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2.0

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2.0

2019-08-21 47页 doc 79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2.0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 课程号:02430091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史(上),International History (I) 开课学期:2011-2012年第一学期 周学时:3.0 学分:3.0 先修课程:无 教员:于铁军SIS, PKU / Fall 2011 研究室:国际关系学院大楼A317室Mon. 15:10-18:00 办公时间:星期二10:00-12:00 Bldg & Room: 二教405 办公电话:62767672 (O) E-mail: yutiejun@pku.e...
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2.0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 课程号:02430091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史(上),International History (I) 开课学期:2011-2012年第一学期 周学时:3.0 学分:3.0 先修课程:无 教员:于铁军SIS, PKU / Fall 2011 研究室:国际关系学院大楼A317室Mon. 15:10-18:00 办公时间:星期二10:00-12:00 Bldg & Room: 二教405 办公电话:62767672 (O) E-mail: yutiejun@pku.edu.cn 北大教学网交流平台 校内/人人网交流平台 助教:吴蓉wurong_1108@163.com,138********(C) 李晨lichen1984@gmail.com 课程说明: 1、课程目标: (1)把握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国际关系体系发展的基本 脉络。 (2)了解主要国家对外政策发展变化的轨迹,并分析其主要外交特色。 (3)掌握这一期间国际关系演进的基础知识,培养学术批评能力。 (4)体会学习国际关系史对于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方式:教员课堂讲授为主,助教辅导,并经常性地组织课堂讨论。 3、成绩评定办法及考试方式: (1)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与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 试成绩占50%。 (2)期中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写一篇不超过5000字的读书(书目另行提供);期末考 试采取闭卷形式,分选择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50%)三部分。 第一讲导论 一、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二、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三、研究 四、教学安排 1 思考题: 1、历史学有何功用? 2、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关系为何? 3、国际关系史与对外政策研究之间有何关联? 阅读文献(带星号的为必读文献,否则为选读文献,下同): 1、戈登〃克雷格:《历史学家与国际关系研究》,载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现代史学的挑 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24-439页。原载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88, No. 1 (February 1983), pp. 1-11. * 2、时殷弘:《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 第3期,第110-123页。* 3、约翰〃托什:《史学导论》(吴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97 页。 4、张曙光:《冷战国际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链接——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体系的路径 探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第7-14页。 5、John Lewis Gaddis, “History, Theory, and Common Ground,”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ol. 22, No. 1 (Summer 1997), pp. 75-85. * 6、Colin Elman and Miriam F. Elman, “Diplomatic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specting Difference and Crossing-Boundari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ol. 22, No. 1 (Summer 1997), pp. 5-21. 第二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 一、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1、英国 2、法国 3、德意志与哈布斯堡王室 4、瑞典、荷兰、西班牙与意大利 5、波兰与俄国 二、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1、战争的起因和进程 2、战争期间的欧洲国际关系 3、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三、17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1、《比利牛斯条约》(1659) 2、“光荣革命”和英国对外政策 3、欧洲的内战与和平 4、欧洲的对外扩张 四、王朝战争与欧洲五强的崛起 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与《乌得勒支和约》 2、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北方大战(1700-1721)与《尼斯塔得和约》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与《亚琛和约》 4、七年战争(1756-1763) 5、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 思考题: 1、近现代国际关系为何肇始于欧洲? 2、试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3、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阅读文献: 1、《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乌得勒支条约》(节录),载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 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第3-7页、19-23 页。* 2、利奥波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杨培英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1-144页。* 3、卡列维〃霍尔斯蒂:《1648年的闵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渐进的和平》,载计秋枫、 龚洪烈编著:《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25 页。* 4、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年,第12-42页。* 5、保罗〃肯尼迪:《赢得战争(1660-1763)》,《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第26-36页。 6、M. S. 安德森:《欧洲的外交关系(1763-1790)》,《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第37-54 页。 7、David Parrott, “Wa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Joseph Bergin, ed.,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 1598-17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12-144. 8、John A. Lynn, “International Rivalry and Warfare,”in T. C. W. Blanning, ed.,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urope 1688-18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78-203. 