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

《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

2017-09-15 45页 doc 82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 第一部分 老年人社会工作概述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上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
《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
《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 第一部分 老年人社会工作概述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的决定》,提出了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 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上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但也由此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加强社会管理,改进社会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老人社会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工作,解决各种各样老年人提出的问题。老人社会工作的实施内容涵盖老人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择其要者,可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掌握有关老年期发展、老年医学和老人行为的最新学术成果,熟悉有关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条文,运用个案工作、群体工作、社区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咨询原理、心理治疗和卫生保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和机构照顾。 (2)协调各类老人福利、老人服务机构的工作,尤其是通过影响决策,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 (3)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偏见,使老年人自尊与独立地生活。一方面协助老年人发挥余热,鼓励他们从事教育传授、参谋咨询、自我服务、生产经营、社会 1 公益等工作,继续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向子女解释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和渴望,帮助子女履行瞻养父母的义务,给予老人更多的生活照顾和细致的关心,在经济上、生活上、情感上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家庭和婚姻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老年人社会工作者要启发老人的子女理解丧偶的父母再婚的要求和行为。老年人婚姻介绍所等组织也是纠正社会偏见,让老年人正常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4)协助老年人度过角色转换时期,适应退休后的新的社会角色。协助健康而且有才干的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生活自决的机会,使他们独立地选择他们所追求的生活,较持久地保持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参与国家建设,贡献于社会。引导老人群体,治疗社会不适症,并协助他们发展一支由老人及其家属组成的老人支持者队伍,改变社会、政府对老人的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在财政上支持保健社会服务。 (5)调动社会资源,协助解决因丧失工作和长期患病而引起的经济贫困问题。 (6)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和机构两种形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开展咨询和教育服务,开设专供老人活动的场所。 (7)采用个案和群体的工作方法,协助老人面对死亡,即与他们共同探讨死亡的生理问题,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使他们尽情倾吐对死亡的恐惧情绪。为临终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协助老人接受死亡,而不致孤独地、恐惧地结束生命。 (8)社会工作者召集志愿工作者,实施训练,在红十字会、福利和社会机构中指导志愿者从事各种代理工作,解释服务的需要、发展计划等。志愿者工作包括购物、家教,为医院及其他机构的病人举办娱乐活动,以及提供各种专业与半专业的服务。 一、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设置原则 (一)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 (二)按对象定岗位、按需求定数量的原则。 (三)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和社区工作站专职工作人员员额的原则。 二、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类别 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在市、区、街道的民政、教育、 2 文化、卫生、劳动、信访、人口计生、公安、司法、监所、禁毒、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根据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公务员、职员、雇员;每个社区工作站在员额内,配备1名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工作人员。 另一类是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设置社工岗位。 随着我市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关部门应适时对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进行调整。 三、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主要职责 公务员岗位及参照公务员管理岗位主要职责: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价值理念,制订相关社会服务领域的政策;组织协调相关单位开展社会服务,推进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建设;指导和监督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开展活动,促进其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监所(含强制戒毒、收容教育、监狱、劳动教养4类监所)公务员岗位要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为监所管教对象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职员和事业单位雇员岗位主要职责: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与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进行紧密合作,做好相关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 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岗位主要职责: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与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进行紧密合作,统筹协调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派驻社工岗位主要职责: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特定的人群、针对特定的事件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的方式和 各区和市有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的原则和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相关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区工作站和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配备社会工作人才。 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主要采取提升转换的 3 方式,通过专业培训,掌握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及其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动员、组织这些人员积极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有空编的,在该单位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的内设机构招考、录用或招聘人员时,应主要面向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专业人员。 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等一些社会工作服务对象较多的事业单位,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限额内,实行对在编在岗社会工作人员进行提升转换和派驻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方式。派驻社会工作者不占用该单位的事业编制。 社区工作站原则上“一站一社工”。可对现有员额内的在岗人员,进行提升转换,动员他们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 学校、医院原则上按“一校一社工” 、“一院一社工”配备。社区按服务对象的一定比例设置社工岗位,具体比例为:每70名吸毒人员、70名社会矫正人员、70名问题青少年、5000个家庭、10000名外来务工人员、200名低保对象、500名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50名中重度户籍残疾人分别配1名社工。学校、医院、社区社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派驻。 财政支持的方式 (一)政府购买。 对于公益性民间组织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通过政府采购或特定委托方式,逐步将政府直接“养机构、养人、办事”转变为向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民间组织购买服务。根据公益性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申请,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后支付费用,或政府将某一时期需要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社会工作服务向公益性民间组织以一定成本(价格)购买,实行“政府承担、管理、评估考核”的契约方式。 具体运作方式:由各区社会工作的主管部门将政府所需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及具体的要求通过各区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布,以招标的方式确定服务供应方;部分特殊事项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行定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服务供应方确定后,由区社会工作主管部门与服务供应方签订正式合约。