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2019-05-29 17页 doc 45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学    生:  董鑫    学号:  201221340136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 小学教育(专升本) 入学时间:      2012    年    9  月  1  指导教师:    刘静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学    生:  董鑫    学号:  201221340136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 小学教育(专升本) 入学时间:      2012    年    9  月  1  指导教师:    刘静        职称:                完成日期:            年            月      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道德上却出现了负面影响。公民道德也成为我们当今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和新加坡在文化起源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新加坡成效显著的道德教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参考。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博采众长植根传统优秀文化,吸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 中国: 新加坡: 德育: 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s economy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thics at the same time. Moral educ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major issues which we have to face today. China and Singapore share the same origin in Confucianism. The suc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has set a good example to us.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level is beneficial to well-ordered society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hina can blaze out a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hrough absorbing the essenc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on the based of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culture. Key Words:  China:; Singapore;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一、 引言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从一个自然人发展为一个社会人这个过程离不开学校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道德问题的重要手段,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其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加速“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还能重塑中国“文明大国,礼仪之邦”的形象。 二、 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德育的实施背景的困难性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部经济差异较大,公民素质参差不齐,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一项的教育政策,实行效果将会千差万别。在一些地区最终只会沦为思想宣传口号。 (二)政策上的倾斜,没有顾及到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在政策上,我国长期以来更看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而道德教育一般都伴随着政治问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的效果,但就长远来看,让“以法治国”到“以德治国”的过渡中形成了障碍,人治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挥之不去。 (三) 学校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受重视 1.学校德育传播受到大环境局限 中国学校教育虽然一直把“德”放在首位。但家长、学校、教师真正看重的是成绩和升学率。我国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一般由少先队、共青团、校园广播等一些形式传播。1这种教育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保证实施的效果。由于德育难以量化,智育成为衡量优秀学生的唯一。 2.教师、家长对学校德育的理解不够 教师对道德教育的态度并不积极,有些教师认为在学校没学到的道德知识会在家庭和社会得到补偿。这种现象使由于大多数教师未能根本领会到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2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社会上开始提倡道德教育课程化。道德教育课程化可以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有助于教育过程中的系统性,知识性,有序性。 3.德育内容在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在教材编写上,我国道德教育曾一度出现了错位现象。如“小学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大学进行社会公德和思想修养教育。”3新课改实行后在思想政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滞后性,课程目标单一化,抽象化等问题。我国德育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比较重视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解读,却较少的考虑学生成长的差异性和阶段性。 我国小学阶段的思政课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初中是以提高道德素质为主的《思想品德》,高中是以加强政治教育的《思想政治》为主。4这些教材符合社会主义的总方向,但目标过于笼统缺少层次性,习惯以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要求学生。导致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5思政课作为考试课之一,更是偏重于记忆与背诵。在态度和行为的养成上关注较少。 三、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成型阶段及教育特色 (一)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实施背景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共存的社会。在建国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不仅调和了不同民族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新加坡卓有成效的公民道德教育与严格法律的实施共同发挥的作用。 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其中大多数华人家庭都受到过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决定了儒家思想在新加坡的地位。 (二)在政策上,学校德育以国家意识为培养内容 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道德认同上的莫衷一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增强国家意识才能团结不同民族,增加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强化“国家意识”而发布了《共同价值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作为新加坡人的道德准则,并在社会上积极的推广。6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形成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帮互助的思想观念。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政府每年都举办一次“国家意识周”的活动。 “共同价值观”,糅合了东西方文化和各民族不同文化中的精华,使得新加坡文化既有独特性又具有开放性。学校德育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价值观念。让每位公民都愿意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三) 学校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 新加坡对德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教师与课程上,新加坡已确立出一套完整的体系。德育有着系统的教育程序和参考资料。在教育目标与教学过程中有具体的指导要求。政府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担任德育教育的教师必须受过系统道德培训。并由校长亲自兼任教育室主任,所有中小学校均设置德育教室,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政府每年还设立专门的奖项,鼓励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7 2.学校德育在教材上得到完整的体现 (1)各设置不同的德育任务 为了配合政府,德育教材划分出德育的五个范畴三十五个纲目(见表1),教材内容遵循传统道德观念逐级拓展,不断深化。小学低年级以培养个人修养,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高年级从个人与社会发展到与国家与世界的联系。(见表2)如一年级突出“个人”,二年级凸显“家庭”的作用,三年级突出“学校”的作用,四年级强调“邻里和谐”,五年级强调“国家意识”的养成,六年级则向学生介绍“世界”。8教材中既能循环强调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念,又不使得重复提到的部分显得枯燥,无聊。学校利用道德课程传递道德内容。课程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的设计教育内容。道德教育不仅体现在德育课中,还渗透到了其他学科目标中。道德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有着具体的学习目标。 (2)“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千国语。” 由于新加坡开放性的特点,对外来文化比较包容。但进入新加坡的文化都必须经过本土化的筛选加工。作为一个受到东西方双重影响的国家。学校教育结合了东方的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的道德判断力,让学生同时具备西方的求实精神与东方的伦理道德。例如,新加坡把儒家经典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德育教材,将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用现代化的观点给予解释。9在德育教材中儒家思想中“父子”改称为“父母与子女”,“君臣”改称为“国家与人民”,“兄弟”改称为“兄弟姐妹”。从前的男尊女卑、君君臣臣变成了男女平等、国家领袖与民众之间尽职尽责等等。10 (3)新加坡利用宗教教育中的美好品质感染学生 新加坡在宗教政策上相当宽容,甚至学生可根据不同的宗教信仰选择专门的宗教课程。所以任何宗教信仰在新加坡都是受到尊重的。值得一提的是宗教课本中除了基本的宗教知识外,宗教意味并不大,教材着重体现宗教中的道德说教气息。11学校德育的特色传播方式 4.道德说教与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 学校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还借助课外活动让学生拓宽课堂内学不到的德育知识。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正面说教与反面教育相结合。比如,法律法规教育与带学生参观监狱和禁毒展结合。从20世纪7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发起了全国礼貌运动。十几年未间断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养成了与人谦和,以礼相待的好习惯。6 社会作为家庭和学校的延伸,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把平时在家庭和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区服务中。除此之外,新加坡最大化的利用一切潜在的教育力量。例如民间组织,宗教组织,社区联谊会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 中国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的比较   中国 新加坡 德育教育环境上 幅员辽阔,公民受教育程度差别大。 多种族,多宗教。但德与法结合让公民道德深入人心。 政策上 更加重视思想和政治教,道德教育经常伴随政治问题。 强调“国家意识”,政府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作为新加坡人的道德准则 学校上 教师上 教师对德育教学不够热心,重视。 有独立德育课程,德育的老师都受过经过专业的培训。 教材上 德育内容不够独立,德育教材更新慢,内容滞后。 教材内容划分清晰、细致,德育内容符合当前时代发展需要。 传播途径上 仅依靠校园非正式途径传播。传播受到的局限性大,效果不够理想。 不仅开设独立的德育课程,其他科目也有相应德育目标。通过社区、宗教、媒体共同宣传德育知识。 与家庭的配合上 在德育教育上,与家长沟通不够。家长对德育的支持与理解有限。 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相辅相成。 知行结合上 更重视理论灌输与试卷考察,不注重学生学有所用,知行合一。 学校除了重视理论教育外,经常组织服务社会的活动。学生在做社会公益的同时巩固了学校学到的德育知识。         四、新加坡学校德育在德育上给中国的借鉴作用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同。若不考虑自身情况,一味的照搬照抄他国经验只会适得其反。中国是人口大国,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参考一些先进国家在道德教育上取得成功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公民德育道路。 (一)教育大环境的创建 道德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内化为公民自身的素养。没有教育作为中介,就很难将“道”转化为“德”。如何让道德教育行之有效,就要通过实际活动使之立体化,可行化。 学校是实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德育要取得效果,就要依靠学校以外的社会、家庭、社区形成联系。没有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就无法提供环境上的支持。学校首先要建立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我国实践能力不强,知行分离。学校还要有的开展服务社会活动,让学生学有所用。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十分重要。由于大多数家长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让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认为这是在占用了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家长的不支持把本来是实效就不高的学校德育给抵消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最初的道德行为都是模仿家长形成的。家长的道德水平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只有家长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例如,一些家庭没有给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了孩子的德育起点比较低。政府应利用电视媒体积极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明确家庭成员间的责任和家长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道德的义务。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拓宽学校德育社会化的路径,还能成为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给学校德育提供社会支持。一方面,社区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将被动的接收变为主动的了解。同时,学生在服务社区中也增长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区教育应该纳入道德教育的环节中,并成为重要的一环。建立社区教育,有助于发挥社会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定期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则能使学校学到的德育知识落在实处。 总之,要促使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整体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实现三者间的相互补充,保证教育内容上的一致性教育过程中的有效性。从而使我国的道德教育得到质的飞跃。 (二)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教育力度,强化教育内容。 