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史年代表

2019-12-12 15页 xls 206KB 1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7961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年代表Sheet1 世界历史表 中国历史表 前36世纪以前 前36世纪以前 原始社会(史前文明) 古猿 约170万年 元谋人 约70万--20万 北京人 约3万 山顶洞人 距今1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7000年(BC5000) 河姆渡文化 距今七千至五千年 仰...
历史年代表
Sheet1 世界历史表 中国历史表 前36世纪以前 前36世纪以前 原始社会(史前文明) 古猿 约170万年 元谋人 约70万--20万 北京人 约3万 山顶洞人 距今1万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7000年(BC5000) 河姆渡文化 距今七千至五千年 仰韶文化 距今6000年(BC4000) 半坡文化属于仰韶文化(黄河流域) 距今约五六千年 红山文化(辽河流域) 距今四五千年 良渚文化(长江流域) 前35—前22世纪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两河流域文明 古埃及文明 BC3500 前35—前22世纪 流域南部产生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尼罗河下游出现小国家 约四五千年前(BC3000) 部落合并时期 部落联盟时期炎黄阪泉大战(炎、黄)涿鹿之战(炎黄、蚩尤 BC3100 古埃及统一美尼斯 BC2600 部落合并时期 胡夫金字塔 前24世纪 距今4000年前BC2500-2000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 初步统一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前23世纪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 前21世纪 前21世纪 BC2070 夏 夏朝建立禹夏王都(二里头遗址) 文化代表 前20世纪 前20世纪 前19世纪 齐家文化遗址(铜镜) 前19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前19世纪 前18世纪 前18世纪 青铜器 前18世纪 不明原因消亡 汉谟拉比统一 前18世纪 (铜锡铅比例) 泥范铸造法 司母戊鼎 前17世纪 前17世纪 BC1600 夏亡 前16世纪 前16世纪 商 BC1600 商朝建立汤都城亳 BC1595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被小亚细亚国家灭 BC1500 前15世纪 雅利安人入印度河 前15世纪 BC1450 图特摩斯三世(BC1514-1425)鼎盛时期 前14-12世纪 前14-12世纪 BC1300 盘庚迁都殷 甲骨文 前11世纪 前11世纪 BC1046 商亡 西周 西周建立武王镐京分封制 BC1000 前10世纪 意大利半岛出现城邦 前10世纪 BC935 亚述帝国建立 西周毛公鼎铭文最多 前9世纪 前8世纪 前9世纪 希腊城邦出现 BC841 周厉王(国人暴动) 前8世纪 前8世纪 BC776 奥林匹克运动 BC771 西周亡(周幽王)犬戎 BC770 东周 东周建立周平王迁都洛邑 动荡的春秋文化 前7世纪 前626 前7世纪 新巴比伦建立 分封制渐瓦解 前612年 诸侯崛起争霸 亚述帝国灭亡 前6世纪 前6世纪 前6世纪佛教创立 百家争鸣 前539年 波斯灭新巴比伦BC550波斯建立 波斯吞并古埃及 BC525 BC509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罗马共和国建立 商品交换市场 前5世纪 前5世纪 BC476 BC450 前5世纪中后期 春秋、战国界限(奴隶转封建) 战国七雄 《十二铜表法》 伯里克利(495-429)鼎盛 前4世纪 前4世纪 马其顿崛起亚历山大帝国 前4世纪 BC399 苏格拉底自杀(前469-399) BC356 商鞅变法(秦孝公) 桂陵之战前354年(齐国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前341年 BC334 进攻波斯帝国 BC332 BC332 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 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埃及 BC331进入两河流域BC330灭波斯 BC324 孔雀王朝建立 长平之战前262年 前3世纪初 前3世纪 前3世纪 征服半岛控制西地中海 佛教向外传播 前3世纪 BC256 周赧王病逝,秦攻入雒邑(东周灭亡) 都江堰(李冰)秦 战国七雄 BC230 秦开始统一战争 BC221 秦朝 秦统一中国第1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央集权制 BC209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C207 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 西楚霸王 楚汉之争 BC202 前2世纪 BC187 西汉 BC202 西汉建立刘邦长安 休养生息 前2世纪 征服东地中海 孔雀王朝灭亡 前2世纪 BC168 马其顿王国灭亡(罗马) 文景之治 BC138 汉武帝 张骞出使西域 史记 BC119 农历 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前1世纪 BC73 前1世纪 丝绸之路 斯巴达克起义 BC60 设西域都护(乌垒城) BC49 凯撒(地方总督)攻罗马城,不久被杀 前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 BC31 屋大维内战胜利 成为罗马的一个省 BC30 BC27 罗马共和国改罗马帝国 1世纪 1世纪 公元9 西汉亡 10世纪(北宋)印度教代替佛教 新朝 新朝建立(王莽) 23 新灭亡 更始帝 25 东汉 25 东汉建立刘秀洛阳 光武中兴 日本历史 73 班超班勇出使西域 佛教 1世纪 1世纪 2世纪 2世纪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走向衰亡 罗马统治的巴勒斯坦诞生基督教 1-2世纪日本100多个小国 2世纪 2世纪 蔡伦改进造纸 罗马黄金期 184 张仲景 黄巾起义 华佗 200 道教 3世纪 3世纪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 208 赤壁之战孙刘抗曹鼎立局面基础 220 东汉亡分裂 魏晋南北朝文化 三国 魏建立统一北方曹丕 钟繇胡昭 221 蜀汉建立刘备成都 222 吴国建立 230 卫温到夷州(台湾) 263 蜀汉亡 魏灭蜀统一北方 266 魏灭亡 西晋 266 西晋建立司马炎洛阳 280 东吴灭亡 西晋统一全国 291 八王之乱晋惠帝306结束导致西晋亡及300年动乱第1次人口迁徙进入“五胡乱华”时期 3世纪 4世纪 衰落 4世纪 304 313 刘渊(匈奴贵族)蜀地建立汉国北方十六国开始 祖逖渡江恢复黄河南岸缺少后援,未复中原 316 西晋灭亡(匈奴) 灭西晋五胡乱华开始 317 东晋 东晋建立司马睿健康 375 4世纪后期前秦苻坚氐族统一黄河流域 王羲之 日耳曼人入侵 383 莫高窟 淝水之战(胜前秦)(以少胜多) 前秦攻东晋败北方分裂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386 北魏建立阴山地区鲜卑族拓跋部 顾恺之 395年 麦积山石窟 5世纪 4世纪末分为东西罗马帝国基督教成罗马国教 东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又称拜占庭帝国希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5世纪 420 东晋灭亡 南北朝 420 刘裕代晋宋建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 439 (十六国结束) 北魏统一北方 476 5世纪 日耳曼人灭西罗马(并在西欧建立“蛮族王国”中世纪开始洲变封建社会西欧衰落 大和政权统一“大王” 祖冲之 481 云冈石窟 法兰克王国建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认罗马教会 郦道元 494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龙门石窟 6世纪 527 6世纪 查士丁尼继位528年建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罗马民法大全》 534 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 齐民要术 西魏长安 东魏都邺 550 东魏亡 北齐建立(高洋) 557 西魏灭亡 北周建立(宇文周) 577 北齐亡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 北周“禅让” 隋 隋朝建立(杨坚)大兴城(长安) 589 陈灭亡(南朝结束) 阿拉伯历史 589 隋灭陈(统一全国) 7世纪起 7世纪 科举制 7世纪 阿拉伯人开始进攻皇帝把行省改为军区 6世纪末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 7世纪 605 开凿大运河建东都洛阳 三征辽东 618 隋灭亡 唐 唐建国李渊长安 622 盛唐气象 穆罕默德由麦加迁居麦地那穆斯林公社建立 626 李世民继位贞观之治 627 630 玄奘西行(645年止) 占领麦加半岛统一 630 第一次遣唐使共19次(630-895) 641 646 文成公主入藏 孝德天皇(政变)大化改新,称日本国6-9世纪吸收中国文化 649 李治继位 690 武周时期(690-705) 8世纪 8世纪前期 8世纪 712 法兰克王国土地改革 751 唐玄宗(685—762)开元盛世(713—741) 击败唐高仙芝控制中亚8世纪中期鼎盛时期 754 鉴真六次东渡 755 安史之乱(763被平) 800 9世纪 查理统治的法拉克王国称查理(742--814)曼帝国圣诞节教皇为其做加冕礼 9世纪 805 唐宪宗继位 830 哈里发设智慧宫 843 9世纪以后 9世纪中叶 查理3个孙子分帝国为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 外部多个军事势力进攻 阿拉伯内讧后来十字军东征消耗实力 875 878 王仙芝起义(878) 黄巢起义(884) 10世纪 9世纪欧洲开始出现庄园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10世纪起西欧开始复苏11世纪希腊罗马阿拉伯文化传入西欧12世纪大学兴起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被认可 10世纪 907 唐灭亡分裂 五代十国 后梁建立朱温开封北方五代(梁唐晋汉周)南方十国 耶律阿保机成契丹首领 916 大契丹(辽)建立 947 辽灭后晋(定都开封) 960 后周亡 北宋 960 北宋建立赵匡胤开封979年统一全国 976 宋太宗继位开始攻辽全败 11世纪时 11世纪 只剩希腊和爱琴海 11世纪 1005 求助西欧引发十字军东征(1096-1291) 澶渊之盟(宋真宗) 澶渊之盟(宋真宗) 1038 西夏建立(李元昊党项)兴庆 1044 宋夏合约 宋夏辽关系 资治通鉴 12世纪 12世纪 1115 大金立上京阿骨打女真 1125 辽灭亡(大金) 大金灭辽 1127 北宋灭亡(大金) 南宋 1127 南宋建立临安 大金灭北宋 1258 1141 阿拉伯帝国灭亡蒙古军攻入巴格达 绍兴和议 12世纪晚期 宋代经济发展 源氏击败平氏(1180-1186)1192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镰仓设府理事开始镰仓幕府700年 13世纪 13世纪 1206 蒙古政权建立(铁木真)大都 1227 西夏灭亡 蒙古灭西夏成吉思汗病死 1234 大金灭亡 蒙宋灭金 1260 忽必烈继位 1271 忽必烈改国号元(次年都大都) 马可波罗行记 小亚细亚文明 1276 南宋亡(1279残部亡) 元 元灭南宋完成统一 1299 奥斯曼帝国建立土耳其人 14世纪 14世纪 宋元时期都市文化和科技 水浒传 14世纪初 奥斯曼土耳其人进攻 1351 1368 元朝灭亡 明 1368 明朝建立朱元璋 三国演义 15世纪 15世纪 1403 明长城 郑和下西洋(1433止) 1406 改造北京(1420完成) 1453 拜占庭灭亡(奥斯曼)君士坦丁堡改伊斯坦布尔 控制商道 16世纪 16世纪 西游记 1617世纪鼎盛1922年灭亡 1561 本草纲目 戚继光灭倭 17世纪 17世纪 1616 汤显祖 努尔哈赤女真建立大金(后金) 农政全书 徐霞客游记 1635 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 天工开物 改国号为清 1644 明朝灭亡 清.封建社会 1644 大顺(李自成1943年)清入关 清灭大顺(清入关) 1656 禁海令 1661 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次年完成) 1683 清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建省) 1690 三征噶尔丹 戏剧 18世纪 18世纪 1727 设驻藏大臣 1729 军机处设置(雍正) 闭关锁国政策 农业 1757 商业 大小和卓叛乱 人口 文字狱 19世纪 19世纪 红楼梦 1839 6.3-6.25虎门硝烟 1840.6 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6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8 1840年6月鸦片战争 1841 年初英军占香港岛秋占厦门定海 1842《南京条约》 1843 虎门条约 洪秀全“拜上帝会” 1844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1851 建号“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1852 春占领武昌 1853 3月占南京为都(天京)北伐逼近天津被灭 1856.1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 1689年 英法攻陷广州 尼布楚条约 1858 英法攻陷大沽炮台天津条约(俄美英法) 瑷珲条约东北60万 1860.10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英法) 曾国藩湘军包围安庆 中俄北京条约库页岛等40万 1861 总理衙门设立 1862 围困天京 1864 夏洪秀全亡天京陷落起义失败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西北44万 1881 中俄《改定条约》西北7万 1894 朝鲜东学党起义7月甲午中日战争11.21占旅顺大屠杀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1895 年初日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覆没)春马关条约公车上书(变法维新的序幕) 成立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1897 德国占胶州湾 1898 6.11戊戌变法9.21百日维新失败 1899 美国向英俄德意日法发出“门户开放”照会 1900 20世纪 20世纪 夏义和团控制京津地区6月八国联军入侵宣战8.14北京陷落义和团亡 1901 辛丑条约(英美俄日德意法奥比荷西)11国 1905 停止科举考试 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回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6 冬萍浏醴起义 1907 夏安庆起义广西起义 1911 4月黄花岗起义10.10武昌起义10.11黎元洪等成立湖北军政府 1912 2.12清灭亡 中华民国.