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

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

2017-12-22 22页 doc 46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 第一節 歐陽脩生平 正式進入歐陽脩的創作世界之前,先簡單介紹其人生平,以掌握作家生命程及 思想軌跡。 歐陽脩17,字永叔,吉州永豐縣人 (祖籍吉州縣) 。生於宋真宗景德四 (1007) , 卒於宋神宗熙五(1072) ,享十歲,贈太子太師,諡文忠。廿四歲,試部 得第一,為元,三月舉進士甲科,授將仕郎,試秘書校書郎,充西京(河南陽) 守推官,官部侍郎,兼翰侍學士,拜樞密副使,知政事,十五歲以觀文 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歐陽脩的政治活動以滁州之貶為界線,可分為前後期,儘管 其政治思想與實踐受到當時時代...
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
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 第一節 歐陽脩生平 正式進入歐陽脩的創作世界之前,先簡單介紹其人生平,以掌握作家生命程及 思想軌跡。 歐陽脩17,字永叔,吉州永豐縣人 (祖籍吉州縣) 。生於宋真宗景德四 (1007) , 卒於宋神宗熙五(1072) ,享十歲,贈太子太師,諡文忠。廿四歲,試部 得第一,為元,三月舉進士甲科,授將仕郎,試秘書校書郎,充西京(河南陽) 守推官,官部侍郎,兼翰侍學士,拜樞密副使,知政事,十五歲以觀文 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歐陽脩的政治活動以滁州之貶為界線,可分為前後期,儘管 其政治思想與實踐受到當時時代與階級的局限,容或有足之處,但是貫穿歐陽脩一生 政治活動的思想基調,是革弊興、憂國愛民,這是容否認的。 歐陽脩在文壇活躍時間頗長,隨著紀增長、宦海起伏、生活或順或逆,心境也必 然有所同,進而影響其創作與風格,因此本文將分期介紹作家生平重要跡及生 立 政 治 大 學 國 命情調, 俾掌握其創作及詩詞作品情懷之內涵。 一般,歐陽脩的一生以滁州之貶為界,可粗分為前後期,前期的歐陽脩盡情 享受青春之;滁州以後的歐陽脩,以自己的頹然忘我與鳥獸的自然無知相諧和,從而 把握心的自由歡,與早相比,從自發的青春之到醉翁的達而後,為雖同, 但心深處卻增加綿世事的性厚。前後期又可各分三期,所以以下分為青少 期、初入仕途、慶新政、十輾轉、重返朝廷、求退致仕階段介紹其生平重要事蹟 及心轉折過程。 18 al Ch engchi i Un 一、青少期(1007-1030) 此期是從歐陽脩出生到廿四歲中進士。 歐陽脩四歲喪父,母親鄭夫人方廿九歲,帶著兒前往隨州投靠歐陽脩的三叔? ?歐陽曄,五歲到廿二歲,歐陽脩是在隨州過的。因為家貧,母親以荻畫地教他寫 字,他也常跟好友堯輔(隨州城南之大族)借書抄,因書刻苦加上天資聰穎,往 往書待抄完已能成誦,少作詩賦文章文筆,叔父歐陽曄十分看好他將的成 17 「脩」是其名正寫,但自宋以「脩」與「修」通用,逐漸以「修」代「脩」 ,本文仍採用正名, 但於此處作明以正視聽。德清經過詳細考察後: 「將〝歐陽脩〞俗寫成〝歐陽修〞 ,譜主生前 業已出現,並漸成趨勢,最終為其本人所接受。」詳德清: 《歐陽脩紀》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6 7 月第一版第一刷, ,頁 1 按語。 18 依據德清: 《歐陽脩稿》 ,京: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及德清: 《歐陽脩紀》 ,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 月,整而成。 6 er v sit Nat y io n 就 十歲時接觸到韓愈的文章就非常喜愛其磅礡的氣勢, 。 為日後詩文革新運動播下種子。 十七歲加隨州州試,雖然文章寫得很出色,但因脫韻而第。三後通過州試, 隔春天加部貢舉中。廿二歲攜文拜謁著名的翰學士胥偃獲得賞,被置門 下給予指導,並在京師前輩面前加以揄揚,此後加國子監考試、國學解試、部貢舉 都獲第一。天聖八(1030)中進士甲科,授西京(今河南陽)守推官,開始其從 政生涯。 二、初入仕途時期(1031-1042) 此期從歐陽脩廿五歲擔任西京守推官,到卅歲出任州通判。 歐陽脩於天聖九(1031)三月到西京陽就職,當時西京守長官錢惟演喜文愛 才,是西崑派主要作家。在其幕府中萃集一批文人名士,歐陽脩在此結許多好友, 經常結伴出遊、磋琢磨、共進文思,其中關係最密的是梅堯臣(聖俞)和尹洙(師 ) 。此外還有謝絳(希深) 、蘇舜欽(子美) 、尹源(子漸) 、富弼(彥國) 、王(幾 道) 、楊愈(子聰) 、張先(子野)等人。從這個時期開始,歐陽脩拋棄作為仕途敲門磚 的四文,轉而習作古文,這是他從政生涯的肇始,也是他涉足文學的起步。 西京推官是個閒散的官職,因此歐陽脩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遊覽山水、飲酒宴、 賦詩作文上頭,還因此遭到先後任長官(錢惟演、王曙)的勸誡。過在遊之餘, 歐陽脩其實也十分關注政治時勢的發展,結范仲淹,並追隨他投身於朝政改革事業。 景祐元 (1034) 西京推官任滿後,歐陽脩回京師,由王曙推薦,通過學士院考核, 升為館閣校勘,與《崇文總目》編纂工作。