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珠海市志1979-2000年

2017-09-19 50页 doc 257KB 1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珠海市志1979-2000年《珠海市志1979-2000年》 二十九卫生·医药篇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机构沿革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一、市卫生行政机构 1979年5月,因珠海县升格为珠海市,县卫生局升格为市卫生局。至1984年10月,市卫生局内设秘书科、人事科、医政科、药政科、防保科、科教科。1987年增设中医科、公费医疗办公室,定编35人(含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5人)。1990年,市卫生局设7个科室。1997年,市卫生局设办公室、人事监察科、医政科、中医科、科技教育科、防保科、药政科、爱国卫生科8个科室,行政编制3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
珠海市志1979-2000年
《珠海市志1979-2000年》 二十九卫生·医药篇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机构沿革 第一节  卫生行政机构 一、市卫生行政机构 1979年5月,因珠海县升格为珠海市,县卫生局升格为市卫生局。至1984年10月,市卫生局内设秘书科、人事科、医政科、药政科、防保科、科教科。1987年增设中医科、公费医疗办公室,定编35人(含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5人)。1990年,市卫生局设7个科室。1997年,市卫生局设办公室、人事监察科、医政科、中医科、科技教育科、防保科、药政科、爱国卫生科8个科室,行政编制3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正副科长15名,药品监督员2名。2000年12月8日,市卫生局药政科职能、编制及人员归并到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县、区卫生行政机构 1979年11月成立香州区卫生科。1984年8月,改称为区卫生局。1990年设人事股、秘书股、医政股。 1981年8月,成立拱北区卫生科。1989年,拱北行政区撤消,卫生科随之撤消。 1983年,斗门县归属珠海市管辖。斗门县卫生局设人秘股、行政股、业务股。1985年增设计财股。 1989年成立三灶管理区卫生科。 1990年,万山、平沙、红旗管理区成立卫生科。 1999年4月,红旗、平沙华侨农场改制成镇,划为三灶管理区管辖。 第二节  卫生议事协调机构 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及办公室 1979年11月28日,成立第一届珠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甘伟光市长任主任,李焕池、李耀国、李佛伦、黄志明任副主任,卫生局局长甘懿荣任办公室主任。 1981年1月9日,调整市爱卫会成员,主任为向真(副市长)。办公室主任由甘懿荣兼任。12月19日,林成任爱卫办主任。 1984年8月15日,调整市第三届爱卫会成员,主任陈焕礼(副市长),办公室主任林成。 9月,成立拱北区爱卫办,无专职人员,由宣传科李春新兼任主任 并于1986年从拱北区卫生科分出,主任黄雄光,办事员3人。 12月17日,成立香洲区爱卫办,无专职人员。主任由区卫生局长陈运源兼任。1985年5月始有1名办事员,同年11月6日,任命黎士荨为副主任。1986年8月9日,区爱卫办升格为县副局级,主任黎士荨,工作人员共3人 1986年3月11日,调整第四届市爱卫会成员,到年底,爱卫办共有工作人员五人。 1991年11月成立了珠海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市城市管理的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独立办公。市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实行爱卫办、创建办、城管办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市委书记、市长梁广大兼任管委会主任,两名副市长(管城建、管卫生),一名副秘书长、建委副主任、卫生局长任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属17条战线也成立了爱卫会机构,并设专职、兼职爱卫办人员,城区五个街道办事处落实了爱卫办专职人员。 二、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及办公室 市政府于1989年7月20日成立珠海市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雷于蓝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彭家柱、林鸿烈、陈子泉、傅龙担任。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领导组织协调实施我市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达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地点设在市卫生局。 1992年4月3日,市编委批准成立市初级卫生保健办公室,与市健康教育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并在市健康教育所现有5名事业编制的基础上增加2名,新增编制为初级卫生保健专项编制。 1994年10月10日,主任委员调整为梁耀明,在副主任委员中,傅龙调整为王红霞,办公室主任由陈谭胜兼任,李凤玲为办公室副主任。 1996年6月11日,市政府根据部分成员的工作变动,又一次调整了该委员会,王红霞不再担任副主任委员职务。 1999年7月21日,市政府调整该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员,其中主任委员余荣霭,副主任委员吕明智、刘献才、刘松青。办公室主任调整为罗上武(兼),副主任调整为石燕飞。 (各区请补充区爱卫会、初保委情况) 第三节  社会卫生团体与学术组织 一、珠海市医学会 1981年5月20日,召开市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3个学会的代表大会,改选理事会,修订学会和工作计划。试行《中华医学会珠海市分会组织细则》(会员人数,理事长、理事名单等,主要工作内容等)。第二届中华医学会珠海市分会腾天华任理事长、申亮、郑忠识任副理事长,陈大源任秘书长,梁鸿佳、赵伟强、郑沛、李官平、李长焰任理事。 1985年11月,市医学会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林鸿烈任会长,林贤泰、李阐道、赵鬃、郑忠识任副会长。秘书长陈大源,副秘书长宁沃正。学会设常务理事9人、理事人。全市会员192人。 1990年2月26日,市医学会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学会共有会员562人,设理事24人,常务理事14人,林鸿烈任会长及法人代表,宁沃正任秘书长。 1998年7月27日,市医学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学会共有会员409人,设理事39人,常务理事14人,林鸿烈任会长及法人代表,宁沃正任秘书长。 二、珠海市护理学会 1980年3月,成立中华护理学会珠海市分会,会员87人。甘懿荣任理事长,陈瑞华、邓惠容、贝兰香、唐杏莲任副理事长。李凤玲任秘书长。理事11人。 1981年5月20日,第二届中华护理学会珠海分会召开,甘懿荣任名誉理事长,陈瑞华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是韦真灵、唐杏莲,秘书长李凤玲,理事贝兰香、邓惠容、朱苏、黄莹光、蔡丽贞、潘素美、周惠虹、黄雪敏、刘桂平、梁金钻。 1986年9月,护理学会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选举新的理事会。林鸿烈任名誉理事长、吴绍琪任理事长、陈瑞华、唐杏莲任副理事长、李翠容任秘书长、常务理事8人、理事15人,下设学术组、科普组。全市会员171人。 (四-五届情况) 1998年11月27日,珠海市护理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冯建华任理事长,孙全冬、刘晓利、唐杏莲、李翠容任副理事长,李翠容任秘书长,名誉会长林鸿烈。 三、珠海市健康教育协会 协会成立于1994年6月6日,林鸿烈任会长,吴定明任秘书长。第二届代表大会于1999年11月26日召开,林鸿烈任会长,吴定明任秘书长,陈大源为法人代表。 四、珠海市控制吸烟协会 协会成立于1995年5月25日,有单位会员50个。彭家柱任第一届会长,吴定明任秘书长。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2000年召开,设理事55人,常务理事25人,林鸿烈任会长,吴定明任秘书长及法人代表。 五、珠海市女医师协会 成立于1998年6月,有个人会员368人,单位会员30个。法人代表:李凤玲;会长:李凤玲;秘书长:陈一丹。 六、珠海市预防医学会 1991年1月17日经珠海市民政局批准成立,成立大会于1991年4月19日召开。林鸿烈任会长,林贤泰、刘松青任副会长,黄渝扬任秘书长。设理事32名,常务理事20名。 七、珠海市中医学会 1980年6月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珠海分会,会员28人。李鸿波任理事长,陈运源任副理事长。理事5人。8月,中医学会创刊《珠海中医通讯》。 1991年1月26日,经珠海市民政局批准,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珠海分会正式更名为珠海市中医学会。 1999年12月22日,珠海市中医学会第四届二次理事会议召开,张连仁任会长,罗上武任名誉会长,张静任秘书长。 八、珠海市药学会 珠海市药学会成立于1984年9月,是珠海市医药、卫生及科教系统药学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性、学术性、行业性、自愿结成的群众团体,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业务范围为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珠海市药学科技书刊、评论学术成果及推荐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医药科技咨询、传播先进技术、普及医药知识、举办专业技术学习班、开展各种为医药工作者的服务活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等内容。 在第一届珠海市药学会上,选举了麦团营为理事长、黄腾邈、黄焕华为副理事长,共有40多人参加了大会。 1991年3月在珠海望海楼召开了药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新章程报告,选举麦团营为理事长,黄腾邈、黄宝光、陈潭胜为副理事长,邹俊华为秘书长。 1996年10月在药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改选黄宝光为该会会长,黄腾邈、邹俊华为副会长,聘请林鸿烈、麦团营为名誉理事长。 1998年8月,召开珠海市药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黄腾邈为药学会新一任会长,董绍志、丁玎生、王继为副理事长。 直至2000年,珠海市药学会规模不断扩大,会员发展至120多人,编印珠海首本大型医药企业宣传画册《珠海药业》并出版了第一本医药行业论文集《珠海药学》,刊登47篇相关优秀论文。 第四节  珠海市红十字会 珠海市红十字会的前身是珠海县红十字会,设在卫生局,在卫生局领导下开展医疗卫生救护和备灾工作。 1988年1月13日,经珠海市政府批准,珠海市红十字会更名正式成立。第一届理事会由雷于蓝、彭家柱、林鸿烈、陈谭胜、陆腾芳、童君良、陈大源、何奔、赵中文、陈英、张景琛、伍志嫒、宁沃正、李玉英等同志组成。由雷于蓝任会长,彭家柱、林鸿烈、陈谭胜、陆腾芳、何犇 同志任副会长,宁沃正任秘书长、李玉英任副秘书长。办公地点设在珠海市卫生局科教科,日常工作由宁沃正、李玉英兼管,红十字会牌子挂在市卫生局。市红十字会下辖斗门(1991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香洲(1993年6月12日正式成立)两个县级红十字会。 1991年7月1日,市编委下文:市红十字会“日常工作归口卫生局医政科负责”。同意配备专项事业编制2人,当时编制设在医政科,日常工作仍由科教科宁沃正和李玉英兼管。市红十字会的业务主要是在全市的各中学校园、消防部门、供电局进行急救互救知识的普及,由市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到各单位讲课。市财政对红十字会有少量拨款,全部用于资助学校开展急救和互救活动。 1993年3月26日,市红十字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出梁耀明等38名同志为珠海市红十字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议期间,召开了珠海市红十字会第二届一次理事会议。选举出梁耀明为会长、彭家柱、林鸿烈、梁元辉、严锦华、冯朝元、陈谭胜为副会长,宁沃正任秘书长、李玉英任副秘书长。 1994年1月1日,增补市卫生局副局长俞冠雄为红十字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1995年11月15日,市编委同意增加红十字会事业编制1人,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增加至3名。 1997年5月21日,市编委同意增加红十字会事业编制1人,红十字会专职工作人员增加至4名,但实际只有3名工作人员,由返聘退休干部李玉英具体负责。是年,红十字会开始收到单位和个人的少量捐款。 2000年6月14日,召开第三届理事会议,选举新一届会长郭开华,副会长严锦华、詹土贵、刘松青,李凤玲为秘书长。 2000年5月11日,市编委同意设置市红十字会办公室,为正科级建制事业单位,核定编制4人,由市卫生局代管,专职负责人李凤玲。 至2000年底,市红十字会已有800多人的红十字义工队,队员来自机关干部、民警、民营企业经理、学生其中以医务工作者为多。团体会员单位42个,会员5万人,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 (各区请补充区红十字会情况) 第五节  主要医疗卫生机构 珠海市人民医院 1980年县人民医院升格为市人民医院,扩建住院部,设内儿、外、妇产、五官、传染病科,病床110张,工作人员增至209人,有主治医师五名。1982年新建门诊大楼,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1985年8月,新住院大楼落成,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设内一、内二、外一、外二、儿科、妇产科,五官科、中医科及传染科。病床280张。1986年,全院工作人员468人。临床科室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麻醉手术科及急诊室、理疗室,辅助科室有放射、检验,血库、病理、A、B型超声波、心电图、脑血流图、同位素、纤维胃镜、基础代谢、肺功能室、体外反搏、药剂科、供应室等。1986年门诊量达341,555人次,业务收入3,814,885元。1987年7月传染科二层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内设病床41张。  1990年8月20日,辅助大楼落成剪彩投入使用(共四层),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1994年1月,外科大楼落成投入使用(共7层),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内设约200张病床。全院工作人员共计637人,临床科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急诊室、门诊部、皮肤科、理疗村、预防保健科、综合科、传染科。辅助科室设有:CT室、放射科、检验科、血库、病理科、A、B型超声波、心电图、心功能室、脑电图、血气分析、同位素、纤维胃镜室、基础代谢、肺功能室、体外反搏、高压氧仓、药剂科、供应室、血透室等,门诊量5S4650人次,医疗收入29587923元。1995年1月5日通过全院集资购买了ECT,1月9日经颅多普勒正式启用,1月19日医院特需门诊开诊。5月12日爱婴医院正式挂牌, 8月2日“三甲”医院正式挂牌。1995年10月24日第四门诊部(拱北门诊)正式开业。 1996年12月28日与北京安贞医院签订合办心胸外科合约。1997年3月29日举行珠海市卫生局与暨南大学共建暨南大学医学院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签约、挂牌仪式。2000年6月27日成立肝病防治中心。8月1日实现挂号、收费、取药电脑联网。医院地址由珠海市康宁路红旗街12号更改为康宁路79号。医院在职职工803人,专业技术人员681人,行政后勤人员122人;高级职称87人,中级179人,初级415人;博士、硕士生39人;正副教授1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离退休181人,临工189人。开放床位550张,临床科室18个,重点专科2个(心血管内科、骨科),医技科室7个,实验室3个,糖尿病中心1个,肝病中心  个,外设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医院固定资产12026万元,其中设备总价值4840万元,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90台。业务总收入1.2亿元。 珠海市医疗中心 1992年7月成立珠海市医疗中心筹备小组,地址梅华东路52号。1993年7月正式成立中心门诊部,同年11月正式开业,有医师、护理员、勤杂人员共143人,临时编制85人。1994年3月三个部门(筹建办,医疗中心,影像中心)共有160人。1995年12月三个部门( 筹建办,医疗中心,影像中心合为一体,拥有床位76张,并成立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1999年10月进驻住院楼,设病床286张,共有人员218人。临时人员190人。2000年1月门诊部与住院部分开,成立各科室。 珠海经济特区拱北医院 珠海经济特区拱北医院门诊部前身是拱北卫生院,位于拱北联安村,1981年建立时仅有60方方米的用房和2名医务人员。1983年10月,位于拱北莲花路的门诊大楼落成,人员增至28人。1984年5月,改为珠海经济特区拱北医院门诊部。1986年,新建一栋四层门诊辅助大楼,工作人员增至84人。至1990年底,医院建筑面积增加到2800平方米,职工1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0人,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21人。开设内、儿、外、妇产、五官、中医、肿瘤、理疗、手术、放射、检验、医技、药剂、供应等业务科室,拥有B型超声波、胃肠智能诊断仪等设备。年门诊量147537人次,急诊49656人次。新院址行政办公楼于2000年4月竣工,行政办公室、防保科、血磁于7月份迁入。2000年开放床位56张,职工214人,科室达24个,门诊人数440586人次,急诊人数27932人次,住院人数1614人次,拥有CT、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台,医院固定资产2253万元,年业务收入3406万元。 珠海市中医院 珠海市中医院原名珠海市中医院门诊部,建立于1987年11月15日,最初编制26名,1988年5月21日,市编委同意增加编制24名,共计50名。随着门诊部的不断发展壮大,1990年6月7日,经市编委批准更名为珠海市中医院,同时增加事业编制40名,共计90名。因医院各项业务的发展,用房日趋紧张,1991年市中医院住院大楼批准立项并于12月25日大楼奠基。1993年8月,医院人员编制增加至300名,1994年4月住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医院功能逐步健全。1995年12月经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审评批准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1996年6月26日,经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审批准为“三级甲等中医院”,1997年5月19日,医院又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997年5月27日,经市编委批准医院升级为副处级,1997年10月31日,经广东省卫生厅批准为广州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1998年9月,医院被广东省卫生厅(粤卫[1998]264号)授予“百家文明医院”称号。 