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异质性

2017-12-23 13页 doc 30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异质性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异质性 作家作品研究? 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 创作的异质性 近些年来,对穆旦诗歌的研究成为浮出历史地表 的一道新风景.阅读穆旦的诗歌,我们惊异地发现,诗 人写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却蕴含着丰富而 新鲜的现代体验.在题材上,穆旦表达了对农民兵生存 状况的关切,在战乱中对人类存在以外超验的追寻等 富有现代意味的探索;在风格上,穆旦也尝试着用理性 节制情感,借西方诗歌的风格表达本土经验.穆旦推崇 而他自己也以其诗歌 奥登"写出一代人的历史经验,, 的异质性再现了他所身处的时代. 受4...
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异质性
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异质性 作家作品研究? 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 创作的异质性 近些年来,对穆旦诗歌的研究成为浮出历史地表 的一道新风景.阅读穆旦的诗歌,我们惊异地发现,诗 人写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却蕴含着丰富而 新鲜的现代体验.在题材上,穆旦表达了对农民兵生存 状况的关切,在战乱中对人类存在以外超验的追寻等 富有现代意味的探索;在风格上,穆旦也尝试着用理性 节制情感,借西方诗歌的风格表达本土经验.穆旦推崇 而他自己也以其诗歌 奥登"写出一代人的历史经验,, 的异质性再现了他所身处的时代. 受40年代特殊国内环境影响,当时的诗人多将诗 歌自觉地视为软性武器,是革命的号角与鼓点,就连诗 人卞之琳也在亲赴延安之后写出了风格迥异于从前的 《慰劳信集》,然而穆旦始终是个例外——他关注着民 生的疾苦,关注着民族的危难,但是,在他的诗行里,虽 有呐喊,但我们找不到时代"共名"的赤色;虽有痛楚, 但我们看不到生硬的眼泪.无论是"一个民族已经起 还是渴盼着救 来"的《赞美》,饱满到即将胀裂的《春》, 赎降临的《隐现》,这些诗歌所传达的个性生命体验,在 时空相隔的今天依然可以唤起我们阅读的共鸣与思 考.无论在思想的深度上还是在艺术的体验上,我们都 能借穆旦的诗歌为隧道,穿越西南联大的防空洞,胡康 河畔的原始森林,而抵达20~40年代的历史地貌. 一 , " 一 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诗歌的 生命意识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传统的农业国家.以农民为 代表的社会底层好像养育这个国度的泥土一样,他们 被置于社会漠视,自己默默地生默默地死,生命的新旧 更迭有如土地一年年翻起,轮种.在知识分子与作家眼 ?赵欣 中,这些底层民众是整个民族痛苦沉重的化身,是无知 无觉的存在,是需要被唤醒,被启蒙的对象.于是,在知 识分子与他们之间往往会形成这样一种单向度的关 系:他们只存在于书写中,其形象或被启蒙,或被神圣 化.在左翼文学的创作中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和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穆旦也关注着这些"沉 默的大多数"的生存.但是在穆旦和底层群体之间是一 种双向度的沟通.他们是穆旦诗歌题材之一种,而穆旦 在关注,书写他们的同时,也在心灵上不断拷问自己与 自己所在的阶层.因此,他的诗歌不是隔岸观火的"反 映",也不是无病呻吟的"歌颂",他真切地将自己和笔下 的那些"农民兵"联在—起,感同身受着他们的疲惫和苦 难,由此,穆旦看到了一个民族悠长沉重的命运,看到了 命运之下缓缓流动的生命之泉——在知识分子高高在上 的启蒙话语背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早在读中学时,穆旦曾写过一首《一个老木匠》,其 中有这样的诗句: 伴着木头,铁钉,和板斧 春.