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

2017-12-01 11页 doc 27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 观经四帖疏讲记 1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处,广泛施设问答,释去学人的疑情。 在这一门当中,有六分内容:一、举出诸师解释九品的含义,二、用道理来破除,三、重新举出经中九品的文句,反对破斥,四、出示经文的证明,宣说九品决定是为凡夫,而不是为圣人,五、会通别时意趣的含义,六...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 观经四帖疏讲记 1 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六:一、先就诸法师解九品之义;二、即以道理来破之;三、重举九品返对破之;四、出文来证,定为凡夫不为圣人;五、会通别时之意;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之义。 第六、和会经论相违处,广泛施设问答,释去学人的疑情。 在这一门当中,有六分内容:一、举出诸师解释九品的含义,二、用道理来破除,三、重新举出经中九品的文句,反对破斥,四、出示经文的证明,宣说九品是为凡夫,而不是为圣人,五、会通别时意趣的含义,六、会通二乘种不生的含义。 初言诸师解者,先举上辈三人:言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无生忍故;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无生忍故;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何故得知,由到彼经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圣人生位。 首先说到诸师的解释,先举出上辈三种人的地位。他们认为上上品是四、五、六三地的菩萨,怎么知道呢,因为一生到西方就证到无生法忍的缘故,上中品是指初地、二地、三地的菩萨,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净土经一个小劫得证无生忍的缘故,上下品是指大乘种性位以上到初地之前的菩萨,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彼土经过三小劫才证入初地的缘 2 观经四帖疏讲记 故。这三品都是大乘圣人的地位。 次举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罗汉故;中中者是内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须陀洹故;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经一小劫得罗汉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圣人等也。 接着举出中辈三种人的地位。诸师说到,中上品是小乘三果圣人,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西方就证得四果罗汉的缘故,中中品是内凡地位,内凡,指那些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善根位为内凡。,,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了西方就证得初果罗汉的缘故,中下品是世善凡夫厌苦求生的情况,怎么知道呢,因为一到了西方,经过一小劫得证罗汉果的缘故。这三品唯一是小乘圣人等的情形。 下辈三人者,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共同一位,求愿往生者。 下辈三品是大乘的始学凡夫,随着他具有的过失轻重差别分成三品,共成一位,求愿往生。 未必然也,可知。 但以上的解释不一定正确,从下面的理证、教证可知。 第二、即以道理来破者,上言初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如《华严经》说,初地已上,七地已来,即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斯等曾无分段之苦。论其功用,已经二大阿僧祇劫, 观经四帖疏讲记 3 双修福智,人法两空,并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转变无方。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以斯文证,诸师所说,岂非错也,答上二竟。 第二、用道理来破斥。所谓初地到七地之前的菩萨,就像《华严经》所说:从初地到七地以前,都是法性生身、变易生身。这些菩萨没有分段之苦。论其功行力用,已经经过了两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达到了人法两空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神通自在,能够随意转变。身居于报土,常常闻报佛说法。又以悲心能化现在十方世界,须臾间遍满各世界中。又要担忧什么,须借韦提希为他请示佛求生安乐国呢,换句话说,以此等圣者菩萨自身的能力,想生安乐世界随意得生,并不需要韦提来做什么请求。以这些经文证明,诸师所说诚然是错谬的。以上破斥了上二品的判定。 上下者,上言从种性至初地已来者,未必然也。如经说,此等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在水, 1水不能湿。如大品经说,此位中菩萨由得二种真善知识守护故不退。何者,一是十方诸佛,二是十方诸大菩萨,常以三业外加,于诸善法无有退失,故名不退位也。 再说上下品的情况。上面说到从种性到初地之前的地位,这也不尽然。如同经中所说,此等菩萨称为不退位菩萨, 1大品经:指《大般若经》。 4 观经四帖疏讲记 他们身体居于生死界中,而不被生死法所染。就好比鹅鸭在水中,不会被水浸湿。就像大品经所说:此等地位中的菩萨由于得到两种真善知识守护的缘故,不会退转。哪两种呢,就是十方诸佛和十方诸大菩萨,常常以身口意三业加被于他,使得他对于一切善法都不会退失,因此称为不退位。 此等菩萨亦能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已经一大阿僧祇劫双修福智等。既有斯胜德,更忧何事乃藉韦提请求生也,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还成错也。此责上辈竟。 这些菩萨也能够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论其功行力用,已经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福慧双修等。既然有如此殊胜的功德,还有什么必要借韦提希请求这往生的呢,以这些经文为证,就知道诸师的判决还是错谬的。以上破斥上辈的判位完毕。 次责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途永绝,四趣不生,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报。