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2017-12-24 12页 doc 29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doc】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 —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第23卷第4期 2009年l2月 中国韵文学刊 JoumalofChineseVerseStudies Vo1.23.No.4 Dec.2009 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 —— 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沈家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0...
【doc】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doc】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 —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第23卷第4期 2009年l2月 中国韵文学刊 JoumalofChineseVerseStudies Vo1.23.No.4 Dec.2009 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 —— 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 沈家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09)04—0104—05 目前中国文学史几个通行本关于宋代诗歌发展 史的描述,大抵从宋初三体,西昆体,太学体到梅尧 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再到江西诗派,中 兴四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迄于宋末爱国诗人群及 遗民诗人群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统系.关于宋 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特征, 一 般也认为在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时定型.我们在讲 授这段宋诗史的过程中,总感觉对梅(尧臣),苏(舜 钦),欧(阳修)三人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文学 史尽管也论及该三人成就突出,特别是其诗歌特质 对宋诗特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均语焉不详,且不 能给出令人信服的描述或佐证.最令人遗憾的,是 宋诗史基本上由流派或群体串连组合,而从天圣初 至熙宁初这北宋前中期半个世纪的诗歌发展,虽可 谓鼎盛,却仿佛梅,苏,欧,王,轼诸家各自为战,之中 虽有"苏梅"并称,但也未能被视为一个流派.近读 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稿(陕西人民 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不时为其议论和判断 折服,一气读罢,不禁为之三击节:作者不但提出 "欧梅诗派"说,并且详加论证;不仅论证了这个流 派的存在,而且系统梳理出该诗歌流派发生,发展成 长,鼎盛,直至衰微的历史过程;真真实实修复了宋 诗发展史研究中曾经缺失的一个链接. 吴大顺在这里正式提出"欧梅诗派"这个宋代 诗史上未曾为人界定,又确实存在过的宋代诗歌流 派概念并详加论证.作者首先从历时陛视角观照宋 人以欧梅比之韩孟的现象切入,逐层论述宋末及金 元明清元好问,方回,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赵翼 等诗论以欧,梅并称的事实,证实"欧梅","苏梅"的 称谓已经具有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然后由共时性 视角人手,细辨欧,梅二人共同注重诗歌的写实,美 刺作用和娱乐功能的诗学观以及平淡自然的审美理 想.