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流牛滩路乃宋代古官道

2017-12-23 12页 doc 28KB 1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流牛滩路乃宋代古官道流牛滩路乃宋代古官道 流牛滩古驿道浅述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遂溪县举一县之劳力修建了官田水库,“流牛滩”这个地名,在遂溪县各乡镇村屯便家喻户晓。遥想当年,汹涌澎湃的流牛滩无不令人生畏,流牛滩井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南传十余里,响声如闷雷,余韵如琴瑟。从古至今,不时有贤人雅士涉险到此探幽观瀑。但流牛滩路作为古官道,当代则鲜为人知。 一、流牛滩概况 流牛滩位于遂溪县城月镇官田后发村东北约三公里处,西距城月镇约八公里。是从长潭口(现官田水库截水大坝)至流牛滩井河段的总称。而流牛滩路则是指流牛滩中段河床粼石和水流较为平缓、可供行人...
流牛滩路乃宋代古官道
流牛滩路乃宋代古官道 流牛滩古驿道浅述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遂溪县举一县之劳力修建了官田水库,“流牛滩”这个地名,在遂溪县各乡镇村屯便家喻户晓。遥想当年,汹涌澎湃的流牛滩无不令人生畏,流牛滩井震耳欲聋的瀑布声南传十余里,响声如闷雷,余韵如琴瑟。从古至今,不时有贤人雅士涉险到此探幽观瀑。但流牛滩路作为古官道,当代则鲜为人知。 一、流牛滩概况 流牛滩位于遂溪县城月镇官田后发村东北约三公里处,西距城月镇约八公里。是从长潭口(现官田水库截水大坝)至流牛滩井河段的总称。而流牛滩路则是指流牛滩中段河床粼石和水流较为平缓、可供行人与车马通过的河段。流牛滩与流牛滩路因流牛滩瀑布而得名。流牛滩路上至长潭口,下至流牛滩井,两者相距各三四百米。从笔架岭、城里岭、望高岭南流之水到达调丰合水汇流后,沿望高河下游向南湍流直下,经流牛滩瀑布飞流入海(海潮潮汐沿城月东水涨落到流牛滩“井”出水口止,故当地乡民称城月水为“海”)。该路为古代遂溪以及内陆地区南下通往雷州、琼州的陆路交通通道。该路道横切流牛滩河床,雨水气候水流湍急,异常汹险。古时驾车在此淌水过河的牛和车以及车把式(牛车佬)被激流冲走的事故时有发生。一旦牛或人被激流冲走,二三十秒钟就被冲下瀑布,生还的机会为零。因其路险水恶,被当地先民称之为“流牛滩”。 流牛滩车路西岸有一块常年浸卧在河水中的巨石被当地人称之为“记石”,“记石”的标记线是经河水流速变化漫长冲刷自然形成的,能预报河道的通行水况:第一道线,示可以安全通行;第二道线,表示危险,需谨慎通行;第三道线,表示汹险,单人禁止通行,众人相撑互挽时,小心谨慎,勉强通行;第四道线,表示激流汹顽险恶,禁止任何通行。过去行人需要过河时必须查看“记石”的水位标记方敢通过。记得少时目睹族人去对岸劳作惊险的颤颤巍巍地淌河情景,实在令人胆战心惊,行人稍有不慎就会被激流冲下流牛滩井,危险至极。疏于此道的过往行人不无忐忑地感叹:“流牛滩、流牛滩,十牛淌水九不还”。 紧依流牛滩牛车路上侧有一座石板桥叫“利济硚”。硚头墩、硚墩、硚板全部是用青石板凿磨而成;据官田村老人口耳相传,修(造)桥的青石是古人从硇洲岛用木帆船运回来的。每条石板长2米,宽0.33米,厚0.3米;硚长26.5米, 1 硚宽1米,硚高约2.5米;东西两岸各有一座用青石凿磨成石砖砌筑成高2.5米、宽5米的硚头墩,硚头墩的引硚则先用石砖砌筑成护坡然后用粘土填充夯实与河岸山体相连。全硚共有十三跨桥孔十二组硚墩,每组硚墩有两根竖立石条牢牢地镶嵌在河床大青石的榫孔中,硚桁用石板以榫卯结构与硚墩相连,每组硚墩在上下游两侧各有一石条组成“八”字形斜撑固护,硚面用三条石板平铺组成宽1米的人行硚面。