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度行动计划

2021-06-01 6页 doc 271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夕夕资料

拥有专业强大的教研实力和完善的师资团队,专注为用户提供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同时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举报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度行动计划PAGE/NUMPAGES《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安徽省旅游局2013年1月目录TOC\o"1-2"\h\z\uHYPERLINK\l"_Toc349142296"序言PAGEREF_Toc349142296\h3HYPERLINK\l"_Toc349142297"第一章乡村旅游发展回顾PAGEREF_Toc349142297\h5HYPERLINK\l"_Toc349142298"第一节发展成绩PAGEREF_Toc349142298\h5...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度行动计划
PAGE/NUMPAGES《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2013-2015)安徽省旅游局2013年1月目录TOC\o"1-2"\h\z\uHYPERLINK\l"_Toc349142296"序言PAGEREF_Toc349142296\h3HYPERLINK\l"_Toc349142297"第一章乡村旅游发展回顾PAGEREF_Toc349142297\h5HYPERLINK\l"_Toc349142298"第一节发展成绩PAGEREF_Toc349142298\h5HYPERLINK\l"_Toc349142299"第二节存在问PAGEREF_Toc349142299\h7HYPERLINK\l"_Toc349142300"第二章乡村旅游发展环境PAGEREF_Toc349142300\h9HYPERLINK\l"_Toc349142301"第一节发展机遇PAGEREF_Toc349142301\h9HYPERLINK\l"_Toc349142302"第二节困难挑战PAGEREF_Toc349142302\h10HYPERLINK\l"_Toc349142303"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PAGEREF_Toc349142303\h12HYPERLINK\l"_Toc349142304"第一节指导思想PAGEREF_Toc349142304\h12HYPERLINK\l"_Toc349142305"第二节基本原则PAGEREF_Toc349142305\h12HYPERLINK\l"_Toc349142306"第三节发展目标PAGEREF_Toc349142306\h13HYPERLINK\l"_Toc349142307"第四章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任务PAGEREF_Toc349142307\h14HYPERLINK\l"_Toc349142308"第一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PAGEREF_Toc349142308\h14HYPERLINK\l"_Toc349142309"第二节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PAGEREF_Toc349142309\h15HYPERLINK\l"_Toc349142310"第三节建设旅游重点项目PAGEREF_Toc349142310\h22HYPERLINK\l"_Toc349142311"第四节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PAGEREF_Toc349142311\h24HYPERLINK\l"_Toc349142312"第五节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PAGEREF_Toc349142312\h26HYPERLINK\l"_Toc349142313"第六节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系统PAGEREF_Toc349142313\h28HYPERLINK\l"_Toc349142314"第七节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PAGEREF_Toc349142314\h30HYPERLINK\l"_Toc349142315"第八节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PAGEREF_Toc349142315\h31HYPERLINK\l"_Toc349142316"第五章 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PAGEREF_Toc349142316\h33HYPERLINK\l"_Toc349142317"第一节加强统筹协调PAGEREF_Toc349142317\h33HYPERLINK\l"_Toc349142318"第二节完善政策支持体系PAGEREF_Toc349142318\h34HYPERLINK\l"_Toc349142319"第三节强化旅游监测管理PAGEREF_Toc349142319\h35序言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依托,以农民(包括牧民、渔民、林场工人)为主体,以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娱乐、餐饮和购物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初期,我省乡村旅游紧紧围绕“、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实现从单一传统的“农家乐”向全面现代的乡村旅游转变,从单纯的农户经营向多元化投资经营模式转变,从比较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乡村旅游经济稳步增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标志着我省乡村旅游进入全面提升阶段,为今后更好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切实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大别山革命老区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关于全省扶贫开发及发展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重要讲话精神,编制《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本行动计划着眼全局,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国家旅游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安徽省“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为主要依据,遵循“乡村旅游与农民就业增收一体化、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一体化、乡村旅游与旅游景区发展一体化、乡村旅游与美好乡村建设一体化”的规划理念,重在阐明省委和省政府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统筹协调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加快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指导我省2013-2015年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依据。第一章乡村旅游发展回顾第一节发展成绩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5%和29%,增幅居中部第一。2010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5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150.6亿元,相当于GDP的9.38%。