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宋代纺织原料与纺织品价格(程民生)

2019-02-19 22页 doc 46KB 9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宋代纺织原料与纺织品价格(程民生)宋代纺织原料与纺织品价格 《宋代物价研究》第四章(1) 程民生 纺织品是解决人类遮寒掩体的基本生活资料,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粮食。与粮价相比,绢、布等纺织品价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虽相对平稳,但也有很大的变化。宋代纺织品种类繁多,具体到有价格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绢上。其他丝织品、毛纺织品、棉纺织品的价格,只有零星的资料。 【一、纺织品及原料】 1.绢 绢是纺织品中的主要品种,用途也最广泛。由于宋代以绢价作为经济犯罪的计赃量刑标准,所以留下一些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绢价: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江南、两浙、广南等地绢每匹1贯;宋哲宗...
宋代纺织原料与纺织品价格(程民生)
宋代纺织原料与纺织品价格 《宋代物价研究》第四章(1) 程民生 纺织品是解决人类遮寒掩体的基本生活资料,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粮食。与粮价相比,绢、布等纺织品价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虽相对平稳,但也有很大的变化。宋代纺织品种类繁多,具体到有价格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绢上。其他丝织品、毛纺织品、棉纺织品的价格,只有零星的资料。 【一、纺织品及原料】 1.绢 绢是纺织品中的主要品种,用途也最广泛。由于宋代以绢价作为经济犯罪的计赃量刑标准,所以留下一些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的绢价: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江南、两浙、广南等地绢每匹1贯;宋哲宗元符年间朝廷根据绢价变动情况,调整计赃的绢每匹1贯300文足;大观元年(1107年)变为1贯500文足,建炎元年(1127年)提高到每匹2贯足,绍兴三年(1133年)又提高到3贯足,而当时市场上的绢价“不下四五贯”。①乾道六年 ①《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2車6。 (1170年)再变为4贯。①这些价格数字,不是当时绢价的准确表现,却是绢价上涨的阶段性反映。如大观元年诏云:“计赃之律,以绢论罪,绢价有贵贱,故论罪有重轻。今四方绢价增贵,至两贯以上,而计绢之数独循旧例,以一贯三百足为率。计价既少,抵罪太重,可以一贯五百足定罪。”②可见,当市场上绢价在2贯以上时,朝廷计赃标准才定到1贯500文足,明显低于实际价格。另外,史料中有大量的折帛钱、和买绢价等数据,不少人将其当作绢价的史料引用,其实那是官府剥削的手段,所折价钱总是远远高于市场价格,并不能当作绢价使用。所以,本一般不以此为据。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三司报告:“文武官差出朝辞赐绢者,起今每疋给钱一千充值。”随即得到批准。③每匹1贯钱,应是当时的价格。杜莘老曾言:“和买物帛,据元丰法并支本钱,绢每匹八百五十文,绸每匹七百文,丝每两六十五文,绵每两三十五文。”绢每匹850文,绸每匹700文,丝每两65文,绵每两35文。这是元丰年间“当时欲优恤民间”的价格,④应与市价相差不多。 各地的绢等纺织品价格也不相同,是我们重点要考察的对象。 (1)北方地区 咸平年间,朝廷刚实行预买绢时,“浙绢至中都,每匹之直千 ①佚名《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48,第4册第1816页。 ②《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4。 ③《宋会要辑稿·仪制》9之l0。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21。 二三百钱。”①开封市场上的两浙绢,每匹1贯200文至1贯300文。大中祥符初。王旭知颍州,“因岁饥,出库钱贷民,约蚕熟一千输一缣。”这就是和买绢的开始。②京西颍州的绢价是每匹1贯。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有报告说:“并州军衣岁给绢四万余匹,并自京辇送。 