珠海市卫生防疫站 1979年10月,珠海县卫生防疫站升格为珠海市卫生防疫站,设卫生股、防疫股、秘书股。1981年3月,市卫生防疫站撤消股级建制,设防疫科,环境劳动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检验科、办公室等五个科室。1983年4月,市卫生防疫站与香洲区卫生院各抽调二名医务人员成立“计划接种门诊”,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进口食品检验所”,负责拱北、九洲港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和对外出证任务。1984年4月,配备管理人员8人,检验人员5人,在拱北海关开展工作。由珠海市防疫站领导兼任正副所长。1984年,市卫生防疫站开设门诊部。1986年6月,设计划免疫科。全站设有食品卫生科、卫生科、防疫科、计划免疫科、门诊部、检验科、行政科、办公室,人员发展到96人。1989年有在职人员114人,设有8个科室,即食品卫生科、环境卫生科、防疫科、计免科、门诊部、检验科、行政科、办公室。1993年底全站共有126人,设11个科室,即食品卫生科、环境卫生科、劳动卫生科、学校卫生科、防疫科、计免科、寄防科、门诊部、办公室、行政科、宣教科。同年3月编制由100增加到150名。1994年3月办公地点由香洲教育路9号搬迁到香洲梅华东路1号。工作用房面积7000平方米。1996年1月创建为地市级一等卫生防疫站,同年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全站科室增至13个,即办公室、流行病科、计免科、消杀科、食卫科、环卫科、劳卫科、学卫科、科教科、宣教科、门诊部、财务科、行政科。1997年获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传染病得到有效地控制,达消灭丝虫标准;同年被省卫生厅授予人间布鲁氏病稳定控制市;五大卫生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2000年有在编人员117人,13个科室,工作用房面积近6800平方米,万元以上仪器设备总价值500万元。2000年获省政府授予“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脊灰炎连续21年无病例发生,布鲁氏菌病通过省卫生厅控制达标验收,被评为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集体。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1980年7月,县妇幼保健站改为市妇幼保健所,人员由5人增至9人,工作用房80平方米,开设妇科、产检、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站、内儿科等简易门诊,医疗设备只有听诊器、血压表、人流吸引器,简单手术器械,消毒锅等。1981年,门诊业务收入6.1万元。1985年扩建保健所,总面积250平方米,工作人员增至35名。1986年在香州新村兴建一座新的妇幼保健院,占地面积为10700平方米,其中门诊大楼于1987年12月正式开诊,保健大楼6月交付使用。1989年8月改称市妇幼保健院。1993年7月,住院大楼竣工交付使用,医院占地面积18853平方米,建筑面积12948平方米。1998年,全院职工总人数为383人,其中在编职工378人。医护技术人员278人,其中副高以上19人,主治级58人,医师43人,护理师68人,医士、助产士、护士级76人,化验技术人员14人。医院现有病床200张,设有妇科、产科、儿内科、新生儿科重症监护中心、小儿外科、综合门诊等临床科室和妇保科、儿保科等保健科室。有装备先进的遗传优生中心,内设细胞遗传、免疫、生化、分子遗传和放射免疫实验室,开展了39个检测项目。医疗设备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基因扩增仪、Y-计数仪、B超、500mAX光机、腹腔镜、宫腔镜、阴道镜、胎儿监护仪、血气分析仪、无创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护仪、人工呼吸机等现代化医疗设备,为保健、医疗、科研提供了较好的工作条件。 珠海市卫生学校 珠海市卫生学校1985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位于拱北夏湾炮台山南麓,占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学校面向全省招生,开设专业10个,其中护理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广东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了大专、本科学历教育。1998年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9年6月,被中华护理学会确定为该会在华南地区的专业培训基地。学校有教职员工80人,有一支教学、医疗、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中硕士学历占13%,本科学历占82.3%,高级讲师占35%,讲师占57%。教学设备先进、齐备。学校已形成以中专教育为主,成人大专、本科教育并举,专业门类齐全的办学体系。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站 1979年县麻风病防治站升格为市慢性病防治站,人员增至6人。1980年增设精神病防治科。1981年站址从市卫生防疫站迁到凤凰路179号,工作人员增至9名。1983年增设结核病防治科,人员曾到19人。当年购置显微镜一台。1984年迁址翠香路47号,因结核科分出,人员减至11名。1986年底止,人员发展至17人,开设皮肤、精神综合、化验四个科。1989年在紫荆园28号建新站,工作用房1260平方米,人员增至30人。1988年建立制剂室,生产第一批皮肤外用制剂。1990年开设美容整型中心。1993年吸纳1名博士、2名硕士,人员素质不断提升,门诊部设有皮肤、麻风、性病、精神、美容、检验医技治疗室、药房8个科室。1993年,人员增至38人。检验医技设备逐步完善。1990年市慢病站被确定为珠海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同年在全市建立了16个性病监测哨点医院,了性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及诊疗。1996年——1997年加强站检验室的建设,树立了性病检测技术在全市的中心地位。1998年重点进行制剂室的建设, 2000年制剂室达30万级净化标准,制剂品种增至35个,于1998年由市卫生局颁发制剂生产许可证,使药品制剂规范化。到2000年底,市慢病站共有人员58人,在职在岗人员43人。固定资产1986年为65万元,1990年为299万元,1995年为450万元,2000年为729万元。 珠海市结核病防治所 珠海市结核病防治所于1981年11月成立,与珠海市慢性病防治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84年5月与市慢性病防治站分家,设址在凤凰路179号, 50平方米工作用房,工作人员13人,1985年1月15日任命宋通权为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同年7月16日任命为所长。1988年工作用房达100平方米,设置有卡介苗室和化验室。主要设备有手提消毒锅一个,50maX光流动检查车一台、国产显微镜一台、冰箱一台、油印机一台、电照恒温箱、光照培养箱、胶片恒温箱各一台。1991年10月迁现址人民东路323号,占地3600平方米,工作用房面积1770平方米,至1992年11月,人员增到26人,设门诊组、防治组、化验室、放射科和药房。增加了日产便携式B超仪等设备一大批。1993年,人员增至28人。9月,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全面铺开,根据工作需要,增设防治组和项目门诊,筹建住院部。12月30日经市编委批准扩编至45人。1994年5月,结防所住院部正式接收病人,设有床位26张。当年收治病人90多人。1995年,内设机构重新调整,设办公室、防治组、综合组、药房、检验科、放射科、医务办、留医部。1996年在职人员44人。1997年人员增至45人,内设办公室、门诊部(下设项目组)、住院部、检验科、药剂科、财务科。2000年增至48人,拥有进口500MAX光机、纤维支气管镜、血球自动分析仪、尿液自动分析仪、流动X光车等一批较为先进的检测和治疗仪器设备,住院部设病床25张,门诊设观察床11张。 珠海市中心血站 珠海市中心血站成立于1991年12月20日。血站大楼是在药检所动物实验室基础上加盖起来的,面积700平方米。于1990年11月动工,经筹建组全体同志努力,于1991年12月20日如期竣工开站,隶属市药检所管理,有工作人员8名,内设化验室、采血室、体检室 、储血室 。 1992年年底,血站从药检所分离出来,人员增至10名 ,主要设备有:离心机、储血冰箱,日本SYSMEX F-800血细胞自动分析仪。1995年4月接待第一名无偿献血者;10月,我市第一台献血车开上街头,为献血者服务。1996年初成立珠海市公民无偿献血办公室,专门负责宣传发动工作,有工作人员三名。帝肯检测系统投入使用。1997年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投入使用。1999年人员增至27人,内设血源科,采血科,血库,检验科及办公室。2000年设置独立的质量控制室,由专人对采供血原材料、采血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对血液的运输和保存情况进行监测,实现了由传统的终产品检验模式向全过程质量控制的过渡。 珠海市口腔医院 珠海市口腔医院前身为珠海市口腔病防治所,1991年5月,由珠海市卫生局出资并引进口腔专业人才创办,暂配备事业编制10名,为科级事业单位。地址设在香洲翠香路47号,业务用房约150平方米。1993年,珠海市口腔病防治所的技工室成立,事业编制在原基础上增加5名,共计15名。1994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解除与地方的内联,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撤回全部技术人员,(前因后果请)吉大中医院牙科中心由市卫生局直接领导管理。1995年2月,市卫生局将吉大、香洲两间口腔专科医疗单位进行合并(人、财、物及管理)。1995年5月,市卫生局与原直属红十字会门诊部脱钩,并将原红十字会门诊部划规珠海市口腔病防治所统一领导与管理。同时增加市口腔病防治所事业编制15名。1996年8月,经市卫生局报请市政府批准,同意在市口腔病防治所的基础上成立珠海市口腔医院门诊部,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同年,又组建口岸门诊部及儿童口腔疾病防治中心,并且承担拱北医院的口腔科工作。1997年,珠海市口腔医院门诊部在香洲888商业街成立了规模较大的假牙制作中心,中心内有6名正式职工和十几名临时聘用人员。同年,经市编委同意增加事业编制5名,至此共有编制35名。2000年,有4间门诊部,即吉大门诊部、香洲门诊部、儿童牙病门诊部、拱北门诊部。临床开展业务有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等。有各种进口牙椅17张,全所固定资产426万元。全院在编职工3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3人。 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 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简称珠海120)于1996年7月31日由市政府批准成立,经过一年多筹备,于1997年9月9日在全市正式开通“120”医疗急救电话。成立时设址在珠海市医疗中心行政办公楼二楼,共4间办公用房,面积约320平方米,工作人员15人。中心成立时最早纳入计算机联网的急救单位有7家,即市人民医院、市医疗中心、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拱北医院、香洲区人民医院。中心成立初期接警量很少,1998年急救调度1887次,日平均调度急救病人由上一年的2、7人次提高到5、2人次。1998年5月,经市卫生局同意,在中心内建立珠海市卫生系统寻呼台。在全市卫生系统的60辆医疗急救专用车上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并与120指挥调度网络系统相连接,实现指挥中心对救护车辆实时跟踪和监控。经与市医疗中心协商,增加了2间办公用房,总面积扩大至380平方米,人员增加到16人。1999年,经过计算机系统升级后,将平沙医院、红旗医院、和金海岸中心医院纳入急救联网医院。当年中心急救调度3127人次,日平均调度急救病人8、6人次。2000年,中心工作人员增至18人,急救调度5304人次,日平均调度急救病人14.5人次。 珠海市药品检验所 市药品检验所于1979年10月成立,位于香洲教育路9号,有药剂士2人。1982年初迁至市人民医院制剂室楼上,人员增至4人。1985年9月,迁入香洲人民东路的药检所大楼,实验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1990年底,工作人员增至1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人。2000年,该所全部人员编制、资产和设备随市卫生局药政科职能划转市医药管理局统筹组建的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珠海市健康教育所 珠海市健康教育所于1989年成立,人员由建所初期的2人增加到2000年的5人。2000年有行政领导1人,专业人员2人,文编1人,美工及声像1人。配备了一批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电视机、广播器材、电脑等基本设备,工作用房200平方米。初步建立城乡“三级健康教育网”;成立健康教育协会、控制吸烟协会;抓幼儿、中小学、城乡居民等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医院和社区健康教育;依托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卫生知识。 珠海市医学情报所 1996年12月,经珠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正式成立珠海市医学情报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4名,隶属珠海市卫生局管理。主要任务是收集材料、建立医学信息情报网、编译和编辑资料。1997年7月,增加医学信息专业技术人员1人。1998年珠海市卫生局成立“市卫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将市医学情报所的业务在医学情报的基础上扩建为卫生信息中心,作为全市卫生信息的汇集、处理、管理核心和对外数据交换点,负责对全市卫生信息网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1999年,专业技术人员增至3人。2000年 珠海市卫生洗衣制衣中心 1992年10月31日,市府常务会议纪要同意珠海市卫生局集中建设一间拥有先进设备的卫生洗衣制衣中心,承担市属医疗卫生单位的布类物品和卫生材料的洗涤和制作。市洗衣制衣中心于1993年筹建,1994年4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 98年3月正式运作,主要工序有干洗、湿洗、检验、熨烫、检验、包装。洗衣制衣中心占地面积16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实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香洲区人民医院 (请香洲区补充) 斗门县人民医院 (请斗门区补充) 斗门县侨立中医院 (请斗门区补充) 第二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防疫机构 1979年10月,县卫生防疫站升格为珠海市卫生防疫站。1980年,珠海市12个公社都有专(兼)职防疫人员,三级防疫网基本健全。1986年6月,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增设专职卫生防疫人员22人,香洲、前山、湾仔、唐家、南屏、南水先后设立防疫组。到2000年,共有卫生防疫机构9间,工作人员313人,大专以上学历占51%。市卫生防疫站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地市级一等防疫站达标,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专业防治机构和医院(卫生院)防保组的三级防疫网络。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计划免疫 1979年,珠海市小儿麻痹糖丸服食率达到97.1%,百日咳基础注射率92,7%,加强注射90.2%。 1982年,市卫生局发出《关于实行计划免疫和凭预防接种证入托的通知》。 1983年,珠海市防疫站和香洲卫生院联合成立计划免疫门诊,市区儿童入托儿所、幼儿园实行凭《珠海市儿童预防接种证》办理入托手续。 1984年11月,省卫生厅在全省推广实行珠海市“凭儿童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学”的经验。 1985年,全省地市级第一条冷链线在珠海建成投入运转。 1986年省防疫站再次调拨器械装备珠海市冷链线。除高栏、荷包等极少数交通不便的地方外,珠海市实行了“四苗”按月定点接种。珠海市的小儿麻痹糖丸、百白破、卡介苗接种率为96.4%,麻疹为89.3%,被评为全省市级卫生防疫站的第三名。 1987年,珠海成立了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 1988年,珠海市卫生局发布《珠海市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实施细则》,我市以市为单位通过第一个85%审评。 1990年,珠海市实行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我市计免工作实现了以县(区)为单位的第二个85%审评,单苗接种率达到95.2%以上,“四苗”复盖率达94.3%,相应传染病控制在国家规定指标以下,通过了省和国家的考核验收。 1991年,按省的统一部署,我市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1992年3月,我市建立新生儿报告制度。 1993年2月,积极开展全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春季攻势,补充珠海市的冷链系统。重新下发《珠海市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实施细则》,狠抓计免薄弱环节。同时大力开展计划免疫宣传活动。 1994年,各接种点坚持实行每月定期定点冷链运转和常规免疫报告制度,各接种点开始建立“计免工作日志”,建立灵敏的AFP监测系统和AFP报告制度。首次在我市开展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监测,冷链系统运转情况良好。 1995年,组织珠海市计免综合检查,建卡率为98.6%,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疹基础免疫接种率和“四苗”覆盖率分别为94.3%、94.1%、93.3%、93.4%和91.9%,乙肝接种率为85.7%。 1996年,有重点地开展计免监测工作。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的第三个85%审评。 1997年,计划免疫工作有了第一台电脑装备,同时开始了计免信息化管理工作试点。风疹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与省防疫站联合开展计免卡证管理软件应用试点。 1998年,继续围绕消灭脊髓灰质炎和加速控制麻疹为中心开展各项计免相关工作,推广计免卡证电脑管理,市区在当年完成计免卡证电脑管理。 1999年,发“珠海市特殊人群计划免疫管理”,突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工作。 2000年,积极开展消灭脊强化免疫活动和‘扫荡’式查漏补服活动。坚持每月(每周)定期定点常规免疫接种工作,对适龄儿童开展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全年对珠海市本外地所有对象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对象数13566人,实际接种卡介苗13241人(97.6%),脊髓灰质炎疫苗13321人(98.1%),百白破三联制剂13285人(97.9%),麻疹苗13201人(97.3%),四苗全程覆盖13016(95.9%),乙肝苗12860人(94.8%)。