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黄陂县志 Microsoft Word 文档

黄陂县志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9-03-25 8页 doc 22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4457

暂无简介

举报
黄陂县志 Microsoft Word 文档黄陂是武汉市的郊县之一。今县城,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自汉至南北朝,常分属地二、三县分。先后录属西陵、安陵、石阳、木兰、梁兴、梁安等县。但西南一隅多属滠阳县;包括腹部和东北部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多属西陵县。黄陂县建置始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距今1400多年。建县之初,县域仅限于木兰山以南。到宋代,木兰山一带划入,县域大体稳定焉。在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东、西边界变化不大,南、北边界向内收缩,划出的面积较大。1985年,全县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938660人,设11个区、12个县辖镇、1个国...
黄陂县志 Microsoft Word 文档
黄陂是武汉市的郊县之一。今县城,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自汉至南北朝,常分属地二、三县分。先后录属西陵、安陵、石阳、木兰、梁兴、梁安等县。但西南一隅多属滠阳县;包括腹部和东北部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多属西陵县。黄陂县建置始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距今1400多年。建县之初,县域仅限于木兰山以南。到宋代,木兰山一带划入,县域大体稳定焉。在后来的行政区划调整中,东、西边界变化不大,南、北边界向内收缩,划出的面积较大。1985年,全县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938660人,设11个区、12个县辖镇、1个国营农场,辖43个乡、10个区辖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位于县域腹部偏南,距武汉市区34公里。 县南的商代早期古城—盘龙城和县城附近的鲁台山西周文化遗存,更是闪烁着青铜文化的灿烂光辉。 黄陂县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地跨东经114度09分——114度37分,北纬30度40分—31度22分。东与红安县、新洲县接壤,南与武汉市毗邻,西与孝感市相连,北与大悟县交界。县治城关镇。 二、面积 县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折合339.15万亩。 三、县域演变 建县之初,县境只有木兰山以南部分。宋代,木兰山至河南罗山县界部分由黄冈划入。此后,东西部基本稳定,南北部稍有变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割县北滠源乡8个里隶黄安县(今红安县)。清同治十年(1871年),县以界牌为界;南50里至汉阳县,以牛湖为界;西60里至孝感县,以界河为界;北180里至河南省罗山县,以黄陂站为界;东南50里至黄冈县界;东北80里至黄安县界;西南60里至汉阳县界;西北85里至孝感县界。 民国22年1月,析河口里的河口、沙河上下、长江上下、顺白泉上下、金鼓内外、夏木横(后仍划属黄陂)等10会及夏店里的谢官河、大雾冲、岵石岭、缺背湾、石滚冲等五会隶礼山县(今大悟县)。县城北至礼山县120里。 1949年11月,武昌县沙口乡划入黄陂武湖区。 1951年5月,滠口区划入武汉市,次年7月复划归黄陂。 1955年1月,滠口区的金银滩、胡家栋2个村划入武汉市。 1956年6月,谌家矶乡、接金乡,西起姑嫂树、大金潭、小金潭,东至钱家岭、王家墩、萧家墩,北至二道桥和三道桥之间,均划入武汉市。此后至1985年,县域再无变动。 第二节历史沿革 黄陂县古为荆地,春秋属黄,战国归楚,秦入南郡。 汉属江夏郡。今境东北部为西陵县地;西南部为安陆县地。汉末刘为荆州刺史,使黄祖于县东筑黄城镇(又名西城子,在今六指店区寨上湾)拒吴。 三国时,属魏之荆州和豫州。西南部属荆州江夏郡安陆县;东北部属豫州弋阳郡西陵县。魏又析西陵县西南,即今黄陂县东南部为石阳县,隶江夏郡。赤乌四年(232年),戈阳郡一度为吴所有。 晋沿魏制。但不设石阳(仍并入西陵县)。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安陆县人朱伺为陶侃将,分安陆东界置滠阳县,治所牛湖堡(县南藤子岗附近)。今境西南部遂属滠阳县。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隶孝感专区。1959年孝感专区撤销,隶武汉市。1961年恢 复孝感专区,复隶孝感专区。1983年11月划归武汉市管辖,至1985年隶属关系未变。 第二章县城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黄陂县,治所独家村。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时迁还,后移今治。民国时期,城关仍为县治。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县政府迁往县北、黄安、麻城、礼山等地,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解放后,城关系县党政机关驻地,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关镇位于县腹部偏南,南距武汉市区34公里,西距孝感市51公里,东距新洲县靠山店26公里,北至大悟县河口51公里。