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

2017-11-10 50页 doc 250KB 103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 姓名:伍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图书馆学 指导教师:方宝川 20090601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陈修园(公元,,,,—,,,,),名念祖,福建长乐人,被誉为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 陈修园热爱祖国医学,以继承、发扬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孜孜不倦为 之奋斗终身。他善于继承整理古典医籍,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并搏取众长,结合 个人实践经验,因而自成一家。本文将收集、整理现存陈修园医籍信息(如版本、 撰修年代、载体形态...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 姓名:伍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图书馆学 指导教师:方宝川 20090601 中文文摘 中文文摘 陈修园(公元,,,,—,,,,),名念祖,福建长乐人,被誉为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 陈修园热爱祖国医学,以继承、发扬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孜孜不倦为 之奋斗终身。他善于继承整理古典医籍,功力深厚,涉猎广泛,并搏取众长,结合 个人实践经验,因而自成一家。本文将收集、整理现存陈修园医籍信息(如版本、 撰修年代、载体形态、馆藏地点等)为重点,并加以考证,此基础上挖掘陈氏医籍 特色,展现其医学思想精髓。论文完成后将成为研究陈修园医籍及其医学思想 的重要资料。 绪论部分首先说明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当前中医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近百年 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药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医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对古医籍的整理,加强对中医古 典文献的挖掘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通过查阅,,多部专著、,,,多篇研究论 文及大量的网络资源,笔者认为有关陈修园医籍问题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著作考证、陈修园医学思想的探讨及继承发扬。最后阐述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相关 界定,文献资料的来源与积累以及研究方法。 正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陈修园出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江田镇的南 阳陈氏望族。从陈修园的先辈来看,修园祖上南阳陈氏第二十四世后人一文、一言 兄弟,为避世迁至溪湄乡。陈修园生于乾隆十八年癸酉(,,,,),幼年丧父,祖父陈 居廊就成为修园的启蒙老师。陈修园的生平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出生至中举之前: 主要是一边学习医术,一边习举子业。由于聪明过人,加上冢学渊源,陈修园年轻 时在医理上已小有所成,开始治病救人;二是中举后至解组归田之前:陈修园,, 岁时中举北上,虽未中进士,但凭借其高超的医术名震京城:和坤败露后,陈修园 碰上大挑,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期间先后任河北省磁县、威县和枣强等县知县, 一面从政,一面习医,利用自己的医术抗灾治疟,颇有声誉;三是解组归田后的晚 年生活:六十七岁的陈修园由正定府以年老乞休,解组归田,在福州嵩山井上草堂 授徒传道,刊刻医籍。陈修园卒年,笔者推测为道光五年(,,,,)。修园的子孙继承 家业,研习医术,并积极参与整理、出版修园医著。 ,,, 中文文摘 第二章为陈修园医籍述考。由于陈修园著述颇多,但不少系伪托,或已佚传; 坊间不少书商还将其他医家著作与陈修园医籍合刊而成《陈修园医书二十三种》、《陈 修园医书五十种》、《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之类。本章着重对业经考证确认的陈修 园十六种医书(包括《灵素节要浅注》十二卷,《金匮要略浅注》十卷,《神农本草 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景岳新方砭》、《女科要旨》各四卷,《伤寒论 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其方歌括》、《长沙方歌括》各六卷, 《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各八卷,《时方歌括》二卷,《十药神书注解》一卷) 和存世的不同种数的陈修园医学全书(如《公余医录》、《陈修园医书(以下省略) 八种》、《十五种》、《十八种》、《二十一种》、《二十三种》、《二十八种》、《三十种》、 《三十二种》、《四十八种》、《五十种》,,六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的内容、 特色作一个系统的介绍,并对《医学逢源》、《家藏心典》、《伤寒医约录》、《医医偶 录》、《陈修园医案》、《医学金针》、《急救异痧奇方》、《霍乱论》、《医学寻源易简录》 等几种或鲜为人知,或存在争议的陈修园医籍进行了考证。 第三章为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向着更加广 泛、深入的领域发展。本章从当时传统刻书业的逐渐末落与新式出版业的兴起、中 医的普及化趋势角度,结合查阅各种古籍目录、图书馆,,,,以及实地查访收集到 的现存陈修园医籍的版本信息和保存情况,考察和分析陈修园医籍刻印的发展情况 和流传情况,凸显其重要的历史价值。从出版年代看,陈修园医籍的刊刻在光绪年 间呈爆炸式增长,版本数量发展到了顶峰。从出版类型看,现存陈修园医籍中刻本 占了多数,石印本、铅印本次之,还有少量抄本和木活字本。从出版地看,现存陈 修园医籍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主要出自上海、广东、江苏地区、湖南及四川地区。 这些统计结果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出版业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四章为陈修园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本章主要从陈修园医籍的角度分析其学 术思想特点:陈氏在尊经的基础上(渗透着临床实用的新义,推动了清代中医学的 发展。陈修园医籍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因此,在新时期,许多医学工作者对 陈氏医籍进行重新挖掘,继承其中合理要素,结合当代中医理论,在不断实践的基 础上实现创新,在临床应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凸显了陈修园医籍重要的医学价值。 第五章为结论。陈修园的中医学说尊经而不泥古,且多有创新,至今仍有广泛 的影响。对陈修园医籍的挖掘整理将有利于中医在民众中的普及,为中医古典文献 研究提供数据和资料,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 ,,,,,,;, ,,,,,,,,,,,,,,,,,,,,,?,,,,,,,,,,,,;,,,,,,,,,,,,,,,,,,,,,,, ,,,,,,,,,,,, ,,,,;,,,(,,,,,,,;,,,,,,,,,,,,,,,,,,,,,,,,,,;,,,,;,,,,,,,,,,,,,,,,,,,,,,,,,,,,, ;,,,,,,,,,,,,,,,,,,,,,;,,,,,,,,,,,,,,(,,,,,,,,,,,,,,,,,,,,,,,,,,,,,,,,,,,,,, ,,,,,,,,,,,,,,,,,,,?,,,,,,,,,,,,,,,,;,,,,,;,,,,,,,,;,,,,;,,,,,,,,,,,,,,,,, ,,,,,,,,,,,;,,,,,,,,,,,,,,,,,,,,,,,,,,,,,,,,,,,,,,,,,,,,,,,,;,,,,,,,,,,,,;,, ,,,,,,,,,,,,,,,,,,,,,,,,,;,,,,,,,,,,,,,,,,,,,,,,,,,,,,,;,,,,,;, ;,,,,;,,,,,,,,,,,,,,,,,,,,,;,,,,,,,,,,,,,,,,,,,?,,,,,;,,,,,,,,,,,,(,,,,,,,,, ,,,,,,,,,,,,,,,,,,,,,,,,,,,,,,,,,,,,;,,,,,;,,,,,,,,,,,,,,,,,,,,;,,,,,,,,,,,, ,,,,,,,,,;,;,,,,,,,,,,,;,,,,,,,,,,,,,,,,,,,, ,,,,,,,,,;,,,( ,,,,,,,,:,,,,,,,,,,,,,,,,,,,,,,,,,,,,,,,,,,,,,,,,,;,,,,,,,,,,,,,,,,,,,,,,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和使用授权声明 所 呈交 )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 所知,除论文中已特别标明引用和致谢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做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由 此产生的一切法律结果均由本人承担。 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福建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并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福建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 文,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送交学位论文(含纸质版和电子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亦遵守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诽 指导教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日,年毛月,)日 绪论 绪论 ,(课题背景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珍贵的 民族文化遗产。中医理论从《黄帝内经》始,一直到今天,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 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我国民族繁荣昌 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随着西学东渐,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 场,已薪火相传几千年的中医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面对国际新形势下的 中医药发展趋势,回顾作为中医药发源地和中药大国的中国,我国的中医药现状却 令人触目惊心地正在走向衰败。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著名中医人数己从上世纪 ,,年代的,,,,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名,这说明我国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 任何科学的成就是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把中医最基 本的理论、知识系统地继承下来,才能具备收集、整理、研究、发掘中医学理论和 文献的能力。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积累文献资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资料积累得 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入,研究计划就制定得愈具体,研究工作就可能进行得愈顺 利,收获就愈多。中医古典文献蕴藏着大量的前人从各方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 不仅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医疗实践,就从当前医学科学的发展来看,其中有相当 一部分宝藏,有进一步发掘的必要。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自古以来,历代均 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自清末至民国期 间,西学东渐之后,当时政府因受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不仅使中医事业和中医学 术受到了歧视和排挤,在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也难逃厄运。新中国成立后,党 和政府及时制定了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使中医文献整理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陈修园医籍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通过查阅,,多部著作、,,,多篇研究论文及大量的网络资源,笔者认为有关陈 修园医籍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陈修园医籍的考证。陈修园所著医书,由于浅显易懂,从,,世纪初相继问世 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不断有人整理、编辑、出版。而书贾们为了牟利,冒用陈氏之 名出书,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有的系伪托;有的是陈氏或其后人之作,有的已经佚 传。通过查找,笔者发现针对陈修园医籍进行考证的资料和文献较少。例如《普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医的陈修园》,是笔者目前查阅到的本选题专著之一。但此书对陈修园的医籍情况 没有详细阐述,仅作了列举式介绍,缺乏真伪、版本及保存情况等内容。其他例如 《中国医学简史》、《中国历代名医传》、《福建四大名医》等著作提及此类问题的内 容也十分有限;期刊论文类如《,伤寒医约录,钩沉》、《陈修园著作真伪辨疑》、《, 医医偶录,卮言》、《陈修园的出版公案》等对陈修园一些著作的真伪问题进行了探 讨。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还缺乏一个较系统的研究或资料汇编。 二是对陈修园医学思想的探讨。作为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陈修园及其医学 思想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纵观各学者的研究,普遍认同 陈修园是伤寒学派中维护旧论的中坚人物之一,但其尊经而不泥古,且颇有创新。 陈修园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旨在倡导注重客观实际。陈修园提出分经审证学 说,所揭示的三阴三阳发病与转变规律,别开生面,获得医界的普遍认同,成为临 床辩证的理论指导,大大地提高了伤寒的学术水准。林惠光在《陈修园对,伤寒论, 存津液的发挥》,文中提到,陈修园指明一部《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在于“存 津液??三字,使人茅塞顿开,从纷繁的治法方药中看出了所以然,对,些条文的意 义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多年来,人们对于陈修园的评价总离不开“崇古:二 字。林惠光在《试析陈修园“维护旧论:学术思想的多面性》一文中认为,陈修园 尊崇仲景学说并非因循守旧,而是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对《伤 寒论》的研究做出贡献。陈修园学识渊博,医理精湛,不仅是一位富有创见的医学 理论家、医术超群的临床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中医学普及作家。俞慎初在其著 作《福建四大名医》中将陈修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归结于由浅入深,从简及繁和重 视经典著作的继承。 第三是陈修园医学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陈修园被誉为中医科普大师,以普及 医学见长,其医籍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因此,在新时期,许多医学工作者对 陈修园医籍进行重新挖掘,继承其中合理要素,结合当代中医理论,在不断实践的 基础上实现创新。例如刘德荣、杨云明撰写的《俞慎初教授运用陈修园时方的经验》, 林惠光撰写的《陈修园论治骨伤病症经验举要》,赵富生撰写的《从,医学三字经, 看陈修园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等等。这些文章是新时期医学工作者对陈修园医术 继承和发扬,为古代方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陈修园医籍的重要价值。 ,,,,年,月,福建福州还成立了“陈修园学说研究会”,隶属于中华全国中医 学会福建省分会,时任学会主任为著名学者福建中医学院的俞慎初先生。当年,月, 绪论 研究会组织人员编写了《陈修园学术研究专辑》(内部资料),惜笔者未能查阅到此 研究专辑;学会于,,,,年撤销。此外,福建省还举办过多次陈修园学说研讨会、学 术交流会。 中医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对古医籍的整理。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年的历 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 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古医籍是前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 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古医籍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古医籍整理对 象直接是书籍文献,做文字工作,但最终的对象还是对人,中医文献的整理要为临 床医疗服务。中医文献研究是关乎上对先祖先宗,后对子孙后代,关乎中医药学发 展,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延留于世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若不加以重视与推动,将 对中医药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我们这一代将有愧于历史。 陈修园被誉为中医科普大师,以普及医学见长,深入浅出,受到当时社会民众、 中医入门学者的欢迎、推崇。陈修园医籍从十九世纪初相继问世以来不断有人编辑 整理、翻刻再版,在日本等周边国家也有不小的影响。由于陈氏及其医籍在历史上 的重要价值,直到现在,仍有不少研究陈修园医籍和医学思想的专家、学者。同时, 陈氏医学思想在当代也得到重新发掘,不断创新。因此,对陈氏医籍的整理不仅为 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有利于现代中医的发展,具 有非比寻常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及相关界定 第一章为绪论。论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意义,介绍研究内容及相 关界定。第二章为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对陈修园的先辈、生平事迹、生卒年 及其子孙进行了考证。第三章为陈修园医籍述考。本章节对业经肯定陈修园十六种 医书的内容、特色以及存世的不同种数的陈修园医书合辑作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 几种存在争议陈修园医籍进行考证。第四章为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本章从当 时传统刻书业与新式出版业的兴衰、中医普及化趋势的角度,结合查阅各种古籍目 录、图书馆,,,,以及实地查访收集到的现存陈修园医籍的版本信息和现存情况, 分析陈修园医籍刻印的发展情况,凸显本文的史料价值。第五章为陈修园医籍的历 史地位。主要从陈修园医籍的内容上分析他的学术思想特点及对清代医学的影响, 挖掘其对当代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收集、整理现存陈修园医籍信息(如刻印年代、载体形 态、出版地、现馆藏地点等)作为研究重点,并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挖掘陈氏医 籍内容特色,展现其医学思想精髓,为当代中医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论文完成 后将成为研究陈修园医籍及其医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论文研究的是,,,,年以前陈修园医籍刊刻情况,所搜集版本情况限定于,,,, 年之前出版的陈修园医籍。本文所涉及的清代历史时期界断为:自,,,,年顺治人关 至,,,,年辛亥革命,清代分为三个时期,清前期为顺康雍三代(,,,,:,,,,,,), 清中 期为乾隆至道光二十年(,,,,,,,,,,,),清晚期为道光二十年至宣统三年退位(, ,,,:,: ,,,,)。 本论文搜集陈修园医籍的现存情况、现存版本信息的收集范围主要限定为中国 境内的各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参考依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内所列单位),并依据现有条件对日本和美国藏有中国古籍量教大的公立图书馆进行 查询,欧洲地区、韩国等受语言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未收入。最后,将搜集的信 息加工整理后制成附表一、附表二。 ,(文献资料的来源及积累 本文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有: 由陈瑞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出版的《普及中医的陈修园》。此 书介绍了陈修园的生平事迹、著述、时代背景、学术思想特点、临证经验及医案、 医论等(突出了陈氏对普及中医的贡献,以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由林惠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陈修园医学全书》全面汇集被 广泛承认的陈修园十六种医学著作,并在书末附《陈修园医学学思想研究》论文一 篇及陈修园医学研究论文题录,该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初学 中医者参考阅读。值得一提的是,书后所附陈修园医学研究论文题录汇集了,,,, 至,,,,年有关陈修园医学研究论文题录,,条,对读者学习和研究陈修园的学术特 点有很大帮助和启发。 ,,,,年正式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反映了国内,,,家图书馆,,,, 年以前,,,,,种中医图书的联合目录,包含大量古医籍,分为医经、基础理论、伤 寒金匮、诊法、针灸按摩、本草、方书、临证各科、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医史、 综合性著作等,,大类,体现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图书分类体系,为中医古籍的发掘、 整理和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书中共有陈修园书目记录,,处。 绪论 《中国医籍通考》,,,,,,,,,,,,年由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陆续出版。全书共收 医籍,,,,种,,,,余万言,附录不少医籍序言,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书中共有陈 修园记录,,处。 《中国分省医籍考》分上下两册,约,,,余万字。全书共著录医籍,,,,余种, 附录者小传,,,,余篇,是我国目前著录医籍最多的一部传录体医学目录专著。书中 共有陈修园记录,,处。 此外,《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国医学简史》、《福建四大名医》、《闽台医林人物 志》等书对陈修园生平、学术思想、医籍撰写等方面都有记载。《福建地方文献及闽 人著述综录》,《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 目录》等相关目录为查找陈修园医籍现存信息提供了许多方便。 在学术论文方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找到,,篇相关记录,清华期刊全文 数据库找到,,,篇相关记录。查询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无相关记录。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形成对陈修园医籍较为科学的 认识:借助陈修园医籍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描述、评价。 二是社会学方法。将陈修园医籍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下,分析其史料价值和医学 价值。 第一章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 第一章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 第一节陈修园的先辈 陈修园出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江田镇的南阳陈氏望族。南阳陈氏始祖为陈泰。 《南阳陈氏族谱》记载:“公讳泰,字乾亨,号江田。宋初自福清之南阳徙居长乐江 田乡,后子孙因传为南阳公,以孙贵诰朝散大夫”。,,】陈泰的孙子龟图,“字谋孙, 宋端拱二年进士,授国子监丞,进阶朝散大夫、信州知府:。【,】龟图后代被称为朝散 房,并发展五支藩为林炳、上杭、下杭、阜房、西坑五房。现存南阳陈氏祠堂,位 于江田镇友爱村上杭顶三忠祠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明万历九年(,,,,) 重修,为典型的明代祠堂建筑,规模宏大,现为省级保护文物。 南阳陈氏字辈(第,,世至第,,世):“孟季则孔,以德克昌,朝延有道,诸彦 扬明。”,,】陈修园为南阳陈氏第三十世,阜房的后代。 陈修园所属的溪湄陈氏,系知县云隐孔籍派迁溪湄乡。“知县:指的是陈氏阜房 十四世后人公荣,字子华,太学生,宋景炎间授福清县知县。“云隐”为陈氏阜房十 六世后人文昌,字君窠,号云隐。“孔籍??是指陈氏阜房二十三世后人明徵,字孔籍, 号学渠,邑庠生。孔籍有一文、一言二子。 一文,字用炯,郡庠生,明朝崇祯末年,与兄一言避世迁至溪湄乡。“知县云隐 孔籍派迁溪湄乡:指的就是兄弟二人。一文生台屏、台藩、台宣。台屏,名瀚,字 伯熊,用炯长子,大司马龚芝麓称其“渊雅简洁,有仁孝之风??。,,,,厶宣,名骝,字 伯驺,顺治间岁贡生,游学两京。兄弟均负诗名,有集行世,见于《福建艺文志》 之中的有《雪鸿堂诗集》十卷、《南雅堂纪事诗》、《金陵怀古》、《中轩集》、《蓟游草》 等篇。 台屏生克衍,克衍生梦白。梦白,字昌秦,邑庠生。梦白生天弼、天风。 天弼,字居廊,乾隆丁丑岁贡生,陈修园的祖父。居廊博览群书,尤通医理, 以医名于时。陈修园幼年丧父,家徒四壁,跟随居廊学习。“先选严公日:补水以制 ?陈玉麟等纂修:《南阳陈氏族谱》卷首“南,:不陈氏世次表次”,民国,,年铅印本。 ?同,二。 ,?,二。 ?长乐陈氏联谊会编:《长乐陈氏乡情》,,,,,。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火,为相火有余而言也。:【,,可见居廊具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并能指导陈修园 诵读医书。居廊还传授了一些验方给陈修园。“余家传有哮喘断根神验药散。”,,,可 以说,陈居廊不仅养育了陈修园,还是他的启蒙老师,对陈修园以后的从医之路奠 定了基础。在祖父的熏陶下,陈修园青年时代就已是一位颇有主见的医生了。天弼 生延启、延火舀、延光。 延启,字巨源,号二如,陈修园父,早逝。《长乐陈修园先生年表》一文中提 到,,,,,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四岁的陈修园丧父,并无兄弟姐妹。 