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2018-03-18 11页 doc 27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 作者,贺晓武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文学虚构 现实道德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界,能使我们加深对内在自我的看法,从而对自我的认识起着巨大作用。 聂珍钊教授倡导文学伦理学,对文学的伦理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了文学的现实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研究虚拟化的社会,而...
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 作者,贺晓武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文学虚构 现实道德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界,能使我们加深对内在自我的看法,从而对自我的认识起着巨大作用。 聂珍钊教授倡导文学伦理学,对文学的伦理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了文学的现实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要研究虚拟化的社会,而且要对虚拟化的社会同现实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则运用审美判断和艺术想象的方法研究文学。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和伦理学使用的方法在基本立场、维度、视野 ,以及研究的 对象、内容和要达到的 目的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给我们进一步分析探讨文学伦理学提供了一个基础 。下面我们从虚构作品的超越意义,即作家超越自我道德的内容、虚构的效果、创造可能性世界以及探讨自我的复杂性等几个伦理维度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一、自传与超越 自我 ,虚构的必要 在评学作品时,我们总喜欢把作家的道德人品与他创作的作品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之说。这种说法把作家的创作视为作家的自传,固然有合理的地方,但从现代文学批评来看,无疑是偏颇的。正因为这些观点纠缠不清,我们才有必要重新厘清一下作家的道德观点与其作品中人物的道德观点是否相同的问题。 文学虚构既可以是及物的写作,也可以是不及物的创作。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虚构,必不可少地与作家本人的生活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古今中外的名著既有许多 自传体的文学,又有作家化身为叙述者的非自传体文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居多。因为,文学语言本来就有诗性的非指称功能。这是作家对现实世界进行陌生化的改造,在叙述中创造一个 自足而独立的世界,有它自身的逻辑。这就是超越现实的逻辑性。换句话说,文学的虚构总是自我指涉的,不以现实生活的逻辑为叙事的准绳。 众所周知,叙事者并不等于作家,还有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存在。作家的道德品质与作品主题有很大的距离。文学家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是精神病患者如陀斯妥耶夫斯基,更有可能是惊世骇俗的同性恋者如魏尔伦、王尔德那样。但是,艺术家的道德品质对其创作的艺术并不具有本质性的影响。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以社会学的视野去解释这是很难解决的,所以许多理论家力图用不同的方法找寻解释的途径。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深刻指出并论证了艺术家与常人的不同。“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一种罪孽。……在他作为艺术家的才能中,他既不自恋,也不恋他,不具备任何意义上的爱欲。他是客观的、无个性的(甚至是非人的),因为作为艺术家,他就是他的作品,而不是他这个个人。”迄今看来,这个观点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充分解释了作家的创作与自身的伦理观相互抵触的原因。 每部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客观的普遍性,能深深地感染每一个人。作家的个人生活对于艺术是非本质的,它至多只是帮助或阻碍他的艺术使命而已。创造力汲取艺术家的全部冲动,以致他的自我为了维持生命的火花不被全部耗尽,就不得不形成各种各样的不良品 行,例如残忍、自私和虚荣甚至于各种罪恶。他的作品超越了他,就像孩子超越了母亲一样。创作过程中的活动于是成为诗人的命运并决定其精神的发展。我们经常提出艺术家应该真诚地创作,其实想说的主要是,作家创作过程中应该有一种真诚的情感状态,而并非指艺术家本人的伦理品质。说到底,文学的虚构就应该是对平庸的生命状态进行艺术化的超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意味着由日常生活里的角色向创造性精神主体的转换 。 作家个人的人格可能是健全的,也可能是病态的。我们不应该只看他现实中的人格表现,而应该认真分析他的作品,才能理解其艺术价值。客观地说,文学家不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找实现其个人 目的的人 ,而是一个允许文学通过他实现艺术 目的的人 。他作为个人可能有喜怒哀乐、个人意志和个人目的,然而 作为艺术家他却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的人”,是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文学作家应该超越这些个人不幸和个人生活中的缺陷。那些把个人局限性带进艺术作品的艺术家是不能有所突破的,难以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因为,自我超越作为创作和欣赏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现实道德与生命伦理,虚构的效果 虚构作品究竟产生什么效果?