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越绝书》作者考辨

2017-12-13 27页 doc 50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2974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越绝书》作者考辨【doc】《越绝书》作者考辨 《越绝书》作者考辨 第25卷第4期 2005年8月 绍兴文理学院 JOURNALOFSHAOXINGUNIVERSITY Vo1.25No.4 Aug.2005 《越绝书》作者考辨 张仲清 (绍兴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宋代以后,《越绝书》作者为子贡(或子胥)的传统说法得到了质疑,明代杨慎用析隐语法定为东汉袁 康,吴平,清钦定《四库全书》袭杨慎之说,似乎成为定论,但质疑之声不绝.我以为,《篇叙外传记》的最后一段所 谓的隐语文字可能是宋代以后丈人所加,《越...
【doc】《越绝书》作者考辨
【doc】《越绝》作者考辨 《越绝书》作者考辨 第25卷第4期 2005年8月 绍兴文理学院 JOURNALOFSHAOXINGUNIVERSITY Vo1.25No.4 Aug.2005 《越绝书》作者考辨 张仲清 (绍兴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宋代以后,《越绝书》作者为子贡(或子胥)的传统说法得到了质疑,明代杨慎用析隐语法定为东汉袁 康,吴平,清钦定《四库全书》袭杨慎之说,似乎成为定论,但质疑之声不绝.我以为,《篇叙外传记》的最后一段所 谓的隐语文字可能是宋代以后丈人所加,《越绝书》"戍非一人". 关键词:越绝书;作者;成非一人 中图分类号:K22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oo5)04—0005—10 《越绝书》的作者问题是一个难以厘清,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2003年11月,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绍兴召开,期间,有幸聆听了浙江大学历史系仓修良教授对《越绝书》作者问题的阐说,他认为,现行《越 绝书》把作者定为东汉的袁康,吴平,其实是不对的,历史上并没有袁康,吴平作《越绝书》的记载,也没有袁 康,吴平的踪迹可寻,袁康,吴平是属于"子虚乌有"式的人物.仓先生嘱我写一篇文章加以澄清,以免以讹 传讹.细味仓先生所嘱,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越绝书》的作者问题确实有澄清的必要;二是以绍兴人说 绍兴事,首先在绍兴防讹,或许更有影响力.然而,我对于《越绝书》,大都是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而已,就 书的本身并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再说,专家们尚且争论不休的问题,哪有我班门弄斧的余地.遵命之 作,目的在于澄清,离研究甚远. 一 ,历史上对《越绝书》作者之研究种种 正如李步嘉先生所说,《越绝书》的成书年代与作者研究是自唐朝中叶时起一千数百年以来《越绝书》 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历史上对于《越绝书》作者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 子贡所撰;有的说是伍子胥;有的说是战国时人所为,后人附益增删而定;有的说是东汉袁康,吴平,但不同 意的也很多.大致在元朝以前的官修书目,均把《越绝书》的作者说成"子贡撰","或日子胥".中唐以后的 一 些学者已经对此提出了质疑,到了明代,杨慎用析隐语的方法认定《越绝书》的作者为袁康,吴平,影响甚 远,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用了杨慎的说法,似乎成为定论,但质疑之声仍然不绝. 下面我且将历史上于《越绝书》作者问题的不同说法作一归类整理. (一)子贡或子胥说及对此说的质疑 子贡和子胥是春秋末期人,把《越绝书》的作者说成是子贡或者子胥,大概来自《越绝外传本事》篇,篇 中有"或以为子贡所作","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之语.因此古代文献目录在着录《越绝书》时,就把作者说 成子贡或子胥. 最早着录《越绝书》的目前所知为南朝梁时阮孝绪的《七录》,其书已亡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张守 节《正义》日: 《七录》云《越绝》十六卷,或云伍子胥撰. 而《隋书?经籍志》在着录《越绝书》时称: 《越绝记》十六卷,子贡撰. 此后,《旧唐书.