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doc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doc

2017-09-30 11页 doc 31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doc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doc 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基本保持不 变; 2.理解黄赤交角的涵义,并记住其数值; 3.理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周年移动规律; 4.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纬度分布和季 节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 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2(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doc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doc 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运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基本保持不 变; 2.理解黄赤交角的涵义,并记住其数值; 3.理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地的周年移动规律; 4.理解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纬度分布和季 节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 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2(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公转,提高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3.通过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绘图训练,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情趣,激发对科学和个人内在美的追求志向。 2.通过实验体验和感悟四季更替的原因,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 3.学生在观察现象和探究地球运动引起的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 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黄赤交角的含义及意义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难点] 1.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 2.地球的公转形成四季的空间想象。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分组合作讨论法、演示交流法 五、本主应解决的问题 1.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多少, 2.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 4.区分二分二至日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关系, 5.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6. 太阳每天都在东升西落,昼夜现象每天都在交替循环出现,你知道这种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 7.不同的季节白天的时间一样长吗,你知道什么季节的白天长,什么季节的白天短, 8.在不同的季节,太阳的高度、白天的时间、气温都有差别,这些差 别与什么有关,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 六、学生还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和黄赤交角, 2、黄赤交角是多少度,其与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有什么关系, 3、黄赤交角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4、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5、如何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 6、“昼夜长短的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有什么区别, 七、主要的知识点: 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基础知识(结合课本p18 图1-3-5 黄赤交角示意图) (1)什么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和黄赤交角, 答: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的一个夹角。 (2)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即黄赤交角)是多少度, 答: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º26?.。 (3)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互余关系 2、黄赤交角的影响 (1)直接影响: 地球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的。?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指示不变。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如图p17 图1-3-4 地球公转示意图) (2)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归纳】:黄赤交角=南北回归的度数=太阳直射点的范围=90º — 极圈的度数 【讲解】 太阳的回归运动: ?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 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如下表:(结合图 p19 图1-3-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 置 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向北移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向南移 秋分日 9月23 日前后 赤道 向南移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向北移 【补充】: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 运动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即一个回归年。 ?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A、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B、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C、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无阳光直射机会 (3)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判断节气的方法是:?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延伸】 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 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变大,而极圈度数变小。因五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依据的,所以影响到五带范围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时,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变小;? 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故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二、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1)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2)特征: ? 中心:以太阳为中心 ? 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地球的公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方向呈顺时针。 ? 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长度为1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 轨道:黄道平面 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对地球的影响:近日点1 月初,;远日点7月初, ? 速度: 角速度:近日点比远日点快 线速度:近日点比远日点快 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如何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 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 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 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圈)的运动 随着地球的自转,一天为周期,自东向西运动 随着地球的公转,一年为周期,以球心为中心,在南北极圈与南北极点之间来回摆动。 ? 判断依据:晨昏线江地球上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如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平分。 ? 昼弧和夜弧: 昼弧 > 夜弧: ;昼弧 = 夜弧: ;昼弧 < 夜弧: ? 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结合p22 图1—3—11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日:昼长夜短 秋分日:昼夜平分 冬至日:昼短夜长 春分日:昼夜平分 【归纳(小结)】: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A、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 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 B、 B、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范围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昼夜长短情况与夏半年正好相反。 C、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D、春分日(每年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注意】: ?昼夜长短的状况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季节变化: 北半球的节气 达最大值的区域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赤道 —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的多少。 ? 变化规律: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夏冬二季的过渡季节。 ? 四季的划分: A、传统方法:我国以_立春为起点。 B、月份法:根据北温带的实际,春季:3、4、5三个月;夏:5、6、7三个月;秋:9、10、11三个月;冬:12、1、2三个月。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 不同纬度地区季节变化状况: 赤道两侧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最明显。 。 (4)五带划分: ?划分依据:A、有无极昼极夜 B、有无明显的季节分化 C 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 有无太阳直射 ?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特点: 热带:有太阳直射,获得太阳辐射最多; 南北温带:太阳高度小,获得太阳辐射最少; 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 八、要点和易错点提醒: 1、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2、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 3、“昼夜长短的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区别:昼夜长短的状况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的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九、其他 板结构 黄赤交角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的基础知识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度数:23º26?.。 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的关系:互余关系 2、黄赤交角的影响 3、太阳的回归运动: ?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 周期性往返运动。 ? 太阳直射点运动规律如下表: ? 运动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即一个回归年。 ?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4、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二、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1、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1)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 (2)特征: ? 中心:以太阳为中心 ? 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地球的公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方向呈顺时针。 ? 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长度为1个恒星年(365 日6时9分10秒) ? 轨道:黄道平面 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对地球的影响:近日点1 月初,;远日点7月初, ? 速度: 角速度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圈)的运动 ? 昼弧和夜弧: ?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的多少。 ? 变化规律: ? 四季的划分: ? 不同纬度地区季节变化状况: (4)五带划分: ?划分依据:A、有无极昼极夜 B、有无明显的季节分化 C 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D 有无太阳直射 ?划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 ?五带特点: 热带:有太阳直射,获得太阳辐射最多; 南北温带:太阳高度小,获得太阳辐射最 少; ; 南北寒带:有极昼极夜。 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球公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B.太阳位于椭圆轨道中心 C. 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 D.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年 2、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日数不等,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速度不等 B.地球公转速度不等 C. 太阳自转的缘故 D.太阳公转的缘故 3、关于晨昏线(晨昏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地球的自转,晨昏线总是在极点和极圈之间移动 B. 晨线上的时刻都是6点,昏线上的时刻都是18点 C. 晨昏线永远不可能与经线重合 D. 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永远等于0度 4、每年6月1日7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是 A(一直北移 B(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 D(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二、读图综合题 1.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2)图中A、B、C、D四地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 。 (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公转速度较 ,此时南半球为 季。 (4)自地球公转到C点以后几天开始,过D点到A点,在此时段,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5)地球公转自B—C—D与自D—A—B比较,哪一段用时较长, 为什么, 2.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 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 日。 (2)当太阳直射点由B点移动到D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何变化, (3)太阳直射点从A点到再次回到A点的时间间隔为 。 (4)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点时,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
本文档为【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 黄赤交角的教学设计&#46;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