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美术学院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

2019-08-20 6页 pdf 28MB 3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王秀萍

本人自上班以来,兢兢业业,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举报
中国美术学院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姓名:余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马路201109团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中文摘要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中文摘要当前我国大学建设高速发展,在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资源的同时,带来了校园景观功能单一、空间资源浪费、过度追...
中国美术学院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姓名:余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马路201109团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中文摘要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中文摘要当前我国大学建设高速发展,在扩大教育规模、扩展教育资源的同时,带来了校园景观功能单一、空间资源浪费、过度追求宏伟尺度等问,影响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大学的健康发展。建成于2007年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无论在建筑营造还是景观设计方面,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和强烈的视觉观感,更以其营造的场域文化和生态思想成为当代中国大学校园设计中的著名。本文以这座校园为研究对象,从其选址环境、自然风貌和校园文化入手,详细分析其在建筑设计和景观布局中使用的处理手法,以及背后蕴含的田园风土思想。通过对校园功能性空间的研究和细部的观察体验,挖掘其营造的文脉传承和场所精神。关键词:校园景观文化解读风土田园耕读精神作者:余力指导教师:马路AbstractSenseofPlace:CultureandCampusIjmdscape咖dyonXiangshanCampusofCAASenseofPlace:CultureandCampusLandscapestudyonXiangshanCampusofCAAAbstractTheexpansionboomofuniversitiesinthecountryhascausedagreatmanyproblems.Universitiesnowadayshaveasimilarlandscape,basedonthesameambitionofgrandnessandimmortality,butonlyleft、丽mextravagance.XiangshanCampusofCAAWasbuiltin2007.Notonlyitsarchitecturedesignbutalsolandscapeplanninghasearneditselfareputation.Itisfamousfortheuniquestyleandstrongvisualimpact.Besides,theenvironmentallyfriendlyideaandsenseofplacecreatedbythearchitectmakethecampusquiteparadigmincampuslandscapedesign.Thiscampusistakenassubjectinthisstudy.Naturalenvironment,academyhistoryandlocationwillbeintroduced,followedwithafullyanalysisofthecampuslandscapefeaturesandarchitecturedesign.Architect’Sideaandsenseoftheplacewillbedemonstratedinthestudy.Userexperienceisalsonanatedtodetailhowcampusfunctions.Atthefinalchapter,culturalsymbolismandspiritareexplored,inordertoprovidesignificantnarrativesandinspirationforothers.Keywords:campuslandscapeculturalstudycountrysideⅡAuthor:YuLiSupervisor:MaLu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j场域文化引言引言第一节研究背景和内容最近十年,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推进。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众多的高校纷纷扩建或者改建原有的校园。在快速的、大规模的建设和扩张的同时,我们发现许多高校校园虽然在建设量上比过去增加了许多,但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很多高校的建筑形态趋于雷同、缺乏历史感、地域特色模糊、少了一些文化气息等。同时在设计上往往只注重建筑本身,而忽略了外部景观空间的营造。从而导致校园整体风格凌乱,缺乏特色以及统一的规划,最终导致校园文化魅力以及场所精神的缺失。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深入研究,详细分析其在建筑设计和景观布置中的处理手法,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的田园、风土、耕读的思想。并通过对校园功能性空间的体验和细部的处理研究,阐述其营造的文脉传承和场所精神。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营造的所有田园风土、乡土民居的造型元素,并非是对传统的抄袭,其所体现的精神内涵恰恰是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的实验性探索,具有极强的现代性。