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代法语]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2018-02-04 50页 doc 159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4469

暂无简介

举报
[古代法语]古代汉语通论教程[古代法语]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通论(一)文字 第一节 汉字的构造 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古代法语]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古代法语]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通论(一)文字 第一节 汉字的构造 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汉语中就有许多同音词和同形词。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 1( 表意字:日、出、林等 2( 表音字:自、我、西、南等 3( 表音兼表意字:即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不是不可以的。 二(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宋代郑樵《六书证篇》:‚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清代孙诒让《名原》:‚盖书契权舆本于图象。? 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之说。《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其实~仓颉造字之说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公ㄙ之相背~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诣。?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宋代罗泌《路史》谓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另外~荀子、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学者都相信仓颉作书之说。 对这一问~近代学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之生~必以寝渐~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然后解之而无阂。窃意邃古之初~已有文 第 1 页 共 62 页 字~时代绵邈~屡经变更~壤地 离~复难齐一。至黄帝代炎~始一方夏~史官制定文字~如周之有史流~秦之有李斯。然则‘仓颉作书’云者~宜同县作城郭之何~非必前之所无~忽然创造~乃名为‘作也’。? 参考资料 ?《庄子〃祛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陵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蹄迒之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又‚书者~如也。?段玉裁注:谓如其事物之状也。 第二节 汉字形体之流变 汉字的形体自汉字产生起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就是在汉字形成体系后~也先后出现了九种字体。字体变化的实质是笔势,笔划的形态,和字形的变化。总的来说~汉字字体演进可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自商至秦~历经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五种字体,今文字阶段自汉至今~有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四种字体。 1(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汉字。又叫甲古卜辞或殷墟书契。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商都遗址,发现了距今3300年前殷王朝的历史档案。内容涉及祭祀、征伐、王事、天时、年成等。有字计4500个左右。用刀刻写~笔画瘦细~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粗细大小不一~有异体和合文现象。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为主。,有少数形声字, 2(金文:又叫钟鼎文~是铸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钟鼎鬲簋盘,是两周时期的文字~约3500个。其字体特点是圆润肥厚。演变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但图画性仍很强。 3(六国古文:指战国时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知识大爆炸?时期~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也从贵族、统治者的特权而走向民间~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掌握。,文化下移,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迅猛~各诸侯国分别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来反映。而‚文字异形?即文字分化的情况也随之产生。但是作为中国文字的首次大分化、大发展的‚六国古文?今天已无从考求其本来面目。我们根据历史资料知道的仅仅是‚孔子壁中书文也。?汉代人还把它附会为仓颉所造。 4(大篆:即籀书。《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均认其为‚周太宣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史籀篇》,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汉字。唐 第 2 页 共 62 页 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石鼓文?,十面石鼓,~唐兰认为是战国初期秦灵公时的文字。宋代还发现了三种‚诅楚文?。这三种文体大致相同~属于大篆。是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特点:讲究匀称规矩。笔法端正凝重~字形结构繁复~线条流畅。,周代常用, 5(小篆:又叫秦篆。《说文〃叙》:‚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和简化汉字。小篆的笔画均匀~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没有合体字。《说文解字》收9353字。 6(隶书: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指秦隶~今隶指汉隶。《说文〃叙》认为‚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汉书〃艺文志》认为‚起于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以徒隶也。?隶书使汉字成为方块字~奠定了汉字形体的基础。汉字自此走向了今文字阶段。,隶变:分水岭, 7(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楷?为‚法式?意~即‚规范?或‚样板?。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易。,长方形, 8(草书:分两类。一为隶草~又叫章草~是汉隶的草化~东汉章帝刘煊特准推广~世称章草。二是今草~又称狂草~乃楷书草化。唐张旭、怀素的作品为后世所推重。 9(行书:楷书太规正~书写费时,草书又太疏略~常人不能识认。东汉末年开始在民间流行行书。行书取行云流水之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行书的典范。 汉字形体演化的特点: 1(与书写工具的变化直接相关。 2(演变过程漫长、复杂。演变趋势:趋简。表现书写定型化、形体笔画化、结构单一化。 3(方便使用和美观为标准。 第三节:六书 六书是战国末至汉代时人们归纳出汉字的六种构造方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代关于‚六书?的争议颇多~有次序名目之争~有体、用之争。清代戴震倡‚四体二用?之说~认为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二种为用字之法。这一学说在目前学术界有一定的市场~但关于‚六书?的争议还在继续。 1(象形:用描摹实物形体或某物某一特征的来造字~就是象形。《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如:山、水、火、人、禾、瓜、羊、鸟、鱼、马、目、果等 2(指事:在象形基础上加上一点或一画以标明意之所在的方法。《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例如:刃、 第 3 页 共 62 页 末、本、朱、亦、甘、寸、天、一、二、三、等 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新义的造字法。《说文〃叙》‚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又分为: 异文会意:男、见、囚、祭、寒、及、兵、戒、伐、取、逐、即、事、戊、步、莫、朝、夹、休、牧等 同文会意:林、森、从、众、吕、品、毳、虫、聂、鲜、孱、淼、土、鑫、炎、等 对文会意:北、舛、步、门等 4(形声:用表义、表音两部分符号共同构成一个新字的方法。表义偏旁叫形符或义符~表音偏旁叫音符或声符。《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一种十分能产的造字法~ ,约7697字,。 《说文解字》中共收字9353字~其中形声字占80% 根据形符、声符的位臵~形声字又可分为: ?左形右声:江河鞭桃论炉梧桐快慢棋经 ?左声右形:鸠锦期放故鸽胡颈 ?上形下声:花草室篇窝琵琶管露雾藻 ?上声下形:婆娑架想忘唇案臂悠基 ?外形内声:街闺固圆国裹 ?外声内形:问闻闽衡凤风瓣辩 ?形符在一角:修倏,攸声, 毂榖彀,殼声, 栽裁载,烖声, 颖颍 ,顷声, 佞,仁声, 務,敄声, 赖,剌声, 疆,彊声, 雜,集声, 形声字的形符对于理解字义很有作用~形符标志着一个大的意义范畴。如: ‚氵?大多与水有关:江:长江,河:黄河,洪:大水,涓:小水,滴:水点,冽:水清,渊:回水,浦:水边,读:水沟,津:渡口,潦:雨水,汤:热水,漾:水面微动,滓:水中沉淀物。 ‚斤?,斧头,多与砍伐、劈有关:斯:劈木~ 所:伐木声~ 新:砍柴~ 戕:方孔斧。 ‚山?多与峰、崇高之义有关:岸:水边高起之地,岬:两山之间,岑:山小而高,嵬:山高貌,崇:高山,峤:尖峭的高山,峥:高峻的山,巅:山顶,巍:高大貌,峦:小而锐峭的山。 形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字的本义。如,‚页?指人的头颅~即凡以‚页?为偏旁的字~多与头部有关。如:‚颜?《说文解字》:‚眉目之间也。?即额头。《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龙颜?即前额似龙。‚题?本义为‚额?。《楚辞〃招魂》:‚雕题黑齿?。‚雕题?即额上头有花纹。‚领?:本为‚脖子?~如‚引领而望?。 有的字隶变后从形符已经很难识别其本义~若借助‚小篆?~ 第 4 页 共 62 页 便一看而知。如:‚阜?,卩在左,~本义为土山~故‚阳?:山南~‚阴?:山北~‚陬?:山脚。 省形与省声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将声符或形符省掉了一部分~《说文解字》作‚,省声?或‚从,省?~如: 炊:爨也~从火~吹省声。 齋:戒絜也~从示~齊省声。 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耆:从老省~旨声。 瓤:从瓠省~票声。 屐:从履省~支声。 会意兼形声~《说文解字》作‚,亦声?。如:汲:《说文解字》:‚引水也~从及水~及亦声。?婢:《说文》:‚女之卑者也~从女卑~卑亦声。?娶:《说文》:‚娶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苷:甘草也~从艸、甘~甘亦声。段注:此以形声包会意。茁:‚草初生出地貌~从艸~出声。?段注:言会意以包形声也。 5(转注:凡意义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为转注字。《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转注字是一群同义词。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如: ?老、考、耆、耄 ?舟、船、舸 ?至、到、臻 转注造字的条件:?必须部首相同 ?必须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与形声字的区别:都有形符和声符~但形符有别——转注字的形符与转注字的意义相同~而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字义的种类和范畴。 6(假借:《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朱骏声换为‚朋、来?,陆宗达:‚词义发展了~不另造新词新字~而是给旧词旧字增加新义。这在训诂学上说~叫做引申义~以造字法而言~则谓之假借。? 两种情况: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西:鸟在巢上~象形。鸟巢?西方 耳:主听者也~象形。名词?语气词 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水名?人称代词 而:‚须也~象形?。胡须?连词~人称代词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如:畔: 田界?叛离 得:得到?德 信:诚实?伸展 归:女子出嫁?馈赠?回家 第 5 页 共 62 页 第四节 古今字 繁简字 异体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而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如: 其箕 景影 反返 说悦 贾价 求裘 知智 耆嗜 县悬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a. 字义的引申 支:《说文》:‚去竹之枝也。?引申为四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三岁四支不能自用?。《荀子〃儒效》:‚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 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引申为‚散?~《吕氏春秋〃决胜》:‚民解落。?高诱注:‚解~散也。故又为‚心意离散?~《汉书〃陈余传》‚恐天下解也。?后造‚懈?字~《诗〃大雅〃丞民》‚夙夜匪解?。 b. 字的假借 要腰 辟避 其箕 展辗 奉捧 采彩 莫暮 弟悌 然燃 匡筐 舍拾 女汝 古今字的特点:今字使用后~古子未废~两体并行~各有分工~但今字读音有时与古字不同以示区别。意义相同~字形和字音有一定联系。 二(异体字:一个字的书写变形。 ? 都是形声字~形符不同:睹覩 嘆歎 鷄雞 貓猫 暖煖 ?都是形声字~声符不同:綫線 俛俯 蚓螾 碍礙 ?声符、形符位臵不同:群羣 裙帬 鄰隣 綿緜 稿稾 略畧 ?一个是形声另一个是非形声字:岳嶽 岩巌 泪涙 杰傑 类似异体字的非异体字: 赞,赞助,/讚,赞扬, 悽,悲伤,/凄,凄凉, 游,游泳,/ 遊,游玩, 育,生育,/毓,培养, 异体字而非古今字: 罪辠 奔犇 塊凷 异体字的特点:只有形体不同~音义皆相同。 三(繁简字: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有的笔画多~有的笔画少。多的叫繁体字~少的叫简体字。繁简字本是一种历史现象。现在专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简化汉字方案后所形成的繁体和简体。如 瀋沈 衝冲 盤盘 戰战 聲声 寶,寳,宝 匯,滙彙彚,汇 第 6 页 共 62 页 通论(二)词汇 第一节 汉字与词 一(概念的廓清 传统语文学讲字~现代语言学讲词。古代汉语中‚词?是‚言词?、‚虚词?、‚曲词?、‚歌词?、的意义。现代汉语中‚词?对译英语的word~其实是表音文字系统的语言中的概念即音义结合体。汉语不直接表音~人们首先接触的是一个个的‚字?。汉字虽说也是书写符号~但它综合形、义、音诸因素~具有可视、可感、可听的特点。在中学西化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字?与‚词?并不能简单地对应~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关系。即: 表音符号:指连绵词的组成部件~如:徘、窈 1(字: 词素:如:寡+人=寡人,成词语素, 词:单音词。如:马、牛、羊等 2(复音词则由两个,以上的,字构成 也就是说~一个汉字有时与一个词相对应~有时与一个词素相对应。 古汉语多用‚辞?表示语句或语词。如:言辞、辞令、修辞。所以关于语言的辞典叫《辞源》、《辞海》。现代汉语改称‚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 二( 字义与词义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所以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但一个字又往往不只是一个词。如:‚之?就是三个同形词: ?动词‚之?:前往~到达。《战国策〃楚策》:‚庄辛去之赵?。 ?代词‚之?:这个~他。《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助词‚之?:的。《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词义与字义也并非等同。以‚写?为例~古义为‚照着画?~引申义为‚描写?~又引申为‚抄写?。这是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从字义的角度来看~‚写?的本义为‚倾泻?~《礼记〃曲礼上》:‚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照看画?则为其假借义。本义与假借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词多义的关系~而是两个同音词之间的关系。