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word格式]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2017-12-21 7页 doc 20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word格式]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word格式]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神州民俗2010年第144期 田野调查 „„ 满族民间舞蹈 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顾晓莹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本文对秦皇岛满族自治县流传的”猴打棒”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 查,勾勒出”猴打棒”民间艺术形式的形成,发展及传承轮廓,从而提出个人思考及见解. [关键词]:猴打棒表演特点传承及思考音乐文化学意义 “猴打棒”属满族民问舞蹈,这一舞蹈形式为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所特有,青龙县地域...
[word格式]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word格式]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神州民俗2010年第144期 田野调查 „„ 满族民间舞蹈 猴打棒”的考察研究 顾晓莹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本文对秦皇岛满族自治县流传的”猴打棒”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 查,勾勒出”猴打棒”民间艺术形式的形成,发展及传承轮廓,从而提出个人思考及见解. [关键词]:猴打棒表演特点传承及思考音乐文化学意义 “猴打棒”属满族民问舞蹈,这一舞蹈形式为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所特有,青龙县地域面积 34l0平方公里,处于长城北侧的崇山峻岭之中, 人口约5l万人,其中满族人口约占63.7%.”猴打 棒”便是这3410平方公里面积上最处欢迎的舞蹈形 式,她热烈,粗狂,豪放,能使人振奋向上,受大 众欢迎. 本文分四个部分来研究其特征:起源与沿袭, 表演及特点,音乐人类学意义,传承问题. 一 ,起源及沿袭 “猴打棒”流传于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满 族人聚居的三拨子乡一带,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 史.据三拨子乡满族老艺人(1912年生)讲,康熙 年间满族正兰旗皇庄头马祥,为三拨子人奉旨出口 “跑马占圈”迁居此地,当时这一带山高林密,人 烟稀少,土地贫瘠,以打猎为生,人们出入这深山 老林,常被狼虫虎豹所伤,为保人们平安归来,人 们进山时手持木棒,口喊山令,边走边敲,谓之 “敲山震虎”.夜晚人们在院中,村边等用木棒 敲击,使野兽闻之远避.逢年过节,人们又在自 己家炕上,放一桌子,桌上备有贡品,喜钱,点 燃香火,找两个青壮汉,穿着用黄布缝制的衣服, 一 58一 装扮成神话中能降服妖怪的”孙悟空”,手持两根 尺半长,带刺的花椒木棒(相传黄布花椒为驱邪之 物).在屋里四角窜蹦跳跃,用手中木棒敲击,边 敲边喊”呼突依巴皂子”(满语为降妖驱邪),敲 打完毕,从前窗口跳出,以手降服妖魔鬼怪,保佑人 们四季平安,由此这一活动形式得名”猴打棒”. 随着时间的推移,”猴打棒”逐渐得到演化, 同治五年间(公元l867年前后)马景山的爷爷马 长春(外号马猴王)自任会头,创办花会”地秧 歌”.每年正月初三开始活动,至正月十五结束, 将”猴打棒”纳入会中.会分十档,”猴打棒”列 为首,并规定在花会中无”猴打棒”则不能成为 “会”.从此,过去专以降妖驱魔单一祈祷活动形 式的”猴打棒”逐渐形成满族”地秧歌”中不可或 缺的一种具有固定表演程式和特定脸谱着装的民族 问艺术. 二,猴打棒的表演形式 “猴打棒”的表演形式分为舞台表演,秧歌走 街打场和广场文艺表演等表演形式.表演者以不同 表演形式把民间热烈,欢快,优美的舞蹈风格,独 特的击棒技巧与打击乐伴奏浑为一体.但是其作为 地秧歌中的一档和地秧歌一起活动,除保持它过去 祈祷式活动形式以外,在秧歌队伍中居主导地位, 它的表演人数一般在二致八人,秧歌队踩街,它 在前面打棒开路,秧歌队打场,它群体下场即兴 表演.秧歌队一个场子打完,它又随其后呐喊,双 手木棒随喊声”哈!哈!哈!”而敲击节奏”咔!咔! 咔!”之响,以此表演形式烘托秧歌队的表演气氛. “猴打棒”的表演者需具备较强壮的体力和打 棒技巧的功底.因为它在表演时演员随着呐喊和打 击乐的伴奏,双手木棒虽少却要铿锵有力灵活多变 的敲击,节奏明快,步法舒展,灵敏舞姿粗犷豪 放,常用的打棒花样有:一击头;二击头;三击 头;四击头,”单转花”,”双转花:胸背三击头 和五花四击头等;步法有”碎步”,”虚步”, “蹲步”,”蹲跳步”,”转跳步”,”十字步” 等.舞姿舒展粗犷,蹲步稳,虚步轻,棒声铿锵有 力,与唢呐,锣,鼓浑然一体. 三,音乐文化学领域的意义 “猴打棒”是一种集武术与音乐表演于一体的 综合艺术,通过表演者火爆,热烈,豪放那个的感 情抒发展示出满族人勇敢彪悍,团结奋进的精神面 貌,给人们催人向上的启迪精神.