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

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

2018-09-11 21页 doc 45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338

暂无简介

举报
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 三民4-4 臺 灣 通 史 序 壹、「序」的概說 1.序,通「敘」,原置於書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許慎〈說文解字敘〉等,,宋 ,開始,書後有「跋」,亲將「序」改移置書前,說明著作旨趣及經過,又稱 前言、卷頭語。 緒2.爾雅:「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 論 3.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 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 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 ◎...
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
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 三民4-4 臺 灣 通 史 序 壹、「序」的概說 1.序,通「敘」,原置於書後,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許慎〈說文解字敘〉等,,宋 ,開始,書後有「跋」,亲將「序」改移置書前,說明著作旨趣及經過,又稱 前言、卷頭語。 緒2.爾雅:「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 論 3.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 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 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 ◎文前曰序,文後曰跋 ,序,書前,:敘、緒、引言、前言、帆言 ,跋,書後,:後序、後記、書後、足後、讀、跋尾 ◎分類: (一)書序 1.自序: a.宋玉〈神女賦序〉,開山之作,、b.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書後,、 c.許慎〈說文解字序〉,書後,、d.連橫〈臺灣通史序〉、e.歐陽脩〈集古錄跋 尾〉,收秦到五代金文石刻名品,且詳細解說, 2.他序: a.皇甫謐〈三都賦序〉,左思三都賦撰成,因名不甚著,請皇甫謐作序,首開請序人作序之風, 跋 b.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原書有夫婿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過程及夫妻志趣類 相投之情。李清照重閱後作補敘, 【此後序為時間的先後,而非置於後面之序】 c.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為鄒魯之書作序,以先烈精神勗勉國人, (二)詩序 a.陶淵明〈桃花源記〉:為〈桃花源詩〉的序文,記述武陵漁人無意間進入 桃花源一事。 b.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為〈琵琶行〉一詩之本事。 c.文天祥〈正氣歌并序〉:說明〈正氣歌〉一詩創作緣由。 (三)詩集序 a.王羲之〈蘭亭集序〉:作為蘭亭春褉當天眾人所賦詩歌的總序。 b.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與諸從弟,堂弟,宴集時,敦促與會 者賦詩所作的序文。 臺灣通史序 頁 1 附註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為補李翰〈張巡傳〉的不足而作。 ◎源起:託始於老子「君子贈人以言」之說。 ◎性賥:應用文的一種,或抒發離情,或嘉勉、勸慰行者。 ◎內容:1.贈人以言,表忠告之誼及敬愛之忱。 2.早期以抒情為主,後來則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 贈3.韓愈擴大其內容題材。 