古代汉语不仅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还存在一字多词的问题。 三(古汉语的词汇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上古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比例是3?1。汉语的词汇有双音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始于上古~盛于 第 7 页 共 62 页 近古。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为主的原因: 1、 书写困难。所以尚俭之风自古而然。 2、 书面语与口语分离。书面语是古代汉语的正宗~为社会所推崇~且代代相传。书面语是可视语言~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由于政治、社会或民族心理等诸多原因而缺少发展的机制。宋元以后逐步演化为僵化的语言形式。口语虽说一直都在顽强地影响书面语~但一直没有获得正统地位。 四(单音词的特点 1(多义性 古汉语单音词的词义系统一般都比较庞大。词义系统包括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如: 族:?家族。如:《左传〃僖5》:‚宫之奇以其族行。? ?种族~种类。如:《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 ?灭族~族诛。如:《史记〃项羽本纪》:‚毋忘言~族矣。? 但‚族?的本义是‚众矢聚集?即‚簇?。借为‚家族?~而后才引申出‚种族?、‚灭族?等义。 2(灵活性 古汉语单音词意义上的灵活性是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即使在具体的语境中古汉语单音词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法家严而少思?。这个‚严?字到底作何理解呢,《辞源》,修订本,‚严?字条有九个义项~其中常用的有‚严厉?、‚严格?、‚严明?、‚严酷?、‚严正?等~经过一番考察比较后~才确定‚严明?较合司马迁本意。古汉语词义的这种灵活性给我们阅读古书造成很大困难。几千年来历代儒家皓首穷经~为了某一个词的理解反复求证~各执一端~争议不已~成为智力的消耗。 3(词义关系的复杂性 ?词义发展横纵交错 如:长:长短?长久?生长 经常 成长 ? ? 擅长 年长 ? 长辈?长者?官长 ?泛指与特指有别 如:‚寝?和‚卧?泛指无别~特指则‚寝?指躺在床上睡觉。‚卧?指伏在几上打盹。又如:‚唯?和‚诺?~泛指为‚应答?。特 第 8 页 共 62 页 指则‚唯?语气平缓恭敬。‚诺?语气急促轻率。故《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再如:‚禾?~《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禾~泛指谷物。《诗〃豳风〃七月》:‚禾麻菽麦。?则特指粟,小米,。 ?有的单音词在特殊语境中有特殊含义 如:《孟子〃梁惠王上》‚深有饿莩而不知发?。这里的‚发?义为开仓济民。这种意义多为修辞义~不稳定。 第二节 复音词 古汉语复音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上古已有的~一部分是词汇发展中不断产生的。由单音词演变为复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尚书〃尧典》有‚明明扬侧陋‚的句子~《史记〃五帝本纪》译为:‚悉举贵戚~疏远隐匿者。?明扬?贵戚~侧?疏远~陋?隐匿者~这是复音词取代单音词的例子。越是古代的文献~单音词就越多~当然也越难懂。《左传》比《尚书》好懂~《史记》又比《左传》平易一些。与先秦相比~两汉书面语中的复音词要多好些。 一(复音词的形成: 1(不断吸收口语成分~是古汉语复音词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语》中复音词较多是因为它是当时口语的忠实记录。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促使了复音词的发展 如:比喻——鱼肉、城府 借代——布衣 割裂——而立、天命、不惑、古稀 用典——渔利,渔人得利,捉刀,代笔人~替身。语见《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复音词的分类 ,一,复合词: 1(并列复合词:由同义、近义、反义等两个并列的语素构成。如:师旅封疆亲戚 道路 国家 朋友 春秋 干戈 消息 出入等。 偏义复词在结构上属于并列复合词。 2(主从复音词: ?偏正类:黄泉 大夫 中原 寡人 先进 不榖 布衣 天子 长跪 不佞 ?动宾类:将军 伏尸 用事 稽首 逃命 执事 行人 尽心 食言 用命 ,二,派生词:由一个实词加前缀或后缀组成。如: 有汉 畴昔 式微 喟然 率尔 倏忽 燕尔 欣然 第 9 页 共 62 页 ,三,联绵词:单纯复音词~不能拆分。以形容词为主~也有极少数名词。 a(根据用法: 窈窕 参差 觳觫 烂漫 阑干 胡卢 描绘形貌: 描绘动作:辗转 踟躇 容与 荒唐 惆怅 望洋 磊落 拟音:觱发 呕哑 窸窣 b(根据读音: 双音连绵词:参差 匍匐 犹豫 憔悴 仓促 踌躇 容与 栗烈 叠韵连绵词:逍遥 窈窕 殷勤 崔嵬 须臾 鸳鸯 ,四,重言词 a(描形:夭夭,少壮蘩盛貌,、灼灼,花盛貌,、殷殷,忧愁貌,、苍苍,茂盛貌,、充充,悲伤貌,、劳劳,惆怅若失貌, b(摹态:迟迟,彷徨不进,、靡靡,缓慢的样子,、刁刁,摇动的样子,、冉冉,渐进的样子, c(拟音:关关,鸟和鸣之声,、喓喓,虫鸣声,、坎坎,伐木声,、 喈喈,鸡叫声,、交交,鸟叫声,、丁丁,伐木声, d(三字格:光秃秃、醉兀兀、乱纷纷、密匝匝、闹哄哄、 文绉绉、明晃晃、喜滋滋、暖融融、美甘甘、欣欣然 e(四字格:唯唯诺诺、斤斤计较、滔滔不绝、文质彬彬、忧心忡忡 第三节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 词的本义 指词的本初之义。汉字是形、义、音的结合体。一般说来~词义与字义是统一的。一个字初造时的意义就是它的本义。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词都有一个本义~但有的词在发展过程中本义已经消失~而另外的意义,如假借义,取代的本义成为其源头。这个源头被称为原始义。如: 权:《说文》:‚黄华木…一曰反常。?本义‚黄花木?已死去。而‚秤锤?的意义则成为其本义~并由此派生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权力?~,《战国策〃齐策》:‚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权变?~,《三国志〃魏书〃太祖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变通?、‚灵活性?~,《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 二(识别词的本义的方法 1(通过字形,小篆形体,来判别本义。这就是要求掌握‚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可直接识别~形声字要据其音符,形 第 10 页 共 62 页 声偏旁,来判断。所以还必须了解汉字偏旁的表意作用及范围。 2(通过古书用例进行归纳分析或查字典。《说文解字》是一部因形以求本义的字典~可以基本满足人们了解汉字本义的要求。 三(词的引申义 引申即延伸和发展。一个词由于受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心理因素,和语言内部的影响而在原有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意义~就是引申义。词义引申的方式有三种: 1(递进式:又叫连锁式~是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前一个义项与后一个义项之间具有承接关系。公式:本义?甲义?乙义?丙义?…。如: 责:债务?索取,责问,?要求,责成,?指摘,责备、责怪, 2(并列式:以本义为起点~平行的发展出一些新义。意义之间关系平等。,又叫辐射式radiation, 3(混合式:既有递进式又有并列式:如: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1(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扩大, 如: 唱:带头唱?歌唱 嘴:鸟嘴?鸟、兽、人的嘴 洗:洗脚?一切的洗 雄:雄鸟?雄性 强,弓有力?有力 水:河流? 河流中的水?一切液体 河:黄河?一切河流 2(转化,转移, 如: 竟:乐曲尽?边境,亡不越竟, 题:额头?标题,雕题黑齿, 狱:诉讼?监牢,何以速我狱, 树:种植?树木,十年树木, 川:河流?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地,川流不息, 木:树木?木材 汤:热水?菜、饭汤,以汤沃之,,金城汤池, 涕:眼泪?鼻涕,痛苦流涕, 走:跑?步行,飞鹰走狗, 3(缩小 如: 金:金、银…五金?黄金 谷:稻、麦…五谷?谷子 臭:气味?臭味 吃:吃喝?吃 第四节 词义演变和发展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变革促使词义发展 词义是表现概念的~概念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对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评价。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增加~旧事物、旧概念的不断消亡~词义也必然随之而变化。如:‚家?~段玉裁《说 第 11 页 共 62 页 文解字注》认为最初指‚猪圈?。后来逐渐演变为‚人的居所?。私有制确立后~‚家?的意义又进一步的发展~一门一户的家~也指卿大夫统治的大‚家?。《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家?指卿大夫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家?不仅有政治色彩~还具有学术色彩。各家学术林立~儒家、道家、兵家、农家、杂家~‚家?又具有了‚学术派别?的词义。 又如双音词‚百姓?。原指‚百官?~属于统治阶级中上层。《左传、隐8》‚天子建 ~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在上古典籍中~凡称‚百姓?~多指百官。后来贵族苗裔多论为平民~而善遍大众也渐渐取及享有姓氏的权利~‚百姓?的含义也降为‚平民?或‚普通平众?了。 词义的引申多半与社会原因直接相关。 2(词义演变又受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 ?假借:上古汉语中因假借引起的词义变化是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假借的原因是字不够用。和引申一样~假借也是产生多义词的主要原因。如:‚长?:本来的‚长发?的‚长?假借为‚长大?、‚生长?的‚长?,‚西?~本义为‚鸟在巢上?~借为‚西方?的‚西?,‚其?本为‚箕?~假借为代词~‚耳?本为耳朵~假借作语气词等等。 ?虚化: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汉语也不例外。由于表达的需要~原来一些表达具象意义的词逐渐获及了抽象意义,而一些实词也渐渐虚化成为虚词。如:‚要?~本为‚腰?的本字~具体指人体的一个部位。后引申为‚要害?、‚要塞?、‚要挟?、‚要求?、‚需要?~越到后来意义越抽象~直至虚化为‚要么…要么…?,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又如‚相?~本来是‚看?,《说文》:‚省察也。?,的意思~也就是‚相亲?、‚相中?的‚相?~后来逐渐衍译出‚彼此交互?的意思~即如‚相亲相爱?、‚相见?之‚相?。再如‚生?~本义是‚初生?~对植物叫‚生长?~对于人叫生育。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1( 差异很小 如:‚购?~古义是‚重金收买?或‚悬赏?。《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方博购王羲之故贴。?今义为‚买入?。差别不大。 2( 差别很大但有联系: 如:‚狱?~古义为‚诉讼之事?~犹今之‚官司?。《诗经〃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汉代以后转为‚监狱?。‚诉讼?与‚坐牢?有关。又如‚齿?~本义为‚门牙?~后泛指牙齿。因牙齿与人的年岁有关~故有‚年岁?之义~交友叫序齿,结为兄弟,~晚 第 12 页 共 62 页 年叫暮齿。这都是古义~今义只用‚牙齿?义。 3( 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如:‚爱?~古义有二:?喜欢~如:‚爱共叔段?。?吝惜、舍不得。《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左传〃昭20》:‚臣不敢爱死。?今义只有‚喜欢、喜爱?之义。 第四节 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数量多~运用范围广。这是古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 同义词指那些意义相等、相近或同中有异的词。张永言的定义:‚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跟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些不同。?,《词汇学简论》, 一(同义词的形成及其不同情形 1(由词义的引申而形成的同义词 如:徐/慢。 徐:慢走,慢:怠慢、轻慢、傲慢。后来‚慢?引申为‚缓慢?。二字才成同义。如《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前赤壁赋》:‚清风徐来?这是本义与引申义相同。 又如:屦/履。屦:麻鞋或草鞋。《左传〃成2》:‚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履:实践、踏地。《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踏也。履行:实践、实行。履历:经历~走过的路,人生之路,。后‚履?引申为鞋。《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这是引申义与本义同。 再如:年/岁/兹。年:谷物成熟。《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从禾、千声, ,。岁:木星。‚年?由‚谷熟?引申为收获一纪的时间,岁星运行一个星次所用的时间也是一年。以此而成同义。‚兹?:草木繁茂。由于草木一岁一枯荣~故也与‚年?、‚岁?成同义关系。这均属引申义相同。 2(由不同方言来源而形成的同义词 如:舟/船。《方言〃卷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 3(由社会心理因素而形成的同意替代关系 如:死/崩/甍/卒/不禄…… 二(同义词的差异 1(词义差别 ?概念不同:牙/齿:《说文〃牙部》:‚牙~壮齿也。?段注: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左传〃僖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第 13 页 共 62 页 ?意义深浅程度不同:饥/饿~《正字通》:‚饿~甚于饥。?《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2(语用差别 告/诰:《广韵》:‚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之/适/往:三个词都有‚到、去?的意义。但‚之?、‚适?之后有宾语。《孟子〃尽心下》:‚孟子之滕。?《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比乐土。?‚往?的后面没宾语,处所, 耻/辱:两字互训。但‚耻?常作意动用法~《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辱?多为使动用法~《论语〃子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感情色彩的差异 唯/诺:应答之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急应曰唯?。 《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唯?语含恭敬、遵从。 三(同义词的辨析 1( 本义、引申义的比较 变/化:《周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即‚变?为渐变或物理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讲究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化?为突变或化学变化~是本质的改变和革命性跃迁。 朋/友:《周礼〃地官〃大司徒》:‚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为友。?‚朋?许慎以为古‚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王国维以为是两块玉。引申为‚成群结队?或‚拉帮结火?。‚友?~两手相交~引申为‚结纳?、‚拉拢?、‚友好?、‚互助?、‚团结?等 2( 语境的比较 言/语:《左传〃成2》:‚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又《左传〃隐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言?为‚讲?、‚说?。‚语?是交谈。 追/逐:《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记〃管晏列传》:‚吾常三仕三见逐于君。?二字都有‚追赶?义~但‚追?含有‚追回?、‚挽回?之义~如‚追求?。‚逐?含有‚驱散?、‚赶走?之义。 3( 反义词的比较 刚/强:《说文〃刀部》:‚刚~强断也。?段注:‚强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断之也。?这一对同义词要区别不太容易~那么我们去找它们各自的反义词进行比较。‚刚?的反义词是‚柔?~‚强?的反义词是 第 14 页 共 62 页 ‚弱?~‚柔?是‚有韧性?或‚有弹性?~《说文解字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由此反证‚刚?义为‚硬而脆。?‚弱?即软弱无力~则‚强?即为‚有力?。成语:刚直不阿 四(同义词连用 1(连用以强势或协节律 例如:?《左传〃隐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宣2》:‚不忘恭敬~民亡主也。? ?《左传〃隐元》:‚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左传〃僖32》:‚将有西师过轶我。? ?《左传〃成2》:‚余姑翦灭此以朝食。? ?《左传〃成13》:‚尽力莫如敦笃。? 2(对用成‚互文? 例如:?