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

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

2017-10-27 45页 doc 160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 缙 云 传 统 小 吃 与 山 区 农 耕 文 化 缙云中学樊丽春编写 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缙云传统小吃.....................................3 第一节 缙云人的主食与小吃种类........................3 第二节 缙云典型传统小吃介绍..........................5 第...
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
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 缙 云 传 统 小 吃 与 山 区 农 耕 文 化 缙云中学樊丽春编写 目 录 引言.....................................................1 第一章 缙云传统小吃.....................................3 第一节 缙云人的主食与小吃种类........................3 第二节 缙云典型传统小吃介绍..........................5 第三节 缙云传统小吃特点.............................19 第二章 从缙云传统小吃看缙云山区农耕文化................22 第一节 传统小吃与山区环境...........................22 第二节 缙云小吃与山区习俗...........................24 第三节 缙云小吃与缙云人的思想观念及性格特征.........32 第三章 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8 第一节 缙云传统小吃的传承与发展.....................38 第二节 山区山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9 引 言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饮食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物质交换,也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土壤等差别, 使各地区获取食物的方式、出产食物种类有很大的不同,如北人重麦,南人重稻,西北放牧牛羊,东南养殖鱼虾,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便造成了不同地域人们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惯上的差异, 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饮食习俗和传统。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的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更是异常复杂。南方适于种水稻,所以南方人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稞,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以奶、肉为主食,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喜欢饮用奶茶、酸奶、马奶,少食米面及蔬菜;而生活在新疆的,同样过着放牧生活的哈萨克族,主食除了牛、羊、马肉外,还有大量的面类食品;生活在高原地区的 藏族,主食是糌粑,也喜欢食烙饼、面条。爱吃羊 肉,爱喝青稞酒、啤酒、甜酒,不食鸡、鸭、鹅; 居住在新疆、宁夏等地的维吾尔族,喜吃牛、羊肉, 爱喝葡萄酒,且喝必尽兴; 藏族主食糌粑 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的赫哲族,则以鱼为最主要的 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必鸟兽 肉;生活在潮湿炎热地区的云南傣族,大多日食两餐, 傣族小吃 竹虫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且米多现舂,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喜吃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这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自然条件 1 除了影响食物结构之外,还影响到人们的口味。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关系,或因历史长期缺盐,人喜食酸,等等。我国饮食界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清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中也有“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的文字。饮食上的这此地域口味嗜好,使中国饮食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各地小吃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特色小吃是中国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饮食生活的主要之一。小吃的由来,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的梁朝,即在1500年前,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就有常馔和小食之分了。然而小吃发展到后期,已经有了另外一种的意涵。有些小吃,虽然一样是讲究采用当地新鲜的食材,但是制作方法繁复、作工讲究,比讲究填饱肚子的主餐更为繁琐,是追求利润的餐厅不愿意贩卖的。这种小吃,已经是一种在地的饮食文化,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追求不饿肚子的层次。特色小吃就地取材,通常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其种类繁多,在各个省市的各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名誉全世界。缙云地处浙江南部腹地、中南部丘陵山区,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人们从事的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和耕种方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和习惯口味。那么缙云有着怎样的饮食习惯呢,有哪些小吃,这些小吃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与缙云山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耕作又有怎样的关系, 2 第一章 缙云传统小吃 第一节 缙云人的主食与小吃种类 一.缙云人的主食 缙云历来以种植水稻为主导产业,大米当然就成为缙云人的主食。 缙云人将大米做成大米饭或煮粥当主食。大米饭的传统做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粥捞饭。先把水烧开,再把米洗干净入锅,等米煮得八九分熟的时候,用笊篓把饭捞起,放入另一口锅,盖上盖子,然后用小火慢慢地焖,直至饭熟透。缙云人常常在捞饭时留下一些饭在米汤里,再把米汤烧滚,把米烧烂,这样米汤就变成了稀粥,这样的粥不稠不稀,是极香的。缙云人早餐爱以此为主食。而干饭则会留在中午时食用。 二是焖饭,将洗好的大米置于锅中,加适量的水,用火煮至饭粒将水份基本吸干,便可停火,用余热慢慢地把饭焖熟。缙云人有一种焖饭极好吃,叫菜饭,做法比通常的焖饭麻烦些。做饭前两三个小时,把大米浸泡在水中备用。准备好芥菜、豌豆、鲜笋、香菇、五花肉,也可再准备些腊肉、腊肠等。做饭时,先把五花肉切成小块入锅,熬出部分油,大火把油加热,倒入豌豆和切成细碎的芥菜香菇等翻炒,炒到半分熟后,把浸泡好的大米洗净,平铺在菜上,加入盐和一点老酒,再倒入一点水,让水刚好与米齐平,盖上盖子,改用中火,等米烧成了半透明时,把米和菜拌匀,再盖上盖子,改用小火焖,直至饭熟。 这种焖饭香气诱人,味道极为鲜美。 三是饭甑饭,把淘洗干净的大米倒进放好水的锅中,等米煮熟后,用笊篓把饭捞起,稍为晾干粥水后,倒入饭甑(底部事先垫好薄薄的一层干净稻草)。然后,将饭甑置于锅中,加水至饭甑脚1.5寸左右,用猛火蒸煮。待锅中水沸,蒸汽在饭甑盖下形成水珠,米饭软熟时,便可以食用了。这多为大户人家或者做宴席时用此方法。 3 四是钵子饭,用饭钵或饭盆装米淘洗干净,放进适量的水,置于锅、煲或蒸笼中炖熟。 五是草袋饭,缙云人经常要进山耕作、砍柴,出门挑担为解决午餐问题,便用席草编织成专门煮饭的“草袋子”,用草袋子煮饭的方法是:把洗净的米装进草袋子,用细绳子扎紧袋口(扎袋口的位置要适中,过上过宽则米饭烂,过下过紧则米饭硬)。