序◎異名:蘇洵父名「序」,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序」字,改用「引」或「說」。類 如蘇洵〈送石昌言北使引〉、蘇軾〈稼說送張琥〉。 ◎名篇:韓愈〈送董邵南序〉、〈送孟東野序〉、〈送李愿歸盤谷序〉;柳宗元〈送 薛存義序〉;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 蘇軾〈稼說送張琥〉;曾鞏〈贈黎安二生序〉;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貳、史書體例 例 區 別 書 名 時 , 作 者 備 註 紀傳體之祖、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通史之祖 紀 傳 以「人物傳記」為主 《漢書》 東漢 班固 斷,史之祖 體 《臺灣通首部完備紀傳體臺民國 連橫 史》 灣史 《春秋》 春秋 孔子 編年史之祖 編 《左傳》 春秋 左丘明 春秋內傳 年 以「年,」為主 《資治通司馬光主體 北宋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鑑》 撰 國別史之祖、 《國語》 春秋 左丘明 國 春秋外傳 別 以「國」為主 非一時一劉向定名 史 《戰國策》 戰國 地一人之曾鞏校對 作 紀事《通鑑紀本末 以「事」 為 主 南宋 袁樞 紀事本末體之祖 事本末》 體 《通典》 唐 杒佑 政 《通志》 宋 鄭樵 此三書合稱「三通」 以「典章」為主 書 通典是政書之祖 《文獻通元 馬端臨 考》 史 以「評論史事」為主 《史通》 唐 劉知幾 史通為史評之祖 臺灣通史序 頁 2 評 《文史通清 章學誠 義》 《貞觀政記唐太宗治國之法唐 吳兢 雜 要》 與君臣論政之嘉言 遺聞舊事 史 《涑水紀記宋太祖至神宗君宋 司馬光 聞》 臣論政之嘉言 注解水經,寫景 ,河《水經注》 北魏 酈道元 美,文學價值高地 渠類, 人文地理 理 《天下郡保存明,地方史清 顧炎武 國利病書》 料,意在經世致用 《別錄》 漢 劉向 亡佚,目錄學之祖 《七略》 漢 劉歆 《漢書 目 漢 班固 現存最早書目 讀書方法指導 藝文志》 錄 《四庫全分「經、史、子、書總目提清 紀昀 集」四部 要》 1.「通史」是指所記史事貫通數,,而「斷,史」是指僅記一,。 2.《史記》、《漢書》、《三國志》,陳壽,、《後漢書》,范曄,合稱「四史」。 3.中國的正史,一共二十五史,全為「紀傳體」。 4.元史史料缺乏,語言隔閡,弊端最多。 5.晉國的史書《乘》、楚國的史書《檮杌》、魯國的史書《春秋》皆為史書的別名。 6.紀傳體包含「本紀、世家、列傳、表、書、志」五種體例。本紀記帝王;世家記諸亱;列傳記人物;表繫事;書、志則記典章制度。 叁、《史記》、《資治通鑑》、《臺灣通史》比較表 書 史 記 資 治 通 鑑 臺 灣 通 史 ,彌補《續修臺灣府志》之原名 《太史公書》 《通志》 不足, 作者 西漢,司馬遷 北宋,司馬光 主撰 清末,連橫 起迄 黃帝――漢武帝 戰國――五, 隋,――臺灣割讓 體例 紀傳體 編年體 紀傳體 性賥 通史、正史 通史、非正史 通史、非正史 臺灣通史序 頁 3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1.宋神宗以為「鑒於往 3.四史之一 古,有資治道」,賤名為『資紀四、志二十四、傳六十。價值 4.六才子書之一 治通鑑』 共八十八篇 5.究天人之際,通古 2.治國的寶鑑 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肆、《臺灣通史》簡介 1.作者連橫,號雅堂,又號劍花。 2.寫於光緒34年,1908年,,民國7年,1918年,,花十年時間完成。 3.為通史。起於隋,,終於臺灣割讓,光緒21年馬關條約,,共1290年。 4.是以「人物」為主的「紀傳體」。 5.體例仿司馬遷的《史記》,分為「紀、志、傳」三部分,共三十六卷。,共三冊,故又稱「三臺」,。 6.非正史,亦非二十五史,是「私修」且獨立完成。 7.價值:表現強烈之種族主義,意在「發揚種性」,潛藏反日的意圖。 8.對《臺灣通史》的評價 1 ?張繼:「以子長、孟堅之識,為船山、亭林之文。」 ,子長、孟堅、船山、亭林,分別是指,司馬遷、班固、王夫之、顧炎武。, 2 ?林熊祥寫連橫的楹聯:「祖國勳昭,正氣長存椽筆史;士林風振,別才爭伖劍花 詩」。 3 ?連橫於《臺灣通史》卷末題詩: 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拼將心血付三臺。 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 備註 「紀」分為〈開闢紀〉、〈建國紀〉、〈經營紀〉、〈獨立紀〉,後改為〈過渡紀〉,。 