听村里老人讲石硚所建的确切年代已说不清楚了,但代代相传,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曾被洪水冲垮过好几次。其中在乾隆丁亥年(1767年)重修,这次重修的“碑记”现仍然伫立在流牛滩路西岸路坡旁。最近一次重修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官田村村民以及《庐陵周公》后裔的周姓族亲捐资重建。广东历史名人、嘉庆年间状元、庐陵周公第十八世孙周植公所撰写“建众利硚”的碑文以及捐资者“芳名碑刻”现保存有四块,分别分散在官田后发村三户人家门口当坐石。“利济硚”(众利硚)最后一次被洪水冲毁是在1948年7月。当年7月,滂沱大雨持续了几天几夜,山洪暴发,将上游的调丰、合水二村草木结构的糖寮、鸭舍冲走,漂浮物冲到流牛滩将“利济硚”硚孔堵塞,使石硚形成了“水坝”,“利济硚”再次不堪重负而垮塌。一座多舛的古代官硚,就这样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回忆之中。幸运的是,历史遗留下的那两座硚头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简易公路桥时仍然被利用,成为现代路桥的重要支撑。河床当年承载硚墩的巨石,现在仍然“惆怅”地七零八落地静卧在那里,张开着方形榫孔,朝天仰望,似乎对天诉说着当年的痛。 我的孩提时期,遇枯水期常常三五结伴在此河畔围拢戽水捉鱼。当年石硚毁损遗留的残硚断墩记忆犹新,洪水的凶险历历在目。牛车路和石硚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被新修筑的简易公路硚所取代。但古代印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辨。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石硚——“利济硚”东西两岸的古硚墩,至今仍然隐藏于现在的简易公路硚中,仍然为现代的乡村交通发挥着坚固的支撑作用。 昔日汹涌咆哮的激流被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筑的水库大坝所镇束。现在的流牛滩河床,粼石裸露,清流晰涓,曲径通幽。河道往日的铁锅崫、簕蔸崫、牛璐崫等洼崫现在已经变成村民的家禽养殖场。两道深凹的长长车辙和数不清的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的牛蹄印痕静静地躺布在那里等候着世人的评说。在此养鸭的仁生叔夫妇仿佛守护历史的老人,日夜守护在那里,向探幽观瀑的游人雅士和过往行人解说着昔日的惊险和神秘。 2 二、古官道与利济硚的形成年代和原因 流牛滩路是古代运输工具——高脚牛车和官、商行人通往雷州、琼州和内陆各地的往来通道。这段古官道,东、西向横切流牛滩河床。宽达五六十米的河床青石鳞布,漫布隐伏河道的大青石,经高脚牛车轱辘的千年碾压和牛畜踩踏留下深深的车辙和牛蹄印痕。两道平行延伸的车辙宽约2米,深处达五六百毫米,甚至因有些部位深达车轴而被迫偏离原辙。目睹车辙深深、牛蹄印痕粼粼、河水漫漫的河道,不能想象这车辙所经历过的漫长岁月。 流牛滩驿道对雷州地区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过举足轻重的贡献。考察流牛滩古官道的形成历史和原因,不能不从古代雷州说起。 古代雷州,是指雷州半岛。包括现在的湛江市区(坡头区除外)辖区,遂溪县辖区(包括廉江市的横山、安铺,广西北海的涠洲岛、斜阳岛),雷州市辖区,徐闻县辖区等。大约在七八千年前,雷州半岛已有人类生活。最早的土著居民,古籍多称为骆越人,属百越族的一支南越族即俚僚族(现在已演变为黎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稀少,主要分布在沿海江河地带,过着渔猎采撷和刀耕火种的生活,后进入农耕畜牧。