推广使用无细胞精制百白破三联疫苗。 二、主要传染病流行情况及防治 (补充综合情况表述) 珠海市1979-2000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年份 甲乙类发病率 丙类发病率 总发病率 1979 3167.8 1980 2575 1981 2068.5 1982 1430.8 1983 564.2 1984 447.5 1985 734.66 1986 604.31 1987 581.7 1988 626.5 1989 485.63 1990 305.13 185.81 490.94 1991 423.2 152.48 575.68 1992 422.2 146.7 586.9 1993 340.24 414.17 754.41 1994 389.24 1531.08 1920.32 1995 296.13 212.20 504.69 1996 328.92 199.34 528.25 1997 265.38 274.81 540.19 1998 345.71 439.93 785.64 1999 303.13 210.38 513.51 2000 241.39 148.58 389.97 (一)天花病 天花病,民间有“麻痘”之称。1979年10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已消灭天花。1980年遵照卫生部指示,珠海市停止牛痘接种。 (二)霍乱、付霍乱 霍乱,付霍乱,此病与天花、鼠疫并称为三大烈性传染病。 1979年,全县预防注射67759人次,查源14280份,均阴性,无付霍乱发生。1980年以后,对付霍乱实行长年监测,以求及时发现和扑灭疫情。1981年,停止付霍乱的全民预防注射工作。但来自疫区的人员、船只均登记,检疫及服预防药。当年发生1例病人,未发现带菌者。1985年,发生1例稻叶型付霍乱病。 1986年,发生1例稻叶型付霍乱病人。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1976年至1983年八年间,珠海没有发生“流脑”病人。1985年,根据疫情动态和发病流行规律,“流脑”疫情又有回升。市卫生防疫站派出6个医疗组到学校、托幼、机关和厂矿事业单位开展“流脑”菌苗预防注射,有效地控制了“流脑”的流行,当年仅发生5例病人。次年,没有发生病例。1990年第一季度发生1例流脑病例。(91-2000年)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1979年为进一步做好预防“乙脑”工作,巩固成绩,珠海市扩大接种面,“乙脑”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起,“乙脑”很少发生。。其中1987年,报告发病1例,死亡1例。1997年,市内流动人口报告发病1例。1998年,市内流动人口报告发病2例。(99-2000年) (五)脊髓灰白质炎 脊髓灰白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1979年以后,每年坚持计划分服小儿麻痹症糖丸,珠海市消灭了小儿麻痹症的发生。1984年,珠海市防疫站开展小儿麻痹症免疫水平测定,抽查38例,证实服食糖丸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对预防小儿麻痹症具有高度特异性。(84-2000年) (六)麻疹 麻疹,民间称“出麻”。1979年,全市发病860例,发病率663.8/10万。1980年,麻疹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扩大接种面,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发病率控制在26/10万水平,达到了卫生部要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的标准。1989年市区仅发病1例,1990年发病8例。1991年,市区发病18例。1992年,市区发病20例。1993年,市区发病14例。1994年,市区发病28例。1995年,市区发病17例。1996年,市区发病17例。1997年,全市发病33例。1998年,全市发病15例。1999年,全市发病10例。2000年,全市发病18例。 (七)白喉 白喉是儿科的常见传染病。1980年后,白喉预防注射列入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是年,珠海市发病2例,发病率1.6/10万。1981年至1986年间,仅1984年发生一例白喉,年发病率0.7/10万,达到基本消灭白喉的目的。1987-2000年, 无报告病例。 (八)百日咳 百日咳是儿科常见传染病。1980年以后,百日咳预防注射列入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发病率逐年下降,1986年,珠海市仅发病2例,发病率1.21/10万,达到基本消灭百日咳的目的。(86-2000年) (九)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外耳氏病,简称“钩体”病。1979年报告19例;1980年报告11例;1981年报告14例,死亡4人。1982年报告5例。1983年报告10例。1984年,珠海市防疫站与省流行病防治所合作,进行钩体病自然疫源地调查。1985年报告3例。1986年4例。1987年报告2例,死亡1人。1988年报告2例;1989钩端螺旋体病报告5例,死亡2人;1990年:斗门报告发病1例、。1991年香洲报告发病6例,死亡4例;斗门1例。1992年报告6例。1993年无报告病例。1994年报告2例。1995年无报告病例。1996年斗门报告病例3人。1997-1999年无报告病例。2000年斗门报告发病1例。 (十)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珠海的常见病。 1982年春,南屏公社北山大队肝炎流行,发病22例,发病率18‰,采取隔离措施,控制蔓延。1983年4、5月,拱北北岭大队肝炎流行,发病48人。珠海市防疫站派出调查组,进行全大队普查防治,普查538人,阳性病人15名,给予治疗。1983年对饮食行业人员进行肝炎普查普治。 1984年在拱北、山场和南水区主要肝炎流行点开展调查和防治工作。1985年,逐步开展乙肝疫苗的应用。1986年,扩大乙肝疫苗注射,重点在医院、海关、宾馆、学校等易感人群中注射。1987年报告发病590例;1988年报告发病630例;1989年报告发病618例。1990年全市共发生病毒性肝炎723例,死亡1例。3月份发生局部甲肝暴发病例,经血清学证实有3例,及时采取措施后于4月上旬得到控制。1991年3月,斗门县发生75例病毒性肝炎,五山,白蕉等地为出现甲肝暴发点。全年共组织本市单位8137人次乙肝疫苗接种。全年发病900例,死亡1例。1992年继续开展甲肝、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全年共接种甲肝662人(次),乙肝15907人(次)。全年肝炎发病874例,死亡1例。1993年报告发病911例。1994年报告发病725例。1995年报告发病638例。1996年报告发病551例。1997年报告发病488例。1998年报告发病522例。1999年报告发病405例,死亡1例。2000年报告发病369例,死亡1例。 (十一)艾滋病 1986年,珠海开始开展HIV监测。1990年广东省省将珠海市列为艾滋病重点监测地区。1991年珠海珠海市防疫站被确定为广东省艾滋病初筛监测单位。珠海市卫生防疫站成立“珠海市艾滋病筛选检验中心” 。1992年全方位进行开展监测工作,对献血者定期验血查艾滋病抗体,对高危人群开展监测,对劳教所卖淫嫖娼者进行验血。1994年将发廊、涉外宾馆服务员、献血员、戒毒者、性病患者及嫖客暗娼、涉外婚姻人员作为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监测对象。1996年8月,发现首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为吉林省人,立即通知公安部门将其送回原籍;9月,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为澳门藉患者,于9月8日因呼吸衰竭死亡;当年完善AIDS监测网,制定《珠海市艾滋病防治规则(试行)》,成立艾滋病防治协调小组,建立了6个AIDS监测哨点;在市戒毒所和市妇教所建立了省级高危人群HIV监测哨点。1997年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HIV感染情况研究”,开通艾滋病咨询热线电话,开展公共场所从业者的HIV监测,并重点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1998年,检出HIV感染者3例,均有静脉吸毒史;一名斗门县籍男性居民在广州珠江医院确诊为珠海首例本地籍艾滋病患者,该患者后在医院死亡。1998年,建立了艾滋病咨询门诊,对监测对象举办有关艾滋病关防治知识讲座,在“12.1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1999年发现11例艾滋病毒感染者。2000年发现16例艾滋病毒感染者。 (十二)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传染性强,对人畜危害严重。珠海市为布病一类、三类疫区,按《广东省布鲁氏菌病达标考核方案》要求,于1995~1997年开展了人间布病监测工作。1998年根据多年布鲁氏菌病监测情况,我市达到“稳定控制布病市”标准,通过了省卫生厅稳定控制人间布病达标审评。1999年2月省卫生厅向珠海颁发“稳定控制人间布鲁氏菌病合格证书”。(病例情况) (十三)炭疽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过接触受染的动物及污染的畜产品和从外周污染环境吸入而感染人类,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和肠炭疽等。1979年至1992年无炭疽病病例报告。1993年6月,斗门五山同福围发生一起炭疽病的爆发流行,12人感染皮肤炭疽,治疗后均痊愈。1994年至2000年无炭疽病病例报告。 (十四)登革热 1980年,我市共发生44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湾仔镇41例,市区2例,南屏镇1例。1995年,在全市六个点进行了蚊幼的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最低10%,最高68%,平均34.64%,表明我市是登革热的高危险区。1998年,平沙镇散发1例登革热病人,女性,33岁,从泰国旅游回国后发兵。(1998-2000年) 第三节  公共卫生 一、食品卫生 1979年后,对全市饮食单位每年都进行食具、食品、冷饮品的抽检工作。1980年5月,全市卫生大检查,评选出卫生先进单位9个。1982年起,珠海对新招收的饮食业从业人员一律体检,合格者才能上岗;职工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凡发现有肝炎、肺结核等传染病者,一律调离。1983年7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对全市的食品和饮食行业基本情况作全面摸底调查,建立卫生档案,举办两期贯彻《食品卫生法》学习班。1984年,除海岛外,全市食品饮食业单位全部建立卫生档案,市任命24名食品卫生检查员和食品监督员。次年,重新委任食品卫生监督员12人和助理监督员4人,并举办食品卫生检查员学习班两期。1986年,市政府组织食品卫生检查团,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已建立健全自身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的占95%。1987年,在市区的555间饮食单位中,评出食品卫生一类单位114间,二类379间,三类62间。经全省18城市爱国卫生检查,珠海市食品卫生获满分。1988年,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处罚。1989年,对全市大排档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整顿,对全市345间酒类批发部、商场、门店和2家酒厂进行了检查。 1990年,重点开展预防农药中毒工作。1991年,加强了对个体饮食店监督。1992年,加强饮食行业监督。1993年加强食品经营管理人员食品卫生法律知识培训工作,举办四期饮食行业、集体食堂、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食品卫生培训班。1994年,将集体食堂卫生监督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对64家企业职工食堂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维维哥公司食堂等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表彰藤仓电器公司食堂等十个食品卫生先进单位。查处50多吨河豚鱼。1995年,将饮料和保健食品作为“打假”重点,共查处伪劣食品案件12宗,伪劣食品2000公斤。1996年圆满完成“96国际航天航空博览会”、“96珠海国际汽车赛”、“96珠海电影节”三大盛事食品安全保障工作。1997年,市人大进行《食品卫生法》执法情况专项检查,对我市食品卫生工作给予充分肯定。1998年将整顿豆制品市场作为重点工作。26家豆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经过整改通过验收,豆制品卫生质量有明显改观。1999年,对我市“潲水油”进行了调查摸底。2000年开展了中小学生午餐调研工作,由市政府牵头,与有关部门共同规划和协调了全市学校营养午餐推进工作。通过了广东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小组的综合复核,结果达标。 二、劳动卫生 1979年底至1980年,对珠海市的工业劳动卫生情况进行“五毒”普查和水泥厂职工的体检工作,工厂生产环境的卫生测定,未发现严重职业病中毒病人。1981年10月,对陶瓷厂等3个厂场167名工人进行矽肺普查,发现可疑砂肺病人2例。 1983年3月,全面规划珠海市X线防护工作,开始设立厂矿企业卫生档案;对重点厂矿进行防毒防尘监测,市劳动局、卫生局、总工会发出关于《防止矽尘危害管理办法》的联合通知。1984年,对水泥厂、桂山石场职工382人进行体检和粉尘测定,未发现矽肺患者,但粉尘测定均超出国家标准,作了处理(如何处理);对有毒和污染环境的狮山磁带厂、下栅玩具厂改进集中抽风,向高空排气,减少厂内和周围环境污染。1985年1月,对市石场粉尘作业场所进行空气粉尘浓度测定,均超出国家标准。加强厂矿企业的卫生管理,健全卫生档案,实行一厂一卡,职业病每季度上报一次的制度,并重点做好造船厂、家私厂,狮山电子厂、磁带厂、手套厂的主要空气毒物监测准备工作。对市水泥厂、银坑石场、建材公司、市地质公司、中建七公司五间工厂的粉尘作业工人进行矽肺检查。 1986年,进—步健全一厂一卡的卫生建档工作,调查珠海市工矿企业330间。其中国营79间,集体126间、合资及来料加工125间。职工21729人。其中有粉尘35间、有毒42间,接触粉尘工人4431人,接触毒物工人2945人。全年组织尘毒作业体检的工厂17间,体检人数305人,其中苯作业11间165人,粉尘作业5间128人,铅作业1间12人,发现肺结核1人,肺炎1人,未发现铅中毒或矽肺病人。 是年,对拱北医院、市卫生防疫站X光机在透视和照片时测定放射剂量,末发现超标情况。 1986年对特区尘毒危害的工厂进行监测,如担杆三门石场,采取五个点,测定结果最低21.1l mg/m3,最高201.88 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 mg/m3)10~100倍。空气苯浓度测定11间厂共20个样品,空气铅浓度均为0.02 mg/m3,未超过国家规定卫生标准。 1986年8月至1987年5月,珠海市防疫站开展珠海特区涉外工业职业危害调查。共调查特区涉外工厂79间,发现有尘毒等职业危害的工厂51间,接触有害因素工人共1745人,72个监测点合格42个铅吸收检出率5.7%,粉尘、苯作业均未发现职业病。 (1986-2000年) 三、学校卫生 1979年全市各重点中小学设卫生保健箱,制订卫生评比制度,中学开设卫生课,由兼职卫生教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市卫生防疫站对香洲中学和香洲一小1800名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查。同期,对香洲5间中小学校3749名学生进行视力调查。 1980年4、5月,市卫生防疫站对珠海市11所中小学生7100人进行生长发育情况普查。1981年市卫生防疫站对6606名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检查结果,下同),协助学校开展眼保健操。 1982年5月,对珠海市15间中小学10840名学生进行生长发育情况调查(简要检查结果),同时对市一中、一小两间重点中小学进行体检。给中小学生上卫生课。在学校积极推广课间操、眼保健操。 1983年,对市一中、香洲一小等4间学校共4216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简要检查结果),对一中、一小进行教室卫学调查。 1983年,珠海市卫生防疫站派专业人员重点帮助一中、一小抓好体育卫生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协助一中办起校医室。在全省考核中,一中被评为良好单位,一小被评为优秀单位。是年,珠海市有12间中学、10间中心小学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1983年-1984,进行学生群体沙眼患病率观察(简要检查结果)。 1984年4月,市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的联合通知》,要求各中学、中心小学每年要完成一次学生健康检查。珠海市防疫站协同教育、体育部门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中小学生发育状况调查工作。 1985年,开展珠海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调查。开展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素质调查。对三中1631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简要检查结果) 1986年,选择10所中小学11085名学生进行学生健康和常见病调查和健康监测。开展珠海市11间中小学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卫生学调查。 1987年,选择香洲一小为监测点进行因病缺课情况监测,在香洲一小二、五年级学生进行肠道寄生虫调查。 1989年,珠海市卫生防疫站成立学校卫生科(前面第6页未提到有该科),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人负责全市学校卫生具体指导工作。在珠海市卫生防疫站的指导下,县、镇防疫机构承担辖区学生体检及疾病防治工作。 1989年,市防疫站与湖北同济医科大学、湖北省体育科学工会,举办了一期全国性的《儿童少年健康、体质研究新进展报告会》。 1990年,对市辖区小学生3330人进行蛔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珠海市香洲、拱北地区202名中小学生配戴的眼镜及6间眼镜店180块镜片80附成镜进行卫生学调查。对市区和农村中学(含职业中学)37所初高中学生共29674人进行吸烟调查。 1991年,珠海市卫生防疫站参加了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对珠海市城乡7~18岁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简要检查结果) 1992年,对中小学生乙肝表面抗原进行调查。(简要检查结果) 1995年起,开展了学校预防性卫生监督;对学生用品进行卫生监测。(简要检查结果) 1996年起,学生的体检工作由教育部门成立的学生保健所负责。市卫生防疫站负责在校学生的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监测等工作。(简要检查结果) 1996年, 9所学校建立了档案,完成了对我市民办新型学校的卫生学调查,对3000多名学生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查。(简要检查结果) 1997年,举办了全市校医、卫生保健教师、各县区防疫站负责人的培训班。对百货广场国际眼镜中心的配镜情况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对山场小学、白蕉小学的583名学生蛔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对市辖区的20间中小学、2间中专开展了经常性卫生监督。(简要检查结果) 1998年,珠海市卫生防疫站联合市健康教育所、市教育局在拱北小学和珠海市第四中学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检查了40所学校饭堂、小卖部及学生用餐供应单位。组织校医培训班。 1999年,对全市50间大中小食堂开展监督检查。