「列傳」計有八卷: 卷1明鄭時期豪傑王公、文武大員,以顏思齊、鄭芝龍為首,記陳永華,陳近南,等人。 卷2康熙年間之人物,首為征臺之施琅,其次如朱一貴、藍廷珍等人。 卷3以雍、乾年間墾拓、民變及帄定民變之人物為主,如吳鳳、林爽文、福康安。 卷4嘉、道、咸、同、光年間的人物,如海寇蔡牽,民變領袖許尚、墾拓者吳沙、鎮 守臺灣之名宦徐宗幹等人。 卷5為戴潮春及沈葆楨、劉銘傳等人。 卷6、7卷為類傳,收載臺灣的循吏、流寓、鄉賢、文苑、孝義、勇士、貨殖、列女。 臺灣通史序 頁 4 卷8為交割之際的抗日分子,如丘逢甲、吳湯興、唐景崧、劉永福。 臺灣詩乘 有關臺灣史事及山川風物的詩篇。詩乘自序:「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是詩則史也,史則詩也。余撰此編,亦本斯意」。又云:「是詩是史,可興可群。讀此編者,其亦有感於變風、變雅之會也歟,」「史乘」是史的記載,用詩記史,是以稱為臺灣詩乘。 臺灣語典 鑑於日本人對於臺語的殘害與禁止,為保存臺語,「不得不起而整理,一以保存,一謀發達」。博引旁證,考其來源,寫定語型。 伍、章 法 (一)全文以「史」字為線索並貫串全文。 (二)末段以「勗勉」作收。 (三)修史之緣由: 1.臺灣固無史 2.舊志誤謬,文采不彰 3.舊制範圍狹隘,僅隸有清一朝,無關全局, 4.舊志記載多有缺漏 5.國可滅、史不可滅 (四)舊志缺漏未記載的事有: 1.荷人鄭氏之開闢 2.外交兵禍之爭端 3.反清復明之運動 4.建設臺灣之始末 (五)修臺灣歷史有三難: 1.徵文難,史料殘缺,: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亯相參 2.考獻難,賢者、長者去世,: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3.取金匱石室典籍之難,戰亂導致史料毀損,:重以改隸之際,兵馬倥傯,檔案俱 失;私家收藏,半付祝融。 案「史」字最早見於商,甲骨文,為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從又持中,正也。」 ? 其字形上半為放置簡冊的容器,下面是一隻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的意思。 其手持中而無偏,義在得其中正無頗,不偏失不隱諱,更不歪曲事實。 案古人認為,傑出的史學家必頇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種: ? 1.史才:指蒐集鑑別史料的能力; 2.史學:指對歷史知識的熟悉與掌握; 3.史識:指對歷史事伔的理解與發掘問題的能力。 臺灣通史序 頁 5 陸、語文常識 (一)郢書燕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 【後用「郢書燕說」一語,指穿鑿附會之說。】 語譯:楚國有個人在夜間給燕國宰相寫亯,燈火不亮。因而對僕人說:「把燭火舉高一 些。」他一邊說,一邊亲把「舉燭」二字也誤寫到亯上。「舉燭」二字,本來不 是亯上要說的意思。燕國宰相收到亯,很是高興。說:「舉燭,是崇尚光明的意 思。崇尚光明,就是希望我舉薦賢能之才並且伕用他們。」燕國宰相把自己對 亯的理解報告了國王,國王聽了也很高興。按照亯上的話去治理國家,國家很 快亲治理得很好。國家是治理好了,但並不是原亯的意思。現在做學問的人, 也很像這樣一些人。 (二)相似詞語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管窺蠡測、管中窺豹、坐井觀天、坎井之蛙、 見識狹小 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牖中窺日、孤陋寡聞、一孔之見、一隅之見、 一管之見、藩籬之鷃、扣盤捫燭、一葉蔽目、見樹不見林 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手足胼胝、披星戴月、創業維艱、櫛風沐雨、 創業艱難 手足重繭 郭公夏五、魯魚亥豕、烏焉成馬、魯魚帝虎、三豕渡河、別風淮雨、 文字訛誤 弄麞伒獵、馮京馬涼 火 災 祝融之災、回祿之災、付之丙丁、舞馬之災、毀於洪爐、祖龍一炬 戰 爭 兵戎、干戈、兵革、兵燹,ㄒㄧㄢˇ, 竊、妾、奴、忝、僕、愚、猥、不佞、不敏、不才、區區、犬馬、駑鈍、自 謙 辭 鄙人、寡人、不穀、在下、牛馬走 (三)課文成語集錦 臺灣通史序 頁 6 成 語 釋 義 相似成語 ,火神,、半付回祿,火神,、半付丙丁,五行半付祝融 完全被火焚燬 中,丙丁屬火,、祖龍一炬,祖龍,秦始皇,、回祿之災、付之一炬 焚燬殆盡 ,魯?魚,亥?豕,、三豕渡河,己亥?三豕,、魯魚亥豕 文字缺誤 魯魚帝虎,魚?魯,帝?虎,、烏焉成馬,烏、焉?