一般说来,有两种观点 ,一是文 学虚构使读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甚至伤风败俗,因而是不道德的,二是文学虚构是审美的,能激发艺术和生活的潜能 ,因而是道德的。有才智的作家就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对人性 的关注是作家创作的首要条件。虚构文学表现我们人类心理和道德上的洞察力,正如乔治 ?艾略特的小说以前所未有的细腻精湛之笔 ,带给我们以道德感受一样。“细察一下《爱玛》的完美形式便可以发现,道德关怀正是这个小说家独特生活意趣的特点,而我们也只有从道德关怀的角度才能够领会之。……相反,人人都有一个吐纳经验的肺活量 ,一种面对生活的虔诚虚怀,以及一种明显的道德热诚。” 苏珊 ?桑塔格认为不应该一味指责作者的道德伦理观。她说 ,“艺术对立于道德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对文学的接受存在着审美的和伦理的两种不同反应 ,在艺术体验中人们总会两者取一。大多数人希望把艺术作为一种娱乐。通过它读者进入到与人类事务的有趣接触之中。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与艺术中人类命运的表现其实是相似的。因为我们的审美快感是一种与日常反应无法分离的心理状态。作品中的人性内容与审美判断是相关的。艺术可以带来道德愉悦,而道德功用在于意识的智性的满足。然而悖谬的是,只有当艺术品不是真实的时候,它才成其为艺术。如果让作品几乎完全存在于人类现实的虚构中,它就不是艺术而是对生活进行截取,因此文学艺术能够对我们的道德伦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学从各种各样人物的不同观点出发,向我们表达生活世界。因为现实的道德总是维持社会的现状,而文学创作则对道德规则起着冲击作用。“艺术不在道德范围内,因为她的眼睛盯着的是美丽、不朽且永在变化中的事物。道德所管辖的是低级和比较愚昧的领域。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 ,我们的心理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种。现实中的自我总是受到道德的压制 ,社会总是把我们的行为导向更为理性的方向。但是,人类的生命本我又难以循规蹈矩,一直伺机冲破现实社会的束缚。于是这三者处于不断的冲突状态中。作为普通人,我们总是压制自我的内在冲动,迫使自我走向社会规范的道德,对本我实施控制。而文学家却能够窥破现实的奥秘,觉察到生命本我的内在动力,并且把这种东西形诸笔底,让读者在阅读中发现突破现实的可能性。其实,这是虚构文学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设若没有文学家的虚构,而只是与现实认同的反映文学,我们能够达到认清现实的意图吗?尤其是当代意识形态和商业社会的消费观点的深入人心,对于沉溺于现实中的人们,只有以虚构的方式才能给我们以警醒和冲击 。 ( 作者,贺晓武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文学虚构给观众一种冥想的生活 ,是远离行动的理想,通过拒 绝现实的活力来达成艺术的完美。任何种类的行动都属于道德的范畴,而文学的目的只是引发一种情绪。文学艺术能给我们自我修养,而不是行动。这种 自我修养是人类的一种真正理想。既然艺术给我们以理想,那么接受艺术的人自然会接受其中的思想。所有伟大的思想就其本质而言,对美丽与丑恶交织的现实都是具有危害性的。这样一来,稳定的社会基础必然会受到损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学艺术又是不道德的。西班牙著名画家安?塔比亚斯说,“艺术家应该给观赏者揭示他所处在那个世界的局限性,并给他开拓新的视野。……没有冲击,就不可能有艺术。如果一种美学形式不能向观众发难,不能使他的思想方式发生震动,那就不是一种今天的艺术。”。一般来说,社会总是阻挠着最大多数人的觉醒,而艺术家则与这种行为斗争。西方伟大的作家们颠覆一切价值观。在这个技术泛滥的时代 ,我们被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所窒息,以至于忘记我们的本性。好的文学艺术往往对现实道德、对奴役人的不公平的世界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 伊瑟尔曾经论证过虚构文学对道德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活动领域存在于时代流行的特殊思想系统之中,或者超越其上。文学史不仅能考察作品创作时的主导思想系统,还能够重建该思想系统的弱点,其历史与人道的影响,及其普遍有效性。……通过文学 ,我们可以重建被时下哲学或意识形态掩盖或忽略的东西 ,因为现实的中立化和否定方面构成了文学的核心 。文学虚构对现实生活发出质疑并重新编码,所以文学虚构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能使同时代读者见到 日 常生活中熟视无睹的东西,又能使后世读者掌握一种他人的现实。换句话说,文学文本能使读者超越 自身现实生活环境的局限。因为它不是任何既定现实的反映,而是现实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托 尔斯泰笔下的安娜的通奸行为对当时现实社会来说 ,无疑触犯了道德规范。但是,我们知道,她的情欲的喷发其实是对生命伦理的拥护。同样的道理,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无不是没有道德的人 ,但却是对本能欲望的展示 。比如,《死亡诗社》中的青春激情 ,《月亮与六便士》的画家不顾一切的追求,《孽子》和《断臂 山》中的同性恋都是骇人听闻的。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恰恰是一种冲击。因了这种冲击,才会对现实人生取一种不一样的眼光,重新审视 自我的生活。这才是文学虚构的价值所在。 文学虚构既包括道德内容,更应该具有伦理的维度。我们的道德观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它们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文学虚构作品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经受种种苦难、无穷艰辛和绝望挣扎的最后证明。审美是一种强烈本能 的身心状态,和人类特性以及生命状况紧密联系。通过审美的阅读,我们在虚构作品中领悟到的,既会冲击现实的道德,又会展现生命伦理的本能世界。