然后将草袋子放入锅中,加水过面,用大火煮至把草袋提起即干,不掉水滴时,便可打开草袋食用。草袋饭饭软味香,具独特的口感,其主要特点是便于携带。改革开放后,家用电器越来越普及,用高压煲、电饭煲煮饭简便快捷,米饭又松软可口。 小麦种植在缙云比较广泛,因此,面食在缙云人的食物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南乡一带,也几成主食。 二.缙云人的小吃 1.什么是小吃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特色鲜明,风味独特。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现代人吃小吃通常不是为了吃饱,除了可以解馋以外,品尝异地风味小吃还可以籍此了解当地风情。小吃一般售卖起点低,价格不高,一般人都可以买得起。 2.缙云传统小吃分类 按主要原料分,有稻米类、面食类、蔬菜类、肉类、大豆类、粗粮类,其他。 按用途分,有祭祀类、待客类、送礼类、干粮类、菜肴类、保健类等。 按制作方法分,有蒸煮类、有腌制类、有煎炸类、有晾晒类、有烘焙类、有炒制类、熏制类等。 3. 缙云传统小吃举例 4 以稻米为主要原料的有: 草袋饭、菜饭、清明馃、糖饧(也称早米糕)、早米糊、米泡糖、麻糍、金团、柴灰粽、果、米粉羹、粉干、千金绞(也称散)、花、南瓜粥、糖糕、发糕、白白糖(麦芽糖)、十月酒、早米糕松等。 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有:馒头龙、铜锅潭饼、贴锅蒸饼、馒头酥、 酥饼、麦饼松角、南乡馒头、大馒头、土爽面、桶饼(烧饼)、面饺(馄饨)、起酥饼、橡图(鸡蛋煎饼)等。 以蔬菜为主要原料的有:金针干、霉干菜、生菜(腌菜)、萝卜条、菜头钱、生菜头(腌萝卜)、咸酸菜、毛芋酥、土豆饼、苦马土豆、笳子干、豇豆干、南瓜片、蒲瓜、莴苣干、莴苣皮、苦马皮、冬节馃、火焟笋、油焖笋、笋干、白笋、芋禾干等。 以肉类为主要原料的有:笋干老麻鸭、溪鱼干、敲肉羹、酒糟肉、大骨头、红烧小鸭、稻草鸭、风肉、猪肚米仁、南乡腌猪肉等。 以大豆为主要原料:豆腐干昵、腐乳、豆华糖、豆腐咸、豆腐娘、霉干菜豆腐、霉豆腐、六月飞雪(豆腐渣)、豆腐丸、等。 以粗粮为主要原料的有:薯条、薯丝、米翁(两字合为一个,音ào)、洋芋松、番薯片、番薯粉饼、、玉米面羹、玉米饼、番薯都碗、蕃薯粉糊、荔枝壳、高粱饼等。 其他:红糖姜汤、苦叶菜、马兰头、凤凰蛋(退步卵)、柿饼、炒西瓜皮、油炸知了、苦槠腐、水邋遢、野蘑菇等。 第二节 几种典型传统小吃介绍 一.清明馃 清明馃是缙云清明节的特色小吃,是民间祭祀轩辕黄帝和清明祭祖扫墓的必备祭礼,深受缙云百姓喜爱的地方传统美食。 5 缙云民间做清明馃的历史久远,清乾隆《缙云县志》有“清明寒食节,家做青馃,„„埽于墓坛”的记载。清明馃在古代仅在清明节前制作,主要用于祭祀。时至今日,缙云街头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 买到清明馃,它除了仍用于祭祀外,已成为老百 姓喜爱的点心。 清明馃主料是“青蓬”(菊科野生植物鼠曲 草,壶镇多用此草)或艾草、米粉(糯米粉和籼 米粉)及馅。缙云清明馃采用古传技艺制作。暮 春时节,万物竞长,绿草丰茂而肥嫩,缙云的田 头山野有的是毛茸茸的青蓬。家庭主妇们拎起菜 蒸清明馃 篮子到野外采摘一篮子青蓬(或艾草)嫩尖,洗 净后放入沸水汆熟,捞出以清水浸泡漂洗除去苦味,捞出挤干细切,用石臼捣烂。把糯米粉和籼米粉按一定比例调好(根据个人的口味不同而配置,喜欢吃糯一点的就多加点糯米粉,反之刚多加点早米粉,一般的比例为两种米粉五五对开),和成团,蒸熟,放入石臼与捣烂的青蓬搅拌,用石臼捣透,用擀面杖擀成皮子,裹之以馅,打褶成型,蒸熟即可。蒸时有讲究,要在蒸笼底放一层“馃玉叶”(一种灌木叶子),放上生馃,隔水蒸熟。馃馅分咸、甜两种。咸的一般由猪肉、芥菜、鲜笋、豆腐等炒制而成,甜馅多为加糖豆沙。甜的清明馃多制成扁圆形,咸的多为鱼形,俗称“元宝馃”。 人们只要一看外形,就可随口味不同选择清明馃了。 蒸熟的清明馃青绿碧翠、晶莹剔透,上口绵软,糯韧适口、清香美味。所用的青蓬,具有祛风除湿、调中益气、止咳化痰功效,对降低血压、治疗消化性溃疡,以及祛痰、镇咳、镇痛都有一定作用。“清明”音近“聪明”,据说吃了清明馃,人还会变聪明呢~散发着淡淡清香、深含着浓浓亲情、寄寓着厚厚期待的清明馃,不仅是缙云传统的特色小吃,同时又是保健群体的食疗佳品。 清明馃的传说: 6 清明馃的产生有一段传说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受迫害出逃流亡,大臣介之推等随护。后重耳回国为君,即晋文公,漏赏了功臣介之推;他就隐居深山不仕。重耳命人烧山,介之推不出被烧死。重耳为纪念介之推,便定下他被烧死的这一天(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因为寒日节这天不准生火,可是人们又不能在这天饿肚皮。于是人们就在寒食节的前一天(清明节前二天)做好米馃,蒸熟后以备次日食用。以后不知何年把清明前一天吃寒食的习俗取消了,可是清明节吃米馃的习俗没有改,于是就把这米馃称为“清明馃”。 二.米炮糖 米炮糖米炮糖又叫白糖,是浙江缙云县特产,主要产于壶镇。传统上是春节期间制作食用。每逢过年,缙云人都要提前准备各种年货,其中白糖(米炮糖)必不可少,尤其是壶镇一带,每当“除夕”前十天内,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于“切白糖”。据传,过年切白糖习俗在缙云流传已有上千年历史了。 关于缙云米炮糖的传说:黄帝时切白糖,夏官缙云好奇,观于侧,得其妙。切白糖,两两成四,四四以成二八,一冄(读ra,入声)毕,二倍四,四倍十六成四方,十六倍八八,四维八隅成焉。分则一为天,合则双为地,阴阳起合,卦象显焉。后,夏官每以白糖演阵法,得其趣,成其妙,分而天星为阵,合而歼敌其中,是名“缙云白糖八卦阵”。继后孙膑推演承之,曰“八阵”。 缙云民间有俗谚:“切白糖,担白糖,娘想囡来囡想娘。白糖切好好过年,份份(户户)人家福寿长。”缙云人每年过年切好白糖,一般都要挑送到女婿家,表示娘家关心女儿、女婿,祝愿女儿家过好年。剩下的白糖则作为春节期间的待客茶点,待春节过后,日长夜短,白糖就又成了孩子们充饥的点心。 壶镇米炮糖制法:糯谷浸泡于水,数日后捞起,置饭甑内蒸熟,晒干,脱壳即成“发米”,大火将“发米”炒成“米炮”,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多用油炸成“米炮”。冷却后加入花生米、芝麻等,以煎好的麦芽糖搅拌均匀,倒入糖冄(读ra,入声),食用彩丝敷面,用力压实压平,拆冄后以严格尺寸分切包装。据说,切白糖的成败与好坏,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煎糖油,煎白糖 7 要用特制糖,绝不从商店里买,而是自制的白白糖(一种麦芽糖),且煎糖油必用冬水。若切白糖时节气尚为冬天,则随取随用,若已过立春,所用之水要于立春前取之藏好待用。 以前家家户户切白糖,或自行食用,或作为年货馈赠亲友,一般要请当地切糖老司携切糖工具到家切白糖。切糖工具较简单,有糖闸、糖板、糖捺、糖刀等。切糖师傅到家时,先要进行一番火浴,然后进入操作间闭门切白糖。为什么要闭门切制呢,这是农村切白糖时许多禁忌之一,其中最忌“风”,即外人叫门入内。传说,若有外人登门入内的话,则会引来俗称“白胡须”神爷入内偷吸糖水,以至于白糖切不成块。遇上这种情况时,就应该立即转移切糖场所,并焚香烧纸,送走“白胡须”神爷,然后再继续切白糖。其实这是缙云人的小气罢了,忌的不是什么风,而是外人来吃白糖吧。在条件不好的农村,白糖可是化大本钱的食品,过年这样的大节日里才可享用的,哪肯轻易让人白吃啊。 现在大多人已不再于家庭制作,而是有专门工厂生产,需要时到街上买来就行。也不再限于春节期间才食用。米炮糖品种也不单一是糯米“米炮”了,更有玉米、薏仁、粟米等多种多样。 三.柴灰粽 全国乃至东南亚等国,都有粽子。但缙云的“柴灰粽”却别具风味和人文底蕴。 相传黄帝在鼎湖峰驭龙升仙后,步虚山峰巅的丹鼎也飞升天庭,唯留下一大堆炼丹烧过的柴灰。百姓们想:“食鼎中仙丹可以升仙,柴灰也定非等闲之物。”于是纷纷拿回家中,想着法子享用,以期长生。时近端午,一老妪以沸水泡柴灰,滤汁浸米包粽、煮粽。及食,见粽色嫩黄,香气扑鼻,邻里纷纷仿效。旋以柴灰粽对天朝拜,感谢黄帝恩赐美食,柴灰粽祭奠黄帝遂由此相沿成俗。由于柴灰粽是黄帝恩赐的美食,寄寓着希望和感恩的意义,在缙云五云、大洋一带,做粽子成了一种礼节,是端午节女婿孝敬丈母娘的一种方式,大概 8 是含有感谢丈母娘为自己养育了一个好妻子的意思吧。而新女婿头一年送丈母娘粽子时,丈母娘要把粽子分给左邻右舍,左邻右舍得称赞粽子包得好,味道好,还得拿鸡蛋等回礼。缙云话“粽”与“中”同音,家里有孩子考学时,也常包粽子给孩子吃,以寄予高中之祝愿。 缙云柴灰粽以青箬包裹,主料为糯米,辅料为柴灰汁和内馅。柴灰必须用一种叫“硬壳桕”的柴烧成,把它倒入用纱布垫着的竹篮上,再以开水冲洗过滤,弃渣取汁,汁水澄清后,一部分用以浸泡糯米,使糯米染上淡淡的黄色,另一部分用以煮粽子,让粽子更有灰汁的香味。 柴灰粽内馅分咸、甜两种。咸馅用家养猪鲜肉或咸肉、火腿,佐以菜咸笋或大栗、花生米、佛豆(蚕豆)。甜馅多用加糖豆沙。如过节或给读书人吃的粽子,包成拦腰两扎、每头两角的“门闩粽”。而祭祀、拜佛用的,则包成长而尖状,名为斋(尖)粽,其内馅就不能包肉了。再是在煮粽子时,要盖上一捏浸湿的“稻干圈”,以免上层粽子干裂或不熟不透。 缙云柴灰粽色泽嫩黄明丽,入口柔软细糯、油而不腻、清香爽口、回味鲜美。同时,灰汁多碱,可中和血液酸性毒素,防止管壁沉积,促进血管软化。此外,还有美容、益智、解除疲劳和春困等疗效。特别是“硬壳桕”灰汁,还特具散寒消肿、消症破积功效。因此,缙云柴灰粽以色、香、味、养、疗等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四.糖糕 糖糕是缙云独特的一种年糕,可以说是缙云传统名产,历史悠久。过春节、造屋上梁或旧时娶亲都是必备的食品和聘礼。“糕”与“高”谐音,古人有“百 事皆高”之说,因此糕也用于为长者祝寿,给小 孩庆满月,庆贺考中等。 定亲或迎娶时,均要送给新娘家若干糖糕, 有“生女儿换糕吃”的说法。做糖糕在缙云又叫炊糕。