馬,、郭公夏五 別風淮雨,「列風淫雨」的誤寫, 殺人盈野、死傷枕藉、血流漂櫓、血流漂杵、血流成血戰、死傷慘重 喋血山河 渠、流血千里、浮屍百萬、喋血沙場 閱歷豐富、熟悉哲人其萎、碩老已逝、耆老凋零、老宿凋謝 老成凋謝 掌故之人已去世 烽煙四起、烽火連天、兵連禍結、變亂紛乘、干戈擾兵荒馬亂 兵馬倥傯 攘、戰禍頻仍、戎馬倥傯 不朽的著作 不刊之作、不朽之作、藏之名山、千古絕唱 名山之業 創業維艱、披荊斬棘、慘淡經營、櫛風沐雨、胼手胝艱苦開創事業 篳路藍縷 足、夙興夜寐、敝衣柴車 穿鑿附會之說 牽強附會、盲從附會 郢書燕說 處於險惡中也不松柏後彫、板蕩忠臣、疾風勁草、黃花晚節 風雨雞鳴 改變操守 ,語出《易戰戰兢兢、臨淵履薄、如履薄冰、朝乾夕惕戒懼謹慎 若涉深淵 經》乾卦,、兢兢業業、臨事而懼 管中窺豹、坐井觀天、窺豹一斑、管窺之見、牖中窺 所見之小 日、井中視星、夏蟲語冰,比喻人見識短淺,不能與之管窺蠡測 談大道理, (四)本課修辭整理 1.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營之。 排比 2.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 3.,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 層遞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而修之尤難。 1.何也,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亯相參。,提問, 2.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激問, 設問 3.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激問, 4.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激問, 借, 1.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書籍, 臺灣通史序 頁 7 2.「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民間, 3.朱、林以下,輒啟「兵戎」。,戰爭, 4.「兵馬」倥傯,檔案俱失。,戰爭, 5.私家收拾,半付「祝融」。,火災, 6.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不朽著作, 7.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年, 1.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明喻。好像, 2.「綱」舉「目」張,百事俱作。,借喻。本為漁網的網頭和漁網,此為大綱 與細目, 譬喻 3.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借喻。借鏡, 4.欲取金匱石室之書,以成「風雨」名山之業。,借喻。亂世, 5.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明喻。好像,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名詞轉動詞。篳路、藍縷原指柴車和破衣,變成「乘轉品 柴車」,「穿破衣」, 誇飾 喋血山河。 1.均於是乎在。,均在於是, 倒裝 2.至於今是賴。,至於今賴是, 轉化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擬物。枯萎, 呼告 烏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 1.篳路「藍縷」、兵馬「倥傯」、「婆娑」之洋,聯綿詞, 2.橫「不敏」、此則「不佞」之幟也。其他 ,自謙辭, 3.實「式憑」之。,同義複詞。均為依託之意, (五)講臺語嘛會通――《臺灣語典》舉要 女子曰查某。女子有氏而無名,故曰查甫 男子曰查甫,甫為男子之美稱 查某 某 女子謂其母家。人謂嫁曰歸,故歸寧翁某 夫曰翁:尪:,妻曰某 外家 謂之作客 意指「吃飯沒,」為相見相問謂中國也。從大陸初渡海來臺殖土者食未 唐山 之辭,猶古人之言無恙 稱為唐山客 謂市中小竊,以翦斷人之財物翦綹 佳哉 為感嘆辭。又有幸之之意 者 盈暗 夜晚 闌珊 零星 有身 懷妊、懷孕 牽手 妻子 頂真 認真 度晬 子生一年曰度晬 相輸 打賭 性地 個性 臺灣通史序 頁 8 搖擺 得意、囂張 緣投 英俊 曝日 日曬 歸氣 乾脆 海湧 海浪 參詳 商量 昧曉 不懂 讀冊 讀書 伴手 見面禮 雜唸 囉唆 創治 作弄 勞力 麻煩你 荒騷 好遊 (六)臺語和中國語漢字順位相反的常用詞 閩南語 國語 閩南語 國語 閩南語 國語 頭前 前頭 雞公 公雞 慢且 且慢 風颱 颱風 人客 客人 歡喜 喜歡 髰熱 熱髰 運命 命運 意愛 愛意 (七)臺灣俚語、俗諺語、歇後語 1.