景祐三(1036)范仲淹譏時弊,與權 相夷簡發生激衝突,被貶知饒州(今江西波陽) ,朝廷並下達「戒越職言事」的禁 當時唯一能仗義執言的諫官高納卻屈從宰相旨意, 。 因此歐陽脩憤而寫下著名的 〈與 高司諫書〉斥責高納「知人間有羞恥事」 。高納持信向朝廷控告,歐陽脩被貶 為峽州夷縣。當時蔡襄有〈四賢一肖〉詩敘頌其事,一時之間傳誦京師,甚至 傳邦外。 「四賢」指的是被貶逐的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脩, 「一肖」即指高納。 歐陽脩帶著母寡妹,幾乎是被驅趕出京師的,到夷的途遙遠,因為苦於大暑, 又 缺乏馬匹,得繞遠道走水,歐陽脩《于役志》詳載沿途的艱難困苦。到夷 ,歐陽脩實踐其守土安民的政治,公事之餘,潛心寫作《新五代史》 ,又四出遊 玩,過著逍遙自得的日子。 景祐四(1037)調任乾德(今湖光化)縣,寶元二(1039)被起舊官, 權武成軍節判官廳公事,次春至州(今河南縣)就任。康定元(1040) ,仁 宗因對西夏用兵慘敗,國家面危亡之際而圖改革,解除「戒越職言事」的禁,將 范仲淹提升為陝西經安撫副使,歐陽脩也被召還京師,繼續與編纂《崇文總目》 。 慶元(1041) 《崇文總目》編成,歐陽脩改官集賢校,次因次上書報,自 請外任,慶二(1042)九月出任州通判。 歐陽脩陽詩酒漫的生活,雖然只維持三,但他在以後的歲月反覆回憶, 幾乎構成他詩歌吟詠盡的主題,這折射出他性格深處,淘洗盡的疏漫之氣;景祐 間貶放夷,一反古人悲悽之態,可其早放逸羈中,已有一份感慨多思、達觀 7 邁往的智。清朝莊有恭: 「事業起夷,眼界原從閱增」19,夷時期確是歐 陽脩政治想走向成熟,人格品質趨於完善和後期文學活動取得巨大成就的奠基時期。 三、慶新政時期(1043-1045) 此期從歐陽脩卅七歲知諫院,到卅九歲貶知滁州。 慶三(1043)二月歐陽脩被召回京師,以太常丞知諫院,十月又以右正言知制 誥,負責草擬皇帝詔,開始進入文學侍從並與朝政改革。他上朝進諫,退朝草 制,推薦許多正直之士進入諫院,改革派逐漸掌握中書、樞密院及諫院,改革派大權 在握,新政運動隨之蓬勃興起。 在慶新政中歐陽脩踔厲風發,奮顧身,以夷簡為首的守舊派大臣視之為眼中 釘,欲除之而後快。慶四歐陽脩受讒被擠出朝廷,派往河東考察廢除州以及民 間私鑄鐵錢的弊得失。同月知政事范仲淹面對守舊派的百端攻擊和仁宗的種種 疑忌,決定自引退,很快獲得批准,富弼也京宣撫河。歐陽脩七月回京,八月又 出任河都轉運按察使。慶五初,范仲淹、杜衍、韓琦、富弼等先後被宣布罷政, 改革措施旋即被取消,新政完全歸於失敗。因為歐陽脩長期攻擊、指斥朝中權貴,慶 五上半,守舊派為打擊歐陽脩,織所謂「張甥案」 ,指控他與妹婿張正前妻 之張氏有曖昧關係,雖查無實證,最後仍因使用張氏嫁妝購買田而坐貶滁州。這是 歐陽脩第二次為實踐其政治,改革朝政而遭受貶逐。 四、十輾轉時期(1045-1054) 此期從歐陽脩四十歲貶知滁州,到四十八歲服母喪守制於潁州。 開京師後,歐陽脩知滁州半,知揚州一,知潁州一半,知應天府兼南京 守司事近,直到至和元重返京師,其間時近十,輾轉四方。對這段平凡的 歲月,歐陽脩在〈述懷〉詩中稱之為「十困風波,九死出檻阱」 。 慶五(1045)十月,歐陽脩到滁州上任,滁州風景優美、民風淳樸,他在這個 偏州盡心民事、實施寬簡政治,公事之餘,悠遊山水、寄情風月,生活安閒而自適。歐 陽脩常常攜酒往遊風光秀的瑯琊山,他在曠世名作〈醉翁亭記〉中自敘其放情山水的 趣,及與民同的喜悅,抒發一種曠達的高雅情懷。 然而,嘯傲山水之外,歐陽脩內心深處其實並平靜,方四十而號「醉翁」 ,是 帶著一點自我揶揄的意思的。守舊派仍斷地報改革派及其擁護者,對於好友同時也 是新政擁護者的石介,被守舊派迫害而死,甚至還要開棺驗屍,歐陽脩既憤慨又震驚, 他接寫〈徂徠集〉和〈重徂徠集〉二詩為戰友伸張正義,在這首詩中我們得 以窺歐陽脩守滁期間內心世界的深層內容。 慶八(1048) ,歐陽脩移知揚州,他感謝仁宗恩典,但因憂懼守舊派攻擊,加 上揚州是大郡,政務繁忙,無暇照顧羸病懨懨的慈母,因此以眼疾為由,自請移知小郡 ??潁州,自此與潁州結下解之緣。 19 袁枚《隨園詩話》卷一所載莊有恭詩: 「事業起夷,眼界原從閱增。況有文章堪潤色,妨 風骨崚嶒。分杯水余同況,明徹晶爾獨能。儒風政多暇,新詩好與寄吳。」 (清)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67 條(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5 月) ,頁 24。 8 潁州,舊稱汝陰,州城西郊有個風景絕勝的西湖,歐陽脩但迷西湖佳景, 「愛 20 其民淳訟簡而物產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 ,於是萌發退休後終西湖的頭,並邀 好友梅堯臣一起在西湖邊買田建屋。歐陽脩知潁一半,實施寬政,造福潁人。皇祐二 (1050)改知應天府兼南京守司事,南京是宋陪都,達官貴人往熙攘,歐陽脩 秉性耿直,待客如一,肯曲意逢迎,難免招致一些閒言閒語,後經陳升之陰訪民間, 俚語謂歐陽公為「照天燭」 ,回奏朝廷,才平安過難關。21 皇祐四(1052)三月,鄭太夫人病逝,歐陽脩職回潁州守喪,次八月將母親 歸葬吉州永豐沙溪,當冬天回潁州守制。 這個時期的歐陽脩,思想陷入極矛盾中,雖然仍堅信慶新政改革朝政的正當 性,對守舊派倒逆施,迫害改革者,感到憤憤平;然而殘酷的現實又使他深刻地體 會到朝政改革之艱難:從事改革必然會受到既得益者阻撓與攻訐。從事根本的革 新,成效太慢,大家等及;只改些枝節,又無補於事。究竟該如何改革,他有一種 無所適從的茫然感。22 五、重返朝廷時期(1054-1066) 此期從歐陽脩四十八歲守喪期滿,奉召返京,到十歲捲入「濮議」之爭。 至和元(1054)五月,歐陽脩守喪期滿,奉召回京。