经籍志》称"《越绝书》十六卷,子贡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子贡《越绝书》十六卷".《宋 ?收稿日期:2005—04—08 作者简介:张仲清(1955一),浙江诸暨人,绍兴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6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25卷 史?艺文志》小心一点,说"《越绝书》十五卷,或云子贡所作". 其实,即便《越绝外传本事》篇中的"或以为子贡所作"或"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本为推测之辞,作者 为谁并非确定,而此后官修史籍因袭未定之说,就经不起推敲了.所以到了唐朝中叶以后,就有人提出了 质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司马贞《索隐》云: 按:《越绝书》云是子贡所着,恐非也.其书多记吴越亡后土地,或后人所录. 宋朝学者更进一步提出了怀疑意见.《战国策?楚策四》姚宏注: 《越绝书》,《隋经籍志》称为子贡作.今杂记秦汉事,疑后人所羼,不敢尽信.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云: 秦《越绝书》,《隋经籍志》云子贡作.其书杂记秦汉事,疑后人所羼.[】(p2) 王尧臣《崇文总目》也称《越绝书》十五卷"子贡撰,或日子胥.……又载春申君,疑后人窜定".(2](p22黄震 在《黄氏日抄》卷五十二亦云:"(《越绝》)……谓子贡所作,又疑子胥所作,而所载乃建武二十八年,何其自 为矛盾耶?"(p23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宋学者虽然还没有完全否定《越绝书》的作者为子贡(或子胥)的 说法,因此也没有去寻找足够的证据来《越绝书》的作者到底是谁,但"后人所羼""后人窜定""不敢尽 信"的观点,动摇了此书为子贡或子胥所作的传统的说法.直到陈振孙(宋人)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 史类》中提出该书"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的观点之后,得到了明代以后学者的赞同,《越绝书》 的作者为子贡或子胥的传统说法基本否定. (二)战国后人所为汉人附益说及质疑 前面所说,唐宋许多学者对《越绝书》的作者为子贡或子胥提出了怀疑,并提出了"后人所羼"的观点, 但这"后人"是什么时代的人,没有明确交代.唯陈振孙提出了《越绝书》为战国后人所为汉人附益的说法, 他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五《杂史类》中说: (《越绝书》十六卷)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 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叉附益之耳.[】() 陈振孙在这段话里包含了几层意思:首先说明《越绝书》"无撰人名氏";其次,明确否定了此书以子贡为作 者的传统说法;第三,根据书中"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建武二十八年"的情况,指出该书是"战国后人 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陈振孙的这一说法得到了明代以后学者的赞同. 明代的张佳胤在《越绝书?序》中说: 《越绝》名实群籍,辨者非一,成无核焉.书盖古而未考,按载多吴越事.《崇文总目》为端木 赐作,尤非.……兹书及秦汉,陈氏谓战国人所为,汉人从而附益,似矣.[](pll7)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讹下》云:"《越绝书》十五卷,称子贡,亦日子胥,并依托也.……"接着 他在《少室山房笔丛续编?艺林学山六》中根据杨慎析隐语的提示,称: 盖其书东汉人本《伍子胥》而润色之也.……岂东汉越中文士以子胥杂家之旧,而附益以句 践,种,蠡之事,会为此编,易名《越绝》乎?……'维子胥之述吴越,以事类,以晓后世. 着善为诚, 讥恶为诚(诫).洎后温故知新,述畅子胥,以喻来今'等语,则子胥旧有是书,述吴越杂事,而后人 温其故典,而述畅之,以传于世,意旨甚明.[](p237) 这里胡应麟虽认为《越绝书》本于《伍子胥》,但他进而肯定是"东汉越中文士以子胥杂家之旧"而"润色", "附益",接受了陈氏的说法. 清钱培名即以杨慎的隐语说来说明陈振孙的观点,他在《越绝书札记?序》中说: 其撰人或云伍子胥,或云子贡.《四库全书提要》据《篇叙篇》,断为会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 所定.……然《篇叙篇》于子贡,子胥已不能定.其云'记陈阙说,略有其人',叉日'文属辞定,自 第4期张仲清:《越绝书》作者考辨7 于邦贤',则袁,吴止为之论说.