第二节研究现状一、校园景观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大学校园建设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校园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对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欧美国家在校园设计方面,无论是实践或者理论都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相关校园景观建设的论著陆续出版。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景观行业,特别是在校园大规模建设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美国著名的大学校园规划专家理查德·P.多贝尔著有一系列有关校园规划、建引言田园·风土·耕读——懈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筑以及景观的著作。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2007年翻译了其最著名的著作《校园景观》,此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规划和设计大学校园各种景观的信息、观点和指导。作者从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因素和设计分类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校园景观的恢复、更新和兴建,同时也对当今和未来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统一的、有效的评估模式。这本书对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框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查尔斯·摩尔在对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著作(Campus&Community》中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对历史传统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于校园建设,思维不应单纯地停留在对个体建筑的设计手法研究上,而是应理解其内在的秩序以及反映出建筑或景观所处文化地域和场所关系上。其中关于场所的尺度、空间层次以及领域感、归属感、功能的综合性等方面人本主义的研究,都对新时期校园景观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01年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和卡罗琳·朗西斯编写的《人生场所一城市开放设计导则》在校园环境部分重点针对作为校园环境空间的使用主体的行为特点、如何感知和使用校园空间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形成的一套完整的设计导则,相关阅读也给了本文写作带来了深远的启发。(二)国内研究状况在国内,随着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相关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著作也在逐量增加。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校园环境景观建设的理论探索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版,对于校园建设的实践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其中,周逸群、宋泽方所著的《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对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作者结合大量实例对大学建筑及其环境的功能、艺术、技术、经济及人文科学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以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使用要求、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方面为论点,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原则和具体思路。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等人所著的《弘扬地域文化创造生态校园》,探求了如何将生态、地域、文化等观念和建设2l世纪新型校园相结合。其他对校园景观设计相关的文章散见于各类期刊杂志,本文已引述于参考文献中,此处不再详述。二、课题个例文献资料此外,针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个案研究,现今国内并没有学术性系统论著。2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引言有关象山校园的分析报道、设计师访谈常见载于各种建筑类期刊杂志。于本文课题有帮助的文章有:设计师王澍相关设计理念的阐述文章,《那一天》、《造园与造人》,相关校园建筑资料论文《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这些文章给本文提供了大量的平面图、原始资料,并帮助笔者深入了解建筑师建造意图和设计理念。此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墨在2008年所发表的论文《书写与营造一一浅析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山南二期工程设计》从书法角度分析了校园山南建筑群落的类型。烟台大学周术、郝曙光、温亚斌于2009年发表的《环境时代的体验性建筑——隈研吾、王澍建筑作品解析》,结合体验性建筑的概念,分析解读了象山校园独特的建筑风格。华中科技大学的姜梅在2007年所发表的《意义性的建筑解构》,用解构主义的手法对象山校园一期工程做了哲学性的解读,这些期刊论文都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给了笔者启发与深思。第三节研究本文通过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建筑和环境景观的实地调研,以及相关背景文献资料查阅以及师生访谈等方法,对整座校园规划营造进行了客观的调查研究。