每年年终由区社会工 4 作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第三方评估考核组织,根据合约要求,按照评估标准对购买的服务事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市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对考核情况予以监督。 (二)政府资助。1、民间组织一次性开办费补助及其他补贴。2、对承担社会工作服务的民间组织,根据其工作业绩,予以表彰奖励。3、对社会工作教育培训,社会工作者协会日常运作,社会工作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研究中心、社工网站、社工宣传刊物等平台建设的补贴费用。 四、经费的来源 (一)市区两级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财政资金投入,将社会工作发展资金列入年度预算。 (二)社会工作服务管理实行属地化原则,开展社会工作所需经费由辖区财政安排,市级财政根据市、区财力和社会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对区转移方式对开展社会工作的新增经费部分予以专项补助。 (三)在市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社会工作。 (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社会捐赠,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工作。 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社工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义工更是推进社会工作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我市现已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义工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义工的作用,形成“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有效地整合社工、义工两种人力资源,实现互动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对推动社会工作有重要意义。 为此,特制定我市“社工、义工”联动工作方案。 一、建立“社工、义工”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市、区两级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共青团牵头,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义工组织等参加,分别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统筹、协调“社工、义工”联动工作,研究解决联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社工、义工”联动的主要方式 社工作为社会工作的职业队伍,应充分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义工开展服务,提升义工的服务水平,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 5 的运行机制,实现“社工、义工”联动互补、互动共进。原则上,每一名社工都要固定联系一定数量的义工,共同开展工作。社工所固定联系义工的主要来源。 第二部分 老年社会工作的补充知识 一.简介 1.老年学知识 一 、 老年学发展简史 1935年美国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案标志着从人类的群体,从社会角度研究老年人和人口老龄化已是客观要求。 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老年人最早的是40年化的两篇代表作:1940年兰德斯( J. Landis )的《依阿华州农村老年人的态度和调适》和1945年西蒙斯(L. W. Simmons)的博士论文《老年人在原始社会里的角色》。《社会老学手册——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龄化》,这本书堪称是一部社会老年学的百科全书,在1960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标志着社会老年学的产生。 二 、 老年学的学名 至于“社会老年学”一词是译自Social Gerontology, 这一用语是准确的,它涵盖了几乎所有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成果,而不仅仅限于社会学的范围; 三 、 老年学的教学与培训 据报道,在80年化初期,美国社区学院中有三分之一至一半 开设一门或数门老年学课程。国家拔专款支持培训老年学研究人才。教学与培训的发展为老年学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四 、老年学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 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学术活动的频繁程度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情况;在发边国家,老年学学术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由政府和私人基金资助的研究所和设在大学的研究所很多。一门科学的活力就在于频繁的学术活动,不断为学科的发展注入新内容。老年学学会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活动同任何一门科学相比都毫不逊色。 现在国际上有两个主要的老龄研究机构:一个是国际老年学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Gerontology)简称IAG, 会员以国家学会的名义参加;另一个是国际老龄 研究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search on Aging)简称IFRA。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 6 立。 (二)老年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老年学研究人类老龄化的现状和过程,研究人类老龄化和群体老龄化的规律,研究人类老龄化与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人类社会和个人如何适应老龄化。这一特点也是这门科学发展的必然。人类的个体或群体的老龄化无疑是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的,生物性这种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的衰 老过程,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仍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口老龄化也 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生活,包括影响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老年学必须研究人类对付老龄化的对策。 社会老年学的性质和它在老年学中的地位 , 决定了老年学是一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综合学科。国外有的文献认为,凡是从不同的科学角度或方法研究老龄问题的成果都属于老年学,这些科学研究都算老年学的分支,是低估了老年科学的分支。社会老年学被认为是老年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老龄化非生理方面的问题,但不是说社会老年学不具有多学科性质。 (三)、老年学历史任务 首先, 是要解决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社会如何在养老负担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继续保持活力,使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正常进行,社会资源公平分配,老年人不致因年龄的增长而成为相对贫困的群体,从而使人类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 老年学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不妨碍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管理的更新,不妨碍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整个经济能良性运行, 保持社会的储蓄 积累和投资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 再之,老年学探索老年人健康长寿的途径,不受歧视、有尊严和有保障的充实的晚年,生活质量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 最后,实现最优的社会继承和世代交替,需要缓解由于老龄化可能出现的代际间在经济、政治、社会和家庭方面 7 的矛盾,同时使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代代相传。所有这些规律都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 老年学研究在我国现阶段的作用; 我国即将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 从最初觉察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设立全国老龄问题委员会, 不到20年就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之快为世界罕见。(1)向全民宣传和普及老年学知识,特别要使决策者和中青年都能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今后将是人类社会的常规状态,但对待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增多和高龄化必须有所准备,包括思想准备、理论准备、舆论准备。 (2)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将是老年人大量涌现,为了避免老年人受到歧视和过有保障、有安全感的生活, 国家需要各种立法和进行各种制度的改革,诸如老年社会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医疗保健制度等。 (3)老年学研究为人才的教育与培训提供理论指导.,不及早进行人才准备和组织准备,就很难满足今后老龄化社会的各种需要。 (4)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出现比我国早一个世纪。2.老年社会工作的分类 (一)机构照顾 1、何为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是指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进行的照顾。老人一旦入院,老人的一切生活都在院内进行。在我国,提供机构照料的院舍,分公办(由政府提供资金)和私办(私人自己筹资兴建)两类。公办的福利院主要是面向那些曾为社会作出过贡献的孤寡老人,免费或只收取少量的费用。近年来,由于政府提供的资金的不足,各公办福利院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也纷纷面向社会招收自费的入院老人。面对我国老年人口且高龄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近年来各类私立的敬老院相继产生。私立敬老院招收自费入院的老人,收费标准因住宿条件不同而异,最高的一月可达1200元,最低的一月也 8 需400-500元。 2、机构照顾存在的问题 (1)一方面敬老院大量空闲床位,一方面一些老人无法入院。目前,我国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共有床位120万张,实际在老人院的老人只有70多万人。全国65岁及以上的老个有7800多万,其中75岁和8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也就是说,需照料的老年人逐年增加。为什么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竟会造成近50万张床位的浪费呢,究其原因,主要有这么两点:一是因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一般老人不是万不得已,都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养老院生活,总觉得进养老院是孤寡老人的事,有失面子。