1 如闻军中得之,悉以贸易土绸。起今如有愿中卖者人官者,每匹官给钱千二百文,可省辇运之半。”③河东路并州官买绢的价钱,是每匹1贯200文。大中祥符九年,盛产优质丝织品的京东路青州、齐州,绢每匹800文,朝廷专门拨钱加价购买,每匹绢支付1贯,“自是绸、绢之直日增,后数岁遂倍于昔时云。”④朝廷加价收购的用意是刺激生产,而且效果明显,数年后,绢价翻了一番,也即每匹2贯。但并没有史料证实涨价,而且很可能是夸张的腴词。因为我们看到,直到50多年后的熙宁三年(1070年),京东路上等绢每匹也不过1贯350文省。⑤ 嘉祐年间,刘挚担任冀州南宫县令,当地“其赋甚重,输绢匹折税钱五百,绵两折钱三十,民多破产。挚援例旁郡,条请裁以中价……自是绢为钱千三百,绵七十有六。民欢呼至泣下,曰:‘刘长官活我!’”⑥可知当地的市场价大约是:1匹绢1贯300文,1两绵76文。根据河北提举籴便粮草薛向的建议,皇祐 ①杨时《龟山集》卷4《论时事》,第1125册第131页。 ②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9《杂录》,第114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19.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正月壬申,第4册第1989页。 ⑤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7,熙宁三年三月乙未注,第333页。 ⑥《宋史》卷340《刘挚传》,第31册第10849页。 三年(1051年),朝廷向河北辇运绢40万匹,“当缗钱七十万”,①则是每匹合1贯750文。 熙宁二年(1069年),朝廷在开封出卖渍污的浙绢:“第一等浙绢每疋一千二百至四百,彩绢每疋只一千。”②第一等每匹1贯200文至1贯400文,彩绢每匹1贯。那么,没有被污染的浙绢,价钱定当高于此。熙宁三年,京东路上等绢每匹1贯350文省,下等绢每匹1贯300文省,③差别不大。熙宁五年十月,日本僧人成寻在开封做了一笔交易:“以官人令时绢十五匹、绸十匹送,出钱三十九贯八百五十文置了。”④用39贯850文购买了15匹绢和10匹绸,两者合计平均每匹1贯594文。熙宁六年正月,成寻又在开封买了幅罗汉像,“与直钱十贯四百文、绢三匹了,总合十四贯也”。⑤那么,这3匹绢的价钱就是3贯600文,每匹1贯200文。由此也可以得知:他们去年买的15匹绢的单价是1贯200文,共l8贯;那么余下的21贯850文当为绸价,每匹合2贯185文。元丰四年(1081年),“长安以至诸路州县,商贾通,物价尚平。川绢二千一疋,河北、山东绢差贵三二百”。⑥在陕西,四川绢的价钱是2贯1匹,河北、山东绢的价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4,嘉祐元年十月丁卯条(第8册第4450页),夹注云:“初,用向议行见钱法,在皇祐三年正月”。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29之7。 ③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7,熙宁三年三月乙未注,第333页。 ④[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4,第122页。 ⑤[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6,第201页。 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6,元符二年闰九月甲戌注,第20册第12269页。 钱是2贯200文至2贯300文1匹。元祐初,内藏库甩卖存贮时间长久的“远年”缣帛,每匹仅200至300文,“夫自外郡之远输至内帑,每缣之直,须近二千”。①这些存放多年的旧绢,质量已经下降,使用寿命短,价格自然十分便宜。 大观元年(1107年)有诏云:“今四方绢价增贵,至两贯以上。”②说明当时全国的绢价乎均增长到2贯余。靖康年间,吴孝民对金人说:金兵南下攻宋,犹如做买卖,“譬如有人买绢一匹,索价三贯。买者酬二贯五六百文,又添一二百文,遂交易。如此谓之买卖”。③这 一举例似乎表明了当时京师的绢价,大约在2贯600文至2贯700文之间。建炎三年(1129年),大理寺禀报说:“陕西路旧法唯许行铁钱,不许私用铜钱,所以计赃以钞面为准,纽铜钱定罪。今来本路既得通使铜钱,即计赃者合据犯处以铜钱估价为准,如元赃即以铜钱计绢价准赃。”朝廷予以批准。“谓如犯时本处绢每匹铁钱三十贯文,铜钱三贯足,即元赃铁钱一十贯足准铜钱一贯足计赃之类。”④陕西每匹绢的价格大约是铁钱30贯,合铜钱3贯足。 (2)南方地区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江南西路转运司投诉道:“诸州蚕桑少……绢上等,旧疋一千,今请估一千三百。”⑤江西路的折 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74,元祐元年四月乙未,第15册第9081页。 ②《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4。 ③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28,靖康元年正月七日,第210页。 ④《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5。 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l8,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己未,第l册笆406—407页。 税绢,上等者原来每匹价钱是1贯,此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为1贯300文,当接近于市场价格。皇祐年间,在淮南舒州“市卖一绢,钱七百”,①绢的市场价格是每匹700文。宋仁宗时,两浙睦州“每丁计纳绢六尺四寸,计价钱一百六十文省”。②每匹绢1贯省,是丁绢的折价。元丰间,两浙“今民输绢一疋,费钱一贯二三百文”。③1贯200文至300文,当就是当地的市场价。大约在元丰年间,朝廷要求湖北路“额钱五万贯买绸、绢,内一万贯买绢一万疋,应付广西”。④合计每匹1贯。元祐七年(1092年),在扬州江都县,“绢一尺,价钱二十八文一分足”,⑤按1匹4丈2尺计,⑥每匹价钱l贯180.2文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淮南路无为军的市场上,“民间买绢一匹, ①吕南公《灌园集》卷20《故袁州李君墓志铭》,第1123册第183页。 ②吕祖谦《东莱集》卷3《为张严州作乞免丁钱奏状》,第l150册第25页。 ③郑獬《郧溪集》卷12《乞罢两浙路增和买状》,第1097册第219——220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34之38。 ⑤苏轼《苏轼文集》卷34《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四事一处行下状》,第962页。 ⑥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10《纳絀绢尺度》(第541页):“周显德三年勅:‘其纳官绸绢,依旧长四十二尺。’乃知今之税绢,尺度长短阔狭,斤两轻重,颇本于此。”《宋会要辑稿·食货》41之32注:宋徽宗时定大晟新尺,“如帛长四十二尺,阔二尺五分为匹,以新尺计长四十二尺七寸五分,阔二尺一寸三分五厘之五为匹。”《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4:绍兴二十七年,四川交税的绢“每匹四丈二尺”。 须用一贯四五百文足”,①市场价是每匹1贯400文至l贯500文足。宣和七年(1125年),两浙绢每匹2贯300文足至2贯400文足:“产绢县分,每疋不下二千三四百足钱。”②与北方地区绢价相对平稳相比,南方地区空间和时间差别都比较大。 四川地区绢价波动较大。后蜀孟氏时,四川绢1匹直铁钱1贯200文,当时铁钱1贯合铜钱400文,则每匹绢价实为铜钱480文。③据范镇记载:宋真宗前期,张詠在成都府担任长官时,“绢疋三百文”,④每匹300文。至和元年(1054年),赵抃言近年益州路“官绢每匹直大钱三贯以上”。⑤每匹官绢的价钱,是大铁钱3贯多。熙宁十年(1077年),据吕陶报告:“臣伏见二年以来,川中见钱绝少,物价减半,银每两、绢每匹各只直一贯 ①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l8,建中靖国元年八月壬子注,第646页;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6,建中靖国元年八月,第855页。 ②杨时《龟山集》卷4《论时事》,第l125册第131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八月戊寅(第1册第525页):“伪蜀广政中,始铸铁 钱。每铁钱一千,兼以铜钱四百,凡银一两直钱千七百,绢一匹直钱千二百,而铁工精好殆与铜等.”但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9《后蜀后主本纪》广政二十五年(即宋建隆三年)注引《四川总志》(第2册第731页)则云:“孟氏每(钱)[银]一两,直铜钱千七百文,绢一正直钱千二百文。”则是四川1匹绢直铜钱1贯200文。恐误。 ④范镇《东斋记事》卷4,第34页。 ⑤赵忭《清献集》卷6《奏状乞减省益州路民间科买》,第1094册第831页。 四五百文”。①熙宁末,成都府路绢价每匹1贯400文至1贯500文,与以前的3贯多相比,确实下降了50%左右。元丰二年(1079年),成都府路、利州路钤辖司言:“往时川峡绢匹为钱二千六百,以此编敕估赃,两铁钱当铜钱之一。近岁绢匹不过千三百。”②绢价是铁钱1贯300文,合铜钱650文。据范镇记载:元丰年间,成都府“绢疋三贯”,③每匹3贯。