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格式]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2018-01-24 15页 doc 37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395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word格式]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第3O卷第4期 Vo1.3O,No.4 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2009年7月 Ju1.2009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龙文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 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
[word格式]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word格式]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第3O卷第4期 Vo1.3O,No.4 吉首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2009年7月 Ju1.2009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龙文波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 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 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2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09)O4—015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YBA030) 作者简介:龙文波(1976一),男,湖南花垣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 讲师.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整个瑶 族地区都有流传.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自编自演并世代相 传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 的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以娱乐欢庆为主,兼有祭祀的内容. 长鼓舞在瑶族民间不断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形成 了特有的舞蹈风格和民族特色.从唐代始至今日,瑶族的文 化传统始终处在不断的更新,继承和发展之中,就目前来看, 瑶族长鼓舞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更多的变化机遇和 发展空间,其丰厚的文化底蕴还缺乏有效的挖掘. 一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 瑶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长鼓舞是瑶族最具代表性的 舞蹈艺术,是广大瑶族人民所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各个 瑶族地区都有流传.长鼓舞瑶语称”bogong”,即打长鼓之 意.俗话说:”有瑶族就有长鼓”.充分说明长鼓舞在瑶族 中的地位与流传之广. 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瑶族长鼓舞的记载.最早 的文献可见于唐宋部分史籍中.记载较为详尽的是有宋代 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铳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 * 收稿日期:2009—06,18 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鞍植于地,坐拊之”.[]周去非《岭 外代答》中记载:”铳鼓,乃长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 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P 铳鼓即长鼓,现在有的瑶族地区仍长鼓为铙鼓.南宋绍兴 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 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木鼓,斑衣赤领唱……儿孙 连手抱臂,呵呵唱跳,作乐三日三夜,惊天动地”.宋代沈辽 《踏盘歌》描写了湘南瑶人祭盘王打长鼓的情景:”湘水东西 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 鼓.”明代称之为长鼓,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 书》在描写瑶族”赛盘古”盛典时写道:”比赛之日,以木为 鼓,圆径半尺余,中空两头大,四尺长,谓之长鼓 …… “ ..”明清时期,长鼓舞更为广泛流行,并得到进一 步发展.《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还写道:”衡人赛盘古……, 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长谓之长 鼓,二尺者谓之短鼓……鸣锣,击鼓,吹角.有巫一人以长 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清嘉庆《九疑山 志》中载赵有德《观瑶女歌舞》一诗:”长腰小鼓合笙簧,黄蜡 梳头竹板妆;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诗中描 写了瑶族妇女跳长鼓舞的情景.清代湖南江华瑶族在一次 集体告状的斗争中,集数十人长鼓队去官府告状,他们打着 长鼓,以此作为原告人的民族身份的证物. 在江华民间,也有许多关于长鼓舞来历的传说.相传 远古时,瑶族始祖盘王有一次进山打猎,不幸被野羊撞死在 空桐树下,野羊天天逃遁,盘王六个儿子闻讯赶来,含悲奋 力追捕,野羊终于被获,为报父仇,他们想砍倒空桐树挖成 长鼓,剥野羊皮蒙其鼓面,击大鼓起舞而祭奠盘王.此后, 瑶族后裔每当”还盘王愿”时,皆沿用此一仪式以祀祖先. 并从此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由此可见,瑶族长鼓舞的历史十分久远,瑶族人民在长 期生产生活中不断传承发展了长鼓舞,它成为抒发瑶族人 民情怀和反映瑶族人民生活的精神产品,也成为瑶族普遍 的生活与娱乐习俗. 二,长鼓舞的结构与表演形式 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记载:”岁首祭盘瓠,击腰鼓 吹笙竽为乐”.