夏.秋,冬……一年地,两年地, 老人的一生过去了: 牛马般的饥劳与苦辛. 像是没有教给他怎样去表情. 也会见:老人偶尔吸着一枝旱烟, 对着漆黑的屋角,默默地想 那是在感伤吧?但有谁 知道.也许这就是老人最舒适的一刹那 看着喷着的青烟缕缕往上飘. 在劳作与贫困之间,老木匠坚忍地承受,没有呼 告,也无处呼告,但是老木匠并没有因为这贫苦的无止 ?作家作品研究 境就放弃了生活的尊严——"但有谁/知道.也许这就 是老人最舒适的一刹那"既流露出穆旦对老人心境的 想象,却也可以看作是对老人性格的合理推测. 穆旦尊重生命,尤其尊重那些以隐忍姿态默默生 活在社会底层的生命.他的诗歌反映底层人生活,其意 主要不在揭露或批判,而是从寻常的贫困与平淡中看 到坚忍的生存信念,发掘生活最质朴最简单的法则.对 于大多数底层人来说,"饥劳与苦辛"是年复一年要循 环一辈子的,宿命的安排无可更改,然而在这样绝望的 阴影下,老木匠还能找到抽旱烟的快慰,这快慰的弥足 珍贵,既映衬出现实的冷酷,却也表达了生的坚忍. 在穆旦40年代创作的诗歌中,关注底层民众的生 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1938年,长沙逐渐成为日军的袭击目标,北大,清 华,南开三校不得不迁往相对安全的昆明,t~JiN2o岁的 穆旦作为护校队成员与200多名师生一起徒步踏上 3500华里的迁徙旅程.这次长途跋涉对穆旦的诗歌创 作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目睹了乡村生活的 简陋,也亲身体会了这种生活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 他看到的景象与他所熟悉的"启蒙话语"的对比,向他 揭示了两者之间不可弥合的沟壑. 在军山铺.孩子们坐在阴暗的高门槛 上晒着太阳,从来不想起他们的命运…… 在太子庙,枯瘦的黄牛繁起泥土和粪香, 背上飞过双蝴蝶躲进了开花的菜田…… 在石门桥,在桃源,在郑家驿,在毛家溪…… 我们宿营地里住着广大的中国的人民, 在一个节日里,他们流着汗挣扎,繁殖! (《出发——三千里步行之一》) 这是穆旦的所见,这是任何神圣化或启蒙都无力 改变的现实."死在中国街道上是常见景象,而中国的 知识分子虚空地断断续续地想着."?因此,在《赞美》一 诗中,穆旦一面用倾其所有的热情与挚爱要拥抱那些 默默无言的生命,另一面则亳不留情地指出那些同情 他,鼓动他却无法改变他生存景况的人群——他并不 否认,自己也是那人群中的一员. 许多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时代的车轮正是从无数"他"的身上碾过,然而在 历史的书本里,我们却无从见到"他"的身影.不同的人 怀着不同的目的赐给"他"各种名词,可是谁也没有给 "他"带来真正需要的,他们都只是把"他"作为口号,活 动或者慈善表演的必需道具,投入了那个熔炉一般的 时代.也许《赞美》的本意并不是反省,但是当穆旦亲眼 看到了底层民众真实的生活与"名词"之间的距离,那 种三千里步行之初的轻松愉悦便全然消失了,他开始 以诗歌思考着底层民众的生存. 在1945年写就的《农民兵》中,穆旦将自己和自己 所处的群体也推上了审判席. 他们是工人而没有劳资, 他们取得而无权享受, 他们是春天而没有种子, 他们被谋害从未曾控诉. 在这一片沉默的后面. 我们的城市才得以腐烂. 他们向前以我们遗弃的躯体 去迎受二十世纪的杀伤. 美丽的过去从不是他们的. 现在的不平更为显然, 而我们竟想以锁链和饥饿 要他们集中相信一个诺言. 那一向都受他们豢养的 如今已摇头要提倡慈善. 但若有一天真理爆炸, 我们就都要丢光了脸面. 这里,"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广大的集合体,在穆旦 看来,"我们"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对他们的灾难,痛 苦负责,这种广义的审判虽不免偏激,但却折射出穆旦 对底层群体生命存在的尊重.他从一直被视为天经地义 的事情中看到习以为常的压迫与不平等,不免令人想起 鲁迅笔下的狂人从史册中看出仁义背后的"吃人",这种 自觉的反省姿态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异质性的,即使在 当下的语境中,这种反省带来的触痛也是强烈的. 对生命的尊重不是体现在有阶级,职业区别地对 待,而是一视同仁地尊重所有的生命.这是穆旦诗歌折 射出的他对生命意识的理解.