不过,近年来许多老人和子女观念有了较大改变。二是因为一些想入院的老人无法承担养老院的费用。在我国老人群体中,年龄越高的老人收入越低,他们大多数在工资调整前就退休了,在高龄老人中,妇女占绝大多数,她们往往无任何收入来源,单纯靠子女供养。收入分配上的这一特点,使那些高龄且无法自理的老人,面对养老院的收费标准,只能望而却步。而对于部分退休收入较高或子女经济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他们往往拥有自己较好的住房条件,所以他们可以通过请保姆在家完成照料。 1994年对北京的调查表明,北京市共有10.66万老年人需要长期得到别人的照料,本世纪末这一数字将达到17万人。1994年北京市307所养老机构能提供床位8182张,仅占需长期照料老人的7.68,,但到目前为止,北京一些养老机构仍有不少空闲床位。北京尚且如此,其他省份也就更可推知一般了。养老院大量空闲床位的存在,造成资金的积压与浪费,使本不充足的老年福利经费更捉襟见肘。如何建立与我国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养老方式,是一个值得老年社会工作者认真思索的问题。 (2)机构管理人员较少接受专业训练。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在我国刚起步不久,所以现存的各机构管理人员基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对工作热情认真, 9 但有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加强各福利院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提高舍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指将那些需要各类照顾的老人尽可能留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顾,避免让他们离开自己生活的社区而进入机构照顾生活。社区照顾也指动员社区内的一切物力和人力,去满足社区老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助他们在社区内能够幸福的生活。 目前,我国各主要城市都纷纷推出一些社区老人服务项目,帮助身处困境中的老人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以更好的安度晚年。应该说,发展老人社区照顾,是解决我国老人照顾困难的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理由如下: 第一: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妇女社会参与程度普遍提高,需定点定时上下班;年轻一代追求现代形象,忙于学习和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照料;青年人婚后离开父母单独居住,以追求独立自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观念变化,只要条件允许,也不愿与子女同住。以上诸多原因使现代家庭越来越难以完全承担照料老人(特别是有残疾或精神有障碍的老人)的责任。 第二,老人们大多愿意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 第三,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及迅速增长的高龄老年人口,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时难以拿出大量资金发展机构照顾。 第四,可以有效利用社区内的一切闲置资源。在上海和天津两城市率先试行的“时间储蓄”,就是一种利用闲置资源的有效尝试。时间储蓄就是让社区中的身体状况良好的退休工人、下岗工人和有闲暇时间的年轻人,自愿到社区为那些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劳动服务,所花费的劳动用时间单位记入个人“帐户”,等到他们年老或生病时,可从社区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同样时间的免费照顾。这一服务模式,既能为低龄老人发挥余热提供条件,还使那些下岗后暂没有找到合适工 10 作的人员得到服务的机会(不愿储蓄时间的人,也可以低价收取费用),也培养了年轻人尊老敬老的品格和为自己未来作准备的长远观点。 第五,走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是相结合的道路,是满足我国老年人不同层次服务需要的最佳途径。正规照顾是指由领薪专业人员在机构内或在受照顾者家中所提供的照顾,如敬老院、福利院、老人日托中心、老人家务助理、老人社区医院等。非正规照顾是指由家人、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志愿者提供的照顾。非正规照顾可以较好地执行正规照顾没有的功能,它一方面成本低廉,提供的服务快捷灵活,提供服务者又多为熟悉的邻里朋友,所以较容易为老人所接受;另一方面,非正规照顾能增加社区的关怀感、安全感和归宿感,能培养社区成员相濡以沫的互助精神。 第六,那些无经济能力买高价服务和进各类福利院、敬老院的老人,有权从他们生活的社区得到关怀和帮助。社会工作永远应该面向那些需要救助且自身无力自我救助的人群。中国低收入阶层的发现人在过去的岁月中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铺路石的贡献,在他们年老且家庭成员缺乏足够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时候,使他们在社区内得到免费和低费的社区照顾,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二.理论方法 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 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11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也是被社会工作所对的,理由如下: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2.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 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与他有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身的。一旦他人把我们归入自我概念,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根据他人划分对自己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比方说,如果整个社会对老年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那么这些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从符号互动理论又派生出了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 12 论是反指,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出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社会重建理论则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面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的目的,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源来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在社会中,大多数老人掌握的权力资源比年轻少,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便相应下降。由于老年人缺乏可供交换的资源,所以他们在社会中只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鉴于此,社会交换理论提出,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而且,应帮助老年人意识到他们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作出过的巨大贡献 13 4.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的基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活动理论提出的基本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老年人想有所作为而苦于没有机会;一些老年人因退出社会主流生活而导致老年抑郁症;有些老年人因枯坐家中无人交谈而提前脑退化进程。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比懒于用脑的人,脑力活动退化的速度要缓慢得多,较少说话的老人比常有陪伴的老人更多患老年痴呆症。因此,让老年人保持较高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防止老年人大脑退化具有无庸置疑的作用。随着核心家庭和双职工家庭的增多,快速的生活节奏和竞争压力使子女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所以,鼓励老人自我调适、积极投身社会生活而不是独处一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以活动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事实上,老年人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是构成老年人是否有一个幸福晚年的重要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如下事实:有些老年人活动不积极却也很快活,他们闲赋家中养花喂鸟以娱悦性情、读书写字达观内心。也就是说,老年人因性格差异会有截不同的晚年生活,我们不应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所有的老年人。 5.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ty) 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种理论——无论是社会撤离理论,还是活动理论,它们共同的不足之处都在于忽视了个性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或片面强调了撤离,或一味强调了活动。连续性理论正是看到了此种局限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休后成为积极 14 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在家里。人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在连续性理论看来,如果一个人在老年时仍能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那么他(她)便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因此,每个人不用去适应共同的规范,而是根据自己的个性来规定标准,这是老年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基础。对个体而言,连续又可分为内部连续(个性、爱好)和外部连续(年轻时爱踢足球,年老时踢不动了仍爱看足球)。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当老人因健康状况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一理论的最大缺陷在于忽略了外部社会因素对人们个性改变的作用及对衰老过程的影响。事实上,对生活满意度高的老人常是那些没有拘泥于某种固定生活模式、能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生活方式的人。 三.工作方法 1.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由于老年群体有着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此老年个案工作除了要遵循一般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外,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原则和要求。这些原则大致如下: (1)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如果我们在肉食上就对老人持排斥和歧视的态度,视他们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觉得他们老朽、昏庸、无能,只能消极的适应生活,那么,我们就从根本上无法从事老年个案工作。