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2019-02-24 18页 doc 42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江苏理工学院课程考核论文 无锡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摘要:民族民俗旅游是我国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议论热门话题。民俗旅游资源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各地发展民俗旅游业及开展民俗旅游服务的基础条件。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家乡无锡为例,从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角度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无锡;民俗;旅游资源 I 序言 ...
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
江苏理工学院课程考核 无锡民俗资源调查 摘要:民族民俗旅游是我国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发展速度较快,已成为人们议论热门话题。民俗旅游资源是构成民俗旅游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民俗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是我国各地发展民俗旅游业及开展民俗旅游服务的基础条件。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家乡无锡为例,从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等三个角度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 关键词:无锡;民俗;旅游资源 I 序言 民俗旅游是一种以民间风俗为体验对象的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民俗旅游可以在遍览一方山水、愉悦身心的同时感知异域风土人情和植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在与城市文明的对比反差中品赏传统文明遗留的淳朴韵味,激发旅游者爱乡土的热情和寻根固本的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现民族地方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构成特色旅游系列产品,成为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可以预见,民俗旅游将成为现代旅游一大潮流。如何利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有无吸引力,更能迎合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求新、求异、求知、求同、寻根等心理需求。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环境 (一)地理环境 1.位置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2.境域 全市总面积为4627.47平方公里(市区1643.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31.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为782平方公里,占 总面积的16.90%;水面面积为13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0%。 3.地形 4.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南部为水网平原; 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 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 坳陷盆地,即太湖盆地。宜兴地区山体均作东西向延伸,绝对高度500 米以上,最高峰为黄塔顶,海拔611.5米。江阴和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 三茅峰,海拔328.98米。 4.气候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 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台 风、暴雨、连阴雨、寒潮、冰雹和大风等。具有南北农业皆宜的特点, 作物种类繁多。 (二)历史环境 无锡是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 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 商末,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偕弟仲雍,为让王位南奔,断发纹身,做了当地土著居民的首领,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 周灭商后,封仲雍后代周章为吴君,建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无锡属越国。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无锡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置会稽郡,无锡属之。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属会稽郡。新王莽时期(公元前9-23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 东汉光武年间(公元25-57年)复称无锡县。 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置无锡县,属毗陵郡。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属常州。 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而为一,复称无锡县,属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无锡县直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后,分无锡县为无锡市、无锡县,无锡市直属苏南区。 1953年建立江苏省,无锡市为省辖市。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无锡市辖江阴、锡山、宜兴3县(市)。 (三)人文环境 无锡是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太湖出土的大批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宜兴发现你的古人类下颔骨化石等等,证明了一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无锡太湖地区。而锡山、阳山、江阴、宜兴等地发现的原始民族聚落遗址均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食物记载。