仁宗到這位慶臣鬚髮 皆白,禁惻然,任命他當內銓,負責銓敘九品以上官員。後因政敵攻擊差一點又被 外放,經過一番曲折,仍京師,與編修《新唐書》 ,久升為翰侍學士、集賢 殿修撰。至和二(1055)冬天,宋王朝派歐陽脩出使國,恭賀其新主登基,道宗 打破慣,讓皇叔等四位貴臣押宴作陪,以示對宋王朝的遇,也示對歐陽脩的尊重。 嘉祐二(1057) ,歐陽脩知部貢舉,管社會輿壓,借政革除科場 積弊,痛抑西崑與太學二體,提倡平自然的古文,以合而有效的選拔人才。這是 一次成功的科舉改革,但舉用非常多的能人(如蘇軾、蘇轍) ,還成功地扭轉當 時社會的文風,確保詩文革新運動的成功、有效性。嘉祐五(1060) ,歐陽脩等 修成《新唐書》奏上,推恩賞轉部侍郎,從此官運亨通,到逾花甲時,歐陽脩成 顯赫的朝廷勳貴。 這個時期宋朝因夏戰爭得到喘息苟安的機會,仁宗皇帝沉於個人聲色享之 中,歐陽脩雖地位蒸蒸日上,但憂國憂民、革弊興的政治初衷並未改變。他依然堅持 慶新政中的一些改革主張,如選才任人方面要抑制權貴、拔擢寒俊,朝政設施方面 要革除宿弊、健全制,社會民生方面堅持體恤民情、為民請命;至於那些意善, 但在腐朽的治下,施過程往往變形,而反加重人民負擔的改革措施,如 「新法」 、 「方田均稅法」 ,歐陽脩站在寬政愛民的場,則即使是他自己過去所建言,也惜加 以否定。 仁宗駕崩,繼子英宗即位後,對英宗生父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稱呼引發「濮議」之 爭,執政派認為應稱 「皇考」 ,臺諫派認為應稱「皇伯」 。雖然首開並主持濮議的是韓琦, 20 21 22 〈思潁詩後序〉《歐陽脩全集居士集卷四十二》(京:中華書局,2001 ),頁 600。本文所 , 引歐陽脩作品皆根據中華書局的版本,以下徵引只篇名及頁碼,以清者耳目。 歐陽發〈先公事跡〉《歐陽脩全集附》 , ,頁 2626。 〈與田元均財計書〉 ,頁 1014。 9 歐陽脩卻成為臺諫官主攻對象,後因皇太后轉態支持,由執政派取得勝,但是當時 士大夫公開表態支持歐陽脩觀點的,只有曾鞏、敞等少人,時一般是傾向臺諫派 的。 、求退致仕時期(1067-1072) 此期從歐陽脩十一歲因「長媳案」被誣告,到十歲與世長辭。 治平四(1067)二月,御史蔣之奇興起「長媳案」 ,誣告歐陽脩與長媳吳氏關係 曖昧,案情經朝廷查核,證明純屬誣枉,宋神宗次手詔安慰歐陽脩,蔣之奇等人也 遭到貶黜。可是歐陽脩身為宰輔,又是一代儒宗,遭此奇恥大辱,再也無心執政,決意 求退,以全晚節。至平四三月,自罷政,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 ,他譽亳州為「仙 鄉」 ,聲稱是有潁州,他就要在亳州安養天。赴任亳州途中,他枉道過潁, 擴建房舍作為退休的安排。在亳州任上撰寫《歸田》 ,還上五表,自陳衰病,乞求 致仕,神宗五詔書,賜恩准,反而在熙元(1068)讓他轉兵部尚書,改知青州 (今山東益都) ,並充任京東東安撫使。 青州任上的第二,王安石出任知政事,實施「熙新法」 ,勢迅猛,聲勢浩 大,震驚滿朝文武大臣,歐陽脩遠京師,沒有捲入朝廷爭,對新政先是眼旁觀 加可否,後因目睹青苗法實施弊端,除上書建言,還擅自吩咐本諸州軍暫停發放 秋青苗錢,結果受到朝廷詰責。 熙三(1070) ,朝廷任命歐陽脩為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東經 安撫使,兼并、代、澤、潞、、府、、石兵馬都總管,他上書辭命,一再 乞一淮潁間小郡,神宗他實在無意仕進,也就再勉強他,讓他改知蔡州(今河南汝 南) 。赴蔡途中,滯潁州,作〈一居士傳〉 ,自述晚生活情趣、精神寄託,反映出 他從早的詩酒雅放、性氣外鑠,轉向晚的文史自娛、恬退閒適。在蔡州任上又一再 上書請求告,終於得到神宗恩准,熙四(1071)月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的榮 銜致仕告退,歸居潁州西湖畔。 歐陽脩退休生活雖然短暫,卻十分愜意,遠新舊黨爭的風,在風光旖旎的西湖 泛舟垂釣,與人閒談品評古今詩歌,撰成《詩話》 ,創造我國古典文學批評新體制, 又親自編定自己的作品輯成《居士集》五十卷,熙五(1072)潤七月廿三日,逝世 於西湖畔的私第,享十歲。 七、歐陽脩的人格風範與文化成就 綜觀歐陽脩一生,性格剛正、直道事,寬厚待人、獎掖後學,其卓爾群的人格, 標舉於宋初特殊的社會環境中,但受到時人的推崇與讚賞,深刻地影響後代文人 士大夫的思想風貌與為準則。 《宋史忠義傳》序肯定歐陽脩等人的處世人格,對於 有宋一代士大夫忠義之氣的培育有造就之功: 士大夫忠義之氣,至於五季,變化殆盡。……真、仁之世,田錫、王禹偁、范仲 淹、歐陽脩、唐介賢,以直言讜倡於朝,於是中外縉紳知以名節相高,恥 相尚,盡去五季之矣。故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難屈,所在有 10 之。及宋之亡,忠節相望,斑斑可書,匡直輔翼之功,蓋非一日之積也。23 歐陽脩一生事展現其高尚的人格風範,對於扭轉宋初卑弱的士風,培育宋朝文人 士大夫正義氣節,具有積極的促進之功, 《宋史忠義傳》序這段話可謂蓋棺定的正 面評價。 歐陽脩同時又是一位創作多、涉及域廣、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學者,今 存的著作包含《居士集》《居士外集》《童子問》《外制集》《內制集》《表奏書啟 、 、 、 、 、 四集》《奏議集》《河東奉使奏草》《河奉使奏草》《奏事》《濮議》《崇文總 、 、 、 、 、 、 目敘釋》《于役志》《歸田》《筆》《試筆》《集古跋尾》《書簡》 、 、 、 、 、 、 ,此外還有 經學著作《詩本義》 ,史學著作《新五代史》《新唐書》的〈本記〉 、 〈志〉 〈表〉 ,詞作《近 體府》《醉翁琴趣外篇》 、 ,給後世許多寶貴的文化資產。 