《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左传〃隐1》:‚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遂之外其乐也洩洩。? 通论(三) 语法(一)句法 第一节 古汉语基本句式 古汉语句子一般依语气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一(陈述句:又叫叙述句或直陈句。其特点是:表达一种判断~描写一种性格或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一般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语气舒缓。 有的陈述句不用语气词~如: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左传〃隐1》,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论语〃雍也》,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 多数陈述句后都有表示陈述语气的虚词。如:也~矣~耳,尔,~而已~焉~者等。 1、 也 ? 表判断语气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史记〃魏 第 15 页 共 62 页 公子列传》, ?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韩非子〃存韩》, ? 表陈述语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而观其辟丸也。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 表列举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礼记〃中庸》, ? 表诠释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 矣 ‚也?与‚矣?的区别:两者都大量出现在陈述句中~‚也?多用于叙述静态事物或表判断,‚矣?则多用于动态叙述~表示已经或将要怎样。可译为‚了?、‚呢?等。例如: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传》, ?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28》,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孟子〃公孙丑上》, ?呜呼:‚我之怀矣~自治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2, 3、 耳,尔,、而已 含有‚不过如此?、‚没有别的?等语义~口气坚定绝决。如: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战国策〃齐策》,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二(疑问句 包括询问句、反诘句、测度问句三类。 ?询问句:又分特指句、是非问、选择问三种 1(特指问:即有疑问代词及疑问语气词,乎~诸~者~也~焉等,~可以用以问人~问物~问原因~问地点等。 ?问人: 疑问代词:谁、孰、何、曷、畴等。例如: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债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雍也》, ?孟子者何也,,《谷梁传〃哀12》,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尚书〃尧典》, ?问物: 疑问代词:何、曷、安、奚等。例如: 第 16 页 共 62 页 ?以何市而反,,《冯谖客孟尝君》, ?泰山其颓废~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公上》, ?问处所: 何、安、焉、奚、恶乎等。例如: ?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孟子〃梁惠王上》,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且焉臵土石,,《列子〃汤问》, ?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恶乎淫,淫于蔡。,《公羊传〃桓16》, ?问原因: 疑问代词:何、盍、奚、胡、何以、何故、何也、何者、曷为等。例如: ?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胡瞻而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 ?先生坐~何至于此,,《战国策〃魏策四》, ?不然~藉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 ?问程度、方式等: 疑问代词:何如、若何、奈何、如…何、若…何、奈…何等。例如: ?吾闻北方之谓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4》,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是非问: 用‚是?、‚否?来回答的问句。语气词有:乎、与,欤,、耶、也等。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列子〃汤问》,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项羽本纪, ?‚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孟子〃万章上》, 3(选择问: 标志有三:一是表选择关系的连词:抑,意,、将、且、宁为,为是、为当,,二是语气词:乎、与、邪、也,三是句首有语气副词:其、岂。例如: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其真无马乎,其真不知马也,,韩愈《杂说》, ?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反诘句 形式标志:一是句末语气词:乎、哉、与,二是谓语中心词前有表示反诘语气的副词:岂、宁、其、庸、独、安、非、讵、不、不亦、 第 17 页 共 62 页 无乃等。反诘句的语气有强有弱。例如: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左传〃宣公2年》,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战国策〃楚策》,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花蕊夫人《国亡诗》,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杜甫《新婚别》, ?测度问句 标志:一是表示测度语气的副词或副词词组:其、殆、庶几、得无、得微、得非、将无,二是句末有语气词:乎、欤、邪等。几个测度问句也可能会并列表示对几种可能性的推测。例如: ?王送知罃曰:‚子其愿我乎,?,《左传〃成3》, ?胜好勇而阴求死士~殆有私乎,,《史记〃伍子胥列传》, ?‚日食饮得无少哀乎,?曰:‚恃鬻耳。?,《战国策〃赵策》,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孟子〃梁惠王上》, 三(祈使句 表示请求、命令、劝说或禁止的句子叫祈使句。常出现在对话中~句子较短。语气有的决绝~有的委婉。 标志:一是语气副词:其、实、尚、惟、必、宜、幸、姑等,二是助词或动词:可、愿、乞、勉等,三是语气词:哉、也、矣等,四是否定副词:勿、弗、无,毋,、莫等。例如: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齐桓公伐楚》, ?惟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飞谓云曰:‚贼屡败~必还攻颖昌~汝宜速援王贵。?,《宋史〃岳飞传》,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史记〃魏公子列传》, 四(感叹句:表示喜、怒、哀、忧、好、恶等情感的句子。 标志:一是语气词:乎、哉、欤、矣、夫,二是程度副词:诚、何、何其、一何、若是,三是句首有感叹词:呜呼,於戏、乌,、嗟、嗟乎,夫,、吁、噫、嘻,四是语序变换。例如: ?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子路》,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嘻:技矣灵怪已哉:,《核舟记》, ?上有弦歌曲~音响一何悲:,《古诗十九首》, 第 18 页 共 62 页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哉:,《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第二节 被动句 在叙述句中~谓语所表示的动作由主语发出~这样的句子叫主动句。如果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而是由主语承受~这种句子叫被动句。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试比较: ?宰予昼寝。,《论语〃述而》,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宣2》, ? 隙克伤于矢。,《左传〃成2》, 例?为主动陈述句~例?是意念被动句~例?为常见的有形式的被动句 。 无形式的被动句只能依据语义加以判定~一般不太容易意会到~例如: ?故不能推车而及。,被追上,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被堵塞,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囚禁~遭厄运~被流放, 下面我们主要讲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一.‚于?字句:动+于+名。 ?故内欺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隐公慈而杀于弟。,《汉书〃诸葛丰传》, ‚于?字有时可以省去: ?,大木,不夭斧斤~物无害者。,《庄子〃逍遥游》,其实‚于?字本身是介词,可译为‚被?,。并不表示被动~只是引入施动者从而构成被动的语境。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后汉书〃项藉传》, 两例中的‚治于人?~‚制于人?~今言‚受制于人?。这更能说明被动句的被动~意味是由动词传达出的。有些被动句~‚于?字并不引入施事~而是引入动作行为的处所。如: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庄子〃山木》,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二.‚为?字句 1.‚为?+V 第 19 页 共 62 页 ?父母宗族~皆为戮设。,《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宜。,《史记〃韩信破赵 之战》, 2.‚为?+N+V ?适为虞人逐。,《中山狼传》,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3.‚为?+N+‚所?+V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汉书〃张蹇传》, 4.‚为?+‚所?+V,N宾语省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5.‚为?+V+‚于?+N ?胥之父兄为戮于越。,《史记〃吴太伯世家》, 三.‚见?字句 1.‚见?+Vt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盆成括见杀。《孟子〃尽心下》, 2.‚见?+Vt+‚于?+N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百川灌河》,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 四.‚被?字句 1.动词‚被?是‚蒙受?、‚覆盖?的意思~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光被四表。,《尚书〃尧典》, ?秦王复荆轲~被八创。,《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被?+N+V,+N2,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3.‚被?+N+‚所?+V ,7,晋惠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 获。,《礼记〃坊记》孔《疏》, ?…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 ,《颜氏家训〃杂艺》, 4.‚被?+‚所?+V ?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94回, 五.‚受?字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赤壁 第 20 页 共 62 页 之战》, ?直道受黜。,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晁错受戮。,李陵《答苏武书》, 第三节 古汉语特殊语序 一(谓语前臵,倒装句, 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中~例如: ?有是哉~子之迂也:,《论语〃卫君待子而为政》,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二(宾语前臵 1(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前臵。例如: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疾病》, ?‚牛何之,?曰:‚将以 钟。?,《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多前臵。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不患人…》, ?谏之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15》,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子路…侍坐》,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3(有结构助词‚之?、‚是?、‚焉?、‚之为?的宾语前臵: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4》,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14》, ?诗曰:‚孝子不匮~永赐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1》, 4. 介词‚以?的宾语常常前臵。例如: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4》,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礼记〃礼 运》, 三(定语后臵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治邺》, 第 21 页 共 62 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四》,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吏二缚一人旨王。,《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战国策〃齐策》,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苏轼《前赤壁赋》, 四(双宾语 1(一般双宾语:动词多表示给予、告诉等义。例如: ?公赐之食。,《左传〃隐1》,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稷教民稼穑。,《孟子〃许行》, ?此所谓‚藉寇兵而齎盗粮?也。,李斯《谏逐客书》, 2(使动双宾语:动词对远宾语是一般用法~对近宾语是使动用法。例如: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隐1》,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今驱民而归之农。,贾谊《论积贮疏》, 3(为动双宾语:对近宾语而言~动词是为动用法。例如 :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14》,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张溥《五人墓碑记》,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左传〃隐1》 4(对动双宾语:对间接宾语而言~动词是对动用法。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双宾语中的近宾语常会被前臵。例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下, ?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庄子〃齐物论, ?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五(状语后臵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桓公杀公子纠》,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面的例子有人称为补语~其实也是状语后臵。例如: 第 22 页 共 62 页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何不试之[以足],,《韩非子〃郑人买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 ?又有若老人坷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补语:?至于廪延 ?开罪于先生 ?降大任于是人也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第四节 省略句 省略是汉语一个重要的特征。西方语言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古代汉语则各种方法进行成分省略~这一传统被现代汉语口语继承了下来。不认识省略句有时就无法准确理解句意。 一(省略的方式 1(承上省 例如: 大叔完聚~, ,缮甲兵~, ,具卒乘~, ,将袭郑。 