瑶族人民祭祀盘瓠称为”还盘王愿”,一般在 旧历十月十六日举行.每当”还盘王愿”时,要焚香明烛,把 供于祖宗神位旁的长鼓取下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各种 表演.这一天,瑶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庙堂的 空坪上,一方面开展群众性歌舞活动,另一方面,男女青年 借此谈情说爱.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 约7O,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 , 1O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 米,鼓腰直径约15,2O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O厘 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O一 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O,4O厘米o[4~(P163)长鼓通常用 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l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 大,其中一头又略大1/3.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 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 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 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 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 梆”的铿锵之卢.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 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 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 心.从表演类型看,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 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 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 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 蹦,仰腾等动态.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 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 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 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 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 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 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 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 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 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 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 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 于流传.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 有舞,热闹非常.由于瑶族进入江华地区的时间差异和所 处地理环境不同等原因,使本县各地演变出多种形式的长 鼓舞,如盘古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 舞等.[43”“ (一)盘古长鼓舞.主要流传于江华县蔚竹口乡一带, 是祭祀盘王”还愿”仪式中所跳的一段舞蹈.除邀请两名长 鼓手外,还请四名歌手(男女各二人)伴唱《盘古歌》,歌舞曲 是瑶族的”拉华”.”还愿”仪式分”请愿”,”落马”,”开天 门”,”点兵”,”诉师”,”分段”,”除苗”,”围愿”等段,盘古长 鼓舞只在”请愿”和”围愿”中表演,有锣鼓伴奏,舞步舒缓, 持重. (二)羊角短鼓舞.主要流传于江华县平地瑶地区,由 七人表演,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领头,两人拿羊角,四人执短 鼓,载歌载舞,唱着”野羊撬,野羊撬”之歌,互相穿插,另有 两个吹笛子的伴奏,舞场两侧吊着两个赛鼓,按音乐节奏击 鼓烘托气氛. (三)芦笙长鼓舞.主要流传于江华县高滩乡一带,由 七人表演,一人手执朝笏,吹牛角领舞,二人吹芦笙,二人打 长鼓,一人打锣.表演者围方桌而舞.全舞分”迎圣”,”起 拜”,”行路”,”梅花”,”欢鼓”等五段.每舞一段之后,领舞 人呼喊:”色…一色麻悠”,再敲锣打鼓走一圆圈.动作粗 扩,场面热烈,山野气味浓郁. (四)锣笙长鼓舞.主要是江华县岭东地区瑶族调庙时 跳的一种集体舞蹈.二人打长鼓,二人吹芦笙,一人打锣, 其余各执小旗,纸币,铜铃等道具跟在后面,六位姑娘打着 花伞,边唱边舞,用锣鼓芦笙伴奏. 三,长鼓舞的文化内涵 民间舞蹈在其最初产生和流传时,是一种原始艺术. 它不仅和生产实践有关,而且还和宗教祭祀等有关.[5](P355) 瑶族长鼓舞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它经过多年的l传 承,演变,发展,形成最具有瑶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形式,一定 程度上艺术地再现了瑶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理想追求,风俗 习惯和民间信仰等,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显现 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一)长鼓舞的文化背景 1.自然环境的孕育 历史上,瑶族是个以山为伴的山地民族,他们大多居住 在海拔1000~2000米的高山地区,境内峰峦起伏,山高壑 深.清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莫瑶者,自荆南 】5】 五溪而来,居岭海间,号El山民.”湖南民谚说:”高山瑶,半 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朝.”