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方城史话

2019-05-18 26页 doc 58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方城史话 方城烩面,香飘中原               烩面简介 方城烩面在豫南很有名,无论你走在豫南的哪个小县城,总会不经意间就看到街边的餐馆门面上写着正宗方城烩面,作为一个地道的方城人,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走进去吃的,因为我知道再正宗也做不出来地道的方城烩面来的,有时间离家时间长了忍不住烩面的诱惑,才会走进去吃上一碗,吃完对心理上是一种安慰,可实在是吃不出家乡烩面那种沁人心肺的烩面味道来. 方城烩面在方城的历史并不长,据方城做烩面最出名的长江师傅说,在八十年代初期,街道上组织一些人开...
方城史话
方城烩面,香飘中原               烩面简介 方城烩面在豫南很有名,无论你走在豫南的哪个小县城,总会不经意间就看到街边的餐馆门面上写着正宗方城烩面,作为一个地道的方城人,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走进去吃的,因为我知道再正宗也做不出来地道的方城烩面来的,有时间离家时间长了忍不住烩面的诱惑,才会走进去吃上一碗,吃完对心理上是一种安慰,可实在是吃不出家乡烩面那种沁人心肺的烩面味道来. 方城烩面在方城的历史并不长,据方城做烩面最出名的长江师傅说,在八十年代初期,街道上组织一些人开一家小饭馆,开始尝试着做烩面,一边做一边总结经验,结果做出了方城烩面这个大品牌. 烩面特点 方城烩面有三大特点。 特点一:汤 第一是汤,方城所有的烩面馆里,在下烩面的小锅边上,都有一口一米左右的大锅,在大锅的边沿又用白铁皮接起一米左右高,在这样一个大锅里加上水,放上羊骨头,然后把收拾干净的羊肉放进去煮,一次能放上几只大羊的羊肉,待羊肉煮好了捞出来,就留下了一锅原汁原味的羊肉清汤用来下烩面。 特点二:和面 第二是和面,和面一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用一定比例的盐水来和面,一遍一遍的揉面,然后把面醒上一段时间再揉,如此反复使面更加筋道,最后把面揪成一两重的小块,用擀杖擀成一柞长的面饼抹上油放在托盘中待用,发展到如今大多数烩面馆都用机器和面,但是和面中间很有技巧,同是一样费力和出的面,吃起来却是非常的不一样,面和的好的烩面盛到碗里吃起来又光滑又筋道,面和不好的烩面盛到碗里吃起来又糟又虚泛的不好吃。 特点三:拉面师傅 第三一定要有一个拉面高手的大师傅来掌灶,拉面师傅拉起面来像一个艺术家,只见烩面饼在师傅手中上下翻飞,一转眼的功夫拉成厚薄均匀二指见宽三尺见长的面片来。大师傅还要调理味道,把煮好的面凭经验按分量盛到碗中,所以说大师傅是烩面馆的灵魂人物。 相关介绍 下烩面是一个很壮观的场面,客人多的时候,一锅要下十斤左右的面,大师傅先在下烩面的锅中加入煮好的羊肉清汤,等汤开锅后开始拉面,一次要拉一百多个烩面饼下到锅中,面下到锅中之后,在煮面的空档,大师傅在锅台上摆上三四十个大海碗,碗按盛的分量大小不同,大碗能盛半斤面,小碗也是寻常家庭很少用的大碗,在碗中放上作料和羊肉臊子,一切准备停当,面也正好煮好了,把青菜放到锅中稍煮一下,开始盛面,大师傅左手一个舀子,右手一个笊捋,由于热气的熏蒸,一边唏嘘着一边麻利的盛面,看上去是面馆中的最动人的风景,大师傅按份量分毫不差的盛好,然后放上芫荽,蒜苗,浇上小磨油,只见碗中绿色的芫荽,白色的蒜苗,红色的辣椒,加上点点黄色的小磨香油,一下子使人胃口大开。 烩面馆是没有伙计负责端面的,所以面要出锅的时候,灶台边上已经站满了手拿筷子被烩面的香味馋的等不及的客人,把面端到桌上,真正的老客人是不急于用筷子搅动碗中的面的,而是先闻一下满碗的香味,然后喝上几口清香的羊肉汤,再用筷子搅动碗中的面,挑起面来放入嘴中吸溜开吃,喜欢吃辣椒的还会放上特制的辣椒,这特制的辣椒也是方城烩面中不可缺少的,它是用羊肉炸出的油和上辣椒面而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配上烩面的味道,那种滋味真的无法比拟,即使一个个辣的满头大汗也浑然不觉,用"过隐"这两个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一百多平方的面馆中客人都把头俯在碗上一片吸溜声,很是壮观,这时的食客是给个县长也不换面前的烩面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特色饭菜,据许多到外地开烩面馆的人说,用同样的工序做出的烩面总是没有家乡的味道地道,因为少了方城的水。 方城烩面的味道就像方城人一样厚道实在。 方城烩面看似容易做,可是要达到真正的口味绝非一般人所能做的。欲辨其是否正宗方城烩面,一观汤,二看面,三尝辣椒油。 汤,用羊骨,全羊骨架,置入清水锅里大火炖煮,两个小时后起浮沫,撇干净后,放旧调料袋提味。下羊肉块,然后换新调料袋加味。调料主要有:大茴、花椒、姜、胡椒等。盖严。武火烧溢,嘭嘭作响。之后,文火炖之。数小时后,满屋醇香,起看肉烂如泥,汤浓如奶。面,选上等小麦面粉,水和面,盐和水,盐是其中关键。把面揉搓成团成絮。揉,下力揉,面皮光色亮润,面筋力如胶。用湿布盖压盘性。性起,静坐,,把面分成每块一两左右的面剂,推擀成椭圆形面片,两面再抹上一层小磨香油,以防沾连,一个个油光光白亮亮,整齐地叠放入盘,以备用之。———此为制面之法,有三字令:柔、韧、光。 辣椒油,方城烩面的上等调味作料,犹如做菜要用味精一样。制辣椒油,须用羊油和方城所产的小型红尖辣椒。把辣椒、少许花椒放入滚油之中,观其色泽,辣椒以暗黄为宜,色勿过暗,香味溢出,即可捞出,放凉、捣碎,加入溶化的羊油之中即成。———此为辣椒油制法。制辣椒油有三字令:麻、辣、香。 面片下锅,是做烩面的一个关键性技术环节,一般为掌舵高手方能站锅下面。下面片时,掌舵高手犹如艺术演,艺高胆大,只见两手提起巴掌大的面片,双臂张开,一拉、二摔、三扯、四撕,胳膊上下左右翻动,长长的面片在怀里翻飞起舞,令人眼花缭乱,立时便成了宽如指,薄如纸的丈余长的面片儿。饭未到口,眼福先饱。把面片儿下入滚羊肉汤中一滚,往锅内下一些青菜,菠菜最佳,小白菜则次之。两滚即熟。摆上海碗,加上羊肉臊子,放入少许味精,盛少许羊肉汤,捞入面片儿,再加上蒜苗、芫荽(通称香菜),加上鲜红的辣椒油,白者青白,红者艳红,真堪称神州美食一绝。     小史店粉浆面 豌豆粉浆面源于方城县小史店镇,如今,方城县家家都有做粉浆面条招待客人的习惯。这种粉浆面条制作精细,选料独特,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堪称方城小吃一绝走进方城县城,不时可看到手扶推车叫卖浆面的小贩,只要花上一元钱,便能吃上一碗,两元钱就能吃个肚子圆。