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

《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

2018-02-12 3页 doc 18KB 9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9028

暂无简介

举报
《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周正杨沂孙(1813——1881),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钟鼎、石鼓,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杨沂孙是清代众多篆书书家中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大师,上承完白山人之余绪,下开吴愙斋、吴缶翁之滥觞,特别是他专意古文字,要求力学三代金石之迹,并将金文古韵自发地运用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之中,取得了远迈前贤的艺术效果,为后世学者指引路径,开启之功不可磨灭。虽然杨沂孙的书迹流传不少,且广为世人...
《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
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周正杨沂孙(1813——1881),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钟鼎、石鼓,与邓石如颉颃,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偶刻印,亦彬雅迈伦。杨沂孙是清代众多篆书书家中一位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大师,上承完白山人之余绪,下开吴愙斋、吴缶翁之滥觞,特别是他专意古文字,要求力学三代金石之迹,并将金文古韵自发地运用于自己的书法实践之中,取得了远迈前贤的艺术效果,为后世学者指引路径,开启之功不可磨灭。虽然杨沂孙的书迹流传不少,且广为世人取法,但是我们对于这样一位名家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在许多研究文章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谬误。我希望能够准确地了解到:作为江南望族常熟杨氏的一员,家庭环境对其为人为艺的影响是怎样的;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仕宦生涯又是怎样的;作为学者书家和封建官僚,他的交往交游又是怎样的?在此,仅据所见,做以下梳理:一、常熟杨家常熟旧谚“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归纳出当地的八大家族,杨沂孙正出身于其中的杨家,此家族特以孝义、政功、科第和文艺闻名。(一)姓氏源流:从南阳叶氏到常熟杨氏南宋宰相、《石林燕语》的作者叶梦得(1077-1148)自称郡望在南阳,其十九世孙叶应礼在明末由旧居地湖州迁到上海,其子叶枢将族子德贤过继给交情深厚的杨家,此杨德贤先迁回湖州,又于康熙九年迁往常熟田庄,成为常熟杨氏的初祖,杨沂孙为其第七世孙。(二)渐成豪族:从恬庄到常熟县城常熟杨氏崇尚“恬淡孝义”,改所居田庄为恬庄。杨家最初以务农、行医、经商起家,特别标榜孝义,多次参与赈灾,兴办义田、义庄、义塾,牢牢把握常熟地区的道德高地,得到乾隆御笔匾额“乐善好施”。此外还通过与当地世家大族(如蒋廷锡、蒋溥家族)的联姻,进一步提高社会地位,终于由乡村走进县城,发展到杨沂孙这一代已经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豪族。杨沂孙一生只回到过恬庄四次,可见其家族已经完全脱离乡村走进城市了。(三)孝义杨氏杨家孝义精神最杰出的代是杨德贤的四世孙杨岱(1737--1803)。杨岱以父多疾,毅然抛弃举业,奉养双亲,料理族务,设立义田、义庄、义塾,融洽同族,泽被乡里,不仅自己勤俭持家,还将仁孝耕读写入家法,为杨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嘉庆十年得圣旨,允许建立孝子牌坊,杨岱牌位入祀朝廷忠孝祠。至道光五年,允许在当地建专祠祭祀杨岱。