文章在对整座校园详尽客观的观察与体验基础之上展开,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社会、设计艺术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结合建筑学及环境艺术理论,对校园的建筑风格、景观细部和周围环境逐一深入分析。具体来说,文章将首先从校园所在的自然环境特征入手,通过对杭州历史文化的梳理来说明城市气质与周边环境对整座校园规划产生的影响,并简约略述中国美术学院校史与校区变迁,探究校园文化和象山新校区的构建前提。其次文章将从风土化的建筑形式与原生态的校园环境着手,通过分类、对比、考证等方法,对校园环境出整体解读。第三部分进一步以校园景观为前提,详细分析研究了校门、校园道路、公共景观等不同场所的构造处理、功能定位和装饰审美。最后文章将从文化功能出发,论述整座校园在场所精神的构建和文脉传承中所做出的积极启示与意义。第四节写作目的和意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05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整个校园引言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以其迷人的建筑形态和前卫的景观营造成为当代校园建筑景观中的著名作品。整个校园的建筑及景观设计将学术性、实验性和功能实用性融合一体。开合布局大气磅礴、具有极强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作为当代校园景观中难得的实验性作品,象山校园的整体设计将绘画、雕塑、平面构成、音乐和乡土文化融入建筑景观之中,形成了艺术、建筑、景观三者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之一。此外,象山校园更提供了一种将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建筑语言相融合的方式,并以充满想象力的手法理念构造了一个诗意的校园环境。作为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中,最自由、最先锋实验性的案例之一,对其深入解读不但能够了解其在场所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构建上的成功之处,而且给未来其他院校的构建模式带来一定启迪。4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一章第一章村镇环抱与山水依傍间的象山校区第一节周围环境概况一、山水环绕的自然地貌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在杭州。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其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整座城市东西两端最大距离约250公里,南北两端最大距离约130公里。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1985年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个区和余杭、萧山、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7个县。杭州市地貌类别多样。东北部属浙北平原西部,中部和南部属浙西中低山丘陵。而象山校区所在的转塘正坐落在这片低山丘陵边缘。这里诸多小山连绵,有山有水,还毗邻西湖区诸多风景名胜,距离钱塘江亦不远。杭州市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分明,冬夏温差大。每年气候交替的时候降水丰富,5月常常有连绵雨季。这样充沛的含水量给整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常年葱郁、四季飘香的优美生态环境。二、象山周边的村镇建筑与环境转塘镇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南,其东和北与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相连接,西至杭州与富阳的市界,南于袁浦、周浦和灵山风景区接壤。是“三江两湖"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杭州核心景区与远郊景区的结合部。转塘地区属于杭州市自来水厂的水源保护区。杭州市自来水厂的水源地是珊瑚沙水库,该水库位于转塘镇的东部偏北方向,处于袁浦镇和周浦乡的北部。因此,转塘成为自来水厂的水源地,为了保证杭州市区18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必须保护好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转塘地区严令禁止污染型产业的发展,保留下了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当地的空气格外清新,并且留存有大量的野生生态环境。5第一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三、从落后的乡镇经济到艺术创意园转塘地区是指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袁浦镇、龙坞镇和周浦乡4个乡镇的所在区域,历史上这一地区称为上泗地区,处于杭州市城区西南部。该地区2001年末共有人口92,613人,其中农业人口72,642人、非农业人口19,971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56%,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村地区。转塘仍然属于农业乡镇,农业经济比较发达,但基本属于传统农业,缺少现代农业。转塘地区2001年农业总产值5.34亿元,占西湖区农业总产值的71.88%。农业总产值主要来自种植业和渔业,其中转塘镇和龙坞镇以种植业为主,袁浦镇和周浦乡以渔业为主。1转塘地区过多的劳动力留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又由于这里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使得无法发展重工业,相较于杭州其他近郊乡镇来说,这里始终是经济上的一片“洼地”2。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同类型其他杭州西湖区乡镇。虽然转塘地区离杭州市区不到20km,但是由于该地区到杭州的道路只有沿着钱塘江的杭富公路可以通达,这里便成了杭州市经济辐射的“盲区"。由于杭富公路沿路多为西湖风景区,著名的苏堤、净寺、虎跑、九溪和六和塔都在这段行程区域内,造成了此地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但乡镇经济落后、无支柱产业的情况。