入境游客接待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18位跃升至第12位,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由全国第21位、第17位和第18位,均跃升至第14位。2011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262.8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11.8亿美元(不含旅游商品创汇),同比增长32.48%和66.49%;接待国内游客2.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14.99亿元,同比增长46.82%和65.78%;旅游总收入1891.6亿元,同比增长65.81%;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5%,同比增长3.12个百分点;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39.1%,同比增长11.4个百分点。我省乡村旅游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据测算,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800万人次,旅游收入453.8亿元,分别占全省旅游同类指标30%和25%,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一批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快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景区(点)逐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全省创建全国农业示范点43个;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和创建旅游强县工作先进县35个,省级最佳旅游乡镇66个、优秀旅游乡镇150个;全省农家乐837家,其中五星级55家,四星级105家。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美化农村、带动农业、致富农民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三产融合一产、二产发展中焕发旺盛的活力,产业地位逐步提升。同时,推动了开放型经济和低碳工业的提速增效。2011年,全省县域引进5亿元以上乡村旅游类项目96个,投资额达786亿元,占全省5亿元以上旅游项目数的30.4%、投资额的12%。部门协调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省旅游局与农业、水利、林业、环保、体育等10多个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积极培育农家乐、森林旅游人家、水上人家等各类特色乡村旅游主体。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各地区各部门相互配合,互促互动,形成合力。截至2012年8月,申报批准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6个,省级13个示范县,32个示范点;批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4个;批准国家级生态乡镇70个,生态村21个,省级生态乡镇251个,村634个。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我省大力推进旅游质监信息平台建设,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旅游安全保障力度的提升,积极抓好全行业的岗位培训和人才培养;完善了信息化建设,加强了旅游诚信监管力度;积极新建旅游咨询中心,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旅游服务公益热线开通,旅游咨询、投诉、提示及救援等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景区指引标志”基本覆盖各个省辖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5年来,省委、省政府创新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不断攀升。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围绕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乡村旅游功能,积极推进交通道路、网络通讯、停车加油、餐饮住宿、标识指引、安全防护等设施建设,诸多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乡村旅游可进入水平和接待能力明显提高;一大批旅游村镇通过大力实施“三改”(改水、改厕和改善环境)、“四化”工程(绿化、美化、硬化、亮化),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市场开发和合作交流深入开展。近年来,与法国合作,形成中法合作安徽乡村旅游示范区2处,该示范区的建设对黄山市乡村旅游产品培育、品牌塑造、国际影响力提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推进了黄山市乡村旅游国际化进程。各地结合宣传推广和提升“旅游难忘安徽”这个总体形象,多渠道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第二节存在问题空间布局有待优化。我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特征为:在数量上,南多北少;在质量上,南优北差;在分布上,品位较高的乡村旅游集中于皖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空间差异化发展的特点还不明显。产品结构有待完善。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仍然比较单一,多以田园、庭院观光为主,以就餐、打牌、钓鱼等为主要功能的农家乐、乡村饭店占乡村旅游景点总量的60%以上,缺乏参与性强、综合功能强的乡村旅游景点,缺失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乡村旅游聚集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待深入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有待加强,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文化需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特色不够鲜明,内容不够丰富,品牌形象有待整合和提升。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不同景点之间的基础设施完善亟需加强,公共交通线网向城市周边景区延伸不够,符合旅游出行特征的客运班次少。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全省多数地方乡村旅游处于起步或扩张阶段,环境、卫生、品质参差不齐,各类人才短缺,规范服务较差,尤其是普通话、外语、接待礼仪方面不如人意,整体接待水平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一方面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教育,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现有政策和体制机制等原因,政府在宏观统筹管理服务,旅游部门在微观指导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差距,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服务,重眼前、轻长远等问题在有些地方表现的比较突出。诚信经营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章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机遇党政主导力度明显加大。省委、省政府作出了走出“六条新路”、建设“三个强省”的战略部署,作出了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中部领先、全国前十的旅游强省和建设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的战略部署。