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解析:【全国校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六(解析版)

2018-12-11 12页 doc 67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解析:【全国校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六(解析版)精品解析:【全国校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六(解析版) 伦教翁祐中学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六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 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 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答案】A...
精品解析:【全国校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六(解析版)
精品解析:【全国校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2017-2018学年七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六(解析版) 伦教翁祐中学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六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 (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 “人们一说起中国发现的远古人类,没有不首先提到北京人的。”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依然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 C. 已经会用火烧烤食物和长时间保存火种 D. 能够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过群居生活 【答案】A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B 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C是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由于生活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下去,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D是北京的特征。由以上分析可知,BCD是对北京人的描述,A符合题意。 2. 农历三月三是轩辕帝的出生日,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每年都会自这一天举行祭拜活动。今年的祭拜主题延续了以往的主题即“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轩辕帝是 A. 炎帝 B. 黄帝 C. 尧 D. 舜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轩辕”“同根同祖同源”,结合课本所学,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涿鹿之战,炎黄联盟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B符合题意;B不合题意;尧舜是黄河流域的首领。C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点睛:题干中“轩辕”解题本题的关键,轩辕帝是指黄帝。但是容易和炎帝记混,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称神农氏,又称神农帝。 3. “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答案】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4. 《史记》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东周时期 ?周天子威望下降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 B. C. D. ???????????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平王立,东迁于洛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灭亡,春秋开始;周平王时期,王室开始衰微,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出现强并弱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选项???符合题意,而选项?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是在战国后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5.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其措施包括奖励军功,即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从贵族任战士到战士为贵族的变化正是这一措施下阶层的流动,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 某同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及早发现问题,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知道老师引用了哪家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吗?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老子是春秋晚期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 《道德经》里。老子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故答案选择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7. 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 禅让制 B. 分封 C. 郡县制度 D. 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出现了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因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8.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分封制 C. 派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政治上的大一统。西汉立国后,大封同姓王为侯,推行郡国并行制,因而地方的诸侯国势力十分强大,构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分划自己的封地给子弟,让地方诸侯国不断分封,越封越小,甚至找借口,凭借强大的中央实力,直接削去许多的诸侯国,这样就彻底解决了至汉初以来威胁中央的地方割据势力,大大达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目的。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9. 《尚书•多士》中说“先人有册有典”。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甲骨文“册”字,作绳索穿绕竹木简之形,而“典”字作双手捧册之形。请你判断,这里所说的“先人”所处朝代最早应是 A. 原始社会后期 B. 商朝时期 C. 西周晚期 D. 春秋时期 【答案】B 【解析】依据题意“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结合课本所学,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题意;甲骨文出现商朝,ACD不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10. 考古专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A. B. “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D. 尊孔复古“打倒孔家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时期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正统思想。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1. 后人在对张骞的评价中说:“骞始开通西域道也。”这里所说的“西域道”的起点是 A. 洛阳 B. 成都 C. 长安 D. 酒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七个地方:陕西长安(今西安)、甘肃河西走廊、甘肃敦煌、新疆、中亚、西亚、大秦(即古罗马)经过的国家有:意大利、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等。地形区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等。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2. 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秦统一后,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大权。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符合题意,AC不合题意;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最高长官为郡守,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13.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C项符合题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的时代特征。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A. 长平之战 B.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的“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主要将领是白起,不是周瑜和曹操,不符合题意;B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也不符合题意;D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后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没有周瑜和曹操的参与;只有C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的战役,此战以后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长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战役,在历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会比较性的记忆,掌握各战役的特点和意义。 15.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澶州之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烈火借着东风一路向西焚烧着曹操的旗帜,这是周郎为了吴国的建立而进行的一次龙争虎斗。两军交战时他不用动用兵戈,就挫败了曹操的百万雄师,是赤壁之战。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6. 下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A. 魏、吴、蜀 B. 蜀、吴、魏 C. 吴、蜀、魏 D. 魏、蜀、吴 【答案】D 【解析】依据图中地理位置,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治区域在黄河流域一带,因此?处代表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统治区域为益州等地,因此?处代表蜀;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其统治区域涵括江南等地区,因此?处代表吴。???处代表的政权依次是魏、蜀、吴。D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17. 汉武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请问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A. 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 B.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 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D. 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汉朝地方政府在汉武帝以前可以自己铸货币、民间可以自己经营盐、铁业。汉武帝将上述产业收归中央,不允许地方及民间私自经营,以此控制全国经济命脉,实现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的统一控制。C符合题意。ABD也是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目的,但不是最终目的,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8. 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 C. 该穿汉服 D. 学说汉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的掌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 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19. 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江南地区开发 B. 北方战乱频繁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是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0. 小明在游历长江三峡之前,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A. 《水经注》 B. 《齐民要术》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答案】A 学??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科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水经注》 21.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1) 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 (2) 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改革,材料中包含哪两项内容, (3) 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4) 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1)齐桓公,管仲。 (2)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奖励生产。 (3)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促进民族融合。 (4)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提升,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霸诸侯”的国君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 根据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中包含推行县制,奖励生产这两项内容。 (3)根据材料三“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采用汉姓;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提升,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 22.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二,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上)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 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朝的“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什么地区,写出西汉政府设置的总管西域事务的官职名称。该官职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人物:秦始皇(嬴政) 制度:郡县制 (2)地区:新疆 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我们可判断这种制度指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这种制度的创立者是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郡县制。 (2)依据材料二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我们可判断出汉朝西域主要是指我国今天的新疆地区,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这一机构的设立,说明西域地区(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或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依据材料三: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结合课本所学,自秦朝开始设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加强了中央的权力,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点睛:(1)问“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和第二小问中“秦朝”是解题的关键词,由此可确定材料一中的“制度”;(2)问图片中的标题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是解题的关键;(3)问的问法“依据材料三,概括”提示从材料中寻找答案,首先找出材料三中句子,由此总结答案。
/
本文档为【精品解析:【全国校级联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翁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六(解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