可见,无锡太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居住和进行生产的适宜场所。 距今四、五千年前后,无锡进入良渚文化时代,当时的农业与制陶、琢玉等手工业的发展,对夏商周三代的文明有过一定影响,并成为中华文明形成的基础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商代末期,周太子泰伯偕弟仲雍从西北岐山迁来江南,在无锡梅里筑城立国,号“勾吴”,并把当时黄河流域相对先进的耕种技术哥文化知识传承过来。从此,江南无锡一带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吴地文化也由此发端。因此,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无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文资源,既有史前人类活动与居住场所和遗址遗存,又有历代各朝留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名人书画石刻艺术珍品与典型古朴的园林建筑,以及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等等,缤纷璀璨,反映了吴域文化的丰姿异貌,别样异彩。此外,自六朝以来,佛教文化广为传播,寺院殿堂遍布各地;宋代以后书院林立,诸多著名学府也在无锡设立。还有明清以来编修地方志的传统为今人留下的珍贵史料和许多古今著名文人、名士、学者的诗文名篇、学术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切都是吴文化所孕育的结果,代表着吴文化的精髓。 (四)经济环境 无锡是我国江南盛产鱼米花果的富庶之地,既有流贯市域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又居长江三角洲腹地,扼东西沪宁要道,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治利,使无锡成为苏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商业活动颇盛。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外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手段,无锡的经济实力有了惊人的提高。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无锡市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不断的进步与稳定,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趋小康,并开始追求高尚的精神享受,旅游业的新奇满足了这一方面日益高涨的需求。无锡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现状 (一)分布 无锡总面积达4787.61平方公里,划分为崇安、锡山、惠山、滨湖等七个区,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和习惯也会不同。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惠山区。惠山区的前身为名闻遐尔的“华夏第一县”——江苏省无锡县,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吴文化发源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之一。惠山区最为著名的 就是它的惠山泥人,以大阿福为代表。其次是宜兴、锡山区、滨湖区、江阴、北塘区、新区。 (二)类别 1.物质民俗 手工业民俗。无锡市是一座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手工业发达,手工行业众多,产品丰富。由于无锡地区的划分与差异,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手工业种类。如惠山区以惠山泥人为代表,惠山泥人是无锡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历史久远。而宜兴则盛产紫砂壶,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 服饰民俗。无锡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最初无锡的女子主要以江南水乡服饰为主,其鲜明的特点是服饰的拼接,这样有利于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增加形式美感,又方便了劳作。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服饰民俗由繁趋简,由粗至精,由少到多,质料、款式、色彩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饮食民俗。无锡民间主食为大米,兼食面粉。大多一日三餐。面粉食品多数用以调剂,品种有面条、馄饨、面衣饼。荤菜有鸡、鸭、鱼、肉等。无锡人的口味特别喜爱鲜甜。肉类的烹饪讲究色、香、味。色喜酱红色,香必扑鼻,味则咸中带甜。 2.社会民俗 在人与人的生产、生活中,群体的结合和交往产生了社会民俗。社会民俗包含的内容很多,如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等。无锡的人生礼仪民俗很多,包括传统的育儿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以婚礼为例,在无锡,首先要定亲,婚假后还要行婚后余礼。在岁时节令方面,无锡的岁时节令很多,从内容上考察,大致有农事节日、宗教节日、祭祀节日、社交节日等等。节日活动越来越丰富,收到了无锡市民的喜爱。此外,无锡的游艺民俗也很丰富,如在庆贺节日中舞龙舞狮、赏灯、举行大型歌舞等。种类繁多,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3.意识民俗 意识民俗是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无锡人大多信仰佛教,无锡的灵山大佛就是以弘扬佛教为核心的,现已为无锡5A级旅游景点。此外,无锡人对民间神灵也有信仰,如财神、灶神、门神等,最能得以体现的则是春节期间家家户户 贴门神,避免邪气入门,春节还要迎财神。意识民俗可谓五花八门,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特征 1.文化性 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考察对象的文化性。如无锡惠山泥人的形貌、男女衣服的左右开襟等,都以物质文化形态寄托人们的愿望,民俗是这种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其二是旅游者的文化性。旅游者不论以何种动机外出旅游。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旅游者,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东道主社会的文化。 2.禁忌性 无锡人民有一些民俗禁忌,如岁时禁忌、生产禁忌、丧葬禁忌、宗教禁忌等等,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民俗紧急的包围中。民俗的禁忌性直接导致了民俗旅游必须遵循尊重民俗习惯,熟悉民间禁忌的特点。 3.交往性 民俗旅游时人与人的对话,人与人的访问,人与人的交流。在众多的旅游类型当中,民俗风情旅游是与人交往最多、最富人情味的一种。 4.立体性 首先,民俗旅游的立体性表现在观赏目标的多样性。