袁世凯 1912 2.15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1.1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历史政府2.13孙中山辞职国民党成立赢国会选举 1913 春宋教仁组阁被刺 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 1914 袁解散国会废约法 1915 5.9二十一条12.12袁世凯复辟 年底云南独立(护国战争爆发)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青年杂志》《新青年》 1916 3.22取消帝制 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时期 6月袁死护国战争结束 1919 1.6巴黎和会 5.4五四运动6.3上海工人大罢工 1921 7月中共成立一大:奋斗目标中心工作成立了领导机构 1922 7月中共二大最终目标: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 1923 6月中共三大决定建立统一战线3月京汉铁路大罢工22年初-23年春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924 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共合作建立)5月黄埔军校成立 1926 1月国民党二大召开(打倒军阀)7.9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 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分共会议(国民革命失败) 8.1南昌起义8.7八七会议(总方针:土地革命、武装反抗)毛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9月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 12.29北伐结束中国统一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时期 1928 12.29北伐结束中国统一 4月井冈山会师12月古田会议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1930 年底开始军事围剿中共 1931 九一八事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中华苏维埃一大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当选中央政府主席 1932 溥仪伪满洲国长春 1933 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 秋第5次围剿中共 博古、李德“左”路线 1934 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毛建议上贵州) 1935 下半年日策划“华北自治运动” 1月遵义会议纠左肯毛毛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李最高军事指挥权(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10月与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12.9一二.九运动 1936 12.12西安事变(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第5次围剿中共失败 10月红军二四一军会师(长征结束)年初东北抗日联军建立 1937 1937 7.7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9月发表宣言(统一战线建立)8.13-11月淞沪会战上海失陷粉碎3月灭华12.13南京失陷大屠杀 提交“国共合作宣言”9月平型关大捷(第一胜粉碎了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 3月台儿庄战役正面胜利6月-10月武汉会战(撤出武汉速亡华战灭) 1940 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 5.1-6.18枣宜会战(张自忠牺牲) 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1 1月皖南事变12月长沙会战(胜利) 1944 豫湘桂战役(失败) 1945 8.15日本投降(9.2签字) 8月重庆谈判10.10双十协定 4月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1946 1.10政治协商会议6月撕毁协定全面内战10月占领张家口最高峰 毛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947 3月全面进攻被粉碎对陕北、山东重点进攻 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夏刘邓渡黄河进大别山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 9.12--11.2辽沈战役11.6--49.1.10淮海战役11.29--49.1.31平津战役 1949 12月中华民国退走蒋介石退守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 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初北平和平解放4月渡江占领南京班禅致电中央盼解放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地点:云南元谋县事物: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地位:我国境内目前确认最早的古人类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人类祖先300万年前,有的古猿已可以直立行走,并制作工具,后来进化成直立人200万年前,直立人发展成早期智人5万年前,进化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时间:1921年被发现事物:3枚牙齿(遗址堆积层40多米)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后来又发现4个头盖骨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157厘米,下肢略长,能直立行走特点: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学会用火(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长时间保存火种(烧烤、防寒、照明、驱兽)地位:迄今为止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内容:3个完整的古人类头骨,至少8个个体的遗骨。石器,骨器,角器和饰物特点:脑容量和头骨与现代人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穿孔骨针是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有了审美观中国农业起源定居生活,会制造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开始发展早期刀耕火种后来用耒耜耕种1万年前开始种植稻9000年前开始种植粟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点: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特点:居住区有房屋(半地穴式圆形,内有灶坑,木头做柱子)窖穴、壕沟居住区外公共墓地烧制陶器的窑厂使用新石器(磨制石器)骨期,角器等生产工具。主要种植粟饲养猪狗,用弓、长矛、石球、鱼叉、鱼钩渔网等生活用具:彩陶,红底黑色纹饰为主,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饰为主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的乐器(陶埙)石制的纺轮(纺织,制衣)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特点:干栏式建筑(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的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木结构水井(最早的木构水井)农具为骨耜人工栽培水稻(亚洲稻起源之一)家畜猪狗水牛陶器和玉器,乐器(骨哨)会雕刻(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时间:(前2500-前2000年)地点: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主要黄河中下游特点:铜石并用时代磨光黑陶龙山文化骨刻文(画向字过渡)时间:(前4000-前3000年)地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主要辽河流域特点: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坩埚残片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龙山文化骨刻文(画向字过渡)时间:前5000年-前3000年地点: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仰韶村特点:农业为主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房屋是泥草混合早期圆形单间后期方形多间(建议查询阅读)炎帝:陕西渭河流域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天文和历法知识黄帝:公孙轩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练铜发明弓箭、指南车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纺织、缫丝黄帝之后背景: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这一时期洪水成灾,三部落联盟,尧舜禹依次成领袖。禅让制政策:开垦农田实时耕种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稳定局势派禹治水鲧(禹父)用9年治水失败,被处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制度: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国土:中心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阶级分化、等级界限)祭祀的玉器和敲击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饰牌,高贵礼器(反映文明进程)背景:夏后期河北河南一带商部落兴起夏桀时国力衰弱、不修德行、统治残暴商汤政策: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背景:战乱、环境变化、前期多次迁都,到殷稳定政策: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明的控制背景:商晚期,周部落兴起(陕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带),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酒池肉林),征收繁重赋税,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过程:周武王得吕尚、周公辅佐,联合各地势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分封制:目的:稳定政治形势、加强对地方控制、巩固疆土、扩大统治范围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土地制度:井田制背景: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也遭到破坏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过程:为改变朝廷经济状况,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山林湖泽由天子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国人暴动,周厉王逃,病死。