雷州的古人类在漫长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灿烂的古文化,如制陶、麻布等。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土著文化和外来文化逐渐相互交融,创造了现代和谐文明的雷州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成36郡,雷州半岛当时属象郡,归入中华版图。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平定岭南,设合浦郡,徐闻为合浦郡郡治。 汉建武年间(约公元50年),班固著《汉?地理志》,首次记载徐闻为通往南海、印度洋的口岸。先后成名为“合州”、“南合州”。 隋开皇九年(589年),设海康县、铁耙县。 唐贞观八年(634年),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改东合州(会州)为雷州,为“雷州”得名之始。 唐天宝二年(743年),改铁耙县为遂溪县,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之意。遂溪因此得名。 宋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次年复为雷州。 3 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雷州军事虞应龙建十贤祠,纪念天禧至绍兴(1017~1162)年间谪居或经过雷州的十位名相贤臣,如寇准、苏轼、苏辙、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改雷州军为雷州路,设海北海南宣慰司,治所在海康。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为雷州府,并置雷州卫镇守雷州半岛。 雷州这片土地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生息繁衍,引聚集居,迁徙入住,人口发生巨变。人口结构和数量的变化,除《湛江市志》所载,古代历史上曾有三次大的迁入外,清朝期间还有一次较大的迁入。 第一次: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南越。留军戍守及汉人约50万人涌进岭南,其中部分到了雷州半岛,成了最早的外来居民。 第二次:汉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征讨南越作乱。平定后,置徐闻县管辖雷州半岛,居民正式成为郡县编民,部分官兵留守落籍。与此同时,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船只往来带动商贸活跃,人员进出频繁。当时流传“欲拔贫,诣徐闻”,即说谁想拔掉贫穷,请到徐闻去,造成大量人口涌到徐闻谋生。东汉末年,中原长期发生战乱,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百姓纷纷南迁,当中不少进入雷州半岛,本地人口大幅度增加。宋朝苏东坡在雷州《伏波庙记》中有载:“自汉末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 第三次:唐初至宋末的660年间。唐朝建立不久,为加强对边域的统治,唐太宗开发南疆,“徙闽民于会州(即雷州)”。大批汉民,特别福建莆田人再次涌进雷州半岛,形成一些莆田人卜居村落。宋朝末年,20万宋朝残军被元兵追击到硇洲岛及附近海域,此外,还有10万百姓随军逃亡到南疆,当中不少是协助抗元的莆田人。宋亡后,幸存的人大部分散定居在雷州半岛各地,与当地居民众融为一体,发展成本地主要居民。随后,南迁的莆田人不断增加。在雷州半岛,随便问一个本地人祖籍何处,他往往会告诉你,自己的先辈是从福建莆田搬迁而来的。