每年的农历二十过后,或者是过了小年夜即拜祭灶神爷后,家家户户就 9 开始为炊糕的事忙碌了,那是个热闹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季节,磨米粉,买红糖,劈柴火,洗蒸笼,垫箬叶,忙得不亦乐乎。 糖糕的做法:籼米粉与糯米粉一般按三七比例(也可以根据自己口味用四六比例)掺在一起,加入过滤的红塘水拌匀,调成糊状,放入铺有箬叶的竹制糖 糕 圆形蒸笼,压平,刷上一层红糖水,如果是喜事用的,得刷上一层红,然后上锅用大火蒸。一格(笼)或者两格一般需要蒸五六个多个小时,如果三四格的话,需要十几个小时。蒸熟后,放凉后翻出,凉食、蒸软热食、煎食皆可。糖糕里,米香竹香箬香混合在一起,吃起来甜香不腻,松软爽口。 现在缙云糖糕品种多样,一般是糯米粉加糖,叫糖糕;中间夹些五花肉,叫肉糕;拌入芝麻粉的,叫芝麻糕。还有可以随自己口味加点花生、红豆、红枣和桂花等等,品种繁多 ,口味不一。另有一种发糕,做法差不多,只是原料是糯米粉加面粉,发酵好后再蒸。这种发糕又别有风味。 蒸糖糕的时间很长,需要很多的柴火,因此在城市里制作糖糕有点难度。糖糕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它可以放很长的时间,便于保管。同时便于携带,农民上山种地和砍柴,常带上一块当干粮。 五.糖饧 早米糕,也叫做千层糕,在壶镇叫糖饧。七月半,俗称中元节,也叫鬼节。古时七月半,家家户户都做早米糕祭祀鬼神,如今早米糕已成为了缙云传统美食。 制作过程:首先将主料大洋高寒山区出产的一种优质早稻米浸水泡透,用石磨磨碎装桶(如今是用粉碎机粉碎),按一定的比例加水慢慢调成糊状米浆,根据个人的口味,加柴灰或豆壳灰汁、山枝汁(着色用)、茴香汁和适量的盐。然后,在已经烧开水的大锅上放置蒸笼,铺上一层白棉布,然后浇上一层米浆,等这一层熟了,再浇上一层浆。就这样,熟一层,浇一层,一直浇到十几层,等米浆全部浇完蒸熟,早米糕就做成了。出笼后,将蒸笼移至其它地方自然冷却晾干,划成小块即可享用。食用时可划成小块,用手一层层剥揭着吃,加青 10 菜炒食,味道更佳。早米糕口感嫩滑爽口,齿颊留香。也可剥片晒干,油炸成酥,称糖饧松,南乡一带叫“早米糕松”。过年做果点食用,香脆可口。 还有一种叫早米糊,味道与早米糕差不多,制作过程稍有区别,是把米浆一次性倒入锅中,用慢火烧,边烧边搅拌,直至米浆变稠,倒入木盆冷却,凝成块状即可。 早米糕在缙云流传久远,直至今天还很受大家欢迎。 六.白白糖 麦芽糖,在缙云还有“白白糖”之别称。春节临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备些麦芽糖,或用它当切米炮糖的糖油,或用它来招待亲朋好友。麦芽糖是春节时孩童的重要零食。打白白糖是缙云一项传统技艺。 麦芽糖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辅料是麦子。要经过培育麦芽、泡米、蒸饭、酿造、榨糖、煎糖、凉却、打糖、拉条、剪条等工序。 1、选料。选择干燥、纯净、无杂质的小麦(或大麦)、糯米作原料。小麦与其他原料的配比为1:10,即1千克小麦(或大麦),配以10千克糯米。 2、育芽。将小麦麦粒或大麦麦粒洗净,放入木桶或瓦缸内,加水浸泡。浸泡的水,夏天用冷却水,冬天用温水。将麦粒浸泡24小时后捞出,放入箩筐内,每天用温水淋芽两三次,水温不要超过30?。经过3天—4天后,待麦粒长出二叶包心时,将其切成碎段,且越碎越好。 3、蒸煮。将糯米洗净,在水中浸泡4小时—6小时,待吸水膨胀后,捞起沥干,置于大饭锅或蒸笼内,以100?蒸至糯米无硬心时,取出铺摊于竹簟上,晾凉至40?—50?。 4、发酵。将晾凉的糯米饭,放入瓦缸中,加入开水,拌入已切碎的小麦芽或大麦芽,发酵5小时—6小时,再装入布袋内,扎牢袋口。发酵过程有很多讲究,缸里得先放蒸好的糯米,再放入烧开的开水,开水太热还要加冷水,再放麦芽,不停地搅拌后要盖上棉被保暖发酵7个小时。这道工序最关键,最 11 难掌控,做的好坏决定了麦芽糖的颜色、口感、软硬。比如水太烫,麦芽会被烫坏;搅拌不均,力道不够,保暖不当,糖就发酸。 5、榨汁。将布袋置于压榨机或土制榨汁机上,榨出汁液,称糖汁。 6、熬制。炸出的汁液经过加热熬煮,慢慢地熬成一定的浓度的糖汁(水分小于18%)。熬煮时,烧火也有名堂,开始煎的时候火要烧旺点,等锅里的糖变稠,有大大颗汽泡出现时,火就要烧缓些,烧旺了,锅边上的糖就容易焦掉。 检验糖水是否熬好的有三个:一是吹泡泡,二是用筷子看粘度,三是用勺子挂糖水,三项如果都达到了,那么这锅糖水就可以出锅了。如筷子的糖粘得越宽,说明糖快煎好了。当能吹出一连串的汽泡时,糖也快好了。最权威的当数用勺子检验。当糖粘在勺子上不断层时,就可放心地将糖弄出锅了。 7.冷却。把糖倒入铺有厚厚的豆壳灰竹匾上面。豆壳灰是用黄豆杆烧成的,压结实做成灰盆后,将煎好的糖倒在灰隔里不会粘起来。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冷却,开始变硬起来。这就是平时所称的乌糖了。 8.打拉。乌糖经过锻打,才能成为白糖。趁着糖水还没有完全变硬,把整块乌糖挂在糖桩(木桩),不停拉扯,乌糖慢慢变成白色,体积增加,等糖完全变白后,把麦芽糖从糖桩上取下来,埋到稻谷壳里。将麦芽糖藏在稻谷壳里,颜色会变得更白,打糖的时候,里面有空气,放在稻谷壳里,空气就会出来。等空气出来后,中间才能放芝麻,不然就不能放。 9.剪糖。将麦芽糖的中间分开放入芝麻。放好芝麻后,将发白的麦芽糖搓成条,再剪成一段一段。这样,麦芽糖就做好了。 麦芽糖颜色雪白,“咯”,咬上一口,粘粘甜甜,入口糯软,有嚼劲但不腻口,是生产糕点、糖果所必需的原料,还具有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它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开胃除烦等润肺止咳的药效,糖尿病病人也可以适当食用。 壶镇镇团结村前宅自然村曾是有名的做麦芽糖村,在过去,春节期间几乎家家户户打白白糖,而今从事传统麦芽糖加工的手艺人已为数不多了,这项传 12 统技艺的传承成了问题。 七.麻糍 麻糍是一种由糯米加工制作而成、带粘性的甜食,是缙云人喜爱的食品之一。过去农民在每年入夏,新谷上市后,许多农家以捣麻糍来庆贺丰收的喜悦,享用丰收的硕果,有些农家也会把它挑到集市、村庄去卖,以增添家庭收入。在古树下、凉亭边甚至田头,常可以听到“麻糍――麻糍――”的叫卖声,农民们多以新谷和新米兑換。麻糍由于携带方便、储存简单,曾是村民上山下地出远门劳作或春荒时节居家度日的干粮和主食。如今麻糍渐渐演绎成了点缀生活的美食小吃。 制作 捣麻糍粗略分为蒸、舂、整、晾四道工序。捣麻糍颇要几分力气,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二三个人各执一个“老杵头”(石槌)交替猛捣,捣烂糯米后,再拿粗大的麻糍棒槌用力打一阵,使它烂成米泥,打得越烂,麻糍就越“糍”。之后趁热把米泥摘成一小团一小团,裹入红糖和芝麻粉,外擦一层米粉,以不见糖为合格,整成方形,等凉了后,存入麻糍桶。还有一种是不裹糖的,直接整成方形,称麻糍板,晾好存放。 缙云麻糍以西乡马渡、应刘、前朱、宅基等村麻糍最为著名。 吃法 麻糍吃法多种多样。较普遍的吃法是用两手将麻糍捏烂,捏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里面的红糖流出,麻糍的皮变薄后,就蘸着里面的红糖吃,这种吃法香糯粘滑、口感独特。也可以将麻糍用油煎着吃,或裹上鸡蛋油炸,这样麻糍就变得外黄里白,外酥里糯,香味扑鼻而来,脆甜可口。麻糍板的吃法又不同,需用平锅烙热,临时塞入芝蔴红糖,这种吃法同样脆甜香糯,受人们青睐。 八.桶饼 来到缙云,不能不吃缙云的烧饼。缙云烧饼在缙云叫桶饼,是用特制的烧饼桶烘烤的,其表皮松脆,内质软糯,麦香、肉香、葱香、芝麻香、糖油香, 13 经高温烧烤融成一气,咸淡适宜,油而不腻,是缙云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在1989年“缙云烧饼”被浙江省商业厅评为浙江省优质点心。 “去过缙云你就知道 ,缙云有烧饼香喷 喷的吊你胃口 ,菜干肉包包,哈啦汁流下 想吃,你也别着急,付了一块钞票烧饼给你 吃。没有去过缙云你也应该会知道,全国各 地随便哪里都有缙云烧饼,烧饼桶里刚出炉 的缙云烧饼,比起那些掉渣馅饼还好吃。缙 云烧饼绝对好烤 桶 饼 吃。当作个礼品送人也不差。缙云烧饼, 缙云特 色。去过缙云,不吃的你啊会可惜。缙云烧饼真 是好吃,吃了一个主餐不吃也 值得。缙云烧饼 , 缙云特色。聪明的缙云人啊真了得~”2005年小缙云桶饼 虎(卢晓武)写的这首《缙云烧饼》歌,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广为流传。 缙云烧饼历史悠久,传说缙云烧饼的工艺,是从轩辕黄帝哪儿学来的。古时轩辕皇帝在缙云仙都的石笋上,用大铁鼎炼制仙丹。炼制成后与食丹的妃子、臣子跨龙升天成仙。而没有食用仙丹的臣子则纷纷效仿,铸铁鼎炼制仙丹。仙都石笋下的村民见之,纷纷纳闷“为何食铁鼎中之物,而升天成仙,”有的也想效仿,但由于无钱铸鼎而告终。 一日一村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对大家说:“食铁鼎中之物,而升天成仙,我们无钱铸鼎也成不了仙,但我们可以做土鼎,食土鼎烧出之物,以求长生不老,消灾避邪。”大家听后觉得是个理,于是纷纷动手制作土鼎,上山采药炼制仙丹。有一日一村妇在家中烙饼,见其儿子刚炼制好丹药,发现土鼎内还有炭火且内壁光滑,就顺手将饼贴与鼎壁,烤之。慢慢的家中充满了烤熟之饼的香味,而溢出房子,引来了其他好奇村民,大家食后发现烤出之饼比锅中烙出的饼酥香、生糯。时而久之,村民们发现食土鼎炼制的丹药,并不能长生不老 14 与消灾避邪,就纷纷将其加以改进做成烧桶,专用于烤饼之用。而有的村民则挑着特制的烧桶客走他乡,以烤饼为生。 缙云烧饼的主辅料:面粉、夹心肉、霉干菜、面娘(已经发酵的面粉);调味料:食盐、饴糖、芝麻少许;成菜特点:色泽金黄,酥香、生糯。 制作方法:1.面粉拌和成发面;冬天,夏天方法不一。冬天用热汤,夏天用凉水。夏天时,现做与延时做不一。现做用热汤延时用凉水;2、夹心肉切粒加霉干菜和精制食盐拌和入味成馅;3、发面摘剂,包入馅收口捏拢,按扁,擀成圆饼坯直径大约10--15cm;4、饼坯正面刷上少许麦芽饴糖并洒上芝麻,反面刷上少许水贴在炭火烧热的烧桶内壁上;5、用炭火烧烤3—4分钟,待饼面金黄,香味溢出时,用特制铁钳钳出即成。 