第二节陈修园生平事略 作为我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陈修园的生平 事迹在《福建通志》、《长乐县志》、《清史稿》中都有记载。 有诗云:“修园故里在溪湄,有客寻求并赋诗。 共仰英贤为达吏,应知名士是良医。 勘灾北直余专著,嗜学南阳系梦思。 述作等身传海内,乡邦矩获莫相随。:,,, 明崇祯末,陈修园祖上迁长乐江田镇溪湄村。溪湄村地处山区,古代交通闭塞, 进出须步行山间小道。解放后由三溪至溪湄修有公路。溪湄山幽深明丽,有“溪湄 十美::幞头石、笔架石、宝山云、珠湖月、文笔峰、石涧泉、龙津钓、马岭樵、南 阳耕、西仑牧等景观。宋理学家朱熹过此,称道溪与山之美,为题“溪山第一”,今 碑刻仍存。溪湄保福寺,创于宋太平兴国七年,据说陈修园曾在此读书。保福寺经 清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及民国数次修葺,旧额犹存,碑刻保护较好。,,,,年又 经乡人翻新,今名保谷禅寺。现存陈修园故居“南雅堂:于溪湄村。“南雅堂是当时 陈修园课徒授学、行医诊病的场所,陈修园不少医学著作版本称南雅堂藏版即出于 此。”,,】陈修园墓距南雅堂不远,于,,,,年,月被列入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立有 ?陈修园撰:《医学从众录》卷一“虚痨续论”,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时方妙用》卷二“哮症”,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奉。 ?林亦岐撰:„长乐陈修园先生年表》(新中医药,,,,,年第,卷第,,期,第,,页。, ?林慧光撰:„福建长乐陈修园故居》,中国民间疗法,,,,,年第,期,第,,页。 第一章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 纪念碑。近年来,福建中医学院师生还在清明节前往陈修园墓祭奠,举行医学生宣 誓仪式,可见陈修园对福建中医药文化的深远影响。 “陈念祖,字良友,一字修园,溪湄人”。【,】陈修园,又号慎修。慎修,又见于 《女科要旨》续记中:“傅廉访观察清河时,其弟南安寄来慎修医书两卷。:,,, ,(家贫少孤,聪颖过人;研学医理,行医于世 陈修园小时候生活艰辛,但好学,同时也好医。“家严少孤,家徒四壁,半治举 子业,半治刀圭家”。【,】陈修园四岁丧父,由祖父陈居廊抚养培植。林亦岐转引《南 阳溪湄陈氏家谱》所载:“七岁先生不出就传,学于大父居廊公,日背诵三字经不遗, 出口皆成韵语:。,,,十二岁随着居廊寓在大户人家,以善对得名。十四岁读完六经, 以冢学渊源,已能辨别药性。 ,,十岁时,陈修园已学有所成。林亦岐转引《南阳溪湄陈氏家谱》所载:“先 生之学以祖训为多,得其口传心授,故精于医,弱冠补诸生:。【,】同时,陈修园以祖 传之医学,研究之心得,在家为人看病。“余二十岁时,诊新美境郑孝锦病,用五苓 散二钱,饮热水出汗,即烦退呕止,下午老医郑某至,谓单利水道不可,余年轻不 敢与争,辞去后,郑某改用玉女煎一服而亡。:,,】 二十二岁时,陈修园娶妻。二十五岁,得长子元豹。二十八岁,得次子元犀。 三十三岁时,陈修园开始在福州从事卫生工作,为人治病。 三十五岁时,陈修园在福州仍治举子业,业师于孟超然(字朝举,号瓶庵)一 一鳌峰书院山长。《十药神书注解》陈修园自言:“乾隆丁未(,,,,),余肄业鳌峰书 院,孟瓶庵师言其督学四川时,患咳数月……:。【,】 三十八岁时,陈修园在福州南台,传授医学,曾到义溪为人治病。 ,(中举寓京,宦海沉浮;医术过人,施药治疟 ?孟昭涵修,李驹纂:„长乐县志》卷二十四,民国六年铅印本,第,,,页。 ?陈修园撰:,女科要旨》续记,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长沙方歌括》附识一首,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 印本( ?林亦岐撰:„长乐陈修园先生年表》,新中医药,,,,,年第,卷第,,期,第,,页。 ?同上。 ?陈修园撰:《新方八阵砭》卷二“柴苓饮”。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 书局石,,,本。 ?陈修吲撰:„,„药神书注解》“癸字补钧丹”,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 书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乾隆五十七年(,,,,),四十岁的陈修园中举人,公车北上。《南阳陈氏族谱?历 代题名录》载:“念祖公乾隆壬子(,,,,)举人……”。,,, 乾隆五十八年(,,,,),陈修园未中进士,留寓京师。恰逢同乡伊云林患中风, 手足瘫痪,十几天了还不能进食,京城的名医均束手无策。《福建通志》载:“念祖 曾旅居都门,适汀州伊朝栋患中风,已不省人。念祖再剂而愈,由是名噪都下”。,,, 此后,来找陈氏看病的人就络绎不绝。 第二年,内阁大学士和坤患足瘘,不能上朝,请陈修园诊治。陈氏让杀一条狗 取皮和药裹患处(十来天就痊愈了。“强有力者欲延念祖于家,拂之。??,】和坤有意 拉拢,强令陈修园住在他家,并诱以太医院使和美官,但陈修园辞谢不当。这年秋 天,他讫病归家,自此二年不参加会试。 乾隆六十年(,,,,)至嘉庆元年(,,,,),陈修园主讲长乐吴航书院,讲学南山, 除了教授文学之外,勉励门人熟读《灵素》。 嘉庆二年(,,,,),陈修园主讲泉州清源书院。《十药神书注解》“辛字润肺膏: 文后,陈修园自言:“嘉庆丁巳(,,,,)岁,余应新泉郡观察阿公、泉州郡伯张公聘, 主清源书院讲席”。此后,在泉州师从蔡茗茬。《福建通志》载:“泉州蔡茗茬,著六 经伤寒辨证补方。茗茌为长乐陈修园师,原书为修园冢孙徽庵所藏。:【,】 到嘉庆五年(,,,,)和坤败露,就再赴京会试,也没有中。 嘉庆六年(,,,,)碰上大挑(从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的以知县用, 二等的以教职用,),派到直隶省威县。当年适夏季大水,“辛酉夏三辅大水,瘟疟流 行,念祖以勘灾到其地,审天时,问土俗,相人体之肥、瘠、寒、暖,制药丸三品, 散给城乡,全活无算。”,,,陈修园奉命出差视察恒山灾情时,因劳苦丽得寒厥症甚 危,众人皆束手无策,“病间自定汤液,二服愈。:【,, 嘉庆七年,,,,,),陈修园在保阳供职,直隶都督熊谦山患手指麻木,两臂和手 腕都痛。陈修园按熊的脉,左手兼弦,两寸兼紧,诊断为半身以上有痹痛等症:指 ?陈玉麟等纂修:《南阳陈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第,页( ?李厚基、修陈衍等纂,郑贞文续修,魏应瞵续纂:„福建通志》四十四总卷第四分卷,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 年阃修印本,第,,,页( ?同上。 ?李厚基、修陈衍等纂,郑贞文续修,魏心麟续纂:„福建通志》,民国十—?年至二十七年问修印本。 ?孟昭涵够,李驹纂:„长乐县忠》卷二?,„,?(民国六年铅印本,第,,,页。 ?陈修园撰:„时方妙用》卷一“中风”,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第一章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 出若不早治,必发展到中风。陈修园开了黄芪桂枝五物汤,让熊常服,以治他的肝 风;又开了丸方似补肾,而兼养肝。是年秋,陈修园因母病回乡。“壬戌冬,回籍读 礼,闭门谢客……”。【,】不久他母亲病故,在家居丧数年,期间曾在福州治病救人。 嘉庆十三年(,,,,)春,五十六岁的陈修园复阙,过西湖入京。据《长沙方歌括》 卷首“征引三条”,是年太守李符患气短促,陈修园主张以桂苓甘术汤与肾气丸相间 服用,预言半个月必定治好。但是李没有听从,另请天津陶老医生诊治,服葶苈子、 杏仁、枇杷叶、木通之类二十余剂,肿胀癃闭而死。 候补知县叶名钧患咳嗽,发低烧,小便不利,陈修园告诉他服用小青龙汤即可。 叶名钧另请姑苏叶天士的族侄诊治。二十多日后,叶名钧与陈修园北阙官署相遇, 自言咳嗽已经痊愈,只是早上起来觉得气息短促。陈修园观察叶的面部,按他的脉 数,建议他抛去前药,用白术、附子浓煎,调生姜自然汁半杯,连饮六七日还有得 救。叶以陈修园的话太激烈而不回答。这天晚上叶自觉倦怠异常,仍用前药熟地一 两,并加党参五钱,枸杞、麦冬、阿胶各三钱,杜仲、酒芍、当归各二钱,灸甘草 一钱服下。次日早晨叶神志昏迷不语,痰涎如涌。叶的胞弟惊告陈修园,陈辞谢不 治,次日叶果然逝世。 《长沙方歌括》卷三“附录家严新案:载,是年吏部刘芝田眷属患头项僵痛、 身疼、心下满、小便不利、服表药后无汗反烦,六脉洪数。陈修园诊后认为病在有 形的太阳,只要使小便一利,所有的病气都会随无形的经气消散。他用桂枝汤去桂, 加茯苓、白术汤,患者服一剂就痊愈。但是愈后夜间失眠,他说“此名虚烦,因辛 热遗害,禁用枣仁、茯神、远志等药。:【,,投以栀子豉汤,就不再失眠。 嘉庆十四年(,,,,),陈修园在保阳,曾为曹扶谷明府医病。《长沙方歌括》卷 首“征引三条”提到,是年曹扶谷明府“患头痛项强、恶寒等证,自差次回垣后, 更增出寒热往来,欲呕胸满等症证……”。,,】陈修园先令其服小柴胡二剂,又“立主 用栀子豉汤,从离坎交媾处拔动神机。服后停药,静候三日。……果如言应期而效:。 ?陈修园撰:„神农本草经),见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 印本。 ?陈修吲撰:《长沙方歌括》,卷三“附录家严新案”,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 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同撰:„长沙方歌括》,卷首“征:,,,,条”,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嘉庆十五年(,,,,)秋七月,陈修园继续保阳供职。当年天津尹丁攀龙趋访陈 修园于旅寓,陈修园见丁面皮黧黑,唇周更甚,脸肿鼻青,就告诉他说:“君有水饮 之病根,挟肝气而横行无忌。此时急疗可愈,若迟至二十日后,病一发作,恐医日 多,方日杂,总不外气血痰郁四字,定出搔不着痒之套方……以药试病,试穷则变 计,虽卢扁莫何。”,,,丁怪其言而不信,七月下旬病发,中秋渐逐渐加重,九月下 旬请陈修园诊治。陈修园按仲景《金匮》咳嗽篇义,拟十枣汤,遭到许多老中医的 反对。后来,陈修园奉命赴高阳赈灾,丁请了许多医生诊治还是没有结果,不久就 逝世了。于是陈修园将此事记于怪灾病案内,深为惋惜。 嘉庆十七年(,,,,),陈修园改署磁州;第二年,由磁州转枣强县任职;十九年, 任命为直隶广平府威县知县,《长乐县志》载:“令直隶威县,善体民倩,不事鞭挞, 遇事能断,绰有贤声”。,,,二(十一年,升为同知;二十二年,又升为直隶州知州;二 十三年,代理正定府知府。 ,(解组归田,重理岐黄;传授己学,著作盈箧 嘉庆二十四年(,,,,),六十七岁的陈修园由正定府以年老乞休,解组归田,居 福州嵩山井上草堂,重理岐黄旧业。门人周易图跋云:“修园夫子自燕都解组后,以 道济世,以药救人……:。,,,陈修园曾勉励门人子侄辈说:“文章报国。尚挟时命而 行。如能为良医者,随在可以活人,诚儒者分内事也。:【,,有来请求学医的,他必 先教授自著的《伤寒论浅注》和《金匮要略浅注》两书,要门人取法子上。闲暇时 日,与城中有名望的老人交往,以娱晚景。“他的学生有周易图(世昂)、黄奕润(玉 峰)、何鹤龄(竹吟)、薛步云(清梯)、胡明怀(芝田)、郑保纪(弼斋)、林士雍(裕 京)、廖对廷(芳斋)、林永镐(礼丰)、程绍书(宗禹)、陈定中(德本)、陈鉴川(仲 湖)(见《伤寒论浅注跋》)及陈道著犹子(见《伤寒医诀串解》)。:,,】 道光四年,闽都阃门宋公的三媳妇产后三月“经血暴下鲜红,次下黑块继有血 ?同上。 ?陈修圄撰:,长沙方歌括》,卷首“征引三条”,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孟昭涵修(李驹纂:„长乐县志》卷二十四,民国六年铅印本,第,,,页。 ?林亦岐撰;„长乐砾蟛园先生年表》,新中医药,,,,,年第,卷第】,期,第,,页( ?陈梦赉撰:„中国历代名医传》,科学普及,,版社,,,,,年,第,,,页( ?俞慎初撰:„福建四大名医》,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年,第,,页。 第一章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 水,崩下不止,约有三四盆许(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其脉似有似无,身冷面 青,……乃用生姜一两(阿胶五钱(大枣四枚。服半时许……余令先与米汤一杯, 又进前方,血崩立止,脉复厥回。:【,, 陈修园的生卒时间,未见于族谱、《长乐县志》和《福建通志》,也未见于其他 记载,于是众说纷纭。林亦岐曾写过《长乐陈修园先生的事迹》一文。文中根据《南 阳溪湄陈氏家谱》,认定他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卒于道光十三年癸巳 (,,,,),享年,,岁。但林则徐于道光十年(,,,,),为《金匮要略浅注》作序日:“吴 航陈修园先生精岐黄术,以名孝廉出宰畿辅。晚归里中,与先大夫结真率会。余尝 撰杖侍坐,聆其谈医,洞然有见垣一方之眼。窃谓近世业医者,无能出其右也。今 先生捐馆数年矣。:【,】这里矛盾十分明显,林则徐于道光十年(,,,,)作序时“今先 生捐馆数年矣:,因此陈修园肯定不会死于林则徐作序之后。此外,《医学从众录》 魏敬中作的序上说:“后三十余载,余返自都门,与修《全闽通志》,广搜著述家言, 时先生已捐馆数载……:,,,】按魏敬中于道光,,年(,,,,)继高澍然之后,被聘为 道光通志的纂修,如陈修园卒于,,,,年,距离,,,,年只有不到两年光景,不应慨 然说“已捐馆数载??。因此,林亦岐所引《南阳溪湄陈氏宗谱》似乎难以服众,恐是 排印失校,干支有误所致。后林亦岐也认为“按先生生卒之年,据溪湄陈氏家谱载…… 所记其实不确,再四考证,不知从何而误,亦岐当写修园先生事迹之际,有所怀疑”。 ,,, 陈国清撰《清代名医陈修园》,认为陈修园“生于乾隆十八年(,,,,),卒于道光 三年癸未(,,,,)”,,,烤证序跋,较合情理。修园之子陈元犀言:“道光三年癸未(,,,,), 家君年七十一,于三月初旬,右胁之旁生一疮疖,大约二指,长不及寸,其痛时, 竟如刀刺。城中诸外科,无不延而诊之,每敷药而痛更甚。端午后,肌肉渐消,饮 食亦渐减。再后,月,日间只饮稀粥,多不过一二茶盅。新秋以后,病转剧,烦躁 不宁,日夜不得安枕,水米不能沾牙者十余日。犀不得已,备后事。忽于仲秋夜半 ?陈修园撰:„时方妙用》卷六妇人杂病方“胶姜汤”,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 海帝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金匮要略浅注》卷首林则徐“叙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 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医学从众录》卷首魏敬中“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 福记书局石印本。 ?林亦岐撰:„长乐陈修园先生年表》。新中医药,,,,,年第,卷第,,期,第,,页。 ?陈国清撰:„清代名医陈修园》,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年第,卷第,期,第,,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略醒,犀以米汤半杯饮之,更觉饱胀。犀忽思天下岂有半月绝谷之人尚能生存之理, 劝家君每日强饮稀粥数匙。三日后,每早晚可进一茶杯,精神甫定,即命犀日:„我 数年所著之书尚未完备,即霍乱吐泻二条亦须重补;前三年患此病而死者十有八九, 其实为死于药。???【,】从“道光三年癸未,家君年七十一”这句话中可以推出陈修园 应生于乾隆十八年癸酉(,,,,),笔者也认同这个观点。陈国清认为陈修园最后吩咐 ,,,吻,俨然如同遗嘱,很可能在当年就去世了。如果推断道光三年(,,,,)陈修园去 世,到道光十年林则徐作序(,,,,)。相隔不及十年,也符合“先生捐馆数年”的说 法。但这里陈元犀只讲到他父亲的病重,并未讲到父亲的死。此外,陈国清文中还 从刊误角度进行推断。在《金匮要略浅注》后跋中,林礼丰有一段话:“岁庚辰(,,,,) 夫子年老归田,……岁己未(,,,,)中道分离,泰山无仰……,,,。,,】但在《伤寒论浅注》 后跋中,其他弟子提到夫子在己卯年(,,,,)引老归田,或解组归田。林礼丰说陈 修园的退休年为,,,,年,与其他弟子说的,,,,年相差不大。但卒年“己未”(,,,,) 距离退休年将近,,年,一定有错误。陈国清认为卒年“己未”可能为“癸未”前一 字之误,而《南阳溪湄陈氏家谱》所载卒年“癸巳:也可能为“癸未”后一字之误。 陈修园卒于道光三年癸未的说法似乎颇为可信。 “道光四年(,,,,),闽都阃门宋公,其三媳妇产后三月余,经血暴下鲜红,次 下黑块继有血水,崩下不止,约有三四盆许(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挽余诊之。…… 乃用生姜一两(阿胶五钱(大枣四枚”。,,,陈修园还在《女科要旨》卷四的“杂病” 中录金匮原文,衬以小注:“妇人陷经,其血漏下不止,其血色黑亦不解,是淤血不 去,新血不生,荣气腐败,然气喜温而恶寒,以胶姜汤主之。”,,】这里的两段文说 的应是同一个事情,说明陈修园在道光四年(,,,,)还在为人治病,与陈国清所考 证的陈修园卒年也有出入。因此,陈修园卒于何年仍有疑点,不过笔者认为应该与 陈国清所考道光三年(,,,,)十分接近了。 福建省著名中医学家俞慎初在《中国医学简史》中,对于陈修园的生卒年月有 ?陈修园撰:„医学实在易》卷三“霍乱吐泻”,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金匮要略浅注》卷末林礼二,三“跋”,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 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金匮方歌括》卷六,妇人杂痫方“胶姜汤”,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匹年(,,,,) 上海章福记二牿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女科要旨》卷四的“杂,,,,”,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卜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第一章陈修园世系及其生平事略 疑,也未下定论。陈修园生于乾隆十八年癸酉(,,,,)应较为准确。另查,福建省中 医学会于,,,,年,月在福州召开第三次陈修园学术讨论会,会上“对陈修园先生的 生卒年间及其史实通过大量资料进行了深入的考证,认为陈氏生卒年间应为公元 ,,,,,,,,,,年(原为,,,,,,,,,,),得到专家的认可。”【,】虽没发现陈修园卒年的 确凿材料,但经过分析,笔者基本认同陈修园卒于道光五年(,,,,)。 第三节陈修园的子孙 陈修园有子二。“长子元豹,名蔚,字道彪,号古愚。次子元犀,字道照,号灵 石。:,,,元豹子三,诸治、诸翘、诸德。元犀子二,心典,号徽庵:心兰,号芝田。 在许多陈修园医著中署有“长孙男心典辑”,说明心典是梓行的关键人物。估计长子 元豹之子善未成人,心典作为次子元犀之长子,故自称长孙。陈修园子孙均继承家 业,研习医术。“今先生捐馆数年矣,令嗣灵石传其业,世咸推重焉”。【,,„„陈君徽 庵以医世其家。今岁夏间,予患沉疴,徽庵以数剂立起之,益信其学之有渊源也:。 【,, 同时,他们积极参与整理、出版修园医著。“一日,命元犀取《金匮方》,按分 两并煮服等法韵注之,仿《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歌括》体裁。元犀退而遵训,拟作六 卷:。,,】“文孙心典能承家学,续刻诸遗稿,并缮此书付梓,以广其传。:,,】心典又 言:“先严在日检《金匮浅注》稿本,费数年精力,重加编纂,续付手民。尝命典,,, 尔其勉承先志,尽刻遗书公于也,不宜私自秘也。典敬识之,不敢忘。岁辛丑,先 刊《女科要旨》四卷,续检诸遗稿。有曾承先严命校对无讹者日:《医学实在易》凡 八卷,谨缮本开雕,余编嗣出:。【,,“所有著作各种医书,灵石太姻翁徽庵姻翁已节 ?曹肃:„第三次陈修园学术讨论会在福州召开,,福建中医药,,,,,年第,期(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编:„中医人物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 ?陈修园撰:„金匮要略浅注》卷首林则徐“叙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 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医学从众录》卷酋林振柴“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 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金匮方歌括》小引,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医学实在易》寥鸿藻序占(见《陈修周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陈修园撰:„医学实在易》凡例,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次付梓行次”。【,,从这些记载来看,元犀和心典在刻印陈修园医籍上发挥了较为重要 的作用。 陈修园死后,当时的琉球国王患脑风,医生们博采群书,采用了许多奇方秘术 都没有效果。后来琉球王国使臣吕风仪来朝贡经过福建,看到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等书理真言切,就受业于元犀,开出一方,差人寄琉球国王。国王的病就痊愈了。 据说心典后来应聘赴琉球行医,中山国翻印陈修园所著各书。心兰赴越南,奉行他 祖父的医道,也留居海外。 ?陈修园撰:„医学从众录》郑学捡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卜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第一节概述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及《脉经》等书,读者经 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 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必备。“先大父所著医书十余种,惟《公 余四种》、《伤寒论浅注》经手定刊行,其未刻诸书,莫不争先睹为快。”【,,目前比 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 但陈修园著作实不只十六种,从相关文献中可略知一二。首先,民国《长乐县 志?艺文志》载:“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伤寒方论四卷,金匮要略浅注十卷,歌括六 卷,医学实在易六卷,医学实在难、女科要旨四卷,景岳新方八阵砭四卷,十药神 书评注、时方妙用四卷,时方歌括二卷,本草经读四卷,医学三字经四卷。案时方 妙用以下即所谓公余四种也。:,,填次,据民国《福建通志》:“其集行于世。神农 本草经注四卷,难经浅说四卷,删补柯注伤寒论六卷,伤寒类方集注四卷,新注活 人百问二十卷,金匮浅说二十四卷,删补尤注金匮要略四卷,医学偶录四卷,所托 斋医诀六卷,新订喻嘉言医案、金针二卷。??【,】“修园为余言,所著尚有伤寒论注 四卷,重订柯注伤寒论八卷,重订活人百问八卷,金匮浅注十六卷,医医偶录二卷, 医学从众录八卷,真方歌括二卷,景岳新方砭四卷,伤寒论读四卷,金匮读四卷, 医约二卷,医诀三卷。??【,】再次,《金匮方歌括》中提到:“吾乡陈修园先生宰畿辅,…… 著伤寒论、金匮浅注,及伤寒救症、经读、时方、三字经等四种……:。【,,最后,《清 史稿?艺文志》中记载的陈修园著作除了《南雅堂医书全集》所含子目十六种外, 还有《霍乱论》二卷。 ?陈修园撰:„医学实在易》凡例,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孟昭涵修,李驹纂:„长乐县志》三十卷,民国六年铅印本,第十九卷第,至,页( ?李厚基、修陈衍等纂,郑贞文续修,魏废麟续纂:„福建通志》四十四总卷第四分卷,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 年间修印本,第,,,页。 ?陈修园撰:《神农本草经读》蒋庆龄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陈修闻撰:„金匮方歌括》江鸿升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 印奉。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历史文献记载上看,陈修园所著医书还有《伤寒方论》、《医学实在难》、《难 经浅说》、《删补柯注伤寒论》、《伤寒类方集注》、《新注活人百问》、《删补尤注金匮 要略》、《医诀》、《新订喻嘉言医案》等,这些书未见刊行于世。而《医医偶录》、《金 针》(《医学金针》)、《医学逢源》、《家藏心典》、《南雅堂医案》、《医约》(《伤寒医约 录》)等书,或鲜为人知,或存在争议。 第二节业经肯定的十六种陈修园医籍 ,灵素节要浅注》 成书时间不详。据《全国中医联合目录》成书于,,,,年。笔者所查到的最早版 本藏于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南雅堂刻本,卷首有同治乙丑年(,,,,)杨浚雪沧序。 又名《灵枢素问节要浅注》。“惟奥交之旨,不善解者,遂至贻误后来,此修园 先生《节要浅注》之所作由??。,,】内分十二卷,将所选原文按道生、脏象、经络、运 气、望色、闻声,问察,审治、生死、杂论,脉诊,病机十二类进行编次,并以补 注形式,对《内经》原文注释发挥。语言简明,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便于读者理 解原文。如注“五脏生成篇:中“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 脉皆上注子目,属脑,后出于项,故日诸脉皆属于目。”【,,又如注“肝受血而能视:, 则云:“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寥寥数语将脉与目、肝与目关系阐述得 贴切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颇受后世医家推崇。 „金匮要略浅注》 此书约成于,,,,年。元犀云:“辛未(,,,,)秋孟,元犀趋保阳……。《金匮浅 注》亦成其半……:。【,】又见“吾乡陈修园先生宰畿辅,……著《伤寒论》、《金匮浅 注》……”。,,,故此书大约在“辛未:之后,陈修园“宰畿辅”时完成。 ?陈修园撰:„灵枢素问节要浅注》杨浚雪沧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灵枢素问节要浅注》卷一“脏象”,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 福记书局石印本( ?同上。 ?陈修园撰:„金匮方歌括》小引,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金匮要略浅注》之江鸿升序言。见„陈惨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祸记 书局石印本(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卷首有林则徐序。读法中,陈修园认为学者必先读《伤寒论》,再读此书,方能 理会其中奥妙;读其正面,必须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此书选取林亿整理的《伤 寒论》为蓝本,删去其最后三篇,内集赵以德、胡引年等对《金匮》的注释,以《内 经》、《难经》、《千金方》、《外台秘要》为依据,保留其可取之言,改正其不当之处, 并参以己见,力求阐明《金匮》要旨。内分十卷,共“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果实菜谷禁忌第二十五” 等二十五篇。陈修园认为《金匮要略》“自第一篇至第二十二篇皆仲景原文:而加以 注释,并在“妇人杂病脉证:篇中增“妇人阴挺:等内容;第二十三篇后则不注。 此外,他认为《金匮》中的附方有可能是后人增补,均予附列,但不加注解。 清朝唐容川认为陈修园所注《金匮》还是有疏漏,故作《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九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唐氏认为陈修园脏腑气化之学仍守旧说,文法意 旨还有未谙之处,故予以补缺正误,如其意可通,存而不论;注释未明,作补充论 述,以“补日:两字示之;不当之处,加以改正,标以“正日:两字。 ,金匮方歌括》 此书约成于,,,,年。在编成《金匾要略浅注》之后,陈修园命其子元犀将《金 匮要略》书中之方依诗歌形式编成此书。元犀云:“辛未(,,,,)秋孟,……一日, 命元犀取《金匮方》,按分两并煮服等法韵注之,仿《伤寒一百一十三方歌括》体裁。 元犀退而遵,,,,,拟作六卷。家君见而乐之,遂即改正……:。,,, 卷首有陈元犀小引、江鸿升序及小引。内分六卷,以诗歌形式逐一将《金匮》 诸方的主治、药物、剂量、煎服方法简要表述。每方歌括之后所附方解,皆博采前 哲之论,宗《内经》、《难经》之旨,参以《千金》,《外台》之论,并由元犀等附加 按语。阐发透彻,深入浅出,便于习诵。对初学中医者理解、运用《金匮》之方大 有裨益。 《伤寒论浅注》 此书约成于,,,,年:,,,,,,年。陈修园云:“戊辰(,,,,)岁,余服阂,复到 保 阳供职,公余取《伤寒论》原文重加注疏。:【,】元犀云:“辛未(,,,,)秋孟,元犀 趋保阳……。《伤寒论浅注》已竣……:。【,,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存有一嘉庆二年 ?陈修闶撰:《金匮方歌括》小引,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同撰:《长沙方歌括》小引,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同撰:„金匮方歌括》小引,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让堂刻本,《全国中医联合目录》在此书记录旁也注明成于嘉庆二年。这 两个时间与上文考证的成书时间有一定距离。是否因为陈修园之前就已经有过注疏 《伤寒论》的经历,并刊刻发行,而后感到不甚满意而取《伤寒论》原文“重:加 注疏,这个问题不得而知。 此前《伤寒论》注家因其文义古奥,疑为王叔和变乱。陈修园肯定了王叔和编 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取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为蓝本,分六卷详注太阳病脉 证至差后劳复原文,删去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诸可诸不可诸篇,并将辨痉湿 喝脉证篇置于卷六之末。