周召共和影响:国人暴动导致了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分裂,因而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背景: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褒姒),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最终致使西周灭亡。背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使用象形(最原始造字法)、指事会意、形声(最进步)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时间:春秋后期出现意义:促进了农业的生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背景:农业发展,手工业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发展结果:市场出现,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1、诸侯不分土地给卿大夫2、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3、职位不再世袭名义“尊王攘夷”实为“争夺霸主”步兵逐渐成独立兵种,并成为作战主体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在长期的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春秋孔子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得名战国西汉刘向整理校订的《战国策》背景:春秋300年战争,小诸侯被兼并,大诸侯左右政局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晋国被韩赵魏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还有十几个,齐楚燕韩赵魏秦较强(战国七雄)过程:不再打“尊王攘夷”口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拓展疆域经过:魏攻韩,韩向齐求救。主将田盼,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先用围魏救赵战法,又用“减灶示弱”的方法结果: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时间: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经过:弃用偏于防守的廉颇,起用进攻的赵括(连年战争,粮草消耗严重)秦国暗中换帅名将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结果:赵国全军覆没(45万被坑杀),秦国惨胜(伤亡过半,约30万)意义: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兼并战争取胜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功的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果:1、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2、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3、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4、为以后的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实质: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各国变法的意义: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时间:前256年地点:成都附近岷江上组成:渠首1、鱼嘴(内江灌溉、外江排洪)2、宝瓶口(引水入渠,灌溉农田)3、飞沙堰(泄洪、减少泥沙淤积)灌溉网意义:是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成都平原变天府之国百家争鸣: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解决社会问题。既激烈辩论、相互攻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意义: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第一次思想文化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深远的影响。老子道家《道德经》春秋后期楚国人思想:无为而治庄子思想:顺应自然和民心孔子儒家《论语》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仁”孟子“仁政”荀子“礼治”墨子墨家《墨子》思想:“兼爱”、“非攻”韩非法家集大成者战国末期韩国人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孙武兵家《孙子兵法》春秋末期齐国人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背景:1、战国的连年战争,经济社会都不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2、秦国经商鞅变法,国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条件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委以重任,听取建议、策划统一大计结果:不到10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定都咸阳后续又北进南下,开拓经营边疆地区。(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最后决断)中央政权机构: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物)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分36郡(后增为40多)郡守县(县令或县长)乡、亭、里意义:1、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2、可以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3、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统一文字,制定小篆(政令畅通、人民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2、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改变币制混乱,利于管理经济,促进各地经济交流)3、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4、陆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度,修通全国道路。水路:开凿灵渠(广西桂林),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5、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背景:秦始皇统治急于求成和暴虐1、征收沉重的赋税(2/3)2、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兵役(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被破坏)3、法律非常严苛4、秦二世更加残暴时间:前209年夏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结果:陈胜建立“张楚”称王后被部下杀害时间:前207年12月经过: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决战,项羽破釜沉舟,全歼王离军,并迫使章邯投降。意义:1、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2、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3、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刚愎自用、依赖武力刘邦:被封汉王收揽人心善用人才结果:项羽被围垓下,兵败自刎背景: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严重破坏。汉高祖措施:1、“兵皆罢归家”,让士兵回乡务农2、因战乱、饥荒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劳力)3、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赋税,减免徭役、兵役结果:继任者继续实行,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了下来时间:前180年--前141年政策:1、继续休养生息,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2、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三十税一)3、“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4、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结果: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积累大量的钱粮汉武帝在位时间:前141年-前87年背景:1、汉初,诸侯王势力太大,骄奢淫逸,对抗朝廷,有的企图谋反2、地方上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联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措施:政治:推恩令(主父偃)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给子弟作为侯国,皇帝制定封号(诸侯王一蹶不振)刺史制度:(分13个州部)监视州部内官员、豪强及其子弟实行察举制(文帝开始,武帝确立)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忠君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儒士进入政府机构。经济: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意义: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背景: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结果: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加剧了社会动荡汉光武帝刘秀(25年-57年)措施:1、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监督,惩处官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后果: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背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领袖:张角(太平道)意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东汉一蹶不振朝廷改刺史为州牧,逐渐军阀割据,加速王朝瓦解西域: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背景: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的控制奴役匈奴从西域攻汉,汉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重要性目的: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过程:张骞(原郎官)西出长安。