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

2018-02-04 13页 doc 30KB 10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 其文化价值 海南研究——琼崖文史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筒谱》 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 周伟民唐玲玲 RESEARCH0NHAlNAN 海南岛回族,古籍中又称"番人",他们是一个有着虔诚信仰,善于经商而又十分团结的民族. 自唐宋以来,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海上香料之路的繁荣,"番人"络绎来到海南岛.《唐大和尚东 征传》:"冯若芳每年劫取波斯船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 西五日行.村村相次,...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 其文化价值 海南研究——琼崖文史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筒谱》 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 周伟民唐玲玲 RESEARCH0NHAlNAN 海南岛回族,古籍中又称"番人",他们是一个有着虔诚信仰,善于经商而又十分团结的民族. 自唐宋以来,由于海上交通的发达,海上香料之路的繁荣,"番人"络绎来到海南岛.《唐大和尚东 征传》:"冯若芳每年劫取波斯船二,三艘,取物为己货,掠人为奴婢.其奴婢居处,南北三日行,东 西五日行.村村相次,总是若芳奴婢之住处也."…《宋史?占城传》载:雍熙"三年(986),其王刘继 宗遣使李朝仙来贡.儋州上言,占城人蒲罗遏为交州所逼,率其族百口来附".《光绪崖州志》: "番民,本占城回教人.宋元间因乱挈家泛舟而来,散居大蛋港,酸梅铺海岸.后聚居三亚里番村. 初本姓蒲,今多改易,不食猪肉,不供先祖,不祀诸神,惟建清真寺."EaJ~_项记载,大体是本着明代 )本占城人……乃宋元间因乱挈家驾舟而来,散的《万历琼州府志》的记载:"(番俗 泊海岸,谓之番 村,番浦.其人多蒲,方二姓."[4]其他的记录大同小异,都是海南回族迁琼原因是由于战乱, 移民的方式是群体迁移而来,沿海岸线聚居在一起,俗称聚居地为番村或番浦. 回族聚居海南历史悠久.他们渡海落籍之后,现在多数定居在三亚回辉,回新二村. 据全国人 口普查统计,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是1706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是2116人,第三次 人口普查(1980年)是4135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是5695人;到1997年已上升为6148 人.他们绝大多数聚居于三亚市羊栏,其余散居于海口市,儋州市,万宁市,五指山市以及东方,昌 江,陵水等市县.他们在当地建清真寺,宗教信仰十分虔诚,有独特的生活习俗.有的回民以捕鱼 为生,目前多数从事商业活动,善于开拓;有的在政府中从事管理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十分活跃. 这是一个具有明显民族特质的群体.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海内外民族学专家们纷纷到三亚进行考 察调查,对于海南回族的历史和现状十分关注.马来西亚前首相阿都拉的外祖父哈苏璋,就是在 19世纪末从回辉村到马来西亚的.