第三讲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国际关系与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外交 1、英属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 2、法美同盟与俄丹等国的武装中立 3、独立战争的胜利与《巴黎和约》 二、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的国际关系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2、督政府与执政府的对外战争与外交 3、拿破仑帝国的对外战争与外交 三、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1、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2、大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矛盾与斗争 3、《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 4、“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5、“欧洲协调” 6、“门罗宣言” 思考题: 1、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给国际政治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 2、维也纳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内容为何?这次会议是恢复了战前的秩序,还是建 立了一种新秩序? 3、从“独立宣言”和“门罗宣言”看建国初期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阅读文献: 1、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第18-55、151-173页。(“门罗主义”部分*) 2、利奥波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杨培英译),第145-170页。* 3、王绳祖:《维也纳会议和维也纳体系的补充》,载计秋枫、龚洪烈编著:《国际关系 史研究导引》,第73-86页。* 4、杰弗里〃布鲁恩:《1793—1814年战争时期的势力均衡》,载C. W. 克劳利主编:《新 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9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31-362 页。 5、E. V. 古利克:《最后的反法联盟与维也纳会议(1813-1815年)》,载C. W. 克劳 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9卷),第835-872页。 6、John A. Lynn, “International Rivalry and Warfare,”in T. C. W. Blanning, ed.,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urope 1688-18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03-217. 第四讲工业革命、民族主义的传播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一、工业革命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与传播 2、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新思想的兴起 二、各国民族主义的思想与行动及其对维也纳体系的冲击 1、民族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2、欧洲各国的民族统一运动:意大利与希腊 三、1848年欧洲民族民主革命与维也纳体系的衰落 1、1848年欧洲革命 2、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 3、梅特涅流亡英国 四、克里米亚战争与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尼古拉一世的近东政策与英法的态度 2、圣地保护权问题与战争的爆发 3、战争进程及外交活动 4、《巴黎和约》 思考题: 1、1815年到1848年欧洲体系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是否不同于18世纪的均势体系和19 世纪末的国际体系?导致体系变迁的因素是什么? 2、试论保守主义政治家梅特涅的均势思想。 3、工业、技术和社会变革会给国际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4、政治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载多大程度上进行国际合作? 5、“欧洲协调”作为一种国际机制对于当今世界的大国协调有无借鉴意义? 阅读文献: 1、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9年,第130-191页。* 2、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第43-51页。* 3、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 59-81页。* 4、阿尔杰农〃塞西尔:《梅特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73-404页。 * 5、J. P. T. 伯里:《民族与民族主义》,载J. P. T. 伯里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 史》(第10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9年,第287-335页。 6、阿加莎〃拉姆:《克里米亚战争》,载J. P. T. 伯里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第10卷),第634-670页。 第五讲德国统一、“东方问题”与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一、普法战争与德国的统一 1、战争的若干背景:普丹战争与普奥战争 2、战争的起因与进程 3、《法兰克福和约》及其影响 4、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1、“东方问题”的历史背景 2、“东方问题”的外交背景 3、黑塞哥维那起义与列强的态度 4、安德拉西照会与《柏林备忘录》 5、保加利亚起义及塞土战争 6、俄土战争与《圣斯特法诺和约》 7、柏林会议 三、俾斯麦同盟体系的建立 1、德奥同盟的建立(1879) 2、1881年的三皇同盟 3、德奥意三国同盟(1882) 4、保加利亚危机 5、德法战争危机 6、两次地中海协定 7、德俄《再保险条约》 四、一个外交时代的小结 思考题: 1、德国的兴起对欧洲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俾斯麦的欧洲战略是什么?他是关心维持均势还是破坏均势? 3、简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方问题”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4、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特点。 阅读文献 1、迈克尔〃福特:《普法战争的起因与德意志的再造》,载J. P. T. 伯里主编:《新编 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第789-825页。 2、A. J. P.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7年,第263-292页。亦载计秋枫、龚洪烈编著:《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第100-120页。* 3、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4年,第51-56页。* 4、《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第222-223页。* 5、基辛格:《大外交》,第115-146页。* 6、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二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年,第177-199 页。 7、朱瀛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第六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与世界 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 二、列强在西亚及中亚的争夺 1、列强在土耳其的争夺 2、英俄在阿富汗和波斯的争夺 三、列强对中国及东南亚的侵略 1、中国 2、东南亚各国 四、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1、英法在北非的扩张:法绍达事件 2、列强在刚果河流域的争夺 3、列强对南非的争夺 4、英布战争 五、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日本的崛起 1、日本明治维新 2、中日甲午战争 3、日俄战争 六、美西战争、“门户开放”政策与美国的崛起 思考题: 1、试解释欧洲均势扩展为世界均势的内在机理。 2、欧洲列强是如何对待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崛起的? 3、列强在海外的扩张与争夺对于维护欧洲的和平具有怎样的意义? 4、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原因考。 