只有我们从观念上接纳并尊敬老个,并相信他们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冥顽不化,我们才会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帮助去改变老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2)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能否与老年案主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这是老年个案工作能否得以进行下去的保证。只有那些与老年案主接触时,持不批判态度并能予案主积极支持的辅导员,才可望与案主建立信赖关系。辅导员要真心 15 去关心案主,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并对他们的感受作出积极的反应,老年案主从这种回应中得到安慰,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单,这样方能营造一个案主自由倾诉的环境氛围。当然,也只有那些有意愿改变自身处境的老人才可能在心理上不抵触辅导员的帮助。因此,对那些无此种愿望的老人,我们尚不用去强行建立某种关系。 (3)有耐心、多鼓励。老年人有多种性格类型。有些老人性格内向,寡言少语,尤其对不熟悉的人有较强的防备心理,加之对年轻的辅导员不信任,他们常表现出懒得开口,对问题不以作答的态度。另一类老年人则可能表现出喋喋不休、自顾自地不停说话,压根不去关心对问题的回答。这两种情形,都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对于沉默寡言的老人,在开初交谈时可先不要涉及案主存在的问题,而是聊一些与他有关的日常小事,让案主感到你对他真诚的关心,这样才能使辅导得以继续下去。而对于反复唠叨、说话罗嗦的老人,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这事你已经提及过了,我已知道”。但语气要委婉,否则会使老年案主感到自己讨人厌。 除以耐心外,辅导员还需多鼓励案主,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改变都应及时地给予称赞,以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但切忌不符合实际的奉承和过分的夸奖,让老人感到你在敷衍他,是不真诚的。 认真倾听案主的问题,不随意打断案主的说话,这在老人个案工作中也十分重要。因为,老年人说话的逻辑性已不像年轻人那么强,一旦被打断,常常忘记自己说话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意图。 (4)让老年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尽管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许多老人会说“请你帮我拿个主意吧,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每个老人对于自己能够作出决定还是十分高兴的,能让他们感到自信和力量。因此,我们不仅要相信老年案主有能力作出决定,而且应积极鼓励老年案主参与计划的制定与策略的选择。让案主参与的过程,能使案主在实施决定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 (5)个别化的原则。许多国家的调查表明,人们总是很容易按照某种固定的类型和范畴去理解老年人,认为老人大多残弱、贫穷、孤寂、固执,而老年人实际的状况要比人们想像的好得多。尽管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会带来生理心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千篇一律地按同一模式发生在每个老人身上。有些60 16 岁的老人可能比30岁的年轻人在生理上更健康、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新事物。一些老人健康、健谈且风趣幽默,欣然接受老之将至;一些老人则可能唠叼抱怨、心灰意冷。有的老人把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有固定的目标,自修大学课程,参加各类活动;有的老人则终日无所事事,愁闷着等待天黑。事实上每一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他们自身的个性和特点,我们切不可用某一固定的模式去套他们的生活。 2.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 关于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路径作了探讨,特别是香港同仁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较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这里只谈目前在国内外运用较多的两种方法:怀旧和生命回顾。 1.怀旧 怀旧是老人回顾他们过去生活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事件或时刻,从回顾中让老人重新体验快乐、成就、尊严等多种有利身心健康的情绪,帮助老人找回自尊和荣耀。这一方法被一再证明对调整老人心态十分有效。我们在北京临终关怀医院接触到这样一个案主。此老人终身未娶;在50、60年代曾是北京市和全国劳动模范,曾受到过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老人因腰肌疾病无法直立行走,只能卧床接受治疗。由于他一生勤劳,乐于助人,追求独立,对自己需他人服侍的现状无法接受,造成精神压抑,导致精神障碍。对于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院方通过让老人回顾过去岁月中那些令人骄傲的事件和时刻,使老人重新找回了自尊,有勇气面对自己目前的实际情形,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在没有用怀旧手法治疗以前,老人已被数次转院,多家医院因老人的怪癖而拒绝继续为他治疗。另一方面,通过怀旧,老人也可能再次体验过往岁月中不愉快的事件;但老人对不愉快事件的追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自责和内疚,减轻焦虑不安的感受。辅导也应从旁疏导老人,让他们认识到,也许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2.生命回顾 生命回顾是指通过生动缅怀过去一生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让老人重建完整的自我。鼓励老人将整个人生的经历尽可能详尽的倾诉出来,以达到内省的目的。 17 生命回顾与怀旧不同的是,它是对整个人生的回顾,而不只是回顾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和事件。因此,它更系统详细,也更能让老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生命回顾的方法已被成功地运用于治疗老年病,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老人。在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三种晚年精神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抑郁症的最典型症状之一,就是对生活失去兴趣并伴有轻生念头。通过生命回顾,许多老人减轻了自责内疚的焦虑心理,重塑自我,找回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回顾和抗抑郁药物的配合治疗,被临床证明对老年抑郁症疗效明显。 3.老人小组工作的基本原则 老人小组工作是通过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活动小组,提高老人活动水平,建立老人间的互助网络,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寂寞和使晚年生活更充满乐趣。老人小组工作有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不要先行假设有些老人爱参加小组活动,有些老人不爱参加小组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被人关注、与人交往的愿望。 (2)工作员一定要有耐心、细致、周到的工作态度,要尽可能考虑到每个老人的特殊需要。如果一个工作员总是举着图片示意大家活动规则而不是传阅,必然挫伤视力不好老人的自尊心,因为活动开始后很可能就他一人不懂规则,显得十分愚笨。 (3)小组组员的选择要恰当。一个腿脚不便者不愿呆在一个用脚很多的活动小组中,正如一个曾是医科教授的老人不愿意呆在“疾病预防扫盲小组”一样。因此,小组组员的合适安排,是使老人能够继续参加活动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宜把教育水平大致相当、身体活动能力无甚差别的老人组成一个小组。有些工作员诉苦,花很大精力准备的小组活动,老人们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工作员对老人的生活背景缺乏了解。把那些年轻时曾热衷于体育活动的老人组成“体育迷”小组,让他们对体育评古论今,这一定会使他们情绪高昂。 (4)不强求的原则。工作员虽然尽可能调动所有老人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但对个别不愿意参加活动的老人则应尊重他们的选择。 4.老人小组工作的具体技巧 18 (1)工作员在小组活动之前,要作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第一次小组活动,工作员事先要有周密的考虑,包括语言的运用、游戏类型的选择、让大家互相熟悉的方式等等都应有充分的考虑。第一次活动要使组员感到轻松自然、愉快开心、活动有趣。可让组员轮流以增进组员间的了解,也可通过寻找相同“属相”促进组员间的互动。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2)所组织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人一听一看就懂,要使游戏具有趣味性,切记不要太难,否则老人会因做不到而感到自己无能。工作员应以缓慢、清晰、大声的语言讲解规则,要确保每个组员都明白规则。 (3)工作员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的能力。“通过赞赏去增加组员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之参与。要记着,那些赞赏是真诚的鼓励,而不是夸大的诺言”。同时,对于个别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裁组员,工作员要加以引导、规范,甚至批评,使他们不至于影响小组工作的目标完成。但应注意不要责之过严。 (4)工作员要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发现一些组员对活动反应冷淡时,要适当调整活动程序,以避免冷场。要在小组内组员自发形成“小山头”,一经发现,工作员要巧妙地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组织小组活动,自然令其拆散,以达到所有组员互动的目的。 (5)在小组活动行程过半时,工作员应协助组员真实表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符合组员的兴趣爱好。 (6)小组行将结束时,工作员应评价小组活动的成败及每个组员的发展。 第三部分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殊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性格或行为较为特殊的老人,这就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工作技巧,才能更好地为这些特殊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一、 如何应付不合作的老人 不合作的老人一般的表现是拒绝工作人员为其提供的服务。导致老年人的不合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的个案,采取不同的应对技巧为 19 其提供服务。我国台湾学者李增禄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应对技巧可供我们借鉴: 探求老人不合作的根源 老人不与工作人员合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与老人面谈、征求他人意见、旁敲侧击等方式探求老人不合作的根源,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 1.让老人明白不合做的不良后果 让老人知道,不合作的行为会有那些反功能(负面价值),也就是直接跟老人讲清楚,如果不与工作人员合作将会产生哪些不良的后果,让老人认识不合作的坏处,从而让其转变观念,接受工作人员的服务。 2.