寻找海南回族的家谱,是十分引人关注的. 但是,海南回族的谱牒,很难寻觅.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到三亚调查后,在 他所着《海南岛民族志》中写道:"据闻因为近年来此地遭受到劫掠,大抵所有的家谱都散失了.据 他们说,他们的祖先在唐朝从西域(新疆)迁移来到中原地区,并在那里发展开来."[5而小叶田淳 在《海南岛史》中说:"我们调查回辉村民的系谱,知道他们已经相传九代到十代.就是说,早一世 纪之前,他们已经移住在这里,据住民的传说,也是如此.乾隆十八年立的正堂禁碑就在清真古 寺,这块石碑上刻着十多个三亚里土民的名字.刻在最前面的那个蒲儒嵩,从海家的祖先蒲尚志 数起来是第四代,他是一名监生,而且注明他是当地'劝教领袖',也是当时村民中的 有力人物.这 一 部落,大体上都编在第十甲,每甲似乎根据亲族发派而构成的.海家属于第十甲,像 同样属于第 十甲的江家的祖先蒲尚舜和蒲尚圆(蒲是后来自己报的姓)和海家的祖先蒲尚志, 好像是兄弟,也 新东方2009.12圃 好像是近缘而属于同一世代的.总而言之,根据谱 系,或者依据住民的彼此传说,明朝末年的时候,从 别处移住到这里的,那是的确的事实."[6这样看来, 小叶田淳20世纪40年代初在三亚回辉村看到了回 族的族谱.后来,小叶田淳又写了《海南岛回教徒的 村落回辉村考》一文,其中又说:"有题为《通屯宗谱 全》(即《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的记录,我从刘贤 遵氏那里借阅者,有中华民国30年(1941年)3月初 8日吉日的日期标示.不过,这个日期可以说是刘氏 誊写的日期,估计原本应当在此数年前编成."_7可 见,在小叶田淳写《海南岛史》的时候,他已经见过 《通屯宗谱全书》.他的记载说明,在明,清直到抗日 战争时期,三亚回族一直保存有完整的记录各姓氏 的族谱. 笔者于2002年到三亚回辉村参加古尔邦节,拜 访老阿訇蒲贵才,询问回族的族谱.蒲贵才说:"过去 是有的;但这份族谱在刘贤遵手上.刘是回辉村一位 校长,1947年参加广东回族俱进会时,他把整部 族谱寄给广东回族俱进会会长熊振东,后来熊会长 迁往台湾,回辉村族谱从此就失落了."当时老阿訇 得知笔者即将到台湾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特写下委 托书,希望笔者在台~T=q-找熊振东.但笔者到台湾 后,宝岛人海茫茫,何处寻觅!只好失望而归.到广州 再打听,都说刘贤遵,熊振东已仙逝,此事就作罢了. 不意在2003年初,笔者到香港中文大学参加一次学 术会议,居然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中找到《崖县三 亚港回族通村宗谱》.而后来又读到张兴吉教授翻译 的小叶田淳《海南岛回教徒的村落回辉村考》一文, 知道小叶田淳所看到的《通屯宗谱全书》与此谱相 同.笔者把得到的《回族通村宗谱》复印一份,送给回 辉村老阿訇蒲贵才.他万分高兴,IN-望多年的族谱, 终于失而复得了[8]. 蒲贵才阿訇得到这份族谱后,当晚召开了村民 大会,许多人家终于在族谱中找到自己祖先的记录, 有的人已"出番"到马来西亚.于是,笔者又联系马来 西亚槟城海南会馆会长林秋雅女士,由她邀请回辉 村里移民到马来西亚的家族后代到马来西亚寻根问 祖;这个寻根团有18人,笔者也随团探访.在马来西 亚,他们有的找到自己的亲属,有的在墓园找到自己 亲人的坟墓,在墓园里做礼拜;特别是首相阿都拉的 祖居,两个国度的相同lfll_统的后裔相拥抱,场面极其 热烈.在马来西亚的日子里,受到几十年不见面的异 国亲人或亲人下一代的热情欢迎,当时马来西亚的 —_J22l!!!QQ旦!】至 各大报每天的版面上,都登上这一寻根团的行踪及 访问记.笔者替他们找到这份族谱,获得了回辉村人 民的热情谢意. 这是《通村蒲氏简谱》又称《通屯宗谱全书》的失 而复得的过程;笔者为能够帮助海南回族找回族谱 而感到惬意,这也是笔者近20年来搜集海南家谱所 遇到的一桩乐事. 