2(蒙下省 例如: 七月, ,在野~八月, ,在宇~九月, ,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3(习惯省:不依赖上下文~说话听话双方都清楚。例如: 无庸~将自及,于难,。 二(成分的省略 1(主语的省略,最为常见且情况复杂, ?无主语:因习惯而不出现主语的句子。一般多表示规律性或哲理性、自然现象、存现句以及假设等语义。例如: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1》,<格言> ?春~不雨,夏六月~雨。,《左传〃僖3》,<气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礼记〃檀公下》,<存现句>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论语〃宪问》, ?情境省 例如: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宪问》,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 ,食舍肉。公问之~, ,对曰:…。 ?语境省 ?射其左~, ,越于车下,射其右~, ,毙于车中。,《左传〃成2》,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左传〃定4》, 第 23 页 共 62 页 ?公患之~使锄鲵贼之。, ,晨往~则寝门辟矣。,《左传〃宣2》, 2(谓语的省略 ?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 君若以德绥诸侯~其谁敢不服,君若以力, ,~楚国方城以为城~……。,《左传〃僖4》, 3(宾语、兼语、介词宾语的省略 ? 公曰:‚尔有母遗~医我独无, ,:?,《左传〃隐1》, ? 故有得神以兴~亦有, ,以亡。,《左传〃庄32》, ? 请京~使, ,居之。,《隐公元年》, ? 寡人有弟~不能合协~而使, ,糊其口于四方。,《隐11》,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庄公10》, ? 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 ,入白之。,《史记〃滑稽列传》, ? 旦日食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4(副词或助词的省略 ?吴始伐楚~, ,伐巢~, ,伐徐。,《左传〃成7》, 5(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词和其他成分的省略: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 ,五, ,之一~小 , ,九, ,之一。 ?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 ,~, ,中, ,当其下, ,~, ,下, ,当其上大夫。,《左传〃成公三年》, 通论(四) 语法(二) 词法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词类与实词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即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划分出来的。古代汉语词类共14类:?动词~?名词,包括方位词、时间词、处所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以上实词。?代词~?副词~?助动词~?介词~?连词~,十一,助词~,十二,语气词~,十三,感叹词~,十四,不定数词 二(古汉语实词的特点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动词按性 第 24 页 共 62 页 质可分为五类: 1(行为动词:‚走?、‚食?、‚卧?、‚坐?、‚饮?、‚立?、‚言?、‚告?、 ‚会?、‚战?等。这类动词数量最多~出现频率高~常带直、间接宾语。 2(心理动词:指‚爱?、‚幸?、‚宠?、‚恐?、‚惧?、‚恶?、‚憎?、‚恨?、 ‚度?、‚思?、‚以为?等表意志或心理活动的词。 3(存现动词:指‚有?、‚无?、‚在?等表示存在、有无的动词。 4(系动词:‚是?、‚为?、‚乃?等。 5(比况动词:‚犹?、‚若?、‚如?、‚譬如?等。 语法特点: 1(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一样~古代汉语动词多可受助动词和副词的修饰。否定形式是动词前加否定词。 2(一般可在前加‚所?组成名词性短语。 3(可单独表示被动义。 4(古代汉语动词的及物与不及物似乎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都可带宾语。动词与宾语的关系除支配关系外~还有使动、因动、为动、对动等。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动, ?夫人将启之。,为动, ?邴夏御齐侯。,为动,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为动,,《史记〃陈涉世家》, ?遂臵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对动, ?而良人……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对动,,《齐人有一妻一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前,因动,、后,使动,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姓~秦则无礼。,,因动,《殽之战》, 5(古代汉语两个动词常常连用构成连动句。连动句一般表示两个动词的动作一前一后发生~有时前一个动词具有状语的作用。,王力先生称之为‚动词作状语?,例如: ? 公入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 与屈完乘而观之。,《齐桓公伐楚》, ? 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 子路拱而立。,《论语〃微子》, ? 泳而归。,《论语〃先进》, ? 大王来何操,,《史记〃鸿门宴》, ? 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 ? 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三》, 第 25 页 共 62 页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名称的词。包括普通名词,人、友、书、室,~抽象名词,仁、义、道,~时间名词,古、今、日、夜,~处所名词~方位名词等。 语法特点: 1(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 2(前面可加指示代词,是人~此地…,、数词,一牛~一人,、名词,布衣~君命,、形容词,强秦~善人,以及前缀,有夏~阿姊,等, 3(名词可以作状语~从不同角度修饰动词: ?比喻动作的状态~例如: ?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上, ?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孙子兵法〃谋攻》, ? 词语:狼顾~兔脱~蛇行~鸟瞰~雀跃~蜂拥~鱼贯~蝉联~蚕食~瓜分~风行~流行~雷动。 ?成语:虎视眈眈~狼吞虎咽~狼奔豕突~猱进鸷击~风起云涌~风驰电掣~土崩瓦解~鳞次栉比~星罗棋布~三足鼎立 ?表示动作的工具~例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黔无驴~有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词语:言传身教~刀耕火种~锦衣玉食~钟鸣鼎食 ?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据~例如: ?群臣史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史记〃刺客列传》, ?词语 :草创~身体力行 ?表示动作者的态度~例如: ?吾当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史记〃高祖本纪》, ?词语:奴役~利用~力争 ?表示动作的方位、处所~例如: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比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史记〃儒林列传》, ?渭河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海外北经》,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词语:面试~道听途说 ?表示动作的时间~例如: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第 26 页 共 62 页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成2》, ?今有人时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 ?词语:朝令夕改~日新月异 4(名词充当谓语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纵江东父兄怜而至我~…。,《史记〃项羽本纪》,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词语:汗马功劳~利国利民 ?名词的意动用法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词语:幕天席地 ?在助动词之后~用如动词: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狼不敢前。,蒲松龄《狼》, ?在副词之后~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2》, ?范增数目项目~……。,《史记〃项羽本纪》, ?秦师遂东。,《左传〃僖32》,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词语:不期而遇~不毛之地~不时之需~不速之客~不情之请~ 不逞之徒~不法之徒~不二法门~不一而足~不义之财~不翼而飞~ 不名一文~不可救药~行为不轨~措施不力~人所不齿 ?在‚而?字前后~用如动词: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 墓碑记》, ?其它情况下的活用,动用,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第 27 页 共 62 页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臵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余病矣。,《左传〃成2》,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梦溪笔谈〃采草药》,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聊斋志异〃促织》,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 ?三周华不注。,《左传〃成2》, 5(名词连用: ,1,偏义复词 例如: 是非~动静~好歹~利害~园圃~休浸~ 缓急~得失~兄弟~安危~父兄。详见P90。 ,2,同义词连用,逻辑周遍, 例如:乡党~稻梁~犬马~珍宝~ 人民~君臣~风雨~金玉。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状的词。主要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有时也做主、宾、补。还可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前可以加助词:‚思?、‚有?、‚其?、‚斯?等组成重言词。例如:‚北风其凉?~‚思皇多士?。形容词后可加助词:‚然?、‚若?、‚尔?、‚如?、‚乎?、‚焉? 等表示状态。,宾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1(形容词做谓语~主要出现在描写句和比较句中。 ?描写句~例如: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战国策〃齐策》,。 ?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比较句:分等比、差比和极比~例如: ,,等比:同、齐、夷、侪、异等。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差比,大、强、弱、富、少、贤、长、众、甚、远、近、险、猛、暴、轻、重、冷、暖、深、浅、高、低…等。 ?与人善言~暖于帛锦,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公下》, ,,极比: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2》,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司马迁《报任安书》,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第 28 页 共 62 页 ?形容词使动用法~较多见: ?诸侯恐惧~今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四》,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大同》,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孟子〃滕文公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以贤勇知。,《礼记〃大同》,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汉书〃食货志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词语:急人所难~不远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词语:强心~尽心~安心~宽心~顺心~亏心~强国~安民~富民~平天下~穷凶极恶~穷兵黩武~强身健体~丰衣足食~息事宁人~洁身自好~壮大力量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三仁去殷墟~二老归而周炽。,《汉书〃扬雄传》, ?数词: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的词。有基数、序数、倍数、分数、约数、虚数、问数七种。 语法特点:1(用名词之前直接修饰。2(有时也放在名词之后~构成定语后臵。例如: ?文车二驷~服剑一 。,《战国策〃齐策》,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李斯《谏逐客书》, ?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春秋》, 第 29 页 共 62 页 1(基数:表示基本数目的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 ?在整倍数与余数之间加‚有?或‚又?。 ?在‚十?、‚百?、‚千?、‚万?等倍数前的‚一?常省去。 ?成双成对用‚两?,两次用‚再?。 ?‚壹?、‚贰?、‚参?有时被借来表示数目。 2(序数:表示次序的词。 ?用基数直接表示次序或用天干、地支表示。 ?用‚首?、‚上?、‚次?、‚末?、‚其次?、‚次者?等表示。 3(倍数,表倍量关系。‚倍?、‚蓰?、‚什?、‚佰?…等。 4(分数:参国之一~什一~成 5(约数:表示不确定数目。 ?基数词前加‚可?、‚盖?、‚无虑?例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基数词前加‚余?、‚奇?、‚许?、‚所?等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6(虚数:不定数。可以表示数目极多:‚三?、‚九?、‚十二?、‚百?、‚千?、‚万?、‚万千?等,也可表示数目很少:‚半?、‚一二?、‚二三?等。 7(问数:询问事物数量~如‚几?、‚几许?、‚几何?等。 ?量词 古代汉语的数词可直接用于名词之前~因而上古汉语的量词并不发达。只有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如:丈、尺寸、石、箪、钓、里等。而‚匹?、‚张?、‚个?、‚头?等表示物量和动量的量词出现较晚~约在汉魏六朝时期。例如: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 ?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齐策》, ?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伐檀》, ?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谴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冯谖客孟尝君》, ?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注意:年、月、日等量词单用,前面无数词,~表示‚每?的意思。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第 30 页 共 62 页 量词重复亦表示‚每一?之意。例如: 头头是道/斤斤计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节 古代汉语虚词 古代汉语的虚词共九类:代词、副词、助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感叹词和不定数词。 一、代词 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人称代词 包括: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余、予、联、昂、台、孤、身、某、愚、仆、鄙人、俺、咱、酒家、老身等。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而、乃、若、尔等 、君、公、足下、陛下等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厥、渠、伊等 4(自称代词:己、身等 略举数例: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 人涉昂否~昂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 ?