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2017-11-23 12页 doc 30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doc】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 析 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黄晓蕙(广东佛山市博物馆) 摘要:广东佛山石湾窑是我国着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 其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善仿名窑产品.它的形成发展与宋元时期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开创了独 特的民窑风格. 关键词:石湾;民窑;制陶工艺...
【doc】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doc】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 析 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黄晓蕙(广东佛山市博物馆) 摘要:广东佛山石湾窑是我国着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 其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善仿名窑产品.它的形成发展与宋元时期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开创了独 特的民窑风格. 关键词:石湾;民窑;制陶工艺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62(2005)06.0067.05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 瓷史上着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 明清,流传发展至今天.千百年来,薪火不熄,世 代相传,自成体系.其产品以种类丰富,胎体敦 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因善 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 钧";因是陶胎,又被称为"泥钧".石湾窑仿中有 创,创中有新,尤其是明清后生产出大量以人物, 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集历代陶瓷美术技艺 之大成,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异 军突起,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陶瓷艺苑中一朵奇 葩.由于石湾窑是民窑,扬名也较晚,史料书藉甚 少记载,对其研究,引不起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 本文通过有关考古发掘的资料及文献记载,试就 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荣兴盛之成因作初步探 讨,以请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 ,石湾窑的源流与形成 石湾镇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部,距广州约二 十公里.过去镇内丘陵起伏,有近百个大小山岗, 蕴藏着丰富的陶泥,岗砂;镇南主河道东平河淤泥 中丰富的金属成分与贝壳,蚝壳,蚬壳和稻草灰, 桑枝灰等可制成釉料,为制陶生产提供了重要的 原材料.镇内河涌交错,分布在石湾上中下三窑 的大小九条河流由西北至东南汇入蜿蜒而过的东 平河,形成天然的交通网络,为制陶生产用水,原 料及产品运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76年广 东省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大帽岗东面的 河宕发掘一处商代贝丘遗址,出土一批有纹饰和 光素的红陶,白陶,黑皮陶器及大量硬陶印纹陶 片.这些纹饰有绳纹,篦点纹,凸弦纹,曲折纹,云 雷纹,叶脉纹,圈点纹,编织纹等,纹饰规整,清晰, 印痕较深,且印纹较大,很少有重迭错乱现象,是 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发达时期的典型遗址…1. 