吃法:吃缙云烧饼最好现烤现吃,因为刚刚出炉的烧饼饼皮金黄,半焦的糖油闪着光亮,漫天星一样的芝麻,既是香料,又是点缀;饼未入口,先觉色泽养眼,喷香扑鼻。吃刚出炉的烧饼有讲究:刚出炉的烧饼火烫无比,必须等它稍稍地冷却一下,再小心翼翼的在圆饼边上咬出一小口,接着忍一口气,对着张开小嘴的烧饼吹,把里头的热气吹出一些,才可以放心的享用,否则会烫坏嘴巴。 九.南乡馒头 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南乡馒头是很受消费者青睐的食品。南乡馒头有大馒头和小馒头之分:大馒头就是个儿大,三四个一斤,有芝麻肥肉馅;小馒头个儿小,十几来个一斤,无馅。这种馒头,老少咸宜,便于携带,有越嚼越香,越吃越想吃的感觉,不但营养丰富,还易于消化,有健胃的功能。南乡馒头受青睐,关键在于它是发酵馒头。在缙云南部俗称南乡一带,从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馒头加工方法非常独特。要先用大米、白药、米粬混合发酵成酵水,再拌入面粉揉和渗透后,经保温发酵再成型蒸熟。这样的馒头香气扑鼻,手感柔软,发度均匀,耐储藏不易变质。 农历的12月25日是南乡的馒头日,说是馒头日,其实早在25日的前两 15 三天,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村民们用酿酒的方法,酿造做馒头用的酵酒。酵酒是南乡馒头制胜的法宝。做南乡馒头的主料为上等的土麦面粉,做前早三天要导酵,按每市斤面粉0.2斤大米、0.005市斤米粬等配成。有人叫甜酒酿,用豆腐布先将大米煮成粥,待凉确至手感不烫为止后,再拌入米粬等,保持一定的室温,等酵粥发酵温度升高。一般要发酵二十四小时,即第三天,看到米粥基本上已烂成浑水,装袋压出汁,名曰酵水。按每市斤面粉放0.4市斤酵水计算,拌匀揉透,放入避风保暖家具或竹筐中,等发酵十个小时左右,就可拿出来搓条做馒头了。 馒头日那天凌晨二三点人们就忙乎开了。在家族的望者在灶台前,对着灶神虔诚的喃喃祝福声中开场。揉面、搓面、蒸馒头,过不了多久,村庄的上空就开始霭氖起层层雾气,升腾着村民们对来年生活的企盼。和好面后,人们就各司其职,搓面、揉团、做馒头。上蒸笼前要“作笼”,即预热。经过十到十五分种的预热后,再上笼蒸,蒸出的馒头才发面匀称。算上作笼的时间,一个小时就可出笼了。馒头即将出笼时,人们定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到灶台前,伸长脖子,想第一时间看到馒头的相道。出笼的馒头裂开了口,就说,馒头笑了,来年一定有大喜。出笼的馒头小而硬,就捏着馒头说,馒头很实成,来年必定很安稳,吃喝不愁。馒头出笼后,就马上在每个馒头顶印上红色的吉祥图案。刚出炉的南乡馒头透着自然的白色,口味纯正,有股来自大米自然的甜味,还散发着发酵水淡淡的醇香。要做好南乡馒头可不是件易事,跟空气的湿度、温度都有关系。湿度太重温度高时,水就要放少些。气温高时要及时将和好的面做成馒头,不然会“死面”。南乡馒头往往都要吃到过完正月,这样子表示着家的殷实。每隔几天,主妇们就会认真地把馒头放入蒸笼再蒸一遍,反复几次,直到吃完为止。 十.土爽面 16 土爽面是缙云的特产,又称土面、索面,是江南罕见的拉面,在缙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缙云土爽面名称含义。“土”一是面粉出自当地的小麦,且以传统农耕方式栽培没有污染;二是爽面除清水和适量的食盐外无任何添加剂;三是制作过 程全靠手工操作,工艺考究;四是历史久远。在缙 云 “爽”是“苦”的反义词,舒畅,享意,富足 之意。旧时爽面多在生日、大年初一或是做客时才 能吃到,日常是舍不得吃的,所以平时谁能吃到爽 晾晒土爽面 面别人就会觉得他“爽”,幸福。也因如此,“爽面”含有了爽气、安康、幸福、长寿之意。也有人把它称为“索面”,是言其细长似绳索,也言其在上“面箸”时左右穿插象绳股。 缙云土爽面细长绵软,爽滑细腻,醇香宜人,深受大众的喜爱。宋代诗人黄庭坚有诗云:“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王箸惜。”(《过山寨诗》),就是对缙云土爽面的赞美。爽面是缙云民间节庆和待客的传统佳肴,春节寿诞,走访亲戚,都少不了。《缙云县志》中写到的:“拜年上门,先喝茶,吃糖果,随后吃索面卵”。这索面卵,说的就是缙云土爽面加鸡蛋。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主人都会用一大碗爽面卵来招待客人,用以祝愿客人长寿吉利、好运顺爽。 缙云爽面的制作。先是和面,把用缙云本地传统农耕种植的小麦磨成的面粉,适当比例的普通食盐和水一起搅拌均匀成面团,接着把它放到面床上,将之揉成平整的团状后,盖上面袋,等着面团发酵。(和面是很关键的一步。缙云爽面的原料很普通,要想做得好,全靠经验。加工者往往根据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通速度等情况具体对待。比如说,如果当天空气湿度大,水就少放一点。)发酵一段时间,掀开面团上覆盖着的面袋,用手捏了一下,感觉面团有韧性了,再拿一根擀面杖,将面团压成直径约0.8米的圆形,然后用菜刀沿着面团的形状,一圈圈由外向内把面团切成条坯状。 助手可把条坯在面粉中滚一滚,免得条坯之间互相粘连,接着用双手把条坯均匀地搓成拇指粗的圆条 17 状,一圈圈地盘在大盆子里,然后等着再一次发酵。然后是条坯上筷:等条坯发酵完成之后,用两根长约0.5米长长的特制的竹筷,将条坯绕在竹筷上,然后把竹筷放入面柜里,盖上塑料薄膜和草席,进行最后一次发酵。如果冬天空气湿度小,温度低,还要用湿毛巾擦面柜内壁,给条坯增加湿度。有时,还要在面柜里放火盆,免得条坯在面柜里就干了。再然后拉条30分钟之后,将发酵好了的条坯从面柜里取出,将一根根挂着条坯的筷子插在门口木架上。拉条是个细致活,多由女人制作完成。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根竹筷中间的条坯往下拉,本来有大拇指粗细的条坯会渐渐地变成了只有约1毫米左右粗细均匀的面条,注意不要拉断。最后晾晒和包装。如果天公作美,阳光灿烂,只要半天工夫,土面就可以晒干,到傍晚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手把两三米长的土面,折好存放。 缙云爽面微咸,细长盈米,烧制时可拌可炒,也可烧汤面。但由于其加工方法独特,烹食也不同于别的挂面:煮面时要放入比别的挂面多一倍的水,水开后才能下面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土面由于在加工时已加入食盐,所以在烧的时候不用再放盐;如果是炒面,得先用沸水将土面烧至八成熟后捞起,过凉水,以防炒面时结团,然后把锅里的水倒出,把锅烧干后放油入锅,将青菜、肉丝、鸡蛋等辅料炒至八成熟时,将沥干的土面放入锅内拌匀,最后加调料装盘;烧葱油汤面,先将青菜、肉丝、鸡蛋等辅料炒至五六成熟,加足量的水烧开后放入土面,煮三分钟后,起锅装盘,加入葱花、淋上热猪油即可;拌面,烧好辅料备用,再用沸水将土面烧至九成熟时捞出,和辅料搅拌均匀就可食用。 1300多年前,勤劳智慧的缙云人创造了缙云爽面。1300多年来,缙云土面与缙云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已经成为缙云人记忆中的一部分,并在缙云的民俗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 十一.敲肉羹 敲肉羹是缙云的名菜,宴席上少不了。其味道鲜美,凡是吃过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其与一般羹不同之处在于肉的加工。选用猪里几,切成片,抹上山 18 粉,用菜刀柄狠尽地敲,就像敲大排一样。把肉纤维都敲细了,再用刀切碎,和上山粉,再继续敲,直把肉敲成泥才作罢。接着,用擀面杖把肉泥压成薄片,而后用手一点一点把它撕碎,放在一边晾着,晾得水分差不多了才可入锅。这种敲过的肉顺滑而软,松而又有弹性,口感独特,老少皆宜。其它的步骤与一般羹的制作无异。 十二.豆腐咸 凡吃过缙云豆腐咸的人,定不会忘记它的特殊的芳香。它最早是专给坐月子的妇人吃的,后来成了一道美味小吃。做豆腐咸很简单,先把豆腐整块蒸热,趁热埋进炉堂灰中,等豆腐凉了,炉灰的香渗透到豆腐里,就拿出来,洗去外层的灰,再与霉干菜一起用慢火煮,直至入味,然后捞出豆腐,放在盘中晾干。吃的时候扳一块下来就可以了。这道小吃缙云人现在不多做了。 第三节 缙云传统小吃特点 一.原料选用 缙云传统小吃原料多采用本地的农产品,以米、面为主,兼有杂粮,杂有蔬菜、野菜,少果子。荤以猪肉、鸡肉、鸭肉为主,牛肉、鱼肉少。多素食,少荤食。小吃用料单一,随意,没有其他地方的讲究。如同样小笼包,缙云做起来只不过是缩小了的普通包子,上海人则复杂精致细腻。如面皮要由四种不同的面粉按比例混合制成,馅料不用味精,精肉包含着猪肉三个不同部位的肉,每种肉占多少比例都有明确的标准。还要拌入陈年老母鸡汤煮的肉皮冻提鲜,拌入芝麻面提香,并且根据不同时节拌入蟹粉、春竹或者虾仁。北京有种栗子面窝头,一定选用新玉米面,过细箩筛,然后掺上好黄豆面;这还不算,还要选择色如玉米,价格昂贵的栗子,磨成面粉,与玉米面、黄豆面掺和一起,上锅蒸的时候再加桂花白糖,让窝头又暄又甜。 二.外形特征 缙云传统小吃外形粗糙,朴素,原始,多为圆形、方形,许多保留原料原初的形状。大小较随意,大多较大,看上去瓷实有份量。不像上海北京等地,以精致见称。如馄饨,上海分大馄饨、中馄饨、小馄饨,缙云 19 只有一种,馄饨。上海的大肉馒头,每只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一见,内容形式全有,皮薄,肉多,汁多。而缙云的肉馒头,一团面,塞一点芝麻一块肥肉,搓成圆,一蒸就成。若不说,根本不知道里面还有馅呢。上海还有一种灌汤包,个头大,随便取出一只包子放在小碟之内,戳破面皮之后,包子中的汤汁能够恰好流满一碟。北京有种栗子面窝头,个头精致小巧,据说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窝头。