疑外传诸篇是其所作,非即原着《越绝》之人.《本事》篇日:'《越 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陈振孙日'盖战国后:,-gr为,而汉人附益之',斯得其实矣.【]'啪 钱培名认为,《越绝书》的作者,从《篇叙篇》看,于子贡,子胥"已不能定",而袁康,吴平也"止为之论说","疑 外传诸篇是其所作,非即原着《越绝》之人".原着《越绝》的作者,应该是"吴越贤者",亦即陈振孙所说的 "战国后人".这样,钱培名将现行《越绝书》的"记陈阙说"者(战国后人)和"文属辞定"者(汉人——袁康, 吴平)作了调停,从而说明陈振孙的观点"斯得其实矣". 近代学者徐益藩对陈振孙之说十分佩服,认为"陈氏振孙之见,乃亘古而不祧"(《越绝考》).余嘉锡 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考证《越绝书》的作者时也说: 自来以《越绝》为子贡或子胥作者,而如《提要》及徐氏说(徐时栋《烟雨楼读书 记》),以为纯出 于袁康,吴平者,亦非也.余以为战国时人所作之《越绝》,原系兵家之书,特其名姓不可考,于《汉 志》不知属何家耳;要之,此书非一时一人所作.《书录解题》卷五云:'《越绝书》十六卷,无撰人名 氏,相传为子贡者,非也.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斯言得之矣. 陈振孙的观点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和支持,但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他的"汉人附益"说提出了不同 的看法.有人根据《越绝书》中的类晋骈体文语句及汉以后建置沿革,认为《越绝书》可能是六朝时人所为, 如明朝的陈垲,他肯定了杨慎的袁康,吴平说,说"东汉去古未远,残编遗事,固当不泯.缀辑而成之,语虽 质,犹近于古".但同时认为"独'祸晋之骊姬,亡周之褒姒'八言也,不类,盖六朝之先驱也"[](,传达出 了《越绝书》可能是六朝人所作的信息.比较明确地提出《越绝书》为晋代人作的是清代学者马与龙,司马 彪《续汉书?郡国志四》"扬州?会稽郡?诸暨县"条下刘昭注:"《越绝》日:兴平二年分立吴宁县."王先谦集 解: 惠栋日:'韦昭云:有句无亭.注:《越绝》日兴平二年,《越绝》无此文,传写误也.'马与龙日: '据刘注,《越绝》晋代出.'【加](p243) "兴平"是汉献帝的年号,"兴平二年"为公元195年,已是东汉末年.刘昭注引的《越绝》文,惠栋以为今本 《越绝》并无此记载,应该属于传写之误.而马与龙不同意惠栋的说法,他根据汉唐地理沿革,认为"据刘 注,《越绝》晋代出". 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归纳的"伪书鉴别十二公例"第六说: 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例如《越绝 书》,《隋 志》始着录,题子贡撰.然其书既未见《汉志》,且书中叙及汉以后建置沿革,故其书不唯非子贡 撰,且并非汉时所有也.【?](p244) 此说对后来研究者的影响也颇大.但梁氏此说意在说明如何鉴别伪书,对《越绝书》"叙及汉以后建置 沿革"的具体内容并未述及,因而没有马与龙的直接和明确. (三)袁康,吴平说及质疑 宋陈振孙提出战国后人所为汉人附益说,给以后的研究者平添了许多回旋的余地.其中最有代性, 影响最大的要数明代杨慎的袁康,吴平说,他用析隐语的方法破解了《越绝书》作者之谜.杨慎《杨升庵全 集》卷十云: 或问《越绝》不着作者姓名,何也?予日:姓名具在书中,览者第不深考耳.子不观其绝篇之 言乎?日:'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来东征,死葬其乡,不直自斥,托类自 明.文属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此以隐语见其姓名也. 去其衣乃袁字也,米覆庚乃康字也.禹葬之乡则会稽也.是乃会稽人袁康也.其日不直自斥,托 类自明,厥旨昭然,欲后人知也.文属辞定,自于邦贤,盖所共着,非康一人也.以口承天,吴字 也.屈原同名,平字也.与康共着此书者,乃吴平也.不然,此言何为而设乎?或日:二人何时人 也?予日:东汉也.何以知之?日:东汉之末,文人好作隐语,黄绢碑其着者也.又孔融以渔父屈 8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一一一一堂 节,水潜匿方云云,隐其姓名于离合诗.魏伯阳以委时去害,与鬼为邻云云,隐其姓名于《参同 契》.融与伯阳俱汉末人,故文字稍同.则兹书之着为同时何疑焉? 杨慎从隐语中析出袁康,吴平二人,认为此二人合着了《越绝书》.再以汉末孔融,魏伯阳姓名隐语相比附, 认为袁康,吴平也为汉末人.他又认为: 《越绝》一书,或以为子贡作,又云子胥,皆妄说也.……王充《论衡?案书篇》:临淮袁太伯文 术.会稽吴君高,即其人乎.又日:吴君高作《越纽录》.'