但很快就又恢复到以前的价格:元祐初,成都府路“民间……绢价每疋一贯七八百文”,④民间价也就是市场价每匹1贯七八百文。同时的吕陶也说道:“蜀中比年米谷极贱……米一石直七八百文,绢一疋乃为钱千四五百。”⑤每匹1贯四五百文。崇宁三年(1105年),朝廷在黎州购买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马匹,价钱中有“绢六匹,每匹止折一贯二百文……约本处价例,仅是半价支折与卖马蕃部”。⑥则是每匹绢的实际价格,大约是2贯400文。(以上均应为大铁钱) 南宋时,南方各地绢价波动仍比较大。 绍兴初的价钱,大约是每匹2贯。绍兴元年(1131年),一 ①吕陶《净德集》卷1《奏乞放免宽剩役钱状·贴黄》,第1921册第2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1,元丰二年十二月戊戌,第12册第7325页;《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3;《宋史》卷199《刑法志》1,第15册第4980页。 ③范镇《东斋记事》卷4,第34页。 ④刘挚《忠肃集》卷5《乞体量成都漕司折科税米奏》,第107页。 ⑤吕陶《净德集》卷4《奉使回奏十事状·贴黄》,第1921册第43页。 ⑥《宋会要辑稿·职官》43之80。 道诏令中透露:诸路折帛钱每疋3贯,而“时诸路绢直才二千”,①南方各路普遍是每匹2贯。如江东路当时就是每匹2贯:“江东时值止两贯”。② 很快,绢价便迅速增长。绍兴三年,一道诏书里在谈到以绢价定赃时透露:“目今绢价不下四五贯。”③价格急剧上升。同时,户部桩管的高丽绢,每匹约值6贯:“令户部于桩管高丽绢内支一万五千匹,每匹作六贯。”④绍兴四年,“洪州在市一绢之直,已增长八贯五百文足,自余州军有至十贯足”。⑤江西洪州绢价是每匹8贯500文足,江西其他州军绢价最高者超过10贯足。其实这并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市场价格,而是有着政治背景。当时江西官方正在催纳夏税物帛,“州县望风,急于星火,民间买绢一匹,至钱八千,多至十千”。⑥当时,江西有的地方官员要求“每匹令纳钱六千省……若比浙中见价,每匹计多一千五百”。 ⑦可知两浙的绢价是每匹4贯500文省。绍兴八年,知常州无锡县李德邻报告:“窃见本县每岁起发夏税绸绢一万五千四百八匹,除诸乡税产户下合纳绸绢一寸以上,并税户盐钱折纳并催本色,计一万一千五百一疋外,有三千九百七疋系崇宁二年本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6,绍兴元年八月丁亥,第835页。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35之33,64之47。 ③《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6。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40之17。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30。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7,绍兴四年六月甲辰,第1270页。 ⑦《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30。 州均敷下本县认纳,盖当时县令不谨其始,却将下户募脚盐钱每二百二十文折纳绢九尺计,目今价直一贯八百文,比之纳钱,计高七倍。”①两浙常州无锡县9尺绢价值1贯800文,按1匹4丈2尺计,每匹8贯400文。 10年后,绢价有所下降。绍兴十八年,江东路绢时价每匹2贯足:“江东一路税绢俱重十二两,独歙州以咸平二年特旨,只以十两为定,并下库务不得退剥,每匹折钱七百三十一文……至绍兴十八年,户部符每匹估时价二贯足。”②绍兴二十六年,四川地区绢价增长至每匹将近5贯:“四川绢直,一匹不及五千”。③当仍是铁钱。绍兴二十七年,权尚书刑部侍郎张构在提到四川司法中计赃的钱币比价问题时说:“枉法二十匹绞,计铜钱六十贯,铁钱一百二十贯。”④如前文所说,朝廷计赃标准明显低于实际价格,则是当时四川每匹绢的价格大约高于铁钱6贯,铜钱3贯。绍兴二十七年,成都潼川府夔州利州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军府事萧振等报告: 成都府路转运司合起三路纲畸零绢估钱内,成都府每疋理见钱引九道半,潼州府路每疋理见钱引九道,比市价高大,欲每匹减钱引一道……成都府路止一十五万五百余疋,今欲每匹理钱引八道半,每匹四丈二尺,若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26之25。 ②罗愿《新安志》卷2《夏税物帛》第8册第7628页;袁甫《蒙斋集》卷2《知徽州奏便民五事状》,第1175册第356页。