瑶族地区山高壑深的自然 环境和长鼓舞的舞蹈动作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长鼓舞 动作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成”弹”,扭”,”稳”,”矮”四个字. “弹”即指像弹簧一样颤动,分为”屈弹”和”拧弹”.”屈弹” 即舞蹈时上下屈膝,这一动作正是瑶族人民上山,下山,背 背篓,挑担等身体律动的写照.”拧弹”即舞蹈时侧身而过, 拧身而让,绕身而转,贴身而舞.它的形成与瑶族人民常年 居住于深山峻岭之中,山高坡陡,道路狭窄,行路需侧身,迎 面要相让,挑担换肩等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扭”,即在身体 运动时通过扭腰侧身所构成最常见的动作姿态.”稳”,指 舞步要平稳有力.”矮”,即腿部全蹲,重力全在腿上,这就 要求表演者要有非凡的腿力,如果没有超人的力量,往往无 法胜任36套或72套的舞蹈动作.这几个基本动作贯穿整 个长鼓舞表演之中,是瑶族人民对劳动生活的模拟与提炼, 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再现了瑶族人民在极其恶劣 的自然环境里,长期超重地负荷,付出艰辛的劳动维持生活 的场景. 2.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里,舞蹈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 也是传授生活技术的重要途径.一种舞蹈艺术成型后,其 舞蹈体态,动作往往反映出某种生产方式.生活在原始时 代的瑶族先民,以狩猎为主,以采集为辅.每当狩猎或采集 满载而归时,人们便聚集而舞,这便是最初的舞蹈形式的萌 芽如狩猎归来,人们相聚狂欢时,或高声呼喊,或模仿捕 捉野兽时的动作,或装扮成四处窜逃的野兽跳,跃,用简单 淳朴的手舞足蹈再现整个狩猎过程,从而形成最初的舞蹈 动作.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模仿动物的动作,是狩猎的 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由于狩猎时使 用力气所引起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再度从事 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己独特的狩猎舞.”l_6j(这类反映 早期狩猎内容,模拟动物的形体形态,表现动物习性以及表 现狩猎场面的舞蹈,在瑶族民间长鼓舞蹈中占有一定的比 例,如:《羊角长鼓舞》和《七十二套赶羊长鼓舞》,生动地再 现了瑶族狩猎的生活情景,再现了古代瑶族先民的狩猎生 活.随着狩猎和采集向刀耕火种农耕生产的过渡,一些反 映农业生产或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的舞蹈也相继出现.如 大路铺镇瑶族《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从”找宅基地”开始, 到”量地”,”挖地”,”平屋场”,”找木”,”砍木”,”削木”,”背 木”,”立柱”,”架码”,”割茅草”,”夹茅草”,”抛茅草”,”盖 顶”,”压顶”等36套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瑶族人民不断 迁徙,找地建房的日常生活.平地瑶的”芦笙长鼓舞”则包 含了播种,耕田,收割,庆丰收等水稻耕作的内容.不管是 瑶族长鼓舞的内容,还是长鼓舞的舞蹈动作,从中都可以窥 探到瑶族人民生产劳动的日常生活场景. 3.民族祭祀的需要 在原始社会,鼓乐歌舞一直是沟通人神两界的重要手 段.最初的瑶族民间舞蹈大多具有明显的宗教文化内涵, 多服务或附属于各种宗教仪式活动,具有较浓郁的娱神功 】52 能.在远古时代,由于受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瑶族先民相 信世间万物都有灵魂,生产劳作的丰歉,采集狩猎是否顺 利,都与自然有关.所以,每次生产劳动之前,人们都要对 相关的神灵进行祭祀,讨好它,乞求它,使之欢愉,快乐,以 求生产劳动能顺利进行;或是在劳作有所收获之后,举行各 种祭祀活动,酬谢神灵的恩赐.因而,远古时代的舞蹈多与 宗教活动有关,瑶族长鼓舞蹈中有的部分驱兽逐邪,祈神感 恩的色彩很浓,蕴含着浓郁的娱神功能.如”还盘王愿”是 瑶族人民一种传统祭祀活动,而长鼓舞在还愿中必不可少, 是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还愿时预先将长鼓放在主家的神 堂上,盖以红布,祭祀时由主持仪式的巫师顶礼膜拜后取 下,庄严地授予祭祀活动的表演者,表演者以朴实,粗犷的 舞蹈动作表达对神灵的敬畏.”长鼓”在”还愿”中起着”敬 神”,”驱鬼”,”佑人”,”防飞禽走兽”的作用.一段舞蹈过 后,就意味着鬼魔已被驱到屋外,长鼓随后被丢弃.”还愿” 中舞动长鼓时,巫师需表情肃穆,不得嬉笑,动作刚强有力. 由此可见,瑶族长鼓舞的形成和瑶族民间祭祀活动的需要 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是祭祀活动中沟通人神两界的重要 方式. (二)长鼓舞的文化特征 1.仪式性与象征性的统一 由于道教文化的影响,瑶族长鼓舞有着极为浓郁的宗 教色彩和仪式性,尤其是还”盘王愿”中的长鼓舞蹈,它服务 于整个仪式活动.选谁跳,怎么跳,都有一定的程序.又如 《三十六套做屋长鼓舞》,从”量地”到”压顶”等36套动作也 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舞蹈.也正是通过这些舞蹈的动作和 程序再现了瑶族先民对祖先的怀念,对神灵的敬畏.长鼓 舞就成为一种以舞蹈的形式出现的仪式,成为沟通人神的 手段.”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 在事物,对这种外在的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 它所暗示的一种较为广泛,较为普遍的意义来看……”l7J( 象征又”是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8] 因为抽象的观念有时难以用语言全面,完整,准确地表达, 于是人们力求在语言之外去寻求其他情感表达,信息传递 的途径.瑶族长鼓作为礼器供奉在祭台上,它便是一种替 代物,情感的替代物.这种替代是象征性的,是具象的舞蹈 和抽象的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对于每个参加祭祀仪式的 人来说,瑶族长鼓就不再是一个木做的乐器,而是人向神表 达自己的诚意,乞求神的庇佑的代言物.不仅象征着人与 理想的神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使人的心理紧张系统趋于 平衡,获得心理安慰,而且通过舞蹈来表现人们的审美追 求,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实象与虚象的统一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叙事诗,是抒发瑶 族人民情怀的精神产品.