1998年,马建钊主编的《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 编》,选编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四川,云南 等南方地区回族族谱,独独没有海南回族族谱;编者 在《后记》中指出,海南省因各种缘故,未能收集到回 族的族谱或家谱,仅刊录姜永兴的《海南回族谱牒 考》一文.姜文中说:"基于三亚回族民间已较难搜觅 ,摘引具有叙谱价值的民间材 到遗存的谱牒,下面 料,如姓氏,墓碑,藉以对族谱予以补阙."于是作者 仅能在海南回族姓氏状况,回族墓碑材料所反映的 文化变迁以及《南海甘蕉蒲氏家谱》《海氏族谱》等寻 找海南回族的某些历史踪迹.由此看来,笔者所发现 的这部《通村蒲氏简谱》的确是填补了海南回族谱牒 的空白. 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家谱.从这部族谱中,可以让 海内外研究回族的学者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考察海南 回族的历史.所以笔者认为,这部简谱失而复得,具 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 ,本谱可据以上承《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的lilt 脉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对于研究中国回族的价 值极其重要,因为学术界据这部家谱可以探讨回族 的起源以及回族在其形成过程中与蒙,维,汉等民族 的关系;是故,近年一经发现,即刻受到学术界的广 泛关注.罗香林曾据《三亚港蒲氏简谱》写出了《海 南岛蒲氏回教徒考》一文;这篇文章,是因为读到这 部简谱受到启发而写成的.开篇写道:"海南岛崖县 三亚港有蒲氏回教徒千余人,聚族而居,且多改称 海,哈,刘,高,金,李等姓.笔者近日获见其简谱,亦 载其先世自海外所人籍.惟是否与蒲寿庚为同一族 派,则一时未能考定."又说:"崖县《三亚港通村蒲氏 简谱》为民国十一年三亚村回教徒刘贤遵所摘抄.该 村刘氏:N-N氏所改称,丁口颇盛.刘贤遵毕业于崖县 中学,在该谱列第九世.此谱虽甚简略,然明揭各家 改姓情况,亦原始资料也."[1o]罗香林所读到的这部 简谱,就是从熊振宗手上借来的.他说:"近者复发现 广东各地蒲氏,其上世亦多与阿剌伯系统有关.辗转 搜访,复得熊振宗先生代为借得海南岛崖县《三亚港 通村蒲氏简谱》钞本."_l罗香林为了研究蒲寿庚而 苦觅《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回族蒲氏移居中国,现 有资料所能清晰地叙述到的远祖是蒲寿庚.蒲寿庚 在宋末元初显赫一时,是一位善于海上贸易的巨富 商贾,曾寓居占城,后定居泉州并为泉州太守.由于 他精于开展海外香料贸易,致家产巨万,家僮数千. 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海盗袭击泉州,他协助官 府击退海盗,累官福建安抚沿海都制置使,掌管福建 沿海的军事与政务,成为宋元交替问举足轻重的人 物.宋亡后,蒲寿庚降元,任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 郡,他极力招怀南海诸国.元朝得以海外互市,蒲寿 庚功不可没.这是蒲氏祖先的第五代人物,说明蒲氏 移居内地在宋代已很显赫.蒲氏本立堂宗迁琼始于 明朝,丁国勇标点的《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中载: 四 乐 善 下 另 有 图 蒲氏本立堂宗支图 柏 谷 下 另 有 图 次 7k 开子 莪居 蔓儋 房H 长 星 厶 琏 嗣琛 这里,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彦民次子杰之子"居儋 州,开莪蔓房"一事.