由于青龙满族自 治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条件,这种狩猎民族和久居 于山水丛林之中,这种艰苦的自然环境使得他们与 木棒结下了不解之情,木棒已经成为本民族艺术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猴打棒”在活动中的脸谱和着装,不尽同于 本民族所崇拜的”萨满”的形式,萨满一词最早是 在我国史籍中出现的.《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 “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 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但是萨满一词引 发了一些研究者关于萨满教起源和分布区域的许多 联想.有些学者认为,”萨满”一词源白通古斯语 Jdamman,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 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 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而”猴打棒”则 是画猴脸,着猴装,这是它的特点,可见满族人民 并不是保守的,他们善于学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 中,不断向优秀的民族学习,特别是入关以后,满 族与汉族和睦相处,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 吸收了很多汉族文化.可见,”猴打棒”的脸谱, 着装正是满族人民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民族文化的见 证,这便是满汉艺术文化融合的产物,也说明任何 艺术都不是静止的,而是需要相互学习融入新鲜血 液的. 大家知道,任何一种”乐”结构形态,都离不 开本民族的文化生境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满 族民间艺术”猴打棒”因他独特的文化生境而具有 了独特的具体内涵和表演形式,这不仅仅是为了艺 术上审美的需要,而它本身也是生活. 四,关于它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猴打棒”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给我们 以美的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启迪,深受广大群众的喜 爱,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在发展过程中 受到了青龙县领导和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在县文化 馆工作人员挖掘整理基础上,壮大了演出队伍,改 革成了六十人组成的”猴打棒”演出队伍.近年 来,在青龙文化部门经过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 理,将”猴打棒”搬上文化娱乐舞台,在1994, 1995两年中分获省市举办的各项民族舞蹈大赛并屡 次获奖. 我们看到她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她的传承 问题.目前”猴打棒”在传承中却面临”青黄不 接”的境地.据了解,青龙善舞猴打棒的老艺人中 已有多位先后辞世,一些在世的老艺人也因年长无 法起舞,目前的主力也大都年过半百.在三拨子等 乡镇,虽然很多少年儿童在环境的熏陶下学习了猴 打棒,但因为猴打棒需要表演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 娴熟的击棒技巧,二三十岁的青壮年才是最佳的表 演者,而恰恰是这个群体或者有很多人对传统艺术 失去兴趣,或者因为外出打工等其他原因放弃了猴 打棒的学习和表演,使得猴打棒出现了”断代”的 现象.可见,她的传承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猴打棒”蕴涵了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 是研究满族人民生活情景的珍贵文化艺术史料,是 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艺术的一个典范,具有很高的学 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它也是广大群众普遍喜 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群众性,通过普及, 传播猴打棒艺术活动,可以愉悦广大群众身心健 康,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希望这一艺术形 式能够走进小学生课堂,走进中小学音乐课程中,从 而发扬光大,使这一集娱乐,审美,教育功能得到体现, 让我们期待这一艺术形式有不断美好的未来.鲻 作者简介:顾晓莹(1983一),女,硕士,渭南 市朝阳大街西段渭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师. 一 59
/
本文档为【[word格式] 满族民间舞蹈“猴打棒”的考察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