被抓利诱,不屈,“持汉节不失”被扣10余年后逃脱,西行到大月氏归途又被抓,1年多逃回,历时13年结果: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打仗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背景:汉控制河西走廊、积极进行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断匈奴右臂”战略: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目的:招乌孙东返共同抵抗匈奴加强与西域各族友好往来结果:招乌孙东返失败西域各国认识到汉的富足强大,出使长安,促进了汉域了解往来背景:张骞开辟了通西域道路,汉域使者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路线:陆上: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西亚-欧洲海上:山东沿岸-黄海-日本、朝鲜东南海港-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孟加拉湾(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货物:汉朝:丝绸、漆器;开渠、凿井、冶铁技术;西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多种乐器和歌舞意义: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的:加强对西域的经营作用: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36国的最高长官,府设乌垒城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职责:颁行汉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西域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汉域往来中断措施:汉明帝(57年—75年)兵击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过程:长期留守西域30多年,期间他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受阻安息,开辟了通西亚的路线其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结果: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了联系,意义: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起源:西汉已懂造纸基本方法时间: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侯纸:蔡伦(121年自杀身亡)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原料: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纸质大大提高特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意义:逐渐取代简帛,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医圣张仲景(约150~154年—约215~219年)名机字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疾病症候,提出诊断上辩证,对症下药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成就:是中医临床理论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确立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成就:擅长针灸、汤药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虎鹿熊猿鸟)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太史令)子,替李陵败降辩解而受宫刑,中书令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时间:公元前91年,全书完成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3000年史事,130篇,526500余字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肯定帝王将相的功绩,也揭露其腐朽和罪恶)意义: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4史之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地位。背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太平道:张角,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社会上流行的神仙方术五斗米道:张陵,汉中、巴蜀地区,出五斗米即可入道或治病特点:传播方式相似,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佛教: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思想:人生如苦海,熄灭欲望烦恼才能解脱;众生平等(迎合了贫民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传入过程: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得以传播。意义: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影响深远。时间:汉武帝时修订特点:以立春正月为岁首,确立了基本形式和计算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属于阴阳历,分平年和闰年,月分大月和小月安排24节气以指导农时,故称农历(会背24节气之歌)背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割据势力,袁绍、曹操逐步壮大起来。曹操政策:政治上:196年,曹操迎献帝至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招揽人才。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经济上:采用屯田制,组织军队和流民生产,既解决流民生计,又筹集军粮。袁绍特点:199年,袁绍战胜公孙瓒,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目的: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过程:199年6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12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200年2月曹为保许昌与青兖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亲自东击刘备。迫降关羽。刘备只身逃奔袁绍4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10月,曹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绍的屯粮,全部烧毁,迅速歼灭袁军主力意义: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增强了曹操的实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背景:曹操在平定北方目的: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实力:曹操20余万,孙刘约5万过程:7月,曹操挥军南下8月,荆州刘表病死,刘琮继任荆州牧9月,曹操到达新野县,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弃樊逃往夏口。12月,孙刘两军逆水而上,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且不服水土,流行疾病,初战被周瑜取胜,曹军撤到江北。最后,火烧赤壁,曹军大溃,败兵北撤。意义:曹操失去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对当时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续: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势力,完成北方统一刘备占领湖南湖北大部,又占取四川、云贵孙权进占福建广东,又抢夺了刘备的湖南湖北曹丕(220-226)废汉献帝,洛阳称帝,国号魏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220年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孙权称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功绩: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背景: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辅佐小皇帝,逐渐控制军政大权司马懿(179-251)死后,其子专权,魏帝形同傀儡结果:司马懿孙司马炎(265-290晋武帝)称帝,洛阳,西晋政治生态:皇室和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制定了一系列优待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些人缺乏雄才大略,只维护自己家族权势,生活奢华,追求享乐。背景: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诸侯王致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侯王并派诸王据守州郡重镇,掌管军政,势力日益强大。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收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民为奴婢,激起反抗,甚至起兵反晋。晋惠帝(290-307)昏庸无能过程:司马衷信任皇后贾南风。贾氏专权,甚至假造诏书。291年,废太后,杀大臣。同年又杀皇太后于金墉城。八王之乱开始299年,贾南风废太子位。次年杀太子。皇族反对贾后专政行动起点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废杀贾后,杀大臣,自领相国位。300年8月,淮南王司马允举兵讨伐司马伦,兵败被杀。301年,司马伦篡位,自立为皇帝,司马衷被奉为太上皇。3月,齐王司马冏起兵反司马伦,成都王、河间王、常山王等支持。淮陵王司马漼驱逐司马伦,引司马衷复位。司马伦被杀。302年,司马乂乘机杀司马冏,成为朝内的权臣。303年,司马乂兵败被杀。司马颙成为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304年,初司马衷想除司马颙未果。司马颖和司马颙专政。305年,四王中原混战,基本上中央政府已经不存在,边缘的地区独立司马越战胜306年,司马越攻入长安,九月,司马颖被俘,后被杀。八王之乱终。结果:对社会造成巨大伤害灾难,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逃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进入“五胡乱华”时期。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西晋亡后,北方主要建立过15个政权,加上西南“成汉”总称16国。背景: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时山西陕西外来人口已占当地总人口一半,对洛阳形成包围之势路线:羌、氐由西北迁入陕西关中匈奴、羯由蒙古草原迁入山西一带鲜卑一部迁辽宁,一部迁陕西及河套地区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时间:西晋亡316年开始,439年鲜卑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影响: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原中原地区人口南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佛教历史中最飞速发展的阶段。前秦(350—394)苻坚(357-385)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境内胡汉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376年,统一黄河流域(中国北方)。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于东晋成对峙局面。背景:苻坚认为前秦的国力比东晋强,已经统一北方。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目的:前秦想统一中国。过程:1、378年,淮南之战苻坚三路合围襄阳,兵力17万。379年2月破城,围彭城,谢玄率5万北府兵全歼秦军2、383年8月,前秦87万进攻,谢玄率8万北府兵胜秦军结果: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北方重新分裂。意义: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统一南北彻底破灭,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次分裂。其他贵族崛起,苻坚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侵东晋的统治得到稳定,经济发展。“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背景:洛阳的西晋被匈奴灭掉,北方进入五胡乱华混战时期司马睿得到以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拥戴。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都城都为健康,统称南朝宋420年—479年刘裕齐479年—502年萧道成梁502年—557年萧衍陈557年—589年陈霸先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约30年,赋情役稀,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南朝政治: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萧衍起兵夺帝后,放纵皇族和官僚大地主盘剥百姓,政治败坏。后发生大规模叛乱,健康失陷。江东被烧杀抢掠,南北对比,南朝处于明显劣势江南地区的开发:1、人口的流动秦汉时,北方发达,南方人少落后西晋末年,北方人躲避战乱南下。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布满流民,尤以江苏为多,且继续南下,进入浙江、福建、广东2、农业发展的原因: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北人南迁,输送大量劳力,开垦耕地,兴修水利。3、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犁耕、精耕细作、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水稻育秧移栽,麦稻间作五岭以南双季稻、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3、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3、南方手工业快速发展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4、商业交流、城市繁荣(健康人口众多,商业最为活跃)背景:北方人长期杂居,各族生产生活和汉族已无明显区别。