最后以欧,梅,苏等诗人之间长期坚持诗文唱和 活动的群体互动事实证实在宋代诗歌史上,确实曾 经存在一个"欧梅诗派". 正如作者指出的,文学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 一 些思想倾向,文学观念,审美趣味相同或相近的作 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 一 致性创作风格的创作群体.所以要论证一个文学 流派的存在,还得从当时诗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 作深层次的探究. 北宋初期,诗坛出现白体,西昆与晚唐三体,其 中自体和晚唐体,踵武唐人,"西昆"虽被时人刺为 "揖扯李商隐",实际上还是自具宋人面目的.但由 于西昆成员几乎都是馆阁臣僚,诗风浮雅,咏史咏 物,脱离实际,因而招致世人反感.欧阳修,梅尧臣, 苏舜钦等在三体风行后期出现,由于他们来自下层 庶子的身份和开明的文士政治态度,于是主动适应 新王朝的时代需要,在对西昆体的合理扬弃中扯起 了诗风革新的旗帜,独创生新,开启一代宋诗之面 目.由此,欧梅诗派亦开始孕育. 关于欧梅诗派的形成,作者给我们划出了清晰 的轨迹: 天圣九年(1031)到景桔二年(1035),以欧阳修 任西京留守推官至被贬夷陵为限,其主要活动是洛 阳的三年"洛社"诗文唱和.他们共同参与洛阳文 作者简介:沈家庄(1946一),男,浙江绍兴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唐宋文 学与词学. 104 人集团的诗文活动,并开始创作出叙述委备,描写精 工而清新淡雅的诗歌,开始脱离西昆体浮雅风格,标 志着欧梅诗派的孕育和初步形成. 景蒂三年(1036)到庆历四年(1044)为欧梅诗 派的发展壮大期.从欧,梅,苏共同支持范仲淹的政 治革新活动而受挫至范,欧还朝推行"庆历新政" 止.苏舜钦开始同欧阳修酬唱,成为欧梅诗派的重 要成员,他们积极创作表达时政,反映现实的诗作, 形成欧梅诗派整体诗歌风貌和每个成员的独特风 格.由于苏舜钦的参与,标志着欧梅诗派开始成长 壮大并正式形成. 庆历五年(1045)到嘉桔五年(1060)为欧梅诗 派的鼎盛期.这一时期,以苏舜钦被削职为民,欧阳 修被贬知滁州到梅尧臣去世为限."庆历新政"失 败后欧阳修历任地方官十年,于至和元年(1054)回 朝任职,诗歌创作上,先是欧,梅,苏(舜钦),后是 欧,梅,王(安石)驰骋诗坛,诗风一变,欧梅诗派净 扫西昆余风,完全形成宋诗面目,标志着宋代诗歌革 新取得决定性胜利. 从嘉桔六年(1061)欧阳修任参知政事到熙宁 五年(1072)病逝,这是欧梅诗派的蜕变转化期.欧 梅诗派失去梅,苏之后诗坛面临新陈代谢的局面.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官职的升迁,欧阳修畏谗思退的 情绪日趋明显.王安石则因改革之志未遂而借古讽 今,又因厉行变法而大写借古颂今之诗,显示出欧梅 诗派在新旧交替中的蜕变趋势. 至此,欧梅诗派之发生,发展直至衰微蜕变之 迹,已是一目了然. 要证明一个诗派的存在,是需要作许多资料搜 集和文献考索工作的.但更重要的,则是必须找出 这个诗派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空间和一个或几个阶段 性的时间内确确实实有交往与唱和.故书中花了整 一 章的篇幅,从"欧苏交游","苏梅交游","欧梅交 游"来陈述和论证这三人诗文唱和的全过程.行文 其间,史实,文献征引详赡;作品,历代评论互相比 勘,并运用数据统计的实证方法条分缕析,颇见作者 读书细致和考证谨严的学术功力.如关于欧梅唱和 第一期,作者特别注意到欧梅受西昆影响的事实:认 为欧梅唱和初始于西昆统治文坛,而又暴露出严重 缺憾的时代,且欧梅二人诗歌唱和肇端于西昆三大 家之一钱惟演的幕下,得到钱的具体指导,支持与鼓 励.西昆派另一位诗人谢绛对欧梅二人的影响更直 接也更具体.谢绛作为梅尧臣的妻兄,实为洛阳文 人集团的主将,西昆重臣杨大年尤喜其文,称之为 "文中虎".欧梅二人主动与谢绛的诗歌唱和中便 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西昆体的痕迹.——作者在探 究欧梅苏三人之唱和的同时,还能就彼时与之相关 的诗人纵横比照,这种实事求是的论述,不仅拓宽了 研究视野,而且突出了论述内容之"史"的线索.此 处关于欧梅开始并不是西昆的对立派,而且多少受 到西昆的影响的事实,矫正了历来文学史关于欧阳 修"反对西昆诗风"的臆测之论,还原了宋诗史发生 初期一个重要过渡阶段的清晰面目. 很显然,要从"唱和"人手来论析和界定一个有 影响的诗歌流派,仅仅停留在对"唱和"本身的考索 论证是不够的.