大众食品烧饼,在北京它的制作要求很高,面与麻酱的比例要合适,多了不行,少了不成,面坯擀制的厚度、不同季节酵面发到什么程度都有讲究。烤出的烧饼外表整齐,色泽黄爽,口感香脆,切开后内中要有二十几层,才算合格。缙云人哪有这种讲究。 三.制作方法 缙云小吃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大多数制作方便。如面饼用馅,缙云人是切一点猪肉,拌一点咸菜或霉干菜就可以了。同样是面饼,北京却却讲究得多。要用碧绿的刚出尖的羊角葱和甜面酱,加熟肉切成的丝卷入饼;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干粉丝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针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缙云小吃多力气活,如清明馃、麻糍、糖糕、白白糖等的制作,得有力气的后生帮忙。 四.味道特点 缙云小吃整体偏素,除盐和糖,其它配料少,注重原味,多具自然清香。点心类小吃以甜味居多,菜肴类小吃味道偏咸。虽是山区,却不尚吃辣。缙云有“呲咦辣芥恁”的俗语,形容人哭或笑的表情,像吃了辣椒那样五官挪位,可以想见缙云人的不喜吃辣。 五.食用方法 缙云小吃吃法较单一,简单方便。点心类小吃一般不用讲什么场合,不用什么碗具,田间地头,山野水边,多数可以抓在手上就吃,从哪里下口都可以。不像北京上海等地,讲究形式。如北京吃烙双合饼,吃时要平铺,放入饼菜,卷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缙云菜肴类小吃多数可不用再加工,需加工也很方便,成熟方法基本就是炒和煮。多数适合存储,便于携带。 20 六.意蕴:缙云小吃许多与节日、节气有关,有些也有历史故事。如春节炊糕、做馒头、切白糖,清明吃清明馃,立夏焖立夏饭,七月半吃糖饧、金团,八月半吃汤圆,冬至做冬节馃等等。注重果腹之用的居多,满足口欲的也有,保健小吃极少。 七.制作工具 缙云小吃传统的制作工具简陋,粗糙,除锅是铁材料制作之外,其它炊具多是就地取材,采自大自然的土、石、竹、木、草等。灶台,以土砖搭建。锅盖,用木板制成。水缸,多用陶器或石头凿就。笊篱,用草或竹枝编成。饭甑,用木板箍制。蒸笼,用竹篾绑作。石磨,石臼,当然是以石头为材料了。还有木碗、木勺(舀水用有一个手柄的半圆形水舀子 )、擀面杖、竹筒、汉练(蒸食物用的屉)、吹火筒、豆腐桶、米筛等等,材料非竹即木。 21 第二章 从缙云传统小吃看缙云山区农耕文化 第一节 传统小吃与山区环境 一.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缙云地处山区,其传统小吃,体现了缙云山区农耕文化的特色。 二.缙云小吃与山区环境 一个地区饮食文化类型的形成, 是由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所处地区的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研究过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异规律的学者陈传康认为,区域差别和地域类型通过物产影响饮食的用料和人们的习惯口味、嗜好; 气候的冷热干湿也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饮食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依附性,地理条件、气候差异和农业布局的不同,常常造成食性上的区别。如东淡西浓南甜北咸的地域口味嗜好,以及春酸夏苦秋辛冬咸的季节调味规律,均与就地取食、因时制菜的生存习惯相一致。 缙云县地处浙中南丘陵山区,地貌类型分中山、低山、丘陵、谷地四类,其中山地、丘陵约占全总面积的80%,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地势自东向西被倾斜 。全县大部属亚热带气候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日照充足。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有四季,山前山后不同天”的垂直立体气候的特征。 山脉大致以好溪为界,东部为括苍山脉,西部为仙霞岭余脉。东半部群峰崛起,地势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343座。其中东北部为大盘山所延伸,以低中山地貌为主;东南部为括苍山盘踞,为中山地貌 ,南部的大洋山主峰,海拔1500米,海拔千米以上主峰3座。北部地层陷落,构成壶镇、新建两块河谷盆地。中部丘陵广阔绵延,为仙霞岭与括苍山的过度地段 。全境地形具 22 东南西三面环山,北口张开呈“V”型特征。 缙云山地多,气候温暖,降水量较充沛,有利于水稻生长。缙云人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农田,平整坡地,从事以稻作为主,兼种杂粮的农耕生活,在农耕产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结构,并展出具有缙云特色的山区饮食特色。 由于田地离村较远,路上来回很费时间,村民常常会备一些食物,把它带到田间地里以充饥。这需要这些食物抗饿,便于携带,不用保温,食用简单方便。山地劳作多费气力,出汗多,需要补充的大量能量和盐分。所以缙云小吃不讲究外形,多数厚实,味偏重,点心偏甜,菜食偏咸,非常适应当地远距离的山地农耕。 缙云山陵多,平地少,水田少,旱地多,因此农家非常珍惜土地,非常注重旱地作物的种植。玉米、大豆、蕃薯、小麦、马铃薯等是种植最多的。除了山地,田埂上也多会种植作物,如春夏种两季黄豆,秋季种上豌豆蚕豆。丝瓜、苦瓜、茄子、豇豆、南瓜等蔬菜也是田角隙地常见的客人。在两季水稻种完之后,缙云人一般不会让土地休养,而是会马不停蹄地种上冬小麦、萝卜等。或者晚季稻没收割,就套种上苜蓿。所以缙云山区面类、杂粮蔬菜类的小吃不少。但由于山高,山多,环境比较封闭,与外界交流少,因而小吃品种和烹制方法就显得单一。 缙云属亚热带气候,地产时鲜蔬菜品种较丰,量大,但蔬菜不容易贮藏,因而在不同季节农人会把部分蔬菜晾干菜或腌制,以调节口味,也备农忙季节或其他无暇做菜之时的需要。走进缙云农家可以发现,几乎每家餐桌上都有生菜(腌制的酸菜)或霉干菜,缙云人叫为“做桩菜”。 山区蔬菜多,野草多,废弃的农作物茎叶多,这些多是牲畜的饲料,而种植庄稼需要大量的肥料,所以缙云农村几乎家家户户养猪。缙云谚语“养猪弗赚钱,回头看看田”,说的就是养猪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攒肥料,为了年底好宰猪过年。缙云人因此也多爱吃猪肉。猪养一年,长大了,过年宰杀。但旧 23 时由于交通不便,没法把肉送出去卖,更何况十里八乡自家都有,而自家平时也难舍得化钱买肉,于是就把猪肉用盐腌着,来年慢慢享用。这个习俗南乡特别突出,那里的腌肉也因此特别有名。 除了新建、壶镇两个小盆地,其它山区田地面积狭小,现代机械难以进入,牛在犁田耙地的劳作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山头地区的人多养牛,把牛主要是作为家里的劳力使唤,精心喂养,除非老弱病残,舍不得宰杀。因此缙云山区虽然牛不少,但牛肉不多。当然,现在情况有所变化,养牛的人少了,即便养,多数牛也不再作为家里的劳力了。 缙云水量较为充沛,湿气较重,加之山区天气变化无常,在外耕作,淋雨是经常的事。因此缙云人喜欢种植生姜,食用生姜。淋雨了,煎一碗姜汤,热热地喝下,湿气去除,绝不感冒。肠胃不适,腰膝酸软,喝一碗姜汤,毛孔开张,全身舒畅。妇人坐月子,天天喝姜汤,祛风、解表、和胃、温经止痛。山野草多,以野菜掺入主食也是缙云小吃的一大特色,一为补充相对贫乏的食物,一为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第二节 缙云小吃与山区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地处浙南山区的缙云节日风俗,有着浓郁的山区气息和传统的农耕生活特色。 一.缙云小吃与节日习俗 1.过年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缙云称过年。缙云人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为过年作准备了。这一天,要送灶神回天庭。灶神是保佑百姓“五谷丰登,财源广进”的菩萨。“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他每年都要向玉帝禀报他所在的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传说灶神十分喜欢打小报 24 告。百姓为了让他在玉帝面前为自己说好话,祭灶时,自然要打点一下,求其高抬贵手。送灶神所用的祭品与一般祭神用的三牲四果不同,多用白白糖、米炮糖、麻糍等甜的东西祭拜,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少打小。还有种有趣的说法是用这些糖粘住灶神爷的嘴巴,让他开不了口。送走了灶神之后,家家户户便可大扫除以便迎接新年,而在正月初四又得将灶神请回家中,继续执行神职。到了腊月二十五,缙云人就有开始过年了,本来算是过小年,吃些糖饧汤圆一类的食品,现在性子急的是大年小年一起过了。 缙云人过年必吃糖糕,取“高”之意,寓意年年日子甜蜜,生活美好。一笼糕需要用十几斤米粉,三四斤红糖,还需大量柴火,所以在旧时的农村,这是种化大本钱的糕点。这种糕点是女婿孝敬丈母必不可少的,也是祝福必用的。缙云民间有俗谚:“切白糖,担白糖,娘想囡来囡想娘。白糖切好好过年,份份(户户)人家福寿长。”作为回礼,丈母娘要把白糖送到女婿家,表示娘家关心女儿、女婿,祝愿女儿家过好年。大年初一早餐,缙云人一般吃爽面卵,走亲戚拜年,一般也用它招待。爽面里放青菜,蛋是白煮的,剥了壳,白白嫩嫩的,两只,放在碗底,上面盖上青菜面条,再铺上炒肉丝等“签头”。