选择4所中、小学进行缺课率原因登记调查。1999年对40所中小学进行教室卫生调查。对香洲区、斗门县10间小学的800多名8-10岁学生进行甲状腺肿检查及尿碘、盐碘的检测,结果显示我市学龄儿童已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完成了健康促进试点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2000年,全市有中小学校250所,在校学生156371人,有51所中小学校设立医务室,有卫生技术人员55人;各中小学校配备兼职卫生教师。开展珠海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和代谢危险因素分析,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调查研究,与健康教育所、教委联合对10所学校的健康课进行教研质量评价。同年,全市检查了50间学校食堂、小卖部及学生用餐供应单位的卫生状况。加强对学校食堂卫生、学生营养餐及学生在校饮水(净化水)卫生监督检查并通报。开展中小学生风疹疫苗普种。在中小学校中开展学生龋齿、贫血、乙肝表面抗原等监测。2000年,参加了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 四、放射卫生 1982年,开始放射卫生工作,10月成立珠海市放射性本底调查领导小组, 11月在香洲、拱北选点1270个进行r射线测定。发现珠海放射性自然本底高出正常值10倍以上。沿香洲至拱北海岸由北到南逐步增高。 1983年开展环境地表r射线辐射水平测定调查工作。对全市X光室进行伦琴射线监测,结果均超出标准。5月份,建议市卫生局全面规划全市放射防护工作。拨款制作铅板防护屏。 1984年,继续开展市区石房居住居民放射性高本底对人群健康效应的调查,对100名石房居民进行淋巴染色体检测,免疫水平测定及DNA修复合成试验,协助省医药学院进外环境镍元素调查和健康人群血液尿中镍元素监测。 (1984-2000年) 第四节  地方病、慢性病防治 (补充综合情况) 一、地方病 (一)丝虫病 丝虫病是严重危害珠海市人民身体健康的人体寄生虫病, 1982、1983年斗门县及珠海市区分别经省组织考核,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3年后按卫生部对丝虫病防治的远期目标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监测技术方案, 开展了系统的纵向监测和横向监测,各项监测结果表明在全市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 1997年经广东省卫生厅审评, 确认我市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 (二)疟疾 解放前,珠海县是疟疾流行地区,至1982年控制到只有零星病例;1983至1986年回升阶段。 1986年5月,市政府颁布了《珠海市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实施细则》。是年,现疟病人根治率为87.8%,实现了年初控制发病数的要求。 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数和发病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下降61.6%和降至3.03/万。是年制定了《血检站工作规程》和《检验员守则》。 1988年,召开了全市地方病防治工作扩大会议,布置开展灭疟监测的各项具体措施。市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珠海市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工作的通知》。 1989年,珠海市唐家出现疟疾局部暴发。有十个场镇初步实现无疟场镇,为珠海市实现基本消灭疟疾向前跨进一步。制定了《珠海市疟疾管理制度》和《珠海市疟疾分级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各级疟疾防治的职责与分工。 1990年,制定《珠海市实现基本消灭疟疾工作方案》、《珠海市基本消灭疟疾考核(自查)方案》。7月17-20日,省寄研所检查组对珠海市灭疟工作进行了检查。 1991年,全市共有发病人数482例,发病率为6.46/万,比上一年增加4倍。1992年,珠海市防疫站制定《1992-1995年珠海市疟疾防治试点规划》,市地病办印发《珠海市开展防疟突击月行动计划》,全市开展了防疟突击月活动。全年共有发病人数815例,比去年增加69.1%。 1993年,唐家镇淇澳村及前山镇东坑凤凰山庄工地出现疟疾暴发流行。全年共有发病人数1454例,比去年增加78.2%。 1994年,珠海市全年共有发病人数841例,比去年下降42.2%。 1995年,珠海市全年共有疟疾发病人数458例,比去年下降45.5%。 1996年,珠海市全年共有疟疾发病人数151例,比去年下降67.03%。 1997年,珠海市全年共有疟疾发病人数43例,比去年下降71.5%。 1998年,珠海市全年共有疟疾发病人数46例,比去年上升6.98%。 1999年,珠海市全年共有疟疾发病人数19例,比去年下降58.69%。 2000年,珠海市全年共有疟疾发病人数26例,比去年上升36.8%。 (三)狂犬病 1979年,规定香洲市区内禁止养狗,是年捕杀处理违章养狗350只。 1985年,成立珠海市犬类管理领导小组,市府颁布了“关于加强犬类管理、认真做好狂犬病防制工作的意见”。抽调人员组织队伍,开展以市内为中心和三灶,小林区的灭狗工作,共捕杀家犬约3,000只。香洲、拱北、前山、湾仔区禁止养狗,农村养狗须凭农牧部门发的“犬类免疫证”到所在地派出所领取“犬类准养证”后方能养犬。是年,发生狂犬病4例,全部死亡。其中三灶区2例、小林区1例,香洲区1例。 1986年,捕杀违章养狗1200多只。珠海市被狗咬伤者611人,全部注射了狂犬疫苗,无病例发生。 1991年3月10日,珠海市发现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 1996年,珠海市共发放狂犬病疫苗5215人份,实际接种5012人,免疫率达100%。 1999年,斗门县发生1例狂犬病死亡病例。 (2000年) (四)血吸虫病 珠海在1999年以前未见有血吸虫病的个例报告或病人报告,亦未发现过有钉螺。2000年,斗门县出现5例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人,珠海市和斗门县各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处理,确保血吸虫病未传播流行。 (五)碘缺乏病 1996年广东省对沿海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城市碘营养调查资料显示,珠海市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15.52%,尿碘中位数为109.13μg∕L,用户碘盐合格率为44.4%,属轻度缺碘地区。1996年广东省开始实施全省食盐加碘以来,我市在落实食盐加碘为主导的干预措施和建立健全消除碘缺乏病的监测体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无数据) 1999年珠海市卫生防疫站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全市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工作,调查显示达到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标准。(有无数据) 2000年顺利通过了省评审组的综合复核评估,珠海市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有无数据) 二、慢性传染性疾病 (一)麻风病 珠海市原属麻风中流行区,在市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执行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方针。从1956年开始经过积极的查、收、管、治、宣、教等综合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果,麻风患病率从1965年的最高的0.52‰下降到1996年的0.002‰;累计发现病人513例,治愈429例,复发67例;1997年当年只有一个疫点1例现症病人,而且连续4年患病率都在卫生部要求基本消灭麻风的指标以下。患病人数也不断减少。全市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成果表明我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台阶。 1998年,尽管我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已通过考核验收,为更好地开展今后的麻风防治,成立了慢病防治办公室,目的是更好地抓紧各项防治工作。专业机构重点以发现“新病人”为中心的开展防治工作,完成了3个新老疫点的普查,人数共3406人。当年新发现麻风病7例(本市3例,流动人口3例,外地迁入1例),确诊新病例数是几年来较多的一年。说明了达标不等于已消灭麻风,提示麻风防治工作还需不断巩固,千万不可麻痹大意。 1999年,重点对历年发病高危人群普查,先后对南浮村、造币村、屋场村、淇沃村及斗门官冲村等重点村进行了普查工作,人数7140人,未发现新病人。 2000年,全市未发现新发麻风病例,现存病人为2例,患病人数和患病率仍处于极低的水平。 (二)结核病 1979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珠海的结核病疫情严重,患病率高达487.26/10万,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1981年经市编委批准成立市结核病防治所,与市慢性病防治站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83年在市慢性病防治站内增设结核病防治科,结核病的防治开始有专门的机构负责。 1981年全市登记结核病人450多人,由于没有专科医院,未能得到系统治疗。 1982年,对全市现症病人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查出结核病人727人。1983年6月,市结防所开始肺科门诊,在1982年对现症病人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香洲区现症病人进行逐个复查。是年,市结防所共管治肺结核病人27人。 1984年,我市参加了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检出活动肺结核病人16人,其中菌阳5人,患病率1070/10万,菌阳患病率334/10万,均处于较高水平。是年市结防所管治肺结核病人51人。 1985年对唐家、湾仔地区进行普查,检出活动型肺结核病人31人,检出率7000/10万。是年,市结防所管治结核病人317人。 1986年对万山岛336名居名进行胸透检查,发现活动型肺结核病人2例,检出率为600/10万;并对131名“OT”试验阳性的中小学生作胸透检查,发现活动型肺结核3人,检出率为2290/10万。是年,对全国第二次结核病流调点前山镇13条街一年半管治工作进行了总结,初治病人临床治愈率为100%,复治病人临床治愈率为75%,总临床治愈率为81。3%;复治病人临床好转率为12。4%(2人),复治病人转恶化1人,痰菌阴转率100%。是年全省进行一次结核病脑炎五年回顾性调查,发现市人民医院、解放军168医院、斗门县医院共收治33例,其中6例治愈,9例好转,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2例转中山或广州治疗。 1992年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开始在斗门县试点,1993年9月在珠海市全市铺开。 1994年市卫生局重申和强调实行结核病归口管治,修订并印发《珠海市结核病归口管治实施细则,市政府印发《珠海市世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实施规划》,对1992-1998年全市及各县区结控项目任务数及总经费作出统一安排。 1995年,市卫生局组织2次对全市医疗机构落实结核病归口管治情况的重点检查。市结防所统一规范了项目工作程序。 1996年,市结核病控制项目领导小组强调了归口管治并制定了严格的奖惩规定。市卫生局组织了2次重点检查。11月1日,将市区(除斗门县外)的暂住人口纳入项目管理,使我市成为继深圳市后第二个将外来人口纳入项目管理的地级市。年底全市完成省下达发现项目病人任务率跃居本省21个地级市第一位。 1997年,召开全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会议,强调“抓好病人发现和督导管治”、“加强归口管治”工作要求。 1998年,组织5次结核病归口管治检查或重点抽查。 1999年,省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广东省项目延期到2000年。同年,全市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会议召开,市政府决定将我市项目延期到2000年并继续将市区外来暂住人口纳入项目管理。是年,全市结核病转诊率提高到98.3%。我市结控工作受到省卫生厅检查组肯定。 2000年3月,按省抽样在斗门镇大赤坎村开展了第四次全国结核病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患病率为310。9/1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62。2/10万。市卫生局组织全市结核病归口管治检查。到2000年底,全市连续5年超额完成省项目办下达的发现新(复)发涂阳病人任务。 (三)精神病 珠海市慢性病防治站1980年开设精神科门诊,是年完成了全市精神病线索调查工作,查出各类型精神病人331人,发病率为2.65%,对其中22人进行了就地治疗。 1983年,建立病历的精神病患者90人,实行追踪管理。 1984年,有患者189人,其中男性89人,女性90人(请核对数据),新发现病例16人,均建立了门诊卡,在门诊进行巩固治疗,全年门诊量为1425人次,治愈6人。同年,市慢病站利用版报开展精神卫生宣传。 1986年在市区范围(不包括斗门县)进行了精神病发病的情况调查,全市有精神病患者510人,患病率为0.96‰。为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出诊制度。 1993年,对全市进行了一次粗浅的精神疾病线索调查。 1993年,市慢病站正式开设心理咨询门诊。1999年后,基本处于满负荷状态。每年接受咨询与治疗超过3000人次。 1996年底至1997年初,对城区的居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了解有关精神病的发病情况。 1997年下半年,珠海市成为全国精神病防治“九五”规划新增的试点城市,组成了残联、民政、卫生、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建设珠海市的防治三级网络(包括组织网络、技术网络及康复网络),并以拱北为试点逐步向全市范围铺开,至2000年,该网络已在包括斗门区在内的珠海全境建立起来。珠海市在实施精神病防治“九五”规划过程中,组织建立三级网络,对各区、镇、街道的精神病人进行了摸底调查,确诊、建档立卡,建立监护小组,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及管理等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的开展,1997年以来,每年均要在全市范围内组织“精防”人员专门培训,健全“精防”网络,提高“精防”人员的业务水平。 2000年后,市慢病站在门诊开展家庭心理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全市承担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市慢病站与平沙医院、红旗医院的精神科。 (90-2000年数据)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一)肿瘤 1988~1990年,珠海市因患恶性肿瘤死亡948例,死亡率为61.71/10万。 1994~1996年死亡1228例,死亡率为65.00/10万。 1994~1996年与1988~1990年相比较,虽然居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前3者均为肝癌、肺癌、鼻咽癌,但肺癌和胃癌、肝癌死亡率分别增长38.22%、4.84%和3.31%,而鼻咽癌则降低了28.23%,直肠结肠癌死亡率也下降了7.73%。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了5.33%。 不同时期恶性肿瘤死亡性别比(男:女)平均为1.86,以60岁以上年龄组的死亡性别比最高,平均为2.48。从4个年龄组的死亡率变动趋势可见,60岁以上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其次为45~59岁年龄组,而0~14岁年龄组最低。通过比较1994~1996年与1988~1990年不同期间死亡率发现,前者比后者在0~14岁组增加了121.26%,主要表现为血液及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的增加;45~59岁年龄组下降了29.5%,而60岁以上年龄组则上升了6.54%。 珠海市历年各类恶性肿瘤死亡率均较全国或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低,但近年来死亡率总的变动趋势是上升的,尤其是肺癌。1994~1996年较1988~1990年上升了38.30%,其次是胃癌和肝癌。对199例恶性肿瘤死亡的病案调查发现,63.32%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67.84%的死亡者有烟酒史。儿童恶性肿瘤中白血病死亡率的上升也较突出。鼻咽癌死亡率有明显下降。珠海市近年来胃癌和直肠结肠癌死亡率趋势与国外及国内大多数地区不同,1994~1996年与1988~1990期间相比,胃癌上升了4.84%,直肠结肠癌下降了7.73%。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 1979年后,由于珠海与港澳、海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游客出入频繁,部分社会道德观念薄弱,性病逐渐出现个案发生。病人大都作门诊治疗。性病在珠海流行始于1982年,第一例病例为男性淋病患者。 1982年开始向省传报发病情况。1986年,国务院国发(1986)85号〈国务院关于坚决取缔卖淫活动和制止性病蔓延的通知〉下发后,珠海市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管理,开展有计划的防治工作。是年4月,开办第一期性病防治学习班,培训基层防治人员38人。设立性病登记卡,建立初级性病传报制度和通过黑板报、报纸等开展防治知识宣传。筹备建立性病检验室的设备和人员。 1987年开展对重点人群抽样调查工作。全市性病疫情和报病工作从1989年开始,1989—2000年,共发现各种性病患者41160例。 1987年始,市公安局、民政和市卫生部门共同配合,先后进行了多次的“扫黄”工作,市慢病站组织专业人员紧密配合,负责性病的防治工作。 从1987年开始,我市性病上升迅速,从1986年77例上升到1987年715例,1988年1080例,1989年4527例,性病防治形势严峻。 1990年,市慢病站被确定为珠海市性病防治监测中心,同年在全市建立了15个性病监测哨点医院,规范了性病疫情的报告管理及诊疗。 1990年市慢病站举办了长达一个月的性病防治图片巡回展览,共有近5万多人接受教育,覆盖面占全市人口的10%。 市慢病站作为我市皮肤性病防治中心,负责全市性病防治人员的业务培训。从1983年开始第一期性病防治学习班,至2000年共举办性病防治学习班8期,性病检验技术学习班4期,培训人员500多人次,使我市各医疗单位,尤其是基层卫生院的性病防治专业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5年由市慢病站、市性病防治中心组织创办了珠海市性病防治简报。 1996年11月市慢病站被省卫生厅确定为3个省级性病监测点之一,并建立了我市性病防治监测哨点网络。 1996年珠海市皮肤性病分会成立。 1997年在健全全市性病监测三级网络的同时制定了“珠海市性病疫情报告制度”和“性病监测工作例会制度”。 1998年,分别对全市监测哨点医院有关科室人员进行管理、临床、检验培训学习,对考试合格者发放性病诊疗上岗证。同进,组织专家对我市15个监测哨点医院进行考核验收,统一发放性病诊疗许可证及悬挂《珠海市性病监测哨点医院》招牌。 1999年3月市慢病站被全国性病防治中心确定为7个国家级哨点医院监测点之一。 2000年市慢病站性病门诊被全国性病控制中心评定为国家组性病规范化门诊。同年5月编写了《珠海市性病防治监测手册》。 第三章    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环境卫生 1979年,珠海市把爱国卫生运动列入建设新型海滨城市的内容之一。