《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必将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业的认识,促进思想解放,加大统筹协调,凝聚发展合力,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省毗邻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重要消费市场,与环渤海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海西经济区了解紧密。省内居民出游率提高,双休日、小长假旅游休闲度假已大众化,旅游消费潜力巨大。为我省提供了广阔的旅游市场环境和合作发展空间。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我省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基本建成高铁、高速公路、航空和港口构成的立体交通体系,我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集散能力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环境更加有利。旅游消费需求正在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消费的不断成熟,市场也面临明显的消费转型升级,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迎来新一轮热潮。欧美乡村旅游呈现回归化、自助化和国际化发展态势。中国旅游正在进入以"3N"(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天堂Nirvana)深度休闲游憩为特征的后旅游时代。第二节困难挑战面临与周边省市合作与竞争的双向局面。长三角城市群、大武汉城市圈等我省重点客源市场,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将国际化、城市化、后工业化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旅游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旅游产品更新和旅游服务创新速度不断加快,以上海迪斯尼乐园、大同古城、欢乐谷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推进,浙江湖州安吉、长兴“美丽乡村”建设,为居民的本地休闲和近距离度假创造条件,为中长距离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吸引物。周边省市你追我赶的旅游发展态势对我省保持和扩大这些地区的旅游客源以及参与区域旅游分工构成相当大的压力。面临转型提升和普及发展的双重任务。我省皖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少数已形成品牌效应,但大多数存在自发单干、粗放经营等问题,亟需加强集约化经营、品质化发展、组织化推进和规范化管理;皖中、皖北地区要适应城市化、工业化趋势,积极推进城郊型、双休型、度假型乡村旅游兴起,尤其是大别山区和沿淮地区具有山水、人文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因势利导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对促进老区、山区、库区、行洪区人民脱贫致富和全省旅游协调发展具有直接作用。面临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双层关系。我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之路,不破坏乡村原始自然风貌和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不挤占基本农田和破坏耕地,不扭曲乡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保护乡村特色元素和乡村原生态体验氛围,在新农村建设中,保留乡村文化、村落风貌的原真性,避免建成千村一面的新农村。处理好乡村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关系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三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由分散景区点向旅游产业集聚区拓展、由单一农家乐向多业态乡村旅游拓展)、整合(产业链整合、产业融合)、提升(产品提升、品牌提升、质量提升)、规范(政策规范、规范、规划规范)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兴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美好乡村的有效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旅游业的支柱业态,提升“旅游难忘安徽”品牌内涵。第二节基本原则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县(区)主抓,乡村主干,村民主体,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强化农户主体定位,坚持依靠农民,为了农民,统筹各方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做特、做精、做优的路径,实现个性化、差异化、集约化发展。统筹发展,城乡一体。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城乡之间资源共享、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保护生态,持续发展。保持乡村旅游的本质特色,走“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文化,丰富内涵。将文化要素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发展,充实和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档次和水平。第三节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到2015年底,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进入中部省份的领先位次,争取跻身全国前十位;按照新标准创建30个安徽省旅游强县(区),300个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1000个星级农家乐,形成特色旅游小城镇、乡村度假区、专业旅游特色村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目标。2013-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稳步增长,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5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50亿元,其中创汇2亿美元,提供直接和间接就业40万人。社会发展目标。到2015年底,乡村旅游成为促进我省乡村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引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环境提升目标。到2015年底,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使我省农村成为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绿色生态区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促进全省美好乡村建设。第四章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任务第一节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工程,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公共设施向乡村旅游地优先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旅游地优先覆盖。