面条青菜的寓意是日子长长,白煮蛋寓含“鸡蛋滚灾”之意,“签头”是得彩头之意。 2.正月半 正月半即元宵节,缙云民间过正月半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芝麻、红糖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现在缙云也有把汤圆炸好,再炒入霉干菜的做法。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以此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3.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二月初二,名曰“龙头节”, 25 这一天农村都要吃糕,一般是和青菜一起炒着吃,希望龙头抬得高些,一年风调雨顺,庄稼壮实。这个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春耕将始,“春雨贵如油”,农民希望用“龙头节”来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4.清明节 清明节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缙云人叫祭坟,一般要在清明节前进行,不能在清明节后。祭坟时,人们要携带清明馃、豆腐、烫熟的笋、猪肉、焯过的芥菜叶、新鲜的大蒜、葱、纸银子、纸钱、纸衣服鞋子、香、鞭炮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点上香,叩头行礼祭拜,再将纸钱焚化,放过鞭炮,除去坟头的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最后把食物带回家。 《岁时百问》有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含有天气转暖、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又“清明”与缙云话的“聪明”音近,缙云人就把它与人的清淡明智相联系,所以缙云人在清明节除了祭祖外,还要吃清明馃,做清明羹。清明羹里必放笋和芥菜和豆腐,以示做人清清白白,聪聪明明。 5.立夏 立夏是夏日天的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缙云人对这一节气相当重视。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烧立夏饭。立夏饭就是前面说的菜饭,只是这天烧的菜饭有几样菜必不可少,芥菜(缙云人的菜饭一般都加这种菜)、鲜笋、蚕豆、豌豆、猪肉、老臼叶。芥菜为青色,喻意万物生长;笋有节,喻意气节,笋少肉,与骨头相似,谓小孩吃了可以长得更高,骨头更结实;蚕豆如脾,吃了可健脾;豌豆如珠,吃了可让眼睛明亮;老臼叶细长柔韧,吃了可以接脚筋。饭烧吃立夏饭时,还要同时吃韭菜鸡蛋饼,鸡蛋饼形似箬帽可以遮太阳,谓吃了一夏不怕太阳晒。除了立夏饭,还有立夏 26 汤,龙眼、红枣、花生、红糖等煮成汤即可。谓不吃立夏汤,人容易“醉夏”,即一个夏天容易全身乏力,晕晕乎乎。 缙云的这种习俗其实与农事有关。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农事忙了,需要有更多的体力,需要更多的营养,人们就以立夏饭和立夏汤来满足这种要求。 6.端午节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吃粽子、喝雄黄酒,祭祀祖先。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人们在此日门口窗户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小孩子挂香袋(包了樟脑丸的小香囊)求平安,在屋子四周撒雄黄以禳灾。这看似迷信,其实有其原因。在山区,端午过后,天气开始炽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7.七月半 七月半是鬼节,缙云人说它是死人的节日,在缙云农村是相当重视的一个节日。关于七月半,有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 27 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众亡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以回家团圆,孤魂野鬼可以到处游荡。这一天,缙云农村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买肉,买豆腐,晚上烧一桌丰盛的菜,做更饭,请祖先回家。“七月半,累金团。”这一天的祭祀,金团不可少。刚收获的新谷舂为新米,碾为米粉,和了水,搓成圆形,煮孰,捞出沥干,趁热放进炒成金黄色的和了糖的米粉里,裹上粉,压平,一只只累在碟子上,金灿灿的,端上桌。还要用新米做成早米糊,让已故的亲人尝新。缙云每个村庄一般设有孤魂壇,是孤魂野鬼享用祭品的地方。七月半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拿点金团米饭放到孤魂壇,让无家可去游魂也感受一点温暖。 8.八月半 中秋节在缙云叫八月半,相对清明、七月半、冬至等而言,民间又称其为活人节。对这个节日缙云农村并不像对七月半那么重视。菜还是要比平时多做几个的,但杀鸡宰鹅基本是没有。“八月半,和芋顿” “八月半,吃汤圆”,中饭一般一家人一起吃毛芋饭,三四点钟吃点心(缙云人一般每天三四点钟时要加餐,随便吃点泡饭红薯之类的食物,叫吃点心)时吃汤圆,有的家还会浇几个橡涂,壶镇一角兴吃糖饧(早米糕),晚上合家团坐吃芋奶和板栗。既不拜佛,也不祭神,农家一般也不赏月。但富有人家有祭拜月亮的习惯,特别是壶镇溪头,市坛的拜月规模较大,有桌子数张乃至十数张,凡各类蔬菜、工艺糕点和时鲜水果、鲜花应有尽有,早上即开始布置场地,薄暮完成陈列,月亮上升后,集体对月点烛焚香鞠躬行礼,丝竹鼓乐相佐,观者近千,直至深夜。 9.重阳节 重阳节在缙云并不作兴。可能那正是农忙时节,农村人无暇顾及了。但那正是谷物入仓的季节,孝顺的孩子们不会忘记给老人做点好吃的。“猪心肺,大肚肠,三合米翁(两字合为一字,读ao入声),满满篮,馋馋娘。”缙云人把大米大豆麦子等炒熟,加入白糖,磨成粉,称为米翁,用来孝敬父母公婆。 28 现在缙云县政府对重阳这一天很重视,从仙都黄帝祠宇建成后,每年进行大型的祭拜活动。燃高香,献花篮,恭献三牲、五谷、山珍果品、鲜花、美酒,虔诚祭拜。在古韵悠扬的乐曲声中,上千名参祭人员庄严肃立,向黄帝像行三鞠躬礼。随后,身着古装的演员伴着礼乐声翩翩起舞,分别展现缙云远古时期、唐宋时期以及当今的发展状况。 10.冬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冬至在缙云称“冬节”,是鬼节,很是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缙云有“冬节夜,鬼成帮”的俗语,这一天,大人小孩吃晚饭后,都要早早关门睡觉。 吃冬节果是缙云的传统习俗。冬节果在缙云各地做法是不一样的。在县城和新建一带,多是把番薯粉和蒸熟的毛芋和在一起,揉成面团,擀成皮,包入芥菜豆腐炒成的馅,做成咸清明果形状(鱼形),上锅蒸熟便可食用。南乡壶镇一带,则多用糯米粉为原料,馅为炒熟的加糖米粉,做成的果有圆形的,有寿桃形的,还有做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的,还要染上颜色,一般为粉红,很鲜艳。现在县城一带做果已不作兴,多用包子代替了。冬节果是冬节祭祀不可少的。旧时有些村庄还有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备好猪头鹅,端上冬节果,祭拜祖先,祭典之后,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的习俗。 二.缙云小吃与寿诞婚丧 缙云人“过生”,用爽面卵以示庆祝。 缙云的土爽面的“土”一是面粉出自当地的小麦,且以传统农耕方式栽培没有污染;二是爽面除清水和适量的食盐外无任何添加剂;三是制作过程全靠手工操作,工艺考究,历史久远。而缙云所谓的“爽”,是“苦”的反义词, 29 是舒畅,享意,富足之意。称其为“爽面”,是说吃了“爽面”,你就会满身爽气,就会安康,幸福长寿。也有人把它称为“索面”,不仅言其细长似绳索,也言其在上“面箸”时左右穿插象绳股。称“寿面”者,则取其绵长之状,“长面(命)”之音,寓长寿之意。缙云人说爽面,就少不了要说卵,因为它们是缙云民间自古以来待客的佳品。卵是蛋的俗名义,以鸡卵为先,鸭卵次之,用必成双,,寓意为圆圆满满,完美无缺。爽面卵,碗底则铺着大大的肉块或肉丸子,叫做“垫碗”,再放上一双剥了壳的水煮鸡蛋,再加上土爽面,满满一大碗的爽面卵的顶尖,铺着油豆腐丝,瘦肉丝或油渣香葱等“签头”,这样满满一大碗香香喷喷的爽面卵就成了。缙云旧俗,大年初一的早餐家家户户都要吃爽面卵,以求在新的一年吉祥顺畅。每逢生日,也必吃爽面卵。小生日一般不是很重视,做一桌丰盛的菜,烧一碗爽面卵,生日也就过了。旧时条件有限,丰盛的菜一般家庭是没有的,爽面卵却必做,但也只做一碗,让寿星吃。年龄逢十的生日叫大生日,有条件的家庭要做排场(办酒席)。如果是孩童十岁生日,亲朋好友送衣料鞋袜。缙云人“做寿”就要比“过生”隆重多了。成人寿庆,寿星家杀猪宰鹅备酒设宴,已出嫁的女儿要炊糕炊馒头送到娘家,亲戚要用爽面,粉干装满红麻篮,底下放满鸡蛋,上面盖上花毛巾,再抓一只大公鸡,挑去祝寿。宴席菜肴要丰盛,酒水要充足。酒多为自家酿造的十月酒。荤菜要多,以猪肉为主,鸡鸭鹅全上,寿面、馒头、糖糕不可少。寿宴则以爽面卵开宴,以祈健康长寿。接着陆续上菜,上羹。“无羹不成席”,缙云宴席如果无羹,别人就认为不排场。羹有多种,先上小肉丸(油炸的和了瘦肉的豆腐丸)羹,再上海参羹(缙云是山区,无吃海鲜习惯,说的海参其实是切成条的肥肉),接着上敲肉羹,最后上甜羹。上了甜羹,意味着后面不再上菜,酒席接近尾声。