1964年广东省博物馆和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东部 的澜石发掘了十多座东汉墓葬,出土陶器十分丰 富,有壶,瓿,罐,钵,勺,谷仓,井,灶,猪,羊,牛, 鸡,鸭,舞蹈俑,奴隶俑等,充分反映了石湾制陶悠 久历史和制陶技术水平. 汉代以后,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零散出土的 唐以前陶瓷器物看,器形主要有碗,盘,钵,罐,瓶, 魂坛等日用品或葬丧冥具,釉色以青釉,青黄釉, 酱黄釉为主. 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 模2.1957年和1962年省博物馆在石湾大帽岗 下发现唐宋窑址.上层的宋代窑址遗物堆积层出 土有长方形窑砖,有的侧面黏了很厚的墨绿色琉 璃,不少陶瓷器与匣钵黏连在一起而成为废品. 釉色有青,青黄,黑,酱黑,酱黄等.器型有碗,盘, 盏,壶,罐,盒,埕,沙盆,兽头陶塑和堆贴水波纹坛 等.窑具有匣钵,擂盆,擂杵,渣饼,垫环,试片等. 下层的唐代窑址遗物堆积层出土有青釉和酱黄釉 的碗,盘,魂坛,炉等,均施半釉,胎体厚重,胎质粗 松,釉面有开片和不开片.距石湾西北面15公里 的南海小塘奇石唐宋窑址,1976年被发掘,范围很 广,古窑址主要集中在虎石山,大庙岗等九个山 岗,绵延3公里,共有20多座北宋时期的长形斜 坡式龙窑.从断层剖面观察,其中3座龙窑下压 67 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叠着11座已受毁坏,平面近似半椭圆形的唐代小 型馒头窑,内里出土的陶瓷器型与釉色大致和石 湾窑相同.但虎石山,大庙岗等宋窑堆积层十分 厚,最厚处达7,8米,足见该窑在当年的生产规 模之大.出土物有碗,盘,罐,坛等器物残片,其装 饰有印花,刻花,彩绘三种,并发现少量窑变釉瓷 器碎片.其中有青黄釉,酱黄釉四系大罐残片,肩 部印有"政和六年","嘉佑口""己已年","庚午 年"等北宋年号和干支纪年,这些都是当年烧窑的 绝对年代.佛山市博物馆采集的标本中,有一个 小口圆深腹四系罐,肩部印有"潘宅"印章,此外不 少标本上也有"大吉","陈""潘南"等姓氏印章,有 各种款式,有的外面还套上图案花纹装饰.这些 简单朴素的标志,可能是当时窑工,店号,用户的 标记.这说明石湾窑的生产进一步成熟,已呈专 业化发展.对出土实物进行,奇石窑址实物 的器型,釉色,烧制方法等与石湾窑基本一致,可 见当时石湾和奇石是石湾窑同一时期,同一系统 的上下两个窑区J. 从大帽岗和奇石唐宋窑址的考古资料看,宋 代石湾窑产品种类比唐代丰富许多,仅碗的品种 就有敞口浅腹,凸唇深腹,敛口,折唇卷口的,圈足 也有高低之分.釉色也比唐代多,除有青釉,酱黄 釉外,还有黑釉,酱褐釉和白釉等.施釉方法也有 了提高,不仅将釉施于器表,还荡于器内壁.窑的 结构也有不同,唐代使用"馒头窑",体积小,直径 仅2米,为"半倒焰式",在还原气氛中烧制陶瓷, 火温只能达到9OO,1100度.北宋龙窑体积较 大,从窑内部看,一般长30米,最宽处2米,窄处 1.2米,窑中部最高1.7米,窑中间每隔2米以圆 柱支撑窑顶.整个窑的体积约为150立方米,每 次可装烧中型碗3万,4万件.由此可见,唐代石 湾窑发展已成熟,至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 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 具有规模,成为当时广东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 地之一[4l. 二,石湾窑的发展,繁荣阶段 元代承传宋制,石湾窑仍以生产日用品为主, 釉色较单纯.从出土与传世器物看,釉色仅见青 釉,黑釉,酱黄釉及窑变釉,窑变釉数量极少,可能 是仿钧釉的萌芽阶段[.明清时期,石湾窑进入 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表现在: 68 1.窑灶的革新,为石湾窑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提供了技术保证. 明代承袭宋元的龙窑,但在窑的结构,装窑和 煅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改革.明正德年间(1506 1522年)建成并一直使用至今的"南风灶"(因灶 口向南而得名),是在元代"文灶窑"的基础上进行 改建的,把原来设在两旁的火眼由两排增至五排, 将火眼改在窑顶并增设3个,每个火眼的距离缩 小为30厘米左右,使窑内各个不同的部位都能加 进燃料,克服了过去火候不均匀的缺点,同时龙窑 的长度也从初期的30米增加到40米.这一改革 既增加了窑洞容量,可提高产量,又减少了废次品 率.更为重要的是,窑工们还摸索出装窑和煅烧 的各种方法.石湾没有北方的倒焰窑,只有龙窑, 要烧出氧化焰或还原焰,全靠窑工在装窑时根据 产品不同要求堆叠器胚.