杭州市总体规划中对转塘地区的性质定位中提到,因杭州“城市东扩,旅游西进"的东优西扩战略,杭州市西南部的转塘定位为旅游服务镇,结合风景区的开发,建设龙坞、袁浦、周浦等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中心镇。中国美术学院在此选址建造新校园,给整个转塘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整座美丽的校园成为了转塘居民重新聚拢的精神场所,美院师生更是拉动了整个转塘的服务产业。短短校园建成的四年中,大型商场、银行、书店和百货公司陆续在破落的镇上陆续开张。一些有发展眼光的设计公司,更将办公处迁移至杭州西南这块土地,以便利用美院的人力资源。在转塘的象山校园,不仅仅是依据地域环境文脉而造起建筑,更是重新规划设计,向这片破碎的土地注入新的灵魂和生命力。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如今已经无法和美院分割,二者的相互依存成就了彼此的完满。1杭州市两湖区统计局。两湖区经济统计年鉴2001.20022杭州转塘地区走出。经济洼地”的战略选择.沈满洪.经济地理2004年9月6田园·风土·耕读——懈读中国荚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一章第二节历史文化与规划背景一、从西湖到钱塘江文化扎根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既得益于这座古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在无形中成就这个城市的钟灵毓秀。美院校区的景观规划,也必定脱离不开杭州的历史文脉和城市气质。杭州起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钱塘江河口海湾与天目山余脉东南山麓的连接地带,后沿滩岸向东南迁移至灵隐山下的天竺谷地,成为钱塘县最初的县治所在地。随着钱塘江泥沙和海潮泥沙上涌,不断向东堆积,在湾口形成“岛湖"和湖东今日杭州市区的平陆。平陆东南钱塘江北岸的柳浦与对岸西兴成为钱塘江下游联系南北的渡口要地。柳浦向西至风凰山麓一带进一步发展成为钱塘县治、杭州州治的新址。至此,杭州一变成为“水居江海之会,陆地两浙之间",扼钱塘江南北天然渡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属于这个传奇城市的发展也开始了真正的起步。因而,在杭州的吴越文化中,有关钱塘江的传统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钱塘江观潮、钱塘江海塘、六和塔、白塔、五云山、凤凰山、梵天寺经幢等,使吴越文化与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南宋文化共同构成四大具有明显山水地域色彩的杭州都市文化个性特色组合。在杭州的山水城市文化中,特别有趣的是既有惊涛拍岸的钱塘江,又有鸟语花香的西子湖。(图1.1)潮起潮落的钱塘江与温柔秀丽的西子湖形成了明显对照而又共生的传统人文景观,使得杭州的面貌丰富而又立体。巧合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目前有两个校区,分别取址于西子湖畔和钱塘江边。截然不同图1.1西湖和钱塘江方位示意图的水利地貌也使得两个校园在建筑景观规划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但两座校园都以杰出的设计规划闻名遐迩,很多来到杭州的游人,都慕名到校园内走一走看一看。各大高等院校的建筑学院,更将对中国美术学院两个校区景观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学习纳入了课程安排。这些都证实了这两个校园设计在物质性与环境地理上的高度契合,以及7第一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在精神层面延续城市文脉和人文传统上的成功。二、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规划背景(一)从校史变迁到南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是国立艺术院。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州城西子湖畔,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一‘‘国立艺术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建院八十多年以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风风雨雨,历经沧桑。其间学院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当今活跃在国内外艺坛的许多艺术家都曾经在此学习、教学。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总共有三个校区,分别是南山校区、象山校区和张江校区。其中南山和象山校区位于杭州。对于新建校区来说,在第二校园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缺乏与本部校园文化环境的延续,第二校园的整体校园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很难与原有校园统一,同时会因某些重复设置而增加投资。如南京师范大学,其本部校园景观是秀美的江南园林特色,而其第二校园却是气势磅礴的大尺度现代景观,置身于新校区找不到任何原校园文化归属感。对于象山校园的建造来说,如何与2003年建成的具有“水墨江南"气韵的南山校园并置形成呼应,将是非常大的挑战。(图1.2)图1-2沉稳大气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在2007年新校园竣工的那一刻,建筑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与钱塘江毗邻的象山校区最终成了一座“山水田园",两座校园正分别契合了西湖的清丽秀美与江野的风土人情,以不同的角度完成了两座风格迥异的“理想家园’’,却又都与杭州的环境达成了和谐与共生。“西湖涌金,清波粼粼;象山叠翠,白鹭点点",美院的师生8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一章用这样的词句形容他们心中的两个校园,让人心生向往的艺术之乡。(图1.3)图1—3象山校园环境(二)规划地域的划分与周边田园2000年,当决定新校区的地域规划时,学院没有选择进入时下流行的政府规划组建的大学园区,而是最终决定买下杭州南部群山边缘的一块土地。决定新校区选址时,众多建筑师、院领导和艺术家们在探讨过后,一致认为“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这句话预示着坐落于杭州西南角上的这个地区将迎来新的生命。