卷首有张仲景原序、凡例、读法、上中下本标中气图、脏 腑应天本标中气图等。陈修园以衬注释《伤寒论》条文,原文用大字,注文用小字, 文与注,既可连读又可分读,既有连贯又有区别,对伤寒的证候、病机及方药等颇 多阐发。每卷分数量不等的小节,每节后有总注,便于后学研习。能汇众家之精华, 融会贯通,尤崇张隐庵、张锡驹两家之说,以六经气化学说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 会之理,将《伤寒论》古奥之言阐疏透彻,为影响较大的《伤寒论》注本之一。自 初刊以来,流传甚广,至建国前版本达四十余种,现存最早的是清嘉庆二年(,,,,) 三让堂刻本。 清代唐容川认为陈修园《伤寒论浅注》注解尚有缺误,又作《伤寒论浅注补正》 七卷,以原书为基础加以补正,并冠“正日:、“补日”字样,与《金匮要略浅注补 正》趋同,《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之一。卷首有邓其章序言、读法等。其论以“标本 中气说??为主要依据,对原篇进行注释。经补正后,卷一为太阳病,卷二为阳明病, 卷三为少阳病,卷四至卷六为三阴病,卷七为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辨痉湿喝等。 唐氏论述颇多发挥,如用三焦之生理病理解释外感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等。后 附《长沙方歌括》、《灵素集注节要》。 ,长沙方歌括》 此书约成于,,,,年。《长沙方歌括?小引》中提到,《伤寒论浅注》完成后,将 《长沙方歌括》六卷附于之后,“命男蔚按方而细注之??。,,】因此《长沙方歌括》成 书时间应在《伤寒论浅注》之前,且还未出版。参考此书现存的最早版本为清嘉庆 十三年(,,,,)天禄阁刻本,推测成书于,,,,年前后。 此书因引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命《伤寒论》方为“长沙方”。卷首有小引、 ?陈修园撰;„金匮方歌括?小弓,》,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 本。 (,,(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医病顺其自然说、征引三条、考二章,以及劝读十则;卷一至卷四为太阳方七十四 首;卷五为阳明方十首、少阳方一首、太阴方二首、少阴方十六首;卷六为厥阴方 六首、霍乱方三首、阴阳易差后劳复方四首;卷末附识一首及附录六首。陈修园于 每方后以七言四句歌诀将其组方、剂量、功用、煎服法、临床症状等加以概括,并 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使读者一目了然。 《医学实在易》 此书约成于陈修园刚刚复阂保阳时,即约,,,,年。《医学实在易》载:“今修 园再到畿辅,两旬而成此书,与前著迥殊”。,,】该书凡例中也提及该书成于陈修园保 阳官舍。 内分八卷,卷一列脏腑易知、经络易知、四诊易知、运气易知,概述基础理论 知识;卷二至卷四论述内科杂证六十余种;卷五至卷七为各证用方,约二百余首; 卷八为补遗及外备诸方、妇人方等近五十种。全书精于论脉,重点阐述浮、沉、迟、 数、细、大、短、长等各脉之脉形、主病,并附同类脉予以对比分析。每证下先叙 证治方药,后录《内经》及诸家之说以穷其源,并附歌诀,以便记诵,深入浅出, 流传甚广。 《:医学从众录》 此书约成于,,,,年。《医学从众录》乃陈修园晚年之作,自序题于嵩山精舍。 考其生平,嘉庆二十四年(,,,,),六十七岁的陈修园由正定以年老乞休,解组归田, 居福州嵩山井上草堂,重理岐黄旧业。 此书目的在于“就世之共奉者,采其名言,录其方治,使学者简便易知,切合 时用??,,,,故冠以“从众录”之名。卷首有魏敬中序、林振柴序、陈修园自序、陈心 典识及凡例。内分八卷,卷一至卷七论内科杂病证治三十八则;卷八录妇人杂病方 四十一首,并以歌诀形式叙述诊治四时伤寒诸法。每论先述病因、病机、辨证要旨, 次述脉诊,再列方药,皆采历代各家精言,参以己见加以发明,条理清晰,简明扼 要,浅显易知。如论虚劳,强调须详辨其因,并阐述补精气、调脾胃、益肾中阴阳 等各种治法之所宜,反对盲从成方。又如论痰饮,宗王节斋之论,强调痰饮原于肾, 主于脾而贮于肺,治法上力求分清虚与实、有火与无火等,可为初学者指南。书中 ?陈修圃撰:„医学实在易》徐又庶序,见《陈修喇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 印奉( ?陈修园撰:„医学从众录》陈修园白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采用古方外,又创制新方,如“腰痛门:载陈修园自制方两首,一为新定白术谈, 治腰痛而重;二为新定薏仁汤,治腰痛筋攀,难以屈伸。书末有郑学检跋语。 ,女科要旨》 此书约成于,,,,年。心典在《女科要旨》中日:“……更遗《女科要旨》一书, 命先君韵拟之,未及付梓”。,,】说明《女科要旨》为陈修园晚年之作,且生前还未出 版。“先生又自言:余年甲子四百一十四甲子,合先生年六十九,是年且著女科要旨。: 【,,据年龄推算,道光元年(,,,,)陈修园正当,,岁。 全书主要论述经、胎、产、杂病及外科病证。内分四卷,卷一首列调经、种子 两门,论经病及不孕症的治疗,不循四物汤为调经要方之说;卷二胎前门,汲取内 子堕胎遵丹溪法用黄芩、白术安胎未效之教训,主张凡胎漏欲堕者不专主凉血,创 制“新定所以载丸:为安胎常用方;卷三产后;卷四杂病,多效法《金匮要略》,外 科系陈氏治验体会。文末有续记。全书以问答体裁撰就,理论阐述以《内经》、《金 匮要略》为依据,治疗粹选历代良方,并附方歌便于诵读,既集前人精华,又有自 己心得。 „神农本草经读》 此书约成于,,,,年。“壬戌(,,,,)冬,回籍读礼,闭门谢客,复取旧著六卷 中,遴其切用者一百余种,附以《别录》,分为四卷,俱从所以然处发挥,与旧著颇 异,名日《本草经读》:。,,】 从蒋庆龄序中可知,陈修园曾撰《神农本草经注》六卷,后以该书选出切于实 用药物撰成此书。此书卷首有蒋庆龄序、陈修园后序及凡例。内分四卷,共载药一 百六十五种,其中《神农本草经》药一百一十八种,增补何首乌等常用药四十七种。 按上、中、下三部分类,每品先列《本经》及其他古籍原文,然后逐字加以解释。 亦引用《本草崇原》、《本草经解》两家之注,加以注释。详析药物气味、归经、有 毒无毒、功效、主治等,继而阐发《伤寒》、《金匮》对药物的运用。间附按语于后, 多有独到见解。 《医学三字经》 ?陈修园撰:„女科要旨》卷首心典“识”,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卜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林办岐撰:„长乐陈修园先生年表》,新中医药,,,,第,卷第,,期,第,,页。 ?陈修园撰:„神农本草经读》蒋庆龄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第二章陈修闻医籍述考 成书时间不详,嘉庆九年之前曾托名于叶天士,而后收回。据《全国中医联合 目录》成书于,,,,年。鉴于塾师藉《三字经》开发童蒙,而习医者尚无便诵之书引 径入门,陈修园遂仿其体裁,以三字歌诀撰就此书。“全书语言洗炼,便于诵读记忆, 近,,,年来,共出版了,,余次,几乎每,年即再版,次,刊行的次数和版本之多, 是历代医学著作所不可比拟的。??,,】是书在首发时曾托名叶天士,意在“取时俗所 推崇者以投时好”,,,,希望利用名人效应以招徕读者。果然在发行后洛阳纸贵,“三 字经”书名也噪传当世。嘉庆九年再次付梓之时,在小引中声明此前乃托名叶天士, 而今属归本名。此事在当时受到了揶揄抨击,但也起了广告传播的作用,购书者更 多,陈修园的知名度反而越来越高。《时方歌括》和《医学从众录》也曾托名叶天士 出版刊行而后收回。 卷首有小引、凡例。卷一、卷二分为二十四篇,首载“医学源流:,介绍医学发 展简史、历代名医著述等,并评义其得失长短,以指点读书门径;其次分述中风、 虚痨、咳嗽、疟疾等各科常见病二十余种,讲解其证因脉治要点,以便学者见便得 趣,由斯登堂入室,卷末附敷药拔风害人说:卷三、卷四为附方,精选历代名方一 百八十余首,并据病症分门类编,剖析诸方主治功用及配伍加减的方法,以备寻检 应用。书末另附阴阳、脏腑、经络、四诊、运气医论五篇,便于初学者掌握中医基 本理论概要。陈修园认为学医之人启蒙阶段就必须导入正途,切忌随意翻检《医方 集解》、《本草备要》等书为学医捷径。因此书中所述者悉本圣经,并集合诸家名言 之精粹,结合陈修园治学体验,于歌诀下逐句讲解,以贯彻其教学宗旨。至于选方 附注,既能扼古法之要,又能参以己验推广,大多中肯切用。由于本书文字通顺, 易于记诵,其内容约而精要,广而不杂,持论平正,切合临床,故刊行后广为流传, 并成为后世公认的习医入门之范本。 鉴于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原书方药附于卷后,翻检不便,张骥编《医学三字 经合编》二卷,依原书卷次门类,分辑汤头方括,列于简端,使学者易于诵读。方 歌采自汪昂《汤头歌诀》,以及陈修园《金匮方歌括》、《伤寒方歌括》、《长沙方歌括)、 《时方方歌括》等,诸书所无,则予新编。 ,时方妙用》 ?芮立新,林慧光:„,医学三字经,对普发中医教育的贡献》,中医教育,,,,,年,月第,期,第,,页。 ?陈修园撰:„医学三字经?小引》,见„陈修嘲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 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此书约成于,,,,年。据《时方妙用》载:“今岁读礼在籍,谨体先生寿世寿民 意,续成四卷,详病源于一百八首中:。【,,考其生平,陈修园,,,,年因丧母,回乡 “读礼在籍”,故成书应在此时。 卷一首列望闻问切四诊及中风、虚劳的诊治;卷二至卷四主要论述内科,包括 肿胀、噎嗝、痰饮、咳喘、心腹痛、痹证、血证、癫痫、消渴、时疫、头痛、泄泻、 脚气、积聚、呕吐等病证的辨证论治,兼及妇科、眼科疾病。书中论病及其方治, 先列举主要症状,再配以主治处方及加减变化方法。叙理简明,选方实用,文字通 俗,故流传较广。 „时方歌括》 此书约成于,,,,年。据《时方妙用》载:“辛酉(,,,,)岁,……适夏间大水, 奉檄勘灾恒山,……时恒山东北,大为温疟患,误于药者比比。余悯之,遂于公余 。 采时方一百八首,韵为歌括:。,,】 此书按“十剂”分类。另加寒剂和热剂(共十二剂。卷一为补、重、轻、宣、 通、泄剂,卷二为滑、涩、湿、燥、寒、热剂。“适夏间大雨,捧檄勘灾,……每值 公余,检阅时方,不下三干首。……又采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及余二十年读书、 临证独得之妙,一一详于歌后,颜日《时方歌括》:。【,,是书切于实用,便于记诵, 流传甚广。 《:景岳新方砭》 此书约成于,,,,年。又名《新方八阵砭》或《景岳新方八阵砭》。考《景岳新 方砭》小引题于嘉庆七年(,,,,)陈修园保阳差次中。 内分四卷,卷一补阵:卷二和阵、攻阵、教阵、寒阵;卷三热阵、固阵:卷四 因阵。共载方二百八十六首,每方之下先摘录景岳原方治证、药物,继为陈修园之 评论。陈修园认为张景岳所著《新方八阵》“要皆拾前人之糟粕而张大其言”,【,,因 而效法徐灵胎著《医贯砭》之例而成是书,“即取通行之套法与经旨不戾者,借景岳 之方而畅发之:。,,,全书以《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籍为旨,从辨证施治、 理法方药及药物加工炮制等方面,对每首方剂审议评说。由于见解不同,陈氏评《景 ?陈修园撰:„时方妙用?小引》(见„陈修罔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奉。 ?陈修园撰:„时方妙用》小引,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时方歌括》小引。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奉( ?陈修园撰:„景岳新方砭》小引。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一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日,本。 ?同上(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岳新方贬》多褒少,甚至有措词偏激之处。如卷一“大补元煎”方下砭日:“景岳开 章第一方即杂沓模糊,以启庸医混补之渐。据云气血大坏,精神失守,自非泛泛之 药可以模棱幸中……且一方之中,混拈补药数味,绝无配合意义。归、地、枸、茱、 山药、人参皆粘滑之品,又益以甘草之甘,杜仲之钝,绝无灵动之性,入咽之后, 无不壅气减食。??,,, 《伤寒真方歌括》 成书时间不详。据林惠光《陈修园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考证,成书于清道光元 年(,,,,)。据《全国中医联合目录》成书于,,,,年。笔者寻访到的最早版本为清 道光二十一年(,,,,)抄本,藏于安徽省图书馆。 此书以六经为纲,分六卷十五篇,计歌括九十六首。卷一为太阳上、中、下篇 方法及太阳救误变证方法四篇,计歌括四十一首;卷二为阳明上、中、下篇方法三 篇,计歌括十七首:卷三为少阳上、中、下篇方法三篇,计歌括十首:卷四为太阴 全篇,计歌括二首;卷五为少阴全篇方法,计歌括十六首:卷六为厥阴全篇方法、 厥阴续编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方法三篇,计歌括十首。每篇择《伤寒论》主要条文, 以示其概,并作七言绝句阐释,后为方解。附录魏念庭先生《伤寒论》跋语。 《伤寒医诀串解》 成书时间不详。据林惠光《陈修园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考证,成书于清道光元 年(,,,,)。据《全国中医联合目录》成书于,,,,年。笔者寻访到的最早版本为清 咸丰六年(,,,,)味根斋刻本。“《伤寒医诀串解》者,长乐陈修园先生晚年所编集 也。惜六篇之中尚缺其一,以其未成书,故不及付梓。其门徒、犹子陈道著有卢扁 风,闽之名医也。既能学先生之学,……而敬续一篇以补其缺,合成六篇,而篇帙 遂成”。,,,陈修园在编著《伤寒论浅注》之后,又考虑到“凡三百九十七法,依法条 晰,期于明白易晓,而又虑学者未能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也。不揣固陋,复为综贯 衍释,名日《伤寒医诀串解》”。,,, 此书以串解形式阐述张仲景《伤寒论》。卷首有吕俭孙序及陈修园自序。内分六 ?陈修嗣撰:„景岳新方砭》卷一补阵“大补元煎”,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 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伤寒医诀串解》吕俭孙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日】本(; ?陈修园撰:„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同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卷,卷,太阳篇,将太阳病分为经证、腑证、变证,经证有虚实之分:腑证有蓄水、 蓄血之异;变证为汗下失宜所致,有从阴从阳之区别。卷二阳明篇,有经证、腑证 之分,经证有未罢太阳、已罢太阳之辨;腑证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之 不同。卷三少阳篇,分为经证、腑证治疗。卷四太阴篇,有阴化阳化之异。卷五少 阴篇,有寒化热化之别。卷六厥阴篇,以厥阴病提纲为主,论述厥证有寒热虚实之 异,厥阴下利有寒热、虚实、阴阳、生死之别。论三阳以经证腑证为纲,述三阴以 阴化阳化为纲,运用气化学说阐明伤寒诸证的证型、病机及治疗大法,有提纲挈领 的作用。 ,十药神书注解》 《十药神书注解》载:“余归田后,始得原书,重为订注,附于《伤寒论》、《金 匮要略》之后”。,,】陈修园,,,,年解组归田,此后居嵩山井上草堂。据此推测成书 于,,,,年:,,,,,,年。 《十药神书》是一部论述虚损痨证的专著,为元代著名医家葛可久所著,书中 列治痨症处方十条,堪称后世治痨必循之法。陈修园对原书方论、证治均据其临证 体验,以《金匮》正法疏注之,在充分肯定葛氏“治痨十方”对肺痨疗效的同时, 又逐方按注予以阐发。如谓“十灰散”:“烧灰存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 用之物矣”。,,,对痨损既成,陈氏力主培土生金,并借以发明东垣脾水足自能济火, 以及景岳元阴之水生艮土而上润肺金,元阳之火生坤土而上通心火之法。在论及“补 髓丹??时,将葛氏用药特点归为“取日食之果菜,以悦脾胃之性情,……日用之肉 食,以充脾胃之虚馁,,,【,】在论治方面,主张虚劳症以补虚、祛风、化瘀为三纲,认 为葛氏以花蕊石散续于十灰散之后,实质是使瘀血化为黄水两不见血,强调“离经 之血蓄而不行,不可不用此散化之。若血来势如涌泉,相续不绝,竞用此散,令其 尽化为水,是令一身之血俱归乌有,尚有生理乎,读书不可死于句下,此其一也”, 【,】陈氏注重辨证,主张因地、因人而治,力纠当时崇尚叶氏治痨法,有“不知叶天 ?陈修园撰:„十药神书注解》陈修园自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陈修园攫:„十药神书注解》“甲字石灰散”,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海素褐记 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十药神书注解》“葵字补髓丹“,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海章福记 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撰:„十药神书注解》“乙字花篮?敬”(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士居江苏,该处人腠理较薄,外邪易入而亦易出,不用仲景正法:,,】之论。陈氏的 注解,对后人研习葛氏治痨经验颇有裨益,而为后学者所倚重。 第三节陈修园医书的各种合辑 《公余医录》:含《时方歌括》和《时方妙用》两种。 《陈修园先生晚余三书》:含《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以及《十药神 书注解》三种。 《公余医录四种》:《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 《陈修园医书五种》(即《公余医录五种》):含《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 《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以及《女科要旨》五种。 《陈修园医书六种》(即《公余医录六种》):含《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 《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女科要旨》以及《景岳新方砭》六种。 《陈修园医书八种》:不详。安徽省图书馆存一清代刻本,疑为残本。 《陈修园医书十五种》:与《南雅堂医书全集》较之,未含《景岳新方砭》。 《陈修园医书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公余十六种》):由上节所列十 六种医籍构成。有的版本其后又附录九种清代医家方论,即《急救经验良方》(清竹 梅居士编)、《急救异痧奇方》(清觉因道人编)、《经验百病内外方》(不著撰者),《瘟 疫明辨》(清戴天章撰)、《咽喉脉证通论》(不著撰者)、《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清耐 修子撰)、《太乙神针方》(范毓香奇传)、《救迷良方》(清何其伟辑)以及《福幼编》 (清庄一夔撰)。 《陈修园十八种》:与《陈修园医书十六种》较之,在十六种的基础上又增补两 种,即《急救异痧奇方》和王士雄所撰《霍乱论》。 《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与《陈修园医书十六种》较之,在十六种的基础又 增补五种,即《急救异痧奇方》、《经验百病内外方》以及王士雄所撰《霍乱转筋》、 《绞肠痧证》、《吊脚痧证》三书。 《陈修园医书二十三种》:与《陈修园医书十六种》较之,在十六种的基础上又 增补七种,即《急救奇痧方》、《霍乱转筋》、《绞肠痧证》、《吊脚痧证》、《经验百病 ?陈修园撰:„十药神书注解》“庆字沉香消化九”(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 福记书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外方》、《时疫证治》(不著撰者)及《喉科急证》(不著撰者)。 《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与《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较之,在二十一种的基础 上又增补七种,即《咽喉脉证通论》、《白喉治法抉微》、《太乙神针》、《救迷良方》、 《福幼篇》、《急治喉痧要法》(不著撰者)以及《喉痧正的》(清曹心怡撰)。 《陈修园医书三十种》:与《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较之,在二十八种的基础上 又增补二种,即托名于陈修园的《修园心案》及《医学真传》(清高士宗撰)。 《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实为三十一种。与《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较之。删 去《霍乱转筋》、《绞肠痧证》、《吊脚痧证》,又增补五种,即《痢症三字诀》(清唐 容川撰),《春温三字诀》(清张子培撰)、《疟病论》(清韩善征撰)、《霍乱论》(清王 士雄撰)以及《养生镜》(清陆乐山撰)。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与《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实际为三十一种)较之, 删去《经验百病良方》和《养生镜》二书,又增补十九种,即《绞肠痧证》《吊脚痧 证》、《眼科捷径》(不著撰者)、《伤寒舌诊》(元杜本增订),《湿热条辨》(清薛雪撰), 《温热赘言》(清寄瓢子撰),《达生编》(清亟斋居士撰),《妇利?杂症》(清文晟编)、 《引痘略》(清邱嬉撰),《本草经百种录注解》(清徐大椿撰)(《增补食物秘书》(不 著撰者)、《平辨脉法歌诀》(清黄钰撰)、《本经便读》、《名医别录》、《局方发挥》(元 朱震亨撰)、《医垒元戎》(元王好古撰)、《医法心传》(清程芝团撰)、《古今医论》(不 著撰者)及《刺疔捷法》(清张镜撰)。 《陈修园医书五十种》:与《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较之,删去五种,即《绞肠 痧证》,《吊脚痧证》、《伤寒舌诊》、《刺疔捷法》及《古今医论》;增补七种,即《瘟 疫明辨》(清代郑奠一撰)、《吊脚痧方论》(清徐子默撰)、《烂咧痧辑要》(清金 德鉴撰)、《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撰)、《伤寒舌鉴》(清张登撰)、《养生镜》 (清陆乐山撰)及《保婴要旨》(清毓兰居士编)。 《陈修园医书六十种》:与《陈修园医书五十种》较之,又增补十种,即清王士 雄撰《内科简效方》、《外科简效方》、《女科简效方》、《幼科简效方》四种,《刺疗捷 法》,《急救经验良方》及不著撰者医著四种(《喉症要方》、《古今医论》、《颅囟经》 二卷、《医学论》)。 《陈修园医书七十种》:与《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较之,增补《养生镜》及《颅 囟经》,另附录二十种为医学方论。 《陈修园(新增)医书七十二种》):与《陈修园医书七十种》较之,又增补《眼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科验方》(不著撰者),并将王士雄撰《绞肠痧证》易为《霍乱转筋》计七十二种。 第四节其他 ,医学逢源》乃选编而成 据《全国中医联合目录》载,陕西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存有《医学逢源》一清 同治十年(,,,,)刻本。因条件所限,笔者未见其书。崔为、苏颖在《陈修园著作 真伪辨疑》一文中认为,此书是潘蔚从陈氏著作《医学实在易》和《医学三字经》 中选编而成的,内容学术思想则完全秉承陈修园。 潘蔚,字伟如,号辚园,江苏吴县人。潘雳日:“余奉使渡台后,感受海外瘴疠, 吐血咳嗽,公余缙阅是编,照方是服,不旬日血止而嗽亦平矣,深服是编十方治法 为切中款要:。【,,他认为《十药神书注解》“逐方译注,极为精当……又以己意及名 人所论,随笔添注于上:。,,】潘雳除了编辑了《医学逢源》之外,还把张隐庵《本草 崇原》、署名叶天士的《本革经解》,加上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合编为《本草 经三家合注》。此外潘雳辑《辚园医书六种》中还包含了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和 托名于陈修园的《医学金针》。 „家藏心典》的疑点 又名《金匮心典要略》,,,。据《中国医籍通考》记载,现存版本为清道光十一 年辛多,,(,,,,)文焕堂重刊本;《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现存版本也为文焕堂刻 本,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笔者另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存有一清 道光年间刻本,推测也是文焕堂刻本。据《中国医籍大辞典》载,此书内分十六卷。 首卷先列脉学及脏腑、十剂、亢害承制论、服药法等中医基础,后为补益门,述各 种虚损病证的诊治用方。卷二为伤寒门,论述伤寒病证的脉证治法,并附订正仲景 伤寒六经论注。卷三至卷十四载内科、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各种病证,后 附针灸法;每证皆取前贤精粹,并参以己意详论病因病机。脉证治则,末列选方加 减。卷十五、卷十六为本草门,对药物性味、功用、主治等逐一加以阐发。 王姝琛、崔为在《陈修园,家藏心典,探赜》一文中介绍了陈修园《家藏心典》 版本特征、主要内容及编纂校订者的相关资料,初步认定此书是陈氏晚年留给五个 年幼儿子迪德、迪哲、迪祥、迪吉、迪言的学术遗产。文中认为陈修园作为主编, ?陈修园撰:„十药神书注解》潘蔚弁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间上( ?王姝琛,崔为:„陈修园,家藏心典,探赜》。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期,第,,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只拟定了编辑方针和体例,其五个年幼儿子参与修订,实际执笔人是未署姓名的两 位医者:钟、溪 《家藏心典》仅有,,,,年文焕堂版本,之后一百多年问不见刊本存世,没有学 者介绍引述,这在古代医书流布过程中实为罕见的现象。陈修园的其他医著被书商 反复刊刻,冠以陈修园之名的医书甚至多达七十二种,而《家藏心典》却一直受到 冷遇,这就造成了不小的疑问。根据陈氏家谱的记载,陈修园只有元豹、元犀两个 儿子,并没有前文提到的五个幼子;如果有,为何只参加了这本书的校订,在其他 文献材料上也不见这五人的记载。因此,笔者认为《家藏心典》是留给五个幼子学 术遗产的观点缺乏证据。此外,文焕堂刻本的刊刻质量不高,难以卒读,不能证明 当时没有其他版本可以参考以再版:地方志或陈氏其他医著中也没有提及此书,存 在与否都难以考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家藏心典》是否陈修园所著,还存在较 大的疑点。 《伤寒医约录》应为陈氏所著 《神农本草经读》序载:“修园为余言,所著尚有……《医约》二卷。:,,】蒋庆 龄在嘉庆八年(,,,,)陈修园回籍守丧时见到陈,可见此时已有《医约》。“《医约》 是《伤寒医约录》的简称,此外,《伤寒医约录》还有一个别名,叫《伤寒存真集》, 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南雅堂版《伤寒医约录》(残卷)的目录、序、凡例中 均有记载:。,,,据《中国医籍大辞典》载,此书上卷主要阐述《伤寒论》基本理论, 包括六经传变、君相二火主病、阴阳五行、运气学说、奇经八脉等;中卷以论脉论 方为主,包括气口九道脉、九道脉图式、脉诀考证、方剂古今论、古方加减论、制 方大法等内容,并列太阳病方四十三篇;下卷列阳明方十六篇、少阳方八篇、太阴 方五篇、少阴方十五篇、厥阴方八篇,末附六经汤方总歌、劝读十则、考,,、音 义,长沙方小引等。每篇中备述主脉主证,组方加减。全书以歌诀形式编撰,通俗 易懂,便于初学。 崔为在《,伤寒医约录,钩沉》一文中描述,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所藏《伤 寒医约录》分上、中、下三卷,卷首刻有陈修园坐像,扉页写有咸丰巳未岁秋九月 杭州守克氏开雕字样。《伤寒医约录》的序是照抄陶华《伤寒琐言》序,略改数字, 估计是书商移花接木之术。卷上转载了龚廷贤《伤寒总论》、《伤寒金口诀歌》,卷中 转载了徐大椿的《方药离合论》、《方剂古今论》、《古今方剂大小论》、《煎药法论》、 《服药法论》,卷下“考,,,”转载了钱天来、程扶生有关古今计量的论述。上述医 ?陈修园攫;„神农奉草经》蒋庆龄序言,见„陈修园医拈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匕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崔为:„(伤寒医约最,钩沉,(世界中两医结合杂忠,,,,,第,期,第,,,页。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著除龚廷贤二则外,在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中也有转载。 尽管《伤寒医约录》被书商加上《伤寒琐言》序,并掺入了龚廷贤、徐大椿的 少量医论,就其整体而言笔者认为其作者就是陈修园。内容上看,卷中的《辨医治 病顺其自然说》、《劝读十则》、《考二则》、《长沙方小引》均可见于《长沙方歌括》。 虽然有转载少量其他医论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在陈修园其他医著上也是常见的。“从 写作手法上看,韵语、歌括大多篇幅较长,而且除了七言韵语之外,还有一些类似 长短句或快板诗的作品。这与陈修园其他医著有所差异,可能是陈修园在寻找中医 理论教育通俗化的道路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蒋庆龄于《神农本草经读》序中所 说的《医约》二卷,可能是最初只有两卷,后来心典或者书商编辑此书时增入了其 他内容改为三卷。 ,医医偶录》已佚传 根据蒋庆龄为《神农本草经读》所作之序和《长乐县志》的记载,《医医偶录》 是确有其书,也确为陈修园所著。蒋庆龄为《神农本草经读》所作之序在嘉庆八年 (,,,,),可见在,,,,年以前,陈氏已著有《医医偶录》。