通过健全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使乡村旅游实现“三通、三建、四改、四保”,到2015年,主要乡村旅游示范区(度假区)实现“三化”——乡村面貌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旅游服务现代化。推动实施三通、三建、四改、四保工程。“三通”:通路、通上下水、通网络。各地要抓紧编制“十二五”乡村旅游交通规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问题,率先提高景区乡村公路等级标准;完善交通标识标牌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营造乡村旅游氛围。加强乡村旅游景区上下水设施改造,完善互联网、有线电视、电话等通讯网络。“三建”: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各地要通过建设旅游停车场、旅游购物场所、游客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保障能力。“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各地要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或补贴,用于加快景区和乡村旅游沿线的旅游厕所建设和乡村旅游景点的煤气管道、自来水管道、乡村厨房的改造升级。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各地要搞好旅游沿线的绿化、美化和退耕还林工作。切实加强对乡村民俗的保护。强化消防、卫生、安保、治安等安全管理。加强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面治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丢、乱刻、乱画等现象,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健全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在主要交通枢纽等地设立公益性的旅游服务中心;在游客聚集区设立政府公益性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游客服务站。建立覆盖全省的散客旅游票务预订、销售系统和覆盖主要旅游区的散客服务体系。提升旅游信息水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体系和数字化营销体系,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一卡通”为重点,深入开展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以合肥、黄山、芜湖、池州等重点旅游城市为核心,有步骤地推动全省旅游呼叫中心体系建设。提高交通引导设施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与国际通行的查寻模式衔接,道路系统与地图系统协调一致的多方位指示引导体系。提升旅游交通水平。加快推动交通干线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连接线建设。在主要交通干线建立导引体系、汽车驿站体系、自驾游信息体系和汽车俱乐部等市场服务与公共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建立起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主导、以包车旅游为基础、以专线旅游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旅游运输服务体系。鼓励实行农村客运班线片区化经营模式,打破传统的客运班线管理中对营运车辆定班、定线、定点的限制,积极开通符合旅游出行特征的班次,提高乡村旅游景点客运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第二节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四大板块开发。各旅游板块发展方向如下:皖南板块(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专栏1类型主要依托资源主要开发方向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黄山徽州乡村旅游度假区、黄山甘棠—太平湖旅游度假区、黄山海阳—齐云山旅游度假区、西递—宏村旅游区、呈坎—唐模旅游区、大卢湖竹海旅游区、新安江旅游带、大云岭风景区、池州齐山—平天湖、九华山风景区、杏花村景区、牯牛降—仙寓山生态旅游区、历山—升金湖生态旅游区、铜陵天井湖、秋浦河乡村旅游带、水阳江乡村旅游带、青弋江乡村旅游带、宣郎广绩延边乡村旅游带、宁国青龙湾—板桥生态旅游区、南漪湖乡村旅游度假区、泾县东部乡村旅游聚集区等(1)以西递—宏村旅游区为依托,以中法合作安徽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示范,联动周边的古村落,保护“山、水、村”的乡村景观意境,进一步完善文化、游乐、商贸和居住功能,加强与周边乡村旅游点的交通了解和辐射力,使之成为皖南乡村旅游国际化的重要窗口。(2)充分发挥皖南“山”、“湖”“林”等乡村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乡村观光、生态休闲和乡村度假,扩大规模,提高品位,形成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成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精华区。(3)依托宣城文房四宝的国际品牌,围绕文房四宝的文化资源,开发融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的文房四宝主题旅游产品,形成“光大文房品牌,弘扬书香文化”的文化体验乡村游,成为宣城乡村旅游的亮点。以黄山茶叶、徽州三雕、宣城文房四宝和宁国山核桃等为重点素材,打造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产销基地。(4)深入挖掘皖南地区民俗文化内涵,依托徽州民居、徽菜、徽州民间戏剧等地方特色,发展立足于皖南的文化休闲乡村游。(5)依托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佛教文化旅游为核心,开展层次多样的乡村度假和文化休闲旅游项目。(6)大力开发太平湖、升金湖、平天湖等渔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做好水上文章,发展民俗体验乡村游。(7)按照休闲运动的要求,构建一批主题性强、专业化高的休闲体育公园和户外运动旅游区,如徽杭古道综合穿越、环黄山自行车运动、率水—新安江综合穿越等。乡村遗产与建筑西递—宏村古村落、呈坎—唐模古村落、屯溪老街、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池州大愿文化园、池州杏花村文化园、铜陵江南文化园、查济古民居群、龙川胡氏宗祠、桃花潭翟氏宗祠、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乡村人文民俗活动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国际祁门红茶节、抬阁、舞龙、舞狮、大小马灯、竹马灯、竹铃棍、走古事、畲族歌舞、傩戏、目连戏等乡村产品与工艺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徽州三雕、徽派盆景、黄山贡菊、马劳模红烧肉、宣城文房四宝、宣木瓜、五峰园、詹氏手剥山核桃、广德竹扇、竹根雕、九华佛茶、西山焦枣、葛粉、九华冰姜、霄坑系列茶、贵池翠微茶系列等乡村景观意境西递-宏村、呈坎-唐模乡村风光、田园风光、秋浦河漂流、桃花潭踏歌、新农村风貌等皖江板块(包括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池州市、安庆市)专栏2类型主要依托资源主要开发方向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濮塘风景区、园艺村农家乐旅游示范区、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姚家寨生态园、正和山庄、凤凰湖原生态休闲山庄、阳光半岛、芜湖怡龙生态园、大浦乡村世界、芜湖缪庄度假休闲生态园、乌霞寺风景区、小格里森林公园、丫山风景区、马仁奇峰森林旅游区、五华山色、(1)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以皖江湿地为依托,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开发游轮旅游。