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苏询《六国论》,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传》,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 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张飞传》,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六国论》, ?指示代词 包括, 1(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尔、该。例如: ?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舞于庭》, ? 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上》,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在川上曰》, ?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 之子于归~宜其世家。,《诗经〃周南〃桃夭》, ? 物皆然~心为甚。,《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远指代词:彼、夫其。例如: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第 31 页 共 62 页 ?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 读其书未毕~齐军弩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3(无定代词:或、有、某、莫、无。如: ? 其民有智有愚。,《列子〃周穆王》, ?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兄。,《左传〃晋灵公不君》, ?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自相矛盾》, 4(旁指代词:他、她、它 ? 它邑唯命。,《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 久旱逢干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宋〃洪迈《容斋随笔〃得意失意诗》, 5(遂指代词:每、各。 ?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子入太庙》, ?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颜渊季路侍》, 6(具有指代作用的‚者?和‚所?~例如: ?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在川上曰》, ?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楚狂接舆…》 ? 之子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苛政猛于虎》, ? 许君焦瑕~朝济而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庖丁解牛》, ?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 ?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 是吾剑之所以坠。,《吕氏春秋〃察今》, ?~疑问代词:谁、孰、何、焉、恶、安、胡、曷、奚等。 二、副词 副词多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也可在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程度副词:最、极、至、绝、大、太、殊、特、尤、良、甚、颇、孔~,以上表极度,少、略、稍、微~,以上轻度,愈、加、弥、兹、益~,以上表程度增加,。例如: ?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 ?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 ? 少益耆食~和于身。,《战国策〃触》, 第 32 页 共 62 页 ? 邻国之民不加少~…,,《孟子〃寡人之于…》,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范围副词:皆、悉、咸、尽、毕、俱、举、既、率、并、共、凡,以上总括,但、止、特、直、唯,惟,、独、徒、第,弟,、仅~,以上限制,共、同等。例如: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 六国互丧~率赂秦也,,苏询《六国论》, ?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副词: 1、时态副词:已、既、业、向,表已经,~尝、曾,表曾经,~素,表一直,~已而、既而,表随后,~正、方、适、会,表正当、恰当,~将、行、且、垂,表即将,终、竟、卒,表终于, ?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鸿门宴》, ? 既而悔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马中锡《中山狼传》,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2、状态副词:暴、卒、,表突然,~立、即、遽、起亟、疾、,表急速,~缓、徐、渐、寝,表逐渐,暂、且、姑、聊,表暂且,例如: ? 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鸿门宴》, ?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触》 ?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左传〃鞍之战》, 3、承接、连续、频度副词:乃、即、遂、辄,表承接,~俄、旋、寻,表连续,数shuo、亟、屡,表频繁,例如: ?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韩愈《进学解》, ? 亟请于武公。,《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否定副词:不、弗、毋、未、非、微、否等。例如: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 祝曰:‚必勿使反。?,《战国策〃触》,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殽之战》, ?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第 33 页 共 62 页 ?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左传〃晋灵公不君》, ?情态副词:固、故、间、微等。例如: ?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史记、鸿门宴》, ?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己称副词:自、亲、身、躬等~例如: ?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 ? 身体力行:语出朱熹《论语集注》《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朱熹: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 ?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氓》 ?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 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互称副词:相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智章《回乡偶书》, ?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书》, ?语气副词:岂、宁、讵、庸、独、,表反诘,~殆、其、盖、,表猜测,~反、顾、,表转折,~诚、信、果、必、,表肯定,~乃、即、则、,表判断,~其、实、,表祈使,~幸、幸而、,表侥幸,。 ?谦敬副词:窃、敢、忝、猥、伏、,表自谦,~敬、请、谨、幸、惠、辱、,表敬,例如: ?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冒昧,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前出师表》, ?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请您允许我, ?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 原大王幸听臣等。,《史记〃孝文本纪》, ?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三、助动词 指在句中用动词之前表示能愿的动词。例如:得、敢、须、欲、可、足、肯、克、堪、忍、应、愿等。例如: ?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第 34 页 共 62 页 ?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 ?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 介先有嬴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四、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表示与动词谓语有关的时间、对象、处所、工具、方式、条件、原因、目的等的虚词叫介词。 1、 介时间:自、由、当、方、泊、逮、临、于、至、在、终、随、先、后、迄,讫,等 2、 介对象:于、为、与、共、因、凭、向、对等 3、 介处所:于、诸、向、缘、溯、在、从、当等 4、 介工具、方式、条件:以、因等 5、 介原因、目的:为、以、于、乎、坐等 例如: ?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列子、汤问》,,介时间, ? 遂臵姜氏于城颖。,《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介地点, ?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王勃《滕王阁序》,临,介时间,~于,介地点,~于,介对象~被动,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介对象,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介时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详向若而叹~……,《庄子〃秋水》,,介对象, ?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古诗源〃木兰辞》,,介处所、工具, ?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介依据, ?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吕氏春秋》,,介条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介原因, ? 始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介目的, 五、 连词 连接句子中的并列成分或复句的虚词叫连词。根据所连接内容前后的关系可分为并列、顺承、转折、因果、让步、假设等几类。 1、并列关系连词:与、及、暨、而、以、且、共、和等例如: ?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 第 35 页 共 62 页 ?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子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辛弃疾《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2、承接关系连词:而、以、则、即、又、于是,乎,、而后、然后、然则等。 ? 许君焦暇~朝济而夕设版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厚敛以雕墙。,《左传〃晋灵公不君》, ?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 3、转折关系连词:而、然、则、且、但、至于、然而、然则等。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三国志〃魏志〃方技传》, ?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选择关系连词:抑、意、其、且、与,其,、…宁…、与其…不如…、宁为…不为…。例如: ?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5、因果关系连词:故、以、则、而、是故、是以、以故、由是等~,译为:就、于是、因此等,例如: ?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记〃太宗贞观2年》,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 其言而让~是故哂之。,《论语〃先进》, 6、让步关系连词:虽、纵、则、就、即,使、便、令,等例如: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孟子〃告子上》, ?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7、假设、条件关系连词:如、若、苟、使、设、微、设使、向使等~例如: ?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当神速。,《梦溪笔谈〃技艺》, ?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左传〃齐晋鞍之战》, ?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注意:1、有些常用虚词是介词是连词判别不易~例如: 第 36 页 共 62 页 ? 焉用亡郑以陪邻, ?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两个例子里的‚以?一般作连词 讲~但有的也可当作介宾结构,宾语前臵,中的介词讲。 ? 落霞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若潜师以来… ? 原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2、连词可以连接主语。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以连接宾语~例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在上古汉语中则多连接谓语~构成连谓结构。例如: ? 与屈完乘而观之。 ? 夫子式而听之。 ? 使妇人载以过朝。 3、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例如:席地而坐~竭泽而渔~伺机而动~鱼贯而如 4、连接主语和谓语。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应该指出~连动式的前一个动词具有状语的作用。 六、助词 是一类独立性差、在句中附着句子或其它成分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分四类: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重言助词、语缀助词。 1、语气助词~多在句首~用于发语即引领全句~表示议论、描述、推断等~起提示作用。如:夫、盖、爰、曰、云、逝、式、伊、粤、噬、言、薄言、且夫、今夫、若夫等例如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左传〃庄10》, ?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经〃魏风〃硕鼠》, ?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诗经〃豳风〃七月》 ? 云谁之思,西方美人。,《诗经〃邶风〃简兮》, 2、结构助词 包括 ?用以变换词序~把宾语提前的:之、是、实、焉等 ?取消句子独立性或作为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标志:之。 ?名词性短语的标志:者、所。 例如: ?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伐楚》,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克孟尝君》, 第 37 页 共 62 页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 ?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左传〃成3, ?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晋灵公不君》, 3、重言助词:又叫衬字~多与单音形容词构成重言词。例如: 思、斯、有、其等 例如: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祯。,《诗经〃大雅〃文 王》, ?北风其凉~雨雪其pang。,《诗经〃邶风〃北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邶风〃静女》, 4、语缀性助词 ?在形容词、动词、副词之后表状态:然、焉、若、如、尔、而 等。例如: ?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孛然兴之矣。,《孟子〃梁惠 王上》,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阕如也。,《论语〃子路》, ? 虞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 ?在表人、事、物的名词、代词后~表类别或复数:辈、曹、侪、 等、属等 例如: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书》, ?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在名词、代词前构成复音词~表称谓:有、阿、老等 例如: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园记》, ?