从蒋庆龄在序文开头对陈 修园早年行医时的描述,又说陈后来敛抑才华,可知是非常熟悉陈修园的人。他的 序应该是基本可信的。目前存世的《医医偶录》最早版本为清同治十三年(,,,,) 蜀川蓬莱友善堂刻本。另外前上海世界书局印行的《珍本医学丛书》也将其收入其 中,大量刊行。从内容上看,卷一首论运气、四诊、八纲,次述内、妇、儿等科三 十余种各科常见病证,并分列方药于后;卷二将五脏六腑分为十一部,再述其功能、 经脉、表里归属、病理变化;末尾附验方数十种。 但笔者认为目前存世的《医医偶录》并非陈氏之作。现存《医医偶录》从内容 上看,可以说与江秋《笔花医镜》是基本雷同的。,,,,年吴去疾指出:“复取《医 镜》与该书相校,见其相同者,十之九九。一【,,“至于此书则余不唯知之不久,且 曾目睹其书,手自抄录一过,并作有抄余赘语数则,知此书之来源,亦不甚可靠, 谓之为陈氏遗著,恐难使人折服。:【,】吴氏之说确有合理之处,《医医偶录》除了序、 凡例、识一字便可为医说、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四诊及卷末附录平人延年要诀六 则之外,其余均与《笔花医镜》相同,仅次序不同。张丽敏指出,查《医医偶录》 中妇人证治与《笔花医镜》卷四医学新语?妇人门一节,“两者完全一致,仅存在药 物剂量的极个别差异,恐此差异为攻木氏所为。”,,】从序言上看,《医医偶录》序言 ?崔为:„,伤寒医约录,钩沉》,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第,期,第,,,页。 ?吴去疾撰:„陈修园,医医偶录,质疑》(神州固医学报,,,,,年,第四卷第,,期( ?福建中医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关于陈修园的二三事》,福建中医药,,,,,年,第,期,第,,页? ?同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依然采用陶华著《伤寒琐言》的自序,只有个别字的差别,情况和《伤寒医约录》 一样,估计也是书商移来凑数之用。 如果《医医偶录》确实存在,而现存版本又非陈修园所作。那么真书又在哪里, 有三种可能。首先,此书在陈修园生前来不及付梓,后因某种原因散失或损毁,其 子孙交给书商刊行的只是残卷。书商觉得内容不够,就加上他人的序和医文刊刻出 版。其次,在《医学实在易》中可以见到《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识一字便可为 医说》又见于《医学三字经》附录中,列入阴阳类,有明显的斧凿之痕。因此有可 能陈修园年届知命,而敛抑才华,自行拆解《医医偶录》,将大部分内容分散到其它 著作中。第三,徐又庶提到:“今再到畿辅时,两旬成此书,而与前著迥殊。:,,】《医 医偶录》作为陈修园的早期作品,是否会因为陈修园自身生活阅历、行医经验的增 长,最后经过大幅修改而改名, 由此可见,现存《医医偶录》书名是陈修园的,但书中大部分内容系别人所作。 有些图书馆存有《医学偶录》,据笔者推测即为《医医偶录》。书中内容融合了同是 倡导中医普及的陈修园和江秋两人之思想,为初学者提供登堂人室之阶梯,从这方 面看此书还是十分具有历史价值和医学价值的。 „陈修园医案》 南雅堂医案,或称陈修园医案。谷振声在《陈修园医案考》中提到,徐衡之、 姚若琴合辑《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正续编》中有所谓的《陈修园医案》,他经过仔细校 对,发现并非陈氏之作,而是抄袭易思兰医案而来。易思兰医案分见于魏之绣的《续 名医类案》和王琦的《医林指月》(又题为《医书十二种》、《易思兰医案》)。徐姚合 辑中所谓《陈修园医案》十六案,其内容与易思兰医案基本相同。此外,徐姚合辑 《陈修园医案》卷首附有“陈修园小传:,而每案后亦附有“修园新案”,并称此案 系从莫亦渔先生处得之。莫亦渔系乾隆时人,与徐姚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从莫亦 渔处得此案不合情理。案后所附“修园自记”实即易氏按语。 民国九年(,,,,)上海群学社刊印的《南雅堂医案》八卷,亦题为陈修园所撰。 群学社主人沈继先称《南雅堂医案》的原稿来自汴南钱三石,因为钱三石的祖父经 常拜访修园先生,修园归田后,依据平时诊治的经验汇订成稿,遗传至今,百余年 后才出版发行。从侧面可以看出,在此案出版之前的百余年,陈修园未曾有医案行 于世。据《中国医籍大辞典》载此书依病证分五十余门,包括内、儿、妇多种病证 治案。治法以《内经》、《金匮》为宗,尤崇仲景方法,对临床诊治及研究仲景学术 不乏参考和借鉴价值。 ?陈修园撰:„医学实在易》徐又庶序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卜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 第二章陈修园医籍述考 但谷振声先生对上海群学社刊印的《南雅堂医案》是否是出自陈氏手笔也提出 了疑问。其一是章法不像;其二是这些医案在陈修园其他著作中都没有出现;其三 是一般名医撰写医案“凡经验良方,多数必笔之于医案以广流传。如吴又可的达原 饮,……必然要见之于医案,这才是名实相符”,【,】而这个版本的《南雅堂医案》不 能反映陈修园的用药经验。 虽然现存《南雅堂医案》并不一定是陈修园的真迹,但陈修园的医案散见于他 所撰的各著作中可供参阅。 “《医学金针》系潘蔚摘取《医学实在易》、《医宗金鉴》中的„名医方论?合编 而成,并托名于陈修园。:【,,卷,论四诊,并配以歌括;卷二至卷七分表证、里证、 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门,共六十二条;卷八为幼科门六条。每证下皆先总叙病 机及辨证治法,再列歌括。“《医学易通》亦是上述《医学金针》的作者潘蔚所增辑。:,, 《急救异痧奇方》又名《异痧杂症经验良方》、《急救奇痧方》、《神授急救异痧 奇方》。书中述及四十九种痧症证治,并涉及伤寒温疫、中暑、霍乱等病。此书系清 咸丰年间觉因道人所编,亦托名陈修园原评。陈修园也曾托名于叶天士,显示出当 时写作托名之风颇盛。 《清史稿?艺文志》中提到《霍乱论》是陈修园作品之一,这应该是人为之失。 《霍乱论》是王士雄的作品,其收在陈修园医书全集本中也注明是王士雄所撰。 《医学寻源易简录》一书笔者无法判断其真伪。查阅藏于福建省图书馆的刻本, 卷首有陈修园自序云:“弃举子业,博览医书,……始信前贤之言不我欺,无非寻其 源头,得至易至简法耳。因将平日所心得而经验者,录成一册,名日医学寻源易简 录,以为初学入门之阶级云耳??。,,,自序中所述“弃举子业:在陈修园事迹中不见其 踪,因此书也很有可能是托名之作。此书不分卷,载五行、天干地支、经脉、五脏 六腑、五运六气、方剂、内科诸疾、妇科、儿科、外科及应用诸方,概以歌诀撰述。 另存,,本,藏于云南省图书馆。 《景岳新方诗括注解》日:“先生还与友好林雨苍(名霆)合纂《景岳新方诗括 注解》四卷(,,,,年,嘉庆元年,由郑杰昌英刊刻本)。:,,,笔者另查有清道光二十 四年(,,,,)宝仁堂刻本。 《医学便览》:清栗山痴叟编。为编者汇刻之医学丛书,含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和《医学实在易》;其他为《伤寒读本》、《金匮读本》、《十二经脉歌》、《指南摘要》 ?谷振声撰:„陈修园医案考》,温州医学院学报,,,,,年第,,卷第,期。 ?赵正山撰:„陈修园二事考证),福建医药杂志,,,,,年第,期,第,,页。 ?同上。 ?陈修园撰:„医学寻源易简录》自序,福建省图书馆藏清代刻本( ?俞慎初撰:„陈修园学术经验简介》,福矬医药杂志,,,,,年第,期,第,,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及《本草求真》。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清唐宗海撰。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 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主》、《血证论》、《本草闺答》。 《啸园丛书》:清葛元煦辑。共,函。第六函包含陈修园《景岳新方砭》。 《簿园医学六种》:清潘需辑。包括《伤寒论类方》、《医学金针》、《女科要略》 (附《产宝》)、《理论外治方要》、《外科症治全生集》和陈修园《十药神书注解》。 潘氏对其中部分著作加以增辑或校注。 《医学初阶》:清严岳莲辑。包括《本经逢原》、《伤寒论浅注方论合编》、《金匮 要略浅注方论合编》、《温病条辨》四种。 《珍本医书集成》裘庆元辑。共收古今医书九十种。杂著类中含《医医偶录》。 《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册含《医学三字经》;第,,,册含《神农本草经 读》;第,,,册《伤寒论浅注补正》。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第一节时代背景 封建王朝盛极而衰,乾隆中叶已到了转折之点。封建社会经济下滑的步伐已经 不可阻挡,腐败的清政府让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鸦片战争 后,西方文化的渗透向着更加广泛、深入的领域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关注清中 期至民国的出版业和中医学新的发展特点和内在联系。 ,(传统刻书业的主导地位 清中期至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图书出版发行的主要手段仍是传统 的刻书业,传统刻书业也并没有因为西方新式印刷技术的涌入而衰落。传统刻书业 沿袭了明代的格式,主要有官刻、家刻、坊刻三种类型。 首先,官刻。官府刻书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一个传统,自唐宋以来,历代封建 王朝都在中央设有刻书的机构,而清代历朝官本都由武英殿承刻。如实录、圣训、 御制诗文、御纂经典、会典、方略等,统由武英殿刊板印行。清代官刻“其发展形 式呈菱形,即两头小中间大。这种形式,与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兴衰相 表里,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乾隆年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央集权统治 巩固,经济空前发展,故实行文治。乾隆帝为博取稽古右文美名,大力刻书,在武 英殿专设刻书处。乾隆时期的刊刻方法、质量、工匠工艺水平代表着我国封建社会 雕版和活字印刷的最高水准,且校勘之精也是空前绝后的。乾隆末至嘉庆,政府腐 败、战乱、鸦片输入等因素使清政府财政来源濒于枯竭,凭国库开支得以生存的武 英段刻书业开始走向没落。 官刻本除武英殿刻本外,还有晚清时期各省所开设的官书局所刻印的书。同治 年间,清王朝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为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加强思想统治, 在各地广置官书局大量刊刻传统经史书籍。同治三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创金 陵书局于南京,各省督抚也纷纷效仿设立官书局,刊印传统的经、史、子、集。 同治光绪年间,由于汉学的兴起,藏书家和校勘家水涨船高,文人士大夫私家 刻书之风日益兴盛起来。清代私家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著名文人所刻 ?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四川:巴蜀,社,,,,,年,第,,,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己的著作和前贤的诗文。这类书大都是手写上版,即“写刻”。当时武英殿和扬州 诗局所刻字体多是“圆润隽秀的手写软字体,加上洁白如玉的开化纸和晶莹乌黑的 印墨??,【,,使人赏心悦目,私家刻书便工仿于后,兴起了精写上版的风气。当时许多 著作都是由名家精心缮写付梓。这类书是刻本中的精品,世称“精刻本,,。另一类则 是“考据、辑异、校勘学兴起之后,藏书家和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逸书或影摹校 勘付印的旧版书:。【,,私家刻书中,以丛书为多。 官刻本和家刻本各书(写绘刻工纸墨装帧比较考究,需用对象一般限于统治阶 级和极小一部分群体。至于民间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通俗作品的刊印,基本上就出于 坊肆了。它,:,,,印销售一些类书以及民间用的历书、医书、相书等,甚至还有一些 大部头古籍。晚清时期,书肆、书坊较集中的有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其 中“北京玻璃厂的富文堂、双峰书屋、富晋书社、宏京堂、荣宝斋,上海棋盘街的 扫叶山房、文瑞楼、著易堂、广益书室,山东聊城的旧书业„四大家?即书业德、 善成堂、有益堂、宝兴堂,成都学道街的尚友堂、九思堂、志古堂、二酉书店等, 都是当时有名的旧书肆、书坊:。,,,坊间所刻各书因为是以盈利为目的,在底本的选 择上不那么考究,在校勘上不那么精审,在刻书的品种上,也要考虑社会的口味, 以便广销厚利。因此,坊刻本在旧社会是不被藏家重视的。 ,(新式印刷技术的传入和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 鸦片战争后,一批以刊印新学图书为主的铅印、石印书局在我国上海地区出现。 “最早拥有铅印和石印设备的出版机构分别是英国教会创办的上海墨海书馆和法国 人办的上海土山湾书馆:。【,】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民营铅印、石印书局也开始 出现。如,,,,年,图书集成书局用铅活字刊印了全套《古今图书集成》和《二十四 史》。,,,,年,月,,日的《北华捷报》载:“上海已用蒸汽机石印法印成中国著作 数百千种,现有石印局四、五家,其所印的书销行于全国”。【,,在上海石印书业的带 动下,石印书局在南京、武昌、广州、苏州等地也遍地开花,石印技术风靡一时。 随着民营铅印、石印书局的发展壮大,中国近代出版企业日趋成熟,其标志就 是商务印书馆的创立和发展,它对新式民营出版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 ?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四川:巴蜀书祉,,,,,年(第,,,页。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业出版社,,,,,年,第,,,页。 ?彭平一:„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史略》。铼洲敦育学院学报(综合版),,,,,第,期,第,,,,,,页( ?同上。 ?吉少甫编:„中国出版简史》,上海学林:,,版社(第,,,页(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时期还有文明书局、广智书局、群学社、中华书局、大东书局、世界书局等比较著 名。 随着近代印刷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新学的传播,到,,世纪末,传统刻书业也开始 发生新的变化,加入了一些近代元素。例如各地官书局开始刊刻一些新学著作和教 科书:一些民间坊肆引进了近代印刷设备等等。 ,。清中期后中医学趋于普及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西方医学 此时已经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与传统 的中医学相比无疑有其先进之处。因此,西方医学的传入,客观上为我国带来了新 的医学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人民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但这时西方医学在我国的 传播是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行的。“欲介绍基督 教于中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 教士。医药是基督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同时旧政府执行卖 国崇洋的政策,主张废除中医。在一系列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 下,当时“中国医药学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阻力,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境界??,,,, 并逐渐形成了中、西医长期对立的复杂局面。 此时,中医界一些有识之士,不甘于中医的日渐衰败,努力探索发展中医学的 道路,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不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但是他们的探索在 中国医学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这个时期中医学呈现了缓慢发展的状态,同时也有 其特点,笔者在此仅列举一二: 一方面是在考据学的影响下,不少医家从事于古医书的考证、校订、注释等文 献研究工作,这对于保存和研究古代重要医学文献是有一定贡献的。陈修园也著有 《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等书。但这种脱离临床实践的学风,对医学的 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西医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开始重视普及中医学知识,出版 了大量的中医学丛书、类书、医案、医话、入门书、工具书以及临证各科的通俗读 物。这些著作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药学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近代中医 教育开始兴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积极创建中医学校,编 ?,,吉民:„伯驾利用医药侵华史实》,医史杂志,,,,,第,卷第,期。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北京:人民卫生:,,版社,第,,,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写中医药教材,组织中医学术团体,出版中医期刊杂志。这些因素间接导致了医学 普及和门径工具书之类出版、刊刻的盛行。例如鲍相墩的《验方新编》,是一本以医 方为内容的专书。从学术价值上讲,它在中医方剂学发展史上地位并不高,但从普 及程度上刊是惊人的。根据收入《全国中医书联合目录》的统计,该书从,,,,至 ,,,,年间刊行的各种本子竟达,,,次,平均不到,年即干,,行一次。特别是,,世纪 末,平均每年竟有,,,,,,种不同刊本问世。 陈修园的医学著述,其刊刻印行的版本之多,在中国医学史上,堪称首屈一指 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陈修园医籍深入浅出,切于实用的特点,与中医学从清晚 期开始趋于普及发展的特点相符合。陈修园医籍正是通俗、入门中医读物的代表。 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等医籍, 都是众所周知的。其医籍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其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 收到普遍欢迎。如他的《神农本草经读》,“从,,,,年清代传抄本,到人民卫生出版 社,,,,年刊印本为止,,,,年间共刊刻抄,,次,如果将其“简释,,、“浅说”、“歌 括:等都算进去,即平均,年就刊刻一次”。【,, 第二节陈修园医籍的刻印情况 “每一种图书、图书的每一种版本,都反映着一定社会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生产 力水平,不仅是古代书史的„活?见证,还是考察古代科学技术(印刷、造纸、装 帧技术等)和文化艺术(书法、雕刻、装帧艺术等)水平的重要实证”。,,,谈到古籍, ,般都会想到版本。古籍版本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古籍版本专指雕版印本,广 义的古籍版本泛指包括写本、印本在内的,用各种方法制作而成的古代图书的各种 本子。下文所指版本为广义一说。 陈修园一生著作由于其普及性,深受民众的喜爱,反应在其医著刻印次情况甚 为明显。笔者通过查阅各种古籍目录、图书馆,,,,以及实地查访,收集了现存陈 修园医籍的版本信息和保存情况,包含业经肯定的十六种陈修园医籍、署名于陈修 园的各种医书合辑和单本。现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统计,希望能为有志于研究闽人 医籍和中医文献的学者们提供一些资料。 ?孙溥泉:„中医科普人师陈修园的著作为什么能经久受到欢迎》,中医教育,,,,,第,期(第,,页( ?严佐之撰:„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版社(,,,,第,,期,第,页( 第三章陈修同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以下笔者根据收集到的陈修园医籍版本信息,分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出版年代、出 版类型和出版地。需要说明的是统计范围:以下各表均只统计业经肯定的十六种陈 修园医籍(附表二序号,—,,)以及较为常见的陈修园医书合辑(附表二序号,,— ,,),附表二序号,,的所列陈修园医书合辑各版本,由于丛书内含具体种数不明, 或残缺而无法辨别,或书目记录不完整,可能与其他不同种数的《陈修园医书》、《南 雅堂医书全集》等重复,故不纳入统计:附表二序号,,—,,所列之书或存在疑问, 或为托名之作,或未见记载,故不纳入统计。 表一各书现存版本年代分布表,, 分时期版本数量统计 序号,书名同,占清代年代小计且 民国嘉庆道光咸丰光绪 不明治统(不明) ,,灵素提要浅注,,,,(,),,(,),,,,,,(,) ,,伤寒论浅注,(,),(,),,,,(,),,(,),(,),,,(,) ,,伤寒真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医学实在易,,,,,,(,),,(,),,(,),,(,) ,,医学三字经,,,,,,(,),,,(,),(,),(,),,(,) ,,医学从众录,,(,),,,,(,),,(,),,(,),,(,) ,,伤寒医诀串解,,,(,),,,(,),,(,),,,,(,)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方歌括,,(,),,,,(,),,(,),,(,) ,,,女科要旨,,,,,,(,),,(,),(,),(,),,(,) ,,,神农本草经,(,),,,,,,,(,),(,),(,),,(,) ?表格说明:(,)序号与书名顺序与附录二对应编排:(,)如遇„灵索提要浅注》„„清同治四年(,,,,)南雅 堂刻本”版本信息较为明确时,计为同治时期的一个版本:(,)如有“清五福堂刻本”、“清石印本”之类,计 入“清代(不明)”一格;,,,,,,,,,,年版本的数量全部计入“民国”一格:(,)如有“佛山镇翰文堂”、“抄 本”之类无明确时问信息的版奉。计入“年代不明”一格:(,)若遇版本信息无法和其他版本有效区别,存在 蓬复统计的可能,计入括号内;(,)奉表备书只统计业经肯定的十六种陈修园医籍(附表二序号,—,,)以及 较为常见的陈修园医书合辑(附表二序峙,,,,,,)(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读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景岳新方砭,(,),,,,,(,),,,(,),,(,),,(,) (,,,十药神书注 ,,,,,,,(,),(,),,(,) 解 ,,,,小计,,(,),,(,),,(,),,(,),,,(,,),,,(,,),,(,),,(,,), ,,(,,) ,,,神农本草经 读,医学三字经,,,,,,,,,, ,合一种 ,,,金匮方歌括, 伤寒真方歌括,,,,,,,,,,, 合,种 ,,,公余医录,,,,,,,(,),,(,),(,) ,,,陈修园先生 ,,,,,,,,,, 晚余三书 ,(,,陈修园公余 ,,,,,,,,,, 四种 ,,,陈修园公余 ,,,,,,(,),(,),(,) 五种 ,,,陈修园公余 ,,,,,(,),,,,,,(,) 六种 ,,,陈修园医书 ,,,,,,,,,, 八种 ,,,陈修园医书 ,,,,,,,,,, 十五种 ,,,南雅堂医书 全集(陈修园医,,,,(,),,,,(,),,,,(,) 书十六种) ,,,陈修园医书,,,,,(,),,(,),,,(,) (,,(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二十一种 ,,,陈修园医书 ,,,,,,,,,, 二十三种 ,,,陈修园医书 ,,,,,,,(,),,,(,) 二十四种 ,,,陈修园医书 ,,,,,,(,),,,(,) 二十八种 ,,,陈修园医书 ,,,,,,,,,, 三十种 ,,,陈修园医书 ,,,,,,,,,, 三十二种 ,,,陈修园医书 ,,,,,,,,,(,),(,) 四十种 ,,,陈修园医书 ,,,,,,(,),,(,),,(,) 四十八种 ,,,陈修园医书 ,,,,,(,),,,(,),(,) 五十种 ,,,陈修园先生 医书新增五十二,,,,,,,,,, 种 ,,,陈修园医书 ,,,,,,,,,, 六十种 ,,,陈修园医书 ,,,,,,(,),(,),,(,) 七十种 ,,,陈修园先生 医书(新增)七,,,,,,,,(,),(,) 十二种 ,,,,,小计,,,,,(,),,(,),,,(,),,(,),(,),,,(,,) ,,,(,,, ,,,,总计,,(,),,(,),,(,),,(,),,,(,,),,,,(,,),,(,,), )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整体上看,陈修园医籍的刊刻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道光、同治时发展较为 平稳:到了光绪年间呈爆炸式增长,版本数量发展到了顶峰;民国时期有一定回落。 究其原因,首先,清乾隆以后国力趋于强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衍生了众多无须 为生活忧心的读书人,学术文化自然繁荣起来,形成了藏书、刻书的良好社会环境, 刻书目多且校勘精审。第二,如上文提到的,清中期后中医趋于普及,近代中医教 育开始兴起,市场上对医学普及和门径工具书之类需求较大。第三,鸦片战争后, 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为我国出版业带来了生产效率更高的近代印刷技 术设备;同时传统刻书业并未因此而衰败,而是呈现出与近代出版业并行发展的态 势。社会稳定、市场需求的提高、先进印刷技术的引入和传统刻书业持续发展,使 得光绪时期的陈修园医籍刊刻出版达到了最顶峰。 从单行本与丛书本的出版情况上看(上表序号,—,,为单行本,序号,,—,, 为丛书),二者趋势整体上是相似,但也有区别。丛书本的出版在同治时期才真正开 始发展,在光绪时达到顶峰;民国时期(共约,,个版本)仅比光绪时期(共约,, 个版本)的版本数量回落,,,。而单行本从光绪时期共约,,,个版本,民国时缩减 为共约,,个版本,大幅回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刻书业最终还是无法 抵御近代出版业的冲击,从清代末期开始走向没落,铅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雕板印 刷。“但要指出的是,这种取代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除上海等几个出版业 发达的通商口岸外,在清朝灭亡前后,各地多半还是沿用的雕板技术。但不管怎样, 这种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这也正可以解释进入民国时期后,利用石印、铅 印这种相对高效、价格低廉的方式出版的陈修园医籍丛书本逐步抢占了单行本的市 场。 ,(出版类型 表二各书现存版本类型细分表啪 ,序号,书名,分类型统计, ?黄林撰:„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 ?表格说明;(,)序号、书名与附录二所列对应编排:(,)如遇《灵素提要浅注》“清同治四年(,,,,)南 雅堂刻本”版本信息较为明确时,计为,刻本:(,)如有“清光绪二年仿南雅堂”之类,计入“类型不明”一 格:(,)每本抄本数量计,:(,)若遇版本信息无法和其他版本有效区别,存在重复统计的可能,计入括号 内;(,)无刊刻,,,版信息的,计入“类型小明”一格的括号内;(,)本表各书只统计业经肯定的十六种陈修 园医籍(附表二序号,一,,)以及较为常见的陈修园医书合辑(附表二序号,,—,,)(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写本, 木活类型不 刻本铅印本石印本稿本, 字本明 抄本 ,,灵素提要浅注,,(,),(,),(,),,, ,,伤寒论浅注,,(,),,(,),,,(,) ,,伤寒真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 ,,医学实在易,,(,,),,(,),,, ,,医学三字经,,(,,),,(,),,,(,) ,,医学从众录,,(,),,(,),,, ,,伤寒医诀串解,,(,),,,,,(,)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方歌括,(,),,,,,(,) ,,,女科要旨,,(,,),(,),(,),,, ,,,神农本草经读,,(,),,(,),,,(,) ,,,时方妙用,,(,),,(,),,, ,,,时方歌括,,(,),,(,),,, ,,,景岳新方砭,,(,),,(,),,,(,) ,,,十药神书注解,(,),,,,,(,) ,,,,小计,,,(,,,),,(,),,(,,),,,,,(,) ,,,神农本草经读,医学 ,,,,,, 三字经,合一种 ,,,金匮方歌括,伤寒真方 ,,,,,, 歌括,合一种 ,,,公余医录,(,),,,,, ,,,陈修园先生晚余三书,(,),,,,, ,,,陈修园公余四种,(,),,,,, ,,,陈修园公余五种,(,),,,,(,) ,,,陈修园公余六种,,(,),,,,,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修园医书八种,,,,,, ,,,陈修园医书十五种,,,,,, ,,,南雅堂医书全集(陈修 ,,(,),,,,, 园医书十六种) ,,,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 ,,,陈修园医书二十三种,(,),,,,, ,,,陈修园医书二十四种,(,),,,,, ,,,陈修园医书二十八种,,,(,),,, ,,,陈修园医书三十种,,,,,, ,,,陈修园医书三十二种,,,,,, ,,,陈修园医书四十种,,,,,,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 ,,,陈修园医书五十种,,,,,,(,) ,,,陈修园先生医书新增 ,,,,,, 五十二种 ,,,陈修园医书六十种,,,,,, ,,,陈修园医书七十种,,,(,),,,(,) ,,,陈修园先生医书(新 ,,,,,(,) 增)七十二种 ,,,,,小计,,(,,),,,,(,),,,(,) ,,,,总计,,,(,,,),,(,),,,(,,),,,,,(,,) 从表二可以看出,现存陈修园医籍中刻本占了多数,石印本、铅印本次之(还 有少量抄本和木活字本。