在《南海甘蕉蒲氏家谱》中有《甘 蕉蒲氏二世祖彦民公传》,记其人学优弗仕,善文词, 翰墨丹青,经术湛深,行谊清高,蕴藉唐宋词赋.与名 士梁仲兴等重建"白云诗社","上以继先世t2,泉之家 学,下以开南园五子之前矛".有子四人,长日俊,次 曰杰;"杰妣何氏,生子日盛,字玉业,居琼州府儋州. 开莪蔓房"…!.由此可知,明朝蒲姓入琼始祖为蒲俊, 蒲杰,"皆贸迁琼州".他们落籍儋州后,世代子孙有 海南研究——琼崖文史 RESEACHoNHAlNAN 的已经汉化,获得功名.在该书《恩荣谱》中,有"支分 琼州府儋州莪蔓房历世太高曾伯叔祖,伯叔,兄弟, 侄恩荣谱"一节,其中记录崖州一项. 崖州:文绣,庠生.攀桂,武庠.时光,朝镇,岳泰, 长流,向荣,口贡生.其谏,恩九品.侯邦,其量,俱修 职郎.世宗,袁温,元瓒,际远,孔茔(莹),岳带,石养, 发千,才举,衍昭,俱九品寿官.焕文,亮采,益雅,俱 六品军功.庆星,应麟,贡生.锡瑶,本正,本俊,俱业 儒. 这里所载人物,可以在《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 中找到一些人的踪影.如"文绣":"四甲仍称蒲家之 另一系统四传有'文秀…;攀桂:"四甲改称刘家之蒲 氏系统五传有攀桂",等等.所以说,这部《三亚港通 村蒲氏简谱》的获得,可以进一步追溯三亚回族上承 1El-蕉蒲寿庚血脉.这两部回族家谱,起到了上下承接 的互补作用. 二,明证三亚回族的历史 三亚回族的来源,是从海南岛上万宁,陵水,儋 州各地不断迁移而聚居在一起的,笔者在回辉村作 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有的老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从 儋州来."在笔者所获得的《简谱》中,已缺序言部分, 仅有自一至十的十甲系统表.而在罗香林的《海南岛 蒲氏回教徒考》一文论证过程中,征引了该谱牒的序 言的上半段: 窃维朝廷有尊祖敬宗之典,而乡间岂无报本追 这之明裎?盖王者孝治天下,而四海为一家.只此诚 敬之流贯圣人,仁育万物为一体.自四民换唐兵卒, 传入中国以来.起于唐宋元明清,都有号名,日清真 寺.其寺专作典礼.五时祈醉开天辟地真主,感谢负 阴抱阳之形.大则明其亲义.别序信之理:小则统其 吉凶军宾嘉之则.自宋朝年间,原有十二只船,被风 漂流.到崖州居住…… 又记下半段云: 臻明朝,因黎叛,官府追迫粮税,多逃散各处,如 儋州,万州,琼州,三亚等圩,居住安身.历代之后,三 处反教难劝,为明末之时,三亚被西黎大叛破过.自 兹至于成丰八年间,十月二十二日卯刻.惨遭陵水停 匪,沟通熟黎起事,劫杀不休,焚烧殆尽,人死无数, 尸横遍野.自旧以徂今夏,日栖宿海坡,居住山林,苦 似捕蛇,患同蹈火,惨天愁地,无路可诉.迨至九年四 月间.幸获崖州八图绅士各先生,闻听伤惜,出膏火 会款,铜钱一百串,借与三亚分派,雇请乡勇,剿捕黎 新东方2009.12团 匪.越至六月间,各村峒黎匪,惊惧招安.各人方可得 旋归,修造房屋,以安百姓为务.而人丁淡薄.逃散往 星加坡,安南,番邦等埠,聚众成家,死活都有一百余 名.而三亚人弱空虚,民贫地瘠,捕采海面为业.复归 原样. 这篇序言,可以印证今日三亚羊栏回民聚居回 辉,回新二村的历史.回族自唐传人中国,宋时已漂 移到崖州,后因海南西部明朝黎乱而逃散各处,清代 咸丰八年至九年间,聚居三亚海坡一带,而形成目前 凤凰镇羊栏回辉,回新二村. 序中所说的海坡,在今三亚湾海边,这一带有回 族墓地多处,已成保护地带.回民经常在海坡海边拉 网捕鱼,也是他们的生活习俗.这也即是序中"捕采 海面为业"的说法.在回辉村东清真寺里,有一块镌 于乾隆十八年(1753)的《正堂禁碑》,碑文是回族蒲 儒嵩等呈状与徐翰琏互控海面一案的判语,可以看 到回族先民渔业活动的历史印痕.