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

2019-01-24 20页 doc 1MB 11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不系舟红枫

从教近30年,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

举报
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东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 (1)了解目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的进展,以及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了解项目开发背景,分析系统实现的核心知识,研究其设计及实现技术。 (2)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DF无线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熟悉Proteus 7.1与第三方集成开发环境(Keil C)的联合仿真,熟练应用Visu...
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
东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毕业设计(论文)目: 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的基本内容: (1)了解目前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的进展,以及串行通信的相关知识;了解项目开发背景,分析系统实现的核心知识,研究其设计及实现技术。 (2)设计基于单片机控制DF无线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熟悉Proteus 7.1与第三方集成开发环境(Keil C)的联合仿真,熟练应用Visual basic 6.0编写PC机串口调试工具,熟练掌握AT89S52单片机的实际应用。对被传输的字符进行自定义编码,利用单片机之间的串口进行数据传输,研究信号进行编码后通过串口的传输方法,并用Visual basic设计人机互动界面,输出和显示字符串。 毕业设计(论文)专题部分: 题目:                                  设计或论文专题的基本内容: 学生接受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日期              第2周 指导教师签字: 2010年3月13日 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 摘 要 单片机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体积小、功能强、功耗低等优点在电子技术等相关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一般的通信系统中,传输数据采用的是有线方式,成本高、维护不方便,且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布线困难甚至无法布线。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可通过无线的方式实现,从而克服了上述的缺点。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DF射频芯片的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系统,通过AT89S52单片机控制射频芯片DF(无线收发模块内部集成ASK调制/解调,包括通信协议及纠错处理功能),实现了两个射频芯片之间在异步传输模式下进行数据的发射和接收,同时接收方通过AT89S52单片机的串口将收到的数据经RS232接口电平转换后传给主机,主机调用Visual Basic 编写的串口调试窗口把收到的字符串以字符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 在系统的上位机部分,利用Visual Basic 6.0的MSComm控件作为开发工具,设计了一组人机交换界面,此调试界面不仅可以将从单片机传送来的信号数据送入计算机,按十六进制或两格十进制数据进行实时显示,而且能够收到的十进制数据储存为文本形式,以备之后再次的调用分析。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对系统的反复测试并分析其结果,确定了此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正常工作时的最远距离。经软硬件调试,该系统在PC与外设的数据交换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无线通信,AT89S52, DF无线模块,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目 录 I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II摘 要 1第1章 绪 论 1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21.2 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特征 31.3 课题背景及主要工作 5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52.1 通信相关知识介绍 62.2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62.2.1 并行通信。 72.2.2 串行通信。 7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82.4 DF无线传输模块介绍 102.5 AT89S52单片机的简单介绍 102.5.1 内部结构 112.5.2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功能描述 132.6 串口通信控件 142.6.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方式 152.6.2 MSComm控件的常用属性 152.5 本章小结 16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163.1 单片机串口结构以及串口设置 163.1.1 单片机的串口结构 173.1.2 串行通信过程 17(1) 串行口简介 17(2) 串行口的控制 203.1.3 单片机与PC机电平转换接口简介 213.2 系统整体设计 223.2.1 主机设计 233.2.2 从机设计 243.3 系统软件设计 263.4 本章小结 27第4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274.1 系统整体调试结果显示 274.1.1 建立基于对话框的程序工程 284.1.2 MSComm控件的事件及串行通信控件的使用 284.2 程序运行实测 304.3 本章小结 31第5章 总结及展望 315.1 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35.2 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335.3 工作展望 34参考文献 36致 谢 第1章 绪 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无线通信系统(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也称为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由发送设备、接收设备、无线信道三部分组成,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被称移动通信,该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起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向公用移动网过度,接续方式为人工,网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和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和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开发了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上,早在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 目前,正处在第五阶段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时代。这一时代的特点是通信频带进一步加宽,数据业务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全面走向移动多媒体通信。当今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大技术的发展中:一是举世瞩目的3G技术,二是3.5G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的推广应用,三是WLAN的选用,四是宽带无线技术新宠WIMAX,五是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2]。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无线移动通信的总体走势是接入多元、网络一体和综合布局。 1.2 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特征 低成本、低功耗和对等通信,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三大重要特征和优势[3]。首先,低成本是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客观要求,因为各种通信终端的产销量都很大,要提供终端间的直通能力,没有足够低的成本是很难推广的。 其次,低功耗是相对其他无线通信技术而言的一个特点,这与其通信距离短这个先天特点密切相关,由于传播距离近,遇到障碍物的几率也小,发射功率普遍都很低,通常在1毫瓦量级。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范围很广,在一般意义上,只要通信收发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并且传输距离限制在较短的范围内,通常是几十米内,就可以称为短距离无线通信。 目前几种主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高速WPAN技术;UWB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包括MB-OFDM、DS-UWB;WirelessUSB是一个全新无线传输标准,可提供简单、可靠的低成本无线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无线功能。因此低速WPAN技术和IEEE802.154\Zigbee,Zigbee是一种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的出发点是希望发展一种拓展性强、易建的低成本无线网络,强调低耗电、 双向传输和感应功能等特色。ZigbeePHY和MAC层由IEEE802.15.4标准定义。IEEE802.15.4a是作为IEEE802.15.4的一个补充,其物理层的标准可能采用低速UWB技术。蓝牙底层PHY层和MAC层协议的标准版本为IEEE802.15.1,大多数标准的制订工作还由蓝牙开发小组SIG负责[4]。