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2018-01-12 50页 pdf 1MB 2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7608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9月a4课程标准语文.indd116-9-5下午5:250981-05-1普通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9月内部资料请勿外传1前言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9月a4课程标准语文.indd116-9-5下午5:250981-05-1普通高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稿)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9月内部资料请勿外传1前言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施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针,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成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教育改革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面对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现行普通高中课程还有某些亟待改进之处。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必须不断深化。对普通高中课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修订,正是推动课程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2012—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对国内外普通高中教育的专调研,深入分析总结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比较研究了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和主流趋势,重点研究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与性质、普通高中课程的任务、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以及实施课程的保障措施等问题,为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际,教育部作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部署,明确了普通高中2课程修订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厘清本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精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提出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的建议。第二,进一步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本次修订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同时,强化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课程结构上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提高选修课程所占的比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精选必修内容,以强化共同基础。同时,尽可能呈现不同类别和水平,为学生选择课程提供可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第三,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将具体教学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该标准不仅要在引导教师把握人才培养要求、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学业评价、指导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命题中发挥作用。第四,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高考改革对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与高校考试招生改革对接,相互促进。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必修、选修内容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考试招生的对应关系。基本思路是:必修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性考试;选修I指向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和高考;选修Ⅱ由学生自主选择,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可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体现。这样的结构安排,既坚持了普通高中教育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也较好地实现了教与考对接协调,方便教,方便学,方便考。第五,增强可操作性,力争“好用、管用”。本着为教学服务、为考试评价服务、为编写教材服务的原则,突出标准的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材编写的指导。每一个模块由“内容标准”“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组成,增加教学、评价案例,同时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细化评价目标,凸显标准对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性。为了确保修订任务的完成,教育部在重视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强对修订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具体组织修订工作,教育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积极配合支持。本次修订覆盖20个3学科(包括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课程标准研制),参与修订的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普通高中教师、教研员近260人。修订工作始终坚持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听取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意见和建议,并持续关注国际课程改革的进展。经过全体专家一年多辛勤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基本完成。在文本初稿形成后,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部分专家进行审读,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为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等级划分的科学性,教育部在浙江、甘肃、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选取近百所学校进行了核心素养的测试。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测试数据,专家们对文本又进行数次修改,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1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1(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4(一)学科核心素养/4(二)课程目标/5三、课程结构........................................................................7(一)设计依据/7(二)结构/8(三)学分与选课/8四、课程内容......................................................................10(一)学习任务群/10贯串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10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15目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选修Ⅰ课程学习任务群/18选修Ⅱ课程学习任务群/21(二)学习要求/24必修课程学习要求/24选修课程学习要求/26五、学业质量标准..............................................................27六、实施建议......................................................................31(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1教学建议/31评价建议/33(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35(三)教科书编写建议/37(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38附录.....................................................................................40高中语文素养水平描述/401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基本理念1.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祖国语文是学生和国民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增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2.推进语文课程更深层次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正在向素养立意的教育目标转变,既要获得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学科内外的隐性品质,要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语文学习活动之后,逐渐将多方面要素综合、内化,养成为一种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机制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世界上一切文化精华,积极参与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的传播和建设。3.响应时代的召唤,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也应是语言文字运用实践。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课程设计应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有效地推进语文运用的能力与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当代社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语文课程应当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也需要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4.遵循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3期待,注重学习内容的选择,变革学习方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已有基础、发展方向和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在跨文化、跨媒体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运用特长和个性。高中语文课程应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课程资源,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在社会进步新形势下的发展与提升,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4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运用方式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品位、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5造美的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上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学作品是人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二)课程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理解、探索、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2.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进行交流;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3.