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2017-10-23 11页 doc 27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远古时期 原始音乐起源:模拟自然、信号、异性求爱,言语扬抑,巫术起源,劳动、抒发情感(既 精神、游戏、情感、劳动)。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原始乐舞:舞蹈纹彩陶盆;狼山岩画;甲骨文拓片;为战胜自然而歌舞,行猎获物,兴奋而歌;宗教祭祀、图腾之乐;氏族战争之乐。例如:夏《大夏》、商《大蠖》 远古乐器:骨笛(8千年前)、埙、鼓、磬、钟 周秦 周代礼乐制度:礼可以区分贱贵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用乐场合:祭祀天地、国君相见、诸侯设宴招待。 用乐制度机构:不同场合,不...
[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 远古时期 原始音乐起源:模拟自然、信号、异性求爱,言语扬抑,巫术起源,劳动、抒发情感(既 精神、游戏、情感、劳动)。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原始乐舞:舞蹈纹彩陶盆;狼山岩画;甲骨文拓片;为战胜自然而歌舞,行猎获物,兴奋而歌;宗教祭祀、图腾之乐;氏族战争之乐。例如:夏《大夏》、商《大蠖》 远古乐器:骨笛(8千年前)、埙、鼓、磬、钟 周秦 周代礼乐:礼可以区分贱贵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敬和。 用乐场合:祭祀天地、国君相见、诸侯设宴招待。 用乐制度机构: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用乐礼仪与所用音乐都不一样。机构:音乐教育 春官、地官。 周代宫廷音乐:1.六代之乐:黄帝《云门大卷》;尧《咸池》;舜《韶》;夏《大夏》;商《大蠖》;周《大武》 2.颂乐 3.雅乐 4.房中乐 5.乡乐 6.四夷之乐 民间音乐发展:民间歌曲:“采风制度”《诗经》《楚辞》 说唱音乐:荀子,成相词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律调理论:“三分损益法”春秋战国确立的以数学方法来计算五声音阶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 “十二律”就是将一个八度平分为十二个半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又分六律六吕,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八音分类法: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为“八音”:金:钟,铙;石:磬,编磬;土,埙,缶;革,鼓,搏拊;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萧,箎 曾侯乙编钟:1.“一钟二音三度音程”的钟乐设计 2.七声音阶的现形式 3.钟律上的十二律体系及其律制 4.钟律铭文---青铜铸造的先秦乐律学理论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西周正统的礼乐思想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和”的思想---“乐与天和,人和”、“乐与政和”;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艺术性,评价音乐的是“善”“美”; 孟子:音乐社会观---与民同乐 音乐的本源问题---“物动心感”说;老子:音乐审美观---大音希声,针对过度沉溺声色犬马的人。 墨子: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处世态度过于消极,只力求满足最低的生活要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熟悉不够全面。"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 "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表演艺术家: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韩娥---余音绕梁而不绝 秦青---声振林木遏行木 师旷---暝臣耳聪 田文听琴,子周攻心 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 1,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2,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3,器乐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4,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调,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5,西周末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6,春秋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理论水平。 《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它们与音乐有何关系,周代统治者为察民情而设有“采风”制度,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的歌词“雅”。在春秋末期经过一些人的选择而成“诗三百”的集子,后世称为《诗经》。 公元四世纪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收入《楚辞》中,这部书大部分为可唱的歌词。其中《九歌》《天问》《离骚》《招魂》都是很好的歌曲。 两汉三国 乐府:“汉承秦制”乐府机构即为西汉所继承,武帝时其职能得到扩大,汉哀帝时期对乐府裁减,逐渐衰落。任务:收集民间音乐,编配辞曲,创编新乐,参唱出及演奏,监造乐器。李延年:乐府中的重要音乐家。 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有着广大的群众性。