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特点,无法有效统治北方结果:冯太后(孝文帝祖母)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由平城(大同)迁都洛阳,随迁百余万至中原。措施:1、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改鲜卑姓为汉姓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民族交融的背景条件:1、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定居生活各族向汉人学农业技艺,从畜牧业习惯转为农业。汉人学习畜牧经验,接受食物、服装、用具等。2、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用原中原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时代特点:这一时期,有时矛盾激化,甚至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缓和。北朝后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意义:北方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后来隋唐时期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544)作者:北朝贾思勰,曾任郡太守,注重农业生产。内容:总结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思想: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意义:凸显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对后世农学影响深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很高地位祖冲之(429-500)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成就: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等有重大成就。用刘徽(曹魏)“极限”方法计算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对历法进行观察和推算,与现代测算的一年只差50秒。制定当时最先进的《大明历》。制造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钟繇(yáo)(151-230)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成就:独创楷书书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胡昭(161-250)善长隶书,“钟氏小巧,胡氏豪放”影响:西晋设置书博士,规定用钟胡作标准书体书圣(303—361,一作321—379)代表作:《兰亭集序》达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特点:承各书体之优点,楷、行、操尤为精湛。行书、楷书摆脱了隶、篆的痕迹。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魏晋时期书画特点:1、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主要地位2、山水诗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顾恺之(348—409)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特点:擅长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时间:北魏,460年起,524年止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俗称千佛洞:前秦(366年)始建,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始建于后秦(384年~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后又有所发展郦道元(472—527)北魏官员、地理学家。著作:《水经注》四十卷内容: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成就: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文字优美,景物描写如诗如画。可称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背景:北周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南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结果:581年,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建立隋朝,都大兴城589年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意义: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措施: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结果: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人口和垦田面积大幅增加,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隋文帝(581-604)1、统一后,励精图治,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2、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恢复汉姓3、废除九品中正制,改为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4、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5、全国推行均田制。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渐由衰弱至于消逝。6、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7、初创科举制隋文帝晚年,使杨素监造建仁寿宫;滥杀大臣;诸子皇位困扰隋炀帝(604—618在位)605年,营建东都,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但是,杨广时期修的东都没有外城,只有短垣。后世武则天时期才建造了外城。大运河: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背景: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由权贵垄断,重门第轻才能。措施:隋文帝费前朝制度,初建考试选拔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确立)作用: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选官范围,有才学的人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2、营建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发动战争,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加剧。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直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结果:山东首先起义,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李世民(598-649)(626年—649年在位)“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开创了唐朝盛世的局面——贞观之治。治国思想:1、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2、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谋杜断)政策:政治上:1、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职责及决策程序2、制定法律,减轻刑罚3、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最重要科目4、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结果:政治清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称“贞观之治”武则天(624-705)(690年-705年在位)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二圣”高宗死,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都洛阳,“神都”政策:1、打击敌对的官僚势力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不拘一格选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减负政策和措施,重视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武则天孙,唐睿宗李旦三子,712-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唐极盛时皇帝,唐在位最长的皇帝。多才多艺。政策: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宋璟)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结果:唐朝国力空前强大,进入鼎盛时期,称“开元盛世”(713—741)后续: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时间:唐朝前期100多年1、经济的繁荣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生产技术逐渐改进(曲辕犁、筒车)重视兴修水利。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纺织业品种很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陶瓷水平很高。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累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造船、矿冶、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大都市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2、民族交往与交融文成公主入藏。“天可汗”3、开放的社会风气。4、多彩的文学艺术李白、杜甫、白居易颜真卿、欧阳询阎立本、吴道子日本派到中国的使节,跟随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意义:把唐朝的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的发展影响深远。鉴真(688—763)时间:(743-754)过程:743年开始750失明754抵达日本763于唐招提寺圆寂成就: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玄奘(602-664)法相宗创始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时间:玄奘西行(628-645)目的: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过程: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西行求法。未获唐太宗批准。628年,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630年,进入印度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共留5年)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带回657部佛经。645年,玄奘到达长安。太宗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成就: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玄奘口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文成公主(625—680)远支宗室女,江夏王李道宗女,山东任城(济宁)人松赞干布(617-650)(629—650)在位背景:634年,吐蕃赞普统一青藏高原,两次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唐太宗拒绝。638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大举入侵唐朝。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遣使谢罪。并再次请婚,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过程:641正月十五,唐太宗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封王后。交流: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很多手工工匠,修建了小昭寺,并参与大昭寺修建。吐蕃派人到长安学习,请求蚕种。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节度使逐渐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均田制府兵制被破坏)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从河北起兵南下。