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2021-02-19 56页 ppt 181KB 196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共68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0学时,课堂练习18学时)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2学时)一、教学目标:1.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2.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二、重点难点:1.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基本性质。课程与课程论教学与教学论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共68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0学时,课堂练习18学时)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2学时)一、教学目标:1.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2.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二、重点难点:1.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基本性质。课程与课程论教学与教学论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历经: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思考与练习:1.解释:课程课程论教学教学论2.课程问题是_______和_______的问题;教学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从______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教育学》起,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阶段。4.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它表现在哪些方面?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一、教学目标:(2学时)1.识记:三百千千、四书、五经、语文、“红领巾”教学法2.理解:古代、近现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了解近、现代复杂多变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2.难点:有许多问题至今难有公认的结论。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基本特点: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后学“四书”、“五经”儒家经典;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三、百、千、千”、“五经、四书”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三大经验)识字教学: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文道”关系联系生活;激发兴趣阅读教学:熟读,精思,博览;评点法写作教学:注重基本功;多读多写多改;模仿入手先放后收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三大问题(p.23.)1.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科举考试2.教学内容——识字、读古文、作古文3.教学方法——记诵、模仿四大弊端: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第二节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单独设科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名为“中国文学”。1912年,第一个正式名称:“国文”。1920年,小学设“国语”,教白话文;中学设“国文”,教文言文。中国教育史上,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二、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讲解内容、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技巧、精读和泛读结合、指导自学第三节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一、语文学科的定名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二、“红领巾”教学法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三、“工具说”理论的确立四、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内部活跃、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思考与练习:(自行转换题型;各章均此。)1.解释:“三百千千”:语文:“红领巾”教学法:2.简述:1.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2.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3.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巨大变革,最突出的三件大事是____、____、____。4.论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的背景和意义,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教学目标:(6学时)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2.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3.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新课标中体现的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教育新思想。二、重点难点:1.重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2.难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一、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体文语言文化言语华语二、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有二)语文教育的四次转型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第二节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新课程理念二、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1.目标重建的表现:确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语文课程目标重建后的主要特点:确立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存在明确性和模糊性、重视连续性和阶段性。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第三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一、总目标共10项。前5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后5项侧重“知识与能力”二、阶段目标(学段)每一个目标都是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交叉点第四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项目标)思考与练习:1.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内涵。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3.语文课程目标是_____________。4.简述: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新课程理念内容;语文课程目标重建的表现及其重建后的特点。6.简述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作用。7.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领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分为哪几项表述?第四章语文课程(6学时)教学目标:1.识记: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材。2.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和教材建设情况。3.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使用。重点难点:1.重点: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语文教材的功能;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系统。2.难点:研究与新课标准相适应的实验教材。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要求自学理解:1.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有哪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2.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性质、作用。3.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第二节语文教材建设一、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德智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二、语文教材的发展1.古代:三百千、文选;2.近代:文选、语文基础知识;3.建国后:统编语文教材五套—综合型、分科型、“政治化”、综合型按文体组元、“政治语文”、统编与实验教材;4.改革开放:一纲多本;5.21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四种)第三节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从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确定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处理三类课文间关系、设计篇章处理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目标导向式比较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加深理解利用插图,增强效果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历史性教材注入新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思考与练习:1.解释: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材。2.简述:1.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2.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语文教科书的要素系统;3.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3.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基本形式是:______;最有代表性的是(1)_________(2)_______。