让老人有反省其抗拒心态的机会 也就是说,要给老人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老人自己思考一下,自己该不该接受工作人员提供的服务,或者让其自己思考一下,自己不与工作人员合作会带来什么后果,然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工作人员的服务。有的老人是在气头上不与工作人员合作的,待其想通了之后,工作人员应该给老人一个台阶,让其顺利与自己合作。 3.检讨工作人员自己的处理方法 老年人不与工作人员合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也许就是工作人员自己的处理方法不对,如称呼不恰当,某句话触动了老人的伤心事或引起老人的忌讳等等,都有可能引起老年人对工作人员服务的拒绝。因此,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不合作时,应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当,然后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或补救。 4.先接纳老人的行为和态度 要想赢得老人对工作人员的接受和认同,工作人员必须先接纳老人的态度和行为,哪怕其态度和行为是有问题的,也不要急于否定。等老人接受了自己之后,再与老人一起探讨其行为和态度的不对之处,帮其纠正。 5.鼓励老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 有些老人不喜欢别人干涉自己的事情,如有的老人不服老,不愿让别人帮忙,有的老人想保密,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隐私。出现这些现象时,老年人的不合作是可以理解的,工作人员不要强行让老人与自己合作,而是鼓励老人自己去处 20 理自己的事情,必要时,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帮助即可。 6.想方设法赢得老人的信任 工作人员的工作要细致入微,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老人知道工作人员的确是为他们着想的,从而赢得老人的信赖,接受为他们提供的服务 7.求助于有关人员 当老人不合作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求助其亲属或朋友来劝导,或者利用其他老人的榜样作用来感化他,或者请其他的工作人员相助。 除此以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如安排老人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工作人员以身作则,为老人作榜样;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让老人接受公平的服务等。这些措施也有利于促进老人与工作人员合作。 二(如何服务行为有问题的老人 进入老年期后,老年人在行为方面会产生许多问题。怎样为这些行为有问题的老年人服务,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国台湾学者颜文雄将老年人的问题行为分成了四十四类,并对每一种问题行为的应对措施和技巧作了分析。 1. 激动(agitation)——通常根植于恐怖感,加上不平静及神经亢奋而产生的行为。有时是对迫近的悲伤,或者对实存或虚构的事物之恐怖的反应。若案主对上述事项认同的话,我们只要把该失望移走或者向老人解释该事物的真正意义便可以了;若不能移走该事物,我们便要引导老人把其不安感转移至有建设性及循环不息的体能活动上。因为通过这些体能活动足以消耗掉老人不少精力而减少其激动行为,职员们保持与老人们在活动上交谈及理性化讨论亦可减轻老人的问题行为。唯一要注意者乃切勿让老人们在活动中过度劳累而伤身。 2. 失忆症(amnesia)——健忘其实是失忆症的一部分。有些老人会在短期内完全忘记一切往昔事物,我们要进行“现实导向”处理,询问老人一些他可以作答的简单问题以使他重拾信心。再问一些相关问题来帮助老人回复其记忆能力,例如“你中午吃过些什么呢,”“那些肉煮得合味道吗,”“你喜欢煮食吗,”“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道菜呢,”等。 21 3. 焦虑(anxiety)——当我们疑虑一些不愉快事件将出现时,便会产生焦虑。若它时常与事实不符,可说是神经质或神经过敏。最惯常见到的有头痛、消化不良、长期疲怠,晕眩、便秘、无胃口等。尽可能去了解老人焦虑的原因,以交谈宣泄其感受。提供老人一些富有安全感的环境或活动,以便老人能平静地重拾信心。有时这些焦虑会令老人们有自杀倾向,因此我们务求小心处理,尽量提供诚实的鼓励使其恢复信心。 4. 冷漠(apathy)——老人们时常表现出一片漠不关心的态度。工作人员应当尝试与老人讨论其冷漠的原因。在知道老人兴趣所在后促使老人参加一些活动项目,或者邀请一位曾面对同一心态的老人与案主交谈,亦有助于改变其冷漠感。 5. 忧惧 (apprehension)——没有焦虑那么严重,主要是针对某一事物或人物而产生。其处理方法与焦虑同。 6. 攻击(assaultiveness)——这类老人会经常与别人发生打斗。工作人员要尝试寻找出他们打斗的原因。有些老人之所以攻击别人主要在报复。我们要尽量与老人对话,千万不能置诸不理。更应立即通知主管知晓,不一定需要强制其行为,但若有需要时也何以执行。尽速把老人附近可运用作抛掷或尖锐物件移开,以防老人随手利用作武器。 7. 好战(belligerency)——这些老人通常喜欢与别人争议,并恐吓持相反意见者。很多时候当老人内心充满恐惧便会戴上好战面具。此时职员们不能示弱,应尽量表示诙谐,无知及和蔼态度。尝试引领案主参加一些简单工作或活动,避免令他有挫败感,并且避免案主参与工作或活动中有机会接触尖锐或可供投掷的物体的机会。 8. 古怪(bizarrerie)——最明显的行为便是奇装异服,行为怪僻。要知道这些我们觉得怪异行为在老人眼中可能并非如此,因此不要嘲笑或令他们局促不安,尽量接受其行径。对其行为作出忠实的判语而非奉承。 22 9. 灾祸性行为“(catastrophic behavīor)——当老人自觉极度挫败感时便会作出灾祸性行为。此情况时常出现于大脑受损的老人身上,其行为的出现与中止十分快速。职员应低调处理,切勿重复会导致案主失常的工作或活动,应转而做一些案主昔日曾经成功地开展的工作或活动。 10. 强迫(compulsiveness)——当老人有一强烈的需求而不能避免或得到时,便会出现强迫性行为。在最轻微情况下,如不停踱步或扫地。工作人员要力图保护老人不致因其强制性行为而受嘲笑,不要对其行为或话语作出讥讽。在可能情况下引导其能力用于有建设性的活动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代老人做任何强迫性行为。 11(闲谈(confabulation)——爱与别人闲谈者往往随口虚构不实故事,主要原因是对一些事物并未有深入认识以及健忘而导致。其动机是希望据实道出,因此不要取笑或者责备老人。当工作人员告诉他一些事情时,必须确知老人已接受了你的讯息,要求老人重复数次你所说的话就可以了。例如聚会日期及时间等。询问一些老人可以回答的问题,运用现实导向技巧。 12.妄念(delusion)——这是老人一种错误的确信,非理性化可以纠正的幻想。不要浪费时间与老人争论其妄念,但亦不要赞同其妄念。尝试令老人参加一些不会导致妄念的活动。当有下述各类独特幻想出现时便要小心处理: (1)伟大的幻想(delusions of grandeur)——当老人自觉十分重要或有特殊天分及能力时便会出现这种行为,千万不能支持其信念,要踏实地与案主对话,不要让他从事一些非其能力可以胜任的工作以免招至困窘或伤害。 (2)忧郁性幻想(hypochondriacal delusion)——当老人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相信自己患病,便是一个明显例子。工作人员要报告老人所有关于身体健康方面的投诉,当发现老人有上述行为时,应富有同情心地细心聆听但不要采取任何行动。 23 (3)怀疑性幻想(nihilistic delusions)——老人会完全拒绝接受某些事物确实存在的事实,尤其是一些看不到的事物,例如“我是没有胃的”等话语。处理手法与上同。 (4)偏执性幻想(raranoid delusion)——这些行为老人深信自己被别人迫害或背后中伤。工作人员对他们一定要坦诚,切勿毁约或承诺。有老人在场时不要细声交谈,耳语。 13(裸露(denudativeness)——他们会不停脱掉自己衣服,赤身露体。尝试在清早时要案主穿衣,最好是穿着一些不易脱掉的衣物,赞美其衣着美观。不要让别人取笑其行为;不要惩罚案主。尝试令其参与一些愉快有用的工作。 14(沮丧(depression)——老年人最常见的行为,一般而言是由情绪而产生的,例如失去亲友、熟络的环境,害怕死亡等。沮丧的起因通常都是非常真实 的,惯常见到的征兆有颓丧、低落的自我形象、对大部分活动失去满足感,对他人失去兴趣,淘哭,失去幽默感,悲观,预期失败,缺少动机,更加依赖他人,胃口不振,失眠,不安及有自杀倾向等。沮丧行为最好是由精神科医生进行分析,工作人员不要妄下判语。让老人参与一些活动有助于老人重获自尊、个人自由及独立感。亦可把老人注意力由自身问题转移至新的经历和人生目标中。工作人员对这些老人的支持十分重要,让他知道你是自愿与他一同活动,并非由于工作需要或出自怜悯心。 15(迷惑(disorientation)——其起因繁多,工作人员最好运用现实导向技巧或再引发其动机。 16(人格分裂(dissociation)——当老年人面对一些其无法处理及面对的难题时便会导致失忆症。老人表现出与自己性格有异之人物的行为,老人对这些行为失控的不克自制的。工作员除了尝试决定其分裂因由外,不要引导案主获得康复处遇。 24 17(分心(distractibility)——当老人对周围的一动一静都注意时便会产生分心行为。工作人员应尽量减少导致老人分心的外间事物,例如电视机,其它闲杂人等;转换聚会地点亦未尝不可,当老人被滋扰而愤怒时,工作员宜讨论其它问题以转移其注意力。 18(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有时老人会表现得极度利己主义。例如人人都已经谈及工作人员的新制服,但老人仍然不加理睬,但当谈到他的新睡衣时便立即兴高采烈了。一般起因有由于脑部受损,工作人员可以把每一活动都从老人角度加以解释便足以吸引其注意力了。通常自我中心的老人同时会表现出不能集中注意力、隐居及撤退行为。在小组中容许老人有简单而独立活动是大有助益的。 19(不正常的幸福感(euphoria)或昂然自得(elation)——老人突然得意洋洋而不理自身或旁人。一般当老人知道自己有伤残或严重疾病时便会出现此状况,可以说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工作人员应促使老人参加一些固定性的兴趣活动,此举可令老人在兴奋过后得以透过固定活动克服焦虑及挫折感。工作人员要对有此类行为的老人加以密切留意,因为有些情况下,老人们会以为对什么都无所谓了而引致严重伤害。若老人往昔呈现过沮丧的情形,现今突然昂然自得时,则工作人员便要留意其自杀倾向了。 20(色情(erotic)——好色的老人会事事专注于性方面。工作人员切勿引发其性兴趣,避免身体接触,在闲谈时小心不要误解其话语,并防止老人导致自身或他人的困窘。 21(不时转换话题(flight of ideas)——老人时常急促转换话题,而两者是毫不关连的。工作人 员可以不时追问同一话题之问题,协助案主停留在一个主题上。防止任何歧义的讨论,运用现实导向技巧。 22(幻觉(hallucinations)——当老人觉得其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 25 觉及嗅觉)受刺激,而实际上却未曾出现的现象。例如看到一些不存在的事、物、人, 此时运用处理妄念同一方法便可。 23(过动(hyperactivity)——老人出现过度活跃行为,工作人员要防止老人因此而过劳。让案主参加一些较形式化的以及静态的活动。确保老人有足够的休息。 24(歇斯底里症(hysteria)——当老人突然失明、失听,或身体局部瘫痪时会出现这些行为。若老人是不克制者,则要防止老人下意识地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若情况长期出现便要向医生报告。一般而言工作人员都要理解地,耐心地与老人交谈;通过心理辅导以了解其心理卫生状况也是有用的。 25(贮物(hoardiveness)——老人收藏及搜集一些无用的对象。工作人员可以容许老人保留一些无危险性的及卫生用品。工作人员可以重复向他保证院方会提供他所需的一切物品,坦率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贮存,什么东西不可以,为什么等。 26(幻影(illusion)——当老人错误地演绎一个真实的知觉刺激时便出现这种行为。当老人受外面事物影响而分心时 便会不时出现,工作人员要耐心地解释其错误所在让老人知晓,并且防止老人遭受旁人取笑或恐吓。亦需察看老人近期是否在视觉及听觉上有衰退迹象。 27(容易冲动(impulsiveness)——若老人曾经历血管爆裂或脑瘤肿便会出现冲动行为。例如倒一杯水却不饮用,而倒在自己头上。工作人员不应责备或处罚老人,只需简单地指出这些行为的不良后果,希望不会重现便可。若老人惯常性有这些行为,则宜避免案主接近任何足以导致老人本身或旁人危险的物品。 28(不安全感(insecurity)——当老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或觉得不安全,缺乏保护时便会出现这些感觉。尝试通过一些老人力所能及的活动来重建其 26 自信心;从旁引导老人完成活动,在适当时便赞赏其成就。 29(不稳定(instability)——老人的心情有变幻不定。留心观察那些事、物、人导致其反复情绪;避免引起老人担忧、恐惧及愤怒,也不要给案主惊奇以震惊。 30(错误(misidentification)——老人混淆人物名称。工作人员不能认同其错误,要圆滑地保护案主,运用现实导向手法。 