绝'即'纽'之误,书以纽名,犹汉隽之例 也.'绝'字曲迂不通,而千年之误,无人证之.袁康,吴平之姓名,着在卷末,无人知之.盖睹书 者卤莽,阅未数简已欠伸,意思睡,而束之高阁矣.余始发其隐,然即其书以证其人,以订其名,非 臆说也.[】(p23) 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充是东汉初期人,而前面析隐语取证的蔡邕,孔融,魏伯阳是东汉末年人, 相差一百多年.杨慎的说法存在着矛盾和臆说的地方. 自从杨慎析隐语定《越绝书》的作者为东汉袁康,吴平以后,得到明朝学者的纷纷赞同.胡侍《珍珠船》 卷三云: 陈氏《书录解题》日:'无撰人名氏,相传以为子贡者,非也.其书杂记吴越事,下及秦汉,直至 建武二十八年,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余按《越绝》篇末叙云…….是则草创《越 绝》者,为会稽袁康,而润色之者,乃同郡吴平耳.《崇文总目》及《书录题解》,皆失详考.及《论衡 ? 按书篇》,有会稽吴君高《越纽录》,意者君高即吴平之字,《越纽》或《越绝》之 讹也.[】(p234) 胡氏对杨慎之说可以说是全盘接受,包括杨氏之说矛盾和臆说的地方.明朝的其他学者如陈垲,田艺蘅,胡 应麟等都赞同杨慎的说法.陈垲在《越绝书?跋》中说,有一位叫宫詹泰的人拿来杨慎的跋语,"予受而读之, 而因稽之于书,而知斯之为信也".田艺蘅《田子艺集》卷二在对杨氏之说补充和推 导的基础上作结说:"要 之,记陈厥说者,袁创于先,而属文定辞者,吴成于后也.岂斯人之徒,当建武之末,追痛中国之亡,而句践之 祀忽诸,故因《越绝》以成书邪?"[1](p23'胡应麟认为"杨用修据《后序》'以去为姓,得衣乃成'等语,谓东汉人袁 康作.……盖东汉末盛为此体,用修之论,或不诬也."(《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讹下》)同时他发现杨氏 之说在作者及成书时间上的不一致,于是他作了调和.在《少室山房笔丛续编?艺林学山六》中说: 此书以为子贡作者,绝不经,又一无左验,第据'乱齐存鲁'一章尔.用修以为妄说,是也.详 味此跋'维子胥之述吴越,(以)[因]事类,以晓后世.着善为诚,讥恶为(诚)[诫]',洎后'温故知 新,述畅子胥,以喻来今'等语,则子胥旧有是书,述吴越杂事,而后人温其故典,而述畅之,以传于 世,意旨甚明.其云'更始之元',当是西京之末,而此书文气全不类其时,盖袁康者先述此书于东 汉初,而吴平者复为之属文定辞于东汉之季.故云'百岁一贤,犹为比肩'也.其云'禹来东征,死 葬其疆',末又云'覆之以庚,兵绝之也'.岂袁非越人,更始间为乱兵戕于越地,因而葬欤?吴平 则自是越人成此书者,故云'文属辞定,自于邦贤'也.此书阅世数千年,至用修始发作者姓名,而 未及究其颠末之悉,余不敏,实首窃窥.岂书之显晦,自有时欤?[】(p拼) 他认为,杨慎虽然用析隐语的方法定作者为袁康,吴平,但由于"未及究其颠末之悉",存在着作者时间上的 矛盾.他根据《越绝书?篇叙》所记"更始之元""百岁一贤"等句,认为"袁康者先述此书于东汉初,而吴平者 复为之属文定辞于东汉之季",并推测袁康是客居越地,更始间为乱兵所杀,因葬于此;吴平则是"邦贤". 这样,他把杨慎存在的矛盾给予妥善地解决了.只不过胡应麟将袁康说成是客居会稽,与杨氏稍有不同. 清代学者对杨慎之说大都深信不疑,王谟在《越绝书?跋》中谓"以隐语离合姓名,推而得之耳".卢文 韶《抱经堂文集》卷九《题越绝后》云:"此书为汉更始建武之际会稽袁康之所作,又属其邑人吴平定之,观 其篇中离合姓名而知也."又说:"康行事无所考,然由此书以想其为人,盖其生适当云集龙斗之时,负其奇 气,欲有所试,而卒不为人用,故无所表现于世,乃借胥,倪,种,蠡之事,会萃增益之,以发抒己意云 尔."](与胡应麟一样,对袁康的身世也作了推测.此后,清乾隆年间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史部.载 第4期张仲清:《越绝书》作者考辨9 记》更是对杨慎提出的袁康,吴平说及《越绝书》即王充《论衡?按书篇》中提到的吴君高《越纽录》的观点加 以全盘肯定: 《越绝书》十五卷,不着撰人名氏.书中《吴地传》称句践徙琅琊,到建武二十八年,凡五百六 十七年,则后汉初人也.书末《叙外传记》以皮词隐其姓名,其云……然则此书为会稽袁康所作, 同郡吴平所定也.王充《论衡?按书篇》日'……君高之《越纽录》……刘子政,扬 子云不能过也.' 所谓吴君高,殆即平字,所谓《越组录》,殆即此书欤?杨慎《丹铅录》,胡侍《珍珠船》,田艺蘅《留青 日札》皆有是说.核其文义,一一吻合.【"](p" 《四库全书》是钦定之书,因此对于《越绝书》作者问题的看法,似乎是一锤定音,直至当代,很少有人提出异 议.讲到或引用此书,往往称"袁康,吴平之《越绝书》".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赵晔之《吴越春 秋》,袁康,吴平之《越绝书》,虽本史实,并含异闻."