政府对学校德育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并不表示政府要直接干预学校德育,而是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发展德育要从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发挥党和政府引导作用。在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方向下,推行有效的德育方法。要避免道德教育停留在口头号召上,就必需要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才能让道德教育落在实处。政府要有效的利用媒体,抓住价值观的传播来源,杜绝消极庸俗的信息,传播社会正能量。以正确的舆论影响人,教会人们学会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为人民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专门办一档公益节目,每天报道社会各种道德文明现象。让我感到社会不缺少好人,道德模范就在身边。 (三)加强学校对德育的重视 1.学校要有效的安排德育课程,教学方法注意灵活多样。 学校在德育课程的安排上,必须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保证德育课程的正常运行。只有稳定、连续的德育课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 教学方法上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可选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交叉使用。学校德育应该成为社会道德舆论的阵地。德育课程要主动讨论当前未解决的社会道德现象。成为社会道德的先声,给社会传达正面的价值导向。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更让学生开始学会接触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上那些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事件。 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用渗透教育。让学生在现实中体会道德的意义,在参与中提高道德教育意识。而强制性的灌输和考试只会增加学生的烦躁、疲惫、排斥等情绪的出现,德育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社会生活加深印象。当前学校德育最好的方法当属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作为学校德育的主导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德育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 在学业评价上,德育课必须有一套自己的考评制度。教学评估是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综合评定一定要力求公平、公正。考核的标准应包括学生的言行、老师的评价、学生互评、社会实践等共同纳入到学生评价中来。把课堂知识适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并作为学生德育评估的重要参考。 2.德育教师的选拔和教师在教学上的转变 在选择的德育老师时,不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具备优秀的品格。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德育教师才能更深刻的领会德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师的现身说法会激励学生对好品行的模仿学习。 同时,国家要成立专门的德育培训机构,对从事德育教育的老师进行专业系统的指导。让教师理解学生应达到的教育目标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对于道德教育上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学校应给与公开的表扬与奖励。 教学观上,要把“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教师要与学生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心理。对好的价值观给与鼓励表扬,不好的思想要耐心的规劝。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从而使学生向好的思想方向发展。教学中不能只依限于知识灌输,还可以利用专题片、教育录影带等视听材料增强教学效果。 3. 与时俱进,编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 我国思政课作为一门传授知识的科目,很少关注到教授的内容是否能帮助学生处理现实中的道德问题,也没有关注到学生批判思维的养成。而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直气壮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疑惑,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本领。学生只有从心底里信服了,才会更加主动的学习。 中国应该组织教育部编写正式的德育教材。只有政府看重了,才能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德育要确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目标,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要根据学习的规律,知识应由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每一个阶段都要有对应的学生年龄学习的内容。只有循序渐进的进行道德教育,才能使大中小学能够自然的衔接,彰显道德教育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教材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日常生活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教导学生。多从善待他人,关爱生命的层面入手。把个人幸福和社会生活相联系,谋求更优质的生活。 教材设置上, 教材内容的选择既要体现出我国民族特色,又要显示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不同发展目标。在社会迅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只有书本上的知识不断更新换代,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当前使用的教材中部分内容以日渐暴露出过时性,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地方。 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教材要内容规范,方法科学,操作具体有效。内容上要注重连贯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例如,在当前教材中应适当的增加必要的法律知识。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守法,不触犯法律。并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权利。编写教材时应该考虑把与学生有关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案例融入进课本中,并让教师做出详细的解释,必要时还应该播放法制视频或带学生参观法制展览。 (四)立足传统精华,广纳国外优秀经验 1. 追根求源,汲取儒家思想文化精华。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2000多年,优秀的道德伦理在民众心中积淀深厚。随着近几年孔子学院在世界遍地开花,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儒家思想中的人文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儒家文化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凝聚力。“仁爱”思想作为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仁者爱人的思想。其中“仁”是由“人”与“二”两个字构成,说明在社会中只有人和人之间学会了相处关爱,社会才会和谐美好,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人的事。在学校的与众倡导“仁爱”精神,能使学生学会团结互助和关怀他人的好习惯,在班级和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诚信”作为一个人修身立业的根本美德是学校德育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修养和品行上懂得做人要真诚不欺,表里如一,信守诺言。要让学生理解做人如果不诚实将给自己、他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除外,学校道德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明白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及时生活条件提高了。