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得失观

2019-03-27 8页 doc 24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得失观在人的一生中,得与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概念,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得与失不仅陪伴人的一生,而且由此给人们带来幸福与欢乐或是痛苦与伤悲。从这种意义上说,对于得与失的理解和抉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的命运。 人从母体获得了生命,赤条条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由此开始了数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历。生——这是人生最大的得到!而当临近暮年,每个人都要面对死神的召唤,终归会放弃一切身外之物撒手人寰。死——这是人生最大的失去!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和质量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机遇性,而这其中的因素莫不伴随着得与失的交替出现...
得失观
在人的一生中,得与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概念,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得与失不仅陪伴人的一生,而且由此给人们带来幸福与欢乐或是痛苦与伤悲。从这种意义上说,对于得与失的理解和抉择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的命运。 人从母体获得了生命,赤条条地来到了这个世界,由此开始了数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历。生——这是人生最大的得到!而当临近暮年,每个人都要面对死神的召唤,终归会放弃一切身外之物撒手人寰。死——这是人生最大的失去!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和质量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机遇性,而这其中的因素莫不伴随着得与失的交替出现而变化。 一次做爱之后,一枚成熟的卵子只能从数十亿精子中抉择一条,再经过十月怀胎孕育成为生命。由此可以看到,生命的得到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机遇性;同样,每个人死亡的出现也并非全都是颐寿天年无疾而终的。任何一次突然的变故,或突发的疾病、或意外的事故,都可以提前使人失去生命。得与失是矛盾发展中不变的法则,不管自己是否愿意,这种得失的交替变化与选择终将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得失变化常常发生在一闪念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会失去什么?见仁见智。人们的习惯用语里面有“得不偿失”这个词,这个词有三层意思:首先,得和失是相拌而生的,缺一不可,不存在有得无失或有失无得的状态;其次,得与失的程度面上看来并不相等,其程度的不同是因个人主观需要而不等;最后,从这个词通常所用的语境可以看出其实人们总是希望得能偿失。换句话说,人们无止尽的欲望总是希望自己得多失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其最终的结果,计较当中的得失,让自己陷在烦恼的情绪中。其实,得和失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事情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凡事都在得和失之间同时存在,在你认为得到的同时,其实在另外一方面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而在失去的同时,也可能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和失永远是并存的,这是一对永远也不可以分开的亲兄弟,关键是看自己如何掌握住机会,如何正确看待得和失这一辩证关系,让自己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比失去更多的好东西。 得与失只有一线之隔,人生最大的得意或失败,都无法由我们自己来左右。所以应该我们认清楚有所得必有所失。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怕的不是得,而是失。明确了得与失的这一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我 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这其中,心态的释然很重要。所以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得意在其中;而秦王统一六国,兼并天下,也能失意于其间。大约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增加,也不觉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苦,稍有所获,便十分快乐。如此说来,得意何尝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尝不是得意之由呢?这也就是古话所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附”的道理吧? 有一个阿拉伯的的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亏光了所有的钱、并且欠下了债。他卖掉房子、汽车,还清债务。此刻,他孤独一人,无儿无女,穷困潦倒,唯有一只心爱的猎狗和一本书与他相依为命,相依相随。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一座荒僻的村庄,找到一个避风的茅棚。他看到里面有一盏油灯,于是用身上仅存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油灯,拿出书来准备读书。但是一阵风忽然把灯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这位孤独的老人陷入了黑暗之中,对人生感到痛彻的绝望,他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边的猎狗给了他一丝慰籍,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沉沉睡去。第二天醒来,他忽然发现心爱的猎狗也被人杀死在门外。抚摸着这只相依为命的猎狗,他突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于是,他最后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一切。这时,他不由发现整个村庄都沉寂在一片可怕的寂静之中。他不由急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尸体,到处是尸体,一片狼藉。显然,这个村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个村庄一个活口也没留下来。看到这可怕的场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转,啊!