尽管在很多时候我们会难 以接受那些冲击现实的道德的文学,然而时过境迁 ,我们还是会对那些敢于面对现实的文学抱以热望的。 三、创造可能的世界,伦理的虚构 文学伦理批评不应当在道德的意义上来理解。它并不意味着对作家个人生活作评价或责难、辩护或定罪,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意味着对作家个人生活的再解释。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一文中,聂珍钊认为,“今天的文学批评不能背离社会公认的基本伦理法则,不能破坏大家遵从的道德风尚,更不能滥用未来的道德假设为今天违背道德法则的文学辩护。我们既不能用过去的道德观念批评当前的文学,也不能用未来的假设的道德观念批评当前的文学,而只能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其实,这个观点值得探讨。 既然,文学虚构具有超越现实的永恒特性,那么,虚构作品就是赋予我们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一切伟大的伦理哲学家们的显著特点正是在于,他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除了具有伟大的智慧和道德力量以外,人类的伦理导师们还极富于想象力。”文学虚构的伦理价值在于向我们提供的想象性洞见中,想象性洞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我们就会更仁慈、更公平地对待别人。文学可以使我们获得安慰、勇气、成熟和自觉的观点,暗示了一种容易使人误解的对文学作品功能的说明,也暗示了一幅已经被歪曲了的道德画面。文学作品既可以提供有关他人的洞见,也可以提供有关我们自己的洞见。从审 美角度来看,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具有伦理价值。 首先,超越民族与国家、阶级与性别等社会学范畴的差异和分离,走向一种建立于人类学基础上的普遍性认同。这是文学虚构的伦理维度。虚构文学应该表现普遍的可能性,借此来否定现实的遮蔽。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文学家创作出来的人物形象只是他们自己。但是,这个自己不是他们在想象中认同的自己,而是他们在想象中否认的自己。文学家以各种形式实现自我,借助多种不同的方式,他将永远对崭新的感觉和新颖的观点怀有好奇之心。通过不断的变化,文学家能获得真正的内在统一。在他们身上,整个人类能获得部分的自我实现。它潜伏在人类的本性之中。一个人真正拥有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而不是外在于他的一切。因为思想系统的有限性不可能涵盖现实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阅读虚构文学的审美反应让读者看到了它的缺陷。 ( 作者,贺晓武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作家创作的作品能流传下来,完全在于“他有基本上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掂量善与恶的勇气。在痛恨与恐惧的理智之外,人们还要给热爱与希望一定的位置,因为这是理智必备的。……持久成功的秘密 首先在于自然。任何人只要他在描绘时极其诚实,不夸大其辞,不矫揉造作,其作品都会传至后人。…… 总要保留一 些人类的基本特征,以便 与 人沟通”。莫洛亚的见解深刻而独到,艺术给予我们比现实更丰富更生动的五彩缤纷的形象,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洞见了现实。我们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现实中,而是生活在纯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文学艺术把所有这些痛苦和凌辱、残忍和暴行都转化为一种自我解放的手段,从而给了我们一种用任何其他方式都不可能得到的内在自由。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锐感觉,而这种生命力只能靠我们自身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审美经验就存在于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方面的专注之中。没有一个人会否认,文学作品给了我们最高的愉悦。它或许是人类本性所能有的最持久最强烈的愉悦。 因此 ,文学虚构传达 了人类对生活和命运的认识 。应该说 ,文学艺术优劣的尺度,并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我们人类的程度 。阅读《米德尔马奇》帮助我们理解像多罗西娅和利德盖特那样的人,因为他们和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理解他们更有助于理解我们 自己。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和超越。“与其说是文学使我们在改变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诚实、更加仁慈或者更加主动的可能性,还不如说是文学使我们变得更加成熟和更加自觉的可能性。……即使优秀的文学作品确实可以使我们成熟、自觉以及精神健康如果我们无法表明它们在其他任何一种意义上也都可以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那么,它们的效果从道德方面看也归 根结底不会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俗地说,文学虚构是创造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的可能性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既建立在现实之上又超越现实的自足的世界 。它拥有 自身的逻辑性 。我们恰恰是通过鉴赏这个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世界,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进入到我们本性的世界 ,反观我们自身。 四、探讨复杂的自我 ,虚构的伦理 英国学者埃德蒙森对文学虚构的巨大作用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诗人可以助一臂之力的,扩展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以及为使这些可能性付诸现实所必需的能量。”。