瑶族长鼓舞通过舞蹈动作,不仅 再现了瑶族人民生活中的场景,而且通过其舞蹈表演倾诉 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使实象和虚象 高度统一如祭祀仪式中表演的《芦笙长鼓舞》,《挞鼓舞》, 《黄泥长鼓舞》:在春节或其他喜庆日子表演的《贺年长鼓 舞》,《狮子长鼓舞》;流传在瑶族村落中的兼有祭祀和表演 性质的《赶羊做鼓长鼓舞》等舞蹈,有的模拟各种动物的动 作,有的模拟劳动生产的过程,有的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 有的表现节日或丰收后的喜悦情绪,这是对瑶族先民生活 的真实反映,是长鼓舞蹈艺术中的实象.而另一方面,长鼓 舞表演者也通过一些舞蹈动作勾勒了瑶族人民憧憬的美好 生活.运用浪漫手法表达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展现了他们喜歌善舞,乐天达观的民族性格.对 生活真实再现的实象和勾勒瑶族人民未来美好生活的虚象 的完美结合,使瑶族长鼓舞蹈艺术充满情趣,震撼人心. 3.节奏与韵律的统一 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就是舞蹈的节奏性,没有节奏就没 有舞蹈舞蹈节奏一般表现为舞蹈韵律力度的强弱,顿足跳 跃的轻重,旋转速度的快慢,动作幅度的大小和能量的增减. 长鼓舞是击鼓而舞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的 鼓点,因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的特点.古人 说:”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前苏联舞蹈大师扎哈罗 夫有一句:”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这正说明了音 乐在舞蹈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舞蹈 更具艺术震撼力.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 鼓.并遵循一定的程式.进屋先吹”进屋牌”,全部乐器响 起,然后才开始长鼓舞表演.当长鼓舞表演到高潮时,唱瑶 歌来配合舞蹈,表演结束时,吹”收鼓牌”.悠扬的乐声,动听 的歌声让人回味绵长.舞蹈动作的节奏与韵律的和谐使瑶 族长鼓舞艺术展现了勃勃生机,经久不衰. 4.阳刚美与柔和美的统一 就舞蹈艺术而言,激烈的动作,磅礴的气势,绚烂的色 彩等现象中体现出来的美,就是阳刚之美:而腾空飞越,舒 展飘逸的舞姿,欢乐和谐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富于曲 线的形体中显现出来的美,就是阴柔之美.长鼓舞的舞蹈 动作也体现了阳刚美与柔和美的统一,瑶族长鼓舞的阳刚 美,主要体现在手与脚的功夫上,脚以点步蹲,大八字蹲,马 点步蹲,弓点步蹲,剪刀步蹲,拐脚蹲等为主,此种以”蹲”为 主要特点的动作姿势,是瑶族长鼓舞的独特姿势,具有鲜明 的民族性.这种姿势沉稳有力,给人以阳刚之气的愉悦. 而长鼓舞的”屈膝”和”弓腰”等舞蹈动作,换位时必须”拧 身”而过,这种”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通过线条表现出 来,使节奏鲜明,动作简洁稳健而有力,表现了一种曲线美, 同时也更加柔和,富有感染力. 四,结语 瑶族长鼓舞独特的文化内涵,是经千百年来的继承和 发展变化而来的,既是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整个中华 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继承与互相融台的历史再现,在中华民 族大文化圈中,瑶族人民把自己的文化特点从升华为本民 族固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充分显示了本民族文化艺术生存 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内涵.瑶族长鼓 舞作为瑶族文化最富于特征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 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层面,并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事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成为瑶族民 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其主要动作不仅与瑶族人民的生产劳 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而且与瑶族人民的民族 性格,民族精神紧密相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长鼓舞也 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表演内容愈 加广泛,其承载的民族文化也将更加具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M-I.胡启望,覃光广,校注.成 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校注[M].杨武泉,校注.北京:中 华书局,1999. [3][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104卷[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36. [4]李祥红,任涛.江华瑶族[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5. [53陶立潘.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6][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曹葆 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7][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79. [83叶大兵.论象征性在民俗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民俗研 究.1994(3). (责任编辑:粟世来) ACulturalInterpretatiOnoftheLong-drumDanceoftheYaoNationality LoNGWen—bo (DepartmentofArt,Hunan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0,China) drumdanceisafolkdanceoftheYaoNationality.Combi Abstract:Thelong— ningsongsanddances,this primitiveartformreflectstheuniquecultureoftheYaoNationality,showingtheirhistory,emotion,spir— it,andvalueconceptaswellastheirpsychology,aesthetictaste,andpursuit. Keywords:theYaoNationality;long—drumdance;culturalconnotation 153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