因此,穆旦的诗歌会呈现 出与时代不合拍的迹象,那棱角分明的主体性不但刺破 了宏大叙述的"共名"之纸,也刺破了知识分子好为人师 的"启蒙"."……穆旦并不r咐?邴[}蓟只.……他已 经超越过这个阶段,而看出了所有口头式政勾庸俗"?. 特别是在经历了在赴缅甸抗日之后,穆旦的诗歌 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提供"名词"的政治意识了,野人山 的劫难让穆旦彻底感受了生的价值,这价值更衬出"名 词"的虚妄(诗歌《旗》尤其体现了这种虚妄).疲惫,苦 难,艰辛……这诸多的生命滋味虽无甜意,但它们是生 的证据,尊重生命也必须要尊重这些生命的伴随物.哪 里有绝对的超脱或者经验的穷尽呢?在这样的生命追 问中,穆旦走向了对超验的寻求. 二,"让我们看见吧.我的救主"——穆旦诗歌 的宗教意识 1942年,24岁的穆旦毕业于西南联大,并报名参加 了中国远征军,先是做随军翻译,后入2071Ji~,奔赴缅甸 抗日战场.?与战争的直面相对,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 穆旦对生命有了更深的体悟,从第二年起,那种早先荡 涤在诗歌中的,属于年轻的恢宏感消失了,穆旦过早地进 入了沉,在这充满质疑与寻找的沉中,—个与当时环 境颇不适宜的词汇出现在穆旦的诸多诗篇中——主. 1943年创作的《祈神二章》,《诗二章》;1945年写就 的《忆》,《甘地》,《先导》……直~1J1947年8月的《隐现》, 穆旦对超验存在的寻求与追问到达了最高点.在这些 诗篇中,"主"的形象并不是唯一的,有的是基督教传统 中的上帝,有的则是精神上可以引领穆旦的精神导师; 尽管形象不同,但诗篇中表达的情绪是相同的:战争以 其不可抗拒的残酷轻易摧毁了穆旦心中恢弘的,理想 层面的东西,"生活在可怕的梦魇里,/一切不真实,甚 至我们的哭泣/也只能重造哭泣,……我们的肃清/也 成了紊乱"(《诗二章》),所幸的是,穆旦作为诗人的那 个自我并没有因此而陷入虚无,他跳出了经验的藩篱, 转而向超验去寻找能够支撑其灵魂的精神支点. 如果我们能够洗涤 我们小小的恐惧我们的惶惑和暗影 放在大的光明中, 如果我们能够挣脱 欲望的暗室和习惯的硬壳 迎接他—— 他是静止的生出动乱, 他是众力的一端生出他的违反. o他给安排的歧路和错杂! 为了我们倦了以后渴求 原来的地方. 他是这样的喜爱我们 他让我们分离 他给我们一点权力等它自己变灰. o他正等我们以损耗的全热 投回他慈爱的胸怀.(《祈神二章》)? 其时局势的动荡使得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看不清未来 的方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穆旦也不例外,口 号式的政治主张早已在穆旦耶里破产,战争又让他看至了 无论正义与非正义,论证的过程总要用生命来祭奠一 这与穆旦对生命的尊重形成何等鲜明的抵触!他是尊重生 命的,更尊重那些承载困难依然挺拔的存在,而现在,这些 载与隐忍不过成了—场敲争的无意义注脚. 现实"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紊乱了诗人的灵魂,却 也激发了诗人心灵深处沉潜的信仰.当这种信仰一旦 获得释放,他必然将在现实中收获的失望全部兑换成 对宗教的充满笃信的希望.这种希望在长诗《隐现》中 被表达得淋漓尽致,甚至诗歌风格都一反穆旦以往理 性节制情感风格. 谢冕认为,"写于1947年的《隐现》是迄今为止很少 被人谈论的穆旦最重要的一首长诗"?.谢冕之所以称 《隐现》为"最重要的一首长诗",确实是因为我们从中 可见穆旦其时的心路历程.战争结束之后,穆旦的生活 一 直可用颠沛流离来形容,他往返于中国南北,为生计 奔波.正当在东北创办的《新报》开始给了他一些成就 和希望时,这份报纸竟然遭到了查封.?此时穆旦已近 30岁,古人"三十而立",在他的心中,他定然为这"而 立"的迟迟无法实现而忧心忡忡.现实与理想的截然相 反给穆旦的心灵增添了太多的迷惑,战争的无休无止 一作家作品研究 徒增流离,随着西南联大岁月的结束,外在的环境已经 无法提供一个可蚀亡,灵沉静反省的场所,宗教的宁静 成了当时穆旦能够凭借的几乎唯一的选择.在《隐现》 的开篇,诗人那一句"让我们看见吧,我的救主",已经 透露出他全部的内心境况. 我们认为真的,现在已经变假, 我们曾经哭泣过的,现在已被遗忘. 无尽的河水流向大海,但是大海永远没有溢满,海 水又交还河流, 一 世代的人们过去了,另一世代来临,是在他们 被毁的地方一个新的回转, 在日光下我们筑屋,筑路,筑桥:我们所有的 劳役不过是祖业的重复. 