以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和笙笛等乐器伴奏为主。最初为民间一种无伴奏的歌谣,称为“徒歌”。后又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应答形式,称为“但歌”,它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的形式,就成了相和大曲。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产生“大曲”。相和大曲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 伴奏 乐器:笙、笛、琴、瑟、琵琶、筝等。 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结合。包括角氏,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和打击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代表作品:《战城南》《上邪》。 琴曲(古琴):汉代确立了七弦十三徵的琴制。琴家:司马相如、桓谭、蔡邑、蔡琰、稽康、阮籍等。 琴曲“五曲,九引,十二操”“蔡氏五弄”。 《胡茄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却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不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广陵散》:东汉末年产身于广陵的一首琴曲。题材一般被认 为是《琴操》中记述的《聂政刺韩王曲》。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乐律:京房六十律:从“三分损益律”推算出十二律存在缺陷:1.不能还原到黄钟本律2.音层之间不相等。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在他的六十律中已经出现了五十三平均律。 两晋南北朝 清商乐: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发展时期:初始期---曹魏时期:中原旧曲;更新期---东晋以来:吴歌、西曲;汇总期---北魏至隋“置清商署”为标志 乐器发展:西域文化渗入,西域乐器传入,如琵琶、羯鼓、钢钹、沙锣达卜等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代表作:《大面》《钵头》《踏谣娘》。 演奏家:琴:稽康、阮籍、戴安道、郑述祖、丘明;琵琶:朱生、阮咸、谢尚、万宝常;筝:郝索、桓伊、谢尚、何承天;笛:桓伊;笳:田僧超;箜篌:徐晔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丘明。我国最古老的琴谱。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文字谱:文字谱是用文字把演奏过程逐一记写下来的古琴专用谱。碣石调为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内容借幽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乐曲短小精悍,曲调清丽委婉,表达作者通过兰花的性格看到光明未来。 《梅花三弄》:相传是桓伊所做笛曲,经后来唐朝颜师右改编为琴曲。曲谱初见于明代的《神奇秘谱》。通过对梅花芬芳耐寒的歌颂,比喻人们的坚韧不屈和高洁。 十二等差律(新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到黄钟本律的问题,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 两汉时期,哪几类乐器的发展反映出值得注意的内容, 1.吹管类乐器:先秦已有的排萧,两汉时更为广泛的出现在鼓吹,骑吹的乐队中。2.打击乐器,墓葬中出土的编钟和编磬,从铸造技术和音响效果看,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3.弹拨类乐器:箜篌,琵琶,古琴的发展比较突出。箜篌是西汉时由西域传入,分卧,竖两种。琵琶则分为直颈琵琶和曲颈琵琶。前者因“竹林七贤”的阮咸使用而出名,后世称为“阮”,后者则是我国现通用琵琶的前身,东晋十六国时由印度传入。4.琴的形制在两汉时日趋成熟。5.从一些当时的音乐专著上看,这时代的琴曲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其一,具有情节性如《聂政刺韩王曲》;其二,在演奏形式上,琴的演奏开始与唱歌相结合。现存两汉时期琴曲《梁甫吟》《箜篌引》。6.东汉末到东晋,古琴音乐发展又出现了如下重要现象:其一,东汉末年出现了结合所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琴操》(蔡邑)其二,东汉三国末期出现了一批文人琴家:蔡文姬(《大胡笳》《小胡笳》),嵇康《琴赋》;其三,出现《广陵散》《酒狂》《猗兰操》等一批著名琴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1.歌舞伎乐的交流:如东晋时,北方出现十几个割据政权,大批中亚,西亚和印度人,包括歌舞艺人陆续进入中国。2.乐器,乐曲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曾得《摩可兜勒》一曲带回长安。同时汉代以来乐器交流增多。 《声无哀乐论》和儒家思想有哪些相对立的观点,作者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曾作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等。主要观点: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 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它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儒家的“礼乐并举”的音乐思想相对立 隋唐五代 山歌:包括范围广,凡在劳动或休息时所唱都是山歌。“山歌”一词来自唐代。 小曲(曲子):两种创作形式1.“由曲定词”填词;2.“依词配乐” 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民间歌曲。代表作品《杨柳枝》《望江南》 诗乐:中国古代《诗经》所用音乐。 燕乐:隋唐宫廷音乐。唐代燕乐概念:1.