作者于是又用一章的篇幅,细论欧 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风格.此中论述间架大 气,纵横捭阖,往往有独到发现和精辟之论.如欧阳 修诗歌风格,作者不仅细辨其多样性,而且深论其风 格形成渊源.指出欧诗的平易疏畅,并非自居易诗 歌语言的浅显通俗,往往合理吸收融化各种文体语 言于一炉,语势流畅而变化自如.又自觉学习李白, 大量采用杂言,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文气畅达. 学韩愈则主要学他的"无施不可"的笔力.诸如化 韵为散,化齐为杂,律古互渗等语言形式技巧和叙议 结合,情理共融,曲折委备的行文方式等均是师法韩 氏而又自出机杼从而达到"变态百出"的表达效果. 关于欧阳修受宋代先贤沾溉,除西昆外,文中特 别列举王禹俩进行详论.作者从王,欧二人同题散 文《朋党论》的比照人手,细心论析欧氏受王氏思想 启发之迹;再从文,道关系,学自居易之异同等,阐述 欧氏学王的具体门径,甚中肯綮. 至于梅尧臣的风格,吴大顺则避开前人所谓梅 尧臣诗主"平淡"的已有论述,专从欧阳修的评价切 入,且将欧氏对梅诗风格由早期评价,中期评价到全 面总结评价分三个阶段进行辨析,指出欧氏对梅氏 诗风总结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嘉{;占六年的《梅圣俞墓 志铭序》和晚年的《六一诗话》中,其中欧阳修既指 出了梅诗各时期的主体风格,还指出了梅诗风格的 发展,变化特点和梅诗风格的多样化特点——于是 梅尧臣诗歌"变态百出"演进之线索,"闲远古淡" 风格形成之原委等便历历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 分析,也间接论证了欧阳修之所以能够对梅尧臣诗 歌风格进行不间断理解,体认与把握,也正是由于二 人坚持相互唱和的结果——指归全书立意之宗旨. 甚见作者布局全篇结构之细密用心.同时,吴大顺 还从历时性视角探讨梅尧臣师法众长对其诗风的影 响.认为诗学观念上,他既不满西昆诗人雕章琢句, 105 远离风雅的情形,恢复《诗经》的雅颂传统和美 刺精神,又不满元白诗"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的浅俗,提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的美学标准.创作上以大胆师法杜诗博大 深沉,韦诗平淡简古,韩诗新奇险怪之风格来体现 《诗经》雅颂传统和美刺精神.行文至此,作者所谓 "梅尧臣是宋代诗坛上第一位自觉学习各家诗风, 勇于创新的诗人"之判断,就显得笃实而可信了. 关于苏舜钦的诗歌风格,在写法上,不同于上两 节对欧梅诗风之辨析,吴大顺主要从苏舜钦"进奏 院冤案"的视界切人,结合诗人的心迹和创作,细论 苏氏"除籍为民的痛苦与超越痛苦的达观","寄情 山水的自适与固守理想的执着"以及由此而形成苏 氏晚期"沉郁悲凉"的诗风.认为苏舜钦晚期批判 现实黑暗,揭露世态人情的诗,更注重以自己不幸的 人生遭遇为着眼点,关涉现实政治和世态人情的淡 薄.不象前期该类诗歌完全站在国家社稷与人民的 角度,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社 会的黑暗面.其诗歌内容向心灵深度开掘,情绪向 悲凉转化,而议论为诗,才学为诗,散文为诗的特色 则愈益浓郁,突显出宋诗特色.此类论列,为前人未 曾道着,深得苏舜钦诗歌之要旨. 吴大顺在书中对宋诗风貌定型于王安石,苏轼 特别是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这一陈说提出不 同看法,肯定地认为:欧,梅,苏"精神会通","意辄 同归"的共同的创作特点,开创了宋诗的主体风格, 奠定了他们的诗歌史地位.宋诗的散文化,好议论, 讲才学与重格力的基本特色和审美追求,都在欧梅 诗派的诗学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 现.可以说,宋诗的开山和宋诗一代面目的形成均 由欧梅诗派完成.苏,黄的功绩只是在欧梅诗派开 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进一步完善,从而使得独具特 色的宋诗堪与唐诗争胜,形成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吴大顺这一独到的结论,也 是在详考由天圣到熙宁,元桔这段史实,特别是检览 这一阶段文人的诗歌观念发展嬗变之迹,而得出的 慧眼独具的学理性判断. 