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研究。 阅读文献 1.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廙译),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相关 章节。 2.滨下武志:“东亚国际体系”,载山本吉宣主编:《国际政治理论》(王志安译),上 海三联书店,1993年,第43-67页。 3.R. E. 鲁宾逊:《非洲的瓜分》,载F. H. 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 11卷),第815-886页。 4.诺曼:《日本维新史》(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93-206页。 * 5.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米庆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6.甲午战争网上参考资料,参见。 7.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4-343 页。 8.乔治〃凯南:《美国外交》(葵阳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30 页。* 第七讲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重新调整,1890-1914 一、德国的“世界政策” 1、俾斯麦下野之后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 2、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3、德国的强势外交及其国内政治背景 二、法俄同盟的建立 1、俾斯麦之后的欧洲局势 2、法俄同盟建立的经过 3、对法俄同盟的几点分析 三、英德矛盾的加深与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1898-1901年的英德秘密谈判 2、英德海军竞争 3、英日同盟 四、三国协约的形成 1、1904年《英法协定》 2、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与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3、1907年《英俄协定》 五、战争危机的出现及不断升级 1、波斯尼亚危机 2、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3、意土战争与《英法海军协定》 4、两次巴尔干战争 思考题: 1、德国19世纪90年代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何在? 2、俾斯麦主政时期欧洲列强之间尚且比较灵活的分化组合是如何逐渐转变为僵硬的 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 3、英德海军竞争对于今天的中美关系有何含义?我们能够进行这种历史类比吗?进 行这种历史类比有多大的意义? 4、结合史实分析地区冲突是如何影响大国关系之间关系的。 阅读文献 1、《法俄军事协定》、《英日第一次同盟条约》,载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 编》第245-247、353-354页。* 2、英国外交部《克劳备忘录》,载王铁崖、王绳祖选译:《一八九八——一九一四年的 欧洲国际关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7年,第37-42页。* 3、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第57-66页。* 4、基辛格:《大外交》,第147-177页。* 5、杰克〃斯奈德:《帝国的迷思》(于铁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66-120页。 6、A. J. P.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第418-565页。 7、J. P. T. 伯里:《1900-1912年的外交史》,载C. L. 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 近代史》(第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51-189页。 第八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1914-1918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协约国与同盟国集团的整合及其军备竞赛 2、萨拉热窝事件 3、七月危机 二、战争的进程 1、欧洲各国的战争计划 2、1914-1916年的战争进程 3、美国参战 4、十月革命胜利与俄国退出战争 三、大战的结束及其影响 四、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思考与争论 思考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是,那么为什么和在什么时候是不可避免要 发生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可以避免? 2、你认为下面哪个因素最能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同盟体系;b.公共舆论;c. 军事学说和军事指挥(具体说明哪个国家);d.政治领导(具体说明哪个国家);e. 经济压力;f.错误认知;g.民族主义(具体说明哪个国家);h.技术因素;i.其他因素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的英国的恐 惧?或者俄国力量的增长及其引起的德国的恐惧? 4、今天的决策者可以从1914年学到哪些教训以避免战争的发生?学者们在思考战争 原因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会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经验证据? 阅读文献: 1、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101页。* 2、A. J. P.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第566-629页。 3、基辛格:《大外交》,第178-194页。* 4、布莱恩〃邦德:《第一次世界大战》,载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 卷),第236-287页。 5、乔治〃凯南:《美国外交》,第44-60页。 6、艾萨克〃多伊彻:《俄国革命》,载莫瓦特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 第550-589页。 7、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舒昌善等译),北京:三联书 店,1991年,第216-265页。* 8、James Joll,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New York: Longman, 1984. 9、Paul Fussell, 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第九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对它的最初冲击,1919-1929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体系 1、战胜国的战略考虑 2、成立国际联盟的问题 3、德国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 4、意大利和日本的要求 5、凡尔赛条约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形势 2、美英法日《四国条约》 3、《五国海军协定》 4、《九国公约》 5、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大纲》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与矛盾点 四、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初冲击 1、苏俄对外关系(1):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 2、苏俄对外关系(2):《中俄解决悬案问题大纲协定》 3、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4、德国问题: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会议 5、欧洲集体安全问题与《非战公约》 思考题: 1、简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2、试分析英国1920年代奉行的“扶德抑法”政策。 3、如何评价《非战公约》? 阅读文献: 1、威尔逊:“十四点计划”,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编:《美国历史文献选集》,北 京,1985年,第131-134页。*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1-234页。* 3、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册),第443-485页。 4、坂野润治:《1911年后日本陆军的对华政策——是分歧还是分工?》,载计秋枫、龚 洪烈编著:《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第298-305页。 