全镇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2.2平方公里,1985年总人口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2万人,农业人口0.68万人。 城关镇辖5个街道办事处,53个居民小组,4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有县、镇直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244个。居民分属汉族、回族、瑶族、土家族等7个民族,汉族人数居多。 县城原为土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始修砖城。几经坍塌,最后重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解放后扩建街道时城墙被陆续拆除。 解放前,城关是全县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有“九街十八巷”、“六门四码头”。抗日战争前,下正街和十字街是主要商业街,有百货铺21家、匹头铺26家、杂货铺44家、茶叶铺8家、煤油铺7家,还有柴行、牛行、猪行、粮行10余家。饮食行业多集中于大西门外的“好吃街” 清代,县内集镇小而分散,多位于江河沿岸和3条陆路驿道的中心地段。商品集散规模较大的集镇,主要在毗邻武汉市的县境南部。京汉铁路通车后,沿线集镇逐渐兴旺。民国初年,全县集镇发展到40个。黄(陂)宣(化店)、汉(口)小(界岭)公路通车后,沿线又有一批集镇兴起,至抗日战争前夕,全县有大小集镇60多个。 解放后,由于区机关驻地的调整、调换和水陆交通条件的变化,一部分历史上相当繁盛的集镇如张家店、黄花涝、六指店、泊漠港、柿子树店逐渐衰落;另一部分过去的孤村野店如三家店、蔡家榨、火烧庙、两路口、什仔铺、土庙则成为一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以后,农村集镇进入新的繁荣时期,且呈现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铁路、公路沿线及区镇驻地集镇发展更快,南部集镇又较北部突出。这些集镇组成全县城乡物资交流的网络,充满生机。1985年全县集镇总数74个,其中居民人口3.5万人以上的一类镇1个,0.5—1万人的二类镇2个,0.3—0.5万人的三类镇5个,0.1—0.3万人的四类镇14个,0.1万人以下的五类镇52个。它们是: 一类镇:城关; 二类镇:横店、滠口; 三类镇:姚家集、长轩岭、长堰、蔡家榨、祁家湾; 四类镇:王家河、甘棠铺、六指店、研子岗、罗汉寺、泡桐店、李家集、土庙、两路口(天河镇)、火烧庙(鲁台镇)、五通口、三家店(石门山镇)、蔡店、塔耳岗; 五类镇:汪河、张河、郭岗(蔡店区);仁和店、帽子店、北门港(姚家集区);十棵松、泊漠港(长轩岭区);柿子树店、大埠街(塔耳岗区);潘家田(长堰镇);三合店、彭家岗、南堰(王家河区);许家桥(甘棠镇);新集、骆驼铺(六指店区);梳店(研子岗镇);花石桥、同安集、兴隆集、横山(罗汉寺区);珍珠岭、五显庙(李家集区);同兴集、姜店(土庙镇);张家店、平安集(祁家湾镇);千波店、陈栋湾、乌泥港、杜家岗(横店镇);道士店(天河镇);十里棚、黄花涝、桃园集、刘新集、下新集、道贯泉(滠口区);天店(鲁台镇)、辛店、涂店、沙畈(鲁台区);沙口(武湖农场)。 横店位于县南偏西,东距县城12.5公里,南距武汉市岱家山21.5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总人口12140,其中非农业人口10640人,为横店镇党政机关驻地。 清末,横店只有几家饭馆和小杂货铺,居民不足百人。建京汉铁路火车站后,逐渐兴旺。解放前夕,居民3000人左右,有酒楼、饭馆、杂货铺、粮食行栈186家,手工业作坊、机米厂10家,所产猪鬃、建绒、大米行销省内外。 解放后,横店新建大小街巷13条。1985年,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614个,从业人员1242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0万元,集贸市场成交总额295万元。有皮毛、缫丝、拉丝等工业企业69家,职工总数4140人,工业总产值2585万元。有耕地240亩,蔬菜总产量92吨,猪肉总产量20吨。 滠口原为较大驿铺,清代曾在此设巡检司。建京汉铁路火车站后,商业日渐繁荣,成为县南商品集散地之一。 解放后,滠口为黄陂南部“窗口”集镇。建街巷6条,主街长1500米,宽6米。有以轻纺、建材、五金机械、冶炼压延为支柱行业的工业企业20个,职工总数1788人,1985年工业总产值1210.8万元。有耕地1000亩,建有畜牧、水产、副食三大生产基础。1985年,蔬菜总产量1000吨,猪肉总产量70吨,农业总产值140万元,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322个,从业人员946人,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30万元,集贸市场成交总额350万元。 滠口为鄂豫交通要道,滠水河常年通航,京广铁路、汉小公路在此交汇,武汉市28路、65路公共汽车由此经过。 祁家湾位于县西偏南,距县城25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总人口40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0人,为祁家湾镇党政机关驻地。 清末,祁家湾为一小集镇,建京汉铁路火车站后,日渐繁荣。 解放前有粮行、油行、山货行、布匹、杂货、糕点街店铺187家。抗日战争期间,市场一度萧条,日军投降后,商业复苏。 解放后,火车站多次扩建,客运、货运量增大,商业日益繁盛,成为县西重要物资集散地。