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八月辛卯,第2896页;《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45。 ④《宋会要辑稿·刑法》3之8。 纳见钱,即随钱引市价折纳。谓如街市钱引市价每道贝钱八百五十文,其绢每尺合纳见钱一百七十二文,每寸纳一十七文二分之类。潼川府路一十三万一千三百余疋,今欲每疋理钱引八道,每疋四丈二尺,每尺一百九十文五分。若纳见钱,即随钱引市价折纳。谓如钱引市价每道见钱八百五十文,其绢每尺合纳见钱一百六十二文,每寸见钱一十六文二分之类。①每匹绢的价格是:成都府路稍贵,为钱引8贯500文折合铁钱7贯225文;潼川府路稍贱,为钱引8贯折合铁钱6贯800文。绍兴二十六年,据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王大宝言,江南诸州绢“今市价每匹不过四贯”,②市场价格是每匹4贯。同年,宋高宗说:“临安民有纳本户绢一匹被退,因询之。云:‘宫中以不经揽户,不肯交。’朕令人用钱五千五百买之,乃好衣绢。”③当时,临安府1匹做衣料的优质绢,市场价格是5贯500文。绍兴三十二年,东南地区出产绢的州郡,每匹“轻绢”不过2贯500文。④ 宋孝宗时,绢价整体上持续下降。乾道元年(1165年),右正言程叔达说道:“今一缣之直,在市不过三数千,”⑤1匹绢大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3之13至l4。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1,绍兴二十六年二月甲午,第2819—2820页。 ③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74,绍兴二十六年八月癸酉,第2864页;《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8。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10之16。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38之22。 约3贯余。乾道三年前,东南地区居民交纳税绢“常年用钱四贯可纳一疋”,乾道三年官府 百般刁难,“今增为六贯”。①比较一下乾道六年金国的相州:“好绢每疋二贯五百文”,即优质绢每匹2贯500文(六十陌),②合计1贯500文足钱,比宋朝便宜许多。朱熹也说:“铜钱过彼极有利,六七百文可得好绢一匹。”③在淮北金国境内,600文至700文铜钱也可以买到1匹好绢。这种情况的背景,是钱重物轻。淳熙四年(1177年),在临安府钱塘、仁和两县,绢“本色所直,不过四五千”,④价格有所下降。淳熙七年的知南康军朱熹言:“本军绢价每匹不过三贯文足。”⑤每匹不超过3贯足,低于两浙。淳熙九年七月,知台州唐仲友指使人“买到轻怯大绢一百十八匹,高价估钱入库,计四百九十贯九百六十五文省。”⑥“轻怯大绢”每匹4贯余省是高估的价钱,实际价格无疑低于此。淳熙十五年,军队的“衣绢”,“户部纽作四贯一疋,价已不低,有钱甚易买”。⑦每匹4贯。绍熙初,知漳州朱熹报告说:“军人皆愿得钱,不愿得绢。盖今绢价每匹三千省,而请钱则得五千省故也。”⑧漳州绢价为每匹3贯省。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59。 ②楼钥《攻娩集》卷112《北行日录》下,第30页。 ③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11《论财》,第2722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69。 ⑤朱熹《朱熹集》卷20《乞听从民便送纳钱绢札子》,第829页。 ⑥朱熹《朱熹集》卷19《按唐仲友第四状》,第752页。 ⑦周必大《文忠集》173《思陵录》下,淳熙十五年三月辛亥,第1148册第925页。 ⑧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06《漳州》,第2651页。 南宋后期,个别地方的绢价仍有下降迹象。如庆元四年(1198年),江东建康府“近年以来,居民蕃庶,蚕桑浸广,绵帛颇多,绢每一匹,只直钱二贯二百文足”,①每匹绢2贯200文足迪是发展生产的结果。庆元年,江宁府“近年绢价低平”。②只知价格下降,不知具体价钱。景定四年(1264年)的皇帝内批言:“以越罕蚕,夏绢壹匹折纳十八界会拾贰贯,永远为例。”“时十八界会壹贯准铜钱贰伯伍拾文,拾贰贯计铜钱参贯”。③则是越州的绢价为每匹18界会子12贯,折合铜钱3贯。南宋后期,吴泳在宁国府曾言当地“一匹之绢,向者三千,今五倍其价矣”。④则是每匹高达15贯了,但应当是贬值的会子价。 南宋中期的,临安,朝廷修内司出产一种唐绢,一般用于画画的扇面,“每个扇面二百文,织作扎实丝线好……丝线厚实紧密,扇面上下有边者,每个二百”,每幅200文;而民间街市模仿织造的“轻小唐绢,每个一百文”,⑤每幅100文。 附带说一下周边地区的情况。