由于堆叠疏密不同,煅 烧时窑内气流和煅烧气氛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形 成了窑内高温状态下的还原或氧化气氛,加上用 劈细的松柴为燃料,一根根往火眼里投放,能成功 控制窑温的急速上升或下降,这样就能根据不同 胚胎,釉料,在同一窑中烧成各种温度,造成不同 气氛,收到预期效果.所谓"画器调色,与画家不 同,器上诸色,必出火而后定"_6J.明代石湾龙窑 的改革,装窑和煅烧技术的提高,为后来石湾窑仿 造历代名窑产品,创造出绚丽缤纷的各种颜色釉 提供了技术条件.此外石湾窑工们已懂得使用陶 车旋刀,使器胚里外平滑,厚薄一致.在施釉上除 沿袭唐宋浸,荡,蘸,浇,刷外,还使用吹釉方法,这 在明代是一项技术革新. 2,陶业行会的出现,促进石湾窑产品的专业 化和产业化的形成. 明中期后,石湾窑的生产组织比宋元时的分 工更细密,专业化程度更高,形成了"陶有窑","窑 有户","户有工","工有作","作有家"的生产组织 结构.随着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技术的提高和 过细的专业分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出 现了标志着制陶生产专业化的陶业行会.行会最 早条例见于天启年间(1621,1628年),据民初李 景康《石湾陶业考》载:"石湾陶业订定行例,尚有 簿籍可稽者,仅传白天启年间,初分八行."至清 末,共有22行,有大行,中行和小行之别."内而 厘定价列,以杜内部哄争,外以树立团体,以杜外 界之滥入"_7J.行会保障了工人的固定工作, 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因而提高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石湾窑的发展 有积极意义.佛山市博物馆藏有一块乾隆元年八 月的《花盆行历例工价列》木刻板,是花盆行联行 东家(老板)和西家(工人)会同面议各款工价实 银,工价的高低按所造器物大小,复杂程度,耗时 耗工的多少,分为上等价,中等价,下等价三列,每 个价位都作了明文规定,从中可见明清时期石湾 窑制陶生产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石湾窑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 明代石湾窑生产发展迅速,本地陶泥,岗砂等 原材料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需从东莞等地大 量运进.一些人为了私利乱挖山岗,导致石湾几 十座山岗"几乎削肤见骨",明清两代官府多次示 碑禁挖,却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石湾 窑兴盛所出现的问题.清代石湾窑进入鼎盛期, "石湾陶瓷以美观,实用着称,行销两广及吕宋诸 国.市场商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刺激了石湾陶瓷 生产迅速发展.在乾隆年问,分为海口大盆行,横 ,白釉行等22行,成为综合性的陶瓷 耳行,花盆行 生产基地.产品分为日用陶瓷,美术陶瓷,园林陶 瓷,手工业陶瓷,丧葬用品五大类.品种繁多,约 计千种以上.单以花盆行而论,在乾隆年问就有 三百余种,生产规模相当大.据记载,嘉庆二十三 年(1818年),石湾有缸瓦窑四十余处.由于陶窑 多,所以'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但 这还不是全部的从业陶工,还有农闲季节从高要, 四会,东莞,三水等地来石湾做工的季节陶工"【. 因而清代"石湾陶业全盛时代,共有陶窑107座, 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奇"_9J. 石湾窑产品销售至明清时得到拓展,内销市 场由原来的珠江三角洲及邻近范围扩展到省外.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器语》中记载:"石湾之陶 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范端昂《粤中见闻?缸 瓦》载:"南海之石湾善陶……各及工巧,通行两 广."康熙《南海县志?食货》载:"多瓦器,出石 湾."光绪《广州府志?物产》载:"陶瓦器出石湾 …… 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谣."石湾窑的外销 从唐宋后,历代不绝,尤其明代后,石湾陶器的出 口,不仅是日用陶器,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等 也源源不断输出国外.