(2)依托沿江高速公路和重点城市,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铜陵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为代表,借助现代农业资源,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色,发展科技教育式乡村游“陶辛水韵”旅游景区、老梁山庄、和平生态园、淡水豚自然保护区、铜陵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钟鸣农家乐、新桥示范园、杏花村、牯牛降国家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自然保护区、天柱山风景区及其环山乡村、花亭湖风景区及其沿湖乡村、永顺植物园、查冲生态园、石门湖生态农庄、黄大湖渔村、嬉子湖度假、石关避暑胜地、浮山浮光掠影等。(3)以马鞍山李白诗词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开发马鞍山李白国际户外旅游节,成为皖江重要的乡村户外运动品牌和节庆品牌。(4)在皖江重点城市周边,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农家乐,建设若干乡村旅游度假区。(5)以天柱山风景区和安庆古城为中心,以黄梅戏文化艺术节为载体,飘散黄梅小调,浓郁乡村风情,发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聚集区。(6)以九华山为核心,以杏花村为品牌,突出文化与生态,大力发展池州乡村旅游。乡村遗产与建筑当涂县护河镇园艺村、运漕镇、陶辛镇、和悦老街、澜溪老街、肖坑村、杏花村、茅坦古街、梅龙镇、古汉街等乡村人文民俗活动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和中国诗歌节、舞龙灯表演、凤丹文化节、池州傩文化、青阳腔、目连戏、杏花村诗歌文化节、黄梅戏、灯会等乡村产品与工艺太湖烙画、马鞍山采石茶干、当涂布贴画、马鞍山市口袋鸭、老芮木榨油坊、飞龙铁画、傻子瓜子、铜陵生姜、大通茶干、铜陵凤丹、铜工艺品、野雀舌茶、顺安酥糖、大通小磨麻油、博隆地毯、绿茶、焦枣、秋浦花鳜鱼、麦鱼、杏村香泉酒、盆景、竹编、九华山毛峰茶、青阳纸折扇、根雕、养生布鞋等乡村景观意境田园风光、山水风光等合肥经济圈板块(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桐城市)专栏3类型主要依托资源主要开发方向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天堂寨、万佛湖风景区、瓦埠湖度假村、白马尖风景区、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金孔雀温泉度假区、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女山湖风景区、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合肥植物园、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家园、长丰草莓生态园、八公山等(1)发挥大别山山水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势,重点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扩大规模,提高品位。(2)依托巢湖的“湖”、“泉”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集休闲、运动、美食、会务、康体、度假于一体的乡村体验游。(3)重点发展以肥西老母鸡家园、长丰草莓为代表的品牌资源,逐步完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形象,永创优质服务,建设庄园,建成集餐饮、住宿、体验、娱乐为一体的主题庄园和国际驿站,打造城郊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4)大力延伸丰乐生态园、和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六安木南农业示范园等高科技农业园的旅游功能,促进农旅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5)深入挖掘三河、毛坦厂、龙岗等古镇的文化内涵,开发江淮圩文化庄园,发展文化休闲乡村游。(6)开发大别山和环巢湖户外运动体验项目。乡村遗产与建筑毛坦厂镇、独山镇、汤家汇镇、龙岗古镇、三河古镇、刘老圩子等乡村人文民俗活动六安瓜片节、万佛湖龙舟节、霍山茶艺表演、琅琊初九庙会、包公文化节、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草莓节、桃花节、庐剧文化艺术节、淮南豆腐文化节、中国桐城文化节、三河龙舟文化节、肥东县“幸福长临”钓鱼节、凤阳花鼓节、中国(滁州)农歌会、白鹭岛生态文化旅游节等乡村产品与工艺合肥四大名点、皖西白鹅、六安瓜片、万佛湖鱼头、巢湖三珍、桐城大米、淮南豆腐、霍山玉石、毛坦厂镇根雕、襄安草席、霍邱柳编、天长玉雕、长丰草莓等乡村景观意境巢湖和淠河水乡风光、古村田园风光、新农村风貌等皖北板块(包括蚌埠市、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专栏4类型主要依托资源主要开发方向乡村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阜阳生态园、八里河、五里湖、小张庄、迪沟、三王村农家乐、(1)充分发挥皖北境内河湖交错、淮河风光、王家坝、凤台县淮上明珠水利风景区、焦岗湖、亳州市白鹭洲水利风景区、谯东镇药用植物园、洪庄村、碧清水岸庄园、禾泉农庄、潘集蒙古人家、毛集实验区、张庄公园、兴华农业综合示范庄园、费村农家乐园、圣泉萧国圣桃基地、萧县山泉、淮北榴园村、隋唐大运河等湿地(采煤塌陷区)众多等乡村自然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和康体健身旅游,着力打造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验式的乡村旅游精品旅游景区。(2)注重将文化有机融入乡村旅游发展中,如老庄文化与涡河生态景观长廊的结合,打造生态文化综合型乡村旅游区,开发综合性旅游产品。(3)在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大力开发特色专项旅游,如灵璧磬石工艺整理游、酿酒体验游、美食发现游、古遗址文化体验游等。(4)结合皖北境内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美味饮食、丰富的农产品,迎合当代人养生需求开发养生乡村旅游产品。乡村遗产与建筑古寿州窑遗址、寿县安丰塘、春申君陵园、清福建水师提督墓、鞭打芦花车牛返石碑遗址、千佛禅寺遗址、垓下古战场遗址、小李庄前委旧址、隋唐大运河故道、陈胜吴广起义旧址、蕲县古城遗址、闵子骞祠、淮海战役会议遗址、回族村、华佗镇、古井镇、阜南淮河庄台等乡村人文民俗活动泗州戏、淮北琴书、淮北花鼓戏、花鼓灯、推剧、宿州马戏、五禽戏、梆剧、剪纸、高跷、鬼会、闸北镇老子文化节、清明庙会、涂山禹王庙会、八公山旅游节、花鼓灯舞、淮河民俗节、淮河风情文化节、滑集镇乡村旅游“桃花节”、砀山梨花旅游节暨民俗文化节等乡村产品与工艺古井贡酒、口子窖酒、淮北洪庄剪纸及编结、宿州乐石工艺品、砀山酥梨、怀远石榴、颍州樱桃、闻集草莓、符离集烧鸡、恒盛五香驴肉、亳州牛肉、亳州剪纸、沱湖水产、亳州药材、仿古寿州窑瓷器品、紫金砚、灵璧磬石工艺品、阜阳柳编、界首陶瓷等乡村景观意境黄淮风情、田园风光、新农村风貌要素集聚,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为实现全省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全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较大规模的空间区域内,突破行政区划,突出形象鲜明的主题和品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高度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延伸产业链,建成“产品业态丰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功能配套、综合效益显著、带动作用凸显”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圈、带)。