我是这里唯一幸存的人,我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 此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我是这个世界里唯一的幸存者,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虽然我失去了心爱的猎狗,但是,我得到了生命,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老人怀着坚定的信念,迎着灿烂的太阳又出发了。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老人的可敬之处在于:他没有因为事业的挫折而消沉,没有因为风烛残年而懊恼,没有因为厄运的接踵而悲哀,在一系列的打击面前,在不断的失去面前,他感受了生命的价值,感受了自己失去后的获得,所以他的良好的心态使他可以充满信心的迎接初生的朝阳。 人生总是这样: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总有所得。有的人为了所得更多,绞尽脑汁,疲于奔命,即使暂时得到也惶惶不可终日,实际上起码失去了健康人 的心态;有的人并不贪婪,只是想实现一份基本的愿望,但是倘若让他为此牺牲一些,失去一些,便会瞻前顾后,如履薄冰,终难下定决心,其结果愿望也难实现。一个人若总是患得患失,心情能够好起来吗?能不感到身心疲惫吗? 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断地追求想得到的东西,但每次得到必定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也就是说,必定会因此失去一些什么东西。其实这个道理很浅显,只是有许多人当局者迷,作茧自缚罢了。《红楼梦》中有首《好了歌》唱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并不是看破红尘,客观事实也确是如此。在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人都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谁也不可能永久地拥有什么,凡得到的,终究要失去。既然终要失去,为何不能忍痛割爱为自己新的获得铺平道路呢?人生很短暂,珍惜今天和明天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绚丽与辉煌。 人是有需求、有理想、有追求的高级动物,在有生之年总是想实现更多的满足而不愿为此付出必要的代价,其实这只能是一厢情愿,是不可能的。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没有辛劳就没有硕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人生不是一个只进不出的无底容器,而是一个有得有失的代谢过程。有所得必有所失,一个人的岁数在增大,生命的定数就会减少;走向了成熟稳健,就会失去无忧无虑的童真;有了一个夫妻恩爱的家,就会失去单身时的无拘无束;埋头笔耕而有所著述,就会失去一般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一旦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明星,言行举止就会失去相对的自由。这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人们怕的不是得,而是失。明确了得与失的这一辩证关系之后,才会在得失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33岁时就成了美国第一个百万富翁,43岁时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独资企业——标准石油公司,每周收入高达100万美元。然而,他却是个只求得,不愿失的吝啬资本家。一次,他托运百万美元的货物,在途经伊利湖时,为避意外之灾,他投了保险,但货物托运顺利,并未发生意外,于是,他为所交的150美元保险费而懊悔不已,伤心得失魂落魄,病倒在床上。他的这种患得患失、锱铢计较的思想观念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使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到53岁时,他看起来像个木乃伊已经“死了”。医生为了挽救他的性命,为他做了心理咨询,告诉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失去一定的金钱,要么失去自己的生命。在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下,他对此终于有了深刻的醒悟。他开始为他人着想,热心捐助慈善和公益事业,先后捐出几笔巨款援助芝加哥大学、塔斯基黑人大学,并成立了一个庞大的国际性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全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和无知。洛克菲勒把钱捐给社会之后,感到了人生最大的满足,再也不为应该失去的金钱而烦恼了。他轻松快活地多活了45岁。 生活像一团火,能使人感到温暖,也能使人感到烦躁。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人生就会变得和谐快乐。 对于得失,态度要坦然。所谓坦然,就是生活所赐予你的,要好好珍惜,不属于你的,就不要自寻烦恼,此其一;其二,就是得失皆宜。得而可喜,喜而不狂,失而不忧,忧而不虑。这种态度,比那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态度要开朗,比那种得不喜,失不忧的淡然态度要积极,要有热情。因为患得患失是不理智的,得失不计是不现实的。该得则得,当舍则舍,才能坦然地面对得与失,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得失观才是比较客观而又乐观的。对于得失,认识要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失的。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嗜取者取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者失之。 对于得失,取舍要明智。必须权衡其价值、意义的大小,才能在取舍得失的过程中把握准确,明白该得到什么,不该得到什么;该失去什么,不该失去什么。比如,为了熊掌,可以失去鱼;为了所热爱的事业,可以失去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可以失去诱人的金钱;为了科学与真理,可以失去利禄乃至生命。但是,绝不能为了得到金钱而失去爱情,为了保全性命而失去气节,为了取得个人功名而失去人格,为了个人利益而失去集体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得与失之间并不是绝对相等的。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得到的少;在某一方面失去的多,可能在另一方面失去的少。比如,有的人在物质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但在精神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有的人则在精神上得到的少,失去的多,却在物质上得到的多,失去的少。由于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绝对相同的,各人在得失上也不可能绝对相同。人生在世不可能得到所有的东西,也不会失去所有的东西。有所得必有所失,有所失必有所得,只是多少的问题,大小的问题,正反的问题,时间的问题。 正确认识得失,得到了也可能失去,无论你得到了什么,都不妨时常这样提醒自己。这样,得到了的时候就会倍加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至于无所适从。不必为失去而难过,因为世间之物本来就是去住无常。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会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只要这样一想,你就会有一种释然顿悟的感觉。 