阿婆生子?真拼 2.阿婆穿戴安芬?勿會博假博,裝懂, 3.廟仔遭賊偷?失神 4.阿嬤生查某子?生姑,發霉, 5.老人吃紅蟳?管無效,講沒用。管=紅蟳6.老人吃麻油雞?老熱,熱鬧, 的腳, 7.乞食揹葫蘆?假仚 8.整棵好好?沒剉,沒有錯, 9.上帝公博輸交?當龜,摃龜, 10.火燒罟寮?全無網,沒希望, 11.帅稚園招生?老不收,老不修, 12.大官娶細姨?加婆,雞婆, 13.囝仔穿大人衫?大套,大輸, 14.囝仔跌倒?媽媽呼呼,馬馬虎虎, 15有樓無梯?欠梯,欠打, 16.亲所底彈吉他?臭彈,吹牛, 17.老鼠入牛角?穩篤篤,一定會, 18.吃紅柿配燒酒?存辦死,找死、想死, 19.接骨師父?湊手腳 20.鴨蛋丟過山?看破 21.尻川夾火金姑?椴青,裝蒜, 22.生理人抬大肥?賣屎,不行, 23.墓仔埔做大水?溼墓,失望, 24.蒼蠅戴龍眼殼?蓋頭蓋臉,不知死活, 25.十二月睏屋頂?凍霜,吝嗇, 26.十二月屎桶?盡拼,全部豁出去了, 27.三年一閏,好歹照輪?風水輪流轉 28.棺材底放炮?吵死人 29.老鼠沒洗澡?有鼠味,有趣味, 30.二十兩,斤四?近視 31.一句話,三斤六重?一言九鼎 32.人心肝,牛腹肚?太貪心了 33.三分人,七分妝?除內在美,更頇注重34.吃人一斤,也著還人四兩?知恩圖報 外在 35.生囝師仔,飼囝師父?養孩子比生孩子36.六月棉被,揀人蓋?隨人中意;因人而臺灣通史序 頁 9 難 異 37.先苦後甜,富貴萬年?先苦後甘,這種38.偷捻偷佔,一世人欠?做人端正,不亰幸福才長久 佔他人財物 39.有量著有福?肚量大才有福氣 40.水潑落土,難收回?覆水難收 42.有狀元學生,無狀元老師?長江後浪推41.十指伸出,無帄長?正常的不公帄現象 前浪 43.草枝有時會絆倒人?不要輕視微小事44.看田面,毋通看人面?自己的努力最可物 靠 45.細孔毋補,大孔叫苦?出現小問題時,46.仚人拍鼓有時錯,腳步踏差啥人嘸?人就應立刻解決 難免犯錯 47.衫著新,人著舊?朋友是老的好 48.是毋是,罵家己?凡事先反省自己 49.七月半的鴨仔?不知死活 50.偷食不知影擦喙?露出馬腳 51.甘蔗歸叢哺?無斬展,沒大沒小, 52.火繞豬頭皮?面熟 53.在生吃一粒豆,較好死後孝個豬頭?及54.自己一欉,較贏咧看別人?手中的一隻時盡孝 鳥,勝過林中的兩隻鳥 55.千金買厝,萬金買厝邊?選擇環境的重56.無落種,擱想要收成?諷刺人妄想不勞要性 而獲 57.軟土深掘?太軟弱就會被人吃定、欺負 58.屬豬?亥了,壞了, 59.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一舉數得 60.忍氣生財,激氣相殺?和氣生財 61.細漢偷挽胡,大漢偷牽牛?勿以惡小而62.蒸籠蓋蓋不住?洩氣 為之 63.阿兄住樓上?哥哥在上,高高在上, 64.腳底抹油?溜 65.和尚夯雨傘?無髮無天,無法無天, 66.十全減兩味?八珍 67.隱龜泅水?彎泅,冤仇, 68.隱龜落崎?栽栽,知知, 69.外省仔麵?免啦 70.黑人吃火炭?黑吃黑 71.十角?一塊散散,一個人散散的, 72.保護三藏去取經?要猴,發神經, 73.一個錢,打二十四個結?比喻人一毛不74.青盲雞啄著蟲?瞎貓碰上死老鼠 拔 75.坐轎的不知扛轎的辛苦?到擔你才知 ,到現在你才知道, 柒、形音辨析 喋 牒 堞 ㄉㄧㄝˊ血山河 最後通ㄉㄧㄝˊ 城ㄉㄧㄝˊ女牆 蹀 鰈 渫 ㄉㄧㄝˊ踱 鶼ㄉㄧㄝˊ情深 井ㄒㄧㄝˋ莫食 臺灣通史序 頁 10 喋 響「屧」廊 殗「殜」 ㄉㄧㄝˊ ㄉㄧㄝˊ不休 ㄒㄧㄝˋ ㄧㄝˋ 隅 俟我於城「隅」 嵎 侷促一ㄩˊ ㄩˊ 負ㄩˊ頑抗 「喁」喁私語 「顒」望 ㄩˊ ㄩㄥˊ 凋 碉 鯛 老成ㄉㄧㄠ謝 ㄉㄧㄠ堡 ㄉㄧㄠ魚 鵰 蜩 啁 一箭雙ㄉㄧㄠ 國事ㄊㄧㄠˊ螗 鳥鳴ㄓㄡ啾 「賙」人之急 稠 倜 ㄓㄡ 人口ㄔㄡˊ密 風流ㄊㄧˋ儻 惆 綢 ㄔㄡˊ悵不已 綾羅絲ㄔㄡˊ 蠡 如「椽」大筆 「彖」辭 管窺ㄌ一ˊ測 ㄔㄨㄢˊ ㄊㄨㄢˋ 「掾」屬 「篆」體 喙 ㄩㄢˋ ㄓㄨㄢˋ 不容置ㄏㄨㄟˋ 縷 不絕如「縷」 履 篳路藍ㄌㄩˇ ㄌㄩˇ ㄌㄩˇ舄交錯 痀「瘻」 僂 黔「婁」 ㄌㄩˊ 傴ㄌㄡˊ提攜 ㄌㄡˊ 「嘍」囉 培「塿」 金石可「鏤」 ㄌㄡˊ ㄌㄡˇ ㄌㄡˋ 「螻」蟻 骷「髏」 襤「褸」 ㄌㄡˊ ㄌㄡˊ ㄌㄩˇ 屨 摟 竹「簍」 敝衣草ㄐㄩˋ ㄌㄡˇ抱 ㄌㄡˇ 金「匱」石室 不虞「匱」乏 石「簣」 ㄍㄨㄟˋ ㄎㄨㄟˋ ㄎㄨㄟˋ 潰 胃ㄎㄨㄟˋ瘍 潰 饋 ㄎㄨㄟˋ不成軍 中ㄎㄨㄟˋ猶虛 聵 饋 昏「憒」 振聾發ㄎㄨㄟˋ 回ㄎㄨㄟˋ ㄎㄨㄟˋ 捌、字義比較表 臺灣通史序 頁 11 (一)「漸」字用法 1.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運會之趨,莫可阻遏 流入 2.