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2017-12-04 11页 doc 27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稿 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 (1)“文献”一词的起源 (2)“文献”的古典含义 (3)“文献”的现代定义 (4)文献学的定义 (5)古典文献学研究...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稿 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 (1)“文献”一词的起源 (2)“文献”的古典含义 (3)“文献”的现代定义 (4)文献学的定义 (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 (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 导论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文献 1.“文献”一词的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礼,指的是礼仪。征,征验、证明之义。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大家似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杞宋文献不足征,那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他所熟悉的夏殷之礼是哪来的呢,我们看这样两条记载:《论语?八佾》云:“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有所损益。”就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所以清代刘宝楠说:“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可见,孔子能言夏殷之礼,是从周礼推出来的。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杞宋无征”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缺乏证明材料。 2.“文献”一词的含义 探求文献的含义还要追溯到孔子的那句话,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照郑玄的解释,文指的是文章,献指的是贤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朱熹是秉承了前代学者的说法,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玄和朱熹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那么,过去有一个成语叫做“征文考献”,这是封建学者所强调的治学方法,是说要想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耆(音齐古称六十岁曰耆)旧言论。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征文考献即符合文献的古典含义。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的起源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文献通考》,秉承了前代学者对“文献”的见解并有所发展。其自序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这里明显地表明本书取材来源有二:一是书本记载,一是人们口传议论。并在文中加以区别,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的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相交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文献的“献”专指人的还有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该书一百二十卷,是一部记载明朝人物最重要的传记史书。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代人物传》。这里的献指的是当代重要人物,或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清代李桓的《国朝耆献类征》,该书七百二十卷,辑录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耆,老也。献,人物。如果不明白“献”的含义,就不懂得这些书名的真正意义。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马端临之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诗中的文献是指典籍,具体指已散佚的经籍。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献,通常就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了。如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明初以前各类图书资料,初名《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完全是指典籍和文字资料了。 3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 关于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我们主要选取了几种主要的字典、辞书中的解释: 《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d《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把文献界定为: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4.什么是古典文献:文献的定义我们知道了,那什么是古典文献呢,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二、古典文献学 人们谈到“文献”时,习惯于把它看作室历史文献或古典文献,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文献学或 古典文献学也被习惯性地简称为“文献学”。也就是说,在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提到文献学,通常指的都是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1920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的,但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最早用来命名一部专著的则是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人把这部书称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2.什么是(文献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大辞典》的解释:文献学是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问,也就是广义的校雠学,即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又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3.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 4.文献学的称谓问题: 文献学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属于二级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古典文献学,而在历史学的一级学科下被称作历史文献学。从专业名称上讲,设在中文系的文献学专业为古典文献学,设在历史系的文献学则叫做历史文献学。这两种专业称谓上的差异,说明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叙述和举例侧重于文学文献,后者则侧重于历史文献。不过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大体上是一样的,比如都必须讲到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因此,中文系的同学,学习古典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考历史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学习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程时,不妨参照古典文献学方面的教材和书籍。中国文史不分家的学科传统在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中体现得很充分。 第二节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一、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1.目录、版本与校勘:文献学三大传统主干知识。 (1)目录即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目录学即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清代学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是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清学者江藩《师郑堂集》说得更明白:“目录之学,读书入门之学也。” (2)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版本学即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其真伪高下的专门之学。