单行本多为刻本,其石印本与铅印本数量之和总数约为刻 本总数的,,,。丛书本的石印本、铅印本数量之和,与刻本数量基本相当。这种特 点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故乡,从唐代发明雕板印刷以来技术并没有精进多少。 毕异的活字印刷技术由于政府不重视、技术困难、成本高等原因,也得不到推广使 用和发展,表二中木活字本也仅仅只有,个。雕板印刷可反复使用、产品富于艺术 感等特点,使它作为中国印刷的主流,存在了相当长时间,刻本的地位是显而易见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的。然而随着图书市场的扩大,图书品种的增多和出版周期的缩短,雕板印刷就显 得愈来愈力不从心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制版时间长。举例来说,,部,, 万字的《三国演义》的制版就得花上大概,,个月,还不包括前期的写勘和后续的印 装工序。雕版印刷对于陈修园医籍单行本来说还是可以应付,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增 大,要印制《南雅堂医书全集》之类丛书本的话,其周期将长得简直让人难以忍受, 第二,是制版成本过高。“金属活字的最初铸造费用肯定不菲,但雕板要支付的工钱 也不低。……崇祯时,常熟的毛晋曾按每刻百字给银三分的工价广招刻工刻十三经 与十七史,若以此推算,,,万字的《三国演义》仅刻字费就需银,,,余两。:,,,《南 雅堂医书全集》更有,,,万字左右。 随着我国相继产生了一批拥有石印、铅印技术的新式书局、印书馆,石印书、 铅印书风靡一时。对铅印而言,制作活字的时间也很长,但只需要制作好一副活字 就可用于不同书籍,剩下就是零星的补铸。“铸字的费用支出是一次性的,铸出的活 字可以反复使用下去,一直到它磨损不能利用为止,而雕板却不能任意组合,每本 书都要支付单独的雕板费用。总而言之,铅印的印制周期较雕板印刷大为缩短,铸 字费用在经过多次利用平均后也相对低廉。:,,】 “石印技术,它利用水油相拒的原理,用含有脂肪的油墨在石板上书写、绘画 后,润水印刷,成为原始的石印技术。后经过进一步完善,制造出了石印机和转写 墨,创造了转写制版法,成了一种全新的印刷技术……到光绪十五年,,,,),上海 石印中国书籍正在很快地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石印中已开始使用蒸气机 作为动力,已能使四五部印刷机同时开印。石印书籍字体小而清晰,易于携带且便 宜实惠,很受读书人欢迎,新式书局因此收益颇丰(从而吸引了当时许多民族资本 家投资石印业。 由于石印、铅印在出版大型文献上存在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带动了一些为了 牟利的书贾们,打着“陈修园医书全集”的名号,将其他医家的著作附入其中一并 出售。从各丛书本所含医籍目录上看,从《陈修园医书四十种》一直到《陈修园先 生医书(新增)七十二种》,真正的陈修园医书在其中仅为少数,其间附录的其他医 家著作少则十几种,多则五十余种。且这些丛书铅印本、石印本在数量上占较大的 ?黄林撰:„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年博士论文( ?同上( ?同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比例,有的全部都是石印本。这一方面反映陈修园及其医籍在当时的影响力,出版 商热衷于借用陈修园的名号刊行医学丛书:一方面也反映了显示出铅印、石印技术 的应用逐渐成熟。 ,(出版地概况 据笔者粗略估算,现存陈修园医籍刻本、石印本、铅印本主要出自上海、广东、 江苏地区、湖南及四川地区。 其中,上海地区位于首位。上海出版的陈修园医籍突出特点是以石印、铅印本 居多。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政治、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近代出版业也率先在这里发 展起来,并拥有大量的民营印书馆。出版陈修园医籍的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诸 如飞鸿阁、图书集成印书局、章福记、锦章书局、广益书局、三星书局、大文书局、 鸿宝斋书局、商务印书馆、群学社、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版本甚多。 第二位为广东地区。清代道光年间,阮元任两广总督。他积极倡导学术研究, 建立学堂,开设经书之课,使全国学术重心南移。之后广东刊书刻书事业逐渐兴盛 起来,学术由弱转强。同时光绪十三年(,,,,)广东设立广雅书局,“两广总督张之 洞捐银一万两,广东巡抚吴大捐银三千两,并„檄饬两广盐运司综理局事?,以为后 盾。:,,】豪商巨富的资金支持也起了一定作用。这些既为广东士人读书带来方便, 也刺激了广东文化传播的发展。从清代广东各个时期刻印的现存医书情况看,“清代 广东总共刻印医书为,,,种,,,,卷,其中阮元主粤前,,,年(嘉庆以前),广东刻 印医书,,种,,,卷,道光以后的,,年广东刻印医书数量为,,,种,,,,卷。”,,填 中如广州纬文堂、同文堂、十八甫石经堂等都有不少陈修园医籍的出版。 此外,四川善成堂、遂宁务本堂,湖南益元书局、新化三昧书局,重庆中西书 局,苏州书业堂等较为有名的书商都出版过陈氏医籍:此外,日本还有仿印传本、 抄本,可见陈修园医籍流传之广,对祖国医学贡献之大 从出版者的类型上看,陈修园医籍多为坊刻和新式民营书局,另有少量家刻本。 清代私人刻书风气极盛,出版家多兼学者和藏书家。对出版事业往往特别珍视与偏 爱。由于出版家多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刻书也主要以经史子集为主。这种书籍出版 的主要功用也就只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时代的发展已有一定距离。由于清 代政府出版机构和私家刻书主要集中在正经、正史等较为“正统”的方面,民间的 ?张宗文撰:„晚清官书局的图书发行》,编辑学刊,,,,,第三期,第,,页( ?卢银兰撰:„清代粤地刻印医书动冈初探》,医史博览(,,,,年第,期,第,,页。 第三章陈修同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书坊、书肆除印行经史类书籍外,那些村塾用的四书五经、启蒙读本、百科大全、 占卜医书之类,既不为政府所重视,也不为学者所关心,便成为它们的产品。近代 中医教育开始兴起后,对《医学三字经》、《医学从众录》这类医学普及之书需求大 增,坊刻的持续发展和新式民营书局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上海作为当时 全国近代民营书局发展最早、最快的地区,印刷的版次自然也居全国首位。不仅是 新式民营书局,湖南书局、山西书局等官书局也有印制陈氏医籍的记录;家刻本如 南雅堂刻本、《医学三字经》孙溪逸士刻本,《公余医录》清嘉庆六年文选楼刻本等。 第三节陈修园医籍的现存概况 表三国内陈修园医籍现存情况区域分布表【,】 省区,单位总数单位代号种数版本数 北京,,,,,,,, ,,,,, ,,,,, ,略略 ,,, ,,, ,,,,,, ,,,,,, ,,,,,,, ,,,,, ,,,,, ,,,,, 天津,,,,,,,, ,,,,, ?数据说,刃:(,)“单位代号”参照附表一所列对应编排,单位全名可参照附表,;(,)本表只统计各单位所收 藏的业经肯定的十六种陈修同医籍(附表二二序哆,一,,)以及较为常见的陈修园医书合辑(附表二序号,,—,,)( (,)以上部分单位后的数据为“略”,表彳?该誓位现存的陈修园医籍在附录中“附表二”序号,,一,,的范崩内。 (附表二序呼,,所列陈修同医书合辑再版奉(由于从书内含具体种数不明,或残缺而无法辨别,或书日记录不 完整,可能„,,,他:,,,,,种数的《陈修吲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等重复,故不纳入统计:附表二序号,,,,, 所列之书或存在疑问。或为托名之作,或朱见记载,故不纳入统计。)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河北,,,,,,, 山东,,,,,,,,, ,,,,, ,,,,,,, ,,,,,,,, ,,,,, 河南,,,,,,,,, ,,,,, ,,,,,,, 山西,,,,,,,,, ,,,,, ,,,,,, 内蒙古,,,,,,,,, ,,,,, ,,,,,,, ,,,,, ,,,,, ,,,,, ,,,,, ,,,,, 陕西,,,,,,, ,,,,,,,, ,,,,,, 甘肃,,,,,,,,, ,,,,, ((,,((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 青海,,,,,略略 新疆,,,,,,,,, ,,,,,, 辽宁,,,,,,,,, ,,,,, ,,,,,,,, ,,,,, 吉林,,,,,,,,, ,,,,, ,,,,,,,, ,,,,, 黑龙江,,,,,,,,, ,,,,, ,,,略略 ,,,,,,,, ,,,,,, 上海,,,,,,,,, ,,,,, ,,,,, ,,,,, ,,,,,,, ,,,,, 江苏,,,,,,,,,, ,,,略略 ,,,,, ,,,,,,,, ,,,,,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安徽,,,,,,,,, ,,,,, ,,,,, 浙江,,,,,,, ,,,,, ,,,,,,, ,,,,,,,, 江西,,,,,,,,, ,,,,, ,,,,,,, 湖北,,,,,,,,, ,,,,,, ,,,,,,,, ,,,,, 湖南,,,,,,, ,,,,, ,,,,,,,, 四川,,,,,,,, ,,,,,,, ,,,,,,,, 重庆,,,,,,,,, ,,,,,,, 贵,,,,,,,,, ,,,,,, 云南,,,,,,,, (,,( 第三章陈修园医籍的刻印与流传 ,,,,,,,, 福建似,,,,,,, ,,,,, ,,,,,,, ,,,,, 广西,,,,,,, ,,,,,,, ,,,,略略 广东,,,,,,,,, ,,,,, ,,,,, ,,,,,, 香港,,,,,,,,, ,,,,,, ,,,,, 台湾,,,,,,, ,,,,, ,,,,, 笔者参考《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内所列单位的范围,利用互联网络、图书 馆,,,,和书目,对中国境内的藏有较丰富古医籍的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高校 图书馆中现存陈修园医籍进行了收集整理。以上信息虽不完整,但大体上可以反映 所列地区陈修园医籍的现存情况。从表三统计来看,全国除西藏、宁夏、海南、澳 ,,,多,,,其余各省、直辖市和特区均有陈修园医籍的保存记录。其中收藏较多的单位 有(,,种以上且,,个版本以上): 科研院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湖北 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陕西中医学院图书 馆、黑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重庆市图书馆收藏的陈氏医籍种数、版本数在全国都位列第一位,达到,,种 福建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个版本。 从地域上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四川收藏的陈氏医籍种类、版本较为 丰富。这与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达的出版业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从单位类型上看, 医学类科研院所和高校拥有的馆藏数量多,版本多。 陈氏医籍影响深远,流传海外,在美国、日本等也有保存。由于语言和查找条 件的限制,笔者仅重点查询了美国和日本的现存情况,欧洲地区、韩国等受语言和 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未能对进行收集,较为遗憾。从目前收集到的海外书目信息来 看,藏有陈氏医籍最多的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有,种,个版本;美国普林斯顿 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与耶鲁大学图书馆各有,种,个版本;哈佛大学燕京学院图 书馆存有一《陈修园医书十五种》清末连元阁刻本:耶鲁大学还存有目前笔者发现 的年代最为久远的《神农本草经读》清嘉庆八年(,,,,)刻本。 陈氏医籍在日本的保存分布较广,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种,个版本)、 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种,个版本)、东洋文库(,种,个版本)、国会图书馆东京总 馆(,种,个版本)及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种,个版本),个单位中都有收藏记 录。其中不仅有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刻本、石印本,在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东京大学 总合图书馆还发现了日本的抄本、写本。其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所藏陈 修园医籍最多。据统计,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大量中国散逸古医籍,“所 藏中国散逸古医籍,,,部?,,,种,其中不乏珍贵之品。从世界范围来看,散逸在 国外的,,,部古医籍,,,保存在日本,,,,保存在内阁文库。一,,】 此外,不少文献还有陈修园的孙子陈元犀治愈琉球国王的顽疾、陈心典行医琉 球、中山国翻印陈氏所著各书的记载,反映出陈氏及其医籍在日本受欢迎的程度。 “日本也是中国周边国家中引入中医古籍最多,刊刻最丰富的一个国家。……尤其 是在日本江户时代,和刻中医古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些和刻中医古籍 在清代及其以后又部分地返传中国。返传的和刻中医古籍中,包括部分中国失传己 久的珍贵医籍,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量中医古籍 作为中医药知识的载体,源源不断地将先进的中医药知识和经验带进日本,并且通 过“和刻:这种形式在日本得到了良好的保存、翻刻和研究,对日本传统医学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真柳诚,王铁策撰:„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的分析》,,,,,,第,,页。 ?白华撰:„中国馆藏和刻中医古籍的考察,,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论文,,,,,年,第,页( 第四章陈修园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 第四章陈修园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学术思想特点 封建统治者一向十分注重思想上的统治:康熙帝等大力推行宋明理学,祀孔子 祭朱熹,亲撰“圣谕:以为弘扬:雍正还规定《圣谕广训》必须家喻户晓,能够背 诵。封建王朝历来盛极而衰,乾隆中叶已到了清王朝转折之点。为了打击一切有反 清嫌疑的文人,统治者还把中国的“文字狱”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统计, “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年之间,就有将近,,起”,,,,文字狱的规 模是空前的。由于清政府的思想压制政策,许多学术界人士不得不钻进故纸堆,埋 头书本,不问政治,音韵、训话、制度、校勘,导致了经学的复苏,形成了著名的 乾嘉考据学派。这种注重注疏考据的所谓汉学,对名实的考核是有用的,但多脱离 实际,无补于生民之憔悴。汉学家其所言义理之说,如理、气、性、命等,仍不出 道家所讨论的范畴,只是他们的解释有时不同而已。 社会情况当然也会影响到当时的医学发展。因为理、气、性、命等正是医家一 向重视和要研究的目标。从整个明代至鸦片战争以前这时期的整个中医学思想来说, 这只不过是金元医学的引申和继续,很少独立的见解,所以那时候我国医学也如当 时经济停滞一样,处于孱守时期。当时医学界受考据学风气的影响,以注释,疏证 经典作为医著的重点。陈修园就撰有《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神农本 草经读》、《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十药神书注解》。陈氏曾对同乡梁章矩、 陈寿祺说:“医本儒者分内事,儒林文苑,尔自争一席。我于医远绍旁搜,尽吾分, 非欲求方计,以传其名也。??【,】可见陈氏属于尊经重道的一个流派。 陈修园的学术思想特点,由于承袭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受了徐灵胎、钱塘“二 张??(张隐庵、张令韶)的影响,因而有其尊重经典的一面。但其发皇古义之中,又 吸取大量当代有效的时方,这又有其进步而不泥古的一面。他能融汇新知,并有所 创新,在一定意义来说,其学术思想是赋有补编救弊的作用。 ,(尊经旨而不泥古 ?白寿葬主编:„中固通史?第,,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页。 ?叶锦先撰:„陈修园其人』,术?,江苏中医杂志,,,,,第,期,第,页(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汉唐以后,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几乎都没有离开《内经》、《难经》、《本草》、 《伤寒杂病论》等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体系。唐宋以后,学术见解日趋分化。特别 是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以亢 害承制理论阐述发病机体的平衡失调的病理变化:张从正扩大汗、吐、下三法的运 用,以攻伐为主旨;李东垣以脾胃立论,谓脾胃为元气之源,精气升降之枢,从而 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朱丹溪以相火立论,认为相火为人身动气, 源于肝肾,肝肾失调则相火妄动而为贼邪,从而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论 点。:【,】由于各家学说各具特点、说法不一,为陈修园后来产生的维护、推崇经典 中医理论思想打下了基础。 从尊重经典的角度来看,陈修园的学术思想不能看作泥古不化,而应看作是极 为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泥古不化一词在医学上表现为把《内经》、《伤寒杂病 论》奉为经典,认为其言语句句为金科玉律,言必《内经》、《伤寒杂病论》。崇古之 人总是墨守陈规,决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可能有改经和创见之举。陈修园认为流 派、学说、方书之众,理本于《内经》。历代医家公认,《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 巨著,后世万变不离其宗。“《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辩证论治的先河,其„六经辩治, 和方药运用,实为临床各科的基础。故众口称赞张仲景为辩证论治的大师,临床医 „学的奠基入,方剂学的鼻祖。:,,值到现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仍是学中医 者必读之书。所以,陈修园治学尊经,尊奉仲景,是历史的必然。 从墨守成规的角度来看,虽然屡称自己的医籍论证治法悉遵古训,绝无臆说浮 谈,陈修园的学术思想也并非泥古不化。所谓绝无臆说浮谈,是指没有主观的不切 实际的议论,这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丽言,旨在倡导注重客观实际。首先。因当 时许多医家只盲目追求效方,极少进行辨证,常导致病家受累。陈氏反对“医趋时 尚”,并非反对,切当对医学的创新或者突破,而是“反对不精读书,草营人命,所 谓„缘近今专业者类非通儒,不过记问套方,希图幸中?而己。:【,】陈氏批评一些 医家是为了补偏救弊,提倡辨证论治。他的著作中也有赞美时医名家的之处。如《神 农本草经读》中说:“隐庵间有精实处,天士间有超脱处”。【,】其次,在发展医学理 论创新方面,陈氏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不少创见。“如陈氏晚年所著《伤寒医 ?陈瑞春编著:„普及中医的陈修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页。 ?陈瑞誊编著:„普及中医的陈修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页。 ?叶锦先撰:„陈修园其人其术》,江苏中医杂志。,,,,(,),第,页。 ?陈修园撰:„神农本草经读》,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第四章陈修冈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 诀串解》中,论述了„分经辩证?、„六经直中,寒热皆有?及„存津液?的治法真 诠,历代以来,还未有医家超越其出说。”,,】再次,在改经上,崇古的人对《内经》、 《伤寒杂病论》惟命是从。而陈修园只要认为对普及工作不利的,便勇而改之,使 经典著作大众化。“如《金匮要略浅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在„见肝之病,知 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注解中,他就在„病?之前加了个„实?字。区别肝病在什 么情况下当实脾,防止盲目遵书……如《神农本草经读》中的„羌活?、„木通?原 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独活?、„通草?。此外还把„假苏?改为„荆芥?,„金沸草? 改为„旋覆花?,这也利于后学者阅读。”【,】最后,陈修园虽然崇拜张仲景,但对各 家的长处并没有完全加以否定。相反,他的一些著作,如《医学从众录》,就是采集 各家的精华而加以发挥的。 由此可见,陈修园尊经的目的在于告诉医家要有规矩,刻苦钻研中医的基本理 论;认为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辩证、立法、选方才能真正提高学术水平;在另一 方面,他还采撷众人之长,融会贯通。从这些看来,有的人批判陈修园泥古不化的 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法仲景,承“二张” 《福建通志》称陈修园:“其学恣肆赅博,不专主一说,极其归则以长沙为宗。?? ,,】因此,他的治学最高指导原则是以张仲景为主,对其他流派严其去取。他提倡博 览群书,撷取精华。在其著述中,自仲景之下,引用历代医家有关《伤寒论》、女科 的论述数不胜数,告诫后学知其所长,择而从之。清朝《续文献通考》在《南雅堂 医书全集》条后评论说,陈修园能读薛立斋、王金坛、赵养葵、张景岳、张石顽、 李士材、喻嘉言八家之书,为不凡之士。 陈氏除了十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学术思想上也深受张隐庵、张令韶和 高士宗的影响。如《伤寒论浅注》中陈氏日:“成无己注伤寒论不敢稍参;而增 删移易,盖好由于信也。……惟张隐庵、张令韶二家,俱从原文注解,虽间有矫枉 过正处,而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合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 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今照二家分其章节,原文衬以小注,俱以二家之说为主。: ,,】在《医学三字经》的“医学源流第一??中陈氏日:“大作者,推钱塘。……注日: ?甘惠娟撰:„清代中医科普人家陈修园》,福建中医药,,,,,(,),第,,页( ?同上。 ?李厚基修陈衍等纂(郑贞文续修,魏应麟续纂:„福建通忐》艺术传,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问修印本。 ?陈修园撰:„伤寒论浅注》凡例,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志聪,号隐庵,……俱浙江钱塘人也。……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 书,各处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陈修园的治学之路与张隐庵 也有不谋而合之处。如张隐庵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人数十人,开堂讲学,探讨医理, 先后著成《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等书,对《内经》、《伤寒 论》的研究做出了贡献。陈修园晚年在嵩山井上草堂,集儿孙及门人数十人,传医 授道,整理医籍,《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等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灵 素节要浅注》约取张隐庵之说,附入自己的理解。“《伤寒医诀串解》则在张志聪„六 经气化说?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成。《神农本草经》专取张志聪、叶桂两家,间采徐 大椿之说,而以己意发明之。:弘, 此外,陈修园与徐灵胎的著作格调、风度也有相似之处。两人是同时代人,都 是清代名医。陈氏有《灵素节要浅注》和《神农本草经读》,而徐氏有《难经经释》 及《神农本草百种录》。“两者内容虽各有千秋,但从其立意和体例上看,大有异曲 同工之感,均为阐发基础理论和药物功用的著作。”,,馀灵胎著有《医贯砭》,采用 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针对赵献可《医贯》一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 的理论、法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陈修园效仿徐灵胎的体例,著《景岳新方 砭》四卷,对景岳新方偏颇于补阴的种种弊端,披露无遗,当然言词上存有不妥和 偏激之处,后来自己都懊悔不己。 ,(医文并重 陈修园一直是一半治举子业,一半治刀圭家,直到四十岁才中举北上。因此他 精通诗词歌赋,做官之余还从儒习医,他强调医文并重的特点在其著作中可见一斑。 陈氏的许多著作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高度的概括性。他运用简练的文字,通过诗歌 的形式把有关内容明白、透彻得表达出来,一方面促进后学者文学方面的进步,也 使学者对医理的研求产生了兴趣。如陈氏在《长沙方歌括》的“于姜附子汤??中作 歌日:“生附一枚一两姜,日间烦躁夜长安,脉微无表身无热,幸籍残阳未尽完。?? 此歌“不但把干姜附子汤的药味组成、药量、适应症高度概括在四句之中,而且雅 有风韵,音节殊妙,读之令人神爽。:【,】陈修园曾说过,医与儒并非二道,认为文 ?陈修园撰:„医学三字经》医学,原流第一,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杠印本。 ?林惠光编撰;《陈修园医学学术恩想研究》,见《陈修园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版社,,,,,页。 ?陈瑞眷编著:„普及中医的陈修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页。 ?王紫阳撰:„浅谈陈修园的学术思想》,江苏中医,,,,,第,,期,第,,页。 第四章陈修园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 与医可互证而益明。他的话是告诉我们,学习中医知识是需要一定古文知识的。这 在今天,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语句方面,陈氏讲究易诵易记,有的还配以韵脚。至今还流传不衰的中医启 蒙读物《医学三字经》,读来就十分脍炙人口。如:“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 非轻。肺如钟,撞则鸣。风寒入,外撞鸣:痨损积,内撞呜。……姜细味,一齐烹; 长沙法,细而精。:【,】 当然,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陈修园的治学具有历史局限性;同时,由于不同 流派、门户之间存在的各自的见解,陈氏在中医学术争鸣的言语上也不乏偏激。他 骂王宇泰“杂??,李士材“浅”,薛立斋“庸”,赵养葵“妄”……在《时方歌括》、 《神农本草经》两书中用基本相同的语句咬牙切齿地说:“李时珍《本草纲目》,浮 泛杂沓,愈乱经旨,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张景岳被陈修园骂 得最多。陈氏还专门写了一本《景岳新方砭》,评价景岳新方是一本不能读的书。“但 《医学三字经》的咳嗽诸方,却以景岳的六安煎为治外感咳嗽第一方。景岳有知, 当苦笑不得。:【,】据载陈修园四十岁后日益谦逊,“敛其才华,每诊一病,必半日许 才出一方。有难之者,其言呐呐然如不能出。壬戌冬,回籍读礼,闭门谢客。??,,, 许天霖在《景岳新方砭》的序言中提到,“修园取新方而砭之,宁获罪于景岳:,,,, 但是后来“出其书以示,余旋自悔其言之激而焚之:。