31(沉默(muteness)——老人不作语言上任何回应时,工作人员要依旧对他谈话,恰似期望他作答一般。要有耐性及细心观察,确定老人是否患有失语症而不能言语。 32(否定(negativeness)——无论工作人员如何要求或期望,老人必然相反而行。工作人员不要用否定或命令的口气与他交谈,而用较简单,直接,易行的方式,不要失去耐性,更不要恐吓,取笑或惩罚其行为。因为可能案主就是希望你采取上述克制手法,他便得以名正言顺地公然做出负面态度及行为了。 33(自恋狂(narcissism)——老人表现得对自己极度崇拜。工作员应提供老人一些活动机会去达到成就感,对事而非对人。 34(着魔(obsession)——同强迫性行为差不多,唯一分别是案主一生都受此影响。工作员人要尝试把案主的意念从萦徊之事物转移至相关的活动上,从而逐步把案主的着魔感淡化。 35(恐慌(panic)——突然而来的恐慌或惊慌。工作人员要表示同情并且不断支持,把案主安 置在其认为安全之处,直到情绪安定下来。提防老人做出过激行为导致自己或旁人受到伤害。 36(恐惧症(phobia)——老人对一些根本不值得害怕的事物却引起异常的 27 恐怖感,亦会导致其它焦虑,恐慌等行为。一些典型的恐惧症有畏高,畏污染,畏光及怕被毒害等。工作人员要聆听其导致恐惧的理由,不停地安慰他。 37(先入为主偏见(preoccupation)——老人只肯接受内心的主观思想,不肯考虑任何他人的想法,工作人员要从容不迫地与老人交谈,突然的干预会导致老人不快及恐慌。 38(退化(regression)——在老人长期沮丧或情绪低落时,在心理上会出现情绪过度疲累,不能再去处理或适应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老人会感到极度无助,不再对外间事物尽任何努力,对周围环境失去导向,时有幻觉,大小便失禁等,似乎只在等候死亡的降临。行为上有时会回复孩童阶段,不论什么时间、场合,一疲倦便即时睡着,对旁人的依赖亦明显地增加。其它迹象包括不能作出决定,对失望坦然接受,容忍焦虑感,态度上反社会、反传统及反道德,对基本行动失控,不能参加任何小组活动等。工作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日常院务,例如折衣物等。帮助案主知道工作人员是时时在左右可以给予援助的。跟老人交谈使他觉得有归属感,尽量引导案主加入小组活动(就算案主沉默不语也总比孤立好得多)。心平气和而耐性地与老人交谈,不要赞同其幻觉,不要与案主争议,因为案主可能正在运用其自卫体系来抗衡外间现实世界对他的冲击。 39(自我控诉(self-accusativeness)——老人不停地指责自己,一有任何过失便立刻把所有罪行都加诸自身。工作人员要诚实地一再对案主作出保证所有罪行都与他无关。还应小心监护这类老人,因为他们可能有自杀倾向。 40(自我轻视(self-deprecativeness)——当老人深信自己一无是处时便会看轻自己,学得自己做什么都不成功,根本不值得生存在世上。工作人员要务求老人在其参与的活动上有成就感。首先让案主做一些规律性工作,慢慢再把难度加深,不要对老人的工作给予不实或过度的评价。 41(一成不变的行为(stereotypical behavīor)——这些老人会重复地做同一 28 样动作或者发出同一样声音,但却并没有任何特别用意。工作人员要引导老人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不能鼓励其固定形式的行为。 42(无感觉(stuporous)——这些老人恰似陷入昏迷状态,对任何事都没有反应。工作人员应尽量安排他们坐在舒适的环境中,仍然如常地与他交谈,如同预期老人会作答一般。要知道虽然老人并未有显示回应,但可能说的每一句话他都听得一清二楚。 43(受暗示支配(suggestibility)——这类老人很容易受旁人的话语及行为而影响。工作人员宜以身作则让案主跟从,并且诚恳地鼓励赞美老人。防止老人有不良的倾向。 44(撤退(withdrawal)——这些老人自我孤立,逃避与旁人接触。其实他们对自己的境况相当了解,因此在他们面前宜小心说话。尽量鼓励他们有个人的活动,要求老人在小组中做一些独立活动,当时机成熟时便要求老人在小组取胜会中表现其独立活动(例如唱歌、舞蹈等),逐步让他与旁人有互动关系。 三、怎样为残疾老人提供服务 残疾老人因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老年社会工作者在为他们提供服务时,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区别对待。特别是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对肢体残疾的老人 改变一般人对肢体残疾老人的不正确认识与观念; 提供肢体残疾老人活动空间与机会; 提供各种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辅助器,如拐杖、轮椅等; 做好各种公共设施,即无障碍的环境,如马路,厕所等。 (二)对视觉残疾的老人 29 1、提供各种日常生活所需的生活辅助器或动物,如拐杖,导盲犬等; 2.与视残老人谈话时,应把对方当作平常人来对待; 3、与视残老人谈话时,不应通过他人而应直接交谈; 4、当带领视残老人坐下时,应把老人的手放在椅背上,让老人自己坐下; 5、与视残老人一起走路,应随时提醒前面的路况。 (三)对听觉残疾的老人 不要大声说话; 留意听老人任何说话; 应直接面对老人说话; 不要站在离老人较远地方与他交谈; 老人不明白你说的话时,应以其它适当方法来表达,如可用黑板、纸条等辅助交谈; 不可用扩音机或扬声器与老人交谈; 告诉老人方向时应当清晰,指引方向时应以老人面对的一方为主。 另外,为残疾老人服务时还应注意: 1、说话时不宜吸烟,吃东西; 2、当老人生病或疲累时,与老人说话要短而少; 3、当室内只有老人一人时,进入时应先道出自己的姓名和身份,不要让老人猜测; 4、与老人共同进餐时,应讲出菜单及其价钱给老人知道。 思考题 1、怎样协助老年人怀旧, 2、老年团体工作过程中有那些具体技巧, 3、社区老年工作有那些基本内容, 4、案例分析 30 (案例)民主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接到第45栋居民的反映,说有一个老太太经常在他们大院里的梧桐树下,用几块砖头支起一个铁锅,烧梧桐树叶煮粥,弄的整个院子烟雾弥漫。工作人员经过调查得知,老太太是该栋楼的居民刘某的母亲。刘某的父亲早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在农村生活。后来刘某见母亲身体日渐衰弱,放心不下,就将母亲接来城里与自己一起生活。不料,近日老太太突然想起了老家,想喝老家那种用柴烧出来的粥,并且乘刘某等人都不在家的时候,一个人到院子里,用梧桐树叶煮起了粥。 问题: (1)老太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 (2)假如你是民主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居民反映的这个问题, 第四部分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它需要一大批热心老年社会工作的人去潜心研究。老年社会工作涉及医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工作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等,内容十分丰富。 一个人从小到老要经过几个阶段:婴幼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人进入老年,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理、生理机能,生活环境都将发生变化,产生一些特殊的需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特点,不同居住地(城市、农村)的老年人又有其不同的特殊情况和问题。跨世纪的社会转轨时期,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思想都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社会关系的变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年人数的增加,"银发浪潮"的迅猛到来,给我们的老年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老年社会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给社会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事关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 31 个称职的老年社会工作者,要保证自己职责的完成,就必须要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功底,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还要有深厚的感情,热情的服务态度,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不厌其烦的工作热情。仅仅如此还不够,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术、充足的能力。素质是人的各种素养的总和。尽管它可分解为体力、智力、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但实际上,一个人的素质基本上是各种相关素质的综合,是一种综合素质。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他和其他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志一样,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才能在各种具体的情况下去组合、提高各种素质,发挥自己的能力,良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如何做好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是我们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一、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知识结构 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项爱和美相结合的崇高事业。这项事业的特殊性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必备的条件是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特定的专业素质。只有具备特定素质的人,才有资格充当老年社会工作者。这里,我们从老年社会工作者承担职能的角度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老年社会工作者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的、服务性的专业,这种助人不单单是在于助人于困难,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受助者具有克服困难以自救的意念与能力。这种非治标的救助,却是治本性的帮助向老年社会工作者提出的较高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这些知识包括: 首先是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老年社会工作者与其说面对的是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倒不如说面对的是社会,是广大的老年人。因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是各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必须在社会中进行。这些问题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射。老年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他对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关于社会的知识的核心是认识社会的本质。作为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一员,必须时刻坚持和把握认识的实践性,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32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工作第一线,老年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都一目了然。当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面对的是社会群体、社区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时,就要把社会群体和社区中这些社会的具体表现形式视为环境大系统中的分系统。当面对的是社会组织任务时,社区就成为一个生活共同体。而当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动员社区老年人争取自身的利益时,社会就成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互动体系了,在社会内部充满了不同利益的矛盾、冲突与调整。