市委先后6次召开有关卫生工作会议,5次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先后6次掀起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突击高潮,组织检查评比6次。对养猪、养狗户进行登记立案。从4月1日起全面实行圈猪、圈养三鸟和禁止养狗。在香洲内捕杀违章养狗350只。 1980年,进行三次爱国卫生运动。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珠海市城市卫生管理的暂行规定》,使城市卫生管理开始走上法治。 1981年,掀起爱国卫生运动高潮6次,出动18万人次,清理垃圾600多吨,组织检查评比4次。 1982年8月,开展香洲、拱北地区蚊虫孳生地、蚊虫密度和蚊相调查工作,组织了5次全市灭蚊工作。制定了《珠海市各单位行业卫生标准》、《临街住户卫生守则》和《摆摊档须知》等地方法规。 1983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活动,出动5万多人次搞环境卫生。香洲区的公厕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 1984年,市政府开展“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珠海市公共卫生禁令》。在香洲区朝阳路搞“门前三包”(包卫生、绿化、秩序)试点, 1985年,开展香洲地区蚊种与蚊虫季节消长的调查,发观香洲地区蚊种主要致乏库蚊。组织整顿市容卫生,增加卫生监督员25人(共30人),设立卫生监督岗,处理违反城市卫生管理规定和公共卫生禁令约22000多人次,建立健全横街小巷及居民区的保洁制度。 1986年,掀起四次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在九洲港、拱北关闸居民区、香洲东风居民区建立“三管、三灭、三化”(管好饮用水、管好垃圾、粪便、污水、管好饮食卫生;灭蚊、灭蝇、灭鼠;实现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示范区。市府拨出专款,由防疫站负责培训群众消杀员,全市统一行动开展喷药消杀工作,对市区内蚊蝇孳生地进行普查和整治。制定《禁止市区养狗及整顿市容卫生条例》、《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珠海市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办法》等保护环境的卫生地方法规。 1987年,大搞群众运动,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水平。 1988年,市区内5093个单位中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有2622个。市区拥有环卫清洁队伍800多人,大小车辆60多部,大街小巷、马路实施一天两大扫的保洁制度。在全省县城镇、卫星工业镇大检查中,湾仔镇被评为卫生先进单位。 1989年,全市开展春秋两季爱国卫生运动,对市属857个单位进行普查,对街道、公厕、公园、生活区、市场等进行专项检查。推荐鸡山乡、桂山镇参加省的农村卫生先进单位评选。是年,制定全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规划和实施细则,发动群众扎扎实实地开展创建卫生城市的工作。 1990年,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市容市貌整顿,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观,取得了显著成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被国家爱卫会评为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名列第五。被广东省评为一九九0年卫生城市,名列第二。实现了城区灭鼠一役达标。制订和颁布了新的《珠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颁布了《珠海市自来水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规定》,重申了《珠海市门前三包管理责任制的规定》,使城市卫生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 1991年,对《珠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进行补充,明确了责任分工奖罚制度,并重新修改制定了“门前三包”管理规定。提出全市总动员,奋战一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新局面。 1992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被国家爱卫会评为国家卫生城市。  1993年为创建花园式海滨城市新目标,以三灭(灭蚊、灭蝇、灭鼠)为具体任务,灭蚊为重点,在全市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水沟、清蚊蝇孳生地),“三化”(净化、绿化、美化),“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先后顺利通过了国家、省专家组灭蚊达标考核鉴定,并得到国家爱卫会确认,城区实现了灭蚊达标。 1994年开展“三乱”专项治理, “使珠海清洁起来”活动,组织了三次大规模的治理脏、乱、差活动。 1995年坚持“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科学治理”和“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工作方针,以创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为目标,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全面治理市容市貌。 1996年以整治脏、乱、差等“六乱”为突破口,市政府统一部署、组织3次大规模的“两清”行动。 1997年被国家授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在广东省创“三优.”活动(创优美环境、创优良秩序、创优良服务)中,经省的验收评定,评分居全省首位,夺得金杯。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治理行动 1998年,顺利通过城市卫生检查评比。 1999年8月市政府颁布《珠海市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同时开展整治市容市貌大行动市容市貌焕然一新,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复查。 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在连年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基础上,顺利通过全省城市卫生检查。   第三节  农村改水改厕 1979年,全市仍有两个沙田区公社约75%、15,000人饮用河涌水,陆地公社和海岛公社饮用井水或山泉自来水,但有部分水井水质不符合卫生要求。8月,市府拨出51.5万元“水改”经费。是年,农村兴建山泉自来水工程8宗,总长19,200米,兴建和维修大小水井560口。建成三级无害化公厕五间,累计兴建和改建共231间。 1980年,市府拨款30万元,省卫生厅拨款3万元解决渔农村水改经费,主要解决南屏、小林、三灶3万多人的吃水问题。全年完成自来水工程10宗109,550米,受益人口17,924人;正在动工10宗,长19,120米, 受益人口15,539人。新建三级化粪池10个。 1981年,拨款沙田区26万元,海岛15万元搞自来水建设。水改工程以小林公社、南屏公社为主,小林公社由市拨款12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解决了全社7264人的饮用水问题。4月,市防疫站对拱北区居民的饮用水问题进行调查,发现水质各种卫生指数都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改变拱北区供水的建议,市府研究后作出决定,10天内就恢复了竹仙洞水库的供水,使群众重新饮上清洁水。近两年新建和改建的三级无害化厕所累计达258间,新建和改建水井560个,全市85%以上的人口饮上了清洁水,修建、新建下水道9条、785米,建立沙虑井100多套。 1982年,加强对香洲,拱北居民供水卫生质量的监测工作,参加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活动。12月起,按广东省“生活用水水质卫生学调查方案”的要求,对大陆片两区5个公社农村生活饮用水进行枯水期和丰水期卫生学全项调查,1984年完成,建立了10个监测点。 1982年,成立了“珠海市改水工程领导小组”。全市有75,000多人口饮用清洁自来水。唐家镇发动群众,投资3,000元修建一条700米的排洪排污沟。珠海市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的渔农村改水工作受到省的表扬。 1983年,市防疫站对全市八问水厂进行调查登记和建档工作,对全市宾馆、餐厅、饮食行业的饮用水进行抽样分析。(有无数据) 1984年,从水质化学分析结果看,除香洲、拱北水厂经净化处理达到卫生标准外,其余各厂未达到要求。市防疫站对水厂职工进行体检。 1979至1986年,改水投资累计84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0.5万元,集体和个人集资167.3万元,完成大小工程106宗。1986年,全市完成改水人口13.5万人,占总人口的86.68%,其中城镇人口5.5万人, 100%完成;渔农村人口10万人,完成80%。 1990年拱北污水厂投入生产,珠海污水处理率由百分之十几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三,工业废水处理率也达到了85%。在中山、珠海交界处新建了一间200平方米的高标准公厕,改建17间旧厕所为水冲式的厕所。全市饮用清洁水人口达到91.5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1.2%。 1991年兴建香洲污水厂,投入资金120万元在城区建设封闭式垃圾转运站,完成15座 。投资28万元改造13间不合卫生要求的公厕;投资70万元购买一艘污水渠清理船。 1994年颁发了地方行政规章《两次供水卫生管理》。斗门县农村改水改厕取得新进展,投入资金827.6万元,其中改水资金486.1万元,改厕资金341.5万元,全县265,384人口饮上了清洁卫生水,自来水普及率占全县人口的95.2%,共改建卫生厕所96座,其中三级无害化厕所78座。 1995年二次供水水质合格率为89.61%。 1997年全市农村已建自来水厂64座,受益人口达466234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8%,其中香洲所辖5镇与斗门县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全市农村投入改厕资金216.37万元,新建卫生公厕25座,新建卫生户厕8022座。全部按三级无害化处理要求。 2000年市区共有自来水厂4间,从事供、管水人员256人,其健康体检率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率为100%,生活饮用水监测总合格率为98.5%。市政府投资300万元新建公厕8座,改造公厕7座,已修复公厕12座,垃圾房23座,同时加强了管理力度。 第四节 健康教育 在1991年以前,珠海市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机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珠海市卫生局科教科负责,爱卫会、红十字会、妇幼保健院等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情况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1989年珠海市首次在香洲烈士陵园举行健康教育专栏展。1989年珠海市卫生学校增设了校医班,该班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中小学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市教委、市健康教育所、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院等还不定期举办体卫专干、保健教师和校医培训班。 1991年,经珠海市编委批准,把挂牌在市卫生防疫站的宣教科独立出来,正式成立科级建制的珠海市健康教育所,编制5 人。健康教育纳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经费除市政府财政拨款外,市卫生局还明确规定:医疗卫生单位卫生经费的1.8%为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珠海市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全国开了个先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方式。 其后,香洲区也成立了区级健康教育所,完善了城区二级网的建设。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院、市人民医院还相继成立了独立的健康教育科室,其他医疗卫生保健单位也有专、兼职人员抓健康教育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也有一名领导分管健康教育工作,市属各爱卫办、各街道办事处及各居(村)委会等基层单位,也都有兼职人员抓健康教育工作,城乡“三级健康教育网”已初步形成。 1990年以来,我市的健康教育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国际麻风节”、“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计免宣传日”、“传染病防治法”宣传日,“国际红十字会”、“爱牙日”等有利时机,组织广大医务人员走向街头,开展健康卫生咨询活动,义务诊病和发放卫生防病资料。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宣传、新闻单位、市民所在单位和各类学校等途径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增强“大卫生观念”,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卫生意识。 1990年,抓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课时、教材。1992年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90.9%、健康行为形成率91.5%。1992年11月13日全国学校卫生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陈敏章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1992年,卫生知识课开课率达70%,学生卫生知识普及率95%,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印发各种宣传资料316540份。 1993年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开办《卫生与健康》专栏;开展《健康杯》大奖赛;在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组织学生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与社会公益活动、卫生突击日等。利用各种媒体与宣传途径如板报、宣传资料、报刊及各种集会或会议等进行爱国卫生及普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352500份,编印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宣传画10000套。 1993,新颁发《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和环保管理的通知》,大力开展《广东省经济特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宣传工作。 1993年开始,我市实行《珠海市健康教育工作季报表制度》。 1994年,组织编写出版《幼儿健康教育》读物。市健康教育协会成立。小学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100%。 1995年4月,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广昌小学的健康教育教学得到省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考核检查团高度赞扬。 1995年,开展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重点抓了三灶区小林镇试点,该镇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无吸烟学校镇的目标,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镇级健康教育所,各村建立了健康教育站,广发村还开办了农民健康教育学校。小林镇试点经验和农村健康教育模式在全省推广。 1995年5月25日,珠海市控烟吸烟协会成立。5月31日,广东省在我市召开全省控烟工作现场会和无吸烟单位命名表彰大会,市卫生局等9个单位成为第一批无吸烟单位。珠海市被命名广东省无烟草广告城市。李兰芸副省长出席大会并讲话,强调各地要学习珠海彻底清除烟草广告的经验。6月8日卫生部长陈敏章致函梁广大市长予以赞扬,并勉励我市要率先成为世界无吸烟城市。10月,市人民政府发布《珠海市公共卫生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 199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珠海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进而带动全市创建无吸烟单位活动的开展。 1996年,市健康教育所开设了108个电子信箱,作健康教育咨询服务。1997年开通了一条健康热线。珠海市九亿农民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制订《珠海市健康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结束了珠海市健康教育无规划的历史。 1997年2月,我市被卫生部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授予“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光荣称号。 为迎接第十届世界烟草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我市响应宋庆龄签名会倡议,开展以“为了健康的明天”为主题的儿童绘画比赛,我市是参加作品最多城市之一。有13幅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0名。珠海市健康教育所荣获《儿童绘画比赛组织奖》。获奖作品在第十届世界烟草与健康大会期间展出。珠海四中学生郑珊的作品《吸烟使你走向死亡》荣获一等奖。 1997年5月,珠海电视台彭雁、陶玉峰拍摄的《善待生命—珠海控烟工作浅谈》专题片,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白鹤杯”卫生影视作品二等奖。珠海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纪录片《农民健康教育新花》,李兰芳副省长看后充分肯定我市在农民健教工作中取得成绩,要求全省推广“珠海模式”。 1997年5月31日,我市组队代表广东省赴青港参加粤港澳三地控烟知识竞赛,取得竞赛亚军。《魔鬼与天使》小品荣获天才表演第一名。8月22-23日,美国ABC广播公司慕名前来我市采访报道控烟工作,市委书记梁广大接受了他们的采访。 1997年5月31日,“省港澳反烟知识竞赛”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珠海市健康教育所和妇幼保健院组团代表广东省参加比赛,荣获团体亚军,其中小品创意表演获一等奖。同年,珠海市参加由宋庆龄儿童基金会和第十届世界烟草或健康大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为了健康的明天》反烟儿童绘画比赛,有13幅作品获奖。 