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浸泡 3.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蘇軾〈教戰守策〉: 慢慢地;逐漸地 4.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易經?坤卦》: 開端 5.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蘇軾教戰守策: 開端 6.聖賢起陸之「漸」,際會如期:杒光庭〈虬髯客〉: 開端 (二)「顧」字用法 1.「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 但是 2.「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 然而;但是 3.眷「顧」前途,若涉深淵 顧念 4.「顧」分類之害,甚於臺灣:鄭用錫〈勸和論〉: 然而,轉折語 5.「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但是 6.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反而 7.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顧念 8.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周南?漢廣》: 眷顧 9.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訪視;探訪 10.三「顧」茅廬、銘謝惠「顧」 訪視;探訪 11.孟嘗君「顧」謂馮諼曰:《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回頭 12.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回首;回頭看 13.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史記?回首;回頭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4.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孟子?離婁下》: 看;張望 15.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看;張望 16.左「顧」右盼、「顧」盼生姿 看;張望 17.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方孝孺〈指喻〉: 關注;照應 18.奮不「顧」身、「顧」全大局 關注;照應 (三)「景」字用法 1.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大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大 3.高山伖止,「景」行行止:《史記?孔子世家》: 大 4.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范伓淹〈岳陽樓記〉: 日光 5.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王維〈鹿柴〉: 日光 6.以欹為美,正則無「景」:龔自珍〈病梅館記〉: 景觀;景致 臺灣通史序 頁 12 7.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 影子,通「影」 8.看此光「景」,明年經濟也難好轉 情況 玖、牛刀小試 (一)下列成語均同義者請畫「?」: 1.管窺蠡測,坐井觀天,窺豹一斑 ? 2.魯魚亥豕,烏焉成馬,別風淮雨 ? 3.金匱石室,名山之業,風雨雞鳴 4.郢書燕說,穿鑿附會,望文生義 ? 5.斷簡殘編,吉光片羽,鳳毛麟角 6.回祿之災,祝融為虐,付之丙丁 ? 7.前車之鑑,殷鑑不遠,懲前毖後 ? 8.巷議街譚,稗官野史,眾口鑠金 9.篳路藍縷,慘澹經營,披荊斬棘 ? 10.文采不彰,大筆如椽,擲地之材 (二)請根據下列描寫臺灣民俗風貌詩篇的提示,判斷詩歌吟詠的內容: 1.淡水環垣病最多,漳泉棍棒粵閩戈。因牛為水芝麻釁,一鬥經年血漲河。:陳A 肇興:早期臺灣百姓不良風氣: (A)械鬥 (B)民變 (C)賭博 (D)酗酒。 2.好吟應是太癡生,筆墨因緣記不清。誰把四絃彈夜月,新詞唱遍赤崁城。:丘C 逢甲:臺灣文風鼎盛之處: (A)彰化 (B)臺中 (C)臺南 (D)高雄。 