4.我国20世纪30年代语文教材发展的明显趋势是:__________最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是:(1)_____(2)________。5.论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及意义。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6学时)1.识记: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板书、、素质教育。2..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掌握:教学设计的实践技能。重点难点:1.重点: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新的学习方式引起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变化;教案的主要内容。2.难点: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和设计中信息化技术。第一节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一、发挥师生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二、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校、社区、家庭语文课程资源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四、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规律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一、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①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②教学实际水平;③改革要求。2.教学目标设计要求: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②体现语文性质和特点;③适应社会需要。3.教学目标的表述:①行为主体是学生;②行为动词可测量、评价、理解;③行为目标陈述方式:结果性、体验性或表现性;④必要时附行为条件;⑤有具体的表现程度;⑥目标表述要素。二、安排教学内容(三个维度、五个领域)1.教学内容设计原则:①内容和形式统一原则;②发展智力原则;③五个领域全面训练,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原则;④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三、设计教学过程1.必须遵循两项基本原则: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2.理解:自主学习特征合作学习因素探究学习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3.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施加影响的表现。四、选择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组织形式及时间条件。多样性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优化组合2.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3.单元教学理解:单元教学及其主要特点、基本方式。五、创设教学情景现代课堂教学情景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等。六、设计板书或演示1.板书图示的功能、内容和形式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七、编制教学(常规教案)课题计划:1.课题(或课文、作文、单元)题目2.授课年级、班别3.教学目标4.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性质特点、重点难点、学情估计、拟采取的教学过程、方法、教具、教学时数)5.课时安排(各课时对上述目标和内容的分别安排)课时计划(分课时写)1.课型(依教学设计中各课时安排来确定)2.教学目标(上述课题目标中安排在本课时达到的部分;要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起来写)3.教学内容(本课时要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的内容;要明确本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4.教学步骤(具体的教学操作安排)5.板书设计(本课时教学内容部分的板书)6.教具使用(分别在各教学步骤中使用时说明)7.教学后记(下课后反思实施情况,将教学效果与目标做比较,分析得失原因,记下反思结果)八、组织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涵义2.评价的功能: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3.评价的要求:①考查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强调甄别和选拔;②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客观性和形成性评价)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④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⑤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⑥根据学段目标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4.评价的方式: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教学评价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思考与练习:1.解释: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板书;教案;素质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评价。2.简述:①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②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并举例说明;③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和方法;④新的学习方式引起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变化;⑤编制语文教案的主要内容;⑥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4.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有①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5.教学目标设计要求:①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_。6.安排教学内容的“三个维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领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是:教学规律和原则、目标和任务、______、______、______、组织形式及时间条件。8.教学评价的功能:_______、______、检验管理水平、_______、预测发展方向。9.论述:语文教案的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10.自选一篇初中课文,写出课题计划。第六章识字与写字教学(2学时)p.164.教学目标:1.识记:识字教学、对外汉字教育。2.了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历史和现状。3.理解:新时代的识字教育教学思想;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识字教学法。重点难点:新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改为“识字与写字教学”体现的新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第一节我国古代的识字与写字教学(前面已有讲述,自学)理解: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文道”关系第二节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理解:速成识字;分散识字教学和集中识字教学;注音识字教学和韵语识字教学;部件析形、字族文和解形识字;字理识字。第三节对外汉字教育理解:1.对外汉字教学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与联系;2.常见对外汉字教学法。第四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理解:1.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优势;2.汉字教学方法——科学化、艺术化、信息化。第五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理解:1.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小学阶段认字3000,会写2500,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初中阶段认字3500,会写3000,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2.识字与写字教学的任务:是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低年级是重点;要教给方法,形象直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有趣味,与说普通话结合。思考与练习:1.我国古代识字教学具体表现为(1)_______(2)_____(3)_____。2.小学阶段要求认字____,会写____,有较强的______能力;初中阶段认字____,会写____,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______。3.简述:新课程标准将汉字教育单列为一个教学领域,并且把常用的术语“识字教学”改为“识字与写字教学”,体现了什么新的教育思想。4.简述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识字教学法。第七章阅读教学教学目标:(10学时)1.识记: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阅读教学过程、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读议讲练法。2.理解: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3.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及阅读教学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阅读教学常规过程及最大失误与纠正。2.难点: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及网络阅读指导的新趋势。第一节阅读教学内容理解:1.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2.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三个指向)。3.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及其培养。4.阅读能力的内容。5.阅读方法及其训练。第二节阅读教学过程理解:1.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教学过程(5个)。2.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⑴引导过程: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作者、缘起、背景、影响、音像)—谈话。