一座美丽的艺术家园将在这片土地上升起,并以其独特的环境景观在当代中国校园建筑中留下璀璨的一笔。,,校区用地环绕一座名叫“象”的小山,山..●‘高约50m。象山北侧的校园一期工程于2001j一,,‘年设计,2004年底建成,由十座建筑和两座廊‘}桥构成,建筑面积约七万平方米。由影视动画:。。:、、,o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图书馆与体育馆组成。‘.t。o’.’“象山南侧的二期工程于2004年设计,2007年“、。。“^?l;建成,由十座大型建筑与两座小建筑组成,建0:i’≯j..一j。7..夕筑面积近八万平方米,包括建筑艺术学院、设t.,_0tj:计艺术学院、实验加工中心、美术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和食堂。(图卜4)图卜4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平面布局图9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和谐于自然的生态校园景观第一节风土精神的民居建筑形式与景观空间整个象山校区呈不规则状分布,校园的中心点为象山。校区围绕着象山南北延伸展开。山北为一期工程,建筑主要以合院式建筑为主,奠定了整个校区最初的建筑设计理念。北边主要有四座三合院式建筑,由东向西错落扭转分布。三合院开口或朝北或朝南,既活跃了建筑图形,又使建筑面向具有多视角的变化。(图2.1)山南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经验之上,更加自由活泼。整个建筑群落的走向犹如流动的S形,流畅摆动分布。单体建筑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放置在平面组成群落却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带有书法的书写性。建筑与建筑间通过长廊进行连接沟通。(图2.2)整个校区室外公共空间根据山势地理位置高低,进行多变的设计,交通道路依山而布。围绕着象山的河流给整座校园提供了水景资源,河流间的倒影成了沟通自然景观与建筑设计间的有机和谐统一。图2-1山北一期三合院式建筑图2-2山南二期建筑象山校区的建筑与景观统一在一起不可分割。每幢独立的建筑都包含了景观元素,而不同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了整个校园最具风格的景观。校园中的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合院建筑合院类型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山北一期工程中,山南建筑群落中也出现了一些合院建筑的变体。合院型建筑共3层,高约12m,宽约21m。它们以几何形状作为建筑母10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体,造型以垂直水平线为主,整座建筑中几乎见不到弧线。合院建筑有着截然不同的两个立面特征。内向以杉木材质覆盖,外围则以数排宽大的装饰性排檐遮挡了原本的墙面,形成了视觉强烈鲜明的遮阳构件。平行走向的排檐在阳光下产生丰富的投影,与原本建筑的立面相交错投映,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鱼鳞状小瓦片在横向视觉上又增加了细节,富有韵律节奏。宽大的排檐在雨天令人格外联想及乡村民居,以及民居元素中的滴水瓦。建筑师的现代构成意识和原始材料的碰撞,使得这些合院建筑既亲切又现代,是整座校园最初的气质。(图2—3)2.山房建筑图2-3山北合院式建筑山房类型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山南校区,也是二期工程的起势之作。共3层,建筑形体如山体在地面起伏,与北侧土坝时分时合。建筑落地处约高12m,盘旋至最高处约19m,总长超过300m。立面窗洞采取不对称的点构成排布,建筑师灵感来源于崖壁佛窟。白墙上有混凝土现浇的飞道游廊起伏,游廊产生的不规则的线,与墙面和窗户形成了点线面的构成。白天站在不同角度观赏,建筑在蓝天映衬下成为巨大的雕塑,不同视角能带来不同的观感。(图2-4)图2-4山南山房式建筑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3.水房建筑水房类型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山南校区水体边的建筑学院。平面为“u"型,占地南北宽约40m,东西长约60m,院内植一棵银杏两棵玉兰。开口一端深入校区中心的大荷花水塘,水体与芦苇深入“U”型庭院内。建筑屋顶如水波起伏,一翼起伏一次,一翼起伏两次,远看叠为三次。曲面屋顶采用一种环保的中空混凝土现浇厚板,形成一种可有效隔热的厚屋顶体系。建筑采用双层外墙,外层外墙材料使用20多种尺寸的回收旧砖混合砌筑而成,与现代建造工艺结合后图2-5山南水房式建筑搭构成了一种特有的象山厚墙体系。内墙仍旧采用本地常见的水杉木,两层墙体之间是可以漫步的游廊,夏日十分凉爽。(图2.5)象山的建筑装饰风格中,采取了大量来自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元素。当漫步在校园中,不同场景下的建筑形态时常能令观者调动内在想象和情感因素,在局部的审美观照和整体的审美知觉中触动某些隐藏在意识深层的栖居经验。这种经验往往蕴含着观者们“文化乡愁"的共同记忆。某些民族性、地域性的建筑符号被隐藏在了建筑师个人的风格语汇中,在现代技术和前卫的构成中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当我们剥开表面的现代虚饰,沿着文化的根细细探入内部时,那些被隐匿在背后的灵感,来自于民族文化的精华元素,都被一一还原。一、根植于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一)客家土楼式的天井结构在象山的合院建筑中,蕴藏着丰厚的民居灵感。其中最显著可辨的即是客家土楼式天井结构。土楼建筑是闽西、闽西南、广西西部、赣南和粤东北等地域所独有的民居形式,在福建省的分布尤其广泛,以闽西永定、上杭、宁化、武平、龙岩,闽南的南靖、平和、诏安、华安、漳浦的土楼数量最为集中。相比于中原传统院落民居,土楼建筑最大的特征是高度中心对称,和以天井院落为核心的平面布局。由于土楼的形成、发展以及土楼文化的传播,与整个客家民系迁移的历史息息相关,因此土楼也常被称作“客12里堕:垦圭:篓堡=二塑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二二●二二二=二一二::=:=家土楼"。代表着客家文化风俗的民居形制中,圆形土楼最负盛名。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称它是“从天而降的飞碟”,台湾《汉声》杂志说“走进圆楼仿佛走进时光的隧道”。但事实上在闽西的许多村子里,除了令人惊叹的圆楼外,更有着贴近中原民居的方形土楼。根据有关学者提供的统计数据3(图2-6),福建土楼中方楼的数量大大超过圆楼,也是早于圆楼存在的民居制式。