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64.发展形象思维。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5.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6.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7.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学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9.美的表达与创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10.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理解多样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作品的学习,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7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设计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课程。2.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了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口头和书面、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还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3.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避免陷入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这些任务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技能逐项训练的线性连接。4.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不同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学习要求;必修的任务群构成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选修的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8(二)结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8项学习任务群。必修课程7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选修Ⅰ课程8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文化论著研习”。选修Ⅱ课程8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必修课程选修Ⅰ课程选修Ⅱ课程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文学阅读与写作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跨文化专题研讨科学文化论著研习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三)学分与选课必修课程,开设2个学期,8学分;选修Ⅰ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6学分课程;选修Ⅱ课程,开设2个学期,设计9学分课程。必修课程,每一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选修Ⅰ课程,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选择修习;选修Ⅱ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大致如下:│三、课程结构│9学习任务群学分安排必修选修Ⅰ选修Ⅱ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11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3当代文化参与0.5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7文学阅读与写作2.58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19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10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1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112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1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14跨文化专题研讨215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总计80—6自由选择第1、2、3、4项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第1项任务群各个阶段都安排学分,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同时也渗透到其他任务群中。第2、3、4项在必修阶段安排学分,安排具体的学习任务;在选修Ⅰ和选修Ⅱ阶段不专门安排学分,学习任务穿插在其他任务群和课外学习活动中。10四、课程内容根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设计的15项学习任务群,构成了必修、选修Ⅰ、选修Ⅱ三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一)学习任务群贯串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的第1、2、3、4项任务群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但联系紧密。这四项任务群集中表述如下。学习任务群1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本任务群旨在使学生养成巩固和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增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思维能力。“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分为三段,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连续进行。1.学习目标与内容(1)通过在文本的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2)在解读文言文实词词义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中,树立语言文字发展的观念,并体会古今汉语的联系和贯通。│四、课程内容│11(3)通过对古今汉语多义词词义关系的梳理,总结和认识引申规律,自觉丰富词汇。(4)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有汉语特点的成语和典故,观察其特殊的表达作用,建构有关方面的知识。(5)在自主修改病句的过程中,分析、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虚词的作用,印证初中学过的语法规律。在文学作品中,观察句子语序的变化,体会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6)通过自己写作遣词造句的经验,建构初步的逻辑和修辞知识,增强表达的个性化。(7)在口语和书面语交流的过程中,对比口语语体和书面语用词的差别,探索汉语口语词汇与书面语词汇风格的差异。(8)不断关注汉语、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体会语言的民族特性,增强对汉语汉字热爱的感情。2.教学提示这项任务贯串整个高中阶段,既有课内活动,也应有课外任务。各阶段均安排1个学分,18学时。(1)积累、梳理要有系统、有步骤、有连续性地进行。积累既是丰富学生语汇的需要,也是为以后的梳理所做的铺垫。要有布置,有鼓励和督促,持之以恒。(2)本任务群的课时,在必修和选修Ⅰ阶段,建议穿插在其他任务群之后,或将时间均匀地分布在一个学期的几处。选修Ⅱ阶段,建议集中使用。如何分配课时,由教材编者设计或教师根据自己教学计划安排。(3)本任务群在必修和选修Ⅰ阶段,必须贯串每一个学习任务群,与每一个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要为“语言积累与探究”任务群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有些任务群也可以与本任务群共同完成。例如,在既有书面语读写,又有口语活动的任务群中,即可将语体风格的探讨加入其中。(4)在选修Ⅱ阶段,要通过专题阅读和讨论,通过自己的思考,较深入地探讨1—2个语言文字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以增强将语言现象提升为规律的思维能力。(5)积累、整合与探究,都要边积累,边。必修阶段主要写语言札记,随时记录点滴材料。选修Ⅰ阶段可试写短文,整合和解释有关现象。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12修Ⅱ阶段可撰写小论文,总结局部规律,或集体讨论后,形成成型的文章。(6)不论是积累、梳理还是探究,主要为了在加强语理的基础上,增强语感的质量。本任务群重在过程的典型性,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与系统,切忌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由教师生硬灌输一些语言学条文。(7)在任务完成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可通过专门文章的阅读,或在教材中设置简要的提示,提供少量必要的预备知识。学习任务群2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置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反思自己的读书习惯,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本任务群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1.学习目标与内容(1)专心致志读书,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初步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如:钩玄提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多角度、多层次,反复阅读;既能钻得进去,把书读“厚”,又能跳得出来,把握精要,把书读“薄”;等等。(2)把握长篇小说、人物传记、学术著作等不同类型整本书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全貌、丰富的内涵和精髓。(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把握其完整的艺术世界;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内在精神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品味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和感人场景,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全面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4)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读懂全书,勾画圈点,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重要观点和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在特定学术与社会场景中,考察发现本书的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研究感受本书的语言魅力和逻辑力量。(5)利用书中目录、序跋、注释等信息,学习检索作者、作品背景、相关评价、同类作品比较等资料,引发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读。(6)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丰富自己的精神│四、课程内容│13世界;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运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撰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重在建构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与方法。在选修Ⅰ和选修Ⅱ阶段不专门安排学分,作为学习方式,整合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价值。指定阅读的作品也可从教材的节选长篇作品中选择。每个教学班宜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阅读,以便于交流讨论。(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精读整本书。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读书应始终伴随着思考、研究、表达和交流。(3)整本书阅读,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约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提出专题目标,引导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与答疑。(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经验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产生的真知灼见。