(埔]() 当然,白杨慎的隐语说提出之后,一些明清学者在基本肯定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除了陈垲 提出"独'祸晋之骊姬,亡周之褒姒'八言也,不类,盖六朝之先驱也",传达出《越绝书》可能有晋人所羼的信 息外,田艺蘅《留青日札》则在字形上作了分析,说: 余尝作《越绝书?序》,见《文集上》卷二,所云'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覆之以庚'.去 而得衣,非袁乎?米而覆庚,非康乎?此则姓袁名康也.盖袁,长衣貌,从衣直省声.毛氏云:'从 口,俗从厶,非也.'康本古文糠字,从米,庚声.口承以天,当为吴.屈原同名,当为平.此则姓吴 名平也.吴,大言也,从矢口.大言,故侧口以出声.《类苑》云:'如言有口为吴,无口为天',是古 文变隶易楷之讹,非从天也.【](p236) 他认为袁字从"口"不从"厶",吴字从"矢"不从"天",今之袁,吴"是古文变隶易楷之讹".田汝成从书内各 篇的文字风格分析,得出此书"成非一手"(《田叔禾小集》卷一).另外,清代学者王鸣盛《蛾术编?说录》中 说: 《越绝书》十五卷,不着撰人姓名.王充《论衡?按书篇》云:会稽昊君高之《越组 录》,刘子政, 扬子云不能过也.今作《越绝书》,似讹.然其篇末云: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杨慎云:此以隐 语见其姓名也.……与康共着此书者,乃吴平也.此言似确.至云临淮袁太伯袁文术即其人则 谬.既称会稽,又籍临淮,既称太伯,又字文术,任意搏扯,非也.[20](p238 杨慎将隐语析为袁康,吴平,他认为"此言似确".但将《越纽录》作《越绝书》,则"似讹";至于将王充《论衡》 中所记的袁太伯,袁文术,吴君高说成是袁康,吴平,则更是"任意揖扯".王呜盛的弟子迮鹤寿在《蛾术篇? 说录》的注文中同意老师的看法,认为:"明之杨升庵慎,今之毛西河奇龄,其所着论,止图眼前好看,不顾他 人根究,即如此条,以《论衡》证之,其说不攻自破.""主要也是对杨慎将《越纽录》说成《越绝书》,袁太伯, 袁文术,吴君高说成袁康,吴平提出异疑. 二,现代学者对《越绝书》作者问题之研究种种 正如陈桥驿先生在《点校本越绝书序》中所说:"应该承认,从杨慎以来直到《四库提要》对《越绝书》作 者的研究,确实是对此书的一项重要贡献.汉人好作隐语,例子很多,毋须赘述.何况从隐语中推究出来 的作者之一吴平,与……王充所说的吴君高可能正是一人.但是尽管如此,恐怕还不能认为《提要》的说法 就是定论,当然更不能认为解释了这段所谓的'千载隐语'以后,《越绝书》及其作者的问题就算全盘解决 了.实际上,自从明代学者开始解释这段隐语以至《提要》把它作成结论以后,一直有不少学者对此持怀疑 态度,而其中有些问题,至今仍然有待商榷." 现代学者对于《越绝书》作者问题的商榷主要集中在袁康,吴平展开.至少有这样几种意见:一种意见 认为作者就是袁康,吴平;一种意见认为袁康,吴平是"子虚乌有"式的人物,作者为袁康,吴平并非事实;一 种意见认为实有其人,但所谓撰《越绝书》则是剽窃他人成果;一种意见认为袁康,吴平并不是实名,而是政 治谶语.正因为明代以来已将袁康,吴平作为《越绝书》的"事实作者",无法定论却作为定论,所以,许多专 家学者提出异议是理所当然,也是势所必然的事了.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l0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笙鲞 (一)《越绝书》的作者是袁康,吴平 这是明代以来的一种传统说法,得到了许多学者的首肯.张宗祥《越绝书?跋》云: 《四库提要》据杨慎《丹铅录》,胡侍《珍珠船》,田艺蘅《留青日札》,定为袁康,吴平撰;阁书分 装两册,每册首即标'汉袁康撰'四字;而邵位西先生《四库书目注》,则专以吴平字君高为撰人. 今案'子贡一出,乱齐,安鲁,破吴,霸越'之说,尚非事实;子胥赐剑,廓目悬门,距沼吴亦尚有年, 以为撰此,实属不伦.陈氏以为汉人附益战国后人之作,则书中杂以术数,实汉代专门之学;又宗 公羊家言,尤非战国之作.此盖汉人收辑战国旧闻,撰为是书.其姓名,籍贯,详记隐语之中,确 然可考,《四库提要》之说,盖可据也.君高之为平字,理亦可通.且其文字亦与《论衡》相近.独 《越纽录》是否即为此书,无可证实耳.【3(1'123) 这里张宗祥对子贡,子胥说及陈氏的汉人附益战国后人说作了廓清,认为子贡作"非事实",子胥撰"实属不 伦".也不是陈氏所说的战国后人所作,汉人附益,而是"汉人收辑战国后人之作,撰为是书".结论是"《四 库提要》之说,盖可据也",即作者为袁康,吴平"确然可考".王树民先生《史部要籍 解题》(P250)云: 《越绝书》的作者为会稽郡之袁康与吴平,原书最后之《篇叙外传记》中自书其姓名籍贯云: …… 《论衡?案书》篇称吴君高撰《越纽录》,是吴平字君高,其书又名为《越纽录》.[23](p2 "无可证实",还不能肯定,王树民先生则张宗祥对《越纽录》是否为《越绝书》,因 作了完全的肯定.李宗邺 先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P189)亦云: 《越绝书》一名《越绝记》,《隋书?