23 《宋史》卷四四, 〈忠義傳〉序(臺:鼎文書局,1978 ) ,頁 13149。 11 第二節 宋代文學氛圍 王水照在《宋代文學通》緒中談到作家與時代的關係: 文學是一種社會現象,必然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史條件的制約;作為文學 創作主體的作家,也可能在完全封閉自足的的心結構中進創作,必然接受 社會環境、時代思潮、文壇風氣的深刻影響。24 因此我們要研究歐陽脩的詩詞作品就須從宋代文學氛圍著手,要解宋代文學又須 從宋代政治、社會、時代思潮入手。 一、政治社會況及慶改革 宋代國,鑒於唐末五代藩鎮割據之害,實施中央集權,強幹弱枝之策;同時厲 「興文教、抑武事」25的文治政策,優文人士大夫,形成龐大官體系,士大夫能 深入地與統治體系,被賦予與皇家共治天下的地位,雖然使士大夫享有極高的尊嚴、 增加他們對國家的向心與使命感,卻也形成嚴重的冗官之弊,甚至 「居其官知其職, 26 十常八九」 。 雖然整個宋朝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生產斷提高,商業活躍,國家財政收入較前 代大幅增加,享有相對富裕的物質條件之下,使文化能全面活躍及發展;但到宋中 期,國家面嚴重的軍事、財政、社會問題,為支付、夏巨額歲幣、皇帝貴族花費 和維持龐大的官體系,舉國財政困難,百姓受到極嚴酷的剝削,以致仁宗 (1023-1063) 慶間發生多起變。 《宋史(食貨志》描述當時民生困苦的社會況: 水旱、霜雹、蝗蜮間為之災,幸而收成,公私之債,交爭互奪,穀未場,帛未 下機,已非己有。所食者糠(米乞)而足,所衣者綈褐而完。直以世服田畝, 知捨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耳。而況聚斂之臣,於租稅之外,巧取百端,以邀功 賞。27 國家面嚴重的軍事、財政、社會問題,激起士人改革的決心,在范仲淹的導之 下,知份子表現出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普遍「自覺精神」 ,具現為政治上的慶 改革,並掀起學術思想上的儒學興思潮。清朝全祖望綜觀宋代儒學興運動興起之初 的盛況時: 有宋真宗、仁宗之際,儒之草昧也。當時濂、之徒方萌芽而未出,而睢陽戚 士在宋,泰山孫氏在齊,安定胡氏在吳,相與倡明正學,自拔於塵俗之中。亦會 值賢者在朝:安陽韓忠獻公 (琦) 、高平范文正公 (仲淹) 、安歐陽文忠公 (脩) , 28 皆卓然有於道之大概,左提右挈,於是學校遍於四方,師儒之道以…… 仁宗朝是宋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轉折點。以范仲淹、歐陽脩為首的的改革派知 24 25 26 27 28 王水照主編: 《宋代文學通》 (高雄:高雄文圖書出版社,2000 ) ,頁 2。 (宋)司馬光撰,吉書時點校: 《稽古》卷十七(京: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 ,頁 182-184。 《宋史職官》卷一百十一(臺:鼎文書局,1978 ) ,頁 3768。 《宋史食貨志》卷一百七十三(臺:鼎文書局,1978 ) ,頁 4168。 (清)全祖望〈慶五先生書院記〉《鮚埼亭集外編》卷十(臺: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四 , 部叢刊》本) ,頁 675。 12 份子均身體地投入政治、社會、教育、學術、文學改革運動中。在政治上向保守 的政治勢提出挑戰,謀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和國家富強;在思想文化上則展開一 的的古與開新,並逐漸發展為對社會秩序與人道德高的追求;教育上特別注重 「士風」「士節」的培養;文學上則開始「詩文革新運動」 、 ,大大增強文學的現實 性、道德性、議性與思想性,僅古文蓬勃發展,科舉考試側重策、經義,經學、 史學與文學同時蒸騰,純文學也同程地沾染性的色彩,宋代的文學以其審美的 自由特徵深刻地呼應著時代需求。29 身為文壇盟主的歐陽脩在 創作上,與這樣的時代需求相呼應的作品以詩文為代表, 他僅倡導詩文革新運動建新的審美標準,要求文質並重,身體多方學習各家 優點,鎔鑄出一己獨特風格,甚而引一代風騷,主持科舉時打擊艱澀求怪的太學體, 獎掖後進提拔優秀的古文家,厚植改革派影響。 二、文化況 宋代文人有其獨特的時代精神,學者稱其為「宋型文化」30,用以和「唐型文化」 區別。舉其要者如:淑世精神與平民化、重節情、文化整合等,明如下: (一)淑世精神與平民化 由於在位者的鼓、科舉名額的增加,宋代士人大都自民間,對政治社會富有關 注之熱情,對國家百姓有使命感,努於經世濟時的功業建樹中,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 在政治上崇尚氣節,導致文學中重教化的淑世文學觀的強調和發揚。管政治場、學 術傾向,士人一致強調文學的實用性。如歐陽脩: 「我所謂文,必與道俱。」31王安石: 「治教政,聖人之所謂文也。」32蘇軾: 「詩文皆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33。 、 宋代文人遠承《文心雕》 「元道」「宗經」「徵聖」的點,近承韓愈以道為主、 、 、 文道合一的主張,而各自另有開展,但整體而言,均遵儒家重教化的文學觀。但在 正統的詩、文中如此,這種文學思想後也滲透到詞學域中,使詞從「侑酒助觴」的 社會地位,逐漸轉變成具有「騷雅」精神,能與「詩言志」的儒家傳統接榫。