福建方楼总共有二千一百多座,其中以内通廊式为主,多呈方形或长方形平面。方楼从外观上看是直线造型,但具有对称均衡的本质,为封闭式楼房。最典型的即是南靖县梅林镇的和贵楼。和贵楼为五层高的方形土楼,每层24间房沿周边对称布置,围合一个内院,楼层内设回廊,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是福建内通廊式方楼的典型(图2—7)。福建土棱敬爱及分布筋袭獭区乏糟审■朋弗毫悄艰iui\耋耋霎基耋耋i蓄长蠢耋薹麦耋謇衰妻鲁甘塞■暑区鬈■●■■l瓣聪∞髓●,1.oe3l2l'I事a●——“一艚髓5蛳柏∞2蚂a4∞’35●§IB72●Il扣精蠢嘲2的葫口t曩■—式∞毫”6叠讨5I:5I●竹鳙I10∞15州125l∞嘏蝴‘19●囊7‘lO'1嬲图2—6福建土楼数量及分布简表图2—7和贵楼鸟瞰及剖面图3黄汉民:‘福建土楼》,三联书店2009年6月.P35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形式,很大程度地受到了客家方楼的风格启发。象山校园一期建筑有着显著的闽南民居印记,同样高度对称的矩形平面布局厚墙体围合成的内向型聚集空间。(图2-8)整个空间中最相似的,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布局。天井的存在,是实现整个合院建筑向心性、对称性的关键。天井庭院原本是闽南民居中家庭内的共享空间,养花植草、亲朋叙谈,是大家共同活动的地方。同时还是联络楼梯过道、通廊及前后房间的交通枢纽。这样图2-8具有闽南民居印记的校园建筑的形式在校园建筑中的利用使得整栋教学楼中的每层教室,都相对独立但又享有共同空间。既保留了不同教学空间的私密性,又构成了开放的供群体使用的共享空间。建构者在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进行了改造和提炼,使其更符合校园建筑群落的功能性,也融入了强烈的现代精神。(图2-9)图2.9建筑内部的庭园空间14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二)江南民居式的排檐江南气候湿润,严寒酷暑变化显著,四季气候分明,初夏时节还有一段湿热的梅雨季节。这样的气候特征使得江南屋顶坡度较大,房檐逐步加宽,屋顶出檐常常是整座民居的重点。无论是皖南民居还是江浙水乡民居,白墙黛瓦都是这片好山水间的显著特征。而民间烧瓦工艺的普遍,也促成了黑瓦、青瓦等多种不同瓦作在传统民居中的大量使用。在江南民居中,皖南民居中的马头墙可谓是白墙黑瓦的最典型美学形式。徽州民居马头墙有这样几种形式:(1)全部横向线条;(2)山墙两端横向、山尖部分成三角形;(3)圆弧形;(4)横向水平转折处稍加弯曲4(图2—10)图2—10皖南民居中的马头墙黑瓦白墙并非徽州民居所独有,但是方向不同的坡屋顶与马头墙、墙上的窗形成的点线面构图关系,令这里的民居有着风格统一、具有韵律美的建筑景观。尤其是粉墙所衬托的横向黑瓦,其排布与制式在周围的树木溪流、田地炊烟中形成了诗画般的人工美。而建筑群之间的组合,也更是使这些横向的墙头瓦作间有了高低错落、连续跳跃的韵律感,大小穿插丰富,整个建筑群形象变化无穷。象山校园合院建筑中的排檐造型,即强调加重了江南民居中瓦作的构成元素。建4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赵新良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9年8月卷一P6615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懈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筑师将民居中的粉墙元素忽略,单独提取了横向线条的马头墙黑瓦。将瓦片成排排列,放置于建筑立面前形成装饰。这些排檐在视觉上着重了建筑立面的横向线条,在功用上又满足了夏天遮阳防晒,雨季排水便利的要求。利用瓦作来进行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使得整个校园建筑景观具有了江南地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也令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在材质和元素上与周围真正的居民住宅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地区和谐一体。(图2—11)图2-11横向排列的排檐(三)具有新意的实验性探索尽管在基础元素上对传统民居有所借鉴,仍然不能遮掩象山校区建筑本身诸多独创性的实验探索,如裸露材质不抹灰的墙面、刻意不完全围合的平面格局。原本完全封闭的土楼结构,以坚不可摧的防御性为其最大特色,这与倭寇猖獗的闽南历史环境有关。而如今移植到钱塘江畔,面向苍翠葱茏的象山,完全固守自封的平面格局显然16田园·风土·耕读——懈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了一个有限的空间,无论采光还是空气流通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对于学生上下进出,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对人流疏散有较高要求的校园来说,这样的建筑结构用作学生教学楼存在诸多安全上的隐患。而另一方面,在建造者的自述中,这种刻意的变化和手法上的创新,除了为建筑的校园功能服务以外,更是对周边环境的一种诗意沉思:“这里尝试的,是一种与合院有关的自由类型学,合院因山、阳光和人的意向而残缺,它确定的不仅是平面格局、空间造型,比这更重要的是差异性共存的场所创建。差异性在这里被精微分辨,两座院落可能完全相同,不同的在于平面角度、山的位置、相临建筑和室外场所的细微差别。残缺的合院中,建筑占一半,自然占另外一半。建筑群敏感地随着山体扭转、断裂、兼顾着可变性和整体性。”5在以象山为中心的这片校园规划土地上,几乎每一个景观细节都在向参观者强调着这座尺度适宜的青山。残缺的合院使得行走在楼道内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驻足欣赏窗外山水;而漫步在楼外,原本只属于剖面图的合院结构,也大大方方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远眺的每一个视角。在这里,单独讨论残缺的建筑使人想起传说中未曾点睛的青龙,而象山正是白绢上画师悬腕点下的最后一笔,二者依存迸发的光彩使人过目难忘。(图2.13)图2-13山和建筑共依共存二、亲木恋土与以人为本的美学观念(一)民居元素背后的美学中国当代的建筑师在挣扎拓新的征程上,无不需要面对“传统”这座沉重的大山。5二壬:澍.中国美术学院转塘校园设计.世界建筑2005年8月17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而象山校区无疑展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将古老民间传统与先锋创作紧密糅合的方式。在“现代建筑景观如何继承传统"这场源远流长的思考争论中,近几十年不乏怀抱着宏大理想的创造者。