仍要坚持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中虽然有部分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还有很多思想道德放在今天依然有用。我们要批判的继承其中的合理部分,并注入新的时代内容,让它重新焕发活力。历史证明,抛弃优秀的伦理道德,社会就会弊病丛生。反之,国家就会兴旺繁荣。 2. 海纳百川,学习他国有用的经验。 道德教育单靠儒家思想作为思想后盾是不够的。随着网络全球化,社会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在发展德育时不能闭门造车,要广泛吸取他国成功的经验。发现其中的共性,比较差异去粗取精。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对待国外文化我们既要发现优秀文化中的共性,又要根据国情保留那些“积极、进步”的因素。目前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些方法,在中国学校德育的课堂上就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以下列举出的三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1)讨论教学法,即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就该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每个人提出不同的想法,通过比较,学生们通过排除比较,选择出最优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刻效果要优于教师单纯的讲解。 (2)价值澄清法是近来一直备受推崇的方法之一,它强调德育知识的获得不是靠教导,而是通过反省和行动澄清出结果。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好人价值选择能力,让学生在认识和思想情感上得到真正的提高。 (3)体谅教学,是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谅教学大体分为四个步骤,设置情境、角色扮演、表达意见、总结讨论。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能在关心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 (五)  刚柔并济,道德感染与法律威严相结合。 要提高国民素质,道德法制化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这点我们从新加坡身上就看到了成效。政府若采取一定强制性的手段进行干预,公民道德教育就会有条不紊的发展。 推行道德法制化的同时,还要注重情与法的结合。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道德说服为主,法律打击为辅。利用法律惩戒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同时,给道德品德突出的个人、集体进行登报表扬。 要把德与法结合,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大教育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3法的树立给民众敲响了警钟,让人人心中树立犯罪为耻的观念。当守法成为人民的,当人开始认同法律时,法律就会逐渐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准则。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4】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道德上的滑坡,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与功利主义有所抬头。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模糊不清,这使得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道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工程。要时刻警惕,不能掉以轻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摧毁一代人的灵魂也许只要几十年。新加坡在道德教育上取得的成效给我们带来了曙光,儒家思想中还有许多优秀文化需要我们充分挖掘并加以利用,并赋予它时代的意义。此外,政府还应该努力将学校学习的道德知识在社会上呈现出来,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符的奖惩标准,为学生创造坚实地外部环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和新加坡在儒家文化的态度认同上是一致的,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面临过相似的问题。而新加坡创造性的结合了学校、政府、家庭、社区共同培养学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中国在发展德育时也应该调用一切教育手段,借助社会多种渠道才能更好的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苏振芳主编.《思想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钟启泉等著.《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玄武主编.《比较教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黄书光主编.《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魏贤超,王小飞等.《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东西方德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唐爱民著.《道德教育范畴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戚万学等著.《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与思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9] 王凌皓, 张金慧. 《新加坡中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探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7,(3):38-41. [10]檀传宝等著.《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刘钢. 中国和新加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D].上海:复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2011年 [12]卢文洁.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研究与启示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2012年 [13]刘青青. 新加坡学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透析 [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哲学系,2012年. [14]陈曦. 《新加坡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13,(1):45-47. [15]陈石明.《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 东南亚纵横,2009,(9):61-64. [16]郭红军.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79-80. [17]夏家蠢 . 《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 学术交流,2019,(3):32-35. 致  谢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随着论文的收尾,意味着我的学生时代即将告一段落。这篇论文是与我的论文导师刘静老师交流后最终敲下了这个题目。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写出一篇有点意义的文字。虽然我学术水平有限,写出的文章难免粗糙或有不严谨的地方。 在这篇论文设计中,刘静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刘老师从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初稿校订,到最后定稿都给了我细心的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没有刘老师的帮助我没办法完成这篇的论文。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还得到了武平阳老师,李素梅老师的帮助,谨此一并表达我的谢意。在这短暂的求学时光中我还要感谢我的辅导员徐安银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是考研还是踏入教育岗位,我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学习。
/
本文档为【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中国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