宋代周边的不少国家,仰仗宋朝供应绢使用,所以其价格比较高。如西夏,庆历二年(1042年),因连年交战,宋朝的绢贩卖不进来,西夏境内绢价上涨,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88。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97。 ③(清)杜春生《越中金石记》卷7,(宋)方回《嵊县尹佘公道爱碑》,第7294页。 ④吴泳《鹤林集》卷39《宁国府劝农文》,第1176册第381页。 ⑤佚名《百宝总珍集》卷9《唐绢》,子部78册第808页。该书不详年代,但在卷8《龙涎香》中提到:“此三等系高庙、孝宗、光宗在朝合之者”,故推断为宋宁宗朝。 “一绢之直为钱二千五百”。①每匹达2贯500文,而当时宋朝境内的绢价约为1贯数百文。元祐初,苏轼指出:宋夏经多年战争,西夏国内物资严重匮乏6.纱 熙宁六年(1073年),日本僧人成寻在开封记载道:“张行者以钱五贯四百文买紫纱三疋来,为充夏单衫袈裟裙也。”③以5贯400文购买紫纱3匹,每匹合1贯800文。元祐年间, 福建南剑州举人吴味道进京参加贡举时,“以百千就置建阳小纱,得二百端”。以100贯买建阳小纱200端,打算顺路运到开封高价出售。④建阳小纱在福建的价格是每端500文。 7.缎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在金兵占领的开封,由于未能完成金人索要的财物数额,宋政府张榜说:“如民户别无金、银、表段,亦许量力抄上钱,径赴本壁根括送纳……表段每匹五千,官为收买。”⑤表缎每匹5贯。 8.丝 熙宁末,据监察御史里行彭汝砺所说:“浙东西今年丝每斤不至四百,民在穷乏,方无所售。”⑥每斤丝价值不到400文。 ①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宣和五年正月二十五日,第93页。 ②高似孙《剡录》卷1《版图》,第7册第7208页。 ③[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8,第268页。 ④何薳《春渚纪闻》卷6《膺换真书》,第98页。 ⑤丁特起《靖康纪闻》,第4册第19页。 ⑥(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269,彭汝砺奏,第4册第3515页。 绍兴三十年(1160年)九月,知道州季南寿报告:本州“舟车不至,商贾不通,其民朴野,惟农桑作业……丝一两百二十”。①他的意思是因为偏僻,交通不便,所产的丝卖不出好价钱,每两仅值120文。看来其他地方的价格高出不少。乾道六年(1170年),金国的相州“丝每两百五十文”,每两150文(60陌),②合90文足,相当便宜,可资比较。 9.绵、絮 天圣七年(1029年),三司报告说:每年赐各地官员的冬衣袄,“每领用绵八两……如愿请价钱,每两不得过八十五文”。③当时1两绵的价格,大约85文左右。嘉祐中,刘挚出任冀州南宫县令时,纠正了过去赋税折纳过重的情况,“请裁以中价……自是……绵七十有六,民欢呼至泣下”。④每两绵的中等价格是76文。元丰年间,莱州绵的市场价是每两100文,地方官收购l:供绵时,增价为每两120文:“问市价几钱?曰每两百钱:公命增二十。”⑤绍兴十一年(1141年),“昨降指挥,许江浙折帛钱以十分为率,绸折六分,绢折三分,绵折五分绸绢匹八千,(缗)[绵]每两五百,皆所以宽民力也”。⑥1两绵折价500文,与当 ①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86,绍兴三十年九月壬午,第3117页。 ②楼钥《攻媿集》卷112《北行日录》下,第8页。 ③《宋会要辑稿·仪制》9之32。 ④《宋史》卷340《刘挚传》,第31册第10849页 ⑤朱或《萍洲可谈》卷2,第144页 ⑥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1.绍兴十一年七月癸卯,第2262页。“绵每两五百”原作“缗每两五百”,“缗”误,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校改。 时市价大致相同。与北宋相比,价格上涨数倍。淳熙时,台州的“下等不中粉药绵,每两市价直钱一百文”。①下等假冒伪劣的绵,每两100文。 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在黎州购买附近的少数民族马匹,价钱中有“絮六张,每张止折五十文……约本处价例,仅是半价支折与卖马蕃部”。②则当时的全价应是每张100文(铁钱)。 10.锦 锦是有多种彩色花纹的提花丝织品,是丝织品中的贵族,产量有限,有关价格史料不多,仅见二例。 熙宁五年(1072年),日本僧人成寻在开封,“锦一百五两持来,直钱八贯四百文下了”。 ③此处丝织品以两为量词,实属罕见,105两重的锦价值8贯400文。宋代的绢一般为每匹10两或l2两,④可为参考。 南宋时,广西静江府兴安县的客旅,经常“私贩水银人建阳、邵武,卖异色锦,私涉宜用(州?)