雷州半岛沿海到处都有福建人极度崇拜的妈祖“天后宫”,现在一些庙门还挂有“闽陆恩波流粤土,雷阳德泽接莆田”之类的对联,充分了当地人与莆田的渊源。遂溪、吴川、雷州、湛江市郊不少民间的族谱,都清晰地记述其祖籍来自福建莆田。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雷州府(徐闻、海康、遂溪)有4324户20572人,到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发展为91274户,27万人。城月当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起来。 4 第四次:清朝康熙到道光的180多年间。清康熙皇帝解除了长达200年的海禁,海运贸易迅速恢复和发展。素有海外谋生习惯的闽浙、广潮、琼崖商人,频频到雷州海域经商。相传福建商人方氏捷足先登,是当时从海上到遂溪赤坎经商的第一人,潮阳李氏则是潮州籍首个踏足赤坎的商人。他们得到当地居民的友善关照,便定居下来,并不断招引同乡来赤坎经商。到了清朝道光年间,赤坎已“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向官府注册登记的商船达400多艘,其中闽浙的商行船号就有45家。不少商人到赤坎贸易,觉得大有商机,便安家置业,久而久之,引聚集居,自成群体,形成今天赤坎的潮州街、福建街、福建村。当时,潮州籍居住的人口达1000多人,大大增加遂溪(赤坎)的人口量。据清朝光绪年间的统计资料,当时雷州府的人数已达60多万人。 这些人口迁徙雷州所经过的陆路通道有三条。东线,经广东沿海到遂溪赤坎、旧县、库竹渡海(或万山、庄家过度)、太平、雷州等;西线,是沿西江进入北流江、南流江、公馆、息安(廉江青平)、横山、安铺、椹川、乐民、雷州等;中线,是从东线的广东沿海,中线的肇庆、罗定、高州、化州、廉江(石城),西线的西江梧州、藤县、容县、北流、陆川、玉林、博白、廉江(石城)等三条路线在遂溪汇合,即沿桐油、合流、志满再到调丰村汇合,沿龙节岭、沙土园村场、流牛滩等路线。这几次较大的人口迁徙大部分是沿中线陆路经流牛滩路呈逃难般涌入。这条路线可通行人、轿、车、马,另两条路则需经水路转运。所以,流牛滩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是雷州通达内地民、商的主要陆路通道。作为官道,则是唐宋以后发展而成。依据是:这条路线地势平缓,沿线有河流,淡水丰沛,村屯稠密,盗匪疏至,比较安全,也便于沿途食宿生活。如果古代选择流牛滩西北方向的螺岗岭(现在的207国道)一线做通道,则山高林密,烟瘴儞慢,缺乏淡水,村屯稀少,客商行人不安全。故此,流牛滩则成为入雷首选路线。另外还有一条路是从调丰分流,经万山过庄家渡往太平、沈塘方向到雷州,不过这条路线须过渡,车、马、轿一般不选择这条线。 “利济硚”的建造年代应该是明朝洪武年间即1368年以后修建的。明朝推翻元朝后在雷州府设雷州卫,即雷州半岛按国防用途行军事管理。元朝中后期,由于沿海流域有倭寇袭扰,朝廷在雷州湾各处设置防御要塞,如卜巢寨;明朝时正式将这些寨守纳入国防体系,卜巢寨便升格为炮台卫镇。军事防卫规模的提高,大量的军用物资需要运入雷州各地。广东地方政府奏请朝廷开辟广州到雷州的陆路驿道,罗定、恩州、高州、化州、息安等驿道驿站就是这个时期开辟的。诚然, 5 流牛滩的交通流量也因此大幅增加,桥梁的需求显得极为迫切,为了方便物资的运输和人员往来,官府在流牛滩修建了“利济硚”。这才有了往后几百年的毁坏,修建,再毁坏,再修建的历史。 从雷州历史的沿革发展考察,人口迁入雷州半岛的第一道难就是交通。古代的雷州大地地势狭长,属于原生态的原始热带丛林,灌木丛生,猛兽出没,北部是高台峻岭,没有江河通达内陆,淡水缺乏,人口稀少,气候湿热,烟瘴儞漫。当时能够以海路入雷的,除了军队和大型贸易集团,其他民众则可望不可即。再说海船颠簸,一般的内陆民众也很难适应。