1997年珠海市拱北小学、市第四中学还被列为广东省健康促进试点学校,并于1999年通过初步验收,2001年正式授予广东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成为我省第一批健康促进学校。 1997年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8.8%。以控烟工作为重点,全市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宣传活动和评定无吸烟单位的工作, 1998年,《一九九八年全国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1998年巩固健康教育网络,各街道、居委会都配备了健康教育兼职人员,城区五个街道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小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达到100%,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也基本落实。与邮电局联合开办“电话医院”。与电视台联合主办“医生话你知”电视专题节目,在珠海电视台的自办节目中收视率第一。 1998年为巩固控烟成果,在调查基础上多次出击先后清理烟草广告280余件,经省控烟协会考核,又有39个单位被授予无吸烟单位。 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在城乡部分中小学校开展健康教育优秀课例评选活动,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授课质量和水平。 2000年,珠海首次参加国际戒烟竞赛活动。 2000年珠海制定了《健康教育“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全市建立了由85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健康教育队伍,基本形成了健康教育网络。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92%,健康行为形成率85%、公务员健康知识知晓率95%;学生的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86%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8.13%。从业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达到80%以上。                   第五节  除“四害” 1980年,在香洲、拱北地区进行药物烟熏灭蚊,对香洲市区内环境卫生作了调查,发现6个积水塘均分别作了填埋处理。 1981年,对香洲地区蚊虫密度进行调查,结果为8.3—25只/小时,即开展春季灭蚊,雇请专业队为3203户及90个单位进行喷药灭蚊。 1982年,开展香洲、拱北地区蚊虫孳生地、蚊虫密度和蚊相调查工作,组织5次全市灭蚊行动,共为3450户165个单位进行药物喷杀。 1982年8月,为做好预防乙脑、疟疾、登革热等蚊虫传染病,开展香洲、拱北地区蚊虫孳生地、蚊虫密度和蚊相调查工作,组织了五次全市灭蚊工作。 1983年,开展消灭蚊蝇孳生地外,还进行多次的喷药灭蚊工作。 1984年,市府拨款2100元,在香洲、拱北市区喷药灭蚊6,000多户、单位100多个。是年,发动群众灭鼠14万多只。1984--1985年对城区蚊蝇粪进行调查监测,并开展灭蚊、灭蝇、灭鼠工作,鼠蝇的消长指数下降。 1986年,贯彻省海康灭鼠现场会议,全面开展灭鼠运动。市府拨款3万元,培训灭鼠员490人,用敌鼠钠盐57斤,配剂稻谷毒饵36,600斤,灭鼠26,187只,平均灭鼠率为31.2%。是年,对市区内蚊蝇孳生地进行普查,落实整治措施。 1987年底,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珠海市消毒杀虫公司(25人)。与市区300多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签订了消毒杀虫的承包。全年进行3次全市性消杀蚊蝇工作,使蚊蝇密度分别下降50%和95%。配制毒鼠饵12000斤,投放14500多户,灭鼠4万多只,使鼠阳性率从灭鼠前的45%下降至18.1%。 1988年制订了3~5年市区灭蚊害的珠海市的《综合治理灭蚊》方案,确定近期与长远目标。采取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办法,珠海市消毒杀虫公司,现有5个队33人,采取承包方式,定期消杀,保质保量。并为全市28个居(村)民委员会雇请“三灭”消杀员28个,负责分片消灭“三害”。 1989年,为使珠海市灭鼠工作达标,聘请省鼠防所专家为顾问,制定灭鼠方案,发放塑胶和水泥灭鼠盒18000个。 1990年初,市爱卫会发出《关于加强除“四害”工作管理》的通知,提出要在城区范围内实行灭鼠一役达标。市成立灭鼠临时领导小组,各街道办事处培训投药员660人,专职负责急性药外环境和首层居民住户的投药和回收任务。全市在城区5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村)委员会、32067户和5000多个单位投放了急、慢性鼠药9000斤。奋战两个月,投下1000多斤急性邱化鼠药,共收集死鼠两万余只,灭鼠率为95.86%,使鼠密度从1989年的10.4%降至1.13%(粉扳法),实现城区灭鼠一役达标。灭鼠过程中,继续抓紧灭蝇、灭蚊工作。 1991年7月4日广东省爱卫会授予珠海市香洲区“灭鼠先进城区”称号。制订了加强除“四害”的工作意见。聘请全国和省的除四害专家3人到我市举办除害培训班,开展灭蟑螂试点工作。 1992年在省爱卫办、省预防协会除“四害”专家的指导下,除臭虫、灭蝇通过了验收。 1993全民动员实现城区灭蚊达标。(具体标准) 1994年9月,全市开展灭鼠大行动。对城区鼠、蚊、蝇平均密度进行了抽测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 1995年,鼠、蚊、蝇的平均密度三项指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 1996年,组织市城区灭蟑达标。(具体标准) 1998年,对全市3个灭鼠达标满五年的镇进行了复查,95%的农村生活饮用水实现了自来水,农村卫生厕所达85%。 1999年持续开展除“四害”,达标成果得以巩固。 2000年共投放 “敌鼠钠盐” 灭鼠谷药30000公斤,菊素灵5000公斤,奋斗钠5000公斤,蟑螂诱饵5万包,全无敌热烟雾剂3000公斤,合计100多万元。 第四章  中医和医疗 第一节 中医 1979年,市人民医院成立中医科,有中医师7名,开设中医诊室3间。 1980年,全市有中医29名,除市人民医院门诊设有中医内、儿、妇、骨、针炙科外,前山、唐家、三灶卫生门诊均设有中医科。前山卫生院李鸿波晋升为珠海市第一位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1982年,香洲区卫生院设中医科,有中医师1名。 1983年,湾仔卫生院开设中医骨科门诊,有中医师1人。 1984年,拱北医院开设中医门诊,有中医师3人。 1985年,广东省召开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珠海市委、市政府关心中医事业的发展,指示着手筹办市中医院,重视中医人才的招聘、培养工作。是年,全市中医人员增至63人。是年3月,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开展耳压治疗胆道结石,排石率达30%。 1985年10月26日,斗门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县中医院筹建领导组,1986年12月选址于白蕉镇凤山,1988年6月,命名为“斗门县侨立中医院”。1992年4月,县侨立中医院内设1室2股8个临床科,病床60张。1993年全院职工75人,卫技人员56人。1995年职工增至93人,其中卫技人员72人。2000年10月,全院职工人数增至103人,其中卫技人员87人,中医师22人,病床60张。 1986年,市中医院门诊部基建工程竣工,建筑面积2,340平方米,共投资125万元。是年,湾仔卫生院设理疗室,由1名中医开展按摩、针灸治疗腰腿病及急慢性扭伤、软组织损伤。南屏卫生院与广州中医学院联合开展“天灸疗法治疗慢性病”医疗活动。 1987年11月,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市中医院门诊部落成开诊,开设5个临床科及4个辅助科室,与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沈阳血栓病医疗中心联合建立骨伤科医疗中心、血栓病医疗中心。聘请全国著名骨伤科教授尚天裕为骨伤科医疗中心顾问,运用中医正骨手法,中西医结合小夹板固定、推拿按摩、内服及外敷中药,均取得较好疗效。次年,开展80多例创伤整复矫形等手术,其中多例老年性股骨颈骨骨折闭合打针,手术成功率达100%。同时还开展推拿治疗小儿急症,腋臭治疗,中药离子导人治疗骨质增生等多项新疗法。 1990年,市中医院建立12个临床科室,先后接收4名硕士研究生,聘请高等院校的专家应诊。全市中医药队伍206人。1996年通过省中医药局的三级甲等中医院评审。1997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0年成为全省示范中医院,是广东中医药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和神经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基地、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广东省脊椎病治疗中心建设单位、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中心,是澳大利亚悉尼中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广州中医大学等高等医药院校学生的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市区级综合性医院中部分设立中医科和中医病房,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中医医生或中西医结合医生,大部分设立了中医柜,开展了中医业务;乡村医生一半以上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能开展最基本的中医医疗活动。 第二节  医疗 建市伊始,珠海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全市只有86名医师,6名主治医师,314张病床,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能力低,居民“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建市后,珠海市引进和培养大批医疗技术骨干,添置大量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迅速发展。1979年后,珠海对医疗卫生战线错划为右派和冤假错案的一批医疗技术骨干彻底平反,并从内地招聘一批技术骨干。1985年8月,市人民医院专科设置逐步完善。内科装备中央心电监护系统;外科相继建立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及创伤外科,初步形成外科体系;成功地开展脑瘤切除术、颅骨缺损修补术、离体断肢再植术、脾肾静脉分流术、胰胆管造影术、子宫多发性巨大肌瘤全宫附件切除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较高难度的手术。一大批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密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医院的诊疗检验测试手段日趋完善,市人民医院逐渐成为珠海市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进入90年代后,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全市各级医院基本具有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及急救能力。各卫生院经“一无三配套”建设后,改造、扩建,添置大批医疗器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镇、村级医疗卫生单位基本担负起基本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有一定专科服务水平的特色科室,心血管内科、消化、神经外科、妇产科等已发展到较好水平:市人民医院断肢再植、肝导管技术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妇幼保健院遗传实验室的设备、技术、水平已达省内先进水平。我市心血管外科也有较大发展,已能开展换瓣和先心手术。 珠海市人民医院1980年从县级医院升格为市级医院,当时的医疗业务技术仅限于对内、外科普通疾病的诊断治疗,经过20年的发展,1995年6月成为地市级三甲医院。到1998年,医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55人,其中高级职称97人,中级职称16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8人,正副教授12人,硕士生导师11人。临床一级科室17人,二级专科27个,重点专科2个(心血管内科、骨科)、实验室3个(分子生物、骨科、肿瘤),糖尿病防治中心1个,肝病治疗中心1个,医技科室8个。经过全院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已形成门类齐全,专科配置合理的综合性地市级医院,全面开展了对呼吸、心血管、消化、神经、骨科、内分泌、肿瘤、五官、妇产、小儿内外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医疗水平处于全市领先地位,特别是心脏、肿瘤、心胸外科、骨科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需求,该院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实行重点专科、重点扶持,通过新技术项目的开展,提升了医院医疗技术档次,开展了肺功能测定,气道反应性测定,支气管舒张试验,冠状动脉造影术、心室造影术,PTCA、冠脉内支架术,双腔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术,肾动脉造影术,经内镜引导下胃造瘘术,内镜下胃肠息肉高频电摘除术,内镜下球囊扩张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同位素89Sr血管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血液灌流治疗重度急性药物中素,肿瘤标志物检测,严重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长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颈椎半椎板切除减压治疗椎管狭窄症,介入脑血管畸形栓塞术、气化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经皮肝穿刺放置胆道内支架+经管放疗治疗胆管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羊膜移植术治疗眼部疾病,保留卵巢功能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全子宫、次全子宫切除术,胎儿中心监护网络系统,小剂量肝素治疗小儿肺炎、哮喘并感染,多巴胺、多巴酚酊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乳腺摄影及乳腺造影检查,大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治疗,基因诊断技术,单克隆免疫技术、爱滋病初筛检测等,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室造影术、89Sr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放射内治疗、胆道支架内引流技术填补了珠海市的空白。 珠海市中医院自1987年建院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拥有完善的先进医疗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合理的人才梯队及中西医搭配,以医疗为主,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同步发展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的中医医院。1994年,珠海市中医院住院大楼建成后,通过从内地招聘一批技术骨干,组成医院各科的学术梯队,使到医院的技术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96年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的评审,1996年定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2000年被授予广东省示范中医院称号。1998年,医院设有临床科室14个,其中省重点科室(专科)2个,市属重点专科2个,院内重点专科2个。中西结合骨科创伤中心是目前珠海市内唯一的骨科治疗中心,每年吸引大批市内外及港澳同胞到医院求治。神经内分泌科是广东省重点专科。成立于1996年初的脊柱病专科,是广东省内第一个脊柱病科,以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对脊柱病进行综合治疗,坚持中医治疗为主,辅助手术治疗复杂的脊柱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基地,开展的颈椎间盘前路摘除植骨融合、后路减压术,经口咽入路颈延髓部手术,腰椎间盘系列摘除术及脊柱畸形矫形术、腰椎滑脱手术,脊柱脊髓肿瘤切除术,脊柱骨折并截瘫或不全瘫脊髓减压复位DICK、CD、RF或AF内固定手术等脊柱高难手术,填补了珠海市在脊柱病治疗领域的部分空白。肝病专科运用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结合现代先进的检验技术,开展乙型肝炎的中药治疗,多项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多年来,医院坚持走“科技兴医”的道路,突出中医治疗特色,逐渐成为了珠海市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的中心。 1980年市妇幼保健所只开设妇科、产检、计划生育、儿童保健等简易门诊。医疗设备比较简单,只有听诊器、血压表、人流吸引器,简单手术器械,消毒锅等。到1998年珠海市妇幼保健院能开展了腹腔镜下对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热凝术、盆腔粘连松解术、镜下注射5-FU治疗输卵管妊娠、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等新项目,并应用PCR技术对地中海贫血、衣原体、支原体肺炎及性病等进行诊断,这些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珠海市中心血站自1992年成立以来,严格把血液质量关,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卫生部关于输血工作的“三统一”,将艾滋病抗体检测列为献血员筛选项目;以GMP要求实行PQC全面质量管理,成立了质量管理室,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制度和质控标准,对全站的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及制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他们从原材料进站到血制品的加工入库及临床输用的信息反馈进行全面的质量跟踪,由于采取了严格有效的管理,未发生一起因输血引起的相关传染病。1995年9月,珠海市中心血站率先成为全省首家达标的地市级血站。1996年首家通过广东省血站系统验收标准,1998年10月完全实现无偿献血,并荣获国家卫生部和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无偿献血先进城市”铜牌奖。 为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相适应,1995年后,珠海市投资近1000万元建立起现代化的120急救指挥中心和院前急救网络。