吃罢宴席,主家要给客人“回礼”,把客人送来的爽面粉干收下,再在他们的篮子里装 进一些饼干、糖果、小馒头和糖糕等,客气的还会加上一条毛巾、一块肥皂等,叫“回家祀”。现在送礼不讲这些了,简化为直接送红包,回红包。 30 生育 妇女做产,婆婆要煮面条、粉干分送亲邻,称“送落地面”。女婿向岳父岳母报生,多携酒壶,生男孩壶嘴塞红纸卷,生女孩插红花。岳母随提老母鸡、土鸡蛋、红糖、十月酒、豆腐咸和婴儿衣裤去女儿家,亲戚得讯亦以鸡蛋和衣料相贺。孩子满月,多备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媳妇坐月子,多淡食,汤饭内加鸡蛋、豆腐皮等,鸡要去掉头、脚、翅膀再烧,亦不放盐,每天喝红糖姜汤。忌吃硬、酸、咸等食物,不能吃鱼,谓月子里吃了鱼会一辈子怕吃腥味。肉要少吃或不吃,谓吃多了会“闭”,否则以后会不想吃东西。 嫁娶 旧时缙云娶媳妇少不了大馒头(有红糖芝麻肥肉馅的,二三两一只)、小馒头(无馅,体积较小)和米粉果。大男方择日向女方行“定亲礼”,送礼金,备简单礼物和求婚帖,附女方空白回帖和笔墨。女方除回复婚帖外,附回绣花袋、线袜、果子等。定亲后,男方即准备行聘礼:先将亲属鞋样送女方做鞋,然后担聘金、礼帖。聘金须高于定礼,农村多以谷物数担、十数担作聘礼。礼帖写明男方年庚八字,女方照式回复,并附回鞋袜帽等。随后女方置办嫁妆,男方择定迎娶日期,再备少量钱物,“送日子”至女方,请其作好完婚准备。迎娶前一天,男方要按照女方要求送多少猪肉、多少大馒头、多少小馒头、多少米份馃至女方,作为设宴之用。迎娶时,新郎亲自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均请两位陪伴新娘,称“卵生姐”。新娘离开娘家前先吃一碗满饭,俗称上轿饭,哭别父母,然后由有福份的长辈抱上轿,因为新娘脚不能着地,以免带走娘家的风水。嫁妆先行,新娘随后。随嫁被子里藏若干红鸡蛋,运载的人一般会在半路就“抢”光。新娘到夫家,由有福份的长辈妇女搀扶进家门,随即将怀中的硬币果子等抛散一地,供孩子们哄抢,称“鲤鱼散子”。而后新娘拜见公婆,进入洞房。亲朋好友携礼相贺。当晚宴请亲友。宴后闹洞房。三日后新郎陪新娘携点心等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这些都是古礼,现在缙云的婚礼基本与其它地区差不多了。 31 丧葬 缙云办丧事要办宴席。分上山饭和下山饭。上山饭是早上出殡前吃的,下山饭是出殡后吃的,用以答谢亲邻。丧饭尚简,不兴大吃大喝。丧饭不吃酒和肉,不设点心,决不上羹。菜蔬也简简单单,青菜豆腐、萝卜丝豆腐、萝卜丝海带、苦蔴洋芋等。填肚子的食物是米饭,烧得特别硬,称长命饭。丧事是悲,这种简单的丧席一是表明死者家属悲痛得无心思操办宴席,一是表明送葬者悲痛得难以吃得下饭,再是农村人喜欢吃硬饭,饭硬这易消化,能顶时候。送死者上山的人吃了下山饭后,一般不与死者家属告别,拿上死者家属事先备好的“插香肉”(烫熟了的猪肉,一般三四两重)就走。现在缙云办丧事已无此讲究,丧席办得越丰盛,主人家越有面子,所以与其它宴席一样,鱼肉荤腥样样上桌,红酒啤酒种种不落。除了亲人,席上其他的人吃喝照常,谈笑照常,全无丧事之气氛了。 第三节 缙云小吃与缙云人的思想观念及性格特征 一.勤劳吃苦 在浙江丽水,缙云人以勤劳肯干著称。 缙云有许多民谚,如“五更乌日看稻,丈人丈母供到老。午饭看稻,自身难保”“要忒别人比种田,莫忒别人比过年”“天牢脱落来,也要早粒爬咦撮”等,都是劝人要勤劳的。缙云山多田少,人多地少,村民不得不在山坡上开垦种地。坡地一般很零碎,距离村庄又远,为了节省时间,多干农活,村里人就把饭菜点心等带到山上去吃。有时天蒙蒙亮出门,就直干到天黑才回家。农忙季节,有月光的日子,甚至有干到半夜的。这就有了抗饿而易携带的食物产生,如草袋饭、糍饭、麻糍等。 讲起缙云人肯吃苦,不得不说“霉干菜精神”。缙云人的饭桌上,常见咸菜、霉干菜等干菜,特别是农村,几乎家家有一碗霉干菜常年放在桌子上,叫做坐桩菜。农事忙,女客人没时间做菜,那就就着咸菜和霉干菜吃饭,吃完饭又抓紧出工忙活。霉干菜炒肉现在是缙云的一道名菜,菜香肉味互相渗透,油 32 黑发亮,油而不腻,味道鲜美,香气扑鼻。但在过去,生活条件没这么好,平常日子是无肉可炒的,油也不可能多放,炒霉干菜时不过是加点老酒而已,所以除了有鲜味,色和香自然就大打折扣了。但缙云人照样吃得香。过去有许多人缙云人靠着竹筒装的霉干菜下饭,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而现在有另一些人,在霉干菜外面裹点面粉,在一个黑乎乎的铁筒里一烤,蹲在全国大小城市的昏暗路灯下卖钱,养活一家大小。 关于“霉干菜精神”,在缙云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缙云大源人有一对李氏兄弟,初中就读于缙云盘溪中学。学校离家远,得住校,但贫寒的家连兄弟俩日常饮食开销的钱无法正常供给,为了求学,兄弟俩就自带没有油星的霉干菜下饭,三年如一日。初中毕业时,兄弟俩都以优异成绩考入缙云中学(高中)。在缙云中学,兄弟俩依旧是霉干菜下饭,但读书更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哥哥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后来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留美工作。弟弟当年也是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但是由于身体残疾,未被清华录取。很多老师和同学都感动于兄弟俩生活贫困但奋发向上的精神,就把它叫做“霉干菜精神”。其实,“霉干菜精神”并非自李氏兄弟始,但他们确实是个典型。 二.纯朴实在 讲起缙云,许多丽水人会顺口就说“番薯好吃”或“缙云番薯”。这话说的是缙云番薯多,缙云人爱吃番薯,缙云人生活条件不好,还有一层意思是缙云人像番薯。确实,缙云人就像番薯一样纯朴实在。过去,处州九县,数缙云的姑娘不好看。何以如此,缙云姑娘务实肯干,家里田里,做饭挑担样样能,不会放什么心思在打扮上。在缙云,一个姑娘家如果长得好爱打扮而不会干活,是会被别人说“香粒(一种闻着很香而不能吃的水果)好貌”而受到鄙视的。家里有事,大人们把它交给家里姑娘,她定会竭心尽力去把事办得妥妥帖帖。 缙云人热情好客。有陌生人问路,如果一时回答不清,缙云人会放下手头的活,一直把人家送到能认清方向的地方才回来。过去山区交通不发达,走个 33 亲戚或到外地办个货什么的,有时会误了时辰而不能在天黑前赶回家,只要看到村庄,就不需担心,找户人家借宿,绝对会受到热情招待。 缙云民风淳朴,现在大洋等山区还有在山里放养水牛的习惯。把水牛往山上一赶,期间什么都不需做,只要年末到山上一呼,牛乖乖回家,根本不用担心牛被偷。 缙云人的这种纯朴实在的性格表现在小吃上,就是外形粗糙,朴素,原始,瓷实有份量,抗饥耐饿,好吃不外露。如草袋饭、清明馃、米泡糖、麻糍、米翁,番薯干等,都没有什么可餐的秀色,只有放进嘴里,才知道味美。 三.节俭持家 “一根枞毛要破十六介”(把一根松针劈成十六根),这是缙云人骂人小气的话。缙云人小气,不是没有原因,但说小气不妥,说节俭更恰当。山区农耕充满艰辛,除了牛能代一部分力,其他劳作都得亲力亲为。缙云人深深懂得盘中餐的来之不易,所以对粮食加倍珍惜,不肯轻易浪费。 缙云俗语“一厨省一口,寿元还你九十九”“闸饭兴,炒饭穷”“宁可三厨吃得薄,不可一厨弗动镬” “食菜脚,买人削”等都是鼓励家人节俭过日,细水长流。“依个肚,卖个府”,如果不节约,大吃大喝,那是要败家的,这是对不节约的告诫。 “八月鸡娘勿食谷,八月女客勿食粥。”说的是过去农村女人平时总把米饭给种田的男人吃,自己喝粥,到了八月,庄稼收获了,才舍得吃干饭。确实,缙云女人很懂得持家,不肯轻易浪费,看缙云众多小吃就可以知道。旧时缙云女人坐月子时最补的食物是姜汤烧鸡蛋(除非娘家会送一只老母鸡给女儿补身子),其次是豆腐咸,主食多为泡饭,说焖饭吃了人会胸闷。鱼肉荤腥说是吃不得,其实是舍不得吃。平日里过日子,也精打细算,不敢浪费一丁一点。如霉干菜是用萝卜叶、青菜等做的。萝卜叶多是给猪吃或扔在地里做肥料,青菜一般是因为多了吃不了,农家人觉得可惜,就用盐腌着晒干以免腐烂,结果成了美味。这类小吃还有很多,如酸菜,萝卜条、菜头钱、菜头丝、西瓜皮、 34 苦蔴皮、南瓜片、蒲片、茄子干、番薯丝等等。再如红烧小鸭,那些小鸭子因为是雄的,本要弃之不养,结果缙云人把它们变成了美食。凤凰蛋,缙云人叫退步卵,就是孵不小鸭子的蛋,本是废弃之物,结果又成了餐桌上的好东西。缙云人就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最后积成一幢幢房子。 四.重德重礼 从缙云传统小吃中可以看出缙云人看重人的道德。缙云人过节日或是做排场,青菜豆腐不可少,青菜为“清”,豆腐为“白”,是为在重要的日子不忘告诫亲属朋友做人要清清白白。缙云人重孝,逢年过节,庄稼新收,都不忘记孝敬长辈。端午送柴灰粽,秋季专门替老人家磨米翁,过年送糕送馒头等等。 缙云人知礼谦让,“望罇盛饭,望盘挟菜”,在家也好,在外也好,不能抢饭抢菜。很讲究礼尚往来。“邻舍碗对碗,亲眷篮对篮”,不肯轻易欠人情,哪怕是亲戚,也不马虎。如女婿过年送糖糕,丈母娘要回送白糖;亲戚送面条祝寿,要回礼馒头糕点糖果。“别人敬我一寸,我敬别人一丈”,“吃别人一个,报别人一斗”,很懂得报恩,厚待他人。别人扶了自家小孩一把,报以爽面卵一碗。别人送我金团,我必送人糕点。“别人吃传四方,自个吃落泮缸”,“苦年莫苦节,苦自莫苦客”,自己可以苦一些,对客人绝对不能刻薄。“食别个夹蒙夹蒙,吃自家心痛肉痛”,一个小气不知谦让的人是要被人看不起的。 五.封建封闭乐天安命 缙云小吃中还折射出缙云人的封建思想和自我为大的性格。旧时缙云人做小吃,除了一些重体力活,绝大多数是女人的事。“男工作女工,夹泪门风”,男人如果参与,会有辱家门声誉。缙云的豆腐咸,是专为坐月子的女人做的。坐月子不干活,大多数有营养的菜都“被”忌吃,只有豆腐咸既便宜又方便,不劳家人费时。缙云人过年切白糖要闭门,因白糖忌“风”,即外人叫门入内。传说若有外人登门入内的话,则会引来俗称“白胡须”神爷入内偷吸糖水,以至于白糖切不成块。缙云人的封闭还有表现为妄自尊大。有个传说故事,缙云人总是津津乐道。说是明朝缙云个京底官(京官),端午节在吃粽子,皇帝看 35 见那箬叶,很是惊讶:“长这么大的竹叶,那竹子该有多高啊。”