吴大顺认为:如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 论为诗这宋诗最为突出的代表性特征,正是由欧, 梅,苏开其端,而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继其后并集大 成.欧,梅,苏在诗歌技巧上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 既是出于反对西昆体诗歌积弊,独创生新的时代要 求,也是他们对诗歌气韵格力和平易自然的艺术风 格自觉追求的结果.他们针对西昆体词藻华艳而语 106 意晦涩,意象繁密而思想浮泛等弊病,试图从散文文 体的一些优秀品质中吸收养料,使用散文词语朴素 而语意清晰,意象疏淡而句式畅通,思想深刻而气格 超拔的特点来改造宋诗,他们的探索和创新为宋诗 找到了一种可以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开 创了平易疏畅,思辨深刻的宋诗特色——显然,这些 议论言之凿凿,既印证了宋诗发展演变的客观实际, 又对宋诗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之所以形成作出了全 新阐释.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一般性的结论,而是在探究 欧,梅,苏三人诗歌创作经历及其风格的同时,再探 "欧梅唱和的心理动机",为进,步坐实以上立论提 供科学的佐证. 吴大顺以为,示才以过人乃欧梅唱和心理动机 之一.欧梅在唱和中对自身优越感的追求,主要表 现为通过诗文唱和相互刁难对方以显示自己高超的 诗艺和才华,从而获得心理的愉悦和满足.文中从 后人评价到欧梅唱和诗歌实例,具体论证无论和韵 还是不和韵,在唱和诗创作机制中,欧,梅,苏心理都 具有"示才以过人","因难以见巧"的动杌南并且细 列出该诗派"以新颖的立意取胜","以独特的形式 出奇","以韵相挑"等三种在诗艺才学上苦心集虑 创新出奇,以胜过对方的途径来论证这种动机的客 观存在.尤其在阐述"以独特的形式出奇"时,文中 又分二途细论之:其一,通过对诗歌语言中平仄,声 律的改造,求得古硬劲峭的新奇美,其主要手段是运 用古律句之间的互相渗透的方法.其二,散文句法 的普遍使用……通过这么由浅人深,由现象到本质 的递进性论述,作者不仅给人们揭示了欧,梅,苏 "以才学为诗"引领一代诗歌风潮的事实,而且通过 对"代书体唱和诗","连环体唱和诗"体式之特点的 辨析,将欧,梅,苏在唱和中对宋诗"以文为诗","以 议论为诗"等内在素质的改造与对宋诗新变的内在 影响剖析得系统而令人信服. 如在论及"代书体唱和诗"一节时,作者写到: 由于梅尧臣以诗代书的成功,使他更大胆的尝试此 类诗歌的创作,并向以诗代文转移.从创作心理看, 代书诗是否传达书信内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诗人力图展示诗文二体的共通性,为诗歌创新寻求 出路.这就要求诗歌既要保持体制的独立性,又要 尽量传达散文内容.所以在结构上诗文结合,语言 上则尽量诗化,注意押韵与对仗. 于是吴大顺特别指出,梅尧臣诗歌创作心理动 机都在于寻求诗文之间的共通性,将散文素质引人 诗中,通过诗文异质互补使诗歌获得新的美学品格. 欧阳修与苏舜钦在诗文唱和中很自然受到梅尧臣此 类诗歌的影响,确立了代书体唱和诗的基本类型. 一 旦诗文异质互补获得成功,则大大鼓励了诗坛,使 "以文为诗"之法日益普遍,继而成为宋诗的主要美 学特征.可见,欧梅唱和中代书体诗歌创作对宋诗 散文化风格形成有导乎先路的开创之功. 吴大顺最后得出结论:欧梅诗派诗歌创作实践, 正是本着求新求变的意识,坚持有别于前人,与西昆 体的浮艳,晦涩诗风背道而驰,也与气象雄浑,情韵 悠长的晚唐诗风有所区别,着意于运用平和的节奏, 寻常的话语,冲谈疏散的意象,流动顺畅的意脉,写出"前人所未道"的新意.它重在意趣的新奇,而不 重情韵的蕴藉,重在气脉的流贯,而不重意象的丰 美.别开生面,自成一体,创造出"平淡","古硬"的 独特风格,从而使宋诗开始摆脱唐诗的笼罩,在根本 的风貌上有了自己的特色.——这个水到渠成的结 论,绝不是率尔操瓠者所能道得于万一的. 所以我们认为,这部专着的出版,其价值不仅是 提出且论证了北宋诗坛的欧梅诗派,第一次清楚地 阐述了欧,梅,苏三人不同且有联系的诗歌风格及其 成因,更突出的是将宋诗以文为诗,议论为诗,才学 为诗之特性的形成界定为欧梅诗派唱和时期——真 真实实填补了宋代诗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 细读吴大顺书稿,还有一点必须言及:就是他那 优秀的学术研究的思维品格. 粗略概括,计有如下几点可为后来者法:1.选 题有识;2.开豁宏通的视野;3.务实求真的态度; 4.文学本位的构架. 