重点建设十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圈、带):皖南古村落旅游产业集聚区、环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沿江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带、沿淮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带、黄河故道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大别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环巢湖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合肥城郊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滁州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安庆—天柱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产业要素整合,不断强化景观链接、交通组织和品牌整合,形成具有唯一性、拉动性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专栏5十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圈、带)皖南古村落旅游产业集聚区:以皖南自然风貌为背景,以徽州文化为内核,以民俗民风为特质,以西递、宏村、呈坎、棠樾、查济等古村落为重心,打造文化底蕴深厚、配套设施一流、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主题乡村深度休闲游憩集聚区。环黄山—太平湖—九华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充分利用两大5A级景区的客源市场,实现“山上观光游览,山下体验娱乐”互动发展,以汤口镇、黄山区、九华镇为主要依托,提升翡翠山庄、太平渔村、秋浦胜境、杏花村等,进一步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与5A级景区相匹配的乡村旅游新业态集群。环巢湖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依托湖滨生态和温泉资源,突出美食和温泉特色,全力打造集休闲、运动、美食、会务、康体、度假于一体的国际级乡村体验集聚区。环合肥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以华东地区为主要客源市场,依托肥西老母鸡家园、丰乐生态园、非遗园等景区点,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有机融合的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圈。沿江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带:依托沿江湿地良好的生态背景,盆山度假村、江南文化园、大浦乡村世界等项目,重点发展时尚运动、康体保健、美食体验、生态休闲、新农村农庄农场型的乡村游等旅游产品建设融花果生产、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水上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集聚带。沿淮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带:以沿淮湿地景观为背景,充分挖掘淮河文化,以禾泉农庄、寿县康寿农家乐等为示范,打造沿淮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带。沿黄河故道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带:以福全生态农庄、中华药都养生园、砀山—萧县梨园建设为重点,探索庄园型休闲度假产品,实现旅游业与文化、商贸、农业等融合互动。大别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依托大别山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开发大别山丰富的山货资源,挖掘大别山红色文化、山寨文化、民俗文化,加强大别山内部交通设施建设,打造原生态体验型、避暑型乡村旅游集聚区。滁州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依托滁州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遗产和山水生态景观,以白鹭岛、小岗村、琅琊山大生态新农村实验区开发为示范,打造以南京都市圈为主要客源市场的综合性乡村旅游集聚区。安庆—天柱山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按照“自然观光为龙头,人文体验为核心,休闲度假为方向”的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安庆历史文化、古皖文化、戏曲文化、名人文化,依托安庆湖泊湿地景观和山地景观,以天柱山旅游度假小镇、皖镇民俗风情园、太湖旅游度假区等建设为示范,建设综合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优化组合,推出乡村旅游十大线路。专栏6乡村旅游十大线路世界遗产,皖南古村。唐模—潜口—呈坎—宏村—西递旅游体验:观古镇风貌,感受“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的世界遗产,探访古徽州历史文化,体验自行车、自驾车旅游。历史记忆,名人故里。绩溪临溪镇湖里村胡雪岩故里—绩溪龙川—绩溪上庄胡适故里—胡开文纪念馆—江村旅游体验:寻访名人在故里的足迹,了解名人和故里之间的不解情缘。感受古徽州山水人文之独特魅力,体验自驾车、自行车旅游。红色绿色,生态山乡。六安皖西烈士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金寨县红军广场—梅山水库—天堂寨—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明清古镇毛坦厂—万佛山、新四军四支队旧址—岳西县河图镇南河村—岳西县冶溪方家祠堂刘伯承旧居—太湖县刘家畈、太湖旅游体验:探寻刘邓足迹,感受革命精神,游览大别山风光。体验横跨大别山的自驾车、自行车、徒步旅游。玉带长江,休闲农庄。安庆大龙山石塘湖—贵池涓桥农业科技示范园—铜陵新桥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芜湖大浦乡村世界—当涂县太白镇—当涂县护河镇园艺村旅游体验:观沿江乡村风貌,体验现代农家生活与农事活动,体味农家特色餐饮。感触乡村风俗民情。环城花园,五彩乡村。三河古镇—合肥包河区大圩乡—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三岗苗木花卉基地—丰乐生态园旅游体验:感怀古镇文化,游览现代乡村风貌,感受天然氧吧森林公园,品尝老母鸡特色美味,观光花卉基地,体验农园采摘。水韵巢湖,温泉之乡。庐江金孔雀温泉—半汤温泉—和县香泉旅游体验:观八百里巢湖风光,感受现代沐浴文化,体验温泉疗养保健,休闲垂钓,度假养生。淮河风情,生态湿地。阜南王家坝生态旅游区—淮河临淮岗工程水利风景区—颖上八里河风景区—谢桥镇小张庄—颍上县汤店镇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凤台毛集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八公山—淮河蚌埠闸枢纽水利风景区—怀远禾泉农庄—五河沱湖旅游体验:观赏新农村新风貌,领略淮河风情,感受生态湿地,体验农家田园生活,品尝农家美味。中华药都,老庄故里。亳州古井镇—亳州华佗镇—亳州市谯城区谯东镇药用植物园—谯城区城父镇—陈大镇兴华农业综合示范庄园—涡阳闸北镇—蒙城城东镇蒙关店—小涧镇旅游体验:参观古井酒厂,品古井名酒,感怀历史名人,体味老庄文化,体验中药养生。改革之源,生态家园。定远县能仁乡唐氏休闲山水农庄—凤阳县刘府镇赵庄村—凤阳府城镇大王府村—临淮镇—小溪河镇小岗村—明光市邵岗乡、女山湖镇旅游体验:游览社会主义新农村,感受现代农民生活,感怀农村改革历程,体验新时代乡村生活。生态庄园,瓜果飘香。怀远禾泉农庄—固镇香雪度假村—符离集—白土镇费村农家乐—皇藏峪—圣泉萧国圣桃基地—砀山旅游体验:领略皖北乡村风情,参观高科技现代农业,体验农家、农事,品尝农家美食。第三节建设旅游重点项目重点项目是拉动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实施项目支撑战略,充分发挥旅游项目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旅游项目库,分级调度,逐级负责,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建设一批。对目前在建乡村旅游项目,要通过政策引导、跟踪服务、项目补贴、争取贷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这些项目的开发进度,使之尽早建成营业。