相传明朝正德年间,小史店街是漯河和赊店(今社旗)的交通要道。有一姓史的商贩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生意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但豌豆收成不错,饭店里便天天做豌豆饭,因豌豆有股豆腥气,一时间生意萧条。恰在这时,京城一位钦差带着兵丁路过,到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怕招来灾祸,急得团团转。看着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堆的面条,店主急中生智,找来藿香、韭菜叶、切得粉碎,用香油和以盐、碱,又把豌豆浆用白布过细,葱花在锅里炒开,把面条下到锅里,再把菜料拌入,喝起来味美可口。钦差一悦,一阵夸奖,便问何饭如此味美,店主顺口笑道:“豌豆粉浆面条。”豌豆粉浆面条的名声很快传开了,邻近乡村的人都来这里喝粉浆面条。从此粉浆面条成为民间喜爱的风味小吃,经久不衰……粉浆面是方城的特色小吃,有着独有、清香的美味,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不妨来一碗粉浆面,管保绿色、健康、解馋! 方城博望锅盔 在河南的名锅盔中,方城博望镇的锅盔可以算是佼佼者了。博望锅盔质脆肉厚,香甜宜口。它重约2-2.5公斤,直径1尺(33厘米)有余。虽然厚达到2寸(0.6 厘米),用刀切开颜色好像生面一样,但吃起来筋香柔韧,丝毫没有夹生的感觉。博望锅盔用发酵面、干面反复盘揉,做成盾牌形状上锅炕,待两面凝结后,把数个锅盔叠立起来放在锅内,不加水,用文火蒸烤至熟。烤好的锅盔不焦不糊,具有生面的颜色、熟馍的味道。 博望锅盔,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种特色食品。外形似锅,又类头盔,通体白色,如生面晒干一般,直径一尺余,厚二寸,每个重达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饥,且久放不坏。 博望锅盔始创,传说是在三国时期,刘备火烧博望后,留关羽把守,时值天旱缺水,将士饥渴难耐,关羽上诸葛亮恳请退兵。诸葛亮回书关羽,要求其坚守,并教以“用干面,掺少水,和硬块,锅炕之,食为盔”,以此“响将士,放军心”。 旅游概况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楚时修筑的长城叫方城而得名。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可供观赏的风景名胜80多处。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独树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西汉廷尉张释之祠,东汉——汉光武帝——刘秀饮马的扳倒井遗址和湖阳公主修行的炼真宫遗址,北魏雕凿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宋襄汉漕渠遗址,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纪念等景观;有号称北武当的黄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贤山、望花亭水库等自然景观。其中,大张庄、平高台古文化遗址、楚长城、文庙、博望故城、佛沟摩崖造像和红二十五军独树镇纪念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城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号称北武当的道教胜地黄石山,西汉外交家张骞封侯处,汉代湖阳公主修行的千年道道观炼真宫,东汉光武帝刘秀“扳石得泉”饮马处扳倒井,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遗址,始雕于北魏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等古代名胜。建筑别致新颖、水秀山青的避暑游乐胜地望花湖水库游览区、鸭河口水库,玉瀑连珠、潭潭相连的七十二潭等景区令人留连忘返。峰秀谷幽,林翠泉清的,风光迷人的省级大寺森林公园、省级七峰山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更是游览的好去处。火烧博望坡遗址等景点也被列为我国三国旅游线主要景点。 方城的民间艺术源源流长。闻名遐迩的文房瑰宝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的黄石砚,始创于汉代,盛于宋代,辉煌于当今,雕工精湛,勘称一绝,古代大书法家米芾、黄庭坚,当代大书法家启功等曾挥毫泼墨,予以高度赞誉。1993年,方城黄石砚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参加全国名砚展览,荣获石质、工艺双项金奖;1995年被国家轻工部列为名牌产品,并列为国家级礼品馈赠国际友人。目前,已开发近百种新型产品,年产精品砚台5万方,产品远销国内26个省市和日本、美国、香港、台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点景区 省级森林公园——大乘山 大乘山省级森林公园,是国家AA级景区,距方城县城15公里。总面积433.1公顷,森林覆盖率95%,林木苍翠欲滴、葱郁繁茂、种类繁多,有“天然氧吧”之称。公园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流云飞瀑落差40多米,十分壮观,千年古刹普严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享誉中外,朝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丝绸之路源头地标——摩崖造像 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的香山山腰,是河南省西南部发现的唯一一处石雕造像。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自然巨石上。北石高约3.10米,宽约3.30米,南石高约2.60米,宽约2.70米。总计雕像32龛138躯,最高1.4米,最低0.2米。