如今杨氏孝坊已成为江苏省张家港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普通意义上的孝行外,杨家还多次出现“割股疗亲”这样触目惊心的孝行,杨沂孙就曾这么做过。据杨沂孙子同福所作《咏春府君行述》记载:“丙午冬,丁太夫人中疾颇剧。府君(杨沂孙)潜刖股,大如盌,和药以进,扶持调护不少间。”(四)科第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严格等级下,只有得到红顶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家大族。杨家鼓励读书应试,以笔砚传家,终清一代培养出得科名者17位,其中进士3位,而且质量很高:杨沂孙弟泗孙(1823-1889年)中咸丰二年榜眼;杨家第九代孙杨云史(1875-1941年)在清末中顺天乡试第二名,派驻新加坡领事,入民国后成为吴佩孚张作霖幕僚。(五)文艺杨沂孙祖景仁、父希钰均以诗名,杨沂孙有《观濠居士诗集》,存诗552首,意在渊明、坡谷之间,赵烈文(1832年~1894年)评曰:“意以真,辞以沛”。杨云史有《江山万里楼诗鈔》,纯是唐风,是有全国声望的大诗人。此外杨家自杨岱至杨云史均以擅书闻名,杨沂孙是其中声名特著者。二、杨沂孙生平大事记嘉庆十八年(1813)九月二十三日杨沂孙生于常州外祖父家13岁慕吴咨(1813~1858)所作篆书篆刻,私学篆刻23岁从岳父赵起学贾,但经商不成功。同年初见邓石如篆书,与张仲远、包兴贤(包世臣子)游。24岁由昆山收得邓石如篆书横幅26岁拜李兆洛(1769-1841)为师30岁得邓石如隶书十四字,“心仪手追”34岁在虞山见到邓传密(1795-1870),相与唱和35岁入嘉定县幕,为大盂鼎释文41岁得铜陵令,战乱未之任。在乡团练,又入安徽巡抚福济(?~1875)幕43岁赴黟县任,未至城陷,入江西巡抚张芾(1814~1862)幕44岁以军功知府补用45岁记名凤阳知府,仍在军中47岁回乡,得识金眉生50岁在安庆见到曾国藩(1811-1872)、莫友芝(1811-1871),入曾幕53岁抵凤阳府任,始号濠观。同年翁同龢(1830-1904)示以厂肆所购邓石如对联,杨以为伪,翁十分信服,退回对联59岁至合肥,为安徽巡抚英翰修省志62岁回乡筑因固园、吉祥止止室65岁作《在昔篇》。吴大澂(1835-1902)来访,杨劝以专学大篆光绪七年(1881)杨沂孙去世,享年68岁。杨泗孙请翁同龢作墓志,并将杨沂孙所校翁心存诗集回赠翁同龢三、书法艺术杨沂孙对邓石如的书法倾心有加,受到师长张惠言、李兆洛影响,自谓:“二十知好山民书”,自青年时代即致力收集邓氏书迹,并在深入研习邓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他弱化了邓石如劲挺富有张力的点画内涵,用笔坚实温润,典重而富有书卷气。这种敦实温厚的用笔风格也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吴大澂、吴昌硕。杨沂孙平生注重文字之学,在信札中多次论及《说文》和清代的小学名家段玉裁、王筠,晚年还亲自用篆书书写并出版了韵语式文字学著作《在昔篇》。深厚的文字学功底使杨沂孙注重习篆源流,主张力学金文石鼓,追求古致古韵,最终形成方正匀称,方圆兼备,古意盎然的结字风格。杨氏作篆,不论扇面、对联、立轴、条屏等何种形式,均章法严整,具有苍茫浑穆之气。特别是条屏作品,能于严整中见变化,墨气淋漓,浑厚华滋,生动的立体感和饱满的生命力摄人心魄,偶尔施以界格,更见文雅整饬。落款行书盖本董赵,多参恽寿平遗意,空灵秀润,恬然自适,与正文相得益彰,充分展现出学者型书家的风貌。以上尝试对杨沂孙的家世背景做一简要介绍,并梳理出与其宦迹、交游、书学相关的生平大事,兼及其书艺,相信能让我们更加综合客观地认识这样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师的艺术与人生。参考文献〔1〕张剑,《清代杨沂孙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2〕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2006〔3〕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邹建东,《杨沂孙及其书法艺术》,中国书画,2007.10:4-22〔5〕罗勇来,《杨沂孙年表》,中国书画,2007.10:23
/
本文档为【《杨沂孙的家世、生平与书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