【,】这显示出陈氏医学思想的逐 渐成熟,对之前的过激言论甚为懊悔。 综观陈修园的学术特点,他把《内经》视为医学的奠基石,医学之源头所在; 并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各科的基础,推崇张仲景为辩证论治的始祖。从继承的 角度看,他的这种治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作用。同时,采用 返博为约的方法,用浅显的语言引导后学者登堂入室,为培育中医人才起到了积极 意义。 ?陈修园撰:„医学三字经》卷一。咳嗽第四”,见„陈修园医繁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 记书局石印本。 ?李伯聪撰:„试评陈念祖》,新中医,,,,,年第,期,第,,页。 ?同上( ?陈修园撰:,神农本草经读》蒋庆龄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陈修园撰:„景岳新方砭》许天霖序,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 印本。 ?同上(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对清代医学的推动作用 陈修园及其医籍推动清代医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创新:二是促进中医理论的普及。 ,(理论创新 陈修园熟谙仲景学说,在研究《伤寒论》学派中,虽属于维护旧论派的中坚, 但在注释中却多有创见。这些创见多以小注的形式,夹在原文中。如对太阳病脉症 提纲的衬注,指出太阳病有经病,气病的区别;用标本中气、开阖枢说明辨伤寒病 机;提出传经直中寒热皆有;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提出六经分证法,三阳以 经腑分证,三阴以阴阳从化分证。“这样的分法,不落俗套,与六经的病机、症候与 脏腑关系更为贴切。使六经辩证能紧密地与临床结合,能使辩证论治提高到一个新 的水平。:,,,这些论述虽然从各家伤寒学说来看,有其不全面的地方,但也是陈修 园深得仲景六经辨证的要旨,并融入个人临床心得和真知的体现。又如,陈修园研 究伤寒数十年,将其心得体会在《医学三字经》中总结为“长沙论,叹高坚。存津 液,是真诠。:【,,他认识到仲景治法处处重视“存津液:,接着迸一步自注云:“存 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在《伤寒论浅注》中,陈氏通过注 释的方式,委婉陈述对存津液为治伤寒之要的见解。陈氏虽然具有创新的思想。由 于尊经崇典,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创见,因而不能进一步把自己的见解提炼升华, 陈氏医学思想的局限性就在于没有系统地阐述“存津液:的学术内容。 在《灵素集注节要》中,陈氏深入浅出的注解,也含蕴着个人真知灼见的新解。 如对“六微旨大论”的注解,认为“六气承制而化生,盖五行中有生有化,有制有 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体现出陈氏朴素唯物辩证的观 点。此外,陈修园在脉学、妇科、本草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笔者并非学医出生,且对中医基础理论知之甚少,因此对陈修园的理论建树只 能参考资料略谈,二,不足与不妥之处敬请原谅。 ?陈瑞春编著:„普及中医的陈修园》,中国科学技术,,版社,,,,,(第,,页。 ?陈修园撰:„医学三字经》卷二“伤寒温疫第二十二。(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卜四年(,,,,) 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同上( ?陈修园撰:,灵素集注节要》卷四“六微旨人论”(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漓光绪三十四年(,,,,)上海 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第四章陈修园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 ,(普及中医 中医学术的发展,长期受到封建社会的影购,理论体系均以《内经》、《难经》、 《本草》、《伤寒杂病论》等几部经典为基础,而这些古典医著,文字较为古奥,对 初学者是有一定困难的。即使在陈修园时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根底,是无法准 确理解其中精义的。时人之所以“讲方不穷经”的原因,与当时缺少一套浅显易懂 的中医读物很有关系。陈修园之治学,对自己要求深入浅出,返博为约;对人则要 求由浅入深,从简及繁。他的医籍就以浅显寓深,通俗易懂而著称。陈氏注疏、歌 括类医籍的编撰、出版不仅符合了初学者的需求,也顺应了当时发展普及医学的潮 流,因而其著作流传甚广。邓铁涛教授曾指出:“解放前私立中医学校入学人数不多, 可是读陈修园书而当医生的甚多。??,,,反映了陈氏医籍对中医教育做出的杰出贡献。 (,)注疏经典,启迪后学 陈修园注疏的中医典籍中有相当一部分采取了衬注法,“其特点是在正文之下注 以小字、原文与注文协调一致,通俗易懂,以明其奥义。??,,】正如陈修园在《伤寒论 浅注》的凡例中提到:“唯是汉文语短昧长,往往于一二虚字中寓其实理,且于无字 中运其全神。余衬以小注,各家之精华,约之于一言字,读者最宜于此处著眼。力【,】 陈修园的衬注,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使经典医著古奥隐微之处达到一目了然,则 难读的易懂,起到扩大中医典籍受众的目的。 又如陈修园在编著《伤寒论浅注》之后,又考虑到学者可能未能得其要旨,便 撰写《伤寒医诀串解》,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若干段落进行分析, 说明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撰写歌括,易读易记 陈修园为了初学者便于记忆背诵,把经典著作的原文、方药、主治等内容用诗 歌的体裁,编成便于诵读的歌括。如《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伤寒真方歌 括》、《时方歌括》等医著,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易记,这又是陈修园普及中医学 的一大特色。“《长沙方歌括》和《伤寒真方歌括》都是编写《伤寒论》方歌,两种 歌括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无重复之嫌,使读过原文者,再辅以歌括,自能融会贯通, 指导临床。”,,】这种歌括重点在药物组成、分两、煮法、服法,兼顾脉证;有的歌 ?芮立新,林惠光撰:„,医学三字经,对普及中医教育的意义》,中医教育,,,,,年第,期,第,,页。 ?林慧光:„试论陈念祖的医学教育思想》。中医教育,,,,,第,期( ,陈修圃攫:„伤寒论浅注》凡例,见„陈修同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林,出,光撰:„陈修园整理古医籍思路》,中国医药学报。,,,,年第,期,第,页(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括则是将病机、脉证、方药,乃至服法,全部概括无遗。《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 易》、《医学从众录》等也都遵循易懂易读易记的宗旨,直到今天仍是受到欢迎的普 及读物。 第三节对现代中医学的参考价值 陈修园被誉为中医科普大师,以普及医学见长,其医籍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 用。因此,在新时期,许多医学工作者对陈修园医籍进行重新挖掘,继承其中合理 要素,结合当代中医理论,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医学工作者对陈修园医 术继承和发扬,为古代方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陈修园医籍的重要作用。 例如陈修园医著《时方歌括》和《时方妙用》收录了唐、宋以后的临床常用方 ,,,首,选方精良,文字通俗,议论中肯,备受后世医家和学者的欢迎。福建省著 名老中医俞慎初教授对陈修园极为尊崇,且善于灵活运用陈修园选载的时方,临床 上屡获奇效。俞老运用陈修园时方,既善取前贤立法制方之意,又能随症化裁,且 多所创新。如用百合汤加昧治气滞目久化热之胃痛:在消瘰丸基础上增入软坚散结 的药物,拟成“散结消瘿汤:治气瘿;广泛应用正元丹治疗脾胃气虚证等等,临床 效果显著。 林惠光在《陈修园论治骨伤病症经验举要》中提到,痛风、痹证、痿证在临床 上都可以出现肢体活动不利的症状,容易误诊。陈修园针对这种情况,指出风、痹、 痿三证不同,不能混同施治,误人不浅。因此,在《医学从众录》专列“风痹痿: 一节,详析此三证的辨证施治。林惠光评价陈修园的治法“尊崇《内经》、仲景,方 撷百家之长,顾护气血,内外兼顾,十分值得研究推广。:【,】 又如赵富生根据《医学三字经》所载,结合《医学从众录》等,将陈修园应用 小柴胡汤的经验进行了重新阐述。他认为陈修园作为经方大家,以崇尚应用经方而 饮誉医林,善用仲景各种方剂当很正常,但在《医学三字经》中多次提到应用小柴 胡汤,并称赞该方有奇能,则说明陈氏独爱小柴胡汤,且已应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 步。因此赵富生将陈氏应用小柴胡汤的宝贵经验归纳为:治郁火咳嗽:治疗腹痛、 胁痛:治疗呕吐、哕证:治疗少阳病:治疗产后病这五个方面,认为在当代仍有临 床指导价值,值得师法推广。 ?林慧光撰:„陈修园论治骨伤病症经验举要》,中医药学报,,,,,年第,期,第,,页。 第四章陈修园及其医籍的历史地位 同时,陈修园医籍对现代中医学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从其医 籍的表现形式来说,易读易记、由浅入深、生动形象,有利于引导学生入门。另一 方面,从其医籍的内容来说,溯委求源、阐发经旨,有利于学生重视中医基础理论 的学习;集诸家精华来阐明药理,有利于学生知其所长,择而从之;书中还蕴含不 少陈氏习医的经验之谈,为学生打开了升堂入室的方便之门。如在《金匮要略浅注》 “读法:中告诫后人:“读《金匮》书,读其正面,必然想到反面,以及对面、旁面。 寻其来头为上面,究其归根为底面,一字一句,不使顺口念去。一回读,方得个一 番新见解,愈读愈妙。:【,】陈氏还认为,不仅读《金匮》,一切皆然。这也在传授学 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并且要懂得举一反三。 此外,另有“劝读十则”载于《长沙方歌括》卷首。它是陈修园对《伤寒论》 辨证精神及其方剂应用价值与临床经验的深入体会,写成十条“劝读:原则,告诫 后人应熟读与应用,继承与发扬《伤寒论》。如第四条,劝导后世医家治病以扶正气、 存津液为主,明经方之有利无害;第六条,陈氏认为“先入为主,人之通患也”,【,, 因此劝导后世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应用经方治病应灵活掌握,辨证应用。最后, 在第十条中说明撰写“劝读十则:的想法和目的,指明以上九条是自己直言不讳, 对于医学各家,,,,之见,藉仲景先圣之功,溯委穷源,对于那些“陷溺未久及颖慧 过人者,自必悔而就学:【,,?以经典著作为基础原则,则不至于走的过远。 ?陈修园撰:《金匮要略浅注?。读法”,见《际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 印本( ?陈修闶撰:„长沙方歌括》“劝读,一则”,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陈修同撰:„长沙方歌括》“劝读十则”,见„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第五章结论 第五章结论 福建名医陈修园作为清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化根基,由博返约, 注疏经典,为传承中医理论、整理古医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著作流行甚广,给 中医临床、教学、授徒和自学提供一套宝贵的参考资料。不仅如此,他利用自己掌 握的医学知识,为官时抗灾治疟,活人无算,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官:归乡后传道授 业,著书立说,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家。 清中后期,由于中医的普及化趋势和中医教育的兴起,医学知识的通俗性著作 得到推广,陈修园的医籍也顺应了这个时代特点。业经学界肯定的十六种陈修园医 籍文字畅达优美,其内容深入浅出,具有鲜明的普及医学特点,因此受到当时社会 民众、中医入门学者的欢迎、推崇。从十九世纪初相继问世以来不断有人编辑整理、 翻刻再版,版本最多的达到约,,个。随着西方先进石印、铅印技术的传入,传统刻 书业与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共同发展,加上普及类医籍市场需求的稳定,陈修园医籍 的刊刻在光绪年间达到了顶峰。清末民初,传统刻书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成本 低、效率高的新式书局大量设立,促进了陈修园医籍更多地以合辑的形式出现,如 《公余医录五种》、《南雅堂医书全集》等。由于陈修园的医书以浅显易懂而著称, 一些通俗短小而切合实用的新著也纷纷聚集在陈修园名下,以“陈修园医书××种: 的名号出版发行,足见陈修园在当时普及医学方面的崇高地位。此外,通过对陈氏 医籍出版地和保存情况的统计,清末出版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广州、四川等地区查 访到医籍版本较多,保存的数量也较多。 陈修园的中医学说尊经而不泥古,且多有创新,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不断被 后人挖掘、整理、利用。现代中医学工作者对陈修园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为古 代方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陈修园医籍的重要作用。陈修园无愧于福建 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也无愧于中医科普大师的称号。 附录, 附录, 馆藏单位代号对照表【,】 代号馆藏单位。所在地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含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北京 幸,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首都图书馆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北京市中医学校图书馆北京 ,,,天津图书馆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原天津医学院)图书馆天津 ,,,天律市医药技术情报站天津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天津 图书馆 ,,,天津市中医学院图书馆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 ,,,河北中医学院图书馆石家庄 ,,,山东省图书馆济南 ,,,青岛市图书馆青岛 ,,,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济南 ,,,,山东中医学院图书馆济南 ,,,青岛大学医学院(原青岛医学院)青岛 ,,,河南省图书馆郑州 ?,,,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 ,,,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郑州 ,,,山西省图二描馆太原 ?表格说,列:(,)附表一为“馆藏单位代号对照”,对应附表二中所列保存单位代号;(,)附表一中“单位代 呼??参考中医古籍,,,版社,,,,,,,版的„全固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的“单位代号”编制(笔者自编的代号(前 加“木”呼以示区别);(,)由十甲(位变动、机构合并等原因,笔者还对„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的部分单 位名称进行了修改(单位代,一,,,、,:变。 (,,(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山西医科大学(原山西医学院)图二,,馆太原 ,,,,山西中医研究所图书馆太原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图二,弓馆阿拉善左旗 ,,,,内蒙中医学院中蒙医系图书室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图书馆巴彦淖尔市 ,,,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呼和浩特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图书馆包头 ,,,,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呼和浩特 ,,,陕西省图书馆西安 ,,,,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成阳 ,,,,陕西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西安 ,,,甘肃省图书馆兰州 ,(,,兰州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兰州 ,(,,,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兰州 ,,,青海大学医学院(原青海医学院)西宁 ,,,新疆医科大学(原新疆医学院)图书馆乌鲁木齐 ,,,,新疆石河子医院图书馆石河子市 ,,,,辽宁省图书馆沈阳 ,,,旅大市图书馆大连 ,(,,,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沈阳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沈阳 ,,,吉林省图书馆长春 ,,,吉林大学图书馆(含白求思医学部)长春 ,,,,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长春 ,,,黑龙江省图书馆哈尔滨 ,,,齐齐哈尔市图书馆齐齐哈尔 ,,,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哈尔滨 ,,,,黑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哈尔滨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原黑龙江祖国医学研究所)哈尔滨 ,,,上海图书馆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原上海第一医科火学)图书馆上海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信息资源中心(原上海第二医科,,,上海 大学图书馆) ,,,上海中医药人学(原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上海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 ,,,南京图一,,馆南京 ,,,,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 (,,( 附录, ,,,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南京 ,,,,苏州中医医院图二持馆苏州 ,,,苏州市图粕馆苏州 ,,,南通市图二忙馆镇江 ,,,镇江市图书馆镇江 ,,,扬州市图书馆扬州 ,,,,苏州大学图书馆(含苏州大学医学院)苏州 ,,,南通大学医学院(原南通医学院)南通 ,,,安徽省图书馆合肥 ,,,蚌埠市图书馆蚌埠 ,,,安徽医科大学(原安徽医学院)图书馆合肥 ,,,浙江省图二讳馆杭州 ,,,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杭州 ,,,,浙江中瞑药大学(原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杭州 ,,,,浙江中医研究所杭州 ,,,江西省图书馆南昌 ,,,江西医学院图书馆南昌 ,,,,江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南昌 ,,,湖北省图书馆武汉 ,,,武汉大学医学部(原湖北医学院)武汉 ,,,,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武汉 ,,,华中科技大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武汉 ,,,湖南省图书馆长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原湖南医学院)长沙 ,,,,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湖南中医学院)长沙 ,,,四川,图书馆成都 ,,,重庆市图书馆重庆 ,,,,,,,,,大学(含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重庆 ,,,泸州市图书馆泸州 ,,,贵州省图书馆贵阳 ,,,,贵阳中医学院图书馆贵阳 ,,,云南省图书馆昆明 ,,,,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昆明 ,,,,成都中瞑药大学(原戊都中医学院)图书馆成都 ,,,福建省图书馆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图二传馆福州 „,,,福建中医学院图二传馆福州 ?,,,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桂林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桂林 ,,,,广西中医学院图二持馆桂林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 ,,,中山火学中山医学院(原中山医学院)广州 ,,,广州中医约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图二,,馆广州 ,,,,广东省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广州 ,,,,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香港大学香港 ,,,,台湾“国家”图:,,馆台湾 ,,,,台湾大学台湾 ,,,,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图书馆台湾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美国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美国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日本 ,,,,日本公文书馆内阁文库日本 ,,,,日本东洋文库日本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总馆日本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日本 ,,,,日本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日本 (,,( 附录, 附录, 陈修园医籍版本及现存情况表„,, 序号,书名,卷数版本备注保存单位 ,,灵素提要浅注,十二清同治四年(,,,,)南雅堂刻本,,, 卷 清同治四年(,,,,)文奎堂刻本,, 清同治四年刻本,,, 清同治五年(,,,,)南雅堂刻本,,,、,,,,、,,,、 ,,,、,,, 清光绪元年(,,,,)经国堂刻本,,,、,,,、,,,, 清光绪元年(,,,,)文华堂刻本,,,, 清光绪元年(,,,,)巴蜀善成堂,,,、,,,,、,,,、 ,,,、,,,、,,,,、 ,,, 清光绪二年(,,,,)聚元堂刻本,,,、,,, 清光绪二年(,,,,)仿南雅堂,,, 清光绪二年(,,,,)刻本,,,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江左书林,,, 清光绪十八年(,,,,)铅印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聚和堂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川南书局校刻,,,、,,, 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书庄,,, 石印本 ?表格说明:,,)附表二为笔者搜集的陈修园主要医籍的版本及保存单位信息,序号,,,,包含业经肯定十六 种陈修园医籍、较为常见的不同种数的„陈修园医学全书》;(,)序号,,的所列陈修园医书合辑各版本。由于 丛书内含具体种数不明,或残缺而无法辨别(或书目记录不完整,可能与其他不同种数的„陈修园医书)、„南 雅颦医书全集》等重复,故单独列出;(,)附表二序号,,一,,所列之书,或存在疑问,或为托名之作,或未见 记载;(,)附表二中收集的版本信息,时问限定在,,,,年以前。 (,,( 福建师范大学硕,学位论文 清光绪三十二年(,,,,)苏:,?,,刻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寓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弓局,,,, 刻本 清江右两仪堂刻本,,,、,,, 清五福堂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 清宏道堂刻本,,,, 清上海扫叶山房刻本,,, 清石印本,,,(存卷一至卷 四) 民国八年(,,,,)颐性室石印本,,,、,,,、,,,、 ,,, 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外题作《黄帝内,,,、,,, 年)上海大文书局经》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 民国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见《啸园丛书》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伤寒论浅注,六卷清嘉庆二年(,,,,)三让堂刻本,,,, 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清嘉庆二十五年(,,,,)广东“,,,,,,,,,, ,,”刻本 清道光元年(,,,,)广州同文堂刻本,,, 清道光间,,,(存,卷)、 ,,,、,,,、,,, 清道光陈氏南雅堂刻本附《长沙方歌括》,王 清同治元年(,,,,)恭寿堂刻本,,、,,,、,,, 清同治元年(,,,,)经纶堂刻本,,,, 清同治元年(,,,,)务本山房刻本,,,、,,, 清同治三年(,,,,)文奎堂刻本,,, 清同治三年(,,,,)敦厚堂刻本,,,, 清同治六年巴蜀善成堂刻本,,,、,,,,、,,,、 ,,,、,,,、,,, 清同治八年(,,,,)厂?州同文堂刻本附《长沙方歌括》,,,、,,, 六卷 清光绪,二年(,,,,)懿惠堂刻本,,, (,,( 附录, 清光绪三年(,,,,)渔古山房刻本,,,,、,,,、,,,、 ,,,,、,,,、,,, 清光绪六年(,,,,)经国堂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扫叶山房校,,,, 刻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善成堂义记,,,、,,,,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汉文书局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抄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书庄,,, 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重庆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福记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间刻本,,, 清咸阳南华宫刻本,,,(残) 清福州宏文阁,,, 清漱六堂刻本,,, 清南雅堂刻本,,, 清广州纬文堂刻本,,,、,,, 清广州双门底刻本,,, 清瀚宝楼刻本,,,, 清广东佛镇连元阁刻本,,, 清刻本,、,,,、,,,,、 ,,,,、,,, 民国五年(,,,,)石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国医学书,,, 局 民国二十七(,,,,)上海大文,侈局仿宋古本,,,、,,,、,,,,、 ,,, 民国上海大文二传局铅印本仿宋古本。