其次,民俗旅游的立体性表现在旅游方式上,民俗旅游不仅仅可让旅游者观赏,更重要的黑丝参与、体验、休闲。正是由于民俗旅游的立体性,旅游开发更应该重视对平民百姓生活内容与情趣的挖掘,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5.高效益性 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再投入与生产方面,民俗旅游产品投资最少,开发周期最短,旅游开发成功率高,效益也好。 (四)价值 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是历史的沉淀,通过亲近、感受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无锡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对先辈们的尊重,增强民族自信心、强化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无锡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一)已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 就无锡民俗的格调而言,无论是礼俗、婚俗、时令俗,抑或是生产习俗、生活习俗,都表露出浓郁的吴地特色。目前无锡民俗旅游的开发主要有下列几种模式: 1.民俗博物馆模式 民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当地的地方民俗,包括风土人情、礼俗习尚、岁时节令、民间工艺等。无锡有丝业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窑群遗址、吴文化博物馆等。 2.民俗街区模式 街区可以说是一块被现代物质文明包裹起来的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但存在着有形的都市建筑,还存在无形的传统民俗风情。游客通过参观或参加该街区的活动以及与居民进行交流,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无锡的民俗街区主要有:集明代以来各历史时期的街坊民宅和传统手工作坊于一体的文渊坊街区、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惠山古镇、清名桥、小娄巷、荣巷、荡口古镇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等。 3.节庆集会模式。 节庆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旅游者观赏或参与当地的节庆活动,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无锡也越来越重视节庆旅游的打造,如惠山庙会、各类花会、吴文化节、徐霞客国际旅游节、五寺同鸣新年撞钟活动等。 4.旅游商品模式。 旅游业实践证明,旅游者普遍都有想买地方特产和纪念品、体验异地消费情趣的心理。旅游者最喜爱的旅游商品是那些深具地方特色的日用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无锡开发的民俗类旅游商品主要有老字号的酱排骨、油酥、油面筋、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 (二)待开发的民俗旅游资源 1.有鲜明旅游体验主题的民俗旅游资源 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业为消费者制作的体验产品以一条明确的主线串起 来,并与旅游业的品牌定位融为一体,以带给消费者整体感和统一性,产生感应与联想效应。体验主题是民俗旅游产品设计的基础和灵魂。民俗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基础,要富于当地性和本土化特点,使民俗产品有感召力和实践性。无锡的吴文化公园以吴文化为内涵,建有蚕桑巷、江南风情苑、人文馆等17个馆区,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手段,展现了四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游客到这里可以观察旧时无锡房屋结构和家具形态,别有一番滋味。江南一带曾经出现的各种职业在“百业园”都有展现,弹棉花、桐油铺、修锅匠、铁匠铺等,栩栩如生,把大家带到旧时的回忆中。这里还展示了人的一生中涉及到的礼俗和规矩如出生、抓周、上学、结婚等等,让人感受到吴文化发源地的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 2. 能强化旅游产品的互动体验的民俗旅游资源 互动性是体验式旅游产品的重要特点。以博物馆为例,要摆脱单纯的收藏和怀旧功能,实现联系群众的对话功能。博物馆的教化功能固然是核心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教育是双向的,文化的建设需要公众自觉的参与。博物馆应该努力地寻求和大众沟通的机会。丝业博物馆里如果可以形象而详细地展示从蚕籽到丝绸的全过程,而不是仅仅摆放一些产品和工具在那里,游客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感兴趣。南禅寺美食节上可以专门推出让游人参与小吃制作的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既能尝到美食,又能学到些许手艺,令其往后回味无穷。而对民俗博物馆而言,除了展出旧时劳作工具外,也可以让游客参加一些仿古劳作活动,如磨豆腐、磨稻米、纺纱织布之类;也可以在儿童游艺厅集中展示各地区不同的儿时娱乐游戏和玩具,以引起游客的共鸣。 (三)市场前景SWOT分析 1.优势 (1)历史文化优势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无锡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证实,无锡历史发展与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锡是锡剧的诞生地。无锡素有江南水乡的美誉,水路成为大批量运粮最为便捷的渠道。由造船业发端,粮食加工业、纺织工业、冶金业、丝茧业等产业营造出了绚丽多彩的吴地工商文化,催生出旅游业、金融业等后起业态。 (2)地理区位优势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省东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去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水美土肥,物产丰富,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经济发展优势 早在19世纪中叶,无锡就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是闻名遐迩的“丝市”、“钱市”、“布码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成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一。七十年代初,又在全国率先发展起了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无锡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不断跃升。 (4)政策优势 无锡市政府及时提出“旅游即城市”战略,把城市当作最大的景区来打造。围绕建设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城市旅游功能。