如佛说言,此四果人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 其次,破斥中辈三人的判分。诸师说到中上品是三果圣人,但是这些圣人已经永绝了三恶趣苦,不会生在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当中,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会招来来世的苦报。如同佛所说,这四果人跟我同坐解脱床。既有这等功力,那还有什么担忧,一定要借助韦提请求一个 观经四帖疏讲记 5 脱出生死的路呢,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 诸佛大悲特别关注苦难者,心里特别愍念那些常时陷在苦海里的众生,所以劝导这些沉溺凡夫归于净土。就像溺在水里的人十分紧急,必须先救度,已经在岸上的人非常安全,不是需要紧急救度者。以这些经证就知道,诸师对中品的判决跟前面一样,也是错谬的。 以下可知。 这以下的分位也都可知是有问题的。 第三、重举九品返对破者。 第三、再举经中说到的九品因果的情形来对照破斥。 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 诸师说,上品上生人是四、五、六地的菩萨,那么为什 6 观经四帖疏讲记 么《观经》里说三种众生都能往生上上品呢,哪三种呢,第一种是只能持戒修慈,也就是慈心不杀具足戒行者,第二,不能持戒修慈,只能读诵大乘者,第三,不能持戒、读经,只能念佛、念法、念僧等修持六念者。这三类人各自专精励力修自己的行业,在一日一夜中乃至七日七夜中相续不断地修持,并且各自把所作的善业回向求愿往生。那么以这份功行之力,在他们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弹指顷就生到了彼佛国土。 以这段经文证明,这是指佛去世以后大乘极善的上品凡夫。“极善”是指善行修得极好。虽然他们修持的日数很少,但是由于作业的时候极其猛利,而得以往生上上品。这种情况怎么能判决为四、五、六地的菩萨呢, 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对上上竟。 说到四、五、六地的菩萨是有不可思议的功用力,哪里需要借一到七天的善行来感召佛和圣者花台授手,迎接往生呢,以上破斥了诸师对于上上品的判定。 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行业稍弱, 观经四帖疏讲记 7 致使终时迎候有异。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返对上中竟。 接着对应上中品的判定来作驳斥。诸师说,这是指一到四地之前的菩萨,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不必受持大乘经典呢,怎么叫做“不必”呢,就是指读或者不读,不决定读了。又说只是善解意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没有说到行持。又说“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这样的功德回向愿往生,到临欲命终时,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就生到了净土。以这段经文证明,也是指佛灭度后的大乘凡夫,由于行业上比上上稍微劣弱,导致临终时显现的接引境也有所差别。但说起初地、二地、三地菩萨自身的功用力,就像《华严经》所说,已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哪里需要借助韦提希祈请才能往生呢, 以上破斥了诸师对于上中品的判定。 次对上下者。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又言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以斯文证,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致使去时迎候有异。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十方净土随意往生,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 8 观经四帖疏讲记 方极乐国也,返对上下竟。 接着再对应上下品的判定来作驳斥。诸师说这是指种性以上初地以前的菩萨,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亦信因果”呢,要知道,“亦信”就是指等同于上一个品位的深信,所以称为“亦”。又说到不谤大乘,只是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只有发菩提心这一句是它的正业,再没有其他的善心。回向这一善行的功德求愿往生,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就往生了净土。以这段经文证明,这唯一是指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的众生,由于他行业不强,致使去净土的时候所现的接引相不同。而说到种性位以上菩萨的势力,他们可以随意往生十方净土,哪里需要韦提希祈请佛而且劝生极乐世界呢,以上破斥了诸师对于上下品的判定。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直是业有强弱,致使有斯差别耳。 上辈三品人去净土时所出现的境相有所差异。如何有差异呢,上上品去的时候,显现的是佛和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品去的时候,显现的是佛与一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品去的时候,显现的是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这是因为因地修的净业有强有弱,致使临终显现的果相有这样的差别。 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观 观经四帖疏讲记 9 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以此文证,乃是佛去世后,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 其次对应中辈三人的判定而作破斥。诸师说,中上品是指小乘三果的圣人,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如果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并不造五逆,没有众多过患,在他们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比丘圣众放光说法,现在他们面前,这些人见后就得以往生呢,以这段经文证明,这是指佛灭度后持小乘戒的凡夫,哪是小乘的圣人呢, 中中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何故《观经》云,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以佛愿力,即得生也。 