经籍志》记为子贡撰,《崇文总目》或称伍子胥作,此书不见于 《汉书?艺文志》,当然不是西汉以前人的.杨慎的《丹铅录》,胡侍的《珍珠船》,田艺蘅的《留青日 记》,都指出是东汉初期人袁康作的,书成于建武二十六年.(笔者按:原引如此,"六"应为"八".) 他与张宗祥的意见相同,该书不是"西汉以前人"所作,——其依据是《汉书?艺文志》不见着录,而是东汉初 期袁康所作.他又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隐语说,认为: 《越绝书》就是会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校定的.《越绝书》作者姓名的谜语,到此才完全揭 露.[24](p242) 完全赞同杨慎和《四库提要》的观点.徐奇堂《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篇卷问题》一文中也对 袁康,吴平作《越绝书》深信不疑,说: 《越绝书》绝非成于一人之手,也非为战国时人所作,他实际上是由东汉初年会稽人袁康将他 以前古籍中所载有关吴越史实的篇段收集,编纂并加以补充而成;到东汉末年,会稽人吴平又对 其文字进行了一番加工润色的工夫;稍后,又有无名氏对是书加以附益,并在此书 首尾各置一篇 序跋,对其书名加以解释和说明,并对是书的主旨加以发微,最后才形成后来《越绝书》内经八,外 传十七,共十六卷,--+五篇的面目.[25](p24 所不同的是,他认为袁康,吴平之后"又有无名氏对是书加以附益",但"稍后"的具体时间未能详定. 另外,湖南湘潭大学刘建国先生在支持杨慎的观点的同时,认为《越绝书》即《越纽录》,作者当为吴君 高(吴平);袁康所作的《越绝书》是对吴平《越纽录》的改头换面的剽窃,从而使《越绝书》作者的真相"混淆 了一千几百年",袁康不但欺骗了杨慎,还通过杨慎欺骗明清以来的许多学人,其中包括编纂《四库全书》的 官僚学者纪晓岚.[263 (二)袁康,吴平"子虚乌有" 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仓修良先生,他认为《越绝书》作者为袁康,吴平的传 统说法"很值得商榷",在《(越绝书)是一部地方史》一文中指出: 笔者以为陈振孙和余嘉锡所言比较正确.该书实际上正像《战国策》一样,是当年一些政治 家游说吴越国君,由战国后期人追记汇编而成,直到东汉还在有人'e,Cgt',因而并不是一人一时 第4期张仲清:<越绝书》作者考辨 的作品.(273(p26) 他十分赞同前述陈振孙和余嘉锡的观点,《越绝书》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既然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那 么,此书作者定为东汉袁康,吴平是不对的,"杨慎那种算命先生式的拆字所得结论,显然不应当堂而皇之 的流传".在《袁康,吴平是历史人物吗?》一文中,仓修良先生对杨慎析隐语之法作 了评析,归纳出三点看 法:第一,析隐语如同考证,析出以后必须具备旁证,胡应麟称之'佐验'.杨慎列举的孔文举,蔡中郎,魏伯 阳三人都是鼎鼎大名人物,他们不仅在当代的正史《后汉书》中有传,其他许多文献乃至诗文中都能找到他 们的名字.可是杨慎析出的两个人物,总是无案可查,无书可证,自然不能取信于人.而杨慎从王充《论 衡》中找到的那几句话,大做文章,更是"任意揖扯",根本不能"自圆其说". 一 则是把袁文术与袁康拉到一块,认为袁文术就是袁康,却忘记了前者是临淮人,而他所析 的袁康是会稽人.再则是抓住吴君高的《越纽录》,硬说《越绝书》是《越纽录》之误,于是君高又变 成吴平的字了.本来析出之袁康应是主角,而吴平仅是配角,但是为了做吴君高的文章,竟然又 将袁康抛在一边.可悲的是,不管他文章怎么做,总是漏洞百出,始终不能自圆其说. 第二,杨慎析隐语之法,从文字学上来讲,似乎也不那么科学. 清代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已经指出:"而袁字隐语乃日:'以去为姓,得衣乃成.' 吴字隐语乃日:'以口为姓,承之以天.'……而'袁'为'衣',以'吴'为'吴'已大谬六书之旨."袁, 吴两字,在汉代显然不是作如此写法,而不应当用经过多年演变的字型去解释古代的字型.否则 就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第三,东汉时代,会稽究竟有无袁康,吴平这两个人?他们的名字,不仅范晔的《后汉书》中没有,就连专门 记载会稽地方先贤的虞预《会稽典录》也没有.以《会稽典录》为例,所记人物如 ,皮延,任奕,卓 董黯,陈业 应,张立等,都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仅以某一个方面闻名乡里,《会稽典录》却对他们 一一予以立传,以传后 世. 可是杨慎析出的袁康,吴平,不仅口口声声称为吴越贤者,而且还是"百岁一贤",按理便应为 史所书,尤其是地志一类着作大书特书了.然而他们的事迹哪怕就是个名字,竟然在所有史书, 方志及其他典籍中均未留下蛛丝马迹,乃至影踪全无,这当如何解释?