5、马格丽特〃麦克米兰:《大国的博弈:改变世界的一百八十天》(荣慧等译),重庆出 版社,2006年。 6、《凡尔赛和约》(摘要),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节录),载王绳祖等编选:《国 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第533-547页。* 7、Harold Nicolson, Peacemaking 1919, London: Constable Co. Ltd., 1937, pp. 300-304.* 8、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19页。 * 第十讲大萧条和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929-1936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体系的冲击 1、危机的发生和特点 2、西方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斗争 3、赔款问题、胡佛延债宣言和洛桑会议 4、伦敦海军会议与日内瓦裁军会议 二、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九·一八事变” 2、美国的“不承认主义”和英法的立场 3、苏联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伪满洲国、李顿调查团报告和日本退出国联 5、“二·二六事件” 三、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希特勒上台的原因 2、德国法西斯体制的建立 3、希特勒的扩张理论、计划和策略 4、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 5、德国公开废止凡尔赛条约的军事条款 6、“斯特莱沙阵线”和《英德海军协定》 7、德军进驻莱茵兰非军事区 四、德意日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1、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3、日本侵略华北并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思考题: 1、试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1930年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3、试析日本大正民主崩溃的原因。 4、试析魏玛共和国崩溃的原因。 阅读文献: 1、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第94-110页。* 2、E.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徐蓝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9年,第107-153页。* 3、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江先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第138-154页。* 4、保阪正康:《昭和时代见证录》(冯玮、陆旭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序言,第3-17、23-28、69-74页。 5、Hitler’s Speech to the Reichstag, 17 May 1933, in Norman Baynes, ed., The Speech of Adolf Hitle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pp. 1041-1058.* 第十一讲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与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一、卢沟桥事变与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1、卢沟桥事变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英美对日侵华的两面政策 4、国联的态度和布鲁塞尔会议 二、中日战争下的军事与外交 1、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 2、日本侵华策略的转变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3、日本限制和排挤英美在华利益 4、“东方慕尼黑”阴谋的破产 三、中日战争与日德中苏关系 思考题: 1、中日战争对于中国国内政治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美国在中日战争初期奉行中立主义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 3、有无“东方慕尼黑阴谋”?如果有的话,如何认识之? 4、关于南京大屠杀等事件的惨痛记忆如何影响当代的中日关系?战争的创痛有可能得 到医治吗?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阅读文献 1、方德万:《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战争》(1925-1945)(胡允桓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年,第296-332页。* 2、田岛信雄:《中日战争与日德中苏关系》,载杨天石等编:《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之 四:战时国际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57页。* 3、张注洪:《抗战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载郭德宏主编:《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第37-51页。 4、约翰〃亨特〃博伊尔:《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上下册,陈体芳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年。 第十二讲德意日三国侵略集团的形成和大战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 一、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 1、德意柏林协定 2、《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3、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形成 二、德国吞并奥地利、进逼捷克斯洛伐克与英法的绥靖政策 1、德国吞并奥地利 2、苏台德问题和“五月危机” 3、伯希斯特加登和戈德斯堡会谈 4、慕尼黑会议 三、德意军事同盟的建立和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 1、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 2、英法反德意阵线的形成 四、英法苏谈判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英法苏谈判 2、英德秘密谈判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4、波兰危机 思考题: 1、英法的绥靖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如何看待之、评价之? 2、推动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3、“慕尼黑”对以后的国际关系意味着什么?它怎样影响着领导人的决策? 4、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阅读文献: 1、齐世荣:《30年代英国的重整军备与绥靖外交》,载计秋枫、龚洪烈编著:《国际关系 史研究导引》,第148-164页。* 2、《慕尼黑协定及协定附件》(节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秘密附加议定书》,载王绳 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第763-764、783-784页。* 3、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林书武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1978年,相关章节。 4、A. J. P.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1年,相关章节。 5、Minutes of a Conference in the Reich Chancellery, 5 November 1937. 第十三讲从“我们时代的和平”到全球战争,1939-1941 一、欧洲大战的爆发:德国突袭波兰,1939 二、法国的陷落(1940-1941) 1、奇怪战争 2、“奇怪的失败”与“奇怪的胜利”? 三、各方的战略抉择 1、德国:继续西进还是东进 2、日本:南进还是北进 3、意大利:加入战争 4、美国:从中立到《租借法案》 5、苏联的中立政策 6、英国:团结美苏,坚决抵抗 四、德国进攻苏联和“闪电战”的破产 1、“巴巴罗沙”计划 2、苏德战争的爆发 3、莫斯科保卫战 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1、《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日本的南进和日美矛盾的加剧 3、日美谈判 4、赫尔备忘录 5、日本偷袭珍珠港 思考题: 1、在德军在西线发起进攻后,作为欧洲头等军事强国的法国,在很短时间内便沦亡了, 原因何在? 2、从威慑失败的角度来看,珍珠港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从决策的角度来看, 该事件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各主要国家之间是如何展开战略评估的? 