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应只站在一个角度,去片面地、单一地、孤立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而应该从全局的、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综揽全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要用一种思维方式方法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而应该具有多种社会观。 其次是懂得做人的工作知识。老年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做老年人的工作,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要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提出的"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的落实,老年社会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也很光荣。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要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会做思想政治工作,会调解和处理老年人与老年人、老年人与社会上的其他人,老年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发生的矛盾和问题。不管个案工作、居委会、村民小组工作、老年人的维权工作,还是社区工作,其直接的工作对象及最终的着眼点都是人。对于处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心位置的老年人,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从老年人现实存在来看,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社会群体,他需要社会的理解、帮助和服务,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需要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关心老年人。从老年人与群体、社会的关系来看,老年人的过去是辉煌的。因此说,老年人既是贡献者,又是享受者,既是责任的承担者又是权益的享有者。他不但有权享受应该得的权利,受到社会的保护,而且也有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这种平衡关系不但世代之间存在,在老年群体中存在,就是在所有人的一生中也存在。所以说,人是责任与权利的统一体。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再次是要有 33 灵活的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不生搬硬套,把创新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尽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通过借鉴外国和我国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一套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这是老年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在整个社会工作领域,由于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方向或专长不同。所以,担负的具体工作也就不同。有的做个案工作,有的做社区工作或居委会、村委会、街道工作。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应该也必须成为专业知识的"通才",既要懂得和通晓老年社会工作的所有专业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驾驭全局,能够担当重任的工作技巧和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去妥善地解决各种面对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做好跨世纪的老年社会工作。 (二) 老年社会工作者应有的基础知识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但要精通本职专业知识,以处理专业性问题,而且要具备更多的基础知识,以增强其适应性,处理各种复杂的新的问题。客观地说,由于老年社会工作所要处理的问题日益增多,他就对各种科学知识的需求也就永无止境。 我们在谈到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老年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时,指出了老年社会工作者应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和政治学知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还应该具备管理学知识、公共关系学知识、伦理学知识。并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培养基本素质。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还分为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自然素质指的是生理特征、心理特性、身体本身、健康状况等。社会素质是受社会教育和在实践煅炼中得来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意识、品德修养、业务文化水平、领导艺术、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基本素质是一个合格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可以说,老年社会工作者行为的绩效大小是由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素质所决定的。就我们的现实性情况来看,加强社会素质的培养和煅炼是营造一个使各种人才在系统中各尽所能,从而提高系统绩效的良性循环的重要条件。这是新时期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迫切要求,也是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远景目标的具体行动。 其次是 34 凡事要自知之明,当好人民公仆。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不管职位高低,都有三种角色:从社会角度看,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当履行普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从组织角度看,是一名普通党员,应当严格按党章、党规规范自己,处处事事起模范作用;从整体和全局看,是老年社会工作者对党和人民负有重要责任。从公民到干部,到从事老年社会工作,不只是职位的变化,而且肩上的担子加重了,责任加大了,地位越高,责任越大,没有任何理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管干什么事情,尤其是做老年社会工作,要出以爱心,专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立足本职,当好公仆。老年社会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只要善于学习,勤于探索、积累,就一定能够把工作干好。 第三、要提高创造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取,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全靠在实践中创造、探索。作为新时期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具有创造胆识和能力,用新观点去观察变化的新情况,捕捉萌芽状态的新思想、新经验、新路子,钻研新的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是随着老龄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老龄化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人数逐年增多,工作量越来越大,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工作,生搬硬套,墨守陈规是不行的。 二、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是直接面向人,既要进行综合性服务,又要进行间接服务,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工作任务的复杂性,由于工作对象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经常夹杂着大量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工作任务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和高水平的,我们不可能对这些能力的类型及要求水平做出全面的简述,这里只就它的几个主要问题加以说明,关键是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实践中总结、探索。 35 (一)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有目的的相互影响的方式,也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的社会活动方式。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交往与公共关系不知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而同他人交往。老年社会工作是同人工作的事业,是解脱人们的痛苦与困境的活动,这些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做群众工作。所以说,我们讲的交往能力,不是一般的交往能力,而是较为复杂的、广泛的、多层次的交往能力。 1、交往对象的多样性对交往能力提出高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是向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的。这样,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交往对象首先是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从传统的社会工作的对象来看,这些受助者大多是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是社会的下层。从现代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来看,随着社会的变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对象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他们不是社会的下层,而是受人尊敬的广大老年人,工作对象已经扩展到整个社会。二十一世纪,是个大变革的时期,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数的增加,老年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已从过去的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变化,同这些人进行有效的交往,进行正常的工作,没有较强的交往能力、社交能力是无法开展工作的。同时,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老年社会工作,还要与社会上方方面面关系打交道,没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是难以胜任的。 2、交往情境的复杂性要求娴熟的交往能力。情境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社会交往的背景,它寻社会交往有直接影响。