RFID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性来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多项技术的综合发展,包括芯片技术、天线技术、无线技术、电磁传播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等。一套典型的RFID系统有电子标签、读写器和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电子标签与读写器配合完成对被识别对象的信息采集功能;信息处理系统则根据需求承担相应的信息控制和处理工作。 高速WPAN,目前主要应用于连接下一代便携式消费和通信设备。它支持各种高速率的多媒体应用、高质量声像配送、多兆字节音乐和图像文档传送等。 低速WPAN,主要用于家庭、工厂与仓库的自动控制,安全监视、保健监视、环境监视,军事行动、消防队员操作指挥,货单自动更新、库存实时跟踪以及游戏和互动玩具等方面的低俗应用。 1.3 课题背景及主要工作 目前,市场上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无线局域网Wi-Fi、蓝牙和一些专用标准 (如Adhoc网等) 的产品。一些大公司为开拓市场和应用领域,也在积极研究和制定一些新的无线组网通信技术标准,如无线USB、超宽带通信UWB和WiMAX等。无线数据传输广泛运用在车辆监控、遥控、遥测、小型无线网络、无线抄表、门禁系统、小区传呼、工业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标签、身份识别、非接触RF智能卡、小型无线数据终端、安全防火系统、无线遥控系统、生物信号采集、水文气象监控、机器人控制、无线232数据通信、无线485/422数据通信、数字音频、数字图像传输等领域中。 本文将重点研究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调研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基础上,本文完成了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并通过串口通信的方式把数据发送到PC机上,再调用串口调试工具将数据显示出来。自己动手焊了本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主机电路板和从机电路板;并编写了主机发送程序,从机接收程序,上位机显示程序。为实现此系统功能,对硬件设备进行如下选型,采用AT89S52单片机作为DF无线收发模块的编解码控制芯片,主机和从机分别焊接一个串口,单片机和串口之间通过RS232芯片进行电压转换。 (2) 硬件电路焊接完成后,开始设计系统软件,在Keil C开发环境下,用C语言编写单片机的内核程序;涉及到系统的上位机程序,在Visual Basic 6.0环境下调用MSComm串口通信控件,编写一个串口调试工具,用此软件将收到的下位机字符串以文本的形式显示出来。 (3) 在proteus 7.0上进行系统功能仿真,以保证所用程序正确、有效地执行,仿真完成后进行系统的实物调试。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功能后,对该系统进行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主要是对其有效传输距离的测量,以及误码率的测试。 (4) 最后,针对系统调试时反应出来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优化方法,使其在操作上更简单,功能上更加复杂,对系统的软件也相应的作了升级处理,使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实验模拟的基础上。例如运用此系统控制PC机的自动开机与关机,控制外设与PC机的数据传输以及PC机与外设的自动连接,本系统稍加改进就可以实现遥控器的功能,用于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控制,高级玩具的智能控制等。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本章首先介绍了无线数据通信方面涉及的基本概念、通信方式、通信系统组成结构;接着详细介绍本系统所用到的DF无线数据收发模块;详细描述了整个系统的控制芯片AT89S52,以及上位机显示窗口核心控件MSComm串口控件。 2.1 通信相关知识介绍 通信系统​​的作用是将信息从信源发送到一个或多个目的地。通信系统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 (1) 根据通信业务的种类不同,通信系统可以分为电话、电报、传真通信系统, 广播电视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等。 (2) 根据信道中传输的信号是否经过调试,可将通信系统分为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传输系统。 (3) 按传输媒介,通信系统可分为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两大类。所谓有线通信使用导线 (如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波导等)作为传输媒质完成通信的,如室内电话、有线电视、海底电缆通信等。所谓无线通信是依靠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达到传递消息的目的,如短波电离层传播、微波视距传播、卫星中继等。 在无线模拟通信系统中,信道可以是自由空间;在有线信道中,可以是明线、电缆和光纤。在自由空间中,波长与频率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 c为光速, 和λ分别为无线电波的频率和波长,因此,无线电波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频率相对较低的电磁波。 对频率或波长进行分段,分别称为频段或波段。 不同频段信号的产生、放大和接收的方法不同, 传播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 因而它们的分析方法和应用范围也不同。无线电波只是一种波长比较长的电磁波, 占据的频率范围很广。 电磁波从发射机天线辐射后,不仅电波的能量会扩散,接收机只能收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且在传播过程中,电波的能量会被地面、建筑物或高空的电离层吸收或反射;或在大气层中产生折射或散射,从而造成强度的衰减。根据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所发生的现象 , 电波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绕射(地波),反射和折射(天波),直射(空间波)。决定传播方式的关键因素是无线电信号的频率。 沿大地与空气的分界面传播的电波叫地表面波,简称地波。绕射传播。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逐渐被大地吸收,很快减弱(波长越短,减弱越快),因而传播距离不远。但地波不受气候影响,可靠性高。超长波、长波、中波无线电信号,都是利用地波传播的。短波近距离通信也利用地波传播。天波是利用天空的电离层折射和反射而传播的电波,也叫天空波。电离层只对短波波段的电磁波产生反射作用,因此天波传播主要用于短波远距离通信。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传播距离远,同时产生中间静区地带,二是传播不稳定,随昼夜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5]。因此,短波通信要经党更换波段,以保证质量。 空间波又称为直射波,是由发射点从空间直线传播到接收点的无线电波。直射波传播距离一般限于视距范围。在传播过程中,它的强度衰减较慢,超短波和微波通信就是利用直射波传播的。在地面进行直射波通信,其接收点的场强由两路组成:一路由发射天线直达接收天线,另一路由地面反射后到达接收天线,如果天线高度和方向架设不当,容易造成相互干扰(例如电视的重影)。限制直射波通信距离的因素主要是地球表面弧度和山地、楼房等障碍物,因此超短波和微波天线要求尽量高架。 2.2 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 计算机与外界通信的基本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并行通信方式和串行通信方式。 2.2.1 并行通信。 在计算机和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通常是靠电缆或者信道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实现的。如果一组数据位在多条线上同时被传送,这种传输被称为并行传输。并行传送的数据宽度可以是1位(128位,甚至更宽,但是有多少数据位就需要多少根数据线,因此传送成本高。在集成电路芯片的内部,同一插件板上各部件之间,同一机箱内各插件板之间的数据传送都是并行的,如图2.1所示。 1 1 0 0 1 1 0 1 图2.1 并行通信 并行数据传送的特点是:各数据位同时传送,传送速度快、效率高。多用在实时、快速的场合。并行数据传送只适合用于近距离的通信,通常小于30m。 2.2.2 串行通信。 串行通信是指通信的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数据信息的传输是在单根数据线上,以每次一个二进制的0、1为最小单位进行传输。串行数据传送的特点是:数据传输位按位顺序进行,最少只需要一根传输线即可完成,节约传输线。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还有较为显著的优点,传输距离长,可以从几米到几千米。在长距离内串行数据传送速率会比并行数据传送快,串行通信的通信时钟频率容易提高,串行通信有较强地抗干扰能力,其信号的互相干扰完全可以忽略。如图2.2所示。 11001010 图2.2 串行通信 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 异步传输方式的特点就是通信的双方以一个字符(包括特定的附加位)作为数据传输单位,并且发送方传送字符的间隔是不定的,在传输一个字符的时候总是以起始位开始,以停止位结束。异步传输方式的通信格式如图2.3所示。 图2.3 异步传输 从图2.3可以看出,一个字符单位除了表示该字符所传递的信息的数据位(位长度5-8位可自行定义)外,还有若干个附加位,图中的起始位(一位,恒为0),奇偶校验位(可选择有无),停止位(长度可以是1-2位,可选,值恒为1)。这样,传送一个字符必须以起始位为开始,以停止位为结束,整串比特流称之为数据帧。 (2) 同步传输方式中,比特块以稳定的比特流形式传输,数据被封装成更大的传输单位,称为数据帧。每个帧中含有多个字符代码,而且字符代码与字符代码之间没有空隙以及起始位和停止位。和异步传输相比,数据传输单位的加长容易引起时钟漂移。为了保证接收端能够正确区分数据流中的每个数据位,收发双方必须通过某种方法建立起同步时钟。 2.4 DF无线传输模块介绍 DF数据发射模块的工作频率为315MHz,采用声表谐振器SAW稳频,频率稳定性极高,当环境温度在-25℃~+85℃之间变化时,频率飘移仅为3ppm/℃。特别适合多发一收无线遥控及数据传输系统。一般的LC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及一致性较差,即使采用高品质微调电容,温差变化及振动也很难保证已调好的频点不会发生偏移。 DF发射模块未设置编码集成电路,而增加了一只数据调制三极管Q1,这种结构使得它可以方便地和其他固定编码电路、滚动码电路及单片机接口,而不必考虑编码的工作电压和输出幅度信号值的大小。DF数据模块具有较宽的工作电压3~12V,当电压变化时发射频率基本不变,和发射模块配套的接收模块无需任何调整就能稳定地接收。DF数据模块采用ASK方式调试,以降低功耗,当数据信号停止时发射电流降为零,数据信号与DF发射模块输入端可以用电阻或者直接连接而不能用电容耦合,否则DF发射模块将不能正常工作。数据电平应接近DF数据模块的实际工作电压,以获得较高的调制效果。DF发射模块最好垂直安装在主板的边缘应离开周围器件5mm以上,以免分布参数影响。DF模块的传输距离与调制信号频率及幅度,发射电压及电池容量,发射天线,接收机的灵敏度,收发环境有关。图2.4为DF发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2.4 DF发射模块电路原理图 DF超外差接收模块的工作电压为5V,它为超再生接收电路,接收灵敏度为—105dbm,接收天线最好为25(30cm的导线,最好能竖立起来。