⑵研读过程:感知(生字词、通读、了解内容文体、评点质疑)—分析(结构、内容、技巧、语言、重点)—综合(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⑶运用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第三节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解:一、评点法和它的优劣以及适用范围。二、谈话法及其运用要求。1.讲究提问的艺术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4.正确处理集体提问和个别提问的关系三、讨论法及其运用要求明确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民主态度。四、导读法及其运用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认读、分析、综合——互相质疑解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教师讲评。五、练习法及其运用:设计练习(体现目标、知识和能力,本于教材又有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和迁移性)—指导练习—获取反馈—调节校正—检测评定。六、读议讲练法及其运用要求(综合运用各法)七、情境法及其运用要求:方式的科学化,内容的情境化;学生向文本学而非向教师学,学即练而非传授;教师的认识及能力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思考与练习:1.解释:阅读教学、朗读、默读、谈话法、讨论法。2.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____,____,____;重点是______3.阅读能力构成的要素有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略读训练应注意_____,______。5.重点分析包括____,____,____。6.简述教育史上有过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教学过程。7.简述我们主张的阅读教学常规过程。8.为什么说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9.阅读教学中的最大失误是什么?如何纠正?第八章写作教学(8学时)一、教学目标:识记:作文能力、作文命题、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了解: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的区别。理解: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体系、过程和方法。二、重点难点:重点: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体系、过程和方法。难点:作文创新。第一节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理解:一、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的区别。二、写作教学的内容和训练的任务。1.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现在训练;2.育人训练(教学全程)、积累训练(观察感受、广泛涉猎)、思维训练(想象与联想、思考生活、全面辩证)、语言训练(准确生动、简明得体)、技能训练(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方式、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文体训练(记叙、说明、议论)、速度训练(基础、思维、技巧)。第二节写作教学过程理解:写作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写作训练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训练目标,引发学生感受和表达的需要。二、教师指导,学生写作1.写前指导的内容和目标:审题、立意、取材、构思;激发兴趣,开拓思路,留下思考想象空间。2.写中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执笔难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初稿。三、教师批改,学生参与1.作文批改:批,属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写作态度方面问题,要有重点、有分析;改,属字、词、句、标点方面的问题,有增、删、换、调四法。2.作文批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3.写好作文批语:表扬的语言要有激励性,批评语言要有幽默性,评语句式要恰当。4.作文批改方式:师批改、生批改、师生共批改四、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讲评要有重点,要发挥多种功能,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节写作训练方式理解:一、单项作文训练:锻炼语言,开阔视野观察笔记—写出主观感受,有思想感情的内蕴。二、命题作文训练1.命题作文及其优缺点;2.命题的常用方法。三、材料作文训练1.材料作文及其训练价值。2.材料作文的分类:事实材料—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选好角度;观点材料—直接提出论点;寄寓性材料—由表及里分析提示出寓意。3.拟题训练(6种方式)。四、想象作文训练关联式(联想)、扩展式、延伸式、假想式、寓意式、科幻式五、话题作文训练1.话题作文及其与供材料作文的区别。2.话题作文训练要点。六、研究性作文训练1.研究性作文及其优缺点。2.研究性作文的训练要点。(5环节)七、自主作文训练自主作文及其训练方式思考与练习:1.作文的能力有: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2.作文和作文教学的性质是________。3.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有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4.简述作文教学的内容和训练的任务。5.论述作文教学过程四个阶段的内容。6.命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举例说明借助语文教材命题的常用方法。7.什么是话题作文?它与供料作文有何区别?8.作文评分标准之我见。第九章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2学时)教学目标:1.识记: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了解: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演变过程。3.理解: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及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重点难点:1.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说话教学的历史发展。2.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第一节口语交际教学理解:1.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教学变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2.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教学比较课程功能、课型结构、教学重点、教学评价3.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方法要求:交际的态度、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力、口语应对能力。方法: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故事见闻、演讲、即席发言、讨论辩论、创设生活场景。第二节综合性学习理解:1.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整体性:知识与能力整体发展,沟通其他课程,与实践结合;自主性:自定目标,合作策划,协调实施,注重探索过程;开放性:跨领域学习。2.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四个层次(四个学段,注意第四学段的目标)3.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4.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相信学生能力、计划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思考与练习:1.论口语交际与听话说话的区别。2.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3.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特点。4.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特点和基本方式是什么?5.论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6学时)教学目标:1.识记: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动机、注意规律、语感、教师职业道德、语文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2.了解: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关系。3.理解:现代的学生观和教师观。二、重点难点:1.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2.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第一节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理解:一、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1.动机教育—外力冲击、个人需要、社会需要2.兴趣培养—理趣、情趣、乐趣3.感情引导—情绪、情感、情操4.意志训练—决心、信心、恒心—注意力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1.语感—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2.记忆—有意、无意;机械、意义3.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思维4.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5.右脑开发—观察、想象第二节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一、先进教育观念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业务求精2.形象自塑—道德、学识、美感及其欣赏3.教师教态—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随意型、冲动(波动)型二、教师专业能力1.教学能力—设计、实施、评价、研究、组织和管理2.综合性能力—教学语言、教学应变、现代教育技术三、语文教学研究1.研究的意义特点—教促进研,研提高教;广义、狭义2.语文教学研究内容—教材、教法、教育理论思考与练习:1.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二者关系是____,____。2.简述动机教育的主要方法。3.简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根本条件及其体现的教育原理。4.简述通过教材和教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条件。5.什么叫语感?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6.智力的核心是____,而它的核心又是____。7.文学作品教学要发展学生__思维;问题讨论要发展学生__思维;所有教学环节要发展学生__思维。8.简述中学生对语文教师的要求。9.简述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性能力和教学研究内容。
/
本文档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