,,, 民国上海文华二,;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民国石印本,,, 抄本,,,、,,, 佛山镇翰文堂附《长沙方歌括》,,, 六卷 见基本医书集成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各版本 ,,伤寒真方歌括,六卷清道光二十一年(,,,,)抄本,,, 清道光二十八年(,,,,)陈庭梦抄本, 清咸丰九年(,,,,)三山林氏味根斋校,,,、,,,、,,,,、 刻本,,,,、,,,、,,,、 ,,,、,,,、,,,、 ,,,,、,,, 清光绪元年(,,,,)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八年(,,,,)三山林氏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 本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书局刻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远安堂刻本,,, 清敦厚堂刻本,,, 清味根斋藏板,,,、,,, (,,( 附录, 清刻本,,,、,,,,、,,,、 ,,, 抄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局石,,, 印本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长沙方歌括,六卷清嘉庆十三年(,,,,)天禄阁刻本,、,,,、,,,, 清道光南雅堂刻本,, 清道光刻本,,, 清同治五年(,,,,)古吴潘氏刻本,,, 清同治八年刻本,,, 清光绪十年(,,,,)江西书局刻本,,, 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 本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年)上海经香阁书,,,、,,, 庄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巴蜀善成堂,,,、,,,, 校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渔古山房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清广州刻本,,, 清敦厚堂刻本,,,,、,,, 清聚合堂刻本,,, 清大文堂刻本,,, 清南雅堂家刻本,、,,、,,,、,,,、 ,,,、,,,、,,,、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刻本,,,,、,,,、,,,、 ,,,、,,,、,,,,、 ,,,、,,,、,,,,、 ,,,、,,,、,,、,,, 清石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店石,,,、,,, 印本 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民国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上海锦章书局,,, 上海文萃书局石印本,,, 石印本,,, 抄本,,,、,,,、,,,, 见《群园医学六种》本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医学实在易,,,卷清道光二十四年(,,,,)南雅堂藏板,,, 清道光二十四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 清道光二十四年(,,,,)佛镇文华阁刻,,, 本 清道光二十四年(,,,,)光华堂刻本,, 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清咸丰五年(,,,,)苏州书业堂刻本(文,,, 奎堂藏板) 清咸丰十年(,,,,)经元堂刻本(三让,,,、,,,、,,,、 堂藏板),,,、,,,、,,,, 清光绪二年(,,,,)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 本 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聚文书局校刻,,, 本 清光绪二二十四年(,,,,)刻本,,, (,,( 附录,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书局校刻,、,,,、,,,、,,, 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汉文书局校刻,,,,、,,,,、,,, 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校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清光绪间刻本, 清光绪孙溪逸士刻本,,, 清光华堂刻本,,、,,, 清南雅堂刻本,,,、,,,,、,,,、 ,,, 清渔古山房刻本,,,,、,,,,、,,,、 ,,, 清敦厚堂刻本,,,,、,,,, 清两仪堂刻本,,,、,,,,、,,,, 清五福堂刻本,,,, 清桂芸堂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清刻本,,、,,,,、,,,,、 ,,,(残)、,,,,、 ,,,(残)、,、,,, 清石印本,,,(存四卷:,, ,) 抄本,,, 石印本,,,(残) 民国六年(,,,,)石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局石,,, 印本 民国二十七年(,,,,)上海火文书局仿宋古本,,,、,,,、,,,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残)、 ,,,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十八甫石经堂,,,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医学三字经,四卷清嘉庆九年(,,,,)南雅堂刻本,,,、,,,、,,,、 ,,、,,, 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清同治九年(,,,,)明德善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多文堂刻本,,,,(存卷一、卷 二) 清光绪十三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 本 清光绪十五年(,,,,)孙溪逸士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书,、,,,、,,, 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汉文书局校刻,,,,、,,,,、,,, 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盛堂石,,, 印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飞龙阁书, 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校刻本,,,、,,,、,,,、 ,,,, 清光绪间南清河王氏木活字本, 清经国堂刻本,,,、,,,、,,, 清重庆乐聚堂刻本,,,、,,, 清鑫记刻本,,, 清人道堂刻本,,,, 清稽古堂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附录, 清学库山房刻本,,, 清广州金谷园刻本,,, 清经元堂刻本,,, 清南雅堂刻本,,,(全、残) 清敦厚堂刻本,,, 清友文堂刻本,、,,,、,,, 清刻本,,,、,,,、,,,、 ,,,,、,,,、,,,、 ,,, 清石印本, 抄本,(附录一卷)、,、 ,,,、,,,(残) 民国三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民国六年(,,,,)石印本,,, 民国二十年(,,,,)江苏江阴宝文堂书,,, 庄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民国二十八年(,,,,)上海大文书局石,,,、,,, 印本 民国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文华书局石印本,,,、,, 民国川,巴文渊阁刻本,,,、,,, 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上海锦章书局,,, 广州福文堂,,, 泉州珠玉楼藏板绮文居王氏校本,,,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医学从众录,),卷清道光二十五年(,,,,)聚元堂刻本,,,,、,,, 清道光二十五年(,,,,)南雅堂藏板刻,,,、,,, 本 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 ,,,、,,, 清道光二十五年(,,,,)“,,,,,,,,,,, ,,,,”刻本 清道光二十六年(,,,,)南雅堂藏板刻闽省李邦栋刻板。,,, 本 清道光二十八年(,,,,)锄经堂刻本,,, 清道光年间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扫叶山房,,,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二捧局刻本,,,,、,,,,、,,,,、 ,,,、,,,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书会,,, 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文新书局,,, 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校,,,、,,,(残)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上海文盛堂书局石印本,,,, 清巴蜀善成堂刻本,, 清南雅堂刻本,,,、,,,、,,,、 ,,,,、,,,、,,,、、 ,,,),、,,,、,,, 清五福堂刻本,,,、,,,, 清渔古山房刻本,,,、,,, 清李青林刻本,,, 清福建刻本,,,(残) 清刻本,,,(残) 清石印本,,,(存三卷:,, ,) 民国四年(,,,,)重庆中西二体局铅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民国上海商务印„,,馆石印本,,, 上海锦章,?局石印本,、,,,、,,,,、,,, (,,( 附录, 石印本,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伤寒医诀串解,六卷清咸丰六年(,,,,)味根斋刻本附《十药神书》,,,、,,,、,,,、 ,,,,、,,,,、,,,、 ,,,、,,,、,,,、 ,,,,、,,, 清咸丰六年(,,,,)南雅堂刻本附《十药神书注,、,,,,、,,,、,,,、 解》,,, 清咸丰六年(,,,,)刻本, 清咸丰七年(,,,,)远安堂刻本附《十药神书注,,、,,, 解》 清光绪二年(,,,,)懿惠堂刻本,,,、,,,,、,,, 清光绪二年(,,,,),,,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 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书,,, 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书局刻本,,,,、,,,,、,,,、 ,,,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书庄,,, 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铅印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会铅,,, 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同德堂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清味根斋藏板,,,、,,、,,, 清刻本,,,,、,,,、,,,,、 ,,,,、,,, 民国四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国六年(,,,,)上海广益二,,局石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局石,,, 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火文书局铅,,,,、,,,,、,,,、 印本,,,、,,, 抄本,,,,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广州十八甫石经堂,,,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金匮要略浅注,十卷清道光十年(,,,,)刻本,,,、,,,、,,,,、 ,,,,、,,,、,,,、 ,,,,、,,, 清道光十六年(,,,,)刻本附《金匮歌括》六,,,,、,,,、,、,,, 卷 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清道光十七年(,,,,)南雅堂刻本,、,,,、,,,、,,,、 ,,,、,,,、,,, 清咸丰五年(,,,,)苏州书业堂校刻本,、,,,、,,,、,,,、 ,,,、,,,、,,,、 ,,, 清咸丰五年(,,,,)重庆刘聚贝堂刻本,,, 清同治八年(,,,,)广州纬文堂刻本,,, 清同治光绪间佛镇翰文堂刻本,,, 清光绪元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年(,,,,)友文会刻本,,,, 清光绪二年(,,,,)仿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五福堂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光裕书屋刻本,、,,(存卷一至 卷五)、,,,、,,,、 ,,,、,,,、,,,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 本 清光绪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书,,,, 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年(,,,,)上海顺成书局石,,,,、,,, 印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聚和堂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 (,,( 附录, 清光绪二十六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汉文书局刻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石,,, 印本 清文林堂刻本,,, 清梓潼会刻本,、,,, 清汀城崇英堂刻本,,, 清广州味经堂刻本,,,, 清刻本,,,、,,,(残)、 ,,,、,,, 精抄本王羲相劂润, 抄本,、,,,、,,,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大文书局铅仿宋古本,,, 印本 民国二十六年(,,,,)世界书局铅印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 石印本,,,、,,,、,,,、 ,,, 广东佛镇文华阁藏板,,,、,,,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金匮方歌括,六卷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清道光十六年(,,,,)广州纬文堂藏板,,,、,,, 清道光十六年(,,,,)南雅堂藏板,,,、,,,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局,,, 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石,,, 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间南清河王氏木活字本, 清南雅堂藏板,,,、,,, 清刻本,,,、,,,、,, 纬文堂刻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佛镇文华阁藏扳,,, 广州十八甫石经堂,,, 无出版项,,, ,,,女科要旨,四卷清道光二十年(,,,,)南雅堂刻本,,,,,,,,,,,,,, ,,,,、,,,,、,,, 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清咸丰刻本,,, 清同治九年(,,,,)绥定达县明德善堂,、,,, 刻本 清光绪二年(,,,,)仿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扫叶山房刻,,, 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校,,,、,,,(残)、,,, 刻本(残)、,,,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残)、,,,,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石印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石印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稽古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八年(,,,,)香港中华印务,,, 有限公司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校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文新书局,,,、,,,, 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重庆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校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富记二传局,,,、,,, 校刻本 清友文堂刻本,、,,, (,,( 附录, 清桂芸堂刻本,,, 清渔古山房刻本,,,,、,,,、,,, 清恒文堂刻本,,, 清大文堂刻本,,, 清文英阁刻本,,,、,,, 清刻本,,,、,,,、,,,、 ,,,、,,,、,,, 民国四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民国十八至民国二十四(,,,,—,,,,),,,、,,, 上海三星书局石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大文书局铅,,,,、,,,、,,,、 印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民国石印本,,, 民国铅印本,,, 石印本,,,、,,,、,,,, 抄本,,,,(残) 无出版信息,,, 见民国《医学引阶》本,,,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神农本草经读,四清嘉庆八年(,,,,)檀荫书屋刻本,,,,、,,,、,,,,、 卷,,,、,,,,、,,,、 , 清嘉庆八年(,,,,)桂芸堂刻本,,, 清嘉庆八年(,,,,)南雅堂藏板,,, 清嘉庆八年(,,,,)刻本,,,、,,, 清道光渔古山房刻本,,,、,,, 清道光两仪堂刻本,,, 清同治七年(,,,,)儒兴堂刻本,,, 清同治七年(,,,,)稽古堂刻本,,,、,,, 清光绪二年(,,,,)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五福堂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 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梓樟会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附录一卷,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大道堂刻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汉文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盛堂二传,,、,,, 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会石,,, 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巴蜀善成堂刻本,,,、,,, 清敦厚堂刻本,,,,、,,, 清珞本堂刻本,,,, 清末连元阁刻本附本草附录,,,、, 清南雅堂,,, 民国六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民国二十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 本,,,,、,,,、,,,、 ,,,、,,,、,,,,、 ,,,,、,,,、,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大文书局石书中附《本草崇, 印本原》及《本草经解》 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大文书局铅仿宋古本,,, 印本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民国佛山镇翰文堂刻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四川遂宁务本堂刻本,,,、,,, 上海文会书局石印本,,, 传抄嘉庆年间本附录一卷,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时方妙用,四卷清嘉庆八年(,,,,)刻本版刻时间据卷首,,, 序 清嘉庆八年,,, 清光绪十三年(,,,,)宏道堂刻本,,,,、,,,、,,,、 ,,, 清光绪十三年(,,,,)成都多文会刻本,,,, ((,,(( 附录, 清光绪十三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二传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书,、,,,、,,,、,,,、 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会石,,,, 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校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巴蜀善成堂校,,,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石,,, 印本 清渔古山房刻本,,,、,,,、,,,、 ,,, 清友文堂刻本,、,,, 清敦厚堂刻本,,, 清桂芸堂刻本,,, 清经元堂刻本,,, 清聚和堂刻本,,, 清稽古堂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清味根斋刻本,,, 清刻本,,,、,,,、,,,、 ,,,(存二、三卷)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石印本,、,,,、,,,、,,,、 ,,, 抄本,,,、,,,,(一卷) 日本江户时期写本,,, 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见萧氏趣园 (,,(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体全集 ,,,时方歌括,二卷清光绪十三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二,,林刻,,, 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上海图,饽集成,,,、,,, 印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新湖南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重庆信义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飞鸿阁书,,, 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文奎堂刻本,,, 清友文堂刻本,、,,, 清撞旃书屋刻本,,, 清桂芸堂刻本,,, 清稽古堂刻本,、,,,、,,, 清渔古山房刻本,,,,、,,,、,,,, 清经元堂刻本,,,、,,, 清文苑楼刻本,,, 清大文堂刻本,,, 清务本山房刻本,,, 清刻本,,、,,,,、,,,、,、 ,,,、,,, 清石印本,,,, 民国五年(,,,,)石印本,,,、,,,、,,, 民国六年(,,,,)上海群学社石印本附《景岳新方砭》,,,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附《景岳新方砭》,,,、,,,,、,,,,、 ,,,、,,, (,,( 附录, 日本江户时期写影本,,, 见萧氏趣园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景岳新方砭,四卷清嘉庆九年(,,,,)刻本,,,、,,,、,,,、 ,,,、,, 清嘉庆间刻本,、,,, 清道光十年(,,,,)芸香堂刻本,,,、,,, 清咸丰八年(,,,,)光霁堂刻本,、,,, 清咸丰十年(,,,,)经纶堂刻本, 清同治九年(,,,,)绥定达县明德善堂, 刻本 清光绪二年(,,,,)仿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二至九年(,,,,—,,,,)仁和葛, 氏啸园 清光绪三年(,,,,)渔古山房刻本,,,、,,,, 清光绪三年(,,,,)上海县东目耕斋刻,,,、,,,, 本 清光绪九年(,,,,)文奎堂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 清光绪二十一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 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三味书局校刻,,,、,,,, 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重庆信义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会石,,, 印本 清光绪宝庆经元书局刻本,,,、,,,、,,,, 清宝章堂刻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大文堂刻本,,, 清两仪堂刻本,,, 清友文堂刻本,,, 清稽古堂刻本,、,,,, 清巴蜀善成堂刻本,,, 清桂云堂刻本,,, 清五福堂刻本,,, 清敦厚堂刻本,,,, 清同文会刻本,,,, 清铜邑成文堂刻本,,,、,,,, 清成德堂刻本,,, 清渔古山房,,, 清刻本,,,、,,,、,, 清石印本,,, 日本江户时期写本,,,、,,, 民,),,巴文渊阁刻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稿本,,, 无出版项,,, 见啸园丛书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十药神书注解,一清咸丰七年(,,,,)刻本, 卷清光绪十五年(,,,,)刻本, 清光绪二十年(,,,,)湖南新化三味书,,,, 局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校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书局刻本,,,, 清光绪三十年(,,,,)上海经香阁书庄,,, 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重庆信义书局,,,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 清敦厚堂刻本,,, 清味根斋藏扳,,,、,,, 清抄本, (,,( 附录, 清刻本,,、,,,, 民国十九年(,,,,)上海锦章书局,,,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石,,, 印本 无版本信息, 见《群园医书六种》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神农本草经读,医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锦章二,,局,,, 学三字经,合一种共 八卷 ,,,金匮方歌括。