蛮界,至邕州溪洞,邀蛮人教止易银,而以私锦售易之(原注:官价锦当银三十五两,私锦只十五两),致官锦无用。独一色银,易马不足,且诱省地民负荷而缚卖之,或夹带奸细。乞禁约于建阳、邵武出锦之 ①朱熹《朱熹集》卷19《奏状按唐仲友第四状》,第751页。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43之80。 ③[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4,第125页。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70之59:“诸郡纳省绢限以十二两,和买限以十两,自有定数。” 源”。①这里说的是福建建州、邵武军出产“异色锦”,官价每匹价值35两银子,私价只15两。按当时银子每两约3贯计,官价每匹约合105贯!广西静江府的商人私贩水银到福建,然后在福建购买私锦,走私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看来官方对锦控制的比较严,②否则不会制定官价,更不会出现官价与私价相差1倍多的情况。可能因此造成锦在市场上流通不多。宋孝宗时,福建流传的解救蛊毒的方子中,有一味药本应用锦,但以“五色线”为替代品:“凡蛊喜食锦,锦不可得,乃以此代。”③由于很难得到锦,所以方子中干脆直接用便于得到的“五色线”。这些情况表明,宋代市场上流通的锦很少。 11.布等纺织品 麻织品布的价格低于丝织品,主要是苎麻布。 在麻布主要产区之一的四川成都、崇庆府,彭、汉、邛州和永康军6州郡,天圣年间,“官以三百钱市布一疋,民甚便之”。④每匹麻布的官价是300文(铁钱)。至和元年(1054年),“其布实直,每一匹计大钱八百至一贯文。”⑤每匹大铁钱 ①黄震《黄氏日抄》卷67《范石湖文》,第708册第608—609页。 ②(元)费著《蜀锦谱》载成都所织锦从南宋初开始禁止民间贩卖:“建炎三年,都大茶马司始织造锦裱被褥,折支黎州等处马价,自是私贩之禁兴。”((明)周复俊编《全蜀艺文志》卷56,第1381册第770页)。 ③洪迈《夷坚志·补志》卷23《黄谷蛊毒》,第1763页。 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5《田赋考》5,第64页;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四川布估钱》,第294页。 ⑤赵拃《清献集》卷6《奏状乞减省益州路民间科买》,第1094册第831页。 800文至1贯。元丰初,成都路布每匹不下450文(铁钱):成都路转运司每年在产布6州军购买官布70万匹,“名虽和买,实则配率。行之已久,习以为常。元丰以前,每匹支钱四百五十文或四百文,不致刻剥,人尚乐输……近岁逐处所支,每匹才二百九十文,而民间输纳,乃五六百文。郡县每月所申实直,每匹不下四百五十。”①元丰以前,每匹官价400—450文,基本上是市场价;元丰初的市场价是450文。范镇元丰中记载,成都府路在天圣年间的“薛简肃公时,布一匹三百文,依其价,春给以钱,而秋令纳布,民初甚善之。今布千钱,增其价才至四百”。②即当时的市场价是每匹1贯(铁钱)。崇宁三年(1104年),朝廷在黎州购买附近的少数民族马匹,价钱中有“青布一匹,止折五百文。约本处价例,仅是半价支折与卖马蕃部”。③则当时的全价应是每匹1贯(铁钱)。南宋绍熙六年(1195年),四川所产的苎麻布,“一匹所直,不过交子六七分”。④按当时1分钱引70足铁钱计,⑤约合420文至490文足。 宋代麻布的另一处主要产地是广西。咸平元年(998年),广西转运使陈尧叟上言道,广 西盛产苎麻布,请求官场博市苎麻布,每匹150文至200文:“准诏,劝课人民栽种桑、枣。切缘岭外惟产苎麻,望令折数,许官吏书历为课,仍许织布赴官场, ①吕陶《净德集》卷4《奉使回奏十事状·贴黄》,第1921册第44页。 ②范镇《东斋记事》卷3,第25—26页。 ③《宋会要辑稿·职官》43之80。 ④《宋会要辑稿·食货》18之22。 ⑤《宋会要辑稿·食货》28之47载:庆元元年即绍熙六年,知黎州王闻诗言:“(盐)每斤只以钱引三分出卖,每分计铁钱斗:十足。” 以钱博市。每匹准钱百五十至二百,仍免其算税。如私自贸易,不在免限。”随即就得到了朝廷的批准。①广西桂、昭二州所产的布匹,北宋末,官方每匹折钱500文,绍兴五年(1135年),增至1贯500文,绍兴二十年减至1贯。②广西邕州左右江溪峒的少数民族,还出产一种高档的绕:此地产优质苎麻,“洁白细薄而长,土人择其尤细长者为鍊子。暑衣之,轻凉离汗者也……有花纹者,为花綀,一端长四丈余,而重止数十钱,卷而人之小竹筒,尚有余地。以染真红,尤易著色。厥价不廉,稍细者,一端十余缗也”。③这种有花纹并染色的花练,1端就价值10余贯。宋人有记载道:“南方有綀布,如焦綀、蒲綀之类,其精者,号百易綀,言百匹粗綀易此一疋耳。”④10余贯1匹的大概就是此类统綀布。广西人充分利用热带植物资源,还用水蕉的纤维织布,宋孝宗时,“布之细者,一匹直钱数缗”。⑤质地和质量优异,所以价格不菲。 天圣八年(1030年)。福建出产的用于江西驻军军装的布匹,因质量低劣受到指责:“全然粗疏,不堪装著。军人请到,货卖价少。