歐陽脩雖 只視詞為詩歌之餘事,用以聊佐清歡,但在少作品中仍經意地透出其個人情志, 或表達珍惜生命或感嘆宦途風波,我們在其中可觀察到文學演化的軌跡。 強調文學的實用性,形成宋人對平文風的倡導,而又罩於宋代社會平民化的整 體文化氛圍之中。對日用近事、家常人的關注,學術風氣趨於簡明,禪宗語、 學語、文人隨筆的大出現,以及詞曲唱等市井藝術的興起,標誌著漢唐之際, 那種傾向於鋪張揚厲、華誇飾,洋溢著貴族氣質、氣勢外爍的文化典範,已經向平民 29 30 程杰: 《宋詩文革新研究》 (臺:文津出版社,1996 ) ,頁 5-11。 根據王水照的法:第一個提出這組概的應是臺灣學者傅成,在 1972 發表〈唐型文化與宋型 文化〉一文, (《國編譯館刊》第一卷第四期) ,引起學界後續深究討。以下的明係酌王水 照主編《宋代文學通》緒〈宋型文化與宋代文學〉的意(高雄:高雄文圖書出版社,2000 ) ,頁 2-43。 31 (宋)蘇軾: 〈祭歐陽文忠公夫人文〉引, 《蘇軾文集》卷十三(臺:臺灣中華書局,1986 ) ,頁 1956。 32 (宋)王安石〈與祖擇之書〉《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臺:鼎文書局,1979 9 月) , ,頁 489。 33 (宋)蘇軾: 〈鳧繹先生詩集敘〉《蘇軾文集》卷十(臺:臺灣中華書局,1986 ) , ,頁 313。 13 百姓的、家常生活的,透現著素樸清新而又生動活潑的世俗氣息的文化典範的轉移。在 這種大氣候下的文學自然也要放棄許多誇言浮飾的方式,走向簡明扼要、平近人、生 動活潑,語言上則由古奧轉向平。 歐陽脩詩詞風格主要也是樸素清新、生動活潑,而他慣用的語言趨向平化,也可 觀察出他在文學創作上與時代的互動性。如〈古瓦硯〉〈初食雞食有感〉〈鬼〉等詩 、 、 關注日常生活器物, 〈漁家傲〉十二月鼓子詞詠十二月節慶民俗活動。 (二)重節情 宋代乃中國思想史上繼先秦、漢、魏晉、唐之後的又一高潮,其時的基本趨向是儒、 釋、道三教合,其交匯點正是對人在宇宙間主體地位的確,對精神世界的探與掌 握,對想人格的追求。 宋學又稱為學、新儒學,主要命題就是探究人在自然天地之間、社會人關係之 中的地 位與使命,重視人「與天地」的自主性和自覺性。宋人遨遊於精神域,習慣 把自己置於廣漠的宇宙間,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種「內而廣大」的思維特點, 表現在唯經、唯聖的獨思考精神上,形成宋明學家鮮明的懷疑精神。而且只 學家如此,如歐陽脩作《詩本義》辨正毛、鄭闕誤,還研究《春秋》可輕信三傳: 《春秋》二百,文約義甚夷。一從聖人沒,學者自為師。崢嶸眾家,平地生 嶮(山戲) 。相淞迂怪,各鬥出新奇。爾千餘歲,舉世知迷。焯哉聖人經, 照耀萬世疑。自從蒙眾,日月遭蔽虧。常患無氣,掃除浮雲披。還其自然光, 萬物皆之。〈獲贈姚闢先輩〉 ( ,頁 65) 宋代的疑古、批判精神但造就經學變古時代,也影響士人生活各層面,其詩文 創作及文學批評充滿人文精神和知性反的思辨色彩,進而影響各種文學也出現散文 化、議化現象。從梅堯臣和歐陽脩開始, 「以文為詩」的傾向是眾所周知的宋詩特色; 在蘇軾、辛棄疾等人手中,詞由「以詩為詞」發展到「以文為詞」 ;賦也下散文化的 佳作,如歐陽脩〈秋聲賦〉 、蘇軾〈赤壁賦〉 ;駢文也強調辭藻和用典,反而借重散 文的筆調、氣勢;至於原本就是散文的「記」 ,在宋人手中則由記敘性質轉變為議性 質。 重節情除指向內容議性質,還指情感的凝斂,一方面由於宋代文人重氣格、 重雅趣,故而感情的表達多屬內式,像唐人那麼奔放;另一方面也因宋代繼唐詩巔 峰之後,得求新轉變以尋求自己的史地位所採取的手段;此外,宋代印刷術發達 以致書冊傳速快、多,文人有多時間去細細品嘗、反覆吟詠,於是追求含 蓄雋永的滋味遂成為宋代文人的共。 對宋文化,其性的建構僅體現為社會人的關注和推重,還包括個體生命 價值觀的思考和展,而且以後一方面深入。人們追求在日用常的實踐中體現人生 的意義,以人格修養標示存在的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僅以往詩歌在文化中享有的 崇高價值受到挑戰,其吸引生命全幅投注使人殫精竭慮的活動方式受到反思。傳統 詩歌中,詩是「平之鳴」乃是基本信,但宋人日趨深入的道德性命之學中,逐 漸發展起的則是對人的實踐「意志」的肯定。宋代以前強調詩歌宣洩感情的功能,如 孔子「詩可以怨」 、韓愈「平則鳴」 ,宋人則對此現象乃至於「詩以洩憤抒情」的 整個信提出反思。宋代詩普遍肯定平淡的境界,推重其美、揄揚其格,就主要根源 14 於這種情感節制的思想。與唐人多取譬寄諷、寓物寫憤,多的帶有詩歌感事怨的色 彩有同;宋人把重點轉向社會史尤其是自然人生一般規和基本信的思推 求,表現出遠為靜、平實、客觀、富有史感和家常味的性色彩。在家用日常的生 活中,從身體的經驗,從耳聞目睹的一事一物中,去感受、去體會天地人生的道 ,由此建並斷確定社會人生的信,這是宋人最一般的文化心和思維方式,展 現在學講「格物致知」 ,在文學也可這種思維模式。管是詩文還是詞,都包含這 樣一個內在的深層的「情?」結構。34如歐陽脩在〈賦竹上甘〉悟出「物生隨所託, 晦顯各有宜」的心得; 〈堂中畫像探題得杜子美〉體會到「言茍可垂後,士無羞賤貧」 的道。 價值觀的變化,帶藝術之心的平淡,從而反對各種形式的艱難苦之態,要求 藝術創作上的平自然。對此實際上還應繫宋人生存態、思想心態,尤其是確 性主義的整體況認。唐代文學有著大致統一的形象和形式特徵,這就是追求鮮明 的形象和濃郁的意味,他們通過生動的意象和細節、深入的構思和凝的結構、富含音 韻和氣勢的語言實現。而宋代文學中充溢著關於政治和社會現實和史諸方面的觀察 和思考、和評,這些主要屬於性思維的內容,需要的是一種平和明晰的表達方 式和語言風格。