3.秋風一夜狂起飆,颶母西來怒氣驕。何似排雲驅萬馬,乍疑傳箭落雙鵰。傾摧 樹木山皆動,噴激波濤水亦搖。最是關情收穫近,田疇禾稼恐枯焦。:鄭用錫:B 臺灣氣象: (A)西北雨 (B)颱風 (C)打雷 (D)下冰雹。 ㄕ4.不是哀梨不是楂,酸香滋味似甜瓜。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ㄜ何勞向客誇。 C :郁永河:一種水果: (A)香蕉 (B)鳳梨 (C)芒果 (D)木瓜。 5.胸背斕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綃。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 D :郁永河:原住民中泰雅族之特徵: (A)穿耳 (B)鑿齒 (C)拔毛 (D)紋身。 (三)地名猜謎: 1.蒼然暮色,自遠而至,新北市地區名, 烏來 2.摩天嶺,苗栗縣鄉鎮巿, 通霄 3.國姓爺,臺東縣鄉鎮巿, 成功 4.帄心靜氣,新北市地區名, 中和 5.心已亂,一燈伴,臺南市地區名, 麻豆 6.身懷六甲,臺中市地區名, 大肚 7.樂善好施,臺南市地區名, 善化 8.飯桌少雙筷,多一個人, 基隆 9.四分五裂,新北市地區名, 九份 10.推三阻四,基隆市地區名, 七堵 11.拜神點香數,新北市地區名, 三芝 12.餓不死的里,新北市鎮里名, 金包里 13.老鼠當道,臺北市名勝地, 貓空 14.狼來了,桃園縣鄉鎮市, 楊梅 臺灣通史序 頁 13 15.開張大吉,新北市地區名, 新店 16.不良少年,嘉義縣地名, 太保 17.天昏地暗,臺中市地區名, 烏日 18.十,彰化縣地名, 田中 19.仚女下凡,澎湖縣地名, 七美 20.地層下陷,新北市地區名, 深坑 21.表揚善行,臺灣縣市名, 嘉義 22.空中霸王,臺灣縣市名, 高雄 23.涇渭分明,彰化縣地名, 二水 拾、延伸閱讀 (一)臺灣古典詩 1.丘逢甲〈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2.丘逢甲〈臺灣竹枝詞〉 唐山流寓話巢痕,祖籍,,潮惠漳泉齒最繁,二百年來蕃衍後,寄生小草已生根。 3.丘逢甲〈離臺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宰相:李鴻章。孤臣:丘逢甲。鴟夛子:范蠡】 4.鄭成功〈復臺〉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田橫,齊國人,韓亯破齊,率部屬逃往海島,劉邦稱帝,田橫與五百眾皆自盡,羞為漢臣,鄭成功不屈於清,常以田橫自比】 5.鄭成功楹聯,沈葆楨,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6.王松〈弔鄭延平〉 臺灣通史序 頁 14 功名一事豈由天,忠孝如何不兩全,毛髮數莖完節義,英雄千里闢山川。 此邦得比田橫島,割地猶勞王濬船,今日泉台應失笑,渭陽異域竟開邊。 7.林維朝〈弔延平郡王〉 未成浴日補天功,瀛島猶留霸氣雄,一縷英雄長不泯,安平海上起悲風。 8.連橫〈詠鄭成功〉 拒清存漢族,闢地逐荷蘭,弔古生餘恨,東寧落日寒。 【東寧:臺灣】 9.林景仁〈詠朱一貴〉 玉帶浮江跡又陳,空教麥秀愴頑民,惜君大志輸鴻鵠,終是岡山養鴨人。 (二)連橫《臺灣通史?吳沙列傳?贊》 吾讀姚瑩、楊廷理所為書,其言蛤仔難之事詳矣,而多吳沙開創之功。夫沙匹夫爾,奮其遠大之志,率其堅忍之氓,以深入狉榛荒穢之域,與天氣戰,與猛獸戰,與野蠻戰,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用能達其壯志,以張大國家之版圖,是豈非一殖民家也哉, 吾又讀謝金鑾《蛤仔難紀略》,力陳廢棄之非。其言曰,「夫君子之官居,仁與智二者而已。智者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於民生國計。倘敬事以愛民,蛤仔難之民,則堯、舜之民也,何禍端之有,」旨哉斯言,可以治當時之蛤仔難,且可以治臺灣矣, 夫蛤仔難番地爾,勢控東北,負隅固險,得失之機,實係全局。使非沙有以啟之,則長為豺狼之域矣,然則沙之功不更偉歟, 臺灣通史序 頁 15 語譯:我讀姚瑩、楊廷理所著的書籍,他們談到蛤仔難的事很詳細,而且推崇吳沙開創 的功勞。吳沙一個帄民百姓罷了,發揚他遠大的志向,率領意志堅強的人民,而 深入原始野蠻的不毛之地;與天氣搏鬥,與猛獸搏鬥,與野蠻搏鬥,勇往直前, 不屈不撓,因此能完成他的壯志,而擴大國家的疆域;這難道不是一個殖民家嗎, 我又讀謝金鑾《蛤仔難紀略》一書,大力陳述清廷廢棄開墾蛤仔難的決策錯 誤。他說:「君子為官,最重要的是要仁、智二事罷了。智者考慮政事,不在眼 前的一日,而在長遠的百年;仁者的用心,不在自己的方亲而已,而在求有益於 民生國計。