我们的心不断地扩张,我们的心不断地退缩, 我们将终止于我们的起始.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战争,朝向别人和自己, 太多的不满,太多的生中之死,死中之生, 我们有太多的利害,分裂阴谋,报复, 这一切把我们推到相反的极端,我们应该 忽然转身,看见你……(《隐现》) "穆旦对于中国新写作最大的贡献,照我看,还是 在他的创造了一个上帝.他自然并不为任何普通的宗 教或教会而打神学上的仗,但诗人的皮肉和精神有着 那样的一种饥饿,以至喊叫着要求一点人身以外的东 西来支持和安慰."?获得救赎的方式有很多,而穆旦终 于选择了转身向主的皈依,这在民族高于一切的40年 代不能不说是一种异质的选择.我们不能据此便以"虚 无"等字眼草率概括穆旦的选择——在这选择之后有 穆旦不为人知的对战争,对死亡,对生命绝望的深切体 会.从印度归来,穆旦似乎对于野人山经历已经"淡漠 而又随便"了,但在事情已经过去四,五年后,《森林之 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却暴露了人面临死神巨掌 蹂躏时的战栗.直面战场的冲击无疑太巨大了,这冲击 不但超过了一个诗人能够接受的范畴,甚至超出了一 个人能够接受的范畴,穆旦需要释放这沉重的死亡的 压力;现实无法为他提供这样一个场所,他只能将巨大 的虚无与压迫转身向那个超验的存在倾诉,唯有如此, 他的灵魂才可获得拯救,唯有如此,他的生命才有可能 重新和诗歌结缘.当晚年的穆旦经历了"文革"的磨难 重新提笔时,他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在诗歌中全无踪 影,太多的人惊异于那诗行中充盈的宁静安详,我想, 那注释就在穆旦写于40年代末的祈神感动中吧: 这里是我们被曲解的生命 这是时候了, 请你舒平,这里是我们枯竭的众心 请你揉合, 主呵,生命的源泉,让我们听见你流动的声音. (《隐现》) 三,穆旦诗歌的艺术异质性 除了在诗歌题材的选取上表现出其异质性外,穆旦 诗歌在美学风格上也具有同时代诗人不具备的异质性. 穆旦晚年在写给爱好文学的青年郭保卫的信中曾 谈到他对"中文白话诗"和"西洋诗"的看法:"白话诗找 不到祖先,也许它自己该作未来的祖先……西洋诗里 有许多东西还值得介绍进来.……使诗的形象现代生 活化,这在中国诗里还是看不到的."@穆旦自己正是以 其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尝试着将西洋诗"介绍"入中国 白话诗.具体说来,是以西方诗歌的诗体承载中国诗歌 的经验.这类工作虽不乏卞之琳先生等人从事,但由于 穆旦诗歌所传达的特殊经验,因而,同是尝试,穆旦诗 歌的美学异质性更鲜明一些.这也就难怪闻一多先生 在编辑《诗钞》时,会对彼时还是西南联大学生的穆旦 青睐有加. 穆旦诗歌美学上的特质之一体现在诗体上.在穆 旦存留的诗歌中有些是以诗剧的体式写成的,这些诗 剧并无先验性的角色设置,对话与争论都是诗人思考 的多角度体现.比较典型的诗剧有《森林之魅》,《神魔 之争》等.在这类诗剧中,诗人以双重或多重角色之间 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体验:如在《森林之魅》中,诗人设 置了"森林"与"人"两个角色,通过二者似有若无的对 话,凸现了人之有限在面对自然之无限时主体性的逃 逸;而《祭歌》一节则有模仿古希腊戏剧中合唱团角色 的意味,它的设置更增加了诗歌结构上的诗剧特点.此外,穆旦诗歌中还有一部分诗剧结构不甚鲜明,但可看 作诗剧的诗歌,如《华参先生的疲倦》,《防空洞里的抒 情诗》等.这种取消了角色的诗剧往往将多个人物的对 话杂糅于一处,没有直接引语的出现也无间接引语的 提示,在形式功能的背后,我们能够读出诗人对其诗中 人物所持的冷静的讽刺. 作家作品研究? 穆旦诗歌美学的另—特质在于其强{的理性节制, 这种节制常常造成穆旦诗歌内在的张力,也正是这种张 力透露了诗人在人生的过渡阶段思想的丰富与曲折.除 了为研究者经常提及的《春》,《诗八首》外,在《三十诞辰 有感》,《旗》等诗歌中,我们也能感受到穆旦诗歌的理性 张力.在《旗》中,诗人没有以我们熟悉的笔调挥洒"旗" 这一意象所代表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而是以隐 喻的方式折射着诗人对战争,荣誉的复杂的个人情感.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 战争过后,而你是唯一的完整, 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太肯负责任,我们有时茫然, 资本家和地主拉你来解释, 用你来取得众人的和平.