這種靜的人生態在文學中表現為客觀靜的風格。 作為宋調的開創者,歐陽脩以〈食糟民〉詩抨擊朝廷榷沽政策與民爭,對自己身 為父母官能富國裕民而感到慚愧。 〈邊戶〉詩以邊民自敘口吻,控訴澶淵之盟帶「 地供賦租」「敢界河魚」的幸遭遇,詩人對腐敗政治有客觀靜的評分析。再如 、 〈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韓內翰〉「玉顏自古為身,肉食何人與國謀,」被朱熹評為: : 「以 35 議言之,第一等議;以詩言之,第一等詩。」 (三)文化整合 宋代文人的身分有個特點,他們大都是集文士、學者、官三種身分於一身的人才, 其知結構大都淵博宏大,宋代文化的開創性往往自他們對傳統文化傾心研究之後的 心得。如宋初詩壇的白體學白居,晚體學島,西崑體學商隱,固然都是踵武 唐人;即使是梅、蘇、歐等宋調的開創者也同樣崇奉前代詩歌,只過由晚唐轉向盛唐 的、杜、韓,並由形式與內容亦步亦趨進化成脫去形跡只精神,對典範的崇尚則始 終是宋人的創作精神。 如前所言,宋士大夫物質生活有基本的保障,生活品質較之前明顯提高,爲整個藝 術文化活動提供好的開展基礎。美的境界只存在於詩歌、音、書畫、書中, 是一種想的人生境界,如此一,他們的藝術創作顯得平淡輕鬆,與日常生活融為 一體。從慶新政改革失敗後,這樣的創作心態逐漸起。歐陽脩但繼承漢魏以 的文學自覺:以藝術的想像、形象的創造控訴現實的平,抒發人生的愁思,延伸 生命的價值。以藝術的創造遣散現實困惑,陶冶身心;以審美體驗發現人生的趣, 證示生命的美善。如〈戲答元珍〉以「曾是陽花下客,野芳雖晚須嗟」排遣「春 風疑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花」的鬱悶; 〈定風波〉 「暗想浮生何時好,唯有清歌一曲 34 35 程杰: 《宋詩文革新研究》 (臺:文津出版社,1996 12 月) ,頁 458。 (元)瞿佑: 《歸田詩話》卷中引(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 416 冊) ,頁 324。 15 倒尊」〈朝中措〉 、 「直須少,尊前看取衰翁」皆以豪俊放曠之筆抒發他對人生 的熱愛之情。 尊體及破體的現象,也在宋代創作或探討中形成相反而相成的重要趨向。宋 人一方面極強調尊體,提倡創作時要嚴守各文體的體制、特色要求,如陳師道引黃庭 堅語: 「詩文各有體,韓以文為詩,杜以詩為文,故工爾」36。嚴羽強調寫作「須是 本色,須是當」37。另一方面又大幅進破體為文的種種嘗試,以文為詩、以賦為 詩,以古入、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賦為文、以文為賦……,且風氣日盛,對宋代 文學的面貌及發展趨勢影響越越大。我們可以這麼:正因破體的趨勢日盛才又引起 尊體的反思。 對宋人,一體式、法則、慣都只是「用」 ,為抒情寫意的目的一無 可「通」 ,只有作到博通無礙、無施可,以至於隨物賦形、與文相忘,才真正體現出 精神上、人格上超越外物的自由瀟灑。植根於文德致治的時代沃土,適應新型士大夫人 格的表現需求,以文為賦、以文為詩、以文為四、騈散結合、運古入,同體式、 同慣、同技法間的融會貫通,乃至於詩禪一、詩畫一,打破文體間的壁障, 追求各種藝術視野、藝術表達方式的融會貫通,追求超越形式束縛、以無法為法的自由 境界,體現博雅通達的藝術發展精神。錢鍾書先生: 「名家名篇,往往破體,而文 38 體亦因以恢宏焉」 。同文體間的融合,以破棄成規體現對藝術自由創造的追求,宋 人一些無心插成蔭的藝術收穫從根本上著徹底的自由。 從《歐陽脩全集》收的內容包萬象,可以感受到一個文學大家應具的條件,只 有文學、經學、史學的多向開展各有所成,才能完足「文章冠冕」「得文章之全者」的 、 地位。文學越越與廣闊的文化活動繫,滲透在廣闊的精神時空之中。文學與文化活 動廣泛繫,文學越越獲得思想文化的滋養,同時也獲得向其他文化域蔓延的機 會。文學由此贏得天廣地闊,這是宋代文學革新的成功經驗,藝術創作真正成為士大夫 優越地位和儒雅人生自我肯定的自由形式。 以上概述宋代文化氛圍及歐陽脩在此氛圍中的創作表現,俾後續研究歐陽脩詩詞 比較時,能全面而深刻地解其作品思想、特色及價值。 36 37 38 (宋)陳師道: 〈後山詩話〉《代詩話》 , (臺:臺灣中華書局,1981 ) ,頁 303。 (宋)嚴羽: 〈滄詩話詩法〉《代詩話》 , (臺:臺灣中華書局,1981 ) ,頁 693。 錢鍾書: 〈全漢文〉卷十, 《管錐篇》 (三) (京:生活(書(新知三書店,2001 ) ,頁 67。 16 第三節 歐陽脩創作 歐陽脩是在范仲淹、石介等人的影響下,投身當時古明道思潮的,日後卻成為 宋詩文革新的袖人物,在他的導下,宋代的詩文改革成績超越唐代的韓、、元、 白等先驅。蘇軾在〈一居士集敘〉中評歐陽脩: 愈之後三百有餘而後得歐陽子,其學推韓愈、孟子以達於孔氏,著仁義之 實以合於大道,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推之於至,以服人心,故天 下翕然師尊之。39 「天下翕然師尊之」的歐陽脩所帶的詩文革新運動,成功原因有四:一、歐陽脩 的文學與創作均有顯著成就。二、歐陽脩能團結志同道合的文人群體,形成強大的 風潮。三、革新的時機恰能與當時政治變革思想結合,而獲得朝廷支持。四、歐陽脩執 掌貢舉大權,以政手段推其革新主張,因此能在短時間內成功扭轉士人文風。本節 重點即在闡述歐陽脩的文學創作,希望藉由解歐陽脩對文學的態進而檢視其作 品特質。 歐陽脩創作可歸納為大項:一、文道並重;二、追求平淡。 一、文道並重:先道後文而道廢文 歐陽脩對聖賢事業的朽、對人生的史價值抱有堅定的信。