我们正是通过文学提供的可能性世界来扩展我们的现实经验,以此扩展我们对 内在 自我的理解,从而探讨复杂的自我。古希腊神庙里面“认识你自己”之所以成为所有哲学家公认无比深刻的地方,就因为我们对 自我的认识难上加难。正因为如此,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发现才成为震撼世界的深刻理论。 其实,文学虚构的价值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开拓我们 自己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人性中的善与恶都是难以看清楚的,因为人的复杂性是现实生活中最难以理解的。在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够正视不同 于我自己的另一个人,而这个人是 比现实中的人更复杂的。同样,对于我们自己的认识,尤其难以认识清晰。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通过文学的虚构,反观我们自身。正如布鲁姆所说的那样,“获得审美力量能让我们知道如何对自己说话和怎样承受自己。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 自我的成长 。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 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死亡的相遇。我们对于虚构文学的真正伦理学的研究是从文学作品对自我的内在对话是 否有作用、能否扩展我们自身的可能性开始的。文学的价值优劣就在于这一点的区分和辨别,否则我们根本不可能对文学虚构进行伦理学的思考。 因此,我们要清楚文学的伦理价值的重要性 。因为“在无限的人类能量之上,永远存在着超越这种能量的生命力。这就是永恒的神秘,对生命的敬畏让人类同无限者建立起牢固的精神关系,因为生命本身以及作为其体现的世界的存在超越人类理性的界线,永远不可能为我们的意识活动所穷尽。这也正是不容含糊的绝对法则。它是对古往今来从未绝迹的,那些以种种信口雌黄的名义和强词夺理的借口随意剥夺他人生命行径的永远的声讨与指控。正是这个简单的事实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价值基础,也确立了艺术实践的伦理前提”。不管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什么样的人物和事件,关键是看作家对这个世界的看 法。 人的本性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变化是人性的一种本质特点。文学虚构之所以具有人类学意义,是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看到超越现实的共通的美好人性 。我们每个人应该同情整个生命,不应该只同情生命中的苦痛和疾病 ,还应该同情生命中的欢悦、美好、活力以及健康和 自由。虚构文学天生就是主观的。它真正的责任是劝说读者相信它本身的真理,而不管这一真理同每个时代的科学或者信仰是否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伦理意识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胸怀。文学虚构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 ,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家的道德观和文学作品的复杂关系。 ( 作者,贺晓武 发表时间,2014年11月 ) 在这冷漠的现实世界中,无法躲避的邪恶始终跟随着我们 ,从摇篮到坟墓,因此善是我们自身独立性的一种证明。虽然我们知道恶是历史的动力,但善却是这个世界唯一可以宣称有其自身目标的价值。我们从善里面找不到人生的原由,也找不到对人生的解释,但可以找到某种安慰。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虚构具有人类学的价值。它是对未来伦理的预示和解放。因此,文学艺术才是具有真正未来意义 上的人类学价值 ,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一种理想。伟大作家在虚构作品中描述的不管是一个怎样残酷冷峻的世界,但是他的目光应该始终是温厚和善的,毕竟我们人类希望有一个美好而乐观的理想世界。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外国文学研究 ,2006(2),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 ,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苏珊 ?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奥斯卡 ?王尔德,谎言的衰落,萧易,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安 ?塔比亚斯,艺术实践,河清,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1988, 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恩斯特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安德列 ?莫洛亚,艺术与生活,莫洛亚箴言和对话集,郑冰梅,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安妮 ?谢泼德,美学,艺术哲学引论,艾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埃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局,2000, 哈罗德 ?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OO5, 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杭州,浙江 大学出版社 ,2005, 刘克礼,人性的间化与文学消费化,毕节学院学报 ,2008(2), 贺晓武,文学虚构的人类学根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陈吉猛,文学交流现象学基本问题论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
本文档为【浅谈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