除了海路,可开辟陆路通道的当属地处“河之涯,海之角”的流牛滩一线。也就是说流牛滩自秦汉隋唐始已经成为通往内陆的主要通道。但真正作为官道应始于唐盛于宋。 三、流牛滩作为古官道的历史依据 清朝乾隆丁亥年(1767年)重修利济硚的石碑载:东九十里达赤坎„„。 我族十八世祖进士公在道光年间重修利济硚时立的石碑载:“东达赤坎;西北达横山、安铺;西达城月、北坡、椹川、太平、雷州、海南;南达库竹。”历史告诉我们,流牛滩是古代进出雷州的主要通道。 唐天宝年间,赫赫有名的鉴真和尚从海南北返,取道雷州半岛经“流牛滩”过遂溪,再经廉江、博白、北流转换江船沿藤县、梧州,至广州。这条古道,也是后来众多名人往返雷州半岛的道路。 经相关史料考证推测,流牛滩官道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启用,是古代铁耙县(遂溪县的旧县名)到雷州城的必经之路。汉唐时期,随着雷州的开发利用,其经济已经异常活跃。到了宋代,尤其到了南宋,雷州已经是朝廷与东南亚经贸的陆路丝绸之路。黄麻、丝绸、宣纸、瓷器、茶、糖等等贸易物资,大量地经由雷州半岛陆路运往徐闻港口装船出口到东南亚等世界各地。雷州生产的海盐等生活物资又经海、陆两道运往内陆。尤其是宋代城月驿站的设立,琼雷两府往上六府、京城、桂滇等地的驿道经此,商旅、学政云集而成圩。在古代,朝廷为了行官和官文传递的需要,一日之程设一驿站,且沿途要有村庄,以便于路途生活与安全。城月至湖光岩(遂溪县旧县城)路程约七十里,到雷州九十里,到石城新和驿约百二十里,符合这一条件。“城月”以螺岗岭之水南流环绕经此入海,其地形被流水漫长切割如弓似月而得名,故有“宋时驿舍雷城月,曾照东渡客路长”的写照。故此,流牛滩路是其南来北往必经之路,千百年间咽喉要冲的地位相当 6 突出。 依史理考证,当年的李纲应是从水路沿西江逆流而上,经广西梧州府门水驿、滕州滕江水驿、转陆路过北流宝圭驿,过桂门关(鬼门关)到郁林西瓯驿、陆川永宁驿,然后再转回广东廉江(石城)境内的新和驿夜宿。再经现在的遂城、合流、三多塘、调丰,经流牛滩等驿道到达城月驿站夜宿。李纲当年经过流牛滩的史实确凿无疑,有词为证: 江城子 • 瀑布 (宋)李纲 琉璃滑处玉花飞。溅珠玑,喷霏微。谁遣银河,一派九天垂。昨夜白虹来涧饮,留不去,许多时。 幽人独坐石嶔崎。赏清奇,濯涟漪。不怕深沉,潭底有蛟螭。澒洞但闻金石奏,猿鸟乐,共忘归。 诗词所描述的正是流牛滩瀑布的场景。 相传,古代有一车把式(牛车佬)赶牛车经过流牛滩被洪水冲走,其妇从流牛滩井沿海一路寻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怀疑其夫沉到流牛滩井底被海龙王俘走(传说流牛滩井与湖光岩湖与大海相通),思夫情切,整日坐在井壁上幽咽凄涕,久而久之,石壁上留下了妇人的坐痕和泪水滴蚀的凹坑。“幽人独坐石嶔崎”所描述的境况与我族古代传说的故事相吻合。这便是李刚当年在流牛滩坐在流牛滩井壁上的“足迹和坐痕”石(石嶔崎)即“脚踏和胛脆脞”石上观赏瀑布美景的心情写照。还原历史:李纲当年站在流牛滩井壁上赏景,耳闻侍从(向导)讲述流牛滩故事,低头看看脚下石头印痕,索性坐下,一边听,一边观赏“银河落九天”在幽深莫测的深潭泛起的涟漪以及鸟雀的欢叫,动情处,诗性大发。才有这首《江城子• 瀑布》传世。诗人观赏自然美景流连忘返,可日晕乏红,黄昏已至。李纲一行忙着往城月赶路,沿东坑坪、迈豪岭坪、横路、文智岭坪、车路头(柴桥)时天已暗。抬头仰望,明月斜挂,诗人问侍从离城月还有多远,侍从说还有一柱香功夫。诗人仰望弓月感慨赶路的艰辛,才有“宋时驿舍雷城月,曾照东渡客路长”的感情流露。诗记清楚地记载了李纲当年到达城月驿舍时天时已经很晚了。(注:“东渡”是指车路头淌水过海,非指卜巢渡、庄家渡和库竹渡) 湖光岩楞严寺,有位琮师和尚,与李纲是同乡。释琮和尚是个性情中人,闻之李纲被贬过此,便不避嫌疑,自驾牛车从湖光岩楞严寺出发经调丰村、流牛滩到城月与同乡相会,并接李纲到湖光岩楞严寺小住。