755年,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攻入洛阳。756年,破潼关,占领长安。756年,逃亡四川,马嵬兵变,杨国忠被杀,缢死杨贵妃。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自行登基,奉玄宗为太上皇,为唐肃宗757年,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757年,郭子仪收复西京长安,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败逃退邺城。758年,史思明重新占领洛阳。758年,安庆绪邺城被唐军包围,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许以让位。759年,史思明诱杀安庆绪入邺城兼并其军,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唐代宗继位,攻占洛阳763年,史朝义于林中自缢死,叛将投降,安史之乱结束。意义: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渐成军阀割据局面李治(628—683),唐高宗(649-683)在位背景:唐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愈加严重,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法控制。赋税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无以为生时间:(878-884年)过程:878年,王仙芝兵败被杀,余部投靠黄巢。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朱温投降唐军。884年,李克用、朱温连败齐军,黄巢入泰山被杀。意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李纯(778年―820年)即唐宪宗(805—820在位),初名李淳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五代(907年—960年)黄河流域后梁(907-923)朱温疆土最小后唐(923-936)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后晋(936-947)石敬瑭(沙陀族)引契丹军攻灭后唐。后汉(947-950)契丹军灭后晋,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后周(951-960)郭威无子,养子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有一统天下的希望,后病死。为北宋统一打下基础。周世宗柴荣: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十国(902年—979年)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荆南、马楚、南汉和割据太原的北汉,合称“十国”。南平疆土最小,南唐最大。背景:唐朝后半段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唐亡,藩镇自立,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正朔,统称为十国本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有兵权的武将。影响:定难军(后来的西夏)逐渐独立,静海军(交趾,后来的越南)自此脱离中央统治。背景:中原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唐末,北方汉人避战乱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结果:北方少数民族实力渐强。如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事业,并建房屋、城邑十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临潢府政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加强。背景:北方战乱不断,周世宗改革,天下有安定统一的趋势。南方战乱较少,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随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的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结果:赵匡胤(后周禁军统帅)发动陈桥驿兵变,建宋都开封即宋太祖(927-976)960-976在位。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统一中国。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皇权大大加强。中央: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3、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4、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军事上重文轻武,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格局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多方牵制,打仗要按朝廷预授“阵图”布阵,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授官从优,升迁迅速。营造了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重文轻武政策的意义: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2、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西北部一带。11世纪前期(1038年)元昊称大夏皇帝,都兴庆府(银川)政策: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西夏和辽宋关系:西夏建国前,两代接受辽国册封。元昊即位前,与辽关系融洽,曾娶辽兴平公主。西夏建国后,辽境内党项部落多叛辽归夏,西夏的发展与辽产生矛盾,战争随即爆发,1044年第一次贺兰山之战,三路攻夏,辽军大败,辽兴宗单骑逃走。战后夏景宗遣使请和。自此,西夏与宋、辽间的战争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遂与宋、辽形成鼎立格局。1049年第二次贺兰山之战,夏景宗李元昊新丧,辽兴宗发兵三路攻夏。互有胜负,无功而返。意义:西夏建国初期,与宋、辽连续进行了几次大的战役,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政治上也争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此后,形式上仍向宋、辽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却完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形成了宋、辽夏三朝鼎立的局势。辽兴宗在两次对夏战争中,本欲开疆拓土,将辽带入更为恢宏的盛世,但两次贺兰山之战的战果都和其目标相去甚远。两次战争极大的消耗了辽的国力,辽自此开始衰落下来。耶律阿保机(872-926年)辽太祖,都临潢府在位二十年(907-926),帝位(916-926)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927-947在位。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947年,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宋太宗赵光义(939-997)(976—997)在位979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979年,趁伐取北汉之势,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光义下令围攻燕京,高粱河畔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撤离,北伐失败。980年,南下讨伐,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越南)。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交趾(越南)的失败。986年,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攻辽。惨败。之后,与西夏三场战役全败,但因厌战,与宋廷议和。澶渊之盟宋真宗赵恒(968-1022)(997—1022)在位背景:宋太宗北伐惨败后,对辽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辽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自999年始,陆续在边境挑衅,边防压力日增。过程:1004年,辽圣宗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濮阳)城下,威胁东京(汴梁).1005年,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入澶州城,退辽军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宋尊萧太后为叔母,后世仍以世侄论,使者定期互访。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隍城。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于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每年宋朝收益为所供岁币的2.5倍左右,且低价购买许多马匹用于军队装备,在经济上拖垮了辽朝,以致其之后的几十年未能发兵北宋)。意义: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保持着和平局面。宋夏合约:背景:元昊进攻北宋,宋挨打,败退,损失惨重。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人民困苦西夏与辽发生战争。内容: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许多白银、绢和茶叶。(岁币)作用:宋夏维持了几十年和平关系。两国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宋夏战争:元昊称帝,多次攻宋,宋被动挨打,损失惨重。1064年,西夏攻宋,败,之后渐处于守势。1081年,宋神宗五路伐夏,取得一定战果。1092年,西夏攻宋。1099年,西夏遣使谢罪重归和平,宋夏新疆界确立。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1114年,宋军大败西夏军,1119年,攻克横山,西夏面临亡国之危,向宋臣服。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获得生机,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夏辽战争:西夏建国前,两代接受辽国册封。元昊即位前,与辽关系融洽,曾娶辽兴平公主。西夏建国后,辽境内党项部落多叛辽归夏,西夏的发展与辽产生矛盾,战争随即爆发。1044年第一次贺兰山之战,三路攻夏,辽军大败,辽兴宗单骑逃走。战后夏景宗遣使请和。自此,夏与宋辽间的战争以西夏的胜利而告终,夏宋辽成鼎立格局。1049年第二次贺兰山之战,夏景宗李元昊新丧,辽兴宗发兵三路攻夏。互有胜负,无功而返。意义:西夏建国初期,与宋、辽连续进行了几次大的战役,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在政治上也争得了与宋、辽平等的地位。此后,形式上仍向宋、辽称臣纳贡,但实际上却完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形成了宋、辽夏三朝鼎立的局势。辽兴宗在两次对夏战争中,本欲开疆拓土,将辽带入更为恢宏的盛世,但两次贺兰山之战的战果都和其目标相去甚远。两次战争极大的消耗了辽的国力,辽自此开始衰落下来。北宋政府和辽、西夏的和议有什么积极意义?1、结束了双方的战争局面,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牺牲和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2、取战争而代之的是宋和辽、西夏活跃的贸易往来。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游牧渔猎生活(打猎号角引鹿,房屋东南开,睡火炕)背景:辽宋时期,受辽的控制与压迫。11世纪中叶,辽夏战争失利,辽逐渐衰败。完颜部兼并女真各部11世纪末,完颜部阿骨打完成女真统一,力量增强结果: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大金,都上京1114年,开始金辽战争。1125年,灭辽占其全部,确立了金在中国北部的统治政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势力渐大。背景:女真崛起,宋辽统治者腐败无能,起义不断。过程:宋(收复失地)金(摆脱压迫取代辽朝)同盟夹攻辽宋大败,金大胜灭辽。辽灭金后攻宋。1127年,破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宋灭亡。宋徽宗赵佶(1082—1135)1100—1126在位。宋钦宗赵桓(1100―1156)1126—1127在位。赵构(徽宗第九子)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称帝1138年,宋室南迁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背景:1140年,金兵又大举南侵,金军连遭失败。岳飞郾城大捷,败金军主力,收复郑州、洛阳等。收复北方呼声很高,抗金形势大好。宋高宗一心求和,更害怕迎回徽钦二帝,威胁自己帝位。