他認定「享於身者 有時而止,施於後者其耀無窮」40。當其勸善薦德時總忘言及「為善之效」41必有其 後;當其弔亡撫冤時,總認其有成而朽42,謂其後必「有待」43,以其通過史價 值的肯定樹起道德的信,以未的期望激發現實作為的積極性。44 歐陽脩在當時被稱為「今之韓愈」 ,正因為他積極倡導「學古為道」 。過,歐陽脩 所謂的「道」是士人安身命的根本,是人生實踐的信準則,而是虛幻的所謂「道 統」 。他在〈答吳充秀才書〉中批評「職於文」「至棄百事關於心」的文人習氣,提 、 醒學子能「甘於所悅而於所止」 ,而應在「為道」方面多下工夫。歐陽脩的「道」 指的是士人安身命的根本,是人生實踐的信準則,歐陽脩看重道的實用性、平性 及實踐性,因此他強調明道以致用: 「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後之以身,施之 45 於事,而又於文章而發之」 。 他在與後輩往的書信中斷強調道的功用,可使文章散發光輝、使施政有效果: 「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 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事者果致」46, 「大抵道勝者,文難而至也」47,甚至在經 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他對修身、施事、載文三者,有深一層的體認: 「施於事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宋)蘇軾: 《蘇軾文集》下(長沙:岳麓書社,2000 8 月) ,頁 773。 〈程公神道碑銘並序〉《歐陽脩全集》 , ,頁 341。 〈孫氏碑陰記〉〈張君墓表〉《歐陽脩全集》 、 , ,頁 942、381。 〈重徂徠集〉《歐陽脩全集》 , ,頁 46。 〈廖氏文集序〉《歐陽脩全集》 , ,頁 615。 程杰: 《宋詩文革新研究》 (臺:文津出版社,1996 12 月) ,頁 187。 〈與張秀才第二書〉《歐陽脩全集》 , ,頁 977。 〈答祖擇之書〉《歐陽脩全集》 , ,頁 1009。 〈答吳充秀才書〉《歐陽脩全集》 , ,頁 663。 17 者,有得有得焉;其於言者,則又有能有能也」 ;只有道德「修之於身者,無所 48 獲」 。 道德、事功、文章三者兼求並祈的古明道思想,揉合儒學古精神與士人傳統 中功名、文章種根深柢固的價值觀,成為一種以道義為本而又通變致用、積業成德, 有著廣泛的社會性和人生實踐性的人生想。這種兼具學者、官、文士等多種角色內 涵的士大夫、文人的人格模式,使歐陽脩在位道,無位則言傳道,著文垂世,由於 事業具有多樣化的選擇,並越越獲得自足 的意義,與傳統士人一直徘徊於仕與隱的 難境地同,歐陽脩的人格想提供後人多進退選擇的餘地。 歐陽脩雖重道,卻因此與學家一樣廢棄文學。他認為文學要爲社會服務,而 是狹隘的只爲道德服務。他認為文學必定要符合道: 「我所謂文,必與道俱」49,文 章應該與廣闊的社會人生相繫,應該體現出比其自身遠為高超的精神,應該服務於士 人人格的修養與發展。 「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 輝光」50文章功夫在乎其外,文章成就有 賴於人格成就,這一信在文學觀中有決定性的意義,其張揚主體的精神滲透在文學 的其他方面。歐陽脩文特別注重人格的修養,重視學問的作用,注意在藝術層 面考人的格調趣味,這些都反應文學主體意的加強。主體性的增強顯著促進個 人風格意的進一步發展,風格的形成並僅僅出於才氣的感性層面,而應從人格自 圓成的高加以追求。 歐陽脩詩少及氣,多言格、格、筆,其審美內涵特徵有二:一是突出個性品 格因素,二是突出學技巧因素。所謂氣格、筆,就是這些挺健的人格因素在詩歌中 的藝術轉換和表現。歐陽脩的筆觀集中代表這種氣格於主體個性和能的思想, 對詩人主體意志個性和藝術表現的重視。 總而言之,歐陽脩認為文學要爲社會服務,希望以新技巧代替或充實舊技巧,而非 取消一藝術技巧。因此他雖批評西崑末華靡,卻肯定楊億等人「雄文博學,筆有 餘」51。 某聞於《傳》曰: 「言之無文,而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 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於後世。……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彰; 言之所載者文而又小,則其傳也彰。52 古人之學者非一家,其為道雖同,言語文章,未嘗相似。53 文之於道既有繫性: 「事信言文,乃能表於後世。」 也有其獨性: 「為道雖同, 言語文章,未嘗相似。」歐陽脩文道並重的場是作為文學家出於文學本位場對文學 高價值的爭取。 48 49 50 51 52 53 〈送徐無黨南歸序〉《歐陽脩全集》 , ,頁 631。 (宋)蘇軾: 〈祭歐陽文忠公文〉《蘇軾文集》下(長沙:岳麓書社,2000 8 月) , ,頁 786。 〈答祖擇之書〉《歐陽脩全集》 , ,頁 1009。 《一詩話》《歐陽脩全集》 , ,頁 1947。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歐陽脩全集》 , ,頁 984。 〈與秀才第一書〉《歐陽脩全集》 , ,頁 1023。 18 二、追求平淡:標舉「淡而有味」 ,反對浮華巧及生澀險怪 追求平淡也是歐陽脩詩的重點,詩的功能是用以寄適,在順物怡情中展示人生的 雅逸與高超,這一詩歌價值觀體現在藝術創作層面,是反對苦吟以及各種技巧上的拘 執,歐陽脩〈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呈聖俞〉: 「文章損精神,何用覷天巧。」 