如望江县武昌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广德和合生态农业旅游综合开发区、铜陵天井小镇文化旅游区、当涂大青山旅游区、六安茶西河谷旅游综合开发区等。着力策划储备一批。依托当地资源、当前状况,考虑未来可能、可行因素,要面向市场统一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项目,通过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策划出更多的文化休闲项目和景点,如文学笔会、作家创作、学生写生基地等,发展文化休闲;围绕满足人的心灵回归愿望,策划建设一些亲山亲水的生态项目,发展生态休闲、体育健身旅游项目等。对综合性的乡村旅游项目,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精心策划包装,搞好项目前期策划论证、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预测和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和前期工作条件。着力推介招引一批。首先要搭建招商平台,积极组织和参加旅游项目专项招商活动或在其他招商活动中设置乡村旅游招商板块并大力推介,促进项目与资本的对接。其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营造“亲商”、“便商”、“安商”的发展氛围,推进更多项目更快签约落地。近三年,要坚持“多点打造,重点突破,集聚增长,优化布局”的旅游发展路径,在重点城市、重点旅游区和度假区,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在产品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时间安排等层面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把县当作景区来规划,把乡镇当作特色小镇来建设,把村当作景点来设计,把农家当作小品来改造。以重点旅游项目助推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着力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提升全省乡村旅游业覆盖面和产业化水平。目前已列入省旅游项目库的主要乡村旅游项目见附件一。第四节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统筹协调,加强产业融合。以大别山地区和皖南地区为重点,依托和利用农业生产、农事活动、林业开发和水利建设等特色资源和乡土民俗文化,深入推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水利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加强与重点涉旅部门行业发展融合。主动对接、服务和参与“十二五”期间全省重点规划建设200个小城镇,推动其中部分小城镇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突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配套,使其成为乡村旅游的游客集散中心、配套服务中心,形成一批旅游特色小城镇。主动与新农村建设部门合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美好乡村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和旅游要素布局,真正把新农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旅游业作为新农村的重要产业来培育,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重要支撑。加强与生态产业的融合,要处理好生产经营中垃圾和废水废气,在妥善保护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为重点,形成乡村科技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特别是乡村旅游与文化演艺通过探寻本源、创意引领、形成共融共生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创意,发展新业态。立足于安徽省文脉,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创新新市场和新价值为核心理念,对乡村旅游产业链各环节进行设计和功能的优化,为乡村旅游策划出新主题、新概念、新感受,营造创意旅游体验氛围,并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可采取创意农业旅游、创意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创意红色旅游、创意生态旅游、养生养老创意旅游等模式。在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的基础上,促进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业态多样、特色鲜明、品牌完善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目的地,凸显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精品示范,提升层次。依托我省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着力打造和打响历史文化旅游村、民俗文化旅游村、特色景观旅游村、特色产业旅游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和现代休闲农业园等乡村旅游品牌,着力打造若干重点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坚持特色化建设方向,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群体、不同方式、不同档次的消费需求,推动建设和培育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的乡村酒店、“驴友”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身山吧等乡村旅游业态品牌。专栏8乡村旅游新业态休闲农场。休闲农场特点: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与生产相结合。可在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地区,如合肥、芜湖、阜阳、蚌埠等城市周边建设以下几种类型休闲农场:农场客栈,属饭店餐饮类型的农场,是农场动物与植物生产经营的外延。农产品广场,生产者所生产农产品的主要原料必须以本身农场养殖的动、植物为主。教学农场,旨在让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农业环境,以接待学生团体进行学校活动为目标。探索农场,让消费者从自我探索中发觉自营农场的乐趣所在,让消费者了解农场的历史与其演进过程。狩猎农场,包括体育活动、文化活动、泛狩猎活动(猎狗的训练、使用捕兽器的狩猎、狩猎照相)等活动,此外还有露营农场等。养生园。养生园是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既满足游客对身心健康的全新需求,又探索全新保健娱乐方式。养生园可分为亲水养生、中药养生、温泉养生、避暑养生等多种方式,可充分利用巢湖温泉、亳州中药、大别山特色农产品等特色旅游资源发展养生园乡村旅游新业态。生态渔村。生态渔村指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接待场所。选址于安徽省的沿江一带、沿淮一带、环巢湖、太平湖、女山湖等。森林旅游。以森林景观作为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目的地的观赏、休闲等方面的活动。森林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包括资源、设施、服务产品体系,其产品可分为观光、养生、探险、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参与、游乐等多种类型。目前安徽省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省级森林公园33处,分布范围较广。这些地方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有着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选址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等。