太湖水治理大见成效,蠡湖新景成为最大的开放景区;古运河、梁溪河景观改造积极推进;太湖大道、环太湖公路整合环太湖旅游带;无锡机场己与10多个重点旅游城市通航;会展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在中心城区,已经出现一批集文化、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要素集聚区;在郊区已经出现以“农家乐”、“渔家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带。无锡在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中,各项指标都有比较靠前,在省内已经率先跨入旅游大市行列,培育支柱产业和建设旅游强市已经初具规模。 2.劣势 (1)民俗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由于缺乏对决策、投资决策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检查,以及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调查和预测,出现了投资的失误,加上旅游投资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致使旅游投资宏、微观上都出现了问题。因为资金不到位,技术落后,开发者的欣赏品位抵,造成重复式、低水平、低效益状态,甚至产品未进入成长期即夭折倒闭。造成人、财、物的来重浪费。说明无锡的民俗资源开发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2)民俗资源隶属关系复杂 由于旅游景区分属于文化、旅游、市政园林以及民营企业等多部门,他们往往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沟通与协调。还存在着交叉管理等现象,使得行业管理上出现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问题,加大了项目开发管理协调的难度,必然导致效益低下。也不利于旅游资源的重组和深度开发,以及旅游产品的整合和市场合理的形成,阻碍制约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不利于统一规划;不利于增加投入,改善设施;不利于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扩大经营。 (3)民俗产品缺乏竞争力 无锡的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结构单一、老化,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产品整体知名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无锡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改进,以促进无锡旅游业的发展。 (4)旅游文化缺失 无锡缺乏社会文化整合能力,无法形成具有大文化气质的强大辐射能力。吴文化虽然发源于无锡,却没有能在无锡得到发扬光大。由于过于急功近利和政策导向的失误,无锡在经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缺失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虽然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无锡仍未能跨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这不仅影响了无锡的整体旅游形象,也说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文化建设。 3.机遇 (1)区域合作的形成 积极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无锡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牵头构筑环太湖旅游圈,与苏州、常州及湖洲等市建立合作机制,定期研究环太湖城市合作方针大计,共同打造“环太湖旅游圈”的品牌。与泛长三角地区20多个城市共同努力,并举办一年一度的长三角旅交会,组织好长三角旅游城市高峰论坛,合 作逐步走向化和规范化。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主动与上海接轨,融入上海,接受上海辐射,做好对接工作。 (2)便捷的交通系统,提高了无锡的可进入性 无锡交通设施完善。无锡机场已通航城市:北京、广州、深圳、厦门、成都、昆明、重庆、张家界、桂林、沈阳、长春等。无锡始发的铁路旅游专线:无锡?北京、无锡?南宁、无锡?宜昌。途经无锡的高速公路5条:沪宁、锡澄、锡宜、宁杭、宁太。市内交通设施:全市公路总长3676公里、航道1656公里;市区中心城设公交线路89条、公交车1500辆左右、出租车近4000辆。[1] 4.威胁 无锡虽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京沪线上,但是由于与周边旅游城市距离较近并且在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同质性的特点,如苏州,扬州以及南京等城市也都有丰富的园林旅游资源,并且,苏州的园林旅游资源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传目录。无锡在客源的竞争特别是国际客源的竞争上处于劣势,因而有许多客源都流失掉了。虽然说无锡“拥有太湖最美丽的一角”,但太湖并不仅仅属于无锡。苏州、浙江的湖州等城市也坐拥太湖,而且,他们也在着手大力开发太湖旅游资源。这势必对无锡的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威胁。另外,由于苏州、上海等周边旅游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积淀要好于无锡,并且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也要好于无锡,所以,也造成了一定的旅游人才的流失。 (四)问题与建议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化导致原有民族物质边界的重大调整和弱化。当地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对当地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 1. 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地方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实行掠夺式开发,造成许多民俗文化资源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价值时就已消失、解体;很多民间习俗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特色建筑遭受严重损害;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为了迎合经济市场而大批量生产,成为机器制作的工艺品,完全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2、民俗风情的商业化和庸俗化 在商业活动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将其商业化,是目前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后果是使民俗文化失去了本来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有些地区为了吸引游客,将迷信的、不健康的习俗加以渲染。