引证《简谱》序言 及谱中人物,三亚回族历史已历历可见. 三,简谱记载了三亚回族移居海外的信息 回族从海外落籍三亚后,当年又因生活困苦而 移民海外.上引序言中已说明,因"人丁淡薄,逃散往 星加坡,安南,番邦等埠".谱中的十甲内容,以每一 甲为单位收集一个从蒲姓改为他姓的家谱.从各甲 家谱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亚回族的移民状 况.如: 1.一甲及二甲改称高家和庄家之蒲氏系统:以 蒲茂华改称高姓,蒲茂林改称庄姓,在蒲茂华系统 中,六传位仁去番邦,佳义去番邦,七传文光去番邦, 八传少芳亡于番邦,九传望杨亡族外,步云去番邦. 蒲茂林生三子改称庄姓,九传宗兴去番邦,少松亡于 番邦. 2.四甲改称刘家之蒲氏系统:八传生瑾,生珠去 番邦. 3.四甲改称杨家之蒲氏之系统:六传发祥去番 邦. 4.七甲仍称蒲家之系统:六传元魁去番邦. 5.九甲仍称蒲家之系统:五传德瘠去番邦,七传 国辉去番邦. 6.九甲改称哈家之蒲氏系统:传书章(合旨)居 住南洋槟榔屿. 7.十甲改称江家之蒲氏系统:十传岳衡往番邦, 岳嵩往番邦,岳崎亡于番邦. — _J24lQNT2009.12 8.十甲改称海家蒲氏系统:九传文达死在南洋, 十传孝良去番邦,孝惠去番邦.德岜死在番邦. 9.十甲改称傅家之系统:七传德恩去番邦. 如此等等,可见当年三亚回族移民到东南亚的 丁口甚众. 四,三亚回族继承回民游学各地的传统 回族人离开三亚出发到全国各地去游学,有些 死在他乡,行踪在简谱中也有详细反映,如: 1.二甲改称哈家之系统:始传蒲成彭,七传国仕 广西出学,国明四川出学. 2.四甲改称刘家之蒲氏系统:八传茗松广西出 学,新生湖北出学,九传贤才云南出学,贤斌安徽出 学,贤道云南出学. 3.四甲仍称蒲家之系统:八传鸿昌外江游学. 4.五甲改称李家之系统:六传明碹陕西出学,七 传振馨,显仁广西出学,振模湖南出学,振文陕西出 学. 5.九甲仍称蒲家之系统:七传国辉游四川省. 6.十甲改称海家之系统:六传富润陕西出学,七 传天龙陕西出学,八传麟发游陕西省,九传文莫安徽 出学,文灿,文烂陕西出学.十传鸿均南京出学,德惠 死在直隶省,德恭在奉天省,崇珠湖南出学. 7.十甲仍称蒲家之系统:二传元良河南出学.三 传训嘉陕西出学. 8.十甲称为张家之系统:炳荣山东出学,其子宏 4-湖北出学. 9.十甲称为赵家之系统:三传德溥河南出学 10.十甲称为汪家之系统:永兴青海出学. 11.十甲称为哈家之系统:应亮南京出学. 12.十甲称为杨家之系统:启豪甘肃出学,中清 河南出学. 在游学各地的人群里中,其中十甲改称海家之 系统六-f#富润陕西出学,据故宫博物院出版《清代文 字狱档回民海富润携带回字经及汉字书五种案》中 所载,在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羊栏回族曾发生一 起"携带经书案"的文字狱. 海富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从崖州启程,北 上求学,沿路传经,途经桂,湘,鄂,陕及西北回族地 区.带回经书21本,经过桂林被拘捕,巡抚朱椿上奏 折告富润谋反,并派人到崖州海富润家搜查,同时拿 解与海富润有交往的"案犯",一时间各地风声鹤唳, 回民中人人自危.最后,因乾隆下旨免罪才告结束. 这是清代文字狱的一次有关回族的大案.这部简谱 中也记录了海富润陕西出学的状况. 五,从简谱中可以了解到回族参加科举考试的 盛况.中举者颇有其人;而且做了官,可见回族对汉 族文化的逐渐认同 1.一甲改称高家之系统:六传位明为监生. 2.二甲改称哈家之系统:五传应慧为例贡. 3.四甲改称刘家之系统:七传必恭为监生,八传 茗崧为监生,生辉为武生. 4.五甲改称李家之系统:五传子英为监生,六传 春芳为监生,春生为监生. 5.十甲改称海家之系统:八传士明,麟玉,麟昭, 廷筠皆为监生,九传文辉为监生,大兴为例贡,八传 廷洁,九传文谟,文灿为武生,文绣为附生,十传德宏 入翰林院. 6.