大概念:即广义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与“俗乐”相当;2.小概念:狭义 专指唐贞观张文收的《景云河清歌》;3.中概念:次广义燕乐,特指一种具有特殊乐调风格的乐曲。体制:隋初,文帝设定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隋炀帝时期增加为九部乐。唐高祖继承了隋代的九部乐,乐制、舞制都依归。唐太宗,废除了《礼华》增加《高昌伎》,才成为十部乐。代表:坐部伎、立部伎 隋朝七部乐,九部乐:指的是: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礼华)。后来,又加入疏勒和康国两伎,合称九部乐. 唐朝九部乐,十部乐:指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废礼毕而改燕乐,这里的燕乐不是广泛意义上的,而是指一个乐部名称.十部乐是又加了一个高昌乐. 音乐机构: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建制。太常寺是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唐代太常寺规模更加庞大,下设有大乐署个鼓吹署两个机构。 音乐家: 万宝常,隋,著名乐工。提出八十四调理论。为我国古代调式音阶的里程碑;郑译,隋,也提出八十四调主张,撰写《乐府声调》;李隆基,唐,盛唐音乐的设计者和缔造者,代表作:《霓裳羽衣曲》《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许和子,唐,著名歌手;念奴, 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唐,著名乐工。《渭洲曲》;贺怀智,唐,著名琵琶手;段善本,唐,琵琶名家;尉迟青,唐,筚篥名家 (歌唱家:许和子、何满子、米嘉荣、念奴、张红红、何戡、李龟年) 器乐、乐器:琵琶:琵琶是是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乐器。《琵琶行》里说琵琶。琵琶名家:白明达:《春莺啼》;裴神符:创手弹之法《胜蛮奴》《火凤》《倾杯乐》:贺怀智:石为槽,鸡筋作弦,铁弹拨;曹善才:“善才”;曹钢:《薄媚》;裴兴奴;雷青海:傲骨铮铮;康昆仑;段善本;李管儿,赵壁。古琴:唐代不受重视。唐:九霄环佩琴。唐代形成“吴声”“蜀声”“秦声”“楚声”。著名琴曲:陆龟蒙《辞渔唱晚》;潘庭坚《捣衣》;李勉《掻首问天》;赵耶利《胡笳五弄》;陈康士《离骚》。拉弦乐器:轧筝:用竹片擦弦发音,形状似筝而较小,大约有七条弦。奚琴:胡琴的前身,有两条弦,用竹片纳入两弦间擦弦发音。羯鼓:为玄宗所爱,誉为“八音只领袖” 《离骚》:唐,陈康士,一部中等规模的独奏曲,根据屈原所作抒情长诗《离骚》原词的精神,运用擅长表达慷慨悲歌的“凄凉调意”,用多主题变化发展的手法,细致地抒写了屈原立意改革时政而被恶人离间的苦难遭遇和怀乡爱国的忧思。 记谱法:减字谱:唐,曹柔。用减字笔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燕乐半字谱:我国工尺谱的早期形式。分为管色谱和弦索谱。 调式:旋转宫调:包括两个概念:旋宫指调高的变换;转调指调式的转换,合起来为旋转宫调。八十四调:万宝常:隋代音乐家,与伯牙、师旷相提。受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五旦七调理论”的启发,根据我国有十二旋律相为宫,一宫的七音旋相为宫,得七调,十二宫为八十四调。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 说唱与歌舞之演进:说唱演变文:生成的积淀和准备1.文化特质上 2.文学体裁上 3.音乐形态上 4.表演媒体上。俗讲与变文:俗讲:僧人将深奥佛法哲理通俗化,以故事方式进行宣传,插入唱段,这种讲经方式为“俗讲”。所有讲唱文体是“变文”。目前所存最早变文:敦煌(唐代)卷子中变文作品《维摩诘经变文》《《阿弥陀经变文》。变文形式:、韵文交替(唐代著名和尚---文淑)。变文音乐:佛教音乐中大量采用民间曲调音乐。唐代的“说话”:唐代流行的讲故事方式,但没流传下来。歌舞性雏戏: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和化妆表演,有歌舞表演。参军戏:以滑稽搞笑为主。 唐朝宫廷燕乐分哪几种,各是什么? 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可分三大部分:散序,中序,破;法部大曲:又称为法乐。是隋唐宫廷燕乐的重要形式之一。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法曲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过程,积淀了华 夏音乐的精华,在唐代燕乐中占据很高地位。健舞和软舞: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两类不同风格的小型乐舞,多由西域传入,也不部分创作成分。健舞代表作品:《浑脱》《剑器》;软舞:《绿腰》《兰陵王》。鼓吹:用于仪仗和宴享中,传自汉魏。汉代有:黄门鼓吹,骑吹,短萧铙歌,横吹。 敦煌曲谱发现于何时,都有些什么,1900年5月26日发现于敦煌藏经洞。五代时期所抄的一部曲颈琵琶燕乐半字谱。有25篇,《又慢曲子》《急曲子》《长沙女引》 宋元 音乐重心:由宫廷转向民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一种顺应市民文化需求的市民音乐迅速发展 场地:瓦肆(商业交易集中场所)勾栏(看戏场所) 艺术形式:歌唱类:叫声,嘌唱,小唱,唱赚(以多种曲调和一定曲体结构组成的大型声乐套曲形式)唱赚在宋代是种集“诸家腔调”之大成的曲艺。 诸宫调:用同属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成一套数,又将不同宫调套数单曲联结起来,各宫调间加有说向,用以说唱的大型说唱曲种。曲调上吸收宋唐以来歌舞大曲。伴奏乐器:最初是鼓,板,笛,后加上琵琶类弦乐器。出现意义:说唱艺术达到新高度进入成熟期,对后来元杂剧深远影响。在内容结构上具备元杂剧规模,诸宫调除了部分角色化妆扮演,其它无大改变。代表作:《西厢记诸宫调》作者(金)董解元 姜白石:白石道人,以词著称,“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如《扬州慢》《杏花无影》《长亭怨慢》《暗香》《疏影》作品风格清新。《白石道人歌曲》:10首祝神歌《越九歌》1首琴歌《古怨》17首词歌曲。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 宋元时期已形成以杂剧南戏为中心的南北曲音乐系统。