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记得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迥异,中有骑羊佛像,只在我国新疆地区出现过,佛像多为深眼高鼻的西域人形象,今经我国著名西域问题专家考证,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为丝绸之路的起止点。原山中建有香山寺。198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29日,央视10套《百科探密》栏目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节目。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杨镰在《文史知识》发表《丝绸之路二题》。6月24日——26日南阳丝绸之路文化论坛在宛举办,数位国家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认定方城是丝绸之路的源头,央视1、4、9、10套相继推出深度报道。这里已忧为倍受世人关注的热点文化旅游景区。 中州胜地——七峰山风景区 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距方城县城30公里,总面积5100公顷,森林覆盖率76%。山清水秀,景色如画,七峰并峙、水帘洞、七峰湖、獾洞沟、神仙洞、石川、金花姑娘庙、美女峰等景观使无数游客流连忘返。中原第一大天然花岗岩洞——神仙洞,深数百米,洞内面积近万平方米,观奇者纷至沓来。 黄石山风景区 黄石山俗称小顶山,距方城县城30公里。黄石山凌空而起,气势雄伟、酷似盆景。黄石山道观始建于汉代,唐时名方城寺,李白、元丹丘曾在此对酒相待谈玄,是豫西南著名的道教胜地,有映仙湖、桃花庵、状元桥、真武庙、八角井、古银杏树等数十个景点可供朝拜浏览。 国家AA级风景区——望花湖 望花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AA级景区,距方城县城7公里,总面积1200公顷,这里水秀山青、湖光山色、碧波荡漾、一望无垠。融水上游玩娱乐、岸边垂钓休闲、岸上特色餐饮与住宿为一体,是休闲度假的好云处。 方城石川景区 方城石川景区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的方城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许平南高速公路、省道豫01线贯穿县境,石川景区紧邻省道S239线,交通极为便利。 景区处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区东北入口处,面积25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762.3米,山青水碧,谷幽林密,石怪潭奇,泉涌瀑飞,有元代兵营遗址、金花姑娘传说轶事,帝王刘秀驻足留恋,诗仙李白至此赋诗。别开生面的石川天然健康足道、依山傍水的天池商务休闲度假、惊险刺激的军事拓展训练、挑战极限的森林探险、眺游婀娜多姿的美女峰等旅游项目,吸引远近游人前来观光浏览。 石川地质景观形成于1.5亿年前,山下梯级长达4公里,规模宏大,鬼斧神工,结构独特,钟灵毓秀。石川内四季泉流不息,近百个石穴潭池形态各异。川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穿越亿万年时空的原生态,春看花,夏戏水,秋采果,冬赏川,美不胜收,让你真正领略反璞归真的野趣之美! 石川的四季美景,变幻出自然造化的诗意脸谱,被誉为“中华第一石川,亲水休闲仙境”,是游客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乐园! 千年道观——炼真宫 炼真宫景区位于方城县城西北角,是河南省唯一的皇家道观,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地。道教祖师张三丰也曾在此修炼。炼真宫规模宏大、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松柏苍翠,是观光游览、井香祈拜、满足心愿的理想选择。 河南四大名刹之一——普严禅寺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普严禅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座落于距县城东南21公里的大乘山下,因千年来该寺作为大乘佛教临济正宗传经说法的道场,故又以佛教名山,称大主山为大乘山。 据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由南岳怀让之曾孙吉本禅师来此传经播道,成为该寺宣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一代祖师。先后有吉本禅师、慧果禅师、德遵禅师、慧灯禅师、云渐禅师、大洪僧人在此驻锡传灯。曾有一高僧东渡日本传经,名播海外。 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重建,改名崇宁万寿寺。元明时重修,仍称普严寺,经宋元明清不断增修,规模更加宏大,闻名遐迩。现存山门三间,中佛殿五间。门前有千年银杏树两株,枝叶繁茂,苍劲挺拔。四周青山宛若五朵莲花,有溪水子寺左潺潺流出,谷幽石奇,山高林密。为方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严禅寺北宋时规模宏大,香火旺盛,为方城一大名胜。建有山门、中佛殿、大雄宝殿及两庑。共辖六寨(白龙寨、金门寨、周家寨、大寨、石头寨、贾寨),五寺(除该寺外,尚有主山寺、铁佛寺、草寺、小寺)、四庵(党家庵、和尚庵、里得庵、外得庵)、一阁(观音阁)、一洞(石佛洞)、一楼(望花楼),殿堂僧舍300余间。另有历代高僧圆寂后所建的砖石塔三十多座,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石刻与碑记等一百多通,寺南一里许嶙峋怪石上,刻于宋代宣和元年的摩崖题字和范致明所撰碑文。下辖郝砦的蝎子山寺、杨集的福兴寺、南召县留山的丹霞寺等。留有吕洞宾烤树育子遗诗传说。 金代,元好问人南阳知府,曾来此游览,挥笔赋《大乘夕照》诗云:“山势巍峨翠作围,楼台金碧影相辉。老僧托钵归来后,犹对斜阳补衲衣。” 中国长城之祖——楚长城“缯关”、夏路古道、故方城遗址 方城境内的“缯关”由境内独树镇大关口楚长城遗址、杨楼乡黑龙潭村关山楚长城遗址、独树、杨楼交界处的“夏路”遗址和独树镇焦庄村“方城”城邑遗址组成。砚河东岸杨楼乡境内有“楚狂接舆”、“子路问津”等遗迹。 中原石林——德云山 德云山景区,位于方城县县城东5公里处二郎庙乡境内,属桐柏山余脉,景区内石林以花岗岩为主,千姿百态,自然成林,被省旅游专家称为“全国少有、中原罕见”的奇观。 