新时代的建筑师们试图在城市建设中再造民族精神,或在现代的道路中探索出民族情感。但遗憾的是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继承传统的中国建筑并不多。遍布全国的仿古式建筑对传统形式的借用就如同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古典主义在中国的泛滥一样,不过是贴在表面的装饰,没有几个严肃的建筑师会认同这就是成功地继承了传统。象山校区的建造却是将目光从大民族主义移到真切的细微之处、本原之处。舍弃显性和符号化的传统中国元素,关注的是民风民土和工匠精神下的传统。民居是最通俗的建筑形式,但同时它也承载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建筑的灵魂。(二)独具匠心的材料美学象山校区所采用的建筑用料,几乎全部保留了材质本身的原初形态。无论是粗粝的花岗岩、湿漉漉的青砖,还是具有韧劲的竹条和鲜嫩的杉木板,甚至连暗灰的水泥都刻意保留下了材料本身的样态,抛却了油漆、墙粉等掩饰涂料的存在必要。这里运用最多的材料都来自于寻常乡间,甚至刻意在追求手工作业年代的乡土情怀。步行在校园中,工业大生产后广受青睐的玻璃、钢材和铝塑板等现代材料都很难看见,不得已需要采用的时候也被深深埋进了厚重的排檐下。用建筑师自己的话来说,他主张用“会呼吸,会喘气儿”的材料。6土、砖、竹、木这些材料能够带给建筑生命,使它们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有机结合在一起。(图2.14)一图2一14象山校园中的常用材料这种亲木恋土的材料美学观念,事实上并不新鲜。只是在当下城市建设一味追求都市化的背景下,在放眼的摩天大楼和钢筋水泥森林中,这样来自久远前的”乡土民6文敏.‘风土·传统·场所精神——壬澍教授访谈录>.书城.2010年8月号18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谣”倒成了一支清丽的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农耕经济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主要是“耕耘为食,土木为居"。农耕生产的对象是自然的生命,即植物和动物,因而必须顺应生命的自然生长,用自己生命的直觉来体验和把握它的生命节律,因地制宜,因时造物。这样的农耕生产,使人们形成了脚踏实地的恋土亲地观念,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和自然、尤其是土地建立起一种亲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中国建筑自古以土、木为材,在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上,又是与远古农业文明相联系的,对地(土)、植物(目)永存生命之气的钟爱与执着。"7我们常用“接地气"来形容人和大地间的同生同息,而在象山整座校园中,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都在无形中呼应着彼此。如山脚下的毛竹和楼道旁的竹编扶栏,原色的杉木板映衬着葱郁的乔木,这些原本取自于自然的材质被返还于自然场。建筑整体在材料上与环境的和谐一致,真正达到了计成所言的“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第二节生态景观与可持续利用一、象山的原生态景观在校园的规划用地中的象山,被保存下了良好的原生态环境。校园建筑被建筑师全部安排布置在了地块的外边界,与山体的延伸方向相同。在建筑与山体间的大片空地上,保留了原有的农地、河流与鱼塘。(图2—15)图2-15从山上眺望山北建筑象山本身,更是除了原本建造于山上的美院附中以外,并没再做过多开山改建的7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工程。山上原本栖息着的野生白鹭并没有因为新校园的落成和师生的到来而被惊吓离开,它们雪白轻盈的身影经常出没在校园的河流和池塘边,在学生上课的教室前悠然踱着方步寻找食物,人与自然以一种超乎想象的和谐共存着。山上还雇佣了转塘镇的农民养殖了一群山羊与一群白鹅。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山羊被放出山上的羊圈,排列成对穿过校园,白鹅也常被带入山南建筑学院前的池塘中嬉戏,给静谧的湖面带去丝丝生机。夏夜校园中的池塘和田地中,更有无数蛙鸣,学生便伴着这些久违的乡间蛙声挑灯读书、画画学习。(图2—16)图2—16白鹭、山羊等是象山校园的一大生态景观这些原本稀疏平常的农事出现在校园环境中,便成了最天然生态的景观,整座校园最值得称道的并不是那些游戏般的独特建筑造型,而是这些浑然一体、将建筑、景观和自然融合在一块不分彼此的整体环境景观营造。行走在校园中,一个个单体建筑自土地中破土生长而起,围绕着整座象山自然摆动,郁郁葱葱的山上山下满是植被,三三两两的学生旁边行走着成群结队的山羊和白鹅,这些画面使得整个校园具有了难以言喻的田园精神。二、砖瓦的循环再利用中国美术学院的另一个校区,由潘公凯先生主持建造的南山校区亦是国内现代建筑中一个著名的成功案例,常被赞叹展现了“水墨江南"的气韵。两个校区,一个坐落西子湖畔,一个隐于山野村郊;一个庄严端丽,一个野趣质朴。这两个建筑场所的遥遥对话正是从其间一砖一瓦开始。南山校区建成于2003年,墙面采用了青灰贴砖,配以深黛色的瓦片,坐落在人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马川流不息的南山路。绿树掩映间凸显出清雅沉稳,巨大的建筑尺度则更显艺术殿堂的庄重。面对着这样一座成功的校园先例,2005年开始新扩建的象山校区,从材料到细节都选择了一种有别于前者的处理手法。象山校区建筑立面所用的条砖和屋顶排檐青瓦,并没有从市场上采购新烧制的砖瓦,而采用了从浙江各地拆迁回收运送来的旧城残片。这些经历几十载风雨吹打的黯淡磨损的寻常瓦片,在老房旧屋之间显得破损不堪,但当置于象山校园场所后,却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光芒。早已习惯光滑水泥砖瓦的现代人们,当面对着精工堆垒的条砖墙面时,那种粗糙斑驳的视觉质感总会不禁引人伸手触摸。建筑师曾经不无骄傲地说道:“我的校园一建造起来就有时间,带着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图2—17)图2—17砖瓦被收集凹来再利用放弃新造定制而选择旧材料的回收利用,除了降低预算成本以外,更隐隐含着一份对时间和历史的尊敬,打破了现代技术材料和传统精神间的隔阂。瓦尔特·本雅明曾经说过“即使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8象山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旧砖和弃瓦,每一片背后却都有着独~无二、不可翻制的8瓦尔特·本雅明著许绮玲林志明译.