1985年,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161个,从业人员358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98.5万元。集贸市场营业面积4000平方米,年成交总额307.9万元。有灯头厂、毛毯厂、轴承厂、自行车零件厂等工业企业24家,职工总数2554人,工业总产值1720.5万元。 长轩岭位于县北木兰山下,濒临滠水,南距县城26公里,北距河口(属大悟县)30公里,面积0.7平方公里,总人口566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00人,为长轩岭区党政机关驻地。 长轩岭在明代为一驿铺,自木兰山佛道教闻名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商业日渐繁盛。抗日战争前,为县北商业重镇,有主街1条,长3华里,分布粮行、酒肆、饭馆、当铺、药房及杂货、布匹等店铺200余家。每年农历八月至次年四月,前往木兰山朝山进香者,从川、湘、浙、赣、豫、皖诸省及湖北各地云集于此。每逢集市(农历单日),东至红安,北至大悟,西至孝感,南至县城,都有人前往赶集。 解放后,长轩岭为区、社、镇党政机关驻地,黄土公路由此经过。因木兰山佛道教活动减少,商业不如昔日繁盛,但仍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5年,有商业网点101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14万元,工业企业16家,工业总产值750万元。 1998年9月15日,黄陂县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撤县设区,成为武汉版图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兴城 黄陂设县迄今已有1420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铸就了今日黄陂之精神。以中华瑰宝盘龙城为标志的殷商盘龙文化,孕育了黄陂人源远流长的务工经商意识;以三楚极观 木兰山为标志标志的北魏木兰故事,激励了黄陂人一脉相承的爱国尚武精神;以荆楚名胜双凤亭为标志的两宋程朱理学,倡导了黄陂人经久不衰的尊孔崇文遗风。在经历了二十年改革开放风雨洗礼之后,黄陂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投资环境得天独厚,黄陂国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08 万,北枕大别山脉,南临杨子江滨。交通发达,已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境内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通向世界各地; 5个火车站连接大江南北;岱黄、汉施、机场三条高级公路从东、中、西并行与汉口中心城区连为一体;318、老107国道及区、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自北向南流经全境的滠水河注入长江,千吨级船舶常年通港达海。通讯线网已实现交换数控化、传输光纤化、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可视电话和数据分组交换网、DDN网、因特网等世界先进通讯技术得到应用。水电资源充足,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健全,经营,服务网点遍布全区。区委、区政府本着“税赋人轻,服务从优”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内外客商来陂投资兴业的优惠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开发格局。 开放开发前景广阔。黄陂处在《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带,并被湖北省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实施的“五区崛起”战略,正以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效益明显的良好态势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滠口经济发展区、武湖生态农业园和天河航空城为重点的汉北开发区,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以前川、环城、鲁台三镇为重点的新型城区,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华灯辉映,环境优美,正在建设功能齐全的武汉卫星城;以木兰山、湖、川和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木兰山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南部的开放开发、中部的功能拓展、北部的生态旅游,呈一线穿珠之势,形成南北经济大走廊,成为商贾云集、商家必争的投资创业旺地。全国已引进国内外客商345家,引进资金2⒉1亿元。 社会事业繁荣兴旺。全区科技普及形成网络,教育率先“双基”达标,文化创建特色鲜明,“田径之乡”闻名全国,广播电视覆盖全区,医疗卫生设施完善,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黄陂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勤劳、勇敢、智慧的黄陂人民以雄健的英姿,阔步迈向新世纪。
/
本文档为【黄陂县志 Microsoft Word 文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