德云山景区面积360亩,自然风光独特,基岩以花岗岩为主,山体岩石由于长期受风蚀剥化,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峰石。这些峰石大者嶙峋峻峙,小者造化成群龟朝圣、金蟾出海、鳄钱捕食、海豹沐浴、鸢鹰观海、鹰蟾同栖、企鹅小憩、竹笋破土等,具有奇、美、巧、怪的特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这里人文景观悠久。北宋时期山寨、烽火台、兵营,依山而筑,有雄居于山峦之巅,有隐没于山林之间,有文字记载“雷劈石”上留有北宋范致君的碑文,还有“避风珠”、“目莲仙子”、“陈胜躬耕地”等迷人传说。 德云山景区前邻艾鲁路,左边是省级大寺森林公园,右边是望花亭景区,西部为全国有名的四大风口之一。现山顶安装有32台风里发电机组,有蹒跚公路直通山顶。集自然、人文景观与山水、娱乐旅游为一体,中原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 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故里——阳城 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以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揭竿而起,领导农民起义军一举推翻了暴秦的统治。对于这位历史名人的籍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至于秦“阳城”在哪里,司马迁没有进一步的说明,后世遂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说法有三种:一云秦汉颖川郡阳城县,即“河南登封说”;二云汉代汝南郡候国阳城,即今“河南商水说”;三云安徽宿县,即今“安徽宿县说”。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谭骐骧先生经过缜密考证后指出,宿县说纯属穿凿附会,登封说和商水说也是靠不住的,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祖籍“阳城”,指地是秦代设置于今河南方城的“阳城”,所以陈胜应当算作方城人。贺金峰经考证认为,《史记?曹相国世家》中曾出现两个“阳城”县,与《史记?陈涉世家》中,“楚盗陈胜”、“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相互印证,可以肯定陈胜的故里就在今方城县境内。 张释之祠 又名张公祠,位于县城西关释之路北侧,占地3697平方米,系纪念西汉廷尉张释之的祠堂。 张释之,据《史记》、《汉书》记载,堵阳(今方城)人,以资为骑郎,十年不得调,欲免归,袁盎以其贤,荐之文帝,始拜谒者仆射,后为廷尉,执法如山,刚直不阿,时有“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赞语;景帝时,出为淮南王相。后卒,归葬于葬于县城西北两公里的胡岗村旁。 张公祠始建无考,元、明、清三代先后复建重修,历代贤士历此皆来拜谒。明代南阳知府顾福有《谒张廷尉祠》诗云:“晓出方城一驻鞍,先生严像肃衣冠。青山有庙名难泯,赤子无冤死亦安。直道曾匡王法正,片言能济孝文宽。当时酷吏俱尘土,独许廷评入史看。” 清人刘清藜《张释之故里》诗云:“揖客将军系重轻,况于结袜向王生。堵阳城廓今何在,留得当年廷尉名。” 197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历代法治建设教育基地。 汉代名坝——堵阳东陂 堵阳东陂位于方城东郊豫01线与许平南高速入口处往北约200米,因汉时方城名堵阳,故名。《水经注》记载:“赭水出赭阳县北山,数源并发,南流迳小赭乡,谓之小赭水。世祖建武三年,成安候藏宫从上击赭乡。东源方七八步,腾涌若沸,故世名之腾沸水,南流迳于赭乡,谓之赭水。建武三年,祭遵引兵南南昌董沂于赭乡。以水氏县,故有赭阳之名也。《地理志》曰:县有赭水,王莽曰阳城也。汉哀帝改为顺阳。赭水于县,以为陂,东西夹岗,水相云五六里,古今断冈两舌,都水潭涨,南北一十馀里,水决南溃,下注为湾。湾分为二,西为赭水,东为荥源。赭水参差,流结两湖,故有东陂、西陂之名。二陂所导,其水枝分,东南至会口入比。是以《地理志》比水、赭水,皆言入蔡,互受通称故也。”为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南都赋》所载“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贮水渟洿,亘望无涯”中的“赭阳东陂”。 刘备火烧博望遗址 三国时期,方城地属荆州,一度为刘表、张绣势力范围,曹操率兵南征张绣,曾在博望境内梅林铺“望梅止渴”;刘备依附刘表后使屯新野,时诸葛亮在方城小史店山中结庵幽居后到南阳卧龙岗躬耕,刘备三顾,诸葛亮因感其真诚,出山相助。建安八年,曹操命夏侯惇南攻,刘备命军屯博望,诸葛亮设计助刘备自烧屯伪遁,夏侯惇追击中计,被刘备军伏击大败,世称“诸葛亮火烧博望坡”。 博望坡遗址位于河南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北负伏牛山,南面隐山,西倚白河,为伏牛山延伸于此的漫岗,地势险要,为古“襄汉隘道”之通衢,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博望坡先后为侯国,为县,为店,为驿,为镇。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被汉武帝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封为“博望侯”于此,取其“广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相传,博望坡乃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古战场。《三国演义》赞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陈寿《三国志?蜀书》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生,先主遣糜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博望坡遗址曾出土折戟断镞和土层中烧坏谷物的灰烬,经考证为三国时遗物。博望坡遗址尚留存一株柘刺树,高压5.9米,粗2.2米,枝盘旋,木质裸露,相传为火烧博望坡时的唯一幸存之见证。