宋代戏曲从南北声腔及表演形式特点分为 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并且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因起源于浙江温州,又名“温州杂剧”或者“永嘉杂剧”。代表作:《荆叉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琵琶记》 元杂剧:我国较早戏曲形式,最初是金院中分离出来。杂剧大师作品: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有人把郑光祖,乔吉浦并入。关汉卿:63剧本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汪亭》《拜月亭》反映社会各侧面。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散曲与杂剧:相同点:同属北曲,音乐成份相仿,曲牌基本相同,音乐风格相同。不同点:杂剧是戏剧舞台表演形式。散曲:宋元时期新兴一种歌曲形式,用于抒情,写景,叙事且采用清唱形式。分小令,带过曲,散套三种体制,不用锣鼓,只用琵琶,笙等乐器伴奏。杂剧:杂剧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已经很流行。宋杂剧的表演形式可分为三部分:1.艳段;2.正杂剧;3.散段。宋杂剧可分为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宋杂剧的音乐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歌词的曲调。金代杂剧也称为“院本”,结构与宋杂剧大体相同。元杂剧:结构一般一本四折;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元杂剧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戏剧,所用者称为北曲。音乐属于曲牌体。一般采用七声音阶。伴奏乐器为鼓,笛,拍板,和锣 乐器与乐器作品:主要形式:独奏,合奏。拉弦乐器:稽琴,宋代民间广泛应用。新乐器:火不思,卡龙,三弦。合奏形式:“细乐”“小乐器”“清乐” 琵琶曲《海清拿天鹅》:我国目前年代最久远的琵琶独奏曲,产生于元代,收弹。 古琴艺术:宋代有很大发展,题材多描写自然风光隐士生活佳人薄命对现实批判 郭沔:《潇湘水云》初见于《神奇秘谱》 宋元雅乐:皆模仿古制,功用祭祀。表演形式:文武两队 音乐理论:声乐理论:《唱论》芝庵。陈旸《乐书》蔡元定《律吕新书》张炎《词源》沈括《梦溪笔谈》 记谱法乐律学:俗字谱:工尺谱的早期形式。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照固定唱名记谱。律吕谱:是用十二律名纪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为南宋赵彦肃所作《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蔡元定“十八律”:宋,蔡元定。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为变律而构成一种律制。 宋代曲子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曲子是在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称“曲子词”。它萌芽于隋,成长发育于唐,五代,进入两宋时期则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内容来源主要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或大曲法曲的片段,其创作方法大多是依乐填词。体裁主 要有:令,慢,引,近,序,歌头等。还根据表演方式和风格不同,分为小唱,吟叫,嘌唱。代表人物: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代表作《白石道人歌曲》,自度曲(完全原创)14首,古曲填词两首,其中范成大(南宋【玉梅令】)填词一首《扬州慢》。 鼓子词:流行于宋代,因主要用鼓伴奏而得名,其结构特点是一个节目中只重复使用一个曲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歌唱部分重复使用一个曲牌,如《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形式歌唱多段曲词,如北宋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 陶真:流行于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起源于北宋兴盛于金元。宋代陶真多为“路岐人”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 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窦娥冤》世界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悲剧。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乔吉甫:《两世姻缘》《金钱记》《扬州梦》。 明清 明清民歌小曲:主要流行在农村中 民歌或城市“小曲”。时调小曲由元至明,初流行与中原地区,后流传渐具时尚。民歌小曲编集:明,冯梦龙《桂枝儿》《由歌》;明,《驻云飞》《玉谷调簧》《盛世新声》李调元《粤风》。主要题材:反封建剥削 曲艺的发展和演变:明清曲艺在宋元曲艺基础上发展。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 弹词:明清流行于南方的一种说唱方式,表演以一到三人为主,伴奏乐器以三弦、琵琶、月琴为主。种类:苏州弹词、扬州弦词、四明南词、绍兴平湖调、福建南曲。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乾隆年间:王周士 嘉庆、道光年间:陈遇乾、俞秀山、毛营佩、陆瑞廷四大家 咸丰、同治年间:马如飞、姚似章 鼓词:流行于北方的说唱。演出形式是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伴奏用大三弦。代表作《蝴蝶杯》
/
本文档为【[小学教育]古代音乐是史复习资料(最终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