珠海市急救指挥中心于1997年9月9日正式开通,承担全市重大突发性事件、意外事故、大型政治、经贸、体育等活动以及日常市民的急危重症等院前急救的组织、指挥、调度工作,由有线通信、无线对讲和无线寻呼系统、电脑网络三大部分组成的120急救指挥系统,珠海120急救网络拥有1个指挥中心和7个急救站,大大提高了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性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先后成功地为各种大型活动(国际航展、国际车赛、电影节、省十运会等)提供了卫生保健和急救服务。2000年共接听呼救电话5304宗,比1999年的3127宗增长了69.62%。2000年珠海院前急救的人口发生率为4.25‰,院前急救在急诊人次中所占的比例约11.7‰。 第三节  医疗设施 1979年建市时,全市有病床314张,主要医疗设备有手术床16张、心电图机和A型超声波6台、显微镜20台、冰箱10台、X光机13台、救护车3部、光电比色计9个、恒温箱12台、分析天平9台。 1980年以后,一大批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医疗器械相继投入服务。1985年,市人民医院开设病床280张,住院大楼东侧设有配套洗手间、电视、冷气、遥感对讲、病情监测等设备的病床25间。各卫生院先后兴建新的门诊、住院大楼,补充一批医疗器械。1980--1990年,市人民医院先后投资350万元引进1000毫安多功能X光机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42台(套)。1990年,设备总价值205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4台,主要有1000MA X光机、彩色多普勒、麻醉机、膀胱镜及冷光源等。1995年设备总价值2426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116台,新增加了CT、ECT、人工心肺机、C臂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纤维胃镜等。1998年设备总价值4239万元,其中万元以上设备308台,新增加了全身双能量骨密度测量仪、东丽透析机、美国追嘉麻醉机、多参数监护仪、西门子小儿呼吸机等。市保健院1995年医疗设备52台,价值499万元,1999年医疗设备共145台,设备总金额1881万元。市中医院医疗器械设备共991台(件),价值1959万元。(2000年情况) 第四节  医政管理 1993年,结合医疗分级管理,重点抓了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在香洲区、斗门县几个医院中进行试点,实行全方位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各试点医院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医院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推动了业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医疗质量。 1994年,全面推进行医院分级管理,重点抓各医院的“三基”基础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水平。在达标上等建设中,各医院通过加强基础训练,增添医疗设备,扩大服务项目和范围,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市人民医院在创“三甲”活动中,医疗服务态度、质量、医院环境明显改观,在“6.16”珠海厂房坍塌事故的抢救中表现出色,受到市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 1995年,重点抓好市人民医院的创“三甲”工作。规范全市一级医院的规章制度,编写了一级医院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护理常规等。市级医院也制定了有关管理、诊疗、护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全市各级医院在管理上向规范化、标准经、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 1996年,如期实现第一评审周期完成50%的“一甲”医院的评审目标。加强了对社会医疗机构的考核,386名社会医疗机构执业人员及个体医生参加了考核。市中医院通过“三甲”中医院的评审。加强血液管理,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 1997年,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以便民利民为核心的优质服务,开展争创“百家”及“百佳”医院活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便民、利民措施。完善急救指挥网络系统建设,建立了4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急救指挥系统,制定了院前急救的工作制度。做好无偿献血组织工作,大力推行成份输血。清理整顿医疗市场,开展两次全面检查,取缔无证行医、游医25宗、60多人次。 1998年,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努力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抓好岗位训练,“三基”考核,强化制度管理,落实医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与完善了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市病案管理委员会,制订了珠海市病案书写规范。开展整体护理试点病房4家医院、3家卫生院分别被评为省文明医院、文明卫生院。扩充了120无线通讯系统,增设了卫生系统内部传呼台,完善120急救指挥系统。对全市社会医疗机构进行了百次以上检查,严厉打击无证行医、游医、骗医,净化了医疗市场。加强血液管理,全面贯彻实施 《献血法》,9月份全部实现无偿献血。市中心血站完成了合格血站的验证工作。 1999年,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对36所医疗机构进行了检查。抓医院三级查房制度及操作规程的落实。规范病案书写,加强病案管理。院前急救网络履盖到西区,全市60辆医疗急救用车安装了卫星定位系统,开展了急诊和值班突击性夜查房,通过模拟演习锻炼了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成份输血率提高,建立了稀有血型队伍。开展了卫生下乡工作。推广和巩固“放心药房”建设工作。开展了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中药剂改取得良好效益。 2000年,医疗质量管理走向制度化,市卫生局成立了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半年进行一次医疗质量通报,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抽查评估。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创建“放心药房”活动。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作为全市医疗急救的指挥枢纽,加强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在现有模式下,较好地发挥了对全市医疗机构院前急救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协调职能。无偿献血成绩得到巩固,保持了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成分输血率提高到80.1%。 第五章  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 第一节  城乡初级卫生保健 一、 城市初级卫生保健 我市于1996年5月正式启动了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珠海市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同年9月3日由市政府印发,要求全市各级政府、各管理区、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我市在城区香洲区开展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根据现状,把工作重点放在开展社区保健上,选择了社区基础工作较好的珠海拱北街道作为试点。通过发动社区居民,培训队伍,组织宣传动员群众参与,发挥社区内所有的市属医院、社会医疗机构、个体开业医院的作用,使城市医院更新了观念,转变了职能,在社区保健中发挥了作用。 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我市于1990年在全市各县区开始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市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农村二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的通知》于当年下发后,市及各县区加大了工作力度,普遍成立了以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为主任委员的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我市第一届主任委员为当时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雷于蓝同志。1992年以后,各镇卫生院经过“一无三配套”建设,临床诊疗及预防保健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逐渐发挥农村三级保健网的作用。在各级政府、广大卫生工作者和全市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香洲区,斗门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于1995年达标,并于1997年3月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三灶区、万山区、平沙区、红旗区等地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于1996年达标;横琴区、珠海港区于1997年达标。斗门县、香洲区于1998年5月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复查。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 珠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于1996年,作为城市初级卫生保健的一项内容而开展起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拱北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香洲区香洲医院分别承担狮山、吉大、拱北、翠香、香湾5个街道办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市人民医院设立了青春、夏美、桃园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市中医院设立了九洲、吉莲、竹苑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妇幼保健院设立了沿河社区卫生服务站,市拱北医院设立了夏湾、北岭、关闸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在所负责的街道开展了基线调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病筛查等工作,为城市初保达标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妇女保健                   1979年建市时,珠海有珠海县妇幼保健站和斗门县妇幼保健站。 1982年起,全市推广科学接生,实行围产期管理,对怀孕3个月的孕妇建卡,对高危妊娠者建立登记、专案管理和进行监护。1985年,组织全市妇幼工作检查,全市做到"五无”(无孕产妇死亡、无新生儿破伤风、无产褥热、无Ⅲ会阴破裂、无子宫破裂),产前检查率达90—95%,新法接生率100%,住院分娩率城市100%,农村87.1%。1990年,全市接生4306人,新法接生率100%,市区围产儿死亡率19.19‰,婴儿死亡率13.3‰,无孕产妇死亡。 1994年开始探索取消家庭接生、取消村卫生室接生,开展产科建设。1996年底斗门县率先取消家庭接生,推行住院分娩。1998年市卫生局在斗门县召开妇幼卫生现场会,在斗门县全面实行村接生员转型从事村妇幼保健员工作,全面推行住院分娩,并在全市推广,成绩显著,住院分娩率从1994年76%提高到1997年的99.3%,之后持续保持高水平,新生儿破伤风得到有效控制。 1993年开始大力推广爱婴行动,1993年10月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了爱婴医院评估。其后,市政府制定了《九十年代珠海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创建爱婴市、促进母乳喂养规划》、《创建爱婴市实施方案》、《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为全面推动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与此同时,建立起广泛的协作机制,卫生部门和物价部门共同制定了《爱婴医院床位收费标准》。工商部门制定了《禁止对公众进行母乳代用品、人工奶头和奶瓶的广告宣传》等行政规章。市妇联牵头组织了非政府组织的妇幼保健协调支持组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市的统一部署,按质按量完成任务。1997年我市被评为“爱婴市”,同年被推荐为“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婴社区国际合作项目”的项目市,爱婴行动从医院走向社区,进入家庭。 20世纪90年代后期狠抓产科建设,推广适宜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并坚持每年定期开展两次孕产妇、围产儿死亡评审,不断提高产科质量。依法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率达100%。开展了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相关业务。积极开展母婴保健监督执法,做好《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审核发证,1999年,完成对17间镇卫生院产科建设验收。2000年,市卫生局组织对市和县区级10间医疗保健机构进行了产科质量检查。全市妇幼保健工作主要指标90年代后期稳定在良好水平。2000年,全市共有4间妇幼保健院,分别是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斗门区妇幼保健院、香洲区妇幼保健院、三灶管理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了母婴保健服务的乡镇及以上医疗保健单位共40间,形成了由市妇幼保健院、各区妇幼保健院、镇卫生院、村妇幼保健室或村卫生室组成的四级妇幼保健网络。2000全市婴儿死亡率为6.3‰,孕产妇死亡率为2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28‰。 第二节  儿童保健 1979年,对全市7岁以下儿童进行一次驱虫治疗,服药人数11707人,排虫人数10265人,平均有效排虫率为75.9%。1980年儿童体检10510人,受检率达67.1%。 1984年市妇联、教育局、工会、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对全市托幼机构进行交叉评比。 1985年首次对全市0-6岁儿童11418人进行生长发育系统体检。1986年开展香洲地区0-6岁儿童寄生虫病调查。了解我市儿童蛔虫、蛲虫、鞭虫感染情况。实检508人,寄生虫感染率为10.63%。 1986年对7岁以下儿童进行营养缺铁性贫血、“发锌”、粪便虫卵三项专题调查。同年,对全市7岁以下儿童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查,推广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注射工作,并于次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 1987年开始,对3岁以下儿童建立系统管理卡册,按4、2、1程序作体检监测工作,即1岁内每3个月检查1次,2-3岁每半年检查1次,4岁以上每年检查1次。 1988年普查金鼎镇、唐家镇3岁以下儿童685人,患佝偻病儿135人,患病率20%,其中6个月至1岁患病率最高,为23.8%,且多为活跃期,母乳喂养患病率最低,为12.87%。是年,市妇幼保健所对佝偻病、低锌、低体重、缺铁性贫血等病儿建立专案管理并进行治疗,还建立儿童智力测验门诊。 1989年,设立儿童口腔防治中心,电脑营养咨询。 1990年开展第二次常住人口0-6岁儿童生长发育调查,体检33294人,受检率73.63%,其中集体儿童检查率95%以上,散居儿童检查率51.99%,患病1574人,患病率为4.65%;缺碘10045人,缺碘率30.23%;矫治5378人,矫治率53.54%。其中在托幼组织儿童体检中发现龋齿患病率高达64.5%,并为3100多名儿童进行防治。是年,全市3岁以下儿童25672人,建立系统卡册有7335册,系统管理率为28.57%。建立儿童保健门诊的有市保健院、拱北医院、前山卫生院、湾仔卫生院、南屏卫生院、金鼎卫生院。 1991年市妇联、市教委、市计生办、市卫生局联合举办系列有益儿童健康成长活动,如首届未来杯健康儿童评选,十佳儿童评选,保健人员学习班、市幼儿家庭运动会,市托幼园所自制营养食品竞赛活动等。 1991-1995年开展优生、优育、优教试点工作。1992年5月-1993年4月进行为期一年出生缺陷儿的监测调查,摸清本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和有关致畸因素。1992年8-9月市卫生局组织参与全省婴儿死亡、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调查工作。 1995年开始在幼儿园开展视力筛查。 1996年开展珠海市母乳喂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获市卫生局立项。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完成了与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协作的儿童听力、视力、智力筛查工作。举办了一期全市小儿“四病”防治培训班。 1997年分别举办了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培训班、珠海市托幼机构膳食调查培训班、珠海市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培训班。 1998年分别举办了珠海市托幼机构膳食调查培训班、珠海市托幼机构膳食调查知识提高班、珠海市体弱儿专案管理研讨班。在市妇儿工委组织的《珠海市儿童工作骨干培训班》上对全市儿童工作骨干进行NPA监测内容及评估指标内容培训。 1999年开展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分别举办了珠海市妇幼卫生人员营养知识学习班,珠海市眼保健知识学习班、西区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培训班等。1999年1月至2002年6月,由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牵头,儿保科协助,开展广东省卫生厅立项课题《珠海市儿童铅中毒与临床的研究》。对本市0-6岁儿童血铅抽样调查,了解珠海地区儿童铅中毒的流行率,监测儿童贫血、智力低下与铅中毒的关系,胎儿铅暴露状况及影响因素等。本课题荣获2003年珠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开展了珠海市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情况及防治研究。对全市29家承担出生缺陷监测任务的医疗保健单位进行了出生缺陷监测质控检查。对省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之一——斗门县斗门镇进行了漏报调查,调查了该镇16个村的活产数、婴儿死亡数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结果显示,1999年该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无漏报。 