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七、语气词 1(陈述语气词:也、矣、耳、焉、而已。 2(疑问语气词:乎、诸、欤、邪、耶。 3(感叹语气词:哉、夫 4(祈使语气词:其、岂、唯,维、惟,?由语气副词承担 5(语气词连用:焉耳矣、而已矣、也已矣、也与、矣乎 例如: ?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公下》, ? 晨往~寝门矣。,《左传〃晋灵公不君》, ?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第 38 页 共 62 页 ? 于是焉河泊欣然自喜~…,庄子〃秋水,, ?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 不识有诸,,《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君其问诸水11滨:,《左传〃齐桓公伐楚》,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 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 ?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颜渊》, 八、感叹词 嘻、嗟、吁、咄、嚄、咨、噫、鸣、呜呼、嗟夫、噫嘻等 九、不定数词:余,馀,、许、所、奇等。 第 39 页 共 62 页 古 代 汉 语 修 辞 在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古汉语修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是非常重视修辞的。早在先秦古籍中,就已经出现了“修辞”一词。《周易?上经?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意即一个高尚的人,“进德修业”除了具有品德上的忠信,还要讲究语言,修饰文词,借以表达自己真诚的思想。“言有物而行有格”(《礼记?缁衣》)。古人常把“立言”与“立行”相提并论,正是他们重视修辞、讲究语言美的明证。 古汉语修辞,即通过研究古代流传下来的语言,揭示和总结古人是怎样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和方式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是怎样把未加工的语言变成美的语言的。 概括起来,所谓美的语言不外乎表现出“四美”,即:浓缩美,形象美,音乐美和风格美。 第一节 浓缩美的修辞方式 浓缩美又叫精练美。是指用尽可能少的词语来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浓缩的语言,比一般的口语更洗练、集中、典型。它是具体的又最能概括一般;它是具有个性的,又颇能体现共性。用于写景,能抓住“浓枝万绿红一点”来表现“姹紫嫣红满园春”;用于表意,则“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用于叙事,就能“睹一事于句中,反一隅于字外”。总之是“取一于万,收万于一”,以少总多,小中见大。 古汉语使语言表达到精练美的修辞方式,主要有炼意,炼字,互文等。 一、炼意 即从无比丰富的口语矿藏中,开采、提炼出富于概括性和表达力的典型化语言,揭示矛盾和本质,以收到以少总多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往仅用几十个字便能表达一种深刻思想和意境,就得力于炼意这种修辞方式。例如: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短短二十个字~表面朴素无华~实则感人至深。原因就在于诗人从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抓住吃鱼的优雅闲适与打鱼的艰辛危险的矛盾进行对比~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者之间的深刻矛盾~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古人讲“炼意”,不但得抓住社会生活的深刻矛盾反映重大主题,而且还善于捕捉人们的思绪和自然景象中的对立统一现象,造成鲜明 第 40 页 共 62 页 的意境,表达细腻的感情。例如: ?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 寓静于动~愈见其静 ?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谢眺《游东田》) —— 动中见静~更显其动 ?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这首诗中包含有七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1、动与静:鹂鸣鹭飞和积雪泊船。 2、远和近:白鹭青天是远景~黄鹂鸣柳是近景。 3、大和小:翠柳大而黄鹂小~青天阔而白鹭小。 4、声与色:鹂鸣鹭叫是其声~黄鹂柳翠乃其色。 5、时与空:‚千秋雪?是‚观古今于须臾?。‚万里船?乃‚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6、两种意境:从窗口看雪山~自门内看江船~为小处望大,苍穹下见白鹭~密叶里闻黄鹂~为大处见小。 7、情和景:杜甫精心描绘四种景物~构成一幅动人的江畔风光图~表达了他经过长期漂泊后定居成都草堂后欢快喜悦之情。诗人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巧妙的安排在四句诗中~既真实的反映了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自然景象的内在联系~又借以形成工稳和谐的匀齐美~可谓十分概括~高度浓缩。 二、炼字 即根据题旨和情景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古人作诗解文讲究炼字,特别是诗人,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王力先生说:“炼句,也常常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所谓谓语的中心词。把这个中心词练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了。”(《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P128)动词多作谓词,因此炼字又常是炼动词。动词有他动词和自动词之分,属于他动词的炼字多在句中,且常为五言诗的第3字和七言诗的第5字。例如: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李白《题苑溪馆》) 月色是白的~照在沙上显的更白。写月照沙~用一个‚留?字~不仅白沙与月色互相映衬~更增其白~而且又赋予白沙以拟人化的特点——有意留住月色来使自己增色。‚助?字也是同样的作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羌笛何必吹《折杨柳》这样哀怨的曲子呢~春风可从来没到过玉门关外啊:暗含讽喻朝廷不关心边关将士的疾苦~从来不到边关。‚怨?、‚度?二字情与景合~事与心谐。 自动词的炼字常在句末。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木槛遣兴二首》) 第 41 页 共 62 页 雨大则鱼伏~风猛则燕避~‚出?、‚斜?二字缘情体物~自然工巧。 形容词的炼字也很多。例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有的形容词临时改做动词用,会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炼字除了炼谓词外,也炼其他各种成分的中心词。例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这里描写的是一夜骤风疏雨~绿叶锐长~红花飘谢的景象~词人用了四个字:‚绿肥红瘦?。其中‚肥?、‚瘦?~拟人形体~活灵活现~不愧‚诗眼?,两个主词‚绿?、‚红?~以色代物~别致动人~堪称精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九个名词性词组排列起来~即能表现出一幅景象凄凉的夕阳图。原因在于名词前都选用了精巧、恰当的形容词修饰。 古人除注重炼实词,也常常炼虚词。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但他们也觉得“炼实字有力易,炼虚字有力难。”(施补华《岘傭说诗》) 三、互文 又叫互体,互文见义。指前后句中的相应位置的词语相互渗透,彼此补充,须参互理解方能完整理解其义的修辞方式。例如:王昌龄《出塞》诗中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常见的有本句互文、邻句互文、隔句互文三类。 1、本句互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月光和烟雾一起笼罩着河水与沙滩。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入船。 2、邻句互文: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杜甫《潼关吏》)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3、隔句互文: 公入而赋: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遂之外,其乐也洩洩。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第 42 页 共 62 页 第二节 形象美的修辞方式 所谓形象美,是运用以形象的基本特征的语言表情达意给人带来的美感。形象美的语言具有实在性、可感性、具体性和鲜明性。古汉语中使语言达到形象美的修辞方式,主要有起兴、比喻、比拟、借代、映衬、摹状、夸张等七种。 一( 起兴 用一种表面无关实则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叫起兴。后汉郑众说:“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举辞也。”这种修辞方式多用于诗歌、韵文。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前两句为起兴~引出:美丽端庄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对象。前后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雎鸠鸟常成对并游~相互鸣叫~‚雌雄相应之和声?~有求偶的表示。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诗经?邶风?雄雉》) 用雄野鸡在天边飞翔~引出思念出外求取功名的远方的丈夫。 ?常棣之华,鄂石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小雅?常棣》) 从盛开的花蒂花萼非常美丽~引出今世之人都不如兄弟亲密。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诗经?鄘风?墙有茨》) 用墙头上的蒺藜不可扫除~引出卫国统治者宫室淫乱不可公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借神话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出一位苦思丈夫的女子。 ?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中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烘托气氛~点缀环境~和谐音律。 二(比喻 用有类似点的事物,同陈述的对象相比。比喻的成立须有三个要素:一是陈述的对象叫本体,二是另外的事物叫喻体,三是相似点。根据这三要素的隐现异同,比喻又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 ?明喻: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相似。即在本、喻体之间直接使用喻词(如、若、犹、似)以指出其相似性。例如: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经?卫风?伯兮》) 第 43 页 共 62 页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诗经?北风?燕燕》)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趋下也。(《国语?越语上》)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韩非子?十过》) ?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如辔策而御旱马,此不知之患也。(《韩非子?五蠹》)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隐喻(不用喻词) ?赵衰,冬日之阳也;赵盾,夏日之日。(《左传?文公7年》)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孟子?藤文公上》)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史记?屈原列传》)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申韩百家爇天起,孔子大道寒于灰。(王安石《寄王逢原》) ?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上,燕巢于飞幕之下。(丘迟《与陈伯之书》)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借喻 比隐喻更隐。不用喻词,也不出现本体。而是用喻体径代本体,语言更形象生动,又富意趣。例如: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美玉待贾比喻等待时机施展抱负。韫匵:包含在匣中。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报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杨雄《解嘲》) 鸱枭、蝘蜓喻卑鄙小人~凤凰、龟龙喻高尚君子。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文心雕龙?情采》)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作》) 第 44 页 共 62 页 新松喻新生力量。恶竹喻腐朽势力。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明月喻晁衡~白云喻李白。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听颖师弹琴》) ‚冰? 喻悲~‚炭? 喻喜。 ?缫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 ‚白雪?喻丝~‚黄云?喻麦。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闺意》) 用新妇婚后第二天早晨问夫婿含蓄巧妙地探问自己的文章是否‚入时?。 古人对比喻这一重要的修辞方式,运用的既普遍,又成熟,格式有多种多样。有人曾分列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互喻、倒喻等多种。但归纳起来也可归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行门外,飞雪似扬花。今年春尽,扬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有人把“飞雪似扬花”和“扬花似雪”称为“互喻”,但若以有无喻词为标准,实可归入明喻一类。又如刘禹锡《竹枝词》:“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人把“芙蓉如面柳如眉”一句称为“倒喻”,句意为“郎意似花红意衰,侬愁似水流无限”,是一位失恋少女顾影自怜、伤心垂泪的情景。(这里我们可以将“倒置”视为一种修辞) 三(比拟 把物当人或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修辞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把物写活,静写动,抽象写具体,移情寄意,语言多姿多彩,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情感的共鸣。 ?拟人 把物拟作人,或仿物自述,或与人对话,或把人之动作行为、声情笑貌移就于物。例如: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拟人法来阐述观点。 ?吾欲衔汝去,口噤不能开;吾欲负汝去, 毛羽何摧颓~(汉乐府《艳歌何常行》) 写一对白鹄生离死别~雌鹄因病不行~雄鹄不忍离去~说出‚衔汝?、‚负汝?这样感人至深的话~这也是人类真挚爱情的写照。 ?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 第 45 页 共 62 页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他虽饱受排挤迫害而始终不改初衷的高风亮节。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辛弃疾《摸鱼儿》) 以美女自比~是隐喻,美女又与春共语~让春留住~是拟人。 ?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陶潜《乞食》)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其状者,殆不可胜数。(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做冷期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史达祖《绮罗香》) ?东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刘辰翁《摸鱼儿》) ?拟物:把人拟物或把此物拟彼物。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鸿鹄歌》) 汉高祖想废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后未成功~戚夫人泣涕~高祖为唱此歌。比太子为鸿鹄~羽翼已丰~奈何他不得了。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罗绮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伤田家》) 把‚君王心?拟为‚光明烛?。 ?醉里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把做梦拟为可以装载的东西而‚满船?。 ?桃面儿通红,樱唇儿青紫,玉笋纤纤不住搓。(《董西厢》) 把女子的脸、唇、手拟为桃、樱、笋。 ?一丝柳,一寸柔情。(张先《一丛花令》) 四(借代 又叫代称,是借用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变得具体、生动、婉曲。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 借代的范围很广,可以分八类来介绍。 1(借用特征、标志。 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22》) ‚二毛?~指花白头发~代老年人。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马良眉白~故用以称之。 ?大耳儿最不可信。(《后汉书?吕布传》) 第 46 页 共 62 页 刘备耳大~吕布以‚大耳儿?称之。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 ‚纨绔?代富贵子弟~‚儒冠?代读书人。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黄庭坚《戏呈孔毅文》) ‚孔方兄?代钱。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是高寿的象征~代老人~‚垂髫?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代儿童。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铁衣?代将士~玉箸代其妻子。 ?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坟井?乃古代的乡里。 2(借用属性。 例如: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贾谊《论积贮 疏》) ‚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坚?指坚车~‚肥?指肥马 ?身被轻暖,口厌百味。(曹植《求自试表》) ‚轻暖?代衣服。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红?代花~‚翠?代叶。 3(借用事物的所在、所属。 ?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孟子?滕文公下》) ‚四海之内?代全国的百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杯杓?代杯中之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代大江之水。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金闺?代闺中女子。 ?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令》) ‚诸侯?代诸侯的领土。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鸡犬?代鸡犬之声。 4(用原料代成品。 例如 ?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铁?代铁制农具。 ?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鱼网?代纸张。鸟迹代文字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报任安书》) “金铁?代刑具 第 47 页 共 62 页 ?履丝曳缟。(晁错《论贵粟疏》) ‚丝?代丝鞋~‚缟?代缟衣,绢做的衣物, ?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杜甫《羌村三首》) ‚柴荆‚代柴荆做的门 5(以特殊代一般。 例如 ?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赵女?代美女。,赵地多美女, ?开轩 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桑麻?代农业。 ?不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时 后世而不闻也。(黄宗义《原君》) 传说尧欲传天下给许由~许由逃隐,汤想传天下给务光~务光自杀。‚许由?、 ‚务光?代隐居而不慕君位的人。 ?嗟予学书苦浊恶,百廿种病无参芩。(龚自珍《题鹭津上人书 册》) ‚参芩?代药。 6(以部分代全体(较为普遍)。例如: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 ‚长铗?是剑把~代剑。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风雅?代《诗经》。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樯橹?代战舰。 7(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男女?代男女关系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庄子?胠箧》) ‚轩?是官员乘坐的车辆~‚冕?为官员佩带的帽子~用代官职~‚斧钺?为 刑具~代刑罚。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乐府《上山采蘼芜》) ‚手爪?代纺织工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丝竹?代音乐~‚案牍?代公务。 8(以地名、官名代人。 ?骠骑发迹于祁连。(扬雄《解嘲》) ‚骠骑?代霍去病。 ?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三闾?代屈原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平原?代平原内史陆机~‚清河?代清河内史陆云。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 第 48 页 共 62 页 《滕王阁序》) ‚彭泽?代彭泽县令陶渊明。‚临川?代临川内史谢灵运。 五(映衬 为了突出某一思想或事物,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思想或事物加以对照的方法。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映衬分为陪衬和反衬两类 1(陪衬 用相似或相关的思想、事物来烘托某一思想或事物,即所谓“烘运托月”。 例如: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用鸡栖、日落、牛羊归家衬出女子思念外出的丈夫。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 秋风吹拂~湖泛微波、树叶飘零~烘托了湘夫人的哀愁心情。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用良庖~族庖衬托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 ?日光寒兮草短,月光苦兮霜白。(李华《吊古战场文》) ‚日光寒?与‚草短?~‚月光苦?与‚霜白?互相衬托~共同烘托了古战场的萧杀、凄凉。 ?夕殿莹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白居易《长恨歌》) ‚夕殿萤飞?、‚孤灯挑尽?衬托了唐玄宗孤独、寂寞的心境。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出者忘其锄。(《乐府?陌上桑》) 侧面描写衬托罗敷之美。 2(反衬 用相反的思想或事物相对照。通过相互映衬,鲜明对比,用于写景抒情,则富有形象性和立体感(全方位、多角度);用于说理晓义,能增强逻辑性和说服力。反衬手法一般较正衬更为有力。例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两层反衬:一是为了表现‚今来?~用‚昔往?反衬,二是‚昔往?、‚今来?又用景与情反衬。‚昔往?是被迫出征~虽然杨柳依依~春色宜人~但心情是凄凉的,‚今来?是凯旋还乡~虽然风雪交加~道路泥泞~但心情是愉快的。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楚辞?卜居》) 用比喻和反衬两种修辞手法~揭露了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黑暗社会。 第 49 页 共 62 页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两层反衬:一是先汉兴隆与后汉倾颓相比,二是讲兴隆与倾颓的原因时~又将亲贤同远小人、亲小人同远贤臣相对比~点出了先汉远佞亲贤因而兴隆~反汉远贤亲佞而倾颓的原因关系~总结了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告诫刘禅要保持政治清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缓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罇罍溢九醖,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张。是岁江南旱,衢洲人食人。(白居易《秦中吟?轻肥》) 这类用反衬来揭露社会矛盾的句子还很多。例如: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杜荀鹤:去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陈陶:战地三尺骨,将军一身贵。 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刘禹锡: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里来。 六(摹状 即直接摹写事物的形状或声音。分为摹状、摹声两类。 1(摹状 古代诗文常用重叠词或部分重叠词来描摹事物的形状。 例如:?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夭夭?形容桃树茁壮~‚灼灼?描绘桃花盛开。 ?蒹荚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诗经?小雅?菁菁者莪》)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诗经?大雅?皇矣》) ‚闲闲?形容临车、冲车缓慢沉重~‚言言?形容城墙巍峨高大。,以上为单纯词,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卫风?淇奥》) ?视而梦矣,我心惨惨。(《诗经?大雅?抑》)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诗经?大雅?大东》)(以上为完全重叠词)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周南?关雎》)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憔悴?:形容衰弱而面色不好。 ?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楚辞?哀郢》) ‚郁郁?:重叠词~形容压抑~郁结,‚侘傺?联绵词~形容失意的样子。 ?非倜傥之才,不能任也。(《论衡?超奇》)(以上为双声) 第 50 页 共 62 页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觳觫?:形容恐惧的样子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妨。(《离骚》) ‚顑颔?:形容饿的面黄肌瘦。 ?若我,南游手冈浪之野,北息乎沉薶之乡。(《论衡?道虚》) ‚冈浪?形容无边无际。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经?陈风?月出》) ‚天绍?:形容心头郁结忧闷。,以上叠韵, 2(摹声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魏风?伐檀》) ?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交交黄鸟,止于棘。(《诗经?秦风?黄鸟》) ?况雷雨扬軯 之声,成王庶几能不怵惕乎,(《论衡?感类》) ‚軯 ?:响雷声。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声不绝。„„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声者相应,如作乐焉。(苏轼《石钟山记》) ‚磔磔?为鸟叫声~其余为石钟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 ‚唧唧?:叹息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杜甫《兵车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比喻与摹声并用。 ?黯黯江云瓜步语,萧萧木叶石城秋。(陆游《登赏心亭》) ‚黯黯?为摹状~‚萧萧?为摹声~叶落之声。 ?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铮铮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震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 七(夸张 运用丰富的想象,廓大事物的特征,说话超越客观事实,以增强表达效果。夸张不等于夸大,夸张的语言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尽管它说的事实实际上不会有,但让人感到是千真万确的。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比生活真实更集中的一种艺术真实的美的语言。 1(数量的夸张 ?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诗?大雅?假乐》) ‚千、百、亿?极言上天赐他无限禄福~子孙绵绵不断。 ?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子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 第 51 页 共 62 页 曲踊三百。乃舍之。(《左传?僖公28》) 极言其健壮。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 言杀人之多。 ?楚虽三户,亡秦必矣。(《史记?项羽本纪》) ‚三户?极言其少。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陶渊明《咏荆轲》) ?一言封珪爵,片善辞草莱。(鲍明《代放歌行》) ?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潼关吏) 2(状貌的夸张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极言鹏硕大无比。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嗔尽裂。 夸饰哙愤怒之极的猛士形象。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世》)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苏轼《荔枝叹》) 3(情势之夸张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布。(《左传?宣14》) 极言情势之急。 ?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辘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世说新语?排调》) ?噫呼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李益《宫怨》)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上邪》) 第二节 音乐美的修辞方式 音乐美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使语言出现声律均齐,和谐带来的 第 52 页 共 62 页 语言形式美。 使古汉语达到音乐美的修辞方式主要有声律、反复、对偶、铺排等。 一(声律:声韵和谐,讲究格律。声律,即声韵与格律。指汉语的平仄与押韵。 ?平仄 中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写诗作文时,古人很注重把平声和 上去入相互调节。因为平声长,呈扬升,上去入短促,呈抑降(所以叫仄声),平仄变化,声调就抑扬顿挫,读则上口,听则入耳。所谓“异音相从谓之和”。 平仄调节的规律是: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乐府民歌和古风要求不严)如: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仄仄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和绝句合称近体诗,是源于六朝,盛于唐代的一种诗体。近体诗的平仄要求很严格,上下平仄要相反。如果相同就被称为失对或失粘,是一种毛病。古代的骈文或有些散文也讲究平仄。如: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态,(王勃《藤王阁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乌足以言得士,不然,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意:古代的声调不同于现代,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消失了。“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四声)所以,古代一些诗句用现代汉语读起来,平仄已不很协调。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因为“竹”和“一”古读入声。 ?押韵 指在诗文中等距离出现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单字。押韵使音调廻还,好念动听,又便于记忆和流传,是形成语言音乐美的重要方式。 古诗押韵,有每句押韵(叫通叶),有隔句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末;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间换韵。 第 53 页 共 62 页 通常是偶句押韵,韵脚在句末。例如: ?暳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实命不同。(《诗经?召南?小星》)一韵到底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诗经?周南?汉广》)隔句押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句属近体诗,押韵要求严格。