博望坡遗址被国家确定为三国旅游景点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诸葛亮躬耕遗迹 位于方城县小史店西南十二里桂河南岸,现名叫刘八卦庄或刘庄。据明嘉靖《裕州志?舆地?古迹志》记载:“诸葛庵在石峡口东,世传诸葛孔明始结庵于此,后庵为火毁,遂居南阳。今人仍建茅庵庙,有小石记。”清乾隆《裕州志》卷一古迹志亦载:“顺阳石峡州东九十里,世传孔明先生于此结庐,后乃徙南阳卧龙岗,今石峡口有小草庵,唐时石记犹存。”清朝晚期这里仍名茅庵寺,村北原为大寺院,民国早期仍存四间房子,供奉着诸葛亮,每年农历9月9日诸葛亮祭日,村人都要唱大戏,焚香祈祷,人山人海,非常势闹。 空军英雄杜凤瑞纪念馆 杜凤瑞烈士纪念馆位于城东新区,原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馆名“杜凤瑞烈士纪念馆”,是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和命名的“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中小学德育基地”。 红二十五军战斗纪念地 距县城区26.5公里,系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与敌顽强战斗、血战致胜的纪念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特色文化  史前文化 1976年6月,人们在深翻土地时发现了独树镇北大张庄遗址。遗址文化层遗物中的石器分打制、磨制两种。石片及废料较多。打制石器器形一般较小,有尖状器、刮削器及盘状器,单面打制,个别琢磨过。磨制石器一般通体磨光,有长条形石斧、弧形刃石铲、锯齿形石镰、单面刃石锛、圆柱形石磨棒及小型铲形器等。还有方锥足鼎、双耳壶、圈足碗、浅腹盘、以及乳钉纹饰、粘贴口沿等,不仅反映出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之特征,而且包含了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之因素。 此外,方城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还有赵河镇平高台、枣庄,杨楼乡邵岗,博望镇关坡刘,杨集乡傅庄,券桥乡游方庄,柳河乡汉王台,小史店镇东娄庄,古庄店乡金汤寨等11处。其中,赵河平高台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考古调查足以表明,,在7000年前的旧、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的雏形,人民已经开始了谷物种植、酿酒,过着群居的集体生活,并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开展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用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原始文明。 缯文化 依据《辞源》,“缯”为丝织品的总称。据有关专家考证,早在2970年以前。夏朝“少康中兴”时代,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传位长子季杼,并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次子烈曲(曲烈)被封到今河南方城县境内建立缯国。《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可知“缯”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方城县东北现仍存有“缯关”遗址。 烈曲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在此创造发明了缫丝织绸技术,同时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故名封地为“缯国”。近年湖北出土的春秋曾子斿鼎铭文“曾子斿择其吉金,用铸将彝,惠于烈曲”,即《世本》所说:“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通志·氏族略》卷三所引,“曲烈”当为“烈曲”之误),便是这个“缯(曾)国”确是姒姓的有力证据。 商卜辞有“曾”,说明商汤放夏桀后建立商朝时,又复封缯国。 西周成王,又复封列曲后裔与此。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并欲杀宜臼立褒姒子伯服。申后奔申,申侯怒,便与缯侯伯黎、西夷及犬戎联合入宗周镐京,于骊山弑幽王,并与诸侯共拥立宜臼即位雒邑,是为周平王。 据《国语》,春秋时期,境内已有桑蚕放养,楚国生产的丝绸饮誉天下,齐桓公携诸侯伐楚,使楚国“贡丝周室”。 西汉时期,依据境内发现的大量西汉画像石表明,这里的丝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方城成为是丝绸之路丝绸产品的货物起运地。由于贯通全县境内的“夏路”是中原与西南诸省最重要的陆路交通要道,这里历史上俗称“南船北马”,成为我国陆地与水上丝绸之路交汇的源头。 东汉时期,境内已有人开始放养柞蚕; 明嘉靖年间,境内开始人工培植柞坡; 清乾隆年间已经培植成大片定型蚕坡养蚕; 光绪年间,方城的柞丝绸生产已经进入盛期,方城境内的拐河街已成为全国最大最繁华的柞丝绸集散地。 民国以后,拐河、四里店一带成为全国柞蚕养殖和柞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境内柞蚕生产拐河柞丝绸生产兴隆,规模宏大,质量上乘。加工织绸的机器最多时发展到500个左右,市场上每天收购的绸品100—150疋。经营丝绸的商行增加到22户。外地经营丝绸的商人,也经常云集拐河,购销异常兴隆。这里的柞丝绸产品曾出口欧美,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崇高声誉。 目前,这里的柞丝也生产产品领域更加宽广,除织毯业成为新兴产业以外,柞蚕蛹、柞蚕蛾作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产业,远近闻名。 两汉文化 方城具有浓厚的汉文化遗存。 秦朝末年,陈胜早年在故里傭耕,与故人袒露鸿鹄之志,率领戍卒首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号召天下推翻暴秦。 刘邦起兵响应号召,南征北战,在张良辅佐下,率军“与南阳守齮大战阳城廓东”,击败秦军后,西道武关率先入关,奠定西汉基业。 