……可见隐语之说,实在 无法令人心服.[] 所以,仓先生认为"袁康,吴平很可能都属子虚乌有". (三)袁康,吴平是政治谶语. 李步嘉先生在所着《(越绝书)研究》一书中,旁征博引,以隐语为中心展开讨论,他说: 对于杨慎发现隐语和对隐语的解释,十余年前我就有一个基本看法,到目前也没有改变.这 就是:' 第一,杨慎把《越绝书?篇叙外传记》中的那段文字确定为隐语没有问题,杨慎的看法是对的. 第二,杨慎把隐语中的含义解释为'袁康','吴平',也是对的,没有问题. 第三,但杨慎把'袁康','吴平'解释为两位历史人物则不对,隐语中的'袁康','吴平'应有另 解. 第四,因杨慎解释'袁康','吴平'为《越绝书》作者,而派生出来的后人各种说法:或以'袁 康','吴平'为东汉初年人,或以其为东汉末年人,或以袁为东汉初年人,吴为东汉末年人的观点 均误. 李先生认为,杨慎把《篇叙外传记》中的那段文字确定为隐语和把隐语解释为"袁康'吴平"是对的,但杨慎 解释"袁康""吴平"为《越绝书》作者以致派生出来的"袁康'吴平"所处年代的各种说法,则有误.隐语中 的"袁康""吴平"不是历史人物,"应有另解".他说: !一————堡篁=:============—===一=================:=:==:::===============:=========———————————————————————————————————————————————一一 我一直认为《越绝书》未篇隐语'袁康昊平'不是某人的真实姓名,这主要是和汉唐之间流 行的隐语类型有关.汉唐之间的隐语从形式看,可以分为字形隐语.字音隐语,字义隐语等等;从 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政治隐语,文人隐语等等.……政治隐语中常见的还有预言某政权兴旺或衰 落.隐语常见的来源也有两种,一种为谶纬,一种为童谣.……我以为《越绝书》中'袁康','吴平' 也是属于政治隐语.杨慎以及后人之所以遍寻书卷不见其名,是因为这并非人名,杨慎从破解隐 语一开始就把'袁康','吴平'放在文人隐语中比较,没有找对破解隐语的正确方向,所以不能自 圆其说. "袁康""吴平"不是历史人物,即"不是某人的真实姓名",这一点跟仓修良先生的观点同,唯其"政治隐语" 一 说,发前人所未发,见解新颖.李步嘉先生从汉末三国时期的许多政治隐语(谶纬,童谣)加以比照,得出 结论: 我以为《越绝书?篇叙外传记》中杨慎所发现的那段隐语"袁康","吴平"是东汉末年到西晋时 期的两个政治隐语.而不是杨慎及其后人所说的两个文人隐语."袁康"隐语原始喻意为袁氏昌 盛;"吴平"隐语原始喻意为吴国太平.2 所以他认为这两个隐语分别当产生于袁术称帝前,和吴国末年,但在被用进《越绝书》书末时,由于当 时的时代特点不同,隐语的含义已经大为改变.即由原来昌盛,平安之期而成为归命之谶. (四)《越绝书》作者不限于袁康,吴平 浙江大学周生春教授根据"成非一手"之说,通过对《越绝书》篇目内容的研究.认为《越绝书》的作者有 多位.他在《(越绝书)成书年代及作者新探》中说: 子胥和子贡也是《越绝书》的原始作者.……子胥似是《荆平王内传》,《请籴内传》,《外传记 军气》,《外传纪策考》,以及《伍子胥水战兵法内经》部分篇章的原始作者.子贡则是《内传陈成 恒》,《外传纪策考》,《外传记范伯》等篇章的原始作者.此外,计倪和大夫种亦应是《越绝书》的原 始作者.按前所述,计倪是《计倪内经》和《外传计倪》诸篇的原始作者,大夫种似为《内经九术》和 《外传记范伯》部分篇章的原始作者. 他又抓住《越绝书》中的记年事件,地名沿革,行文避讳进行研究,认为《越绝书》的作者还包括东汉永建四 年(129)至本初元年(146),建宁元年(168)至建安二十五年(220),吴黄武五年(226)至七年《越绝书》的增补 者."《外传计倪》即由其编定补人《越绝书》".而"《外传本事》的撰写者是三国至东晋时《越绝书》的增订 注释者.从时间上说,此人应是《越绝书》最后一位直接作者和完成者".把最后下限定于东晋时期.至于 袁康,吴平,周先生认为: 袁康生活的时代大致应在秦代前后.……作为对《越绝书》有颇大贡献的一位作者,袁康应 是该书内经,内传,也可能是《外传枕中》等外传的裒辑,编订者,《德序外传》,《外传记地传》等篇 章的撰写者.昊平是西汉前期《越绝书》的增补修订者,即'文属辞定'之人.《外传记吴地传》和 《外传记军气》的大部分文字即是由此人写定.【3o】(p229) 他不仅把子胥,子贡,计倪,文种看成是《越绝书》的原始作者之一,而且把袁康,吴平定为秦汉之际的人,并 认为汉晋之间不断对《越绝书》有增补修订者.别具见解. 三,结语:所谓的隐语可能是宋代以后文人所加 以上笔者对历史上及现当代学者对于《越绝书》作者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归类整理,可以看出问题的复 杂性,说法纷纭,确实是至今尚无定论,也是难以定论的.从以上所引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越绝书》作者 的定名是明代杨慎析隐语以后的事,此前,或说子胥,或说子贡,即便在杨慎析隐语定为袁康,吴平以后,子 胥,子贡之说仍然没有完全加以否定.