(《旗》) 此节分明可见诗人对"旗"象征的口号与阶级的嘲 讽,而其后的诗句中却又流露以"旗"为传统意象寄托 的崇敬颂扬之意.穆旦笔下的"旗"不啻是一种超拔于 传统意象之上的抽象思考,它难以用二分法来框定,旗 的无主体性决定了它只能被动地代表执旗者的利益, 那么,被利用,被曲解便在所难免,这种随波逐流正与 其时不甚清晰的局势相符.穆旦非常注意诗歌的"发现 底惊异",即"不同于一般流行的看法,或出乎自己过去 的意料之外".这种对独特诗意的追求虽有些刻意,但 确实造就了穆旦诗歌恒久的生命力,"逃过了题材的时 间局限性"?. 一 时代有一时代的主题,不加节制的抒情虽可以 饱满诗歌的情感内涵,但当解读的特定时代烟消云散, 总不免无可奈何花落去;而穆旦将情感以理性过滤,在 这个冷处理的过程中,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都得到了沉 淀.借鉴西方诗歌的理性手法来传达中国经验的庞杂丰 富,这对穆旦而言,确实是一种充满探险意味的尝试. 不可否认,穆旦诗歌深受艾略特,奥登等西方诗人 的影响,这也正是王佐良认为穆旦诗歌"非中国"的最 显着特征.在论及影响研究时,有研究者却指出:"穆旦 的诗思经常不享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好多在我们 认为是原创的地方,他却是在移译,或者说,是在'用 事',也就是化用他人的成句".特别在论及奥登与穆旦 的诗歌写作时,将后者对"学习","知识","错误","真 理","历史"等词汇的集中使用认为是"穆旦并非原创, 而是出自对奥登的'技巧的学习"',甚至得出"穆旦照 搬奥登的技巧,有时到了与我们固有的写作和欣赏习 惯相脱节的地步".@ 一 位诗人对另一位诗人的欣赏固然会使其诗歌创 作呈现出模仿的倾向.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岁月里,几乎 所有的年轻人都对奥登的勇敢和传奇怀有极大的兴 趣,更不用说他们怎样翻烂了诗集贪婪地吞咽着西方 诗歌的营养;而这种青春的滋养必然会在同样青春的 诗歌中展现出来.但,我们应该看到,充溢在穆旦诗歌 中的西方词句并没有遮蔽中国经验的传达——因此, 这些诗歌说到底,依然是中国的诗歌,是诗人从本土生 活中提炼出来以诗句凝练呈现的自我体验:无论是对 广袤中国底层民众生活的体察,还是对战争残酷的感 受,甚至对宗教的渴慕与追问,无不是动荡岁月里一个 正在成长中的生命真实的声音.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的 中国经验的注入,才使得穆旦诗歌能够穿越半个多世 纪的时光隧道,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启发我们对中 国现代性的思考.重估穆旦,也是要建立在对穆旦诗歌 实绩的尊重之上的. 不可否认,穆旦三,四十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无法 忽视的异质性.这些诗歌的存在不但为我们传达了那 个时代的内心经验,也为中国诗歌形式发展提供了新的 尝试.距离穆旦写作的年代已有半个世纪之久,然而那 个处在人生过渡时期的青年在思想奔突中写下的诗句 依然让我们无法走出他"丰富,和丰富的痛苦"的世界. 注释 (?穆旦:《致郭保卫的信》,《蛇的诱惑》,珠海出版 社l997年版.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转引自《蛇的诱惑》, 珠海出版社I997年版. ??李方编:《穆旦(查良铮)年谱简编》,《穆旦诗全 集》,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此处引用的诗歌中,"o"为穆旦原文所用,替代汉语 中的感叹词"哦". ?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纪念穆旦》,《新世纪的 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江弱水:《伪奥登风格——重估穆旦》,《外国文学评 论)2003年.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
本文档为【浅论穆旦三、四十年代诗歌创作的异质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