学习任务群3当代文化参与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意识。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1.学习目标与内容(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由学生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观察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展开交流研讨。(2)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各种方式,丰富学习语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14的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3)针对社会文化热点现象,开展专题研讨,在剖析中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课中安排0.5学分,9课时。必修课可由教师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或学校实际情况,在三类学习内容中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单设学分,可与其他目标任务组合,设计一些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1)以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为主,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注意调查访问与书面学习相结合,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分析研究与参与传播建设相结合。(2)自主创设各类社团,开展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如读书交流、习作分享、辩论演说、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3)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对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4)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展开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5)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热点,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深度剖析,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学习任务群4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思考、探索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特点和规律,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个阶段。在必修课中安排学分,在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1.学习目标与内容(1)了解常见媒介与语言辅助工具的特点。│四、课程内容│15(2)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更加有效地表达和交流。(3)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辨识媒体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4)跨媒介建设学习共同体,并将其作为支持语文学习的手段。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0.5学分,9课时,选修Ⅰ、选修Ⅱ中不安排学分,渗透在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过程之中。(1)自主选择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通过阅读资料、网络浏览或参观展览等途径,了解跨媒介的特点。(2)在自己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一个应用场景,在实践中了解其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成果。(3)通过实例分析,研讨各类媒介信息存储、呈现与传递的特点,分析合理选择、恰当运用不同类型的媒介对表现主题、传递信息、促进交往所产生的影响,总结形成结论。(4)结合表达与交流的学习,运用多种媒介,丰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必修课程学习任务群共有7项,包括第1、2、3、4项和第5、6、7项。前4项,上文已集中表述;后3项具体分述如下。学习任务群5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本任务群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1.学习目标与内容(1)学习多角度地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各类当代社会实用文本基本格式,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科技文化产品,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3)具体学习内容可分为三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16①社会交往类:主题明确的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招聘启事,面试;面向社会大众的演讲、陈述。②新闻传媒类,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常见言语形式,如:新闻、通讯、传记、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③知识性读物类:复杂的说明文、知识小品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建议在三类学习内容中至少选择两类学习。(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演讲等活动。(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3)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最精彩的2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并说明理由。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一种文体写作。(4)知识性读物类内容,自主选择一部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会科学通俗作品阅读研习。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本任务群学习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包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理解与评价,论述类文本的写作,围绕主题的讨论和辩论等。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水平。1.学习目标与内容(1)思辨性阅读①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论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表述,理解论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②阅读近期精彩的时事评论,学习论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时的角度、观点、方法与逻辑。(2)思辨性表达│四、课程内容│17①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②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有理有据,以理服人。③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5学分,27课时。课内阅读篇目中的古代作品约占1/2。写作3篇以上,专题讨论与辩论不少于3次。(1)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选择历史、社会、时事、学习生活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综合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与梳理论证方法,学习口头与书面阐述并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2)围绕社会生活中的话题,学习经典论说名篇的论说方法,开展专题讨论与辩论。理性、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地进行辩驳。学习任务群7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激活想象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学习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学习目标与内容(1)文学阅读①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的经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尝试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建构自己阅读的艺术世界。②“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③养成写读书提要、笔记的习惯。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④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尝试运用到文学阅读中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18⑤积累和梳理所学文言作品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文学写作①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②学习捕捉自己的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③尝试续写或改写一种文学作品。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5学分,45课时,大致可以安排诗歌8课时,小说21课时,散文8课时,戏剧8课时。课内阅读篇目中的古代作品约占1/2。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不含读书笔记和提要)。(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2)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3)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如问题设计、阅读策略、经验分享、成果交流活动等,相机进行指导点拨,组织并平等参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学作品,关心当代文学生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更多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或平台,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等级量表等自评互评的工具。选修Ⅰ课程学习任务群选修Ⅰ课程学习任务群共有8项,包括第1、2、3、4项和第8、9、10、11项。前4项,上文已集中表述;后4项具体分述如下。学习任务群8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本任务群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旨在培养阅读现当代作品的兴趣,大体了解与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1.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至少选读10│四、课程内容│19位现当代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方面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发展概貌。(2)关注当代文学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3)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每读一篇作品均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一两个角度撰写作品评论,表达自己的见解。(4)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裁,创作短篇作品。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1)作品可以选择单篇作品、长篇著作或节选,也可以选择作家作品专集。建议从体裁特征、题材内容、文学发展阶段等不同角度,组织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专题内容。(2)要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学生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如,朗诵不同流派或作家的诗歌、散文,体悟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阅读剧本,把握戏剧冲突,并选择片段尝试表演。(3)要有一定的课时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与写作的体会与感悟。