许多地方把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迎合部分人们的庸俗低级心理,将民俗文化庸俗化。 3、虚伪民俗 虚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增加旅游商品,编造添加拼凑而旅游地不存在的民俗。伪民俗破坏了本民族特色,破坏了祖先的规矩。如,羌族的白石作为他们的崇拜神,必须放在屋顶或火塘上方,而不该为了招引游客而随意放置。 4、民俗文化的同化 民俗文化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部和外部作用下,为异地异族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二)建议 1、加强保护一些濒临消亡的民俗事象 一些远古的民俗事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消泯,而这些民俗事象本身具有珍贵的民族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要投入人力、物力让这些事象不至于自生自灭。为了让优良传统文化继续保持下去,我们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实施抢救性保护。如用文字、图片、摄像等方式真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事象,或是建立原始型的民俗村,保留传统民俗文化的“火种”。文物部门也应加强对近代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保护。 2、防止“庸俗化”和“商业化” 高品位地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旅 游资源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保证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和保护。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带雅。要正确分析本地民俗资源的特色,结合本地和周边环境,有选择性地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中的高尚部分。 3、采取相对封闭,防止被同化和洋化 民俗旅游资源要保留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应采取慎重态度,以相应的防范措施来阻止被外来文化同化和洋化。如果民俗文化都被改成和汉族一样的大众化的东西,那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它真正的价值。针对这一情况,当地可采用“民俗旅游民众办”的方式,即以地方习俗为主要旅游对象,当地群众参加经营的相对封闭性的措施。 4、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俗文化的作用与价值,特别是广大游客了解和喜爱这种旅游形式。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民俗的商品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也是旅游的重要环节,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发特色民俗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有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 结语 本文从无锡民俗旅游资源环境、民俗旅游资源现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这三方面对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无锡民俗旅游的发展其实有着优势,首先,它有着客观优势,即历史文化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其次,它又有主观优势,即无锡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无锡的民俗旅游发展其实是很有潜力的。然而,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无锡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于盲目,目标性不强,而且民俗产品比较单一,缺乏竞争性。民俗旅游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把这个课题长期的进行下去,在学习和了解无锡本地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让传统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的容颜,把无锡的民俗旅游更好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3】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易正兰.民俗旅游产品体验式开发初探[J].新疆财经,2005 【5】 【6】 67-68 【7】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8】马勇,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课程感想 不知不觉,为期十一周的民俗旅游学结束了,说来还有些不舍。这门课的学习与以往老师上课的形式不同,暑假伊始老师就布置了一项作业,为今天的这篇论文做铺垫。其实一开始还是挺有压力的,不过事实证明暑假里所搜集到的资料还是能派上用场的。 本学期课程的学习采用的是小组合作的方式,不得不承认,一开始大家都略有微词,这简直难度太大了,每节课大家都要提前准备好所讲的内容,并制作好ppt,这项任务似乎有些不可接受。不过,经过几周的试行,我们发现这种方法还是挺有成效的。 首先,这样的教学方法锻炼了我们小组合作的能力。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整体,每周我们都会分配好任务,商量着如何做PPT,做些什么内容,谁上去演讲。每一个呈现在大家面前的PPT都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正是每一次的合作,让我们更加团结,懂得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也会互相帮助,更是促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其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做PPT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点要多谢老师。以前,我们的PPT总是做得不够精美,不过老师点拨之后,我们小组的PPT也是一次做得比一次好。 最后,这样的教学方法锻炼了我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自己学习,自己抓重点,自己做PPT,分析能力、自学能力都有了提高。 总之,这门课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
本文档为【无锡 民俗资源调查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