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的兵权,撤消了对金作战的专门机构以示诚意。杀岳飞随后,派使求和,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答应和议。内容:1、宋向金称臣,金册宋高宗赵构为皇帝。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2、划定疆界,以淮河-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3、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意义: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满足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农业: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唐中晚期至两宋,南方战乱少,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农业快速发展,超过北方。宋代开始,经济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江西、福建、两广也得到开发。占城稻(越南)、茶树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成就尤为突出。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兴起,海南岛已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2、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我国制瓷业中心。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发展成后来的瓷都。河北定窑、河南汝窑、3、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南宋造海船,科学,配备指南针。商业:繁荣超过前代,黄河长江运河沿岸兴起商业城市。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早市、夜市、草市。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世界文明的大商港(朝鲜、日本、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特点:唐朝中期开始经济中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蒙古族:原住大兴安岭北段,后西迁入草原,善骑射。游牧生活。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尊号“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征夏六盘山去世,密葬。背景:12世纪时草原部落众多,战争频发,盼统一和平。南宋早期认识到蒙古力量,金犯错致蒙后院坐大。结果: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建大蒙古国。政策:建立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制度,按编制组织蒙古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组建一万人护卫部队,建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后续:建立后屡次对外侵略扩张,成吉思汗在位时开始征伐西夏、西辽、金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时,大蒙古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地域。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位大蒙古国分裂解体到1264年忽必烈胜利,但原属大蒙古国的术赤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封地、窝阔台后王封地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背景:蒙古族崛起,从1205年开始六次入侵西夏,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过程:成吉思汗首先进攻西夏,西夏向金求救,夏金曾交恶,金帝不救。结果:夏末帝投降被杀,西夏亡。都城中兴府屠城,大部西夏建筑皆被毁。背景:金国犯下一连串的错误,使蒙古坐大成一支新兴力量。金以“岁币不至”为由发动南侵,自绝连宋抗蒙后路。金夏同盟种种原因瓦解,过程:1211年,发动蒙金战争,围金都中都(北京),城坚撤1212年,再次南征,包围金西京大同府1213年,金献金与公主,蒙金和议达成,1214年,金举国南迁,迁都汴京。1215年,以金南迁为由,再度攻陷中都,占河北地。同时各地自立,金廷只能控制河南、淮北与关中一带。黄河自金南迁后改道,流向东南。河患的范围非常广泛。1228年,击溃蒙军,收复不少土地,金朝起死回生。1230年,窝阔台汗发动三路伐金。1232年,攻降汴京,金哀宗逃往蔡州。1234年,蔡州陷,金哀宗自杀,末帝死,金朝覆亡。背景:成吉思汗临终遗言,借宋道攻金。金宋世仇及金南迁,因岁币攻宋。结果:蒙宋联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后续:金灭,蒙宋直接对峙,蒙古南侵,战争持续40多年。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1260-1294在位蒙古尊号“薛禅汗”。政策:接受汉儒臣建议: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实行“治国安民”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放中原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年号。结果:1271年,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继续攻宋。过程:元军攻入宋都临安,,南宋灭亡。宋臣陆秀夫、文天祥拥宋室继续抗元。1279年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统一。意义:完成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南海诸岛都在统治之内。我国版图最大时期政策: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中央:中书省管行政,下设六部分管政务枢密院负责军事,调度全国军队御史台负责监察事物。地方:山东山西河北称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行省制度:其它地区设10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影响深远。边疆:根据情况,因地制宜东南澎湖岛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琉球(首次在台湾地区设行政机构)西南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元建立后划为独立行政区,归宣政院统辖(设地方机构、征税、驻军)西藏正式成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民族歧视政策,元灭亡重要原因)《资治通鉴》(1066-1084)作者:司马光(1019-1086)政治、史学、文学家内容: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历史地位: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到上都(今内蒙古),觐见蒙古大汗忽必烈,并在中国居住了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凭借从中国带回的财宝,其家族成为了城中巨富。马可·波罗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入狱,他在狱中讲述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被同狱的鲁恩梯谦笔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东方见闻录》。都市和文化:开封、临安、大都都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开封大相国寺元宵节设乐棚皇家乐队演奏)北宋开封娱乐兼商业场所“瓦子”“勾栏”南宋临安更发达,大瓦、中瓦、小瓦、南瓦。戏剧主要是杂剧(形成于宋,兴盛与元)包括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春节(宋称元旦)、元宵节、中秋节都有,且习俗流传至今。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关汉卿(最优秀窦娥冤)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白朴。关马郑白明代后称元曲四大家。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北宋毕昇(约970—1051)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元代王祯《农书》总结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法。元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后至日本和东南亚,经丝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是一部笔记本百科全书式著作,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学科。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指南针:汉代制成“司南”(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工具)宋代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北宋末年配置至海船传播:经坐船阿拉伯人传入阿拉伯国家,再入欧洲。火药:唐朝时,发明火药。宋代,用于军事。宋金战争已用。元朝,用金属筒代替竹筒,发明火铳。传播:火药和烟火13世纪入阿拉伯,14世纪入欧洲。交通: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元陆路西通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宋元除指南针还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海路通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波斯湾和东非海岸。(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贸易:宋和五六十个国家有贸易,元达140多个国家。外来影响:元中央设回回司天监、回回药物院;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科技人才受到重用。朱元璋:1368年,明太祖(1328-1398)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政治:加强君主专制,立下“祖制”,子孙不许变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分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归兵部(皇帝掌控)。设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明成祖设东厂,皇帝耳目)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互不统属,中央任命,直接向皇帝负责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务科考:提倡尊孔崇儒。考题必出自四书五经;题目解释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不许发挥。八股文:文体格式、段落划分严格规定;后四部分为主体,每部分必须有两股对仗文字。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继续发展农业:引进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手工业: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青花瓷)。商业:相当活跃。北京南京全国性商贸城市出现有名商帮:山西晋商、安徽徽商背景: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蒙古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征战。后果:1325年,河南赵丑厮、郭菩萨起义。1351,元欲治黄河归故道,官吏敲诈勒索引发起义。结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后破大都元亡后续:1368年,元帝退至上都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388年,明北伐。元帝逃走,后被杀,国势大衰,不再使用年号及大元国号1399年,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灭北元。时间:永乐、宣德年间(1405-1433年),共七次。背景:内部局势相对稳定,国内政治相对清明。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成世界强国。造船业的发达,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目的:“示中国富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威望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内容:满载中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和大量的金银货币。