所谓选题有识,也就是人们乐道的王国维引三 句宋词表述欲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的三境界 中的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独",即独立思考;"上高楼",谓高峰体 验——抢占一个制高点;"望尽天涯路",即对于天 下所有道路分析了解然后进行抉择(即全面考虑所 有要走的路,然后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且必须走的 路).王国维谈的这第一境,就是在高水准上选择 人生道路,我们还可以理解为诸如在高水准上进行 论文选题等等.这种"独"到的,"高屋建瓴"的, "全面观照"性的"选择",在做学问上,就是有 "识".这部书稿的前身是吴大顺硕士论文《欧梅唱 和论》.他选择这个题目做硕士论文,具有较大挑 战性.因为中国传统的诗学批评,注重作家作品的 社会教化功能,强调抒情言志的意义和价值,而对于 应酬唱和,一般是不以为然的.然而吴大顺在浏览 北宋诗坛文学现象时,注意到欧梅唱和有它独到和 特殊的意义,于是检览有关文献,搜求历代关于欧梅 唱和的评论,决定就这个论题结合欧梅诗风站在一 个高起点上深究一下.果然,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的 硕士论文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并被匿名评为全 省优秀硕士论文.问题在于,他并没有停止在这 里——读这部专着,我们已经知道了:吴大顺只是将 硕士论文作为探究问题的起点——从这个起点上又 生发开一系列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于是成 就了这部着作.从一篇硕士论文出发而最终写出一 部专着.从此,我们又可以反观其选题之"有识" 了. 视野的开豁宏通,主要表现在整部书稿思维框 架纵向思路与横向思路的纵横开阖.就作者研究对 象"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而言,其话语体系基本 上是共时性的横向探讨为主,但吴大顺在组织结构 和布局谋篇上,则常常采用历时性考究与追本溯源 论析的方式,使得论证条贯而脉络清晰.如前所举 第一章.又如第四章,在论列欧梅诗派的交游与唱 和后,花一节的篇幅详论欧梅唱和诗对元白唱和诗 的继承与超越,不仅凸显出宋人唱和与唐人不同之 特色,且将中国诗歌史上由于唱和而影响一代风会 之文学现象进行了纵向的历时性描述和比照,增强 了该论着厚重的学理性份量.其开豁宏通的视野, 还表现在由欧梅唱和而能研究出一个诗派;由一个 诗派,而能旁及宋代诗文革新;由宋代诗文革新,而 论证有宋一代诗歌审美好尚以及宋诗特质之形成. 书题切人点不大,而在谋篇布局和总体构架上却显 示出非凡的学术气度和宏通的学理性识见. 务实求真,构建了这部着作的灵魂.从问题的 提出,到学术的论证,作者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 神,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没有假想虚浮之辞,也没 有臆断揣度之义.如论欧阳修"穷而后工"思想的 提出与欧梅二人的诗文交往唱和的关系;论欧梅唱 和诗诸体式及其对宋诗内在素质的改造等.如后者 论证欧梅连环体唱和诗集中了唱和双方的智慧与精 力,要求唱和主体调动各种诗艺和技巧不断地根据 和诗变化出新,表现出强烈的竞争诗艺,炫耀才学的 心理动机后,列举大量作品进行具体论证,然后得出 结论:文人在诗文唱和的具体氛围中根据原唱论题 展开议论从而强化诗歌的理性色彩,一步步导引宋 诗走向议论与思理,这也是宋诗好议论,重理趣等审 美特质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遍览全书,立论有 107 具,论证精微,徵引既有历代论者评价,又有具体作 品为例,还结合北宋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人心态进 行辨析,思理清晰而脉络纷呈.一口气读下,真能够 给人一种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感动. 该论着文学本位的研究格局,可以做为一个范 式,为治文学,特别是治中国古代文学者法. 近二十余年,我们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学的硕 士和博士喜欢以"×X(佛家思想,道家思想,政治, 文化……)与文学"为题撰写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或发表论文或专着.