接收模块本身不带解码集成电路,因此接收电路仅是一种组件,只有应用在具体电路中进行二次开发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它可以和各种解码电路或者单片机配合,DF模块自身辐射极小,加上电路模块背面网状接地铜箔的屏蔽作用,可以减少自身振荡的泄露和外界干扰信号的侵入。图2.5为超外差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2.5 超外差接收模块电路原理图 2.5 AT89S52单片机的简单介绍 2.5.1 内部结构 AT89系列单片机是以Intel公司的MCS-51单片机为核心的部件结构,它与8051其他型号的单片机是兼容的。单片机是把微型计算机的主要部分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单芯片微型计算机。它的结构和指令都是按照工业要求设计的,也称为微控制器。AT89系列单片机的精简结构如2.6所示。 频率基准源 计数器T0/T1 控制 并行I/O口 串行输入/输出 图2.6 AT89单片机简单结构方框图 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微控制器,具有8K在系统可编程Flash存储器。使用Atmel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也适合于常规编程。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位CPU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AT89S52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256字节RAM,32位I/O口线,看门狗定时器,2个数据指针,三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另外,AT89S52可降至0Hz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掉电保护方式下,RAM内容被保存,振荡器被冻结,单片机一切工作停止,直到下一个中断或硬件复位为止。AT89S52型号单片机几乎涵盖了所有结构功能,它的主要功能特点是: (1) 8位字长CPU,指令、引脚、与MCS—51全兼容。 (2) 8KB系统内可编程Flash存储器。 (3) 1000次擦写周期。 (4) 4个I/O口共32线。 (5) 4.0V~5.0V的工作电源电压。 (6) 振荡器和时钟电路,全静态操作,0~33MHz。 (7) 3级程序存储器锁存。 (8) 256×8B片内RAM。 (9) 3个可编程定时器:T0、T1和T2。 (10) 8个中断源。 (11) 全双工串行口通道。 (12) 低功耗休闲和降压模式。 (13) ISP端口,即在线编程。 (14) 定时监视器,又称看门狗。 (15) 双数据指针。 (16) 电源下降标志。 2.5.2 AT89S52单片机的引脚功能描述 AT89S52单片机是MSC-51系列产品的升级版,由世界著名半导体公司ATMEL在购买MSC-51设计结构后,利用自身优势技术对旧技术进行改进和扩展,同时使用新的半导体生产工艺,最终得到成型产品。图2.7是该单片机引脚排列封装图,使用双列直插DIP-40的封装。 图2.7 AT89S52单片机引脚图 在单片机的40条引脚中有2条专用于主电源的引脚,2条外接晶振的引脚,4条控制或与其他电源复用的引脚,32条I/O引脚。部分引脚功能是: (1)主电源引脚VSS和VCC Vss或GND:接地脚。 VCC:电源供电,正常为+5V电压。 (2)外接晶振引脚XTAL1和XTAL2 当外接晶体振荡器时,XTAL1和XTAL2分别接在外接晶体振荡器的两端。片内振荡器由一个单级反相器组成,XTAL1为反相器的输入,XTAL2为输出。当采用外部振荡器提供的时钟信号时,XTAL1端作为输入,而XTAL2脚悬浮。 (3)控制引脚RST、ALE/PROGPSEN、EA/Vpp RST:当振荡器正常工作时,在此引脚上出现两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是单片机复位。而在定时监视器定时输出后,引脚置成高电平并持续96个振荡周期。在VCC掉电期间,此引脚还外接外加的备用电源,以保持内部的RAM的数据。当VCC下降到低于规定的水平,该引脚在规定的电压范围内,向内部RAM提供备用电源。 ALE:地址锁存使能端。 PSEN:程序存储器读选通信号,低电平有效。在外接扩展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时,它们的地址是可以重合的,AT89系列单片机就是通过相应的控制信号来区别P2口和P0口送出的到底是程序存储器的地址还是数据存储器的地址。在访问外部存储器读取指令或者常数时,每个机器周期产生两个有效信号,即输出两个PSEN有效信号,此时地址总线上送出的就是程序存储器的地址。而如果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不产生两个PSEN信号。同时,在单片机执行访问内部程序存储器时也不产生两个这样的信号。 EA/Vpp:EA 是访问内部或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选择信号。当EA保持高电平时,访问内部程序存储器。而这时如果还有外部扩展程序存储器时,CPU在执行完成内部存储的程序后自动跳转到执行外部存储的程序。而当EA保持低电平时,不管内部有无存储器都只从起始地址开始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VPP为Flash编程电压,就是编程者在对片内的Flash编程时,此引脚施加Flash编程允许的电压,此电压一般为12V。 (4)输入输出引脚 P0.0(P0.7:P0口是一个8位漏极并行准双向I/O口。在访问外部扩展存储器时,它被定义的是低8位的地址/数据线,地址和数据总线分时复用,此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置“1”激活上拉电阻成高阻抗输入口。在编程者对片内Flash编程时,P0接收指令字节,在验证程序时则输出指令字节,而验证期间也要外接上拉电阻。 P1.0(P1.7:P1口自己内部已有上拉电阻,也是8位准双向I/O口。在进行Flash编程和验证时,它接收低8位地址。 P2.0(P2.7:P2口内部也有上拉电阻,是一个8位准双向I/O口。在访问外部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时送出高8位地址。用MOVX@DPTR类指令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P2口为高8位地址;但用MOV@R0和MOV@R1类指令访问外部数据存储器时,P2口上的内容是SFR P2的内容。 2.6 串口通信控件 串口通信控件(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MSComm)是Microsoft公司提供的简化Windows下串行通信编程的ActiveX控件[6],为应用程序提供了通过串行接口收发数据的简便方法。MSComm控件通过串行端口传输和接收数据,为应用程序提供串行通信功能,而且在串口编程时相对比较方便,在VC++ 6.0、VB、Delphi等语言中都可以使用。MSComm控件通过串口端口传输和接收数据,为应用程序提供串行通信功能。它提供下列两种处理通信的方式。 2.6.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方式 (1) 事件驱动方式 事件驱动通信是处理串行端口交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事件发生时程序得到通知,例如,在串口接收缓冲区中有一个字符到达或一个变化发生时,程序都可以利用MSComm控件的OnComm事件捕获并处理这些通信事件,OnComm事件还可以检查和处理通信错误。在程序设计中,可以在OnComm事件处理函数中加入自己的处理代码,一旦事件发生即可自动执行该程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程序响应及时,可靠性高。 (2) 查询方式 在程序的每个关键功能完成后,可以通过检查CommEvent属性的值来查询事件和错误。如果应用程序较小,并且是自保持的,这种方法可能是更可取。例如,如果只写一个简单的电话拨号程序,则没有必要对每接收一个字符都产生事件,因为惟一等待接收的字符是调制解调器的“OK”响应。查询方式的编程可用计时器或D0…Loop程序实现[7]。 在软件中使用的每个MSComm控件都与一个串口对应。如果在应用程序中需要访问多个串口,必须使用多个MSComm控件。可以在Windows 控制面板中修改串口地址的中断地址。 下面一段程序是一个使用数据查询方式接收数据的例子。 Private Sub test( ) Dim Instring As String MSComm1.CommPort=1 MSComm1.Settings=”2400,N,8,1” MSComm1.InputLen=0 MSComm1.PortOpen=True MSComm1.Output=”AT”+Chr$(13) Do DoEvents Loop Until MSComm1.InBufferCount>=2 Instring=MSComm1.Input MSComm1.PortOpen=False End Sub 2.6.2 MSComm控件的常用属性 (1) CommPort 属性 语法表达式:MSComm.CommPort[=Value],设置或返回通信端口号,必须在打开端口之前设置CommPort属性。 (2) Inpot 属性 语法表达式MSComm1.Input,返回并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 (3) Inputmode 属性 语法表达式:MSComm1.InputMode[=Value],设置或返回接收数据的数据类型。 (4) OutPut 属性 语法:MSComm1.OutPut[=Value],向传输缓冲区写数据流。 (5) Settings 属性 语法表达式:MSComm1.Settings[=Value],设置并返回通信参数。 (6) PortOpen 属性 语法表达式:MSComm1.PortOpen[=Value],设置或返回通信端口的状态。 2.5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对通信系统的相关概念做了简单的叙述,接着对系统传输的码型及相关编码方式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同步传输方式和异步传输方式的概念及各自优缺点。然后对DF收发模块的工作原理以图形界面的方式解释出来,另外介绍了单片机,阐明了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概念和优点。最后对上位机 Visual Basic 6.0 中最重要的MSComm控件的相关属性给出相关的解释。 第3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单片机开发部分是整个系统开发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任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准确定义要完成的系统目标,编写开发程序并将其写入单片机中,从而使单片机的运行符合开发人员的要求。 3.1 单片机串口结构以及串口设置 3.1.1 单片机的串口结构 AT89系列单片机本身都具有一个全双工的UART异步串口接口,可以用于串行异步通信进行数据的接受和发送,还可以作为同步移位寄存器使用。这个接口电路不是单独的芯片,而是集成在单片机内部作为单片机一个组成部分的接口电路,它也可以用于网络通信。 AT89单片机的串口主要由发送缓冲器、发送控制器、输出控制门、接收控制器、输入移位寄存器、接收数据缓存器等组成[8]。两个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SBUF)属于特殊功能寄存器。发送缓冲器只能写入不能读出,接收缓存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二者共用一个字节地址(99H)。串行口结构示意图如图3.1所示。 SHAPE \* MERGEFORMAT 串行口有接收和发送两个缓冲寄存器。在物理结构上它们是完全独立的,都属于字节寻址寄存器,但是共用一个相同的字节地址(99H)。两个重叠的地址靠读和写指令来进行区分。