从现有资料分析,外销的 主要区域有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等. 至于销售量,至清末始在文献中略有记载,如光绪 《南海乡土志》载,石湾窑"每年出口值银100余万 元,行销西,北江,钦廉一带及外销各埠".光绪年 间抄本《南海乡土志?矿物制造》载:"缸瓦窑,石 湾为盛……年中贸易过百万,为工业一大宗."又 载:"本境所产之物……所制之品以绸缎,罐瓦为大宗.""缸瓦,由石湾运省……每年出口值银100 余万元."由此见,石湾窑产品的销售量在《南海乡 土志》所统计的"本境所产之物"中,居于首位. 三,石湾窑的历史成就 1,石湾窑的窑变釉与仿历代名窑产品 石湾窑是仿钧釉的佼佼者,石湾窑变釉在元 代出现,明清时得到极大发展,至今仍大行其道, 成为石湾窑釉之冠,主流釉色."陶器上釉者,明 时出良工,仿制宋钧红,蓝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 映露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 似翠羽也.窑变及玫瑰紫色亦好,石榴红次之. 今世上流传广窑之艳异者,即此物也"Ll0J.由此 可见,石湾窑明代以仿钧釉为主,所以称为"广 钧".石湾窑变釉色彩较钧窑更为丰富,三稔花, 雨洒蓝,翠毛蓝,虎皮斑釉等是其中名贵品种.三 稔花浅蓝而近于青,如三稔树开花般爆出点点似 芝麻状的青,红,紫,白,极为幽艳.雨洒蓝则是利 用蓝釉变发葱白点的窑变而成,犹如夏日的晴空 忽来一阵骤雨,《陶雅》赞之谓"较之(钧窑)雨过天 青尤极浓艳".翠毛釉,蓝色中掩映绿彩,釉色犹 如翠鸟的羽毛般翠丽.虎皮斑釉由黄,绿,紫或 黄,黑,紫三色混成杂斑,惹人喜爱.值得注意的 是,钧窑的窑变釉是一次上釉,而石湾窑是陶胎, 为了掩盖胎上的粗粒,先施一层护胎釉,以填充胚 胎上的小气孔,再施面釉,工艺比钧窑进了一步. 变釉之美使石湾窑陶瓷艺术更加异彩纷呈,错致 辉映,从而形成石湾窑艺术陶塑浑厚,古拙的独特 风韵. 除仿宋钧窑的窑变釉外,石湾窑还善仿历代 名窑名品.在釉色方面有仿官窑的"粉青",仿哥 窑的"百圾碎",仿定窑的"粉定",仿龙泉窑的"梅 子青",仿磁州窑的"白地褐花",仿建窑的"鹧鸪 斑",仿景德镇窑的各色颜色釉等等.石湾窑的颜 色釉大致可分为青,红,白,黄,黑五个色系,每个 色系因浓淡不同又演变成各种色釉,如青釉中有 冬青,粉青,梅子青,翠青,苍绿,深蓝,浅蓝等;红 釉中有祭红,宝石红,石榴红,钧红,枣红,桔红,粉 红,茄皮紫,葡萄紫等;白釉中有葱白,纯白,牙白, 69 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月白等;黄釉中有鳝鱼黄,浇黄等;黑釉中有乌金, 黑褐,铁棕,紫金,玳瑁等等,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充分反映了石湾窑工的智慧.石湾窑还注重造型 的仿制,除仿钧器各种文房四宝和美术陈设用品 外,瓶,尊,碗,盘等日用生活器皿也皆仿之.既仿 历代名窑代表之作,也仿商周的尊,鼎,彝,觚,壶 等青铜器,还善仿瓜果,鱼虫,鸟兽,琢石等自然风 物造型.既善于仿,又有所创新,仿造范围之广, 仿力之强,品种之多,为世人称道_】.可谓博采 众长,青出于蓝,又独具特色,这是石湾窑窑工们 对我国陶瓷工艺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题材丰富,生动传神的陶塑艺术 从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可知,石湾窑的生产 从形成阶段至明早期,都是以制作酱黄釉,酱黑釉 的煲,钵,盘,罐,碗等日用器皿为主,这些制品虽 有庞大的生产量,却难以形成显赫的名声.令石 湾窑声名鹊起,在陶瓷史上大放异彩的,除了它善 仿善创的各色窑变釉,名窑作品外,明代中晚期崛 起,兴盛于清代民国的艺术陶塑的创作,令石湾窑 发展进入崭新阶段,也是石湾窑取得的卓越成就. 石湾窑艺术陶塑题材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大 致可分为仙佛道人物类,鸟兽鱼虫类,山公亭宇 类,瓜果器物鼓墩类,仿古器物与仿历代名窑产品 类,彩绘山水人物器皿与画屏类,园林建筑瓦脊装 饰类,丧葬祭器陶塑类等等,其中仙佛道人物类 (俗称"石湾公仔")题材最为丰富.仙佛道人物取 材于民间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有观音,弥勒,达 摩,罗汉,道士,尼姑,仙女,钟馗,金刚,老子,孑L子, 诸葛亮,关公,张飞,马超,葛洪,李时珍等等;渔, 樵,耕,读,仕,农,工,商,棋,琴,诗,酒,拍蚊,挖耳, 婴戏,骑牛等等;行走坐卧各异,神情百态俱备. 四,石湾窑繁盛之成因探析 石湾窑虽是民窑,但它攀上了陶瓷艺术发展 的高峰,为其他民窑所不及.究其成因,主要有以 下几点: 1,宋元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中原地 区先进的制陶技术,为石湾窑走向繁荣奠定基础. 