《雷州府志,艺文》载:建炎 7 三年(1129年)宋朝宰相李纲受奸人谗害被贬雷州、琼州南来,路经遂溪县境留宿城月,与湖光岩和尚释琮大师厚交。后遇赦北归,仍至城月,作《还至城月别琮师》一诗,赠书别琮师。诗云:“衲子来参去不辞,更劳飞锡远追随。赠师银布劳收取,便是金裥嘱别时。好住湖光摄此心,有缘终会有知音。梁谿老去孤峰顶,月白风清难更寻。”从此城月为世人所知。 李纲被赦北归还是在城月住宿,由于路途遥远以及归心迫切不便前往湖光与琮师和尚辞别,才写封信,作首诗,封些银俩给邮差送给楞严寺的琮师和尚。随之则经流牛滩、调丰后折往三多塘、合流、遂城等驿道到新和驿驿站按原路返回。史实证明,流牛滩路正是李纲当年被贬南来和北归的必经之路无疑。 北宋宰相寇准被贬雷州,在雷州住了三年。六十二岁时在雷州去世,他的灵柩是用牛车经城月、流牛滩、调丰、三多塘、合流、遂城、新和驿、陆川永宁驿、郁林西鸥驿等驿道运到北流宝圭驿,然后改走水陆运回陕西渭南老家安葬。 秦观也是循着这条路线到雷州。可惜遇赦北归时到了北流就因病去世了。 相传公元912年,宋朝翰林学士苏东坡被贬琼州途经遂溪合流村,遇黄牛伤禾逐赶至岭边,喜见岭上果木葱葱、稔果累累,初熟荔果焉红星点万绿丛中,夕阳相辉、景色诱人、迷于赏尝,忘却上路,在岭上茅舍憩息一宵,做一美梦,梦见睡于奇花异草环抱三石屋中,室内陈设酷似京中家舍,舒适雅致。翌晨,知情村民纷至送行,学士深深感激村民热忱,感慨言梦“吾生难得此一宿,东坡原是合流人”。当年正值五月天,荔枝红挂枝头,东坡学士初识岭南红荔,欣喜异常,食之大为赞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学士当年也正是通过“流牛滩路”往返于雷州和内地。 元朝名将阿里海牙统领雷州期间,朝廷命他领兵征讨占城(越南),大量的军用物资经流牛滩汇集城月。期间增设了桐油驿站(遂溪县羊青镇桐油村)、三合驿站(廉江市和寮镇)、息安驿站(廉江市青平镇)等驿道驿站。新驿道的开辟,经流牛滩汇流的物资大量增加,该驿道当年的繁忙可想而知。 《广东通志初稿》记载,明朝时广东巡按御史戴璟奏请朝廷增设了许多通往雷州的驿道和驿站。如陆路有自新会始,东停、岘冈、恩平、莲塘、化州、新和、桐油到城月。水路有自新会始,水东、莫村、北月、库竹、斗门埠头转陆路到城月。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筑城月,初俱城垣。自晚宋始,此地历设城月驿丞署,公馆、社仓、义学等成为雷州要镇,驿站与流牛滩驿道联系的紧密程度则不置世人怀疑。 8 据《析津志》卷一万九千四百二十六载,此道自廉江新和驿后,依次分别是桐油、城月、雷州、将军、英利、沓磊、白沙,然后渡海到达海南岛。《析津志》共记述了元代全国约四十条主要驿道,自梧州至雷州、琼州便列其中,足见其地位之重要。流牛滩仅仅是这条驿道的一小段而已。 清朝中后期桐油、茶亭(羊青)、五里堂、后溪到城月新驿道的开辟,流牛滩驿道的压力才有所缓解。 城月因宋朝设驿成墟。《古代广东史地考论》载:该驿属雷州六大驿站之一,常备正马五匹,贴马五匹,坐轿十剩,卧轿五剩,车十辆,黄牛五十头。城月当年不仅仅是驿站,还是南来北往物资的集散地,大量的军事、民生等经济物资在此汇集。流牛滩作为必经之道,当年的繁忙,从其留下深深的车辙可窥知一斑。流牛滩井东岸石壁巨石古人留下的足迹和坐痕即诗人李纲描述的“石嶔崎”(脚踏和胛脆脞)的位置,恰好是观赏瀑布胜景的最佳位置。“脚踏和胛脆脞”深烙的印痕便是历经千百年众人坐歇久踏成痕的印证。也是流牛滩作为古代官商交通繁忙要道的佐证。可惜这处胜景历经千年,饱受商贾游侠,文人墨客的欣赏,却留供后人阅赏的诗文和墨迹,当前只考查到李纲留下的两首诗句。 今天的流牛滩,昔日的汹涌澎湃风光不再,当年繁忙喧嚣的古驿道已成历史,但深深的车辙印痕昭示曾经刌辇辘砺的险滩。 周 权 于深圳 2012年4月12日 9
/
本文档为【流牛滩路乃宋代古官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