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2017-11-17 2页 doc 13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187

暂无简介

举报
一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一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一〃老子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和第十三章貴大患若身,二者都是以身體概念,模 擬道的直觀,提出人生修養的綱領。請以此申論老子人生修養的內涵。 腹不為目和貴大患若身都是老子用以提醒世人,所提出較具象的語言呈現, 故二者皆以身體為概念做陳述。為腹,是一種內修工夫,充實內德,不使精 神迷失的修為,世間一切虛妄不實的塵緣、情識、物慾,完全從心中去除, 對五欲等享受有所節制,不耽溺,能夠理智的判斷出可與不可的界限,達去 此取彼之境。同樣的,貴大患若身,太重視自己的身軀,太過重視肉身的...
一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一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 一〃老子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和第十三章貴大患若身,二者都是以身體概念,模 擬道的直觀,提出人生修養的綱領。請以此申論老子人生修養的內涵。 腹不為目和貴大患若身都是老子用以提醒世人,所提出較具象的語言呈現, 故二者皆以身體為概念做陳述。為腹,是一種內修工夫,充實內德,不使精 神迷失的修為,世間一切虛妄不實的塵緣、情識、物慾,完全從心中去除, 對五欲等享受有所節制,不耽溺,能夠理智的判斷出可與不可的界限,達去 此取彼之境。同樣的,貴大患若身,太重視自己的身軀,太過重視肉身的生 死、寵辱,以致於人生有許多憂患、驚懼,這樣的人也是對道的內修不夠, 內心空虛,所以才會隨著環境的變動,其心也隨之浮沉搖擺,世間固有且不 變的是道,修道先修德,老子人生修養的基本就是要人修德,寡欲是對人「好 生」的肯定。 二〃第十五章提出善為士者,對道家標準中體道之士的外在描述,第二十章則是 體道之士的內心自白。能不能試者當這樣的"士"一天....,一個上午.....,至少 一小時,體會一下老子的"體道"的"精神世界",並和大家交換你這個"士"的 感覺,感觸。同時,也分享你與老子對話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出,欲成為者體道之士,有三個層次,第一習道,第二悟道,第 三顯道。先是接觸道但是心中不甚了解,然後心中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了,在 來才是彰顯道,知「道」後還要能虛心不自滿才能讓道表現在行為當中,成 為一個善為士者,老子的體道是一種平庸之行,微妙玄通的處世之道,所以 老子心中的士應該是抱樸不離的人,既能明理自守,隨處保持清靜,像蒼穹 一樣的寬容恬淡,這才是可貴之處。 三〃"歸根復命",對你來說是什麼?如何理解?你所知的注家的理解是什麼?個 人深沈的理解又是什麼?宇宙天道的智慧信仰,生命終極的意義,在這一章 中,你看到了什麼問題,或是觀點?或是方向? 歸根復命使我想到一種循環的周復,萬物各循其根生作,不失自然之理,不 悖自然的法則,最後回到本然的歸宿,我想這是一種天道,宇宙運行的規則, 人死後也是化為泥回到本初,我試想把範圍縮小,因為一個大宇宙對我而言 我實在沒有能力去理解,我將範圍限為人,人的歸根??死亡,但是如果有 一個平行的世界跟我們同時存在,我們的歸根復命該怎麼界定是否死亡也只 是另一個發端,在死後的世界以另一種精神體存在著,但是我這樣想似乎又 不太像是循環,而又是一種螺旋狀的時間狀態。嚴靈峯先生提出,這裡有一 些科學影子,他說這是先秦時代物質循環論的想像;林宜立先生說,復命是 恢復本命,人生如果不能復命便是沉淪,而復命才能解脫。依照林先生的說 法似乎有點沉重了,我想老子是要人反省,萬物應保有合理的往復循環原 則,不該扼殺萬物本有的條理,而個人內在的修養是虛空無滯,保留純善不 再有任何習染,人的歸根萬物的歸根,最後都會歸復其根源並與根源合體, 這個根源在當下的社會我們稱之為宇宙,歸根這個觀念可以看做是天命,但 是天命只是個大法則,並不是我們知道了天命就不須反省,就放任自由,就 不知進取,老子的學說並非消極的理論,而是進取的反省,文化的反省,純 然的守質的,就像是先秦紛擾的局勢當中一股汨汨清流。
/
本文档为【一老子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和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