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是时常变化的,因此,它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交往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在与同一个工作对象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对方的态度、行为以及具体情境的变化,交往的情境也随着发生变化,这一点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心理准备。例如,老年社会工作者做老人心理咨询时,工作的对象可能会随着咨询的进展而有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老年社会工作者应该审时度势,正确地给出情境定义,作出适当的反应,而千万不能无所措手足,陷入工作的被动。另外某些老年社会工作的情境具有综合性,常常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在短时间内解决各种问题,提出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以致使事情有个妥善的解决办法。试想,没有娴熟的交往能力,就无法开展工作。比如,在社区老年社会工作中,社区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老年人又有不同的情况,这就要求 36 老年社会工作者要不断地提高交往能力,使自己老练成熟。 (二) 组织协调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协调能力至少在以下几项工作中有明显的表现: 1、小组工作的实质是一个组织活动,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将有共同需要的工作对象组织联系起来的活动,小组工作对组织协调能力的要求是明显的。实际上,可以说小组工作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的集中展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在经常的工作中,只能是小组活动,而不可能用开大会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况且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可见,小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心在社区,社区工作则以更复杂的情境,更艰巨的任务向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提出挑战。社区工作的大量的、主要的工作是社区组织,它要求老年工作者在做老年人工作时,靠自己的能力将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内的老年人动员、团结、凝聚起来,去同心同德地主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努力。我国现阶段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社区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因此说,社区工作的任务主要有两个类型,一是帮助落后城区、落后农村解决发展问题,二是在城市中建设社会支持网络。老年社会工作者要针对社区工作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做好老年社会工作。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支持老龄工作,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工作的领域十分广阔,只要善于磋商,善于交谈与合作,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启发他们的自行组织功能,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一定能够得到较好发挥。 3、社会行政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组织能力的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是从事第一线工作的,首先是人民的公仆,广大老年人的知心人,其次才是老年朋友的管理者,这是老年社会工作者更宏观层次的工作。社会行政不公是对物质资源的支配和善用,也是动员、安排各层次人员的协调行动,实现共同目标的活动。这就需要作为管理者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具备必要的组织管理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三) 决断能力 37 决断是人们对所处情境的判断及对将要采取的行为的决定。决定来自于正确的判断。决断不是握有权力者的专利,更不是当官人发号施令的专利,对一般的社会成员,不管官职大小,也都需要决断。决断是对自己所处情境的了解、比较、理解和定义,是在此基础上对自己行为的选择,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拿出正确的意见或主张。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尽管都是老年人,但服务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其工作情境也变化多样,必须要面对现实,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回应。老年社会工作强调个别原则,个别化原则不是倡导标新立异,而是要在老年社会工作基本模式的指导下,实事求是采取有差别性的处理方法。恰当的,有差别性的处理方法向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决断能力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因为,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我们社会的脆弱群体,需要社会的新生和爱戴,任何不慎的决策都将是对他们的新的打击。所以避免错误决策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条。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有良好的判断能力,遇事善于决断,敢于决断。而不致于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忧虑不决,无所是事。 三、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具有奉献精神 老年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根本使命是"上为党和国家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 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奉献与忍辱负重,绝不是为了标榜自己人格的高尚和伟大,而是出于事业心,出于对社会进步与社会稳定的追求。敬重自己的事业,"老年人的今天,就是中、青年人的明天",老年社会工作者以自己的才能和毕生精力贡献于这一有助于人类进步的事业,是当今社会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首要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民生活在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天灾人祸等种种原因,又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痛苦或不幸,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为党和政府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帮助群众渡过难关,恢复社会功能。作为一个老年社会工作者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了使广大的老年人 38 安度晚年,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克服,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在等待着去做。因此要求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具有奉献精神,把自己的光和热、爱和情奉献给老年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自己的专长、理想和毅力,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为社会改革、社会进步作出不懈的努力。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时,出发点是奉献,而不是索取。这里需要的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为党、为人民赤胆忠诚的一腔热血。所以说,奉献精神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在思想品格上的集中表现。 老年社会工作者之所以应具有奉献精神,这是由老年社会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所决定的。 第一、从老年社会工作的性质来看,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服务工作,它体现了社会(国家)对社会成员(广大老年人)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无偿的,是尽义务的,是义不容辞的职责。老年社会工作者则是代表社会(国家)来实施这一责任,为老年人、老年团体服务的。老年社会工作者只有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才有可能做好这项工作。反之,掺杂上个人私利或小集团的私利,假心假意,半心半意,那就必然会违背老年社会工作的宗旨,甚至会歪曲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出损害人民的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威信的事情来。 第二、从老年社会工作的地位来看,老年社会工作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为生产力和经济基础服务的。一句话,是主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服务的。搞好老年社会工作就能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老年社会工作要同自己所处的地位相称,就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发扬奉献精神,刻苦勤恳奋发工作,为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贡献力量。 第三、从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了根本保证。老年社会工作体系是社会稳定机制,做好老龄工作,对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应当指出,老年社会工作的使命是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状况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背景。老年社会工作者则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消除和转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 39 不协调或可能不协调的因素。老年社会工作者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必须培养和发扬奉献精神,竭诚尽职,一丝不苟地努力工作。 第四、从老年社会工作的任务来看,老年社会工作的责任重大,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头绪众多。从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召开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到《中国老龄事业"十五"计划纲要》颁布,老龄事业要发展,老龄工作要加强,已经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任务艰巨而光荣,要完成好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没有奉献精神是很难完成这些艰巨复杂的任务的。 40
/
本文档为【《老年人社会工作》教学辅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