伤寒清咸丰九年(,,,,)文奎堂藏板,, 真方歌括,合一种共十 二卷 ,,,公余医录,六卷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清嘉庆辛酉(六年)文选楼刻本,,, 清经元堂刻本,,,, 清刻本,,,、,, 刻本,,、,,, 六经楼藏板,,, 翰宝楼,,, ,,,陈修园先生晚余三清咸丰九年(,,,,)三山林氏味根斋校,,,、,,,、,,,、 书刻本,,, 清光绪元年(,,,,)南雅堂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 本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三山林氏味根斋刻本,,, ,,,陈修园公余四种清嘉庆八年(,,,,)刻本,,, 清道光渔古山房刻本附《本草附录》, 清刻本,,, ,,,陈修园公余五种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残)、,,、,,,,、 本,,,、,,, 清刻本,,,、,,, 民国十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民国十一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 本 民国二十二年(,,,,)上海锦章图书局, 石印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国二十三年(,,,,)上海鸿文二辂局石,,,,、,,,, 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共和二,,局石,,,(残) 印本 民国三十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 本,,,,、,,,、,,,、 ,,,,、,,,、,,,,、 ,,,、,,,,、,,,、 ,,,, 上海广益书局,,, ,,,陈修园公余六种清咸丰十年(,,,,)经纶堂刻本,,,、,,, 清同治七年(,,,,)刻本, 清同治九年(,,,,)绥定达县明德善堂,,,,、,,,、,,,、 刻本,,,、,,,,、,,,,、 ,,,,、,,,,、,,,, (存五种)、,,,,、 ,,, 清光绪十三年(,,,,)四川遂宁务本堂,,,、,,,, 刻本 清光绪二十六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成都多文堂刻,,,, 本 清光绪刻本,,, 清宣统元年(,,,,)宝庆富记二持局刻本,,,, 清两仪堂刻本,,,, 清渔古山房刻本,,, 清稽古堂刻本,,, 清成德堂刻本,,, 清巴蜀善成堂刻本,,, 民国八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陈修园医书八种清刻本,,, ,,,陈修园医书十五种清同治五年(,,,,)维经堂刻本,,,, 清光绪刻本,, 清末连元阁刻本,、,,, ,,,南雅堂医书全集清同治四年(,,,,)文奎堂刻本,,,、,,,、,,,,、 (陈修园医书十六种), 清同治四年(,,,,)南雅堂藏板刻本, 清同治五年(,,,,)南雅堂刻本,,,、,,,、,,,,、 ,,,,、,,,(残) (,,( 附录, 清同治间刻本,,,(存十五种) 清同治八年(,,,,)广州纬文堂等刊, 清同治九年(,,,,)奎壁堂刻本,,,(存十种)、 ,,,、,,,,(残)、 ,,, 清光绪三年(,,,,)渔古山房刻本,,,、,,,,、,,,, 清光绪六年(,,,,)经国堂刻本,,, 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清光绪十五年(,,,,)福建长乐书局刻,,,、,,,、,,,, 本 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刻附医著九种,,,、, 太 清光绪十九年(,,,,)校经堂刻本附医著九种,,,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济堂石印本,,,,(存十五种) 清光绪二十四年(,,,,)成都多文会刻,,,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鑫记书庄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上海飞鸿阁书,,, 局石印本 清巴蜀善成堂刻本,,,,(残)、,,,、 ,,,、,、,,, 清宝章堂刻本,,,,(存十三种) 清五福堂刻本,、,,,、,,,(残) 清宏道堂刻本,,,(存十五种) 清大文堂刻本,,,、,,,(残)、 ,,,、,,,(残) 清经元堂刻本,,,、,,,(存十五 种) 清友文堂刻本,,, 清撞蔼书屋刻本,,, 清灵兰堂刻本, 清刻本,,,, 民国九年(,,,,)上海群学社石印本,,, 民国上海久敬斋书局石印本,、,,, 民国铸记书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文华书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医书二十一清光绪十五年(,,,,)刻本,,,(残)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种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二,,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 ,,,、,,,、,,,,、 ,,,、,,,,、,,,,、 ,,,、,,,,、,,,、 ,,,、,,,、,,,、,、 ,, 清光绪十八年(,,,,),,, 清光绪十八年(,,,,)敦厚堂刻本,(存十八种)、 ,,,、,,,、,,, (残)、,,,(存十 二种)、,,,, 清光绪二十二年(,,,,)上海珍艺书局,(残)、,,,、,,,,、 铅印本,,,(残)、,,,(残) 清光绪二十五年(,,,,)文澜书局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江右泰和萧氏,,,、,,, 趣园刻本 清聚和堂刻本,,,, 清刻本,,,, 抄本,,, 民国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陈修园医书二十三清同治元年(,,,,)经纶堂刻本,,, 种清光绪二十一年(,,,,)学库山房刻本,,,、,,,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局刻本,,,、,,,、,,,、 ,,,、, 清光绪二十九年(,,,,)湖南益元书局,,,、,,,,、,,, 刻本(残)、,,,(残)、 ,,, 清光绪三十四年(,,,,)宝庆经元书局,,,、,,,、,,,、 刻本,,,、,(残)、,,,、 ,,,、,,,、,,, 刻本,,, ,,,陈修园医书二十四清同治六年(,,,,)刻本,,,, 种清光绪二十六年(,,,,)两仪堂刻本,,,(残) 清长乐友善堂刻本,】,, 清刻本,,,(存九种)、 ,,,, ,,,陈修园医书二十八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锦章书局,,, 种石印本 (,,( 附录, 清光绪三十年(,,,,)日新书局石印本,,,、,,, 清末石印本,,,(存八种) ,,,陈修园医书三十种清光绪十八年(,,,,)上海经香阁书庄,,,(残)、,,, 石印本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文宝琳记石印,,, 本 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书局石印,,,,、,,,, 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商务书局铅印,,,,、,,, 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盛堂书, 局 ,,,陈修园医书三十二清光绪二十一年(,,,,)宏道堂刻本,,,、,,,, 种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醉六堂书,,,),、,,, 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至清宣统元年,,,、,,,、,,,,、 (,,,,)四川巴蜀善成堂刻本,,,,、,,,,、,,,、 ,,,、,,、,,,、,,, 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庆汉文书局,,,,(残) 刻本 同心书记刻本,,, ,,,陈修园医书四十种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铅印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会石,,, 印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上海萃文书局石印本,,, ,,,陈修园医书四十八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文盛堂书,、,,、,,,、,,, 种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校正铸版 清光绪三十二年(,,,,)吴闽医学会石,,,,、,,,、,,,、 印本,,,,、,,,(存三 十六种)、,,,,、 ,,,、,,,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校,,,(残) 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石印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铅印本 清末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民国六年至民国二十四年(,,,,—,,,、,,,、,,,、 ,,,,)上海三星书店石印本,,,,、,,,、,,,、 ,,,、,,,、,,,,、 ,,,,、,,,、,,,、 ,,,、,,,、,,,、,、 ,,,、,,,、,,, 民国十五年(,,,,)上海昌文书局石印,,, 本 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三十六年(,,,,—,,(残)、,,,(残)、 ,,,,)上海大文书局铅印本,,,、,,,、,,,、 ,,,、,,,,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育才书局铅,,,, 印本 民国上海久敬斋书局石印本,,,,、,,,(残)、 ,,, 民国间上海广益书庄石印本,(残)、,,(存四 十三种) 民国上海铸记书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 ,,,、,,,、,,,,、 ,,,、,,,、,,,、 ,,,、,,,,、,,,,、 ,,,、,,, 上海中华书局,,, 石印本,,, ((,,( 附录, ,,,陈修园医书五十种清光绪三十一年(,,,,)上海商务印书,、,,,、,,,(残)、 馆铅印本,,,、,,,、,,, (残,、,,,,、,,,、 ,,,、,,,(残)、 ,,,(残)、,,,,、 ,,,,、,,,(残)、 ,,,,、,,,、,,,、 ,,,,、,,,、,,,、 ,,,(残)、,,,、 ,,,、,,,,(残)、 ,,,,、,,,(全、 残)、,,,、,,,,、 ,,,,、,,,、,,,、 ,,,(残)、,,,、 ,,,、,,(全、存 四十种)、,,,(全、 残),,,、,,, 清光绪三十一年(,,,,),,,(残)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 局 民国四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残)、,,, ,,,陈修园先生医书新上海锦章图书局书名页题名《南雅,,, 增五十二种堂医书全集》 ,,,陈修园医书六十种民国五年至六年(,,,,—,,,,)石印本,,, 民国八年(,,,,)上海扫叶山房,鸿宝,,,,、,,,、,,,,、 斋书局,群学社石印本,,,、,,,、,,,、 ,,,、,,, 民国十七年(,,,,)上海鸿宝斋书局,,,,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扫叶山房石,,,、,,,、,,,、 印本,,,(残)、,,,,、 ,,,、,,,,、,,,、 ,,,,(残)、,,, (残)、,,,、,,,、 ,,,、,,,,、,,,、 ,,,,、,,,、,,,、 ,,,、,,,、,,,、 ,,,,、,,,、,,,,、 ,,,、,,,,、,,, ,,,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清光绪三十三年(,,,,)上海广雅启新,,, 二伟局石印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章福记书封面笺题《陈修园,,,、,,, 局石印本七十种》,实仅五 十四种。 清宣统元年(,,,,)石印本,,, 清,,, 民国五年(,,,,)至民国六年(,,,,),(存四十八种)、 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残)、,,,、,,,,、 ,,,,、,,,,、,,, (残)、,,,,、,,,、 ,,,、,,,、,,,、 ,,(存六十七种) 民国十五年(,,,,)上海昌文书局石印,,, 本 民国二十一年(,,,,)上海章福记书局,,, 石印本 民国上海文成书局石印本,,(残)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存五十二 种)、,,,,、,,,、 ,,,,(存六十四 种)、,,,(存五十 二种)、,,,(存六 十四种)、,,,(存 六十四种)、 民国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本,,,,、,,,,、,,,、 ,,,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上海文华书局,,, ,,,陈修园先生医书民国四年(,,,,)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新增)七十二种民国十五年至民国十七年(,,,,—,,,,、,,,(残)、 ,,,,)上海昌文书局石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三十年(,,,,—实为五十种,,、,,,、,,,、 ,,,,)上海大文书局铅印本,,,,、,,,、,,,、 ,,,、,,,、,,,、 ,,,、,,,、,、,、 , 民国上海,。益书局万印本,,,(残)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实为五十种,,,(残)、,,,,、 ,,,(残)、、,,、 ,,,,, 民国铸记书局石印本,,, (,,( 附录, 民国上海鸿文书局,,, 上海锦章书局,,,、,,, 上海大文书局仿宋古本,,, 无版本信息,,,、,,, ,,,陈修园医书(此处清嘉庆刻本,,,(存五种) 所列为查访时,丛书内清道光十九年(,,,,)敦厚堂,(存十九种) 含具体种数不明:或有清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五年,,, 残缺,无法辨别)(,,,,)南雅堂藏板 清同治元年(,,,,)经阮堂,,, 清同治四年(,,,,)奎璧堂,,,、,,, 清同治四年(,,,,)年南雅堂,,,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印,,,、,,, 书局 清光绪二十九年(,,,,)上海锦章书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年,,,(存二十七种) 清敦厚堂刻本,,,(存十五种) 清刻本,、,,, 民国七年(,,,,)上海章福记书局石印,,, 本 民国八年(,,,,)上海扫叶山房,,,, 民国石印本,,,、,,,(存五十 六种) 民国上海商务印书馆,,,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存四十五种) 上海鸿文书局,,, 上海文华书局,,, 刻本,,, 石印本,,, 铅印本,,, ,,,伤寒论浅注补正,清光绪三年(,,,,)渔古山房,,, 七卷清光绪十五年(,,,,)上海江左书林,,, 清光绪十八年(,,,,)上海图书集成,,,, 印书局铅印本 清光绪二十年(,,,,)袖海山房石印,,,、,,,、,,,,、 本,,,,、,,,、,,, 清光绪二十二年(,,,,)、三十二年,,,、,,,、,,,, (,,,,)巴蜀善成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六年(,,,,)成都两仪堂,,,、,,,,、,,,,、 刻本,,,、,,,,、,,,,、 ,、, 清光绪三十四年(,,,,)赞化文社刻,,, 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千顷堂书,,,、,,,、,,,、 局石印本,,,,、,,,、,,,,、 ,,,、,,,,、,,,,、 ,,,、,,,,、,,,、 ,,,、,,,、,,,,、 ,,,,、,,,,、,,,、 ,,,、,,、,,, 清南雅堂,,, 清福州宏文阁,,,(残) 清裕成堂刻本,,, 抄本,,,、, 民国三年(,,,,)渝城瀛洲书屋刻本,,,,、,,,、,,,, 民国十二年(,,,,)成都望海堂刻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大达图二传,,,、,,,、,,,、 供应社铅印本,,,,、,,,、,,,,、 ,,,、,,, 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五年,,,、,,,、,,,、 (,,,,,,,,,)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 ,、 民国上海中国文学书局铅印本,,(残)、,,,(残)、 ,,,, 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 见《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见《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本 ,,,伤寒论浅注方论合清宣统元年(,,,,)至民国十二年,,、,,,、,,,、 编,六卷卷首一卷(,,,,)渭南严氏《医学初阶》刻本,,,,、,,,、,,,、 ,,,、,,,、,,,、 ,,,,、,,,,、,、,、 ,,,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千顷堂书,,,、,,, ,九卷局石印本 清光绪十九年(,,,,)石印本,,, 清光绪二十年(,,,,)袖海山房书局,,,、,,,,、,,,、 石印本,,, 清光绪二十年(,,,,)上海顺成书局石,,, 印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巴蜀善成堂,,,,、,,,, 校刻本 清光绪三十二年(,,,,)重庆中西书,,,、,,, 局铅印本 (,,( 附录, 清光绪三十三年上海文新书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千顷堂,,、,,,、,,,、,,,、 书局《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石印本,,,,、,,,、,,,、 ,,,、,,,、,,,,、 ,,,(残)、,,,、 ,,,,、,,,、,,,、 ,,,、,,,、,,,,、 ,,,,、,,,,、,,,、 ,、,,, 上海千顷堂书局《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石印本 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赞化文社刻,,, 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千顷堂,,,、,,,,、,,,、 书局石印本,,,、,,,, 抄本仅抄浅注补正部分,,, 民国三年(,,,,)重庆瀛洲书屋刻本,,,,、,,, 民,,十四年(,,,,)上海大达图书,,,,、,,,,、,,, 供应社铅印本 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千顷堂书,,,、,,,、,,,,、 局石印本,,,, 民国上海锦章书局《中西汇通医书五,,, 种》铅印本 民国上海中国文学书局铅印本,,,、,,,、,,,,、 ,,,、,,,、,,,、, 上海广益书局,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铅印本,,, 上海育才书局铅印本,,, 节抄本, 见《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见《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 ,,,金匮要略浅注方论清宣统元年(,,,,)渭南严氏刻本,,,、,,,,(残) 合编,十卷,,,、,、,,, 清宣统元年刻本,,, 清宣统元年(,,,,)至民国十二年,、, (,,,,)渭南严氏刻本 民国十二年(,,,,)渭南严氏校补本,,,、,,,、,,,,、 ,,,、,,, 见《四部丛刊》 见《医学初阶》本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岳新方诗括注解清嘉庆元年(,,,,)注韩居刻本,,,、,,,,、,,,、 ,四卷卷首一卷,,,,、,,, 清道光二十四年(,,,,)宝仁堂刻本,、,,,、,,,、,,,、 ,,,,、,,, ,,,时方摘要歌括抄本附《医学三字经》,、,,, ,,,真方歌括清道光二十八年(,,,,)陈庭梦抄本, ,,,急救异痧奇方清咸丰元年(,,,,)刻本,,, 清光绪十四年(,,,,)上海扫叶山房、,、,,,、,,,、,,,,、 江左书林刻本,,,,、,,,、,,, 清光绪十八年(,,,,)敦厚堂,,, 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 昧书局刻本 渔古山房刻本,,, 湖南书局刻本,,, 敦厚堂刻本,,,, 清刻本,,,、,,,、,,, 民国十年(,,,,)上海宏大善书局铅,,, 印本 民国二十四年(,,,,)上海三星书店,,, 石印本 见陈修园医书、南雅堂医书全集 ,,,伤寒医约录,三卷清咸丰九年(,,,,)书林南雅堂刻本,、,,, 清成都二酉堂刻本,,,,、,,,, ,,,医学金针,,卷清光绪三年(,,,,)刻本,,, 清光绪四年(,,,,)潘氏敏德堂刻本,、,,,、,,,、,,,、 ,,,、,,,、,,,,、 ,,,、,,,、,,,、 ,,,、,,,、,,,,、 ,,,,、,,,、,,,,、 ,,,、,,,、,,,、 ,,,,、,,,,、,,,、 ,,,、,,,、,,,、 ,,,、,,,,、,,,、 ,,,、,,,,、,,,,、 ,,,,,,,(,,,,,, ,,,、,,,,、,,,、 ,,,,、,,,、,,,、 ,,,、,、,,,、,,,、 ,、,,、,,,、,,, 清光绪四年(,,,,)刻本, (,,,( 附录, 清光绪九至十年(,,,,,,,,,)江砥书,,,、,,,、,,,、 局《群园医学丛书》刻本,,,、,,,、,,,,、 ,,,、,,,,、,、,,,、 ,,,、,,,、,,、,,,、 ,,, 清光绪二十三年(,,,,)江苏书局刻,,, 本 清光绪《华园医学六种》本,,, 清刻本,,,(存卷三、四)、 ,,,、,, 抄本,,,、,,,,、,,, 见《华园医学六种》 ,,,医学寻源易简录,清嘉庆道光间刻本,,, 二卷刻本,,, ,,,医学易通民国中华新教育社石印本,, ,,,医医偶录,,,卷清同治十三年(,,,,)蜀川蓬莱友善,、,,,、,,,、,,,、 堂刻本,,, 蜀川蓬莱友善堂重刻本,,, 清宣统元年(,,,,)刻本,,,、,,,、,,, 民国二十二年(,,,,)赵鹤年募资石,,, 印本 见《珍本医书集成》本第十四分册 ,,,家藏心典,十六卷清道光年间刻本, 清道光十一年(,,,,)文焕堂刻本,,, ,,,南雅堂医案,),卷清宣统二年(,,,,)石印本,,, 民国九年(,,,,)国粹书局石印本,,,, 民国九年至民国十八年(,,,,—,,,,),,,、,,,、,,,、 上海群学书社石印本,,,、,,,、,,,、 ,,,,、,,,,,,,、 ,,,,、,,,,、,,,,、 ,,,,、,,,,、,,,、 ,,,、,,,,、,,,、 ,,,,、,,,,、,,,,、 ,,,、,,,,、,,,,、 ,,,、,,,、,,,、 ,,,、,,, 见《陈修同医书四十八种》 ,,,医学新案清光绪三十二年(,,,,)望海堂刻本,,, 清刻本,,, ,,,陈修园方歌,一卷清宣统三年(,,,,)南海黄氏《医学, 三书》本 ,,,陈氏医案清光绪三十二年(,,,,)成都刻本书名页题《修园心,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案》;与《医学真传》 合刻。 ,,,公余汇抄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槐二忙屋,,, ,,,公余清光绪二十七年(,,,,)湖南新化三味,,, 书室 ,,,南雅堂医书外集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全一册。,,, ,,,陈修园医说抄录,明治二十年鹿兄岛门人久木田重刚钞,,, 一卷本 ,,,陈修园医谈,,卷江户末静周浅田惟常纱本,,,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俞慎初:《福建历代医著简辑》,福建省医史学会,,,,, ,陈玉麟等:《南阳陈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孟昭涵修,李驹纂:《长乐县志》卷二十四,民国六年铅印本 ,李厚基、修陈衍等纂,郑贞文续修,魏应麟续纂:《福建通志》四十四总卷第四 分卷,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七年间修印本 ,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子部医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施廷镛:《中国丛书综录续编?子部医家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吉籍分类目录》,东北师范大学 图书馆,,,,, ,,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天滓师范大学图 书馆,,,,, ,,中华书局:《古籍整理图书目录(,,,,,,,,,,)》,中华书局,,,,, ,,孙学雷:《地方志?书目文献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叶怡庭等:《历代医学名著序集评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天津中医学院:《中国分省医籍考》,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邱德文等:《中医学重要著作选介》,贵州人民出版社,,,,, ,,魏隐儒:《中国古籍印刷史》,印刷工业出版社,,,,, ,,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巴蜀书社,,,,,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组:《福建地方文献及闽人著述综录》,,,,, ,,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陈梦赉:《中国历代名医传》,科学普及出版社,,,,, ,,俞慎初:《福建四大名医》,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医史学会,,,,, ,,俞慎初:《闽台医林人物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医古籍出版社,,,,,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目录》,京都大学人 文科学研究所,,,,, ,,李书田:《古代医家列传释译》,辽宁大学出版社,,,,, ,,杨士孝:《二十六史医家传记》,辽宁大学出版社,,,,, ,,严云芸:《中国医籍通考》,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林惠光:《陈修园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白寿葬:《中国通史?第,,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第,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吉少甫:《中国出版简史》,上海学林出版社,,,,,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 ,,长乐陈氏联谊会:《长乐陈氏乡情》,,,,, ,,真柳诚,王铁策:《日本现存中国散逸古医籍的分析》,见《日本现存中国散逸 古医籍》,,,,, ,,陈瑞春:《普及中医的陈修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端宜等:《馆藏台湾中医书目》,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 ,,黑田源次:《中国医学书目》,台北文海出版社,,,,, ,,裴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王姝琛,崔为:《陈修园,家藏心典,探赜》,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第,期 ,,盂庆云:《陈修园的出版公案》,江西中医药,,,,,第,,期 ,,林惠光:《陈修园整理古医籍思路初探》,中国医药学报,,,,,第,期 ,,甘惠娟:《清代中医科普大家陈修园》,福建中医药,,,,,第,期 ,,陶御风,《一部弘扬普及性医著的好书——喜读,陈修园医学全书,》,福建中医 药,,,,,第,期 ,,崔为:《一代儒医陈修园》,中国社区医师,,,,,第,,期 ,,崔为、苏颖:《陈修园著作真伪辨疑》,辽宁中医杂志,,,,,第,,期 ,,崔为:《,伤寒医约录,钩沉》,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第,期 ,,林慧光,林赛容:《陈修园对时方的实践与贡献》,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第,,期 参考文献 ,,李春生:《浅述陈修园对,伤寒论,的研究》,国医论坛,,,,,第,期 ,,林慧光,阮少涵:《陈修园研究,金匮要略,的特点初探》,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第,期 ,,刘德荣:《陈修园,医学从众录,的学术成就探讨》,中华医史杂志,,,,,第,期 ,,杨玉岫:《陈修园妇科学术思想探析》,新中医,,,,,第,,期 ,,刘德荣,杨云明:《俞慎初教授运用陈修园时方的经验》,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第,期 ,,王自强:《陈修园的脾肾观》,福建中医药,,,,,第,期 ,,戴月笙:《浅谈陈修园对脉学的成就》,福建中医药,,,,,第,期 ,,王紫阳:《浅谈陈念祖的学术思想》,江苏中医,,,,,第,,期 ,,林慧光:《试论陈念祖的医学教育思想》,中医教育,,,,,第,期 ,,张志远:《论陈修园医学思想》,中医临床与保健,,,,,第,期 ,,叶锦先:《试论陈修园其人其术》,江苏中医杂志,,,,,年第,期 ,,林慧光:《福建长乐陈修园故居》,中国民间疗法,,,,,年第,期 ,,福建中医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关于陈修园的,,,事》,福建中医药,,,,,年 第,期 ,,林亦岐:《长乐陈修园先生年表》,新中医药,,,,,年第,卷第,,期 ,,陈国清:《清代名医陈修园》,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年第,卷第,期 ,,赵正山:《陈修园二事考证》,福建医药杂志,,,,,年第,期 ,,俞慎初:《陈修园学术经验简介》,福建医药杂志,,,,,年第,期 ,,刘葵波:《论清代武英殿的刻书活动》,图书馆杂志,,,,,第,期 ,,彭平一:《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事业史略》,株洲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第 ,期 ,,王吉民:《伯驾利用医药侵华史实》,医史杂志,,,,,第,卷第,期 ,,孙溥泉:《中医科普大师陈修园的著作为什么能经久受到欢迎》,中医教育,,,,, 第,期 ,,卢银兰:《清代粤地刻印医书动因初探》,医史博览,,,,,年第,期 ,,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年博士论文 ,,张宗文:《晚清官书局的图书发行》,编辑学刊,,,,,第,期 ,,李伯聪:《试评陈念祖》,新中医,,,,,年第,期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芮立新, 林惠光:《,医学三字经,对普及中医教育的意义》,中医教育,,,,,年 第,期弟,删 《陈修园论治骨伤病症经验举要》,中医药学报,,,,,年第,期 ,,林慧光:
/
本文档为【清代福建名医陈修园医籍考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