十甲改称傅家之系统:七传怀义为监生. 7.十甲仍称蒲家之其余系统:启昌为例贡. 六,提供了蒲姓分支改变不同姓氏的资料 笔者在回辉村进行田野调查时,老阿訇蒲贵才 告诉笔者:回族都姓蒲,以前有一种传说,说是当祖 先从海上登岸时,语言不通,岛上人问及姓氏,回民 听不懂,可当时肚子饿,都回答:"哇哺,哇哺!"即肚 子饿的意思.岛上人听后即以为说"蒲"(谐音).因 此,回族也就姓"蒲"了;但是后来因兵荒马乱,四处 谋生,经过了多少代,随着地方汉化的状况,因此有 的又改变了汉姓. 这个简谱,也告诉世人回族蒲氏改变姓氏的事 实.如改为高,庄,哈,陈,刘,杨,金,李,江,海,傅, 米,马,张,赵,江,苗,汪,金,于,许等.这种变姓现 象,客观上调适了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在简谱中,一共分为31项,三亚回族族群又分 为十甲,在十甲中有21个姓氏,说明回族中不同的 支派,这些支派代表了不同亲属的血缘关系. 七,提供了三亚回族的宗教信仰特别虔诚,族群 十分团结的历史原因 直到目前为止,海南三亚回族经常有人到麦加 朝圣,经历了多少代子孙,其宗教信仰不变.这份简 谱是从明末清初其迁琼始祖写起,始传者如蒲茂华, 蒲茂林等,每姓都有一名迁琼始祖,每姓又录下十代 海南研究——琼崖文史 RESEARCHoNHAlNAN 的各代姓名,这十甲中的人物,又注明去麦加朝圣, 汉文记为"合旨"或"哈只".如九甲改称哈家之蒲氏 兄弟书文,书章,十甲改称海家蒲氏的麟魁,文明,十 甲改称傅家之蒲氏怀义,德光,十甲改称米家之蒲氏 如玉,十甲仍称蒲家之振龙,十甲称为赵家之赵凤 仪,十甲称为江家之江朝栋等,都到过麦加朝觐,而 简谱中均有记载.这种朝圣传统,一直继承到现在, 也因此强化了回族的宗教信仰观念. 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的失而复得,为海 南三亚回族历史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原始资 料,俾使今后撰写回族史的专家们,再不会因海南地 区资料缺乏而忽略不提. [参考文献] [1](日)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M].北京: 中华书局,2O00:68. [2]元脱脱,等.宋史[H].卷489:外国五?占 城. [3](清)张嵩,邢定纶,赵以濂,等.(光绪)崖州 志[H].卷一:舆地志?风俗. [4]欧阳灿,等.万历,琼州府志[H].卷三:地理 志?民俗. [5](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M].中国科学 院广东民族研究所编印,l964. [6](日)小叶田淳.海南岛史[H].张迅齐,译. 台湾:学海出版社,1979:310-311. [7](日)小叶田淳.海南岛回教徒的村落回辉村 考[J].日本天理南方文化研究会编.南方文化, 1976(3).张兴吉译稿为稿本,未发表. [8]周伟民,唐玲玲.马中人民血脉连[N].马来 西亚吉隆坡,南洋商报.2004-07—18(4);王献军. 海南回族的历史与文化[M].海口:海南出版社, 2OO8:1OO. [9]南海甘蕉蒲氏家谱[M].丁国勇标点.天津 古籍出版社,1987(12);蒲寿庚传[M].罗香林.台 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5(6). [10]罗香林.蒲寿庚传[H].台北:中华文化出 版事业委员会,1955. [11]南海甘蕉蒲氏家谱[H].91,146.该书第 9页"杰子玉璞",应为"杰子玉业". (作者系海南大学教授) 新东方2009.12圜
/
本文档为【海南《三亚港通村蒲氏简谱》失落、复得及其文化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