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

2017-12-11 4页 doc 15KB 1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4469

暂无简介

举报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自序〉 :福嚴佛學院,釋厚觀,2004.9.13: 一、〈自序p.1〉一般人因為有以下的兩種觀念,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 :一:雜多:佛法方便有多門,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 :二:差不多:一般人沒有掌握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淺深次第、相互關聯,覺得每個 法門都差不多。 二、〈自序p.2〉一般人對佛法感覺「雜多」而又「差不多」的結果,容易產生偏取部分 而捨棄全體的過失: :一:有的人以為彼此相同,不需要廣修遍學,學一法即等於學一切法。 :二:有的人以為自己所...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 《成佛之道》〈印順導師自序〉 :福嚴佛學院,釋厚觀,2004.9.13: 一、〈自序p.1〉一般人因為有以下的兩種觀念,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 :一:雜多:佛法方便有多門,初學者不能統攝條貫,每有不知如何是好之感。 :二:差不多:一般人沒有掌握一一法門的應機特性、淺深次第、相互關聯,覺得每個 法門都差不多。 二、〈自序p.2〉一般人對佛法感覺「雜多」而又「差不多」的結果,容易產生偏取部分 而捨棄全體的過失: :一:有的人以為彼此相同,不需要廣修遍學,學一法即等於學一切法。 :二:有的人以為自己所學的法門是最殊勝的,最究竟的。以為有了這個,就有了一切; 或以為有了這個,就不需要其他了。 三、〈自序p.2〉弘傳佛法者應對於佛法的統貫條理有一深刻的瞭解,才能應機說法,而 始終保持佛法的完整性,不致於落入「雜亂」與「偏向」的窠臼。對於這,天臺與 賢首宗,是有功績的,因為臺賢大師們,統攝了全部佛法,而組成淺深的進修歷程, 顯出彼此間的差別,又顯出彼此間的關聯。 四、〈自序p.2〉天台宗與賢首宗的判教 :一:天台四教: 1、藏教:正教二乘,旁化菩薩。全稱「三藏教」:經、律、論:。 2、通教:正為菩薩,旁通二乘。《般若經》即屬此類。 3、別教:別為菩薩,不通二乘。 4、圓教: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法華經》教義。 :二:賢首五教: 1、小教:如《阿含經》、阿毘達磨論等。 2、始教::1:空始教:《般若經》。 :2:相始教:《解深密經》。 3、終教:《楞伽經》、《勝鬘經》。 4、頓教:《維摩詰經》。 5、圓教:《華嚴經》。 1 五、〈自序p.3〉太虛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序〉: 比因西藏學者法尊譯出黃衣士宗克巴祖師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教授世苑漢藏院學僧,將梓行而問世。余為參訂其譯文,閱至『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以能速滿二資糧故。設踰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種性功能贏劣不樂趣密咒者,則唯應將此之次第加以推廣』。其為特尚密宗之理論,甚為顯然。例之賢首以別教一乘特尚華嚴,天台以純圓獨妙特尚法華,固將無別。然中國尚禪宗者,斥除一切經律論義,雖若《宗鏡錄》遍錄經論,亦但揚厥宗,鄙餘法為中下,尚淨土者,亦勸人不參禪學教,專守一句彌陀,賢台雖可以小、始、終、頓,藏、通、別、圓,位攝所餘佛言,然既為劣機而設,非勝根所必須。縱曰圓人無不可用為圓法,亦唯俟不獲已時始一援之,而學者又誰肯劣根自居,於是亦皆被棄。……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於是不沒自宗,不離餘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三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余昔於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法,三法印為三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為大乘不共法,後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為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三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見《海刊》十六卷三號,:《太虛大師全書》第30冊,文叢:十九:,p.777,p.779: 2 六、〈自序p.3〉太虛大師與宗喀巴大師對佛法之判攝 :一:太虛大師:以「五乘共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三乘共法」 :聲聞乘、緣覺乘、佛乘:,「大乘不共法」:佛乘:統攝一切佛法。 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二:宗喀巴大師:以「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而綜貫成佛的菩提道次第。 1七、〈自序p.3〉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 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所以集經者,對於佛 2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毘曇,還以五戒為首,而後起的阿毘曇,也 就不見了。 八、〈自序p.4〉宗喀巴大師與太虛大師之相異點: :一:宗喀巴大師說「共下士法」時,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 :二:太虛大師主張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 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 ※印順導師認為:不念死也能熏修人天善業。所以宗喀巴大師的下士道,雖順於厭 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 九、〈自序p.4〉正常道與方便道 :一:正常道:正行:——由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 :二:方便道:旁開:——1.由天乘行而入佛乘。 2.由二乘行而入佛乘。 ※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 A、 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 B、 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 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 1《中阿含經》卷9,第38經,〈郁伽長者經〉,大正1,479 c22~480a4: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彼說苦,習,滅,道。彼時郁伽長者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 2 參見《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1〈學處品第一〉:大正26,453b~458b:。 3
/
本文档为【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