南宋至元,中原各地名窑工匠为避战祸纷纷 南迁,佛山是中原移民聚居地,南迁的窑工把先进 的陶瓷技术带到石湾,与石湾原有的制陶经济和 特有技艺发生融合互补,对提高石湾制陶技术水 平起了相当大作用.据考证,南宋以后,有十多个 70 姓氏避乱迁居石湾,如"霍氏,原籍山西,南宋时迁 于南雄,宋咸淳九年(1273年)再迁佛山石湾". " …… 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_】.据 石湾的老人说,元代有钧窑工人来佛山设窑,当时 石湾村人姓封者佣于该窑场,后窑场他迁,此姓封 工人于是在本村集资设窑烧造仿钧器,现在封姓 子孙仍繁衍于石湾_l3_.德国学者,着名古物鉴藏 家柯道?柏林认为,当蒙古人占领河南钧州时,那 里的窑工直接逃到广东来,因为当时这里仍是太 平的,石湾许多窑工是宋元官窑和钧窑制造者的 直接后裔_】.这样大量名窑制品和先进的烧造 陶瓷技术,经验被窑工传来石湾,为石湾窑以"善 仿善创","无窑不仿,无仿不精"之名立于中国陶 瓷之林立下不可磨灭之功. 2,中原移民先进的投资理念,为石湾窑走向 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宋代以后,石湾开始使用龙窑,中原移民对龙 窑的投资,对扩大石湾窑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 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文献记载,上文提到 的山西霍氏,其三世传人原山公在元代时即在"莘岗"(后人称龟岗)上买地修建"文灶"及寮场作坊, 出租给当地窑户,租金作为家族的"祖尝产业",长 期滚动运作.至清末民初时,其家族已拥有岗上8 座龙窑中的6座,包括霍氏后裔霍滔建于明正德 年间的"南风灶"(此窑至今仍在使用).《佛山纲 华陈氏族谱》所载的族祖"宣义公",在明洪武初年 用夫人石湾潘氏妆奁二瓦窑之资,重修佛山"缸瓦 社".此事说明在元代明初,投资龙窑已成为一种 有固定收入,可不断增值的时尚产业.又如上窑 海口的陈氏家族,也是中原南迁石湾的富有家族, 出于同样的目的,在海口龟山陆续建起"海口大盆 行"中的6座龙窑,并一直沿用至民初.与上述情 况相类似的还有伍氏家族,廖氏家族,何氏家族等 等,他们都是南迁移民,世代经营陶业,对龙窑进 行投资的先进理念,不仅使家族得到丰厚财富的 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结合社会需求与龙窑 煅烧实际,不断对龙窑进行技术改革,创新,使其 不断扩大再生产,提供充足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这些都为明清时期石湾窑长期稳定发展,逐步走 向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3,商品经济的活跃,对外贸易的发达为石湾 窑走向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和市镇大 四川文物2005年第6期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量兴起,手工作坊与工厂发展迅速..佛山是当时 新兴工商业城镇,手工业,商业发展十分繁荣,是 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四大聚"之一,这些都直接 促进石湾窑的发展.据前文所述,明代中后期,石 湾陶业已出现行会组织,产生了企业主和雇佣工 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此外,工商业,手工业生 产的发达,使佛山民间艺术文化呈现空前繁荣状 态,佛山秋色,剪纸,木雕,绘画,粤剧等艺术活动 的活跃也为明清石湾窑艺术陶瓷的创作提供重要 背景. 同时,对外贸易的需要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 石湾窑发展.唐代,广东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 等国家贸易往来已极频繁,当时广州是中国国际 贸易的重要都会,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除丝织物品外,以陶瓷为大宗.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朝 廷在广州设"市舶司",随后在佛山设立"市舶务", 专门管理日益发展的进出口贸易.据赵汝适《诸 蕃志》记述,当时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各地做买卖的 都用陶器和青白瓷器作贸易.