串行发送时CPU向缓冲寄存器写入数据,此时地址自然就表示发送SBUF,而在串行数据接收时,则为CPU从缓冲寄存器读出数据,此时的99H地址就表示接收SBUF。 3.1.2 串行通信过程 (1) 串行口简介 串行数据接收时,信息从引脚RXD(P3.1)进入。首先传送到一个移位寄存器,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在数据接收的过程中出现字符帧重叠错误,就是前一帧的数据还没有读到CPU中,后一帧的数据已经进来,覆盖前一帧。 使用串行接收以后,串行收、发的工作主要由串行接口来完成。在发送时,由CPU执行一条写指令把数据写入发送缓存器,则启动串行口一位一位地向外发送。与此同时接收端也可以一位一位地接收数据,直到把一组数据接收完,送入接收缓存器,然后通知CPU,CPU执行一条读指令把接收缓存器的内容读入。可见,在整个串行收、发过程中,CPU操作的时间很少,使得CPU还可以从事其他各种操作,从而大大提高CPU的效率[9]​。 (2) 串行口的控制 串行口的数据通信工作主要受4个控制寄存器的控制[9],主要的有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和电源控制寄存器(PCON),另外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IE)控制了串行口的中断禁止/允许,中断优先级控制寄存器(IP)控制串行口中断的优先级。 SCON用以设定串行口的工作模式、接收/发送控制及设置状态标志,字节地址为98H,可位寻址,位地址为9FH~98H,单片机复位时,所有位全为0。寄存器的各位内容如表3.1所示。 表3.1 SCON的内容和位地址 位序 7 6 5 4 3 2 1 0 位地址 9FH 9EH 9DH 9CH 9BH 9BH 99H 98H 位符号 SM0 SM1 SM2 REN TB8 RB8 TI RI SM0和SM1:串行方式选择位。其状态组合所对应工作方式如3.2所列。 表3.2 串行口工作方式选择表 SM0 SM1 工作方式 功能 波特率 0 0 方式0 8位同步移位寄存器 Fosc/12 0 1 方式1 10位UART 可变(定时器控制) 1 0 方式2 11位UART Fosc/64或Fosc/32 1 1 方式3 11位UART 可变(定时器控制) REN:允许/禁止串行接收位。由软件置位或清“0”。REN=1时,允许接收,REN=0时,禁止接收。例如当从机用于接收数据时,使用位操作指令SETB REN,允许从机接收。 TI:发送中断标志。在方式0中,发送完8位数据后,由硬件置位;在其他方式中,在发送完停止位之初由硬件置位。因此TI发送完一帧数据的标志,可以用“JBC TI,rel”指令来查询是否发送结束。TI=1时,也可以向CPU申请中断,响应中断后都必须由软件清除TI。 RI:接收中断标志。在方式0中,接收完8位数据后,由硬件置位;在其他方式中,在接收停止位的中间由硬件置位。同TI一样,也可以通过“JBC RI rel”指令来查询是否接收完一帧数据。RI=1时,也可申请中断,响应中断后都必须由软件清除RI。 PCON主要为CHMOS型单片机的电源控制而设置的专用寄存器,不可以位寻址,字节地址为87H。在HMOS的8051单片机中,PCON除了最高位以外其他位都是虚设的。其中SMON是串行口波特率的倍增位。其各位内容如表3.3所列。 表3.3 PCON的内容和位地址 位序 7 6 5 4 3 2 1 0 位地址 87H 86H 85H 84H 83H 82H 81H 80H 位符号 SMOD GF1 GF0 PD IDL SMOD为波特率选择位。在工作方式1、工作方式2和工作方式3时,串行通信的波特率与SMOD有关。当SMOD=1时,通信波特率乘2,当SMOD=0时,波特率不变。另外,串行通道内设有数据寄存器,在所有的串行通信方式中,在写入缓冲器SBUF指令的控制下,将数据装入相同的9位移位寄存器,前面8位为数据字节,最后一位是移位寄存器的输出位,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式自动将“1”或“TB8”的值装入到移位寄存器的第9位,并进行移位发送。 (3)波特率的选择与计算 AT89S52单片机通过对SCON中的SM0和SM1位进行设置,可以使串行通信工作在4种方式下。在串行通信中,收发数据的双方发送和接收信息的速率是要有一定约定的,即波特率的约定。其中,方式0和方式2的波特率是固定的,而工作方式1和工作方式3的波特率是可变的[10],由定时器T1或T2的溢出率决定。AT89单片机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对应了3种波特率,由于输入的移位时钟来源不同,各种工作方式的波特率计算公式也是不一样的。 (a)工作方式0和工作方式2 在工作方式0中,波特率为时钟频率的1/12,即 波特率 = fosc/12 (3-1) 这一值是固定不变。 在工作方式2中,波特率取决于PCON中的SMOD值,当SMOD = 0时,波特率为fosc/64;当SMOD = 1时,波特率为fosc/32。即 波特率 = (3-2) (b)工作方式1和工作方式3 在工作方式1和工作方式3下,波特率由定时器TI的溢出率和SMOD共同决定。即 工作方式1和工作方式3的波特率 = 溢出率 (3-3) 其中TI的溢出率取决于单片机定时器T1的计数速率和定时器的预置位。当定时器T1作波特率发生器使用时,通常是工作在模式2,即自动重装载的8位定时器,此时TL1做计数用,自动重装载的值在TH1内。设计数的预置值为X,那么每过(256-X)个机器周期,定时器溢出一次。为了避免溢出而产生不必要的中断,此时应禁止T1中断。溢出周期为 T = (3-4) 所以,波特率为 波特率 = (3-5) 而在实际的应用系统中常常要设定fosc,且要给出在此波特率的情况下定时器的初值X 。则根据上式,可得出定时器的初始值为 X = (3-6) 下面的一个例子,设置的波特率为2400b/s,其用汇编的编程如下: MOV TMOD ,#20H MOV TL1 , #0F4H MOV TH1 , #0F4H SETB TR1 3.1.3 单片机与PC机电平转换接口简介 异步工作模式USART是进行产品开发和系统设计中最常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常说的RS232C[11]。其数据格式为1个起始位、8或9个数据位、一个停止位。在本设计中我们利用USART实现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的串行通信。 RS232C是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正式公布的,是在异步串行通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总线,它包括了按位穿行传输的电器和机械方面的规定,适用于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RS-232C标准中所提到的“发送”和“接收”,都是站在DTE立场上,而不是站在DCE的立场上来定义的。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中,往往是CPU和I/O设备之间传送信息,两者都是DTE,因此双方都能发送和接收。 EIA-RS-232C对电器特性、逻辑电平和各种信号线功能都做了规定。 在TXD和RXD上:逻辑1为-3(-15V、逻辑0为+3(+15V; 在RTS、CTS、DSR、DTR、和DCD等控制线上; 信号有效(接通,ON状态,正电压)为+3(+15V; 信号无效(断开,OFF状态,负电压)为-3(-15V。 RS-232C是用正负电压来表示逻辑状态,与TTL以高低电平表示逻辑状态的规定不同,因此,为了能够同计算机接口或终端的TTL器件连接,必须在RS-232C与TTL电路之间进行电平和逻辑关系的变换,实现这种变换的方法可用分立元件,也可用集成电路芯片。目前较为广泛地应用集成电路转换器件,如MC1488、SN75150芯片可完成TTL电平到EIA电平的转换,而MC1489、SN75154可实现EIA电平到TTL电平的转换,MAX232芯片可完成TTL到EIA双向电平转换。 作为多功能I/O卡或主板上提供的COM1和COM2两个串行接口的DB9连接器,它只提供异步通信的9个信号针脚,各针脚的信号功能描述见图3.2。 图3.2 DB9串口引脚 3.2 系统整体设计 一般单片机的开发流程是先进行项目评估,为了实现预期的功能,讨论初步技术开发方案,据此出预算,包括可能的开发成本、样机成本、开发耗时等等。本人最初想实现的是无线数据传输系统,按照系统的要求必须用到无线模块,在此之前对于无线模块了解的不多,所以第一步着手无线模块的选择,网上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里面用到的核心芯片是nRF2401,这款芯片是挪威Nordic公司推出的单片2.4GHz无线收发一体芯片。它将射频、8051MCU、9通道12位ADC、外围元件、电感和滤波器全部集成到单芯片中。Nrf2401工作在2.4~2.5GHz的ISM自由频段,能够在全球无线市场畅通无阻,但是这样高的工作频率并不适用于本文中提及的系统,而且也不具备调试高频率所要求的实验器材,所以改用结构简单、工作在低频的DF无线模块。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在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调制过程是一个频谱搬移的过程,它是将低频信号的频谱搬移到载频位置。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既是将已调制的信号还原成原始基带信号的过程。调制和解调都是频谱交换的过程,必须用非线性元件才能完成。 通信系统可用图3.6所示的框图来描述,是用来传输携带信息的波形给接受者,一般可以分为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是指将信息从数字信源传输到接收者的通信系统。 n(t) m(t) s(t) r(t) m(t) 图3.3 通信系统框图 对数字通信系统来说,理想的系统应该是在一定的发送能量及信号带宽的条件下,输出端有最小的比特错误概率。因此,比特错误概率及信号带宽是重要的指标。 在原理上,数字信息可以直接用数字代码序列表示和传输,并且选用一组取值有限的离散波形来表示。这些取值离散的波形可以是未经调制的电信号,也可以是调制后的信号。未经调制的数字信号所占据的频谱是从零频或者很低频率开始,称为数字基带信号。数字基带信号包括二进制线路码和多进制信号,本文用到的是二进制的ASCII码。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 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程系统。ASCII码使用7位或8位二进制数字组合来表示128或256种可能的字符。标准ASCII码使用7位二进制数来表示所有的大写和小写字母,数字0到9、标点符号,以及在美式英语中使用的特殊控制字符。 3.2.1 主机设计 在进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调研,确定系统开发设计的目的和目标。确定了系统预期的功能后,就应该对系统的具体实现进行分析,分析设计的关键在于系统功能的认识和系统结构的合理设计、系统单片机及关键芯片的选型、系统基本结构的确定和软硬件功能的划分,使所选器件能实现系统的预期功能。本文中用到proteus 7.1作为系统仿真与开发平台,在ISIS环境下绘制原理图,并进行仿真处理。 主机部分的功能是在外部按键触发下,单片机通过发射模块向外部发送数据,proteus 7.1元件库中缺少发送模块,在绘图的过程中自己制作一对发射模块并添加到元件库里,原理图如3.4所示。 图3.4 主机原理图 3.2.2 从机设计 从机部分实现的功能是:单片机通过无线接收模块接收主机发送来的信息,每接收到一次信息,发送字符串“receiving from AT89S52,charming Chinese,splendid expo”到PC机上,然后PC机上调用Visual Basic编写的串口调试工具显示收到的数据,从机部分的电路原理图如3.5所示: 图3.5 从机部分电路图 3.3 系统软件设计 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的总体设计,如图3.6所示。 315MHz 图3.6 系统总体设计 无线数据传输的程序主要包括主机的发射程序和从机部分接收程序以及计算机上的显示程序,主机发送的主要是按键判断程序和数据发送程序,主机程序流程图如3.7所示。 图3.7 主机部分流程图 从机作为接收机,通过无线模块传送过来的字符数据,然后进行核对如果接收数据正确,就发送字符串到PC机,从机程序流程图如3.8所示。 图3.8 从机部分流程图 PC机与单片机串口相连接时必须经过电平转换,将TTL电平转换成RS-232C电平。用一片MAX232便可以完成该转换。