重视学生研读后的交流和评价活动。如,为“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习读书报告会”做一份文案设计;在读书报告会上,推荐一部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并说明理由;制作一份“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研读情况”调查问卷;等等。学习任务群9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本任务群旨在通过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认识能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1.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作品,体会其精神内涵和语文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有关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每读一篇作品均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品,从一两个角度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1)重视诵读在培养语感、增进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联系以前学习的古代作品,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提高古代作品的阅读能力。(3)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可以合理运用精读、略读的方式,由点到面地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初步认识所读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4)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组织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审视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5)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任务群10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本任务群研习外国文学名著,旨在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进一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化品位。1.学习目标与内容(1)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认识所读作品的地位和价值。(2)撰写读书笔记,每读一篇作品均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撰写评论。(3)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1)引导学生沉浸到作品阅读中去,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思想内涵。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四、课程内容│21(2)调动学生关于世界历史、地理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知识,促进对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的理解。(3)组织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或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阅读,研讨交流。学习任务群11科学文化论著研习本任务群研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著作,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和把握科学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阅读理解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1.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阅读简明易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论文、著作(节选),领会不同领域科学文化论著的内容,拓展视野,感受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2)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式,学习科学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1)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有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论文和著作(节选)。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科学文化论著的表述方式,提高阅读科学文化论著的能力。(2)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凭借工具书、资料,了解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理清文本结构脉络、论证逻辑。通过撰写读书笔记,加深对论著的理解。(3)组织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成果,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选修Ⅱ课程学习任务群选修Ⅱ课程学习任务群共有8项,包括第1、2、3、4项和第12、13、14、15项。前4项,上文已集中表述;后4项具体分述如下。学习任务群12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本任务群在选修Ⅰ“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就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若干专题深入研讨,提高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培养批判精神与探究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21.学习目标与内容(1)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2)阅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尝试参与文学评论。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3)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探究的成果。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1)设立探究专题所涉及的作家不宜过多,角度可以多样。(2)教师可以依据学习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学习任务群13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选修Ⅰ“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基础上,选择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进行深入研讨。旨在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1.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阅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要义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2)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探究的成果。(3)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尝试阅读未加标点的文言文。阅读古代典籍,注意精选版本。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3—4个专题,每个专题9—12课时。(1)教师依据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学生兴趣、学习资源等,推荐相关专题,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也可自主设计,确定学习专题。(2)探究专题的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参阅阐释经典的作品应作为研读原著的辅助手段,可以将经典作品与参阅的研究论著结合起来学习。(3)设计多种专题研讨与交流活动。在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专题研习的基础上,可从研究的资料、过程、方法、收获等多个角度展示研究成果,并且│四、课程内容│23围绕学习中的若干问题,组织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并尝试把自己的探究发现用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习任务群14跨文化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是在选修Ⅰ“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外国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若干专题,思考丰富多元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增进文化理解力。1.学习目标与内容(1)研讨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外国文学、文化经典,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元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格局的理解。(2)选读一本外国文学理论名著,了解西方文学批评中某一流派的基本主张和文学解读方法,或者选读一本研究中西文学或文化比较的著作,尝试运用其中的观点研读以前读过的作品。(3)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跨文化专题研究。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设置4—6个专题,每个专题6—9课时。(1)可以根据“学习目标与内容”(1)(2)(3)分别设立专题,以内容(1)为主;也可以将内容(1)(2)(3)有机整合,设立专题。(2)激发学生兴趣,在阅读文学、文化经典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课题,开展跨文化专题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与交流,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3)积极拓展学习渠道,如利用社会实践参与跨文化的交流,利用网络参与文化课题讨论。向学生推荐跨文化研究的文章或专业杂志,促进学习活动的深化。学习任务群15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有这方面追求的学生阅读学术论著,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题途径、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如有条件,可以尝试写作小论文。1.学习目标与内容(1)根据阅读兴趣和积累、思维特点以及发展方向,选择适宜的学术著作深入研讨,撰写研讨笔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4(2)将研读学术著作过程中生成的关注点、问题点、质疑点等,梳理概括后形成专题,组织研讨。或围绕相关学术话题,组织研讨。(3)学习运用学术论文的形式,梳理提炼专著研读或专题研讨的成果,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相互交流。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2学分,36课时。建议学术著作选读为22课时;学术专题研讨为8课时;学术性小论文写作为6课时。(1)学术著作选读,应在“科学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的基础上,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以学生自主研读为主。选读的学术著作篇目,可由教师充分考虑各类学术著作的特质,参照本地、本校的图书、网络等资源向学生推荐;学生也可依据自身阅读兴趣、发展方向,自主选择。(2)学术专题研讨在著作研读的基础上进行,由参与这项学习的学生各自报告阅读心得,倾吐困惑,交流研讨;也可以围绕与所读学术著作相关或相近的话题组织研讨。学术专题研讨倡导平等对话、学术自由,坚持学术规范,说话有理有据,符合逻辑。(3)学术性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其写作的重点在表达研究成果,可参阅其他学术论著的基本格式和语言表达。理论推导、实验数据引用等应坚持学术规范,不作假,不抄袭,不强词夺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引用资料注明出处,文末注明参考书目。(二)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学习要求(1)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互联网,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四、课
/
本文档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