水利旅游。水利旅游是指依托大型水利枢纽、大型灌区、水土保持工程、河道、湖泊而建的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目前,安徽省拥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3个,分布范围较广。这些景区工程规模宏大,景观优美独特,有着发展水利旅游的优势条件。游客参观这些景区既可受到红色传统教育,又可感受到当年安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还可以增加水利基本知识。推广梅山水库风景区经验,利用水电亮化美化游客夜游景区。选址于六安市、蚌埠市。自驾车营地。自驾车营地是集泊车、汽车洗护、食宿、购物、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休闲基地。自驾车营地的建设有利于缓解部分景区的交通压力,引领新的休闲旅游时尚。选址于皖南、大别山区以及国道沿线、高速公路出入口处。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村是以文化、艺术、游乐、度假、体训于一体的多元化、大型游乐园。依托皖南徽文化、皖北的民俗文化等,复原、保护、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俗文化村,观赏安徽省历史文化、建筑风格、民族风俗、乡音歌舞、工艺美食等内容。通过民族风情表演、民间手工艺展示、定期举办大型民间节庆活动,如寿县豆腐文化节、凤阳花鼓艺术节、宿州灵璧石文化节、埇桥杂技节蚌埠古玩文化节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出我省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民风民情和民俗文化。选址于皖南地区和皖北地区等。主题庄园。以“投资山林荒滩、开发林果花菜、享受田园风光、长期丰厚回报”为主题的庄园农业,近几年在我国南方悄然兴起,并迅速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拓展。可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皖北、沿江一线、沿淮一线等乡村旅游地重点打造茶叶、中草药、石榴、葡萄等主题庄园新业态。乡村俱乐部。以高端乡村酒吧、温泉酒店、健身会所、高尔夫球场等为吸引物,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第五节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挖掘资源,推出系列品牌。按照乡村旅游一县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六大品牌模式:一是以大别山为代表,借助山水自然资源,以镇、村为单位整体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休闲乡村游;二是以蚌埠禾泉农庄、岳西大别山映山红大观园为代表,借助传统农业物产资源,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发展参与体验式乡村游;三是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阜阳生态园为代表,借助现代农业资源,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色,发展科技教育式乡村游;四是以秋浦渔村、太平渔村等为代表,借助特色农俗文化,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发展民俗体验式乡村游;五是以西递、宏村等为代表,借助古村落开发,以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发展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六是以翡翠山庄、大别山堆谷山、肥西老母鸡家园为代表,借助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发展农家乐式乡村游。完善要素,提升旅游服务。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暨休闲农业规划、形象宣传、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地要围绕乡村旅游资源“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成立工作专班,细化任务分工,组织专项攻坚,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专栏9旅游六要素规范餐饮。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引导和支持农民开发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农副产品,提供原汁原味的农家餐饮服务;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定点餐馆和快餐业及方便游客品尝、携带、保存的乡村旅游休闲食品;结合当地丰富的土特产资源和风土人情,发展特色餐饮,创新地方特色菜,做到“一家一特”,丰富地方特色菜品体系;强化夜间餐饮。住宿。大力发展农家住宿,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住宿的软硬件水平;大力发展以民俗风味、农业特色鲜明的农家住宿;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在满足农民居住自用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将多余产权房参与建设集中的、规模型产权式乡村旅游住宿设施;建立功能完善的乡村住宿体系(如度假型旅馆、经济型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家庭旅馆、农家客栈、农家乐、乡村旅游俱乐部、房车营地、露营地等);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乡村旅游住宿设施。通行。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改善和美化乡村旅游道路,实现内外交通体系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和统一,建设“出入通畅、集散随意”的整体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外部交通建设,实现城市公交车向重点乡村旅游点的有效延伸;乡村旅游点内部交通要根据用地状况和自然环境,采用不同等级和形式的游览道路相结合的形式,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形成合理的道路结构网络,提高内部交通的可达性和连通性;倡导低碳交通方式,如徒步、自行车、环保车、手摇船等。游玩。加强景区软硬件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卫生,保持乡村旅游特色;各地依托自身的乡村土地、庭院、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乡风民俗等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特色村和乡村旅游精品。购物。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在设计讲究美观大方、款式新颖、工艺精巧,包装上做到可识别性、方便性、适应性、象征性和具有美感,重点突出“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和“三农特色”,同时增加旅游商品的乡村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商品价值;开发经典的乡村文化纪念品和工艺品,大力发展风味食品、绿色旅游食品,突出乡村旅游商品的“绿色”、“健康”、“生态”;合理规划布置乡村旅游购物商店或购物一条街,给予统一的市场指导和管理;规范旅游商品购物市场秩序,严禁坑害或蒙骗消费者。可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或重点旅游城市建立原生态旅游商品经济园。娱乐。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准、体现当代潮流的娱乐设施,高水平
/
本文档为【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三年度行动计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