第七章  医学科研教育 建市初期,珠海市医学教育及科研基础薄弱,人才奇缺,全市仅有13名主治(管)医师以上人员,8名本科生,没有正规的卫生学校,医学科研工作则更是一片空白。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教育及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建立了市卫生学校,1985-2000年为社会培养出    余名毕业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制定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1985-2001年获省部级以上立项的课题有13项、市厅级以上立项课题114项、本局立项课题21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3项。 第一节 医学教育 一、中等医学教育 珠海市卫生学校的前身是珠海县卫生学校,校址设在人民医院内。11985年经省卫生厅和省高教局批准成立了珠海市卫生学校,1986年正式招收第一批三年制护士专业学生40名。1998年跨入省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行列。从建校到2000年止,共为社会输送了  余名合格人才。此外,市卫生学校还积极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及护理专业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1998年经省高教厅批准与广东医学院联合开办了成人护理专科学历教育,1999年6月被中华护理学会确定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二、继续医学教育 我市1999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到2000年,我市举行了  期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学员对授课内容的满意度、对教学计划安排的满意度、对教材编排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市卫生卫校2000年成为中华护理学会在华南地区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以来,当年举办各种培训班  期,参加培训人数有  人次。 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1996年开始,在珠海市人民医院、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1999年开始,全市的二级以上医院(不含中医院)全面开展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并对全市的临床住院医师第一、二阶段综合考试实行全市统考,公共必修课参加全省组织的统一考试。 四、乡村医生正规化系统化培训 按照卫生部《一九九一年--二○○○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要求,1992-1999年全市有205名在岗的乡村医生进行了系统化培训。1992年受市卫生局委托,市卫生学校举办了乡村医生培训班,共40名乡医接受了培训;1994年广东省乡村医生函授培训中心在市卫生校设函授站,共74人参加了函授培训;1999年市卫生学校再次开设乡村医生培训班,共有35人接受了培训。2000年 五、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年,珠海市制定了《珠海市卫生系统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试行办法》,其中规定:对于选拔出来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岗位津贴和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经费,优选安排国内外考察、访问或进修学习,优先安排专项科研基金等。”1996-2000年,珠海市引进了一批高级人才,其中:拥有博士学历者8人,硕士学历者30人。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十分重视培养现有在职人员,1998年,市卫生局与暨大医学院合作,招收了15名优秀的临床医生攻读在职研究生,等他们获得学位后,市卫生局将给予报销1/3学费的优惠待遇。另外,广州中医药大学与珠海市中医院联合招收32人攻读在职人员研究生班。 第二节 医学科研 建市之初,珠海市在医学科研方面几乎是空白。1983年,受卫生部、省卫生厅委托,我市开展了“细胞染色体调查”、“放射性元素镍的调查”、“鼻咽癌高发区和低发区的对比调查”等研究工作,从那时起,珠海市的医学科研工作才开始迈开了第一步,但科研立项课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珠海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加之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引进,我市的医学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九五”期间,市卫生局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和各种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搞科研的积极性,省“五个一科技兴医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全市的医学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6-2000年,珠海市共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立项18项,获资助金额104.4万元;省卫生厅“五个一”重点专科1个,资助金额15万元。获珠海市科委批准的研究所3个,市卫生局重点实验室3个,市卫生局重点专科3个。获市厅级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珠海市科委17项,省中医药管理局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项,国家科委1项),实现了珠海卫生科技史上省部级以上成果奖零的突破。 1996年,根据卫生科技发展的需要,制定了《珠海市医药卫生科学研究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对项目执行良好,并对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出国进修、考察、技术职称晋升和加薪等。该文件的出台,一方面规范了我市卫生科技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更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卫生技术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八五”期间,我市获得市厅级以上立项的课题仅20项,“九五”期间增加到78项,其中省卫生厅“五个一”重点专科一项;“八五”期间,珠海市获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2项,“九五”期间增至20项。 为确保各级立项课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市卫生局规定,凡获市厅级以上立项的课题均由市卫生局根据需要给予必要的配套资金,据统计,1996-2000年,市卫生局共投入科研配套经费达156.7万元。此外,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从业务收入中提取1%作为科研经费。 在“九五”以前,珠海市的卫生事业的发展偏重规模的扩大,也引进不少人才,但并未形成整体优势,全市医疗技术水平及科研水平都不高。随着1995年全省卫生科技会议“科教兴医工程”的构思的提出,以及“五个一”工程的实施,为使珠海市的医疗技术水平及科研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卫生部门决定集中精力建设几个在人才、技术、设备都具有较强优势的重点专科(实验室),以此来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1998年市卫生局先后批准建立了3个重点专科和3个重点实验室,市科委也批准建立了3个重点专科(实验室)。经过5年的努力,重点专科(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收获:其中珠海市妇幼保健院遗传室科研水平令人欣慰,“九五”期间共承担市厅级以科研项目6项,与第一军医大学共同完成的“中国人α(β)-地中海贫血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抢救低体重新生儿成功率名列全省之首;珠海市中医院神经内分泌专科是省“五个一”重点专科,开展了对神经内分泌疾病中医病机、“证”及中药作用机理与其客观指标的分子水平研究,为探讨中医理论、药物疗效的客观评价与科学应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科在垂体危象、“甲亢”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与减退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葡萄糖昏迷的早期诊断及抢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开展了介入脑血管畸形栓塞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心室造影术、冠脉内支架术、双腔心脏永久性起博器安置术等,填补了我市的空白。 1996年经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珠海成立了市医学情报所,经过发展拥有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INE)、连续出版物目录数据库(SER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等10个数据库,基本满足了科技人员查新检索的需要,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八章  医药管理 第一节  机构 1979年建市时,医药还未作为一个独立行业而是隶属商业局进行经营运作。1980年成立珠海医药生产供应公司。1980年11月,市卫生局设医政科,有专职药政管理人员一人。1984年12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珠海市医药联合总公司,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1985年6月,市政府委任王根旺等八人为市政府药品监督员,负责本市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1987年3月,珠海市医药联合总公司变更名称为“珠海市医药总公司”。1990年7月21日,市编委发文同意市医药总公司使用“广东省珠海市医药管理局”印章,机构仍属全民企业性质,隶属市工业委管辖。1996年6月16日,广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置“珠海市医药管理局”,同年10月22日,珠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三定方案”,全局设置4个科室,行政定编18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正副科长6名。由此始,珠海市医药管理局正式成为市政府主管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的职能部门。1997年11月21日珠海市医药管理局正式挂牌。2000年11月1日,珠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市卫生局的药政科、市药检所的编制、人员及职能一并划归市医药管理局,并在市医药管理局增挂“珠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牌子。12月8日,市医药管理局举行增挂“珠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牌仪式,市卫生局药政科、市药检所正式归并到药品监督管理局。“两局”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全局内设质量科、生产流通科、科技教育科、药政科及办公室,药检所为其下属事业单位。 第二节 药政管理 1985年6月,市政府委任王根旺等8位同志为市政府药品监督员。7月1日,市府成立“药品管理法”领导小组,彭家柱任领导小组组长。7月15日,市卫生局与医药联合总公司、工商管理局及药检所等部门组织对市内医药公司、药品商店、市场药摊及医疗卫生等部门50多个单位进行药品质量检查,查出伪劣药品及过期淘汰药品191种,金额总值104074.90元。 1986年7月,为纪念《药品管理法》实施一周年,市药品监督员召开座谈会,并对全市的药品进行质量大检查,没收伪劣药品20个品种,数量1078斤,金额2372.24元。 1987年,珠海市要求晚期癌症病人凭《麻醉药品特殊使用卡》在指定的医疗单位开方取药和使用。 1988年,全市举办“药材真假鉴别学习班” 1989年,成立珠海市医药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开展全市医药市场的整顿清理工作,查出市内320家手续不完备经营药品的商户,按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1990年12月起,规定使用麻醉药品的医疗单位需经市卫生局批准,每季购用限量根据床位或门诊数量来定额,填妥“广东省麻醉药品供应册”送卫生局医政科审核后方准购买。麻醉药品设专人负责管理,专柜加锁保管、专用处方、专用帐簿、专册登记。 1992年5月,市编委同意卫生局设专职药品监督员3人,为专项事业编制。7月,在全市的“打假”活动中,卫生局共取缔无证经营个体工商户91间,没收销毁假药近2万瓶价值30多万元,没收和罚款13万多元。 1998年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的《从严整顿医疗、医药市场议案》。 1998年3月  市卫生局在下栅集中销毁了在1997年收缴的价值200余万元的伪劣药品。 1999年3月10日,珠海市卫生局首次举行行政处罚公开听证会。当事方为香洲区医药公司,其涉嫌贩假药价值180万元,而受到药品监督员的查处,作出没收非法所得及罚款2倍的行政处罚。5月7日,香洲区法院受理香洲区医药公司因销售假药不服市卫生局处罚的行政诉讼案。6月24日,香州区医药公司不服市卫生局对其销售假药案的处罚(没收"曲安缩松"850支;没收"曲安缩松"违法所得909350元;没收"健疗霜"违法所得351299元,并处2倍罚款两项合计3781947元。)而上诉到香州区人民法院,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维持原行政处罚的行政判决。因逾期未缴纳罚款,市卫生局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是我市第一宗卫生行政诉讼的强制执行案件。 2000年4月7日,市卫生局对“严德宗中医诊所” 生产、销售假药案举行公开听证会。同年12月18-20日,由方炎光副主任带队的市人大代表检查组对1998年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的《从严整顿医疗、医药市场议案》的办理情况进行了结案调查,调查组对办理情况基本满意。 第三节  医药工业和管理 珠海医药工业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 1982年珠海市第一家药品生产企业县水产综合加工厂转产乳白鱼肝油。1984年下半年因产品滞销而停止鱼肝油生产。 1985年1月26日,中外合资企业珠海市丽珠制药厂成立。同年生产药品西咪替丁胶囊、肌苷片、磺胺嘧啶片、盐酸乙胺丁醇片、土霉素片、干酵母片、地塞米松片、利福平胶囊、四环素片等15个品种。截止1997年底,丽珠开发出39个新产品,其中国家及省级“火炬”计划项目8个,国家“863”攻关项目2个。 1986年5月,经过一年筹建的珠海市凤山制药厂投产。该厂的主要品种包括:伤泰-活血止痛胶囊、罗红霉素胶囊、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皮炎平、新肤松等。 1989年,珠海经济特区生物化学制药厂成立。其主要产品有:凝血酶、健骨钙、克菌定、果糖。邓小平、江泽民等几代国家领导人视察过该厂。 珠海经济特区健心医药有限公司创建于1991年,是以生产中西成药、化学原料药、医药保健品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其产品主要有:预防和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的“双星明眼药水”、抗疲劳保健食品“东方饮”及抗老年性痴呆的保健品“龙凤回春口服液”等。 珠海联邦制药厂有限公司建立于1993年。其制剂厂和原料厂相继建成投产。1997年12月,制剂厂五大剂型(胶囊剂、片剂、干糖浆、粉针剂、水剂)一次性通过国家GMP认证。1998年原料厂三个车间通过国家GMP认证,并进入全面试产。 第四节  医疗器械产业和管理 珠海医疗器械工业起步相对较晚。 1986年,珠海经济特区幸福注射器制造厂成为全国首家生产一次性注射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该厂生产的1毫升、2毫升、2.5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五种规格的医用一次性注射器为国内首创。 1993年6月,珠海宝莱特电子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多参数监护仪、经颅多普勒诊断仪、中央监护仪和冠心病诊断仪等医疗电子设备。 同年8月,珠海市和佳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前列腺体外射频治疗仪、超声白内障乳化治疗仪、烧伤治疗仪、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等治疗仪器。 威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于1993年11月建立。该公司主要开发、生产妇科医械产品,包括:WE—9602周氏仿生扩宫仪、WE—9702 D型多功能红外光乳腺诊断仪、WE—9608多功能红外光治疗仪、WE—9306电脑妇科治疗仪、WE—9508线阵B超等。 2000年珠海市医药工业总产值达30亿元(市场不变价)。有药品生产企业33家,生产21个剂型共627个品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7家,生产19个门类共60多个品种100多个规格的产品。医械企业中12家药品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14家药品经营企业通过省GSP认证,6家医疗器械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第五节  药品检验 1979年11月,珠海市药品检验所成立,负责对市内经营和使用的药品进行检验监督,隶属珠海市卫生局管辖。是年,组织药检人员按国家药品标准对医疗单位用药进行药品质量检查,并针对性地抽检了大型输液、中草药、西药制剂等60批,合格35批,合格率58.4%。 1984年6月,市工商管理局协助市药检所工作,规定外来药贩经营中药材须经市药检所质检合格后方发给营业执照。8月起,实施国外进口的药品须经市药检所抽检,送口岸药检所检验合格后,海关货管部门方放行与销售。 1988年,为加强医院制剂的质量管理,市药检所举办“快速检验班”,培训、提高药剂人员的技术水平。 1989年,市药检所协同广州市药检所与海关召集珠海市28个进口药品的业务单位参加专门会议,宣传学习进出口药品管理的政策和有关规定。 1994年,该所率先在省内与省药检所实现计算机联网。 1997年,该所在全省地市药检所中最先安装《药检所检品管理系统》、《国家药品标准电子版》,实现所内电脑联网。 2000年 月,该所全部人员编制、资产和设备随市卫生局药政科职能划转市医药管理局统筹组建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检验机构名称不变,并隶属市医药管理局和后增挂的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管辖。
/
本文档为【珠海市志1979-2000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