学习研究,一般以选择善本为上,引用文献同样必须注意版本。 学习版本学的重要性:首先有助于读书,它使我们知道读书要重视版本,应选择善本,读书不注重版本会影响我们对原著的正确理解。其次有助于引书和校书。我们在写作和研究中经常要引用文献,而引用文献必须注意版本,这里既有文献学得专门训练,又有学术的一般要求。至于用各种版本来校书,对于版本学的讲究,更无需多言。版本学对于研究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经济史也能提供独特的视角。 (3)校勘,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校勘学即研究和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校勘学的训练对于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必要,它能使我们尽可能地避免或改正自己文稿或书稿中的文字错误。更重要的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它能使我们在读书治学中发现和改正所阅读或引用的文献中的文字讹误,是我们的理解尽可能地接近原稿。校勘学的作用与版本学密切相关,如善本概念就包含有精校本的内容。 2.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 除了上述文献学的三大传统主干知识外,文献学的知识范围还包括辨伪、辑佚、标点、注释、翻译、检索与出土文献等,下面我们逐条介绍: (1)辨伪 古代文献书籍有作伪的现象,所以就出现了伪书,什么是伪书呢,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作假情况 分两种:或者本无原书,后人托名前人而作,如《神农本草经》1 托名上古神农作;或者原书亡佚,后人假托原书书名而伪造同名之作,如《古文尚书》2等。 注释:1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 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 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 1616),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 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185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 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 2 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本称《书》因其为上古之书,故名之曰《尚(上)书》,儒家尊之为《书经》。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全书共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起《尧典》,终《秦誓》。西汉初存秦博士济南伏生所传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 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 25篇)。历代学者,如南宋的吴棫,明代的梅鷟等已对梅賾之书表示怀疑,或认为就是伪书,但终书》多 128条,梅书之伪遂成铁案。另外因考据未精而未成定论。直到清阎若璩作《古文尚书书证》,列举作伪 清学者惠栋的《古文尚书考》,丁晏的《尚书余论》也都为证梅书之伪作出了贡献。伪孔传虽系晋人假记,其中尚保留前人旧说,故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 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张心澂的《伪书通考》所考辨的伪书多达1000多种。因为有这么多的伪书出现,所以产生了辨伪学,辨伪就是对古代文献真伪的辨别,侧重于解决文献的作者及其所属时代的真实性问题。明代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和梁启超“辨伪十二条”系统地总结了辨伪的理论与方法。《古史辨》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辨伪学的开端。因为辨伪是一件很困难的文献考订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古典文献学必须要有辨伪学的内容。 (2)辑佚 由于兵火等天灾人祸等原因,古典文献存在大量的亡佚的现象,古文献的亡佚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文献亡佚,另外有人伪造同名文献,这属于伪书的范畴;二是原文献亡佚或散佚, 但其中部分内容散存于其他文献(如类书、典籍注文等)中,这种文献就叫做佚文献。把佚文献从诸书中逐一辑出,重新搜集整理,就叫做辑佚。辑佚既是古典文献成书的一种著作形式,又是古典文献的一种整理和研究方式。 辑佚工作始于何时尚难定论,但宋代就已经有人在作了。代表人物如北宋的叶德辉,南宋的王应麟。清朝人辑佚方面的贡献还是很大的,著名的有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丛书》,黄奭的《黄氏逸书考》,严可均的《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近人辑佚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都是无愧先贤的传世佳作。 关于辑佚的方法等内容我们留待第五章再续。 请大家自行阅读标点、注释、翻译这几段的内容。 (3)标点 (4)注释 (5)翻译 (6)检索 古典文献浩如烟海,要迅速准确地查找出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必须熟悉、掌握并善于利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文献检索主要有纸质文献的检索和电子文献的检索两方面。按照检索对象,纸质文献的检索途径主要有:书名检索、人名检索、地名检索、字词句检索等。纸质文献检索应该注意的事情:首先是技术上,拿到索引,要仔细阅读索引的前言或凡例,弄清其检索范围、编排体例和所据版本,否则会无端地浪费很多时间。其次是方法上要注意综合使用各种索引。再次是态度上不能完全迷信或依赖索引。电子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就是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两种。 (7)出土文献 古典文献如果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世文献;另一类是出土文献,主要是近现代以来地下出土的文献,如甲骨文献、金石文献、敦煌卷子、大量的战国秦汉简帛文献等等。古往今来,有大量的出土文献被发现,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在数量上还是比较少的,但其学术价值却非同一般它们的史料价值、校勘价值和研究价值都远在传世文献之上。 三、学习古典文献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参看其他类似的教材或著作,比如张家璠、黄宝权《中国历史文献学》,孙钦善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程千帆徐有富的《校雠广义》等等。 2.适当选修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有关内容。3.努力学习一些相关知识,主要是:一,文字、声韵、训诂等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二是年代学、历史地理学、职官学、避讳学等典章制度方面的知识。 第三节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一、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几乎与文字的历史同样久远。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 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 《易经》、《诗经》、《尚书》则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传世文献。 《国语•鲁语》:“昔正考父3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以《那》为首。”正考夫为见诸史籍的最早一位文献学家。 春秋孔子兴办私学,考校文献,对文献整理贡献卓越。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或者都有整理,方法上主张“多闻阙疑”,对后世文献学影响深远。孔门第子及后学对文献整理继续作出贡献,子夏尤其突出,传《毛诗》、《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均传自子夏。 秦为控制思想而行的焚书坑儒,对文献破坏非常严重,随后项羽火烧咸阳,又致使秦国家图书馆文献遭到劫难。 西汉建立,部分文献逐渐得到恢复、整理,尤其是儒家典籍被广泛整理、注解和传播。至西 汉晚期,刘向、刘歆等对文献作了大规模的整理工作。刘向广搜异本,仔细比勘,除去重复,校出脱讹。又编定篇章目次,确定书名,又对每部文献就作者、内容、学术源流等方面写作叙录,汇编为《别录》,具有“辨彰学术,考镜源流”之重要意义,开创中国各地目录之重要范式。 东汉学者继续整理、注解文献,尤以大儒郑玄遍注群经、兼及纬书,对各种文献作注释兼校勘的工作,并作《三礼目录》、《毛诗谱》等文献学著作。郑玄堪称两汉文献学集大成者。 另,司马迁作《史记》,广采文献,搜罗异闻,“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对众多史籍辨别取舍,提出文献互证的方法:“《书》缺有间矣,其佚乃时时见于他说。”又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司马迁整理文献之方法与对待文献之态度均有可取之处。且《史记》以汉代通行语言改造古奥之《尚书》,亦是开辟古籍翻译之典范。 后汉熹平(173,178)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亦是文献传播之大事。 注释:3
/
本文档为【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