京官一听,乐了,牛皮也就吹起来了,“东京砍竹倒西京,还要刷下半天星”,缙云的竹子直冲云霄。另一缙云籍官员接口了,这算什么呀,还有呢,“仙都石笋万丈长,还有大姑松妇岩”。皇帝问,这么高的石笋,怎么丈量出来的,官员一时语塞,在侧的另一位缙云官员把手中的扇子一横,这位官员马上领悟:“日落西山影上量。”皇帝听了很高兴,表示要到缙云玩。缙云的官员这下可吓着了,皇帝到缙云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得阻止。便说使不得,缙云危险:“东渡惊拱刮(不平静),长坑半年行”“桃花云里开,隘头半天高”,这还不算,最怕的是“晒死余岭头,陷死银长坑,夹死羊棚峡”。皇帝吓得再不敢说到缙云。缙云人乐天安命,容易满足。“有囡补河阳,相似做娘娘,外面白粉墙,底面养猪娘。”有白粉墙住,有较稳定收入,也就是幸福日子了。“苦蔴落牢苦蔴园,菜有苦蔴上花罇”,认为人各有各的命,不是你的就不要强求。“囡是半天雪,脱落泮缸也着歇”,女儿像雪花,飘到哪儿就在哪儿。这种性格表现在小吃上,就是有什么就做什么,该怎样就怎样,不求新,不修饰。春季出笋,就晒笋干;夏季种茄子豇豆,就晒茄子干豇豆干;秋季挖番薯,就晒番薯干;冬季出萝卜白菜,就腌萝卜,晒霉干菜。在野外,见长着什么可吃的,顺手摘回家,苦叶菜、马兰头、水邋遢,回家洗净,焯一下,随便一炒,就是菜。 六.敬畏天地鬼神 缙云,八山一水一分田,开门见山。“百级山田带雨耕,驱牛扶耒半空行。”(宋. 楼钥)这是缙云农村夏种的情景。“烟火传深谷,何年聚邑城。悬崖开小市,垒石置疑城。”(明.陈子龙)“乱峰千迭拂云霓”(宋.翁卷)这是缙云县城。处于大山深处,是大山繁育众生,是大山养育了自己,缙云人于是敬山,称大山为大山娘。秋收了,第一件事就是祭山神。打岩筑路造房,开工前忘不了先祭山。砍树木炭,那更要祭了。人们把山石树木看成是山娘的财产,要用先申请。把山上的鸟兽爬虫看成是山娘养的家禽家畜,只能吓跑,不能随 36 意捕猎。有蛇爬进家里,不管有毒没毒,要点香慢慢请出去,不能敲死。野猪损坏庄稼,点炷香,乞求山娘开恩保护。 缙云人敬祖。祭黄帝,祭舜帝,祭大禹,年年都在各乡各地进行。仙都有复建的黄帝祠宇,每到清明中秋都有政府举行的祭拜活动。历山之麓凝碧村,有历史悠久的舜帝庙,附近村民长期以来祭拜不衰,至今香火旺盛。缙云有不少于300座的大禹庙,每逢年节香火不断。每逢年节,都要准备丰盛的饭菜,请祖先回家用庚饭。 缙云人敬天敬地敬佛敬神敬鬼。缙云的每个村庄都有土地庙,秋收过年时,人们就会肩挑猪头鹅,手捧豆腐糕,前去祭拜。初一十五,准备好糕点糖果,或吃斋念佛,或焚香朝天祈祷。逢年过节,除了祭祀祖先,还要备好饭菜,送到孤魂壇给无处可去的孤魂享用。 缙云的众多祭祀活动,让许多小吃也应景产生。如“果”、“散”、“花”、“清明果”等。 37 第三章 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缙云传统小吃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文化的交流,缙云小吃也在不断变化。不管是种类上还是品质上,缙云小吃都有新的发展。烤番薯在大街小巷飘香,水晶番薯、姥姥家番薯片、姓王土爽面等销往全国各地。翡翠羊柳卷,笋干麻鸭,稻草鸭等以前没有的品种大量出现。过去大多 数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现在也都成了席上的美 味佳肴,如豆腐渣,换一个名成“六月飞雪”,就 另人刮目相看了。霉干菜豆腐,本是贫寒人家的下 等菜,也受到富贵人家的青睐,走上高雅的餐桌。 笋干麻鸭 交通的发达,外地进来的小吃在缙云有大量存在, 天津大麻花满大街叫卖,上海大馄饨小店林立,广东的粥铺热闹非凡,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新疆牛肉面到处酒香。但很遗憾的是,在大量引进外来小吃的同时,缙云本地许多传统的有特色的小吃却在逐渐消失,像草袋饭、高粱饼、 苦储豆腐等,现在除了老一辈人还知道,年轻 人是连听都未听过了。再是,商业经济的繁荣, 冲击着缙云人的传统的纯朴的思想观念。出于 对经济利益考虑,有些商人为了产品有更多的 销量,把传统的道德抛之脑后,所以有些小吃 翡翠羊柳卷 虽然还存在,但味道却再已大不如前了。如麦饼松角,形状还是原来的形状,但由于加入了膨化剂,增白粉,香精等添加剂,相道是好了,可味道却全变了。再如土爽面,为了久烧不糊,色泽更好,在加工时加入了滑石粉、色素等东西,或者以“洋”充“土”(缙云土面要用本地的面粉才会绵软),提高价格,坑害消费者。三是小吃引进多了,虽然品种花样增加,但缙云的传统特色却消去了。现在走进缙云,除了缙云本地人还知道在哪儿可买到传统食品,外地人根本感受不到还有什么缙云特色了。传统小吃 38 需要发展,同时更需要继承。 第二节 山区山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缙云是山区县,封闭落后,生活节奏缓慢,至今还保留着旧的意识和习俗,这就是传统文化。但是缙云山区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具有很大的封闭性,这自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缙云人的妄自尊大、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等性格有待改变。同时,文化就在山中。缙云多山,历史悠久,有太多的文化沉积,封闭的环境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保留,如果不是平原地方有意造作,要研究过去,就只能走进深山。现在缙云的人对所说的文化习以为常,没有感觉到它们的价值。一些古物被湮没了,但习俗却久久保留,农耕文化的光芒,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并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延续传承。 在重温灿烂辉煌农业文化的同时,我们不能不对今天的发展模式进行审视和反思。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土地减少,水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令人头疼。如何充分挖掘农耕文明的精髓,将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成分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令人欣喜的是,早在2007年,有关农耕文化传承功能的认识已写进了中央1号文件:“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旅游、文化传承功能。”因此,充分发掘农业农村优秀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好传统农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和谐理念,对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乃至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传承农耕文化,是保障民族健康生活的源泉。农耕文化讲求“天人合一、药食同源”,传统饮食结构不仅由传统农耕文明所决定,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实践及食疗保健经验的结晶。在发展绿色农业中吸取传统农业精华,以科学、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这 39 既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创新我省低碳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 其次,传承农耕文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现代农业是指充分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现代化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而农耕文化运用本土的、独特的、独创的耕作技术和实践经验,传承下来的生态平衡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和理念。借鉴和吸纳传统农业生产的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生态环境、注重增长速度与质量安全协调,将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传承农耕文化,也是繁荣农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从喧嚣、污染的城市环境中解脱出来,回归到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的乡村中,享受农耕文化的田园情趣。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也有利于农民增收、农村受益、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农耕文化成为连接乡村传统生活与都市现代生活的纽带。 传承历史,才能创新;弘扬传统,方可发展;文化纽带,无法割裂。农业与文化衔接,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人们才会拥有健康之根、快乐之本、幸福之源。 40
/
本文档为【高中优秀教材-缙云传统小吃与山区农耕文化讲义樊丽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