藝術風格的自由恣縱、平淡無為、無施可,對應於自由自適的人格追求,藝術以自由 的形式真正實現「為人生」的功能。 歐陽脩在文集中多處強調詩歌的平淡之美。如: 世好競辛鹹,古味殊淡泊。〈送楊闢秀才〉 ( ,頁 22) 辭嚴意正質非俚,古味雖淡醇薄。〈張二生文贈石先生〉 ( ,頁 24) 紛華暫時好,俯仰浮雲散,淡泊味愈長,始終殊變。〈張二生文贈石先生〉 ( , 頁 24) 世味惟存詩淡泊,生涯半為病侵。〈書〉 ( ,頁 139) 淡而有味是歐陽脩所提出的重要審美標準。他所謂的淡泊是外表淡樸而內涵深刻、 豐富,所以才能淡泊而韻味愈長,他並將這份平淡美的感受喻為食橄欖般,入口似 苦澀,及滋味盡出,餘甘滿口,味之無極。54 如何做到淡而有味,歐陽脩自己沒有,但他極為讚賞梅堯臣提出「意新語工」的 點: 聖俞常語予曰: 「詩家雖意,而造語亦難,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斯為 善也。必能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盡之意於言外,然後為至矣。島云: 『竹山果,瓦瓶擔石泉。』姚合云: 『馬隨山放,雞逐野禽棲。』等,是 山邑荒僻,官況蕭條,如『縣古槐根出,官清馬骨高。』為工也。」予曰: 「語 之工者固如是,難寫之景,含盡之意,何詩為然,」聖俞曰: 「作者得於心, 覽者會以意,殆難指陳以言也。雖然亦可道其彷彿。嚴維: 『塘春水漫, 花塢夕陽遲。』則 天容時態,融和駘蕩,如在目前乎,又溫庭筠: 『雞聲 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島: 『怪禽啼曠野,日恐人。』則道辛苦,羈 愁思,於言外乎,」《一詩話》 ( ,頁 1949) 「意新語工」才能達到「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盡之意於言外」的化境。此 亦歐陽脩標舉的外表淡樸而內涵深刻、豐富,所以才能淡泊而韻味愈長。 他提倡平淡的同時,也主張詩是性情自然,宜勉強造作。他: 「強為則用 55 56 艱,用艱則有限,有限則竭」 他認為創作 「須待自然之至,其如常宜在心也」 , 因此他也反對雕琢,認為「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為」57,並以藝術的最高境界,在於與 造化合而為一。 余嘗愛唐人詩云: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則天寒歲暮,風淒木,羈之 愁,如身之。至其曰: 「野塘春水慢,花塢夕陽遲」 ,則風酣日熙,萬物駘蕩, 54 55 56 57 〈水谷夜寄子美聖俞〉「梅翁事清,……近詩尤古硬,咀嚼苦難嘬。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 : , 《歐陽脩全集》 ,頁 28。 〈與秀才第一書〉《歐陽脩全集》 , ,頁 1023。 〈與澠池徐宰〉《歐陽脩全集》 , ,頁 1023。 〈與石推官第二書〉《歐陽脩全集》 , ,頁 992。 19 天人之意,相與融洽,之欣然感發。謂此四可以坐變寒暑。詩之為巧,猶 畫工小筆爾,以此知文章與造化爭巧可也。〈與秀才第一書〉 ( ,頁 1023) 歐陽脩強調對自然美之欣賞原則,必「天人之意,相與融洽」 ,終至可「與造化爭 巧」的境地。 當創作主體的思想感情,能與大自然客觀景物交融和諧後,表現於作品,則呈現出 藝術的極致。他對藝術化境所懸準,是能「與造化爭巧」的自然天成佳構。由以上分 析可知,歐陽脩崇尚自然之美,反雕琢,求人工精妍巧,與他倡導平淡觀是相 繫且一貫的。 歐陽脩除在上宣揚平淡外,以實際動推動他的主張,反對古文運動的 傾向 —— 生澀怪癖的太學體。仁宗嘉祐二,他用知貢舉的機會扭轉當日怪奇僻澀 的文風,在《四朝國史(歐陽脩傳》中記載這次改革,云: 知嘉祐二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 。脩痛排抑之。凡如 是者輒黜。畢事,向之囂薄者俟脩出,聚譟馬首,街能制。然場屋之習,從 是遂變。58 他藉由科舉考試對士子的重大影響,使文風由怪奇趨於平,並提拔蘇氏父子、王 安石、曾鞏等人成為後文壇中砥柱,他所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遂得到極大的推展。 「文與道俱」與「詩以自適、追求平淡」的思想看似矛盾,其實是高統一的,他 們既包含傳統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同時又以其超越塵俗,追求個體自適的意向,體 現某些與思想對的自由精神。因為要求文與道俱,所以講求氣格,趨向議化、 散文化;因為追求平淡,所以語言清新活潑、自出機杼,歐陽脩雖未特別發表關於詞的 創作,過從他實際作品去觀察,可以發現其詞作的文字風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摯 動人,同樣趨近他對詩的平淡意遠的要求。無是在文學上或在道德性命之學上都能感 受到歐陽脩作為文壇袖一種突出主體性的精神。 本章從歐陽脩生平入手,其次介紹宋代文學氛圍及歐陽脩創作,旨在為研究對 象做先研究及提供對話平台,以下開始逐章分比較歐陽脩的詩與詞,分析同,研 究成因及影響,冀能找出歐陽脩創作規及詩詞評賞之通則。 58 《四朝國史(本傳》《歐陽脩全集》附卷二,頁 2677。 , 20
/
本文档为【欧阳修生平及诗词创作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