自来于福、泉、漳州、兴化军四处置场收买,每匹价钱并津般往回官钱三百四十九文。军人出卖,得钱三百一十一文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18;参见《宋史》卷175《食货志》上3,第13册第4232页。 ②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4《广西布钱》,第295页。 ③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6《綀子》,第225页。 ④杨彦龄《杨公笔录》,第21册第15页。 ⑤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8《水蕉》,第326页。 省,亦有只得百五十六文足钱去处。”当时洪州的布价是每匹320文省。①在福建购买时的价格连同运往江西的运费,每匹349文,而江西军人出卖这种劣质布时,只能卖到每匹311文省,有的地区只能卖到156文足。淳熙年间,福州夏税中,有按中等价格折纳的裨布价,每匹1贯600文。② 皇祐四年(1052年)七月,三司请示道:“开封府诸县第四等以上户岁共市草三百万束,请以登、莱州端布每匹折价一千三百六十,沂州匹布一千一百文。”宋仁宗表示反对,认为:“折价太高,则恐伤民,宜减端布为千二百,匹布千钱。”③看来,这两种京东布在开封的合理价格,是每匹1贯200文和1贯。 庆历元年(1041年),由于宋夏战争,停止互市,主要依赖宋朝供应布匹的西夏境内价格暴涨,“贼中尺布直钱三百”,④1尺布就卖到了300文。 附带提到,南宋初,乡间的一条布被价值1贯:“买费一千钱,十年度寒温。”⑤南宋后期,据真德秀所说:“布絮一衾,万钱得之”,⑥即1条布被价值]0贯,可能是纸币。 12.毛纺织品 宋代的毛纺织品种类很多。熙宁五年(1072年),日僧成寻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21至22。 ②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17《岁收》,第8册第7924页。 ③《宋会要辑稿·食货》39之19。 ④赵汝愚编《宋朝诸臣奏议》卷133,张方子《上仁宗乞因郊裡肆赦招怀西贼》,第1475页。张方平《张方平集》卷20《请因郊禋肆赦招怀西贼札子》(第288页)作“尺布直钱三数百。” ⑤冯时行《缙云文集》卷1《布被》,第1138册第829页。 ⑥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33《楮衾铭》,第18页。 等人为北上寒冷的河东作准备,在开封买了一套毛衣、毛头巾、手袋、毛袜:“通事毛衣、毛头巾、手袋、毛袜等,直钱五贯与了。”共5贯;成寻的翻译又买“老僧料毛头巾、毛沓、革手袋三种持来,直一贯五十文与了。”①共1贯50文。 毛纺织品以畜牧业最发达的陕西为优。北宋时期,凤翔府所织的茸毛带子——绦,价格奇贵:“旧凤翔郡县出绦,以紧细如箸者为贵。近岁衣道服者,绦以大为美,围率三四寸,长二丈余,重复腰间至五七返,以真茸为之。一绦有直十余千者,此何理也?”②长2丈余、宽3至4寸的绦,每条10余贯。北宋末年,葺毛织成的方胜花,每匹可卖铁钱400贯:“泾州虽小儿皆能捻茸毛为线,织方胜花。一匹重只十四两者,宣和间,一匹铁钱至四百千。” ③即使按当时铁钱与铜钱最低比价20:1计,每匹也值铜钱20贯。 西夏和关西等地出产的礼佛毯,用羊毛织成,染有彩色,“织八六阔狭或独卧”。在南宋中期的临安,主要是达官贵人用作冬季的坐垫。价格受季节的影响而波动,自九月以后的秋冬季节价格贵,“每床卖着三十千或二十千”,每床20贯或30贯,暮春及夏季15贯就“胡乱卖了者”,④也就是降价大甩卖。 匹毡的面积如1匹官绢大小,宋宁宗时的临安商人记载道:“疋毡有如官绢阔,柔搭之时软若绵。粗者价低细者贵,紫者不下二十千。”质地以紧细为优,“毛长松者不甚”,颜色以紫色为 ①[日]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第4,第139页。 ②叶梦得《石林燕语》卷10,第150页。 ③庄绰《鸡肋编》卷上,第33页。 ④佚名《百宝总珍集》卷9《礼佛毯》,子部第78册第808页。 好,青白色为差。优良者每件不下20贯。① 13.棉织品 宋代已经多有棉织品,惜缺价格史料,仅有疑似者。出自西夏的兜罗锦,据说“此物纸(?)捻成,稍旧者直钱四五千,紫青色新好者十贯左侧。”②价格在4贯到10贯之间。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下《古锦论·兜罗锦》载:兜罗锦“出南蕃、西蕃、云南,莎罗树子内绵织者,与翦绒相似,阔五、六尺,多作被,亦可作衣服”。因而多以此为木棉锦。但西夏的兜罗锦当与其不同,存疑俟考。 ①佚名《百宝总珍集》卷9《疋毡》,子部第78册第808页。 ②佚名《百宝总珍集》卷9《兜罗锦》,子部第78册第808页。
/
本文档为【宋代纺织原料与纺织品价格(程民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