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3期。[7][9][1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沧州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省任邱市哑叭庄遗址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1期。〔责任编辑:张金栋〕究院刘斌同志的指点,在此表示感谢。发掘:尚珩、刘风亮、郭力展绘图:张志伟执笔:郭力展、尚珩、刘风亮、张志伟————————[1][3][4]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987年1期。[2]吴桂兵:《晋代墓葬与两晋变迁》,《东南文化》2009年3期。[5]葛臻明:《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制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年3期。[6]韦正:《简论西晋时期的南北士族墓葬》,《东南文化》1994年4期。[7]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70页。[8]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忻州市田村东汉墓发掘简报》,载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三晋考古》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9]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发现两座西晋墓》,《考古》1964年4期。[10]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平谷杜辛庄遗址》,科学出版社,2009年。[11]胡传耸:《北京考古史·汉代卷》,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65页。〔责任编辑:张金栋〕!!!!!!!!!!!!!!!!!!!!!!!!!!!!!!!!!!!!!!!!522014.2文物春秋北京四海庄魏晋墓发掘简报考古发现与调查
/
本文档为【文安县太子务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_刘化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