从系统开始工作时,由应用程序对通信进行初始化,设置传输波特率和串口号,以及一帧数据的格式,同时串口的RTS为高电平,使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字符串,PC机的通信流程图如3.9所示。 图3.9 PC机部分通信流程图 3.4 本章小结 本章首先介绍了本系统传输基于二进制的ASCII码,对基带信号的特征有简单的叙述。着重介绍了系统硬件的仿真、开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画出了原理图,在仿真环境下运行本系统,保证其理论上的可行性。最后画出系统软件运行的流程图,清晰直观的把系统的工作原理表示出来。 第4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在计算机上,需要用一种工具来实现接收串口传输过来的数据,并可以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本设计就是使用了Visual Basic 6.0中的MSComm控件来辅助完成的。这部分需要做的工作是:将下位机传输来的16进制数据进行显示,并可以保存成文件以备以后观察调用。 4.1 系统整体调试结果显示 4.1.1 建立基于对话框的程序工程 编写Visual Basic程序首先要创建一个工程,点击【文件】菜单中【新建工程】选项,从中选【标准EXE】,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创建一个新的工程。 添加MSComm控件。默认的工具箱中没有MSComm串口通信控件,因此首先要把它加入到工具箱中。将MSComm控件加到程序窗体上,利用该控件PC机就可以通过Visual Basic实现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了。 添加其他控件。一个Timer控件、两个Label控件、两个TextBox控件、两个CommandButton控件,图4.1为程序窗体界面。 图4.1 程序窗体界面 4.1.2 MSComm控件的事件及串行通信控件的使用 在第二章中已经对Visual Basic 6.0的串行通信控件MSComm做了说明,MSComm控件只有一个事件,就是OnComm事件。改变OnComm事件的属性值,并将自己需要的功能加入其中,由CommEvent属性代码反映错误类型。在通信程序设计中可以根据CommEvent属性执行不同的操作。在了解了相关的属性、参数、事件后,就可以应用该控件来完成预定的任务。 (1) 加入通信对象,即加入MSComm通信控件; (2) 设置串口端口号,即CommPort属性; (3 ) 设置通信协议,即Handshaking属性; (4) 设置传输速度等参数,即Setting属性; (5) 打开串行通信端口,即PortOpen属性值设为True; (6) 送出字符串或读入字符串,利用Input和Output属性; (7) 使用完MSComm通信对象后,关闭串口,即将PortOpen属性值设为False。 4.2 程序运行实测 将此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从机与计算机的串行口相连,主发射板放置在距离从机30cm远的地方,分别外接+5V的直流电压给主机和从机供电,主机与从机的地线不可以连在一起,这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线数据传输,实物如4.2所示。 图4.2 系统的实物连接图 主机部分功能比较简单,按键触发下发射头发送字符,按键每按下一次,单片机控制DF发射头发送一次数据,为了便于调试,主机部分也焊接了串口,主机显示的结果如图4.3所示。 图4.3主机发送字符A 从机调试结果显示,从机接收到主机的数据字符‘A’后,发送字符串到PC机,没接收到一次主机发来的信息,从机就发送一次字符串,显示结果如图4.4所示。 图4.4 上位机接收到的字符串 上面两副调试结果的截图并不是使用本设计中编写的串口调试工具完成的,本文先申明一下这个事实,进入正常调试阶段后,调用Visual Basic 编译出来的窗口,只要一按下开始按钮,系统就出现蓝屏现象,连续试了四次都是同样的结果,所以实物调试时计算机上调用的是通用的串口调试工具。但是,本设计中完成的串口调试工具,在与proteus 联调中还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至少说明与通用的成熟的串口调试软件相比,此调试工具略显粗糙,只在理论上保证能运行,调试结果如图4.5所示。 图4.5 上位机窗口与proteus联调 4.3 本章小结 这一章详细介绍的利用Visual Basic 6.0中的MSComm控件进行设计开发串口通信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编程的过程和程序运行结果,对设计中重要的进制转换、地址识别、通信协议、消息响应、数据显示等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整个上位机部分窗体设计原理和程序编译做了全面的解释。结果完成了对串口接收信号进行实时显示和数据记录等功能,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分析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此系统的通信距离拉长,主机发送出数据后,接收机的接收灵敏度降低,或者是根本就无法正常工作,针对这种现象的解决方法是使用前向编码纠错技术,把基于二进制线路码的ASCII码转换成HDB3码,重新编写通信协议,不过这已超出本文的讨论范围。 第5章 总结及展望 5.1 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分硬件电路板和软件程序来完成的,首先按照预期要求的功能,绘制电路原理图,这部分工作在proteus 7.1单片机仿真与运行软件上完成。接下来就是电路软件部分核心程序的编写,虽然串口通信程序在每本介绍单片机的书上都能找到,但是这些通用程序并不适合于本系统,以下叙述为本人的具体工作。 本设计的核心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要介绍了串口通信、二进制码元、基带编码、无线通信系统基本构建,AT89S52单片机的优点和DF无线传输模块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串口通信控件MSComm。 (2)设计中介绍使用了DF无线传输模块为核心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对所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处理,然后在单片机的控制下发送和接收数据,并编写相应程序来实现此功能,易于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修改。 (3)设计还利用Visual Basic 6.0的MSComm控件完成了上层软件和界面的设计。该控件是专用的串行通信控件,可以直接访问串口,以便将来需要的时候使用,并且能随时控制单片机的信号采集动作,界面简洁,使用方便。 此系统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保存起来,以便再次利用其它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为之后可以进行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编写程序和撰写论文期间,我更加了解了单片机的工作方式和原来了解得不太直观的数据处理的方式,加强了对程序的编写、阅读和调试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前人虽然也做过这类由单片机控制无线收发模块进行数据传输的课题,但那些网上贴出来的论文都是精简版的,就大概介绍一下原理,实现方法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如果不亲自动手做根本就发现不了。本设计在整个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如下所述。 (1) 硬件电路板方面的问题 由于系统实现的功能还不算复杂,所以硬件电路选择自己焊接,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除了在实验室用过几次电烙铁几乎就没有碰过电路板,所以即使是这么简单的电路焊接也做了两次才做好。硬件电路焊接上遇到的最大麻烦是器件的布置和线路的布置,底板用得是面包板,底面有接地和接电源的金属条,刚拿到手时并没有注意到,直接就插件焊接,结果这块板子涉及到电源线和地线的器件,走线就显得复杂既谈不上美观还直接影响其他器件的安置。我们在电路图上一个看似简单的连接,真正焊接电路板时也可能出错,比如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的复位电路,看着简单焊接时就觉得无处下手,器件怎么安放也不合适。 (2) 程序上遇到的问题 串口通信的程序也不是十分复杂,不过这是回头来看。刚开始借了好基本单片机方面的书,研究串口通信的各种寄存器设置以及程序,上面的程序大部分是用汇编语言写的,而且作为教学用都是截取的核心部分,不佳思索的直接借鉴肯定是行不通,因为那些程序里面传输的数据没有在程序里设置进去,还得自己加工润色,最主要的是我的系统虽然简单,但是这些测试更简单,根本就不能用。所以我花了差不多两周多的时间写程序,程序最关键的是要熟悉指令,并对自己要实现的功能会分解成若干步来完成。发射方面的程序略显简单就是设置完状态字,直接发送后加一个死循环。接收机方面的程序花了我不少精力,最初我编写的接收机程序,也是和发射程序那样顺序执行,编译的时候竟然也通过了,然后调入仿真根本就不好使,一头雾水!天真的以为只要编译成功的程序就能正常运行。后来翻书才知道接收端程序时要用到中断的,如果不用中断,持续不断地接收主机发送来的信息,CPU还来不及处理接收缓冲器SBUF中的数据,就被后来接收到的数据覆盖了。想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就修改源程序,加中断进去,经过一个晚上的鏖战,接收端的程序终于好使了,那一刻感觉天空都那么深邃,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生活不会欺骗一个勤劳善良的人。 (3) 综合调试上遇到的问题 主机程序和接收机都好使了,接下来就是联调,如果这部分做不出来,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这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核心。最初的想法是自己编写一个上位机程序,来接收从机发来的字符串,采用Visual Basic 编出一个界面来,接上串口编译也成功了,后来的实物联调出了点小小的故障,我一按开始按钮,电脑马上蓝屏,试了几次都一样。最后只能借助protues 仿真软件来实现这部分功能,给电脑上安装一对虚拟串口,设置好端口号,然后运行程序,在调用Visual Basic编写的串口显示工具,点击接收,这样成功模拟了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信的整个过程,至此实现了系统预期的功能。 5.2 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本设计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软件部分比如单片机烧制程序的可调节性,数组长度的限制而使显示数据位数减小,通信协议的残缺性,程序占用较多的CPU资源,并且只能运行一个窗口,硬件部分有如无线模块的数据传输率,多按键触发主机发送信息的改进,面包板器件的合理布局,导线的合理布置。这些不足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加以修改完善,尽量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3 工作展望 尽管本设计基本实现了预期的功能,但是还可以进行许多完善。比如加入数据采集装置,在单片机的P1.0口接一个DBS180温度传感器,这样系统可以实时的把外界的气温数据传送出去,并在计算机上显示出来。另外可以将整个系统做成集成模块,这样更方便拥有不同需求的用户的需要;还可以在系统中加入显示模块,就不需要一定在有微型计算机在场的条件下进行信号的采集,携带和使用也更加方便。而且,本设计完成的只是个简单的无线数据收发系统,现实中的无线通信系统是很复杂的,包括一系信号处理装置,对所传输的信号进行编码、复接、滤波等。 