但细读其文或其着,往往"X X"与"文学"是剥离的.也就是说,在文章或论着 整体构架上,"XX"是"XX",而"文学"是"文 学".人们看不到之间的链接与交融——即既看不 到作家作品所体现的"XX",又看不到从"XX"中 提炼出来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或文学现象.甚至 一 部书稿百分之七十是谈史——社会史或个人成长 史,社会交往史,从政史等,百分之三十谈与其"史" 无关的"文学".这样的专着或博(硕)士论文,冠以 "文学"之名,然而并没有研究一种文学现象,不能 够找出一种文学规律,更没有解决(或补充,或纠 正)一个文学【史问题,与其说是"文学论文",毋宁说 是"史学"或"社会学"论文更为合适——这种研究, 离开了文学本位,作为文学研究而言,是不合格的. 吴大顺的《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不是这 样.他紧紧扣住欧梅诗派与北宋文坛关系,与宋代 诗歌特质形成之关系以及宋代文人审美情态等关系 展开思路.且往往能够左旋右抽,与唐代诗人及文 学观念进行比较.尽量把欧梅唱和以及欧梅诗派的 活动纳人到文学活动中来观照.而且在论证过程 中,尽量多地引用文学作品.且将界定一个文学流 派,纠正文学史关于宋诗特质形成之原因及时段,强 调梅尧臣在宋代诗史上的地位,重新评价欧阳修在 宋代文坛的地位和作用等作为提出问题的出发点和 归属. 我不能不感叹——当今的学术界是多么企盼有 更多像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这样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出现啊! 是为序. 责任编辑徐炼 (上接93页) 当然,星汉之律诗,也是讲求对仗的,但常能于自然 中见工巧,于朴素中见匠心.这一点,也为海内外诗 友所称道.如上文所引"但经欧美蓝天远,休问爹 妈白发多"等,虽然也讲究对偶,但却如行云流水, 畅达无碍.作者即使偶而在对仗中用典,也仍不失 其自然流利.如前引"但得长风乘万里,不求寸草 报三春"句,即为佳构.此联流水对,其出语自然, 数量词相对自不必说,且两句都在用典.出句用 《宋书?宗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语意,对句 用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 意,用在《送剑歌赴中山大学就读,返程留嘱》中,恰 到好处.此为熟典,读过高中的学生都是明白的. 星汉亲情诗词的亦庄亦谐,则主要表现在构思 命意上.其"庄"自不必说,其"谐",则往往有过人 之处.如前引"只怕针穿额头破,白牌才未挂眉 前","愿驯如羊,忠如狗,健如牛","可怜斗室睡眠 少,也赖老妈巴掌多","一口洋腔能混饭,五洲大地 可安窝"等等,其意趣之诙谐,不独诗词中少见,即 使置之于曲,也并不逊色.当然,如严格诗,词,曲体 108 式风格之区别,也许并不值得称道,但能融曲趣于诗 词,取得亦庄亦谐的独特效果,却又未尝不是一种值 得称道的创造.星汉的亲情诗词多以律绝与小令为 之,我想这也是星汉的高明之处.一般说来,古诗不 宜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调,而星汉正是通过这些短章 表现出他特有的幽默与诙谐. 综上所述,星汉的旧体诗词有对前人的继承和 借鉴,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星汉用典而不为典 所囿,语言是雕润绮丽后的朴素自然,这既要求作者 有丰富的学养,还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传统诗词 必须反映当代生活,才有它存在的价值.这个"当 代生活",应当包括方方面面,"亲情诗"是其中的重 要部分."夫诗者,本发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 无所感动,非诗也"(刘祁《归潜志?卷十三》).星 汉诗词之所以是"诗","使人读之"有所"感动",即 在于其"喜怒哀乐之情"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从这 个意义上说,星汉的这类诗词,尽管它的体式是旧 的,却不乏当代气息,算得上是真正的当代诗词! 责任编辑徐炼
/
本文档为【【doc】修复宋诗发展史研究中缺失的一个链接——吴大顺《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