4、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20年,欧洲各主要国家便又兵戎相见?二战的原 因,与一战有何不同? 阅读文献: 1、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102-133页。* 2、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战争的来临》(周颖如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3年。 3、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伊伟等译),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4年,相关章节。 4、Marc Trachtenberg, The Craf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79-139. * 5、杰克〃斯奈德:《帝国的迷思》(于铁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121-164页。 第十四讲战争进程、战略与外交,1941-1945 一、《大西洋宪章》和《联合国家宣言》 1、《大西洋宪章》 2、《联合国家宣言》 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三、英美北非登陆 四、卡萨布兰卡会议 四、第一次魁北克会议、意大利投降 五、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六、诺曼底登陆与第二战场的开辟 七、雅尔塔会议和联合国的成立 八、德国无条件投降和波茨坦会议 九、日本无条件投降 思考题: 1、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试述雅尔塔体系的特征。 3、试述联合国的成立历程,其与国际联盟有何传承? 阅读文献 1、威廉森〃默里、阿伦〃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北京:昆仑 出版社,2001年。 2、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邓蜀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第236-261页。* 3、基辛格:《大外交》,第349-376页。* 4、丘吉尔二战回忆录,另还可参看《朱可夫元帅回忆录》、《艾森豪威尔回忆录》、《曼 施坦因回忆录》等。 第十五讲课程总结 教材: 1、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上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年。* 5、计秋枫、龚洪烈编著:《国际关系史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 1.王绳祖等编选:《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7世纪中叶—1945),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年。 2.王铁崖、王绳祖选译:《一八九八——一九一四年的欧洲国际关系》,北京:三联书店, 1957年。 3.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王黎:《欧洲外交史(1494-1925)》,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 6.王曾才:《国际史概论》,台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 7.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8. E. H.卡尔:《历史是什么?》(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9.约翰·托什:《史学导论》(吴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利奥波德·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兰克史学文选之一》(杨培英译),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1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年。 13.《钱伯斯世界历史地图》,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 14.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现代史学的挑战: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演说集,1961-1988》,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5.巴里·布赞、理查德·利特尔:《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刘德斌主译),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17.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5年。 18.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武力与治国方略》(时殷弘等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年。* 19.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 20. A. J. P. 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年。 21.朱瀛泉:《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3.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河江等译, 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24.徐弃郁:《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 25.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林光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6.周鲠生编:《近代欧洲外交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932年)。 27. E. H.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919—1939》(徐蓝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年。 28.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29.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30. A. J. P.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31.约翰·惠勒-贝内特:《慕尼黑——悲剧的序幕》(林书武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8 年。* 32.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战争的来临》(周颖如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3年。 33.罗伯特·达莱克:《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1932—1945》(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4年。 34.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1931—1945)》(杨栋梁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1995年。 35.【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东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年。 36.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 37.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钮先钟译,两卷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8.卡尔·德雷奇斯尔勒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政治与战略》(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 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3年。 39.阿尔杰农·塞西尔:《梅特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40.