南宋朱或《萍洲可 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出口情况说:"船舶深 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储货……货多陶器,大小相 套无少隙地."当时潮州,惠州,广州等地窑口均烧 瓷,唯石湾窑烧陶,这些"大小相套"的陶器应该是 指石湾窑产品.南宋至元,广东陶瓷业空前衰落, 但在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仍 发现大量中国元代外销陶瓷.据中外学者多方考 证,认为这些陶瓷均属广东石湾窑和福建晋江 窑【l5j.明清时期,广东对外贸易飞跃发展,广州 又设"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佛山毗邻广 州,对外贸易也很繁荣,据《佛山忠义乡志》载,明 清时"佛山已是民庐栉比,瓦屋鳞次,有烟火十余 万家","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佛山为归."当时 佛山的铁制品和石湾窑陶器(包括艺术陶塑)都是 畅销国外的商品.至今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收藏有 不少明清石湾窑艺术陶塑,有些则由学者个人收 藏.从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看,石湾窑的产品 千百年来一直大量外销,对外贸易的需要,对石湾 窑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民窑传统形成石湾窑艺术陶塑的独特风 格. 石湾窑一向以含砂量高的陶土制陶,以生产 日用陶器为主.尽管窑工们施釉,烧造技术很高, 宋元以后也生产不少仿名窑产品和艺术陶塑,却 仍然不受官府重视,依然是地地道道的民窑,民窑 传统决定了石湾窑艺术陶塑发展的道路.其产品 种类,型制,纹饰,釉色等不受官府的羁绊,能自由 自主地为群众生活和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因 此,千百年来能生机勃勃,不拘一格,超越历代王 朝的兴衰更替而窑火不断,技艺与时代同进,这是 石湾窑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其次,由于是民窑, 她诞生,成长,发展于民间,艺术陶塑能自由地通 过民俗事象来反映民族心声,所以有人称石湾窑 艺术陶塑"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民俗文化百科全 书"_I.再次,由于是民窑,在创作技法上不受官 府的干涉限制,制作者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感情 寄托,融注在作品中,使之具有生命,情感与意绪, 同时注意形态,情趣的表现,从而形成石湾窑艺术 陶塑造型浑厚古拙,釉色绚丽多彩,题材广泛多 样,技法多种多样,生动自然,活泼传神的独特风 格,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因此,民窑传统为 石湾窑的繁荣兴盛注入了活力. 注释 [1]《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文物出版社出版. [2儿3]《佛山市陶瓷工业志》,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年出版. [4]曾广亿:《论石湾窑艺术陶器》,《石湾窑精粹》,岭 南美术出版社2(D2年出版. [5]《石湾艺术陶器》,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D2年出 版. [6]朱琰:《陶说》. [7]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年出版. [8]《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9]李景康:《石湾陶业考》,《广东文物》卷十1941年 出版. [10]刘子芬:《竹园陶说》,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 版. [11]张维持:《石湾窑陶器》,广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 出版. [12]《太原霍氏族谱》,现藏佛山市博物馆. [13]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 年出版. [14]柯道?柏林:《石湾陶瓷杂记》,转引张维持《广东 石湾陶器》. [15]同[4]. [16]施丽姬:《略谈石湾美术陶》,《石湾陶展》,香港冯 平山博物馆印行. l责任编辑:蒋学松) 71
/
本文档为【【doc】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