有一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果园里,我看到葡萄在早上长得茂盛美好;到了中午,许多人来摘取,留下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第二位修行人说:“我坐在池边,看到莲花在清晨时分开得美丽;到了中午有一群人,跳进莲池里洗澡,不一会儿工夫,莲花即被蹂躏殆尽,我因此而得道。”第三位修行人说:“我在水边静坐,看到晨间溪里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到了中午,有人拿了网子,用了诱饵,这些鱼儿全都成了他们的网中物,我因此而得道。” 这个人听完三位修行人的话后,在回家的途中,路过海边,看见沙滩上堆了许多沙堡。没多久,一阵阵潮水涌上岸来,当潮水退走时,先前那些沙堡,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恍然大悟:事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尽多大的心机,花了多大的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事上的许多事物,不论费尽多大的心机,花了多大的力气,即使能够拥有,也都是暂时的。”这段文字很精彩!有舍就有得,舍就是失去,就是放弃;得就是退一步的超越。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失去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绿色,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青春岁月,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生活,需要享受得到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他让我们明白了得到是一种幸福,失去是另一种幸福。生命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体验得失的过程。“得”与“失”的情绪常常左右我们的感官,我们为“得”而快乐,为“失”而痛苦。只要心中有衡量,我们就永远走不出得与失的怪圈。 “得”一定比“失”好吗?“失”一定得痛苦吗?我们假如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一定会发现新的。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的是:人的心房住着两位客人,痛苦与快乐,你太快乐了,会吵醒沉睡着的痛苦,当你痛苦时,快乐会随时降临到你身上。我们往往在得到时快乐,失去时痛苦,如果我们的理性能够超越得与失的细节,我们就不会过多地陷入情感的旋涡中难以自拔。 我们总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自己习惯的角色。在演出时,不由得想对观众有个交代,把结果的作用无形夸大了。如果我们看淡这场演出,对它的期望值小了,只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我们会感到轻松的!我们的心灵在成长中都经历了许多的磨难,都获得了许多的感悟。当我们坚强自己的心灵,坦荡地面对失去时,失去也就真的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得到了。 我们的生命不会平坦,中途可能遇到大风、冰雹、也可能霞光满天,我们的情感要恰当地释放,宠辱不惊,这样可以避免情感的大幅度落差,对身心极有益处。因此,我们要学会享受。如果用“享受”的心态来对待厄运,总比用“承受”的心态要好得多。享受孤独,享受“失去”,该是多么宽广的胸怀啊!得与失是一种理性的分别,舍弃A,就可以得到A以外的所有,境界更加开阔深远。不去分别的心就是平常心,而拥有平常心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在生活中的得失是恒等的,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得不偿失并非自然法则,之所以有得不偿失,是因为人有各自活着的原则,符合原则的“得”于不符合原则的“失”在一起的时候,所得到的就是划算的,而不符合原则的得和符合原则的失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得不偿失。但是这只是取决于你的主观想法。事实上是,你失去了,并且你因为失去的同时你也得到了,也许是因为这些所得并不是你所需要的,或者只是因为客观条件的累计尚不足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时机到了,他便会显现。同时,得失两者是相互转化的矛盾体,得便是失,失便是得。因为得到本身就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得到其他同类东西的机会, 总而言之。“得”与“失”就是一刃的两面,你只能看到“得”的一面并不代表“失”的那一面不存在,你光看到“失”的一面,翻过刀把,“得”的那一面就展现在你的眼前,问题在于如何去看。刀是一样的,只有一边刃的刀是永远不能切东西的。得失永远并存,但我们如果能控制住欲望的无限性,能够在相对清晰的原则下取舍,也就不会对得失又什么过多的执念。人间很多事,看起来完了,其实没完;看起来没完,其实常常完了。用诗来说,前者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者是“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因此,智者和达者看人生,多能不斤斤于盛衰荣枯,他们是失马的塞翁,不以得为得,也不以失为失,因为在许多方面,得就是失,失就是得。 其实,得和失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事情都会有正反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凡事都在得和失之间同时存在,在你认为得到的同时,其实在另外一方面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而在失去的同时,也可能会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和失永远是并存的,这是一对永远也不可以分开的亲兄弟,关键是你如何掌握住机会,如何正确看待得和失这一辩证关系,让自己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比失去更多的好东西。 面对失去,应坦然视之。据史书记述:汉桓灵间,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头不顾,径然前行。名士郭泰见而奇之,随尾问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复能用,顾之何益?”孟敏在瓦甑破碎后那种“掉头不顾”的态度,值得我们仿效。那珍爱的东西、那美好的梦境,一旦失去了,就平静地让它失去!如果沉浸于对失去的惋惜中,悔恨中,痛苦中,那么,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失去前行的勇气和动能。面对失去,应自信自强。李白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复还来。”陆游曾题:“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遭遇失败,陷入困境时,我们应有李太白的自信;错失良机,前途茫然时,我们应有重新开创的决心。古往今来,许多有志之士遭遇失去、身处困境却努力自强,他们终于活出卓越的人生。值得我们警醒与效仿。 最后用我在博客开头的一首小诗来给这篇文章作个结尾吧: 楚河汉界响雷声,兵来将挡车马行,千古一局为博弈,莫以成败论英雄!纵横捭阖看世界,戏谑杂谈品人生,笑看世间多憾事,百丈红尘几人醒?
/
本文档为【得失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