西汉廷尉张释之刚正执法,被誉为“释之为廷尉,天下无怨民”;博望侯张骞因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功封博望古城;汉光武帝刘秀在小堵乡镇收降董 ;经学家、谏议大臣尹敏机敏规谏;湖阳公主刘黄也曾来到方城,在这里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修道宫院,守节清修,终老一生。 东汉名隐高凤教授书于西唐山中,留下“高凤漂麦”佳话。 同时,在方城域内汉代封侯的还有许舜、许敞、许党、需并、许绍、敞屠洛、监居翁、监益君、刘崚、刘宣、刘求、朱佑等十二人。 方城地属南都,为帝乡近亲封侯之所,天下富豪巨商云集,经济繁荣,方城历史名人辈出。方城境内至今仍存在着大量汉代文化遗迹,如:汉廷尉张释之祠;张骞封侯处博望古城;西汉召信臣大兴水利修筑的汉代名坝堵阳陂;东汉湖阳公主修道皇城炼真宫;西汉舞阴县故城残存的石羊;“方城”城邑汉代陶圈水井遗址;刘秀扳倒井遗址;三国时期刘备火烧博望故址;还有胶东侯贾复宅、贾复墓,郎陵侯臧官宅、韩暨宅、岑彭宅等等。 目前境内发现大量汉代画像砖、石以及铜镜等文物。仅刘玉生先生编著的《方城汉画》一书中,就收录了古汉画像石有149方,汉画像砖图案225幅,汉画镜图案36幅,汉砖图案26幅。 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因出使西域,武帝刘彻于元朔六年(前123年)封张骞为“博望侯”,授以“大行”官职。“博望”之名,据此而得。 博望,位于方城县城西南30公里处,古为“襄汉隘道”之通衢,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西汉武帝元朔六年封张骞为侯国后,历为侯国、县、店、铺、驿、镇治所。民国时期树有“汉博望侯张骞封邑”石碑一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国家文物局邀请专家、学者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进行研讨,提议将博望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复老城内古桥一座。 博望古城现存故城遗迹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城垣因风雨剥蚀,虽已不存,但至今仍存墙基。城内地下文化层厚达成1-7米,出土大量汉砖、筒瓦、铁器等。至今还留有刘备观战台、夏侯惇屯兵时修建的城楼以及张骞桥等古迹。 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树立的持节不失、信美爱人的高尚品德;平等互利、和谐相处的伟大胸怀;勇于冒队、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为后世各国的外交活动树立了光辉的楷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光武帝扳倒井遗迹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独树镇境内扳倒井村。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邓奉、董欣反汉于赭阳(今方城),光武帝亲征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疗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名井曰扳倒井,并于井北立祠四时奉祀。后世历经重修。 自宋代以来,向为达官显贵、骚客书家停车歇息之所,他们在这里謁光武、观遗井,或泼墨书画,或吟咏题诗。于是,南来北往道出裕州的大小官员皆在此处停憩,他们赏遗井,诣光武,颂时吟史,留下了数百篇珍贵的诗文。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曾赋诗一首:“汉王中兴非偶然,等闲平地涌清泉。灵津千古蛟龙蛰,时出人间救旱年。”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南阳知府傅寿彤、顾嘉衡等也先后驻足于此。 清道光十一年重修井亭一座,亭内井为四角,砖石结构,亭南有八角水井一口,井口覆盖石条,留有人马足印。其井沿、井台、亭柱、亭栏全用蒲山玉石雕凿而成。井北建光武庙。山门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内塑光武像和28宿神像,庙内原有古柏参天,存有清同治年间《古柏记》石刻一方;殿东为道房院,三进深宅,为清代建筑;殿东建道院、玉照堂,院内砌有花坛、水池,为清道光皇帝钦定的方城境内唯一的“接官厅”。院内植有白玉兰、腊梅、白绣球花木各一,相传为道光帝在此憩息时所植,另有八角水池,名曰“调鹤轩”。 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县级旅游开发区。 中国第一皇家道观——方城炼真宫 炼真宫,东汉光武为湖阳公主所建造的唯一皇家修道宫城。据《后汉书》载,建武二年,光武帝封长姊刘黄为湖阳公主,因适骑都尉胡珍卒而新寡,光武怜其寡寂,欲助湖阳公主嫁于宋弘,不料被宋弘婉言拒绝,光武遂建宫城一座,供湖阳公主潜心清修。湖阳公主在此守节清修,终老于此。 该宫城方形,边长150米,占地2.25万平方米,原城门正东向,现残存南、东、北城墙,土筑,残高5——6米,厚2——3米,夯层明显,夯层厚0.8——0.11米,夯层内留有直径0.08——0.09的别棒洞,被城墙外及城墙夯层内出土有西周鬲腿、鬲柄及西汉筒瓦片、瓦当等。 晋时,“葛仙公”曾在此修道;北宋时,内阁大学士范致虚亦曾居此;时“帝方好老氏,致虚希时好,营饬道宇,此名‘炼真宫’(见《宋史·范致虚传》)”并与“宣和三年(1122年)正月十七日诏差开州防御使徐望赐唐州方城县范致虚所建神效、玉清、炼真宫殿阁室门御书牌额共一十三轴(见《宋会要》)。” 到了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来此游览,留下七言绝句一首: “风摆残花点药炉,东君无计可支吾。道人日诵黄庭罢,曳杖松林看鹤雏。” 此后,“炼真春暮”便成为方城八景之一。 明代初,张三丰真人在这里寓居三载有奇,并在仙人洞壁题七律一首,诗云:“悟得惺惺学得痴,到无为处无不为。两脚任踏尘里去,一心只与命相随。眼前世事只如此,耳畔风声总不知。有时四大醺醺醉,笑问青天我是谁。” 明淸时期,虽经多次重修,因屡经战乱,炼真宫内文物所留不多。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珍视这座千年古观。 