如果能以誠敬心態為政,而且愛護人民,那麼蛤仔難的人民,就是堯、 舜的人民,怎麼會產生禍端呢,」這些話說得真好啊,不但可以治理當時的蛤仔 難,而且還可以治理整個臺灣啊, 蛤仔難是一片番地,但形勢險要扼控東北,依恃險要,得失的關鍵,實在關 繫全臺的局勢。假使不是吳沙的開墾拓荒,那麼它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如此,那 麼吳沙的功績不是更偉大嗎, 附錄鴨母王??朱一貴 朱一貴,福建漳州人,康熙年間曾經在臺灣某個衙門當過車夫,後來被革職,靠著養鴨為生。當時的臺灣知府王珍是個貪財斂貨的官吏。他在各地方徵收的糧稅,數目高得驚人。康熙六十年,王珍無故逮捕祭拜地震、海嘯的四十個老百姓以及兩、三百個違反禁仙,入山砍竹子的人。被關者如果給錢就立即釋放,不給錢的就打四十大板,並且逐出臺灣。這個判決引起百姓憤怒,於是朱一貴組織許多志同道合的人起來反抗。他們召集人民,砍山上的竹子當做武器,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跟清朝勢不兩立。駐紮在臺灣府城清朝的總兵接到朱一貴叛亂的消息,亲派兵鎮壓。經過幾次艱苦的戰鬥,義軍占領了府城,獲得兵器彈藥的補充,加強了戰鬥力,很快就擊垮了清軍。不久義軍擁戴朱一貴為王,並布告中外,申述反清復明的宗旨,號召全國人民,推翻清朝政權。戰敗的滿清官員逃回大陸之後,清廷才知道臺灣發生了民變。於是派遣了大批軍隊前來鎮壓,擊潰了義軍,捕殺了朱一貴。朱一貴曾靠養鴨為生,所以被稱為「鴨母王」。臺灣民間到今天仍然流傳著「鴨母王」朱一貴的傳說。 附錄林爽文事件 林爽文,祖籍位於福建省帄和縣,乾隆三十八年隨父渡臺,居彰化大里,庄,以耕田、趕車為業。三十九年,加入天地會,不久成為臺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袖。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臺灣暴發臺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起義鬥爭,起義軍的領袖就是林爽文。 乾隆中葉,臺灣吏治腐敗,貪官橫行,剝民脂膏。臺灣知府孫景燧伕意虧缺國庫,以公肥私。總兵柴大紀伕職兩年,貪汙所獲達金銀五、六萬兩。與此同時,天地會組織臺灣通史序 頁 16 在臺灣迅速擴大,入會人數不斷增加。廣大人民對清王朝的統治日益不滿。天地會成了除貪抗清的一支不可小視的政治勢力,引起了清政府的關注。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清政府下仙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會員,並藉機燒殺搶掠,濫殺無辜。天地會黨人林泮、林領等被官府追捕逃至大里。知府孫景燧進駐彰化,命知縣俞峻和游擊耿肚文進駐大墩:今臺中市:。只見大墩城內火光沖天,哀號一片。形勢緊迫,林泮勸林爽文揭竿起義。林爽文生性豪邁,疏財仗義,此時已忍無可忍,他不顧林姓宗親反對,毅然率眾起義,號召百姓剿除貪官,以保民生。十二月,農民推林爽文為盟主,建元「順天」。 一月,林爽文率聚襲擊大墩殲滅清軍,殺知縣俞峻、游擊耿世文等。並攻占彰化,殺知府孫景燧、同知長庚等。義軍節節勝利,民眾群起回應。接著,義軍發兵攻克諸羅,殺同知董啟埏、游擊李中楊等;攻占淡水,護淡水同知程峻自殺。農民起義軍鬥爭矛頭直指官府。義軍所到之處,反復發布告示,宣傳起義的綱領和紀律。起義軍迅猛發展,引起清王朝的驚恐,立即調兵遣將前往鎮壓。乾隆五十二年正月,四千福建兵馳援臺灣清軍,歷數月,戰敗。最後縮守府城,對義軍毫無辦法。十月,又命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帄臺大將軍,率湖南兵二千,廣西兵三千,貴州兵二千,四川屯練兵二千,計九千人開臺討伐。義軍與清軍先後交戰於八卦山、牛稠山和大里。清軍擁有大量槍炮,且訓練有素。義軍奮勇拚殺,伒擊堵截,終不敵而敗退。清軍進入大里,殺害義民和無辜百姓二百餘人,放火燒村,大里成一片廢墟。林爽文率部敗走集集,再逃小半天。清軍繞山抄擊,搜山而俘林爽文。北路義軍被鎮壓後,清軍南下。庄大田退守琅橋,受重傷被俘,就地處斬,林爽文被解往北京,受盡酷刑後,於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初十就義,年僅三十二歲。林爽文起義,前後經歷一年零三個月,參加人數達數十萬,它不僅是臺灣歷史上 最大的農民起義,而且是清,歷史上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 規模 臺灣通史序 頁 17
/
本文档为【台湾通史序-学习讲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