对于中中品的地位,诸师说是见道以前的内凡,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受持一天一夜的戒,把所修的功德回愿往生,到临命终的时候见佛就得以往生呢, 以这段经文证明,哪里能说是内凡人呢,这唯一是指佛灭度后无善行的凡夫在生的时候庸庸度日,偶尔遇到了小法因缘,给他传授小戒,他持了一昼夜的戒而回愿往生。得到佛愿力摄持的缘故,就生入了净土。 若论小圣,去亦无妨。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 10 观经四帖疏讲记 圣也。 如果说小乘圣人去生净土,这也没妨碍。但是这部《观经》佛是针对凡夫宣说的,并不关圣人的事。 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即得往生。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 对于中下品地位的判定,诸师说这是指内凡之前的世俗凡夫,在世时唯修世福而希求出离者,那么为什么《观经》里说,如果有众生孝养父母,行持世间的仁慈,在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讲述西方弥陀佛国的快乐之事、佛的四十八愿等,这人闻后就生到了西方呢, 以这段经文证明,这唯一是指在生时没有遇到佛法的人,虽然他在行持孝养的善行,但没有希求出离的心,只是临终遇到了善知识劝他往生。他因为劝导,转过心来趣向西方,当即就得到往生。而且这人在世时自然行孝,也不是为着出离生死的目的而行孝道。所以,对方说到的“求出离者”这四个字和经文不符。 次对下辈三人者。诸师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 观经四帖疏讲记 11 接着对应下辈三人的判定一一破斥。诸师说这些人都是大乘的始学凡夫,随着所犯过失的轻重而分成了三品,并没有道位,难以辨明他所处的阶位。 将谓不然。何者,此三品人无有佛法、世俗二种善根,唯知作恶。何以得知,如下上文说,但不作五逆谤法,自余诸恶悉皆具造,无有惭愧,乃至一念。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尔时阿弥陀佛即遣化佛菩萨来迎此人,即得往生。但如此恶人触目皆是,若遇善缘,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途,未可出也。 破斥:这样判定是不对的。原因是这三品人根本没有佛法和世俗两种善根,平生只知道造恶。对此,经文里有明显的说明。比如,下上品的经文里说,只是没有造五逆和谤法罪,其他是无恶不造的,而且造恶时没有一念惭愧之心。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说大乘,教他称佛一声。当时阿弥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菩萨来迎接此人,随即就生到了净土。像这样的恶人触目都是,如果遇到了善缘就能往生,如果没遇到善缘,决定下三恶趣,难有出头之日。 下中者,此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即便毁破。又偷常住僧物、现前僧物,不净说法,乃至无有一念惭愧之心。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当见火时,即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功德,劝令往生。此人闻已,即便见佛,随化往生。初不遇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 12 观经四帖疏讲记 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接着解释下中品的情况。这一类人首先受了佛戒,受了不持,随着就毁破。而且偷盗常住僧物、现前僧物,邪命说法,乃至没有一念惭愧之心。到了他们快命终的时候,地狱众火一时现在心前。当见火时,他就遇到了善知识,给他讲述弥陀佛国的功德,劝导他往生。他闻信以后,当即就见了佛,随着化佛生到了净土。最初没有遇到善人时,地狱火已经现前,接着遇到善人的缘故,化佛就来迎接,这全是仗着弥陀愿力的缘故。 下下者,此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人以恶业故,定堕地狱,多劫无穷。命欲终时,遇善知识,教称阿弥陀佛,劝令往生。此人依教称佛,乘念即生。此人若不遇善,必定下沉。由终遇善,金莲来迎。 再解释下下品的情况。这一类众生生前造不善业,五逆十恶,无恶不造。以造恶业的缘故,决定要堕地狱,在多劫中无穷无尽地受苦。在他快要命终的时候,遇到了善知识,教他称念阿弥陀佛,劝导他往生。他依着教导称念佛名,乘着佛念而生到了净土。这种人如果不遇善知识,决定堕地狱。但由于他命终遇到善知识,称佛的缘故,就显现金莲花来迎接他。 可见,这三类人是纯恶凡夫,没有佛法、世俗两种善根,不能判为大乘始学凡夫。 观经四帖疏讲记 13 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再者,看《观经》定善和三辈上下经文的含义,总的是指佛涅槃后五浊恶世的凡夫,仅仅以遇到的缘有差异,而导致有九品差别。 这意思是说,上品三类人是遇大法的凡夫,中品三类人是遇小法的凡夫,这里小法包括遇小乘法和人天善法两种情况,下品三类人是遇恶法的凡夫。因为他们平生只是造恶业,但是在临终仗着念佛等的善根,乘佛的愿力而得到往生,他们生到极乐世界花开以后,才开始发菩提心,怎么能把他们判为始学大乘者呢,如果作这种见解,不但会耽误自己,而且会误导别人,有很大的祸害。 现在这里一一出示经文明显作证,是为了使今天的善恶凡夫都能共同得到九品往生的利益,因为心里打消了疑惑、生起了信心,就能乘着佛的愿力而都得到往生。 这样显明了经意后,我们凡夫就很有信心了。不管以前行善还是造恶,只要今后回转心来一心归投阿弥陀佛,求生 14 观经四帖疏讲记 佛的净土,就都能往生。我们只要看看下辈往生的情况,都是纯粹造恶的人,只是到了临终,遇到善缘后,回转了心意求愿往生,都得到佛摄受,顺利生到了净土。 所以往生法门在行门上的要求是很低的,只要具足了真信切愿,再加上一定的修行就都能往生,而且这全是凡夫可以企及的。可见这个法门极其简易,的确是大愿普度的法门。 这样大家就会非常有信心,乘着佛的不可思议神力都容易往生。不然说得太高了,一般人就认为:我们没有希望,绝对不可能生西方。这样丧失了信念,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它会使得很多有缘者丧失即生永超轮回、永远离苦得乐的机会。 思考题 8、诸师是如何解释九品往生之义的, 9、以道理破斥诸师对上三品和中上品的判定。 10、(1)上品上生往生的因果情形如何,以此为证,应如何判别上品上生人的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2)上品中生往生的因果情形如何,以此为证,应如何判别上品中生人的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3)上品下生往生的因果情形如何,以此为证,应如何判别上品下生人的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
本文档为【六、和会经论相违,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就此门中即有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