奥托·冯·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三卷本,杨德友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6年。 41.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高年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42.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9年。 43.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张晓华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9年。 44.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贾士蘅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1999年。 45.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郑明萱等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1999年。 46.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马俊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年。 47.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舒昌善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1年。* 48.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邓蜀生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 49.彼得·帕雷特主编:《现代战略的缔造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时殷弘等译),北 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50.威廉森·默里等主编:《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时殷弘等译),北京:世界 知识出版社,2004年。 51.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52.入江昭:《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李静阁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53.刘杰等:《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4.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55.费正清主编:《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译),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10年。 56.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57.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58.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廙译),上海:上海书店,1998年。 59.乔治·凯南:《美国外交》(葵阳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60.威廉森·默里、阿伦·米利特:《赢者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始末》,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1年。 61.孔华润主编:《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上下卷,周桂银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 62.汉斯-乌尔里希·韦勒:《德意志帝国,1871-1918》(邢来顺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 社,2009年。 63.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1814—1914》(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 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 64.约翰·劳尔:《英国与英国外交》(刘玉霞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65.诺曼:《日本维新史》(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66.藤村道生:《日清战争》(米庆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67.约翰·亨特·博伊尔:《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上下册,陈体芳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78年。 68.保阪正康:《昭和时代见证录》(冯玮、陆旭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 69.信夫清三郎编:《日本外交史》(上、下册,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2年。 70.罗伯特·帕斯特主编:《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胡利平等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1年。* 71.杰克·斯奈德:《帝国的迷思》(于铁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2.R. B. Mowat, 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 1815-1914, London: Edward Arnold & CO., 1922. 73.James Joll,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New York: Longman, 1984. 74.Edward Vose Gulick, Europe’s Classical Balance of Power,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55. 75.William L. Langer,European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1871-1890,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4. 76.Paul Fussell, The Great War and Modern Mem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7.Zara Steiner, The Lights That Failed: Europe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919-193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78.Zara Steiner, The Triumph of the Dark: Europe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1933-193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79.William R. Keylor,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80.J. A. S. Grenville,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20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81.Joseph Bergin, ed.,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urope 1598-17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2.T. C. W. Blanning, ed., The Eighteenth Century Europe 1688-181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83.T. C. W. Blanning, ed.,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1789-191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84.Marc Trachtenberg, The Craft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本文档为【国际关系史(上)教学大纲2.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