1977年10月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又被南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开放道观。 汉代画像石雕刻 汉代画像石,一般是指创作于汉代的石刻艺术,它以石质为原料,以凿为创作工具,在石材表面(或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饰涂彩色而制作的雕刻美术作品。用以墓室、祠堂或者其他建筑物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我国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等建筑物上的特殊绘画和雕塑作品。 方城在汉代为堵阳,新莽时因秦制复名阳城。从国家副研究员、原方城县博物馆馆长刘玉生先生编著的《方城汉画》一书所辑汉代画像石柘片中,可以发现方城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画像石题材内容广泛,情节生动富有动感。从内容上看,以写实为主,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人物上自天子,下有胡奴;涉及题材十分广泛,反映祥瑞休征、辟邪逐疫的有神荼、郁垒、方相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反映远古神话的的有西王母、羲和主日、常羲主月、二桃杀三士等;反映社会状况与生产、生活情况方面的有官吏、役吏、武士、斗兽角力、轺车出行、阉牛、秘戏等;从雕刻风格上看,主要运用写实与想像结合的方法,在平面石质上创作时以线条刻画为主,在立体石质上创作的以阴刻为主,既天真烂漫,栩栩如生,又古朴稚拙,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方城县境内的小史店香山摩崖石刻造像,更是中原汉代画像石雕刻艺术的绝品,填补了我国中原汉代石雕艺术的空白。 三国文化 三国时期,方城地属荆州,一度为刘表、张绣势力范围,曹操率兵南征张绣,曾在博望境内梅林铺“望梅止渴”;刘备依附刘表后使屯新野,时诸葛亮正在方城小史店山中结庵幽居,刘备三顾,诸葛亮因感其真诚,出山相助。建安八年,曹操命夏侯惇南攻,刘备命军屯博望,诸葛亮设计助刘备自烧屯伪遁,夏侯惇追击中计,被刘备军伏击大败,世称“诸葛亮火烧博望坡”。 三国时,堵阳(今方城)人韩暨,祖术,曾为河东太守,父纯,南郡太守;仕曹魏,同县陈茂谮(zen)暨父,至大辟。暨杀茂,以首祭父墓。由是显明,后为魏太常,崇明正礼,废去淫祀。累官至司徒,发明水排,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1、拐河关庙与晋代诗画石 拐河关帝庙位于方城县拐河镇高中院内,建创于康熙初年,硬壁实山,虎檐筒瓦,镂楹刻窗,画栋雕梁。关帝庙东道院10米丹桂,每逢仲秋香溢十里外,沁人心肺;西道院880多岁古松柏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更使整个庙宇勃勃生发出许多古朴与庄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晋代诗画石为清末镇人从澧河淤沙之中发现,后被镶入关庙东道院道房堂壁之上,东晋名宦顾和浴手敬书的诗画石呈竖幅式矩形,高1.36米,宽0.71米。依其落款,为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秋月,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全文如下: “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浪荡嫖风与赌博,家也消磨,产也消磨;乞求邻家借升合,张也推施,李也推拖;赤手空拳泪如梭,妻也不乐,子也不乐;一家饥饿可奈何?冻也忍着,饿也忍着;亲朋看见无人作,你也改过,我也改过;粘体涂脑甚快乐,吃也在我,穿也在我;不向旁人借升合,哪怕他张推拖、李推拖。” 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画面上的诸葛武侯头戴三梁进贤冠,手执鹅毛羽扇,神情泰然地端坐于草庐之中。庐外青松苍劲,翠竹挺拔,太湖石形态离奇,美人蕉生机盎然。更有晓岚流云在缓缓游动,俨然一处迷人仙境。 2、诸葛亮结庵处遗迹 三国时期,诸葛亮最初结庐躬耕地遗迹位于方城县小史店西南十二里桂河南岸,现名叫刘八卦庄或刘庄。 明嘉靖《裕州志·舆地·古迹志》记载:“诸葛庵在石峡口东,世传诸葛孔明始结庵于此,后庵为火毁,遂居南阳。今人仍建茅庵庙,有小石记”。清乾隆《裕州志》卷一古迹志亦载:“顺阳石峡州东九十里,世传孔明先生于此结庐,后乃徙南阳卧龙岗,今石峡口有小草庵,唐时石记犹存。”卷五《人物志·流寓》中又记;“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卧龙岗,今石峡口有小草庵,唐时石记犹存。” 清朝晚期这里仍名茅庵寺,据调查,村北原为大寺院,民国早期仍存四房子间,墙上有壁画,屋内供奉着文殊等菩萨和诸葛亮,因文殊等菩萨与诸葛亮在一起受人供奉,村人呼为“茅庵寺”。至今每年农历9月9日诸葛亮祭日,村人都要唱大戏,焚香祈祷,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民国三十一年《方城县志·舆地·古迹志》载:“茅庵寺在小史店西南十二里,相传为诸葛武侯初结茅庐处。” 上述州志和县志的记载说明,方城东南九十里的石峡口为诸葛亮最早结庵躬耕处。 3、博望古城遗址 博望,位于方城县城西南30公里处,古为“襄汉隘道”之通衢,地势险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子西汉武帝封张骞为侯国后,历为侯国、县、店、铺、驿、镇治所。 西汉时,外交家、探险家张骞因出使西域,武帝刘彻于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封张骞为“博望侯”,授以“大行”官职。“博望”之名,据此而得。 《三国志·蜀书》记载,东汉末年,“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刘备)。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由此可知,博望之所烧,当为刘备所为。至今,博望古战场遗址尚留有一株柘刺树,相传就是刘备火烧博望坡时的幸存者,故人们为“三国柘”。 博望古城至今还留有刘备观战台,夏侯享屯兵时修建的城楼,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出处的梅林铺以及唐尉迟敬德监工修建的三孔拱桥——敬德桥等古迹。