要之,根本原因在于《越绝书》内容庞杂,文风参差,没有统一的时代 风貌,所以,如果定于"一人一时",就会异议蜂起.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 下面我想围绕杨慎隐语说谈点粗浅的看法. 第4期张仲清:《越绝书》作者考辨13 第一,杨慎的隐语说确实有前后不能相顾的地方.他从《篇叙篇》末段文字析出袁康,吴平,又用孔融, 魏伯阳的离合诗所隐姓名加以印证,以为汉末文人好用隐语,从而说明袁康,吴平是东汉末年人;为了得到 更充分的证明,他又从王充《论衡》找到"证据",说王充《论衡?按书篇》中所说的吴君高的《越纽录》即《越绝 书》,吴君高即吴平,同时把临淮袁太伯,袁文术说成是袁康.王充所说的袁太伯,袁文术,吴君高是东汉初 年人,与杨慎析隐语所证的东汉末年,在时间上不一致,这是其一.其二,如果说吴君高即吴平,《越纽录》 即《越绝书》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临淮二袁与会稽袁康就是生拉硬扯的了,这一点前述清代学者王呜 盛,迮鹤寿和今仓修良先生等已经作了批评,我以为批评是恰如其分的. 第二,袁康,吴平不是历史人物,也不应该是政治隐语.明代以来的传统说法是把袁康,吴平当作历史 人物来看待,但正如仓修良先生所考证,如果袁康,吴平是历史人物,且撰写了《越绝书》这样一本很有影响 的书,应该在当时或往后的史籍着录中有所反映,可惜的是找不到有关袁康,吴平的片言只语.在袁康,吴 平不是历史人物这一点上,仓修良和李步嘉两位先生的意见是一致的.而李步嘉先生则进一步认为,袁 康,吴平是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的两个政治隐语,袁康是指袁氏(袁术)昌盛,吴平是指吴国平安,到了袁 衰,吴破,又成了归命之谶.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政治隐语(谶纬,童谣),往往预示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 乱世时期这种谶语更多,李先生的说法好象是有道理的.但我以为,文人写书除了用真实姓名外,还用一 些别号,当然假托署名的也有,如宋初钱俨的《吴越备史》十五卷,即托名范?同,林禹撰.钱俨是吴越国王钱 谚的后裔,托名的目的或许是为了政治避嫌.但未见用政治隐语,如果诚如李步嘉所说,当时也无必要作 政治避嫌如袁康,吴平者.所以,我认为用政治隐语来署名似乎不大可能,如果《越绝书》是,那在历史上恐 怕也是一个孤例. 第三,《篇叙外传记》的最后一段文字可能是宋代以后文人所加.当然这只是一种 假设,有待于进一步 的考证.而我的理由是: (一)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之机的吴,越争霸过程中所演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人回味,特别是越 王勾践忍辱负重,立志复仇,越国臣民同仇敌忾,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史实让人借鉴.战国以后,吴越地 区有两个历史时期是特别引人关注的,一个是六朝时期,一个是南宋时期.国家分裂,异族入侵,谈统一, 谈和战,是当时主要的政治话题.与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不同,一些主战的士大夫,面对积弱积贫的国势,即 利用勾践之事借古喻今,以振奋民族精神.所以《越绝书》的出现和受到重视是很自然的.有人曾以勾践 谋敌之策来规劝统治者,如南宋孝宗时,余端礼对孝宗说:"谋敌决胜之道,有声有实.敌弱者先声后实,以 警其气;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汉武乘匈奴之困,亲行边陲,威震朔方,……所谓先声而后实也.越 谋吴则不然,外讲盟好,内修武备,阳行成以种,蠡,阴结援于齐,晋,教习之士益精,而献遗之礼益密,用能 一 战而霸者,伺其机而图之,所谓先实而后声也.今El之事异于汉而与越相若.愿阴设其备而密为之谋, 观变察时,则机可投矣."(《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嘉定年间汪纲守越期间,不仅恢复了越王台等越国 古迹,而且将《越绝书》"刊置郡斋".所以我认为,《越绝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六朝时期,而受到特别重视, 研究校核,刊行流传,则在南宋.这不是偶然的,这是政治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元代以前的官私着录均将《越绝书》的作者写为子贡或子胥,如果说历代官私着录存 在着因袭传抄的话,那么南宋陈?
/
本文档为【【doc】《越绝书》作者考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