影响灵光消逝的年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p612l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历史见证,将这些时光故闻统统带入校园场所,便使得这座新落成的学府饱含建筑的厚重和景观的诗意。行走在校园的小道间,原本平常的建筑立面顷刻就成了一座座千字碑,每一块条砖都无言地诉说着漫漫一生的人情故事。这样深沉的人文关怀藏进了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中,更符合艺术院校的职能需求和场所气息。三、杉木板与竹条四层高的杉木板材原色立面可谓是校园建筑中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一个场景。杉木板上安装的风钩和插销简单古朴,尺寸并非市面上寻常可觅得,均是镇上铁匠亲手锻造订制的。近百扇杉木板共同闭合时,建筑立面呈完整的一个整体,而当这些巨幅窗牖错落打开时,随机的组合拼凑出活泼跳跃的不同构成画面。明黄色的原木在阳光下格外鲜丽,映衬着青山色彩仿佛可流动起来;而在阴雨漾漾的黄梅季节,这些杉木则好似会在雨中呼吸,浸润过雨水的木质松软湿润,令整座建筑都活了起来,仿佛刚刚破土生长而出静静伏在地上。(图2.18)图2一18杉木板是设计师钟爱的材料竹条大多运用于山房建筑中出现的室外长廊,蜿蜒盘旋在建筑立面外部,好似蟠龙。竹条被劈制成细薄的一片片材料,纵向编织排列在长廊走道的侧面。这些暗黄色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的竹片衬托浮游在白色的墙体立面,无疑因其跳脱的色彩对比,成为了视觉关注的中心焦点。(图2—19)图2—19建筑外游廊部分有很多竹制的栏杆杉木与竹子都不是名贵的材料,也并不经久耐用。但这样的特性似乎正是建筑师想要的效果。“建筑是有生命的,首先是说它也是一个生命体系,有生命周期,生老病死,就像人一样”9运用这样的自然材料似乎就是赋予建筑生老病死的生命力。杭州的季节夏天高温、冬天湿冷,每年又有着漫长的雨季。在烈日曝晒和水滴洗刷下,原本鲜艳嫩润的材质渐渐在时光中变脏变旧。但这样会变旧变老的特性却令这些建筑体更具质感。砖缝中钻出的青苔、曝晒后褪色的竹条,被爬山虎掩映的立面,这样的痕迹是建筑在与自然和人的生活互动后留下的时光印记。这种真实性赋予建筑真正的生命。而在江南地区,杉木与竹子更是颇易采撷,随时可以重新替换,而替换下来的旧部件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相对于增加高新设备、投入大量资金试验开发新能源来达到节能、环保、低碳的概念建筑,象山校园中强调的生态更让人觉得其理念内部的绿色观念。9文敏.‘风土·传统·场所精神——王澍教授访谈录》.书城.20lO年8月号23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三节作为校园灵魂的植被一、分布与规划(一)建筑外部的植被“对某些人来说,校园景观规划就是种植规划⋯⋯一个杰出的规划,首先要直接考虑景观的效能、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基本上实用。一个校园布局巧妙,美自然就会产生;通常有些校园规划没有明确的主旨,仅仅是堆砌很多装饰物。”10对于象山校园来说,这里的植被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整座校园景观的灵魂。除了品类丰富以外,科学合理的规划种植更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建筑外部立面上培育了大量的爬山虎,这些植物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占领了空白的墙面,许多墙体立面甚至被完全遮掩。原本坚硬冷峻的砖石墙面就仿佛披上了一层软装。除了建筑立面,长廊与许多户外阶梯都种植了爬山虎。绿色的叶子从竹片的缝隙中透出,许多走道的两边都被爬山虎完全覆盖,形成了一道道绿色的走廊。夏天步行在这样的阶梯上,清凉的微风拂过,这些沉埋在阴影中的过道温度比阳光直射的地面要低好几度。(图2—20)图2-20很多建筑外立面已被爬山虎覆盖沿着湖面和河面的坡地上则大量种植了杨柳。长长的柳条从抽芽开始宣告春天的到来,在盛夏时节成长得茂盛强壮。沿着水域植上一排,让柳条轻拂着水面、或在微m阿瑟·H·卡哈特.学院建筑物组合的巧妙和优美.景观建筑师.1925年24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第二章风中随意摇摆。这样的瞬间让人联想及西湖边的胜景,极具有江南山水的植被特色。(图2.21)图2—21山、水、柳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丽的西湖(二)建筑内部的庭院景观象山校园的建筑结构决定其多庭院的特质,而这些庭院中的植物景观也很值得研究。总的来说校园中的庭院景观可大致分为两种,式。山北的三合院结构建筑底部多为作坊,深入地下一层,在外部做干砌石作,模仿当地龙井茶园的石坎。因此这些建筑的庭院多深入地底,土壤湿润阴潮,很难受到阳光的照射,整个庭院环境较为幽静。建造者在这样的庭院地面镶铺上了条形黑色砖石,并栽种了小片喜阴的幼竹。在当地气候的影响下,没多久这些条砖地面就长满了湿漉漉的青苔,整个庭院环境阴凉多风,在夏天成了整个建筑环境中最清凉的地方。信步闲走在这样的庭院环境中,让人联想到传统江南园林天井。(图2-22)一种为山北庭园式,一为山南庭树山南的合院建筑较多在地面以上,围合成的合图2—22山北图书馆中间庭院院阳光充沛,光线明亮,整个庭院环境通风而干燥。在这样的合院中,建筑师则采取第二章田园·风土·耕读——解读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了另一种植被管理。先制作了加高的花坛,在其上种满绿草,然后植上一到两棵乔木。这样的景观布置先将观赏者对植物的视角调整到仰视,然后通过草坪与树木的对比强调了树木在纵向视觉上的高大,无论在庭院中观看,或者是在建筑的二层、三层,都得到了有别于山北庭院的视觉观感。(图2.23)图2-23山南以树为主的建筑内部庭园二、植被的品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材料有着迥然不同的习性和观赏特性,这一点对于设计师而言也是创造风格各异的校园环境景观形态的一大要素。而对于追求生态自然环境的象山校园来说,植被是比建筑更值得关注的灵魂景观。学校每年投入巨大的资金用于增加购买珍稀树种和维护现有绿化,而在校园落成的短短四年中,象山校区迅速地从一片寻常村野成长成了一座精心养护的绿色公园。象山校园建筑与道路之外的土地,被重新租给土地被征用的农民管理。除了山上原本就有的大片葱茏树木以外,山下的校园又重新管理种植了油菜、萝卜、小麦和芦苇,也包括随着季节变化而具有观赏性的樱花、向日葵、莲花。校园中大量使用当地的水稻和农作物、乡土野生植物等最经济的元素为景观的基底,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
/
本文档为【中国美术学院院象山校区景观营造与场域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