博望坡被国家确定为三国旅游景点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故城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城垣因风雨剥蚀,虽已不存,但至今仍存墙基。城内地下文化层厚达1——7米,出土大量汉砖、筒瓦、铁器等。1992年,国家文物局邀请专家、学者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进行研讨,提议将博望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复老城内古桥一座;民国时期树有“汉博望候张骞封邑”石碑一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文化 方城境内共有河溪70余条,分属长江、淮河流域。境内自西北向东南,沿鲤鱼垛、桃山、历山、泉白山、七峰山、菜山、大乘山一线为分水岭,分水岭西南的潘河、赵河、清河、白条河南向流入长江,流域面积1115平方公里;分水岭东北的澎河、拐河、贾河、桂河、黄泥河东流入淮河,流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平均10.12亿立方米。河流沟壑纵横,碧水畅流,滋润着两岸的田园,养育着勤劳的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汉代,召信臣守南阳,大型水利,劝农耕种,方城境内修建了堵阳东陂,水面数十顷,东西各设水门,以利灌溉。为防止乡民因水争讼,还于凉亭村树立约规,刻于石上,灌溉百余顷,是当时较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赵河镇现仍存有召信臣修整赵河遗迹。东汉时期,杜诗守南阳,重修水利,堵阳东陂又蒙重修;三国时期,杜预刺荆州,又整修汉代水利遗址。唐代温庭筠贬为方城县尉时,常来这里垂钓。北宋时期,西京转运使程能向皇帝上疏。建议修建“襄汉漕渠”。金代时期,元好问来此游历时,还是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直到明代,堵阳东陂仍在造福于民。1958年曾在境内建起孤石滩、望花湖等中小水库100座,灌溉面积40.2万亩。望花湖景区成为当地消夏避暑休闲的娱乐胜地。2007年,又在城区潘河段建起橡胶坝、景观桥、文化广场和琴韵广场。2008年以后又对境内的石川景区进行了开发,使山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方城境内迷人的山水景观正成为中原地区旅游胜地。1、古代的“南水北调”——襄汉漕渠方城县城东南4公里处,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沟,人们俗称“始皇沟”,后传讹为“十万沟”,这便是是北宋初年开挖的南北运河——“襄汉漕渠”遗址。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向皇帝上疏。建议在南阳下向口(今夏饷铺一带)筑坝置堰,拦白河水入石塘、沙河、蔡河(开封东南)及睢水,达于开封,并与南方的湘潭漕渠汇通,以解南方粮、物北运之急需。宋太宗下诏征发唐、邓、汝、颍、许、蔡、陈、郑八州民工及官兵数万人,执锸挥镢,堑山填谷,施工月余,浚渠百余里,经博望、罗渠、少柘山(今二龙山),抵达县城东南的东西八里沟一带。因这里地势高,水不能至。适逢白河上游连降暴雨,山水猛涨,石堰冲毁,漕渠开挖就此停止。经有关专家调查,漕渠经今南阳市宛城新店境进入方城博望、赵河、清河、券桥至城关。其渠首在方城县境的沙山村北,现仍残存两座沙山呈东南、西北走向。南沙山高15、宽20、长250米;北沙山高25、宽21、长216米。两山之间为渠道,渠底宽90米。施工特点系采取因势利导,不取直线,逢岗绕道,遇河时能利用就利用,不能利用则越河就低开挖渠道的办法进行。现该河两岸尚留有当时民工烧茶做饭的火池。现存漕渠遗迹明显的有沙山段、杜洼至康庄段、郁庄至二龙山段、西八里沟至东八里沟段,以二龙山段的遗迹最明显,渠道底宽20、口宽70米,堤高32、上宽7、下宽20米,约长3公里。古人远在1000多年前的大胆尝试,给今日“南水北调”创造了了可自借鉴的经验,为保护这一古代水利设施遗迹,方城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10月9日,将襄汉漕渠的沙山段、二龙山段、东八里沟段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汉代名坝——堵阳东陂堵阳东坡又名赭阳东陂,位于方城东郊豫01线与许平南高速入口处往北约200米,因汉时方城名赭阳,故名。为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南都赋》所载“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贮水渟洿,亘望无涯”中的“赭阳东陂”。赭阳东陂,始修于西汉宣帝时召信臣迁南阳太守时期,《汉书·循吏列传》载:“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今附近仍存有村庄名“凉亭”。晋代,杜预都督荆州诸军事,屯受南阳,修召信臣遗迹,赭阳东陂,又蒙修治,为民造利。堵阳人韩暨曾利用堵阳东陂研发水排,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赭阳东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西汉时期是南阳府域内是最著名的陂泽。赭阳东陂北依七峰,汇聚诸水,一碧万顷,亘望无涯,迁客骚人,畅游于此,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无不为其壮美景色所吸引,所陶醉。唐代,诗人温庭筠被贬为方城县尉,经常来此处垂钓;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曾游历于此,留下《堵阳钓矶》七言绝句一首:“一片临流气势雄,垂杨相荫水融融。子陵已去无人钓,分付苍苔碧藓封。”赭阳东陂遂成为“方城八景”之一,为世人所称颂。《明嘉靖裕州志·陂堰》记载:“堵阳陂在州东五里,创始于汉。南筑长堤,北蓄诸水。东西各设斗门,以时启闭。陂水三十余顷,灌田数百顷。迄今岁久,陂淤为陆地。弘治间,知州许(纶)重修。”1985年10月,赭阳东陂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本文档为【方城史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