参考文献 1. 候天星,王凤新. 基于nRF2401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J],中国农学通报.2009(5).258-263. 2. 闵豫,李学华. 基于nRF401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设计[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12).21:05. 3. Naveen Erasala, David C. Yen. Bluetooth technology: a strategic analysis of its role in global 3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ra [J], Department of Decision Sciences 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Miami University, Oxford, OH 45056, USA. 4. J. Michael Tarn, Chuan Pang , David C. Yen , Jon Chen .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luetooth technology in the shipping industry [J].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Kalamazoo, MI 49008-5412, USA 5. leon W.Couch,II. Digital and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s [M].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7. 6. 求是科技. 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7. 陈定山,周达左,杨慧中. 一种基于单片机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抗干扰方法[J],2009.7,95:04. 8. 高伟. AT89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9. 田立,田清,代方震. 51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快速入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0. 徐明生,王强. 基于PTR2000的无线室温温度测量系统的设计[J],2007(3). 11. 陈洪财,单片机. C语言和汇编语言实用开发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 12. 张靖武,周灵彬. 单片机系统的设计与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3. 何 宏,龚 威,田志宏.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4. Cygnal Integrated Products, Inc. C8051F320 datasheet 15. 王晓君,安国臣等. MCS-51单片机原理与选型[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16. 张迎新,雷文,姚静波. C8051F系列SO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7. 李朝青. PC机及单片机数据通讯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18. 杨川. RS-232在单片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广州经济管理学报,2005,20(1): 75-77 19. 张肃文,熊兆龙. 高频电子线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 李自红,张炜,贾丽娟等. 基于单片机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仪表技术,2007(7): 35-36 21. 徐然,项小东. PC机与多单片机串行通信系统[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12): 30-31 22. A. C. Metting van Rijn, A. Peper and C. A. Grimbergen, Amplifiers for bioelectric events: a design with a minimal number of parts. Med. & Biol. Eng. & Comput, 32(3): 305-310,1994. 23. Postolache, 0., Dias Pereira, I. M., Silva Girao, P., An intelligent turbidity and temperature sensing unit for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hc. 24. 鲜继清,张德民. 现代通信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5. 万光毅,孙九安,蔡建平. SoC单片机实验实践与应用设计--基于C8051F系列[M],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基本要求: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撰写意义: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论文种类: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写作步骤: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 总结 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 理论 问题进行 科学 研究 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致 谢 这次论文的完成,不止是我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正所谓你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知道的越少,通过这次论文,我想我成长了很多,不只是磨练了我的知识厚度,也使我更加确定了我今后的目标:为今后的计算机事业奋斗。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才让我有了今天这篇论文,您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谢谢您!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四年的相处,虽然我未必记得住每分每秒,但是我记得每一个有你们的精彩瞬间,我相信通过大学的历练,我们都已经长大,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们,这篇论文也有你们的功劳,我想毕业不是我们的相处的结束,它是我们更好相处的开头,祝福你们!我也要感谢父母,这是他们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感谢母校,尽管您不以我为荣,但我一直会以我是一名农大人为荣。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对很多以前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记忆与理解。漫漫求学路,过程很快乐。我要感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令我受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可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即将结束*大学习生活,我感谢****大学提供了一次在**大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院校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各位老师审阅我的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是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中的主要部分。为了提高我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使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在内容和格式上更加统一规范,特编写此规范。 一、论文内容要求 1.毕业论文字数根据专业及课题不同要求在8000字以上,论文内容应完整、准确,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分析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毕业设计说明书字数不低于8000字。 2. 论文撰写前应翻译完整的外文文献1~2篇(中文字数不低于3000字),要求翻译的内容与课题相关;撰写与课题内容相关的文献综述2000字以上。 3.论文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法定计量单位和国家制图标准。 4.论文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全文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要求。论文中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应加以注释。 5.文稿中的插图、照片必须确保能复制或微缩。 二、论文各部分要求 论文内容一般应由十个主要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中文摘要,(3)英文摘要,(4)关键字,(5)目录,(6)前言,(7)论文正文,(8)参考文献,(9)附录,(10)致谢。各部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 采用学校统一的封面格式,封面上填写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5个字。 2.中文摘要 摘要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和引用,论文摘要在写法上一般不分段落,常采用无人称句。摘要中一般不用图表、化学反应式、数学表达式等,不能出现非通用性的外文缩略语或代号,不得引用参考文献。写作论文摘要时应注意能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问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内容、结果和结论。论文摘要一般200~400字。 设计说明书的摘要一般为1000~2000字,摘要应该包含论文中的基本信息,应说明本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注意突出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 3.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 4.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而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关键词。 5.目录 目录是论文的大纲,反映论文的梗概。