一般第一句同第二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但偶句必须押韵,且韵脚要在句末。律诗一般八句一首,二、四、六、八必须押韵(首句也是可押可不押)。韵脚在句末,通常押平声。乐府诗民歌押韵较自由,往往随内容的变化而换韵。例如: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橘子红,红鬓鵶雏色。,入声韵,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鸟臼树。,阴声韵,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阳声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换韵,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换韵,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目栏杆头。,换韵,栏杆十二曲,垂乎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换韵,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散文、论文也有押韵的,《老子》一书,几乎全用韵文写成,《荀子》、《论衡》有些章节也是押韵的。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 ?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坠贤良。人主无贤,如鼓无相何伥伥~(《荀子?成相》) ?章和二年,罢州家居。年渐七十,时可悬舆。仕路隔绝,志穷无如。事有否然,身有利害。发白齿落,日月逾迈。俦伦弥索,鲜价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历数冉冉,庚辛域际,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养气自守,适食则酒。闲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既晚无还,垂书亦后。唯人性命,长短有期,人亦虫物,生死一时。年历但记,孰使留只,犹入黄泉,消为土灰。上自黄老,下臻秦汉而来,折衷以圣道,折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鉴之开,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详该,命以不延,吁叹悲哉~(王充《论衡?自纪篇》) 二(反复 让同一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以加强节奏感和表达力的修辞方式。分为一般反复和特殊反复两类。 ?一般反复: 指词句在诗文中完全重复出现。例如: 第 54 页 共 62 页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莫愁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手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诗经?北风?式微》)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诗经?卫风?河广》)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询訏且乐。”维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询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特殊反复 有两种情况:一是顶真(或称联珠),即相同的语句出现在前句的结尾与后句的开头,首尾相衔蝉联而下,给人以特殊的节奏感。例如: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饮马长城窟行》) ?平陵东,柏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在高堂下,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平陵东》)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书房。近书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韩非子?解老》) 二是错综式的反复,即反复的语句不定相同,中间有少数词语更 第 55 页 共 62 页 换。这种现象在《诗经》里常可见到。例如: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三(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叫对偶。一般分为句中对、单句对、双句对、多句对等四类。 ?句中对:即对偶词语在同一句中。例如: ?春兰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屈原《九歌》)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梁惠王下》)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刘基《卖柑者言》) ?单句对:即上下两句对偶。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14》)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楚辞?卜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庄子?至乐》) ?将欲取之,必姑予之。(《韩非子?说林上》)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卷19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傅鹑觚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双句对偶(四六句)骈文中多见。例如: ?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逢遇篇》) ?尊长,主也;卑幼,助也。(《四讳篇》) ?富贵之福,不可求致;贫贱之祸,不可苟除也。(《命禄篇》) ?桥梁之设也,足不能越沟也;车马之用也,走不能追远也。(《程材篇》) ?腾蛟起风,孟学士之词案;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王勃《滕王阁序》)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鸾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 第 56 页 共 62 页 ?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文心雕龙?情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多句对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木兰诗》) 四(铺排 用一组字数相当、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语句铺开排比,以加强语气和语势。和对偶相比,两者都以匀齐为特点;但对偶必须字数相同,字义不同,铺排则字数不拘,字同义同者较多。 铺排分为并列铺排和递进铺排两种。(指语义方面) ?并列铺排 例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且夫贪让国土之名,轻废先帝之业,不可以言孝;父为之基,而不能守,不贤;不求守长陵,而求之真定,先母后父,不义;数逆天子之令,不顺;言节行以高兄,无礼;幸臣有罪,大者立断,小者肉刑,不仁;贵布衣一剑之任,贱王侯之位,不知;不好学问之道,触情忘行,不祥。(《汉书?淮南厉王传》)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可采莲》) ‚排演四句~文情恣肆~写鱼飘忽。?意在反映采莲人边干边唱~活泼愉快的心情和逐鱼而戏的热闹气氛。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中明月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铺陈其美。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递进铺排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捶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大腐刑极矣。(报任少卿书)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陌上桑》) 第 57 页 共 62 页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第三节 风格美的修辞方式 语言的风格美,是语言表达诸要素,包括各种修辞方式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作文写诗,或朴素、或澡丽、或简约、或繁丰、或明快、或含蓄、或豪放、或柔婉、或粗犷、或典雅,都以其不同的表达风格给人以美感。这里介绍的是同形成语言风格美关系更直接的几种修辞方式,曰:白描、婉曲、诙谐、引用等。 一(白描 不加渲染,直接描述,以使语言浅近自然,厚实大方,从而形成平实、朴素风格的修辞方式叫白描。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 古人写文很重视白描。“千古文章重白描,上乘诗篇贵质朴。”汉魏六朝乐府民歌,语言不事靡丽,浑朴自然,卒尔成章,平易近人。明诗评家胡应麟赞道:“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质而不俚,浅而能近,深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P3) ?使君遗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肯共载否,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相和歌磁?妇病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二(婉曲 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表情达意的修辞方式。形成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 包括:谦敬、避讳、双关等。 ?谦敬 表达自谦和尊敬,常用在外交场合、君臣应对及日常交往等。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 第 58 页 共 62 页 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令。(《左传?成2》) ?仆赖先人绪业,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报任安书》) ?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韩愈《上张仆射书》) ?避讳(曲笔)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4》) ?范睢既相,王稽谓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是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范睢不怿。(《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古代的名讳现象十分严重。如汉代为了避开皇帝的名字,常常改“邦”为“国”,“盈”为“满”,“恒”为“常”,“欣”为“喜”,“雉”为“野鸡”。唐代则改“民风”为“人风”,“一世”为“一代”“治水”为“理水”。“年”为“载”等等。 ?曲笔例:寂寂花时闲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余《宫中词》) ?双关 利用汉字同音的特点,举一词而兼两义,即音在此而义在于彼。例如: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子夜歌》) 莲?怜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白,悠然未有棋(《子夜歌》) 棋?期 ?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三洲歌》) 风与流水?男女情爱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布匹?匹配 ?春蚕不应老,尽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作蚕丝》) 缠绵?多情,怀丝?怀思 ?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史记?淮阴侯列传》) “(脸)面”暗指“面(前)”即现在,“背(部)”暗指以后的“背(叛)”。 ?披岩巴戟,数值郎胡,乃意款冬,忽逢钟乳。留心半夏,不见郁金,余乃返步当归,芎穷至此。我之羊齿,非是狼牙桔梗之情,愿知其意。(《伍子胥变文》) 第 59 页 共 62 页 这是伍子婿自楚逃吴途中私会其妻说的一段话,为了怕人发觉,多用药名成隐语。 三(诙谐 ?用语诙谐 ?(陈)万年尝病,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汉书?陈万年传》)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流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世说?言语第二》)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世说新语?俭啬》) ?用事诙谐 ?始皇常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史记?滑稽列传》) ?郑人有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某甲夜暴疾,命门人钻火。其夜阴暝,不得火。催之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太无理~今暗如漆,何以不把火照我~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孔文举闻之曰:“责人当以其方也。”(邯郸淳《笑林》) 自己无理反责别人无理,倒打一耙。 四(引用 ?引事:引用前人事迹。 ?夫《诗》、《书》,隐约者欲以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第 60 页 共 62 页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挚,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士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李陵答苏武书》) 以上明引。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四个典故:‚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豪言壮语。‚酌贪?句典出晋朝吴隐之隐居广州城外之贪泉故事。‚涸辙?典出《庄子〃外物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语出《后汉书〃冯异传》~‚东隅? 指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指晚上~引申为晚年。这叫暗引~又叫化用。 ?引言(引经据典) ?《山海经》言:“四海之外,有乘龙蛇之人。”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由此言之,马,蛇之类也。慎子曰:“蜚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蚓蚁同矣。”韩子曰:“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喉下有逆鳞尺余,如或婴之,必杀人矣。”比之为蚓蚁,又言虫可狎而骑,蛇、马之类,明矣。(《论衡?龙虚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易》曰:“知己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苏轼《范增论》) 引用两句话以说明范增应在有预兆时离开项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以上明引 ?乃可谓雕琢其事,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 “彬彬君子”语出(《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指人的品德既有外在的文采,又有内在的质朴。此处借以说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统一的道理。 ?举酒属客,咏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指《诗经?周南?关睢》。两首诗都是写男女爱情的。 此两例为暗引 引言还可引民谚、民谣。如: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 第 61 页 共 62 页 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文章多明引,诗词多暗引。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梅尧臣《田家语》) “买箭卖牛犊”典出《汉书?龚遂传》。西汉渤海太守龚遂提倡“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反其意而用之。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根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何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四个典故:昭君出塞、姜庄送妾、李陵别苏武、太子丹送荆轲。“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 62 页 共 62 页
/
本文档为【[古代法语]古代汉语通论教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