目录页每行由标题名称和页码组成,包括中英文摘要;前言;主要内容的章、条、款序号和标题;小结;参考文献;注释;附录;可供参考的文献题录、索引等。 6.前言 前言是论文的第一章,是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了解论文研究背景和概况的主要篇章。主要目的是向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和读者阐述论文中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与其有关的背景或对一些事项的说明。前言通常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论文所研究的目标、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论文参考的文献资料、使用的符号、计算公式等需要说明的问题。前言在写法上不分章节,提倡无人称句。 7.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是主体,一般由标题、文字叙述、图、表格和公式等五个部分构成。写作形式可因课题性质不同而变化,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数据资料、计算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个人的论点以及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要求实事求是、理论正确、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数据真实、公式推导计算无误。文中若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 8.参考文献 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论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每条文献的项目必须完整,诸项缺一不可。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均应符合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应在引出处的右上方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的序号,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在正文的末尾。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文科论文可选用页脚注。 9.附录 一般作为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主要列入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供查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重复性数据表格;由于过分冗长而不宜放置在正文中的计算机程序清单;论文使用的缩写说明;调查、实验材料等。 10.致谢 对于提供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研究工作以及提供对论文写作各种工作有利条件的单位及个人表示感谢。致谢应实事求是,真诚客观。 三、编排格式 1.论文封面中题目为小一号黑体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打印;作者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完成日期等为仿宋—GB2312三号(详见附1)。 2.中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详见附2) (1)中文题目以黑体小一号字居中分成1或2行打印。 (2)中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打印“摘 要”,采用四号黑体字,摘要内容另起行前空两字,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3)“关键词”为小四号黑体字,与摘要内容隔开一行,另起一行左对齐,空两字符后跟关键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 3.英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中的英文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详见附3)。 (1)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二号字加粗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留五个字符空格。 (2)英文题目下空二行居中四号加粗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一行小四号字打印英文摘要内容,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居左,以小四号加粗打印“KEY WORDS”, 留两字符空格,其后是关键词,采用小四号打印。 4.目录 应将文内的章节标题编排清楚,目录中的章、条一般编排到二级,也可编排到三级(章、条、款),标题应该简明扼要。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目录”两字用小二号粗黑体,下空两行为章、条、款及其开始页码,以小四宋体、1.3倍行距打印。章、条、款层次代号如下:(详见附4) 1 (章的标题) XXXX…………………………………………………… 1 1.1 (条的标题) XXXX ……………………………………………… 2 1.1.1 (款的标题) XXXX…………………………………………… 3 5.正文 每章的标题以小三号黑体字左起打印;“章”下空一行为“条”的标题,条的标题以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条”下一行为“款”的标题,款的标题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换行后打印正文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1.25左右,正文中标题同目录相对应(详见附5)。正文中的标题层次一般不应超过四级,四级以后可单独编号,如编写作(1) (2) (3) …或① ② ③…或a. b. c.…等。正文中用的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能两种混用。正文中用的量和单位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具体要求参阅《常用量和单位》计量出版社,1996。 6.图 图应有编号和图题。图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图号后空一格为图题,如“图2-1 ××××”等,图的编号和图题应置于图下方的居中位置,五号黑体字打印。版式为四周环绕型;靠右侧置放(详见附5)。论文中的插图应具有鲜明性,切忌与列表及文字表述重复。插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正文表述所用保持一致。插图要清楚,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幅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标出;图内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字。 7.表 表应有编号和表题。表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表号后空一格为表题,如“表2-1 ××××”等,表的编号和表题应置于表上方的居中位置,采用黑体五号字;表内文字符号采用小五号宋体打印,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制表一律采用三线制。列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详见附5)。 8.公式 公式一律使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序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排,如“(2-13)”、“(4-5)”等,序号标注于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公式书写方式应在文中相应位置另起一行居左空四个字符横排,对于较长的公式只可在符号处(+、-、*、/、≤≥等)转行(详见附5)。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以小四号黑体字左起打印,另起行以五号宋体字列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与在正文中的引用顺序一致,著录格式及示例详见附6。 10.正文中的说明性注解 采用随文脚注,用上标形式“①”等数字表示。 11.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编号。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四、打印及装订要求 1.论文文稿一律采用白色A4纸标准大小打印,文稿四周应留中空白边缘,以便装订、复制和读者批注。页面设置为上方和左侧分别留边2.5 cm,下方和右侧分别留2.0cm,页眉、页脚:各为1.5、2.0 cm。 2.由统一封面装订成册。顺序为①封面;②中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③英文题目、摘要及关键词;④目录;⑤前言;⑥正文(包括结论和参考文献);⑦附录;⑧致谢。 五、其他 1.外文翻译及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可参照执行。 2.工程设计制图国家标准目录见附7。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内容选编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 全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办法。 1.教务处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学校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文件和批示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明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整体目标。 (2)负责协调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指导。 (3)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和检查,组织评选“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对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 2.二级学院(系)应成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本项工作的落实,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规定,制定学院工作。 (2)审查、汇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安排指导教师。 (3)统一安排、布置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任务。 (4)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协调处理院内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考核检查教师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情况。 (5)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和成绩复查,总结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向学校推荐“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二、指导教师职责 指导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在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工作作风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1.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由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助教、研究生不能单独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只能协助指导教师工作。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应高于90%。 对于来自外单位,且部分或全部工作需在外单位进行的课题,亦可聘请该单位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工作。教研室应派专人联系,了解情况,掌握进度。 2.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职责 (1)拟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下达任务书,制定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并严格执行。 (2)根据任务书,与学生共同制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表”,明确“阶段工作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原则上每周必须仔细检查一次,并在每一阶段结束时给本阶段工作评定成绩,成绩填入“毕业设计(论文)分阶段评分表”。 (3)指导学生写出开题报告、翻译外文并给予评阅。 (4)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在答辩前认真审查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结果(包括论文正文、实验报告、计算书、或设计说明书、工艺卡、图纸等),并写出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术评语。 (5)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三、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必须做到: 1.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2.虚心接受指导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其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4.严格遵守纪律,毕业设计(论文)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超过四分之一以上者,不准参加答辩,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不按时参加答辩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四、答辩及成绩评定 答辩工作由各系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主持,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由系领导及专家5~7人组成,答辩委员会主任可由分管教学的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或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成员名单在答辩前二周报院答辩工作委员会审核。 1.答辩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组织并领导答辩小组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 (2)审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成绩及评语; (3)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的总结报告。 2.答辩小组的主要职责 (1)答辩前阅读有关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指导教师评语; (2)需事先准备好一定数量的问题,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认真听取学生在答辩中的陈述和对问题的回答; (4)依据评分标准初步给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 3.答辩日期和地点由答辩委员会在一周前向学生正式公布,同时报送教务处,以便组织院有关人员参加、检查答辩工作。 4.答辩程序 (1)学生陈述(约10分钟) (2)答辩小组提出问题 (3)学生回答 (4)答辩小组总评分。每位学生答辩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 5.答辩评分标准应从四个方面综合考虑:(1)设计(论文)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等情况;(2)设计(论文)的质量、价值及有无创造性;(3)答辩中自述和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4)工作态度。评分具体标准各系可根据学生整体水平和课题特点分别拟定。 6.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必须从严掌握。严格按照分阶段评分进行,无前一阶段成绩,不得进入下一阶段评分。答辩不通过,总成绩不能评为合格。最后以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登记入册,优秀率一般不高于20%。系级优秀设计(论文)再经院答辩工作委员会审定,评出10%为院级优秀设计(论文)。学院对院级优秀设计(论文)予以表彰,并日后编订成册。 7.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免修、缓修、只能重做。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基本要求:写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撰写意义:1.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但是,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 2.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 3.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论文种类: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 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写作步骤: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 总结 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 理论 问题进行 科学 研究 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致 谢 这次论文的完成,不止是我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正所谓你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知道的越少,通过这次论文,我想我成长了很多,不只是磨练了我的知识厚度,也使我更加确定了我今后的目标:为今后的计算机事业奋斗。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才让我有了今天这篇论文,您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谢谢您!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四年的相处,虽然我未必记得住每分每秒,但是我记得每一个有你们的精彩瞬间,我相信通过大学的历练,我们都已经长大,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们,这篇论文也有你们的功劳,我想毕业不是我们的相处的结束,它是我们更好相处的开头,祝福你们!我也要感谢父母,这是他们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感谢母校,尽管您不以我为荣,但我一直会以我是一名农大人为荣。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对很多以前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记忆与理解。漫漫求学路,过程很快乐。我要感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令我受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可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即将结束*大学习生活,我感谢****大学提供了一次在**大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院校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各位老师审阅我的论文。 +5V 内部总线 计算窗口数据显示显示 控制芯片 AT89S52 DF无线接收 数据模块 DF无线发线 数据发模块 控制芯片 AT89S52 测试数据 信号 处理 载波 电路 传输媒介 (信道) 道) 载波 电路 信号 处理 DATA 可编程 串行口 可编程I/O口 4×8位 64KB总线扩展控制 GND 图3.1 串行口结构图 移位时钟 RI(接收中断) TI(发送中断) RXD串行输入 系统总线 TXD串行输出 输出移位寄存器 2个16位定时器 数据存储器RAM 8KB程序存储器ROM 振荡器及定时电路 1 1 0 0 接 1 收 0 端 1 0 1 1 发 0 送 1 端 0 1 0 CPU 接收SBUF(99H) 发送SBUF(99H) 接 收 端 发 送 端 -V- _1338274092.unknown _1338444388.vsd � � � 初始化单片机 开外部中断 外部按键是否按下 发送结束? 读取缓冲区数据 Y N Y _1338445271.vsd � � � 初始化单片机 开接收中断 接收主机信号 发送结束? 读取字符串 Y N Y _1338447234.vsd � � � 通信状态初始化 监视串口 接收/发送 文本形式写入窗体 接收下位机数据 读取窗体信息 Y 接收 发送完毕? 发送 _1338274144.unknown _1336972319.unknown _1336973545.unknown _1336973936.unknown _1336973373.unknown _1336971992.unknown
/
本文档为【基于DF无线收发模块的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