一用以慷慨送礼,发展友好关系二用以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规模:最少船60多艘,最多200多艘。首次下西洋人数就达27000多人。第6次返回,有16国使团1200多人随船来中国技术:世界最先进的航行技术,能准确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可又效利用季风、海流航行。地点:达亚非30多个地区,最远非洲东岸、红海沿岸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意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起因:元末明初(十四世纪初),日本分裂,封建诸侯割据。战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奸商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贸易和抢劫,“倭寇”发展:明中期,日本动荡加剧,明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勾结,武装抢劫日益猖獗。“倭患”戚继光(1528—1587)抗倭过程:1555年,倭患正盛,戚继光调赴浙江就任都指挥使抗倭练戚家军(招募农民和矿工一万多人)创“鸳鸯阵”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台州九战九捷,灭寇一万多人,烧倭船无数。平定浙东倭患。1562年,进福建、广东灭倭。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意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本草纲目》(1552-1578)作者:药圣李时珍(1518—1593)内容:全书约190万字,记载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增加4倍);附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对药物进行新的分类,介绍产地、形色、气味及主要疗效。意义: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播:17世纪传入日本朝鲜。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作者:宋应星(1587—约1666)内容:把生产部门分成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和加工部门。介绍时还绘有120多幅插图。意义: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当时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1627年完成初稿作者:徐光启(1562-1633)文渊阁大学士内容: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意义: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徐霞客(1587—1641)《徐霞客游记》既是地理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对喀斯特地貌的考查和记述,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时间:整个明代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范围: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长万余里。组成:以城墙为主题,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开展屯田,进行生产。并修建连接道路,形成为一个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特点: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完善,工程质量更为坚固。位置: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地区的连线上。意义:军事上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附近多民族聚居地区,建立了农牧贸易市场,成为各族交往的纽带)在经济上促进了边疆经济开发。政治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成祖朱棣(1360-1424)1402-1424在位时间:1406-1420。1421迁都北京。特点: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宫城(紫禁城)72万平方米,设4门皇城周长九千多米,设6个门。内城周长23千米,设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南面,设7个城门。整体:平面呈“凸”字形,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建筑群。《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元末明初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特点:结构宏伟、脉络细密、情节跌宕起伏意义: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之后,长篇说史小说大量涌现出来。时间:元末明初施耐庵(约1296—约1370)特点: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作者:吴承恩(1500—约1583)特点: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勒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意义: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曲文流利,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背景:明中后期,社会经济有明显发展,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明神宗20年不上朝,致机构瘫痪,政事乏力。明武宗交政事给宦官刘瑾,游玩至抢掠民女。明熹宗交政宦官魏忠贤,制作木工。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影响:朝政混乱,中央对社会控制力不断下降。法治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李自成起义:(闯将、李闯王)背景:明末,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连年大旱,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催征如故。口号: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口号,队伍达到100多万。过程:1、高迎祥(一代闯王)崇祯元年(1628)率众起事,自称闯王。旋转战陕北,后入山西境内,率部渡黄河,经河南转战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后与李自成、张献忠东征,攻破凤阳,毁明帝祖陵。李自成1629年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主力军。高迎祥1636年率军出汉中,折回陕西,谋攻西安,至黑水峪(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伏击,战败被俘而死。2、李自成1643年襄阳称新顺王。1644年正月于西安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4月,攻克北京,明思宗崇祯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胜利后招降吴三桂未果杀害吴三桂家人,逼反吴三桂,满清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结果: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吴三桂降清入关。清入关都城:北京措施:政治制度:基本沿袭中原历代王朝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结果: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了自身的统治。清初顺治1656年颁发《禁海令》,商民不得下海交易,沿海居民内迁50里,违者或越界者,无论官民一律处斩,货物没收,犯人家产偿给告发人。荷兰侵占台湾背景:明朝国势衰败。荷兰在17世纪继西班牙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过程:1604年8月,荷兰两艘军舰偷袭澎湖,伐木作舍,拟长久占领。明朝总兵率兵面责,荷方理屈,于十一月退出澎湖1622年5月,荷兰舰队再次侵占澎湖。1624年2月,巡抚派总收复澎湖。1624年8月转而侵占中国台湾岛西南部,建城堡做军事侵略统治据点,并使用武力镇压高山族,烧毁村社。1642年,荷兰打败于1628年侵占台湾北部的西班牙殖民者,夺占了台湾的西南部和北部。施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收高额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灌输基督教宗教思想,创办学校,推行奴化教育。1652年郭怀一起义,因叛徒的出卖失败,郭在作战中牺牲,副指挥龙官等9000多人被杀.郑成功收复台湾背景: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抵抗清朝统治,包括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1659年郑成功攻打南京,惨败而回。元气大伤,困守思明(厦门)孤岛粮草匮乏,开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据地。过程:1661年3月,郑成功率2.5万名将士,分乘4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南部。荷兰军水路两路反攻。郑成功海上击沉荷舰,陆上把敌军包围在台湾城、赤嵌城。后赤嵌城绝望投降,围困台湾城,并多次击溃荷兰海上援军。1662年2月,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向台湾城发起总攻,荷兰投降。意义: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被占据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后续:郑成功攻下台湾的同年逝世,郑经与郑克塽持续统治台湾。清政府稳定内地,决定对台用兵,实现国家统一。1683年,清两万人攻台,胜,台湾归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光绪),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台湾府的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西藏管辖:1652年,西藏宗教领袖达赖五世应清朝顺治皇帝之邀入京朝贺。正式赐予"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旦达赖喇嘛"之称号。其后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才能得以确认。达赖在蒙语中意为“广阔的海洋”。顺治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1713年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驻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影响主要在后藏。“金瓶掣签”制度确立。1717年至1720年(康熙1722年死),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稳定西藏局势。1727年(雍正)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1779年,乾隆帝为庆70大寿,邀六世班禅进京;1780年,六世班禅到承德,居住在乾隆为其兴建的须弥福寿庙。年底在北京黄寺患天花圆寂。《章程》意义: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程度。驻藏大臣措施:明确规定它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朝廷批准。意义: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三征噶尔丹:回部:西北天山以南,居住维吾尔等族,信奉伊斯兰教背景:1678年(康熙十七年),天山北部噶尔丹为割据西北、统治蒙古诸部,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越过天山攻占回部。又向东进军占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与清发生直接冲突。目的:维护国家的统一,确保边疆安定。过程: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清大破噶尔丹以万余骆驼组成的防御营地(驼城),噶尔丹败归科布多,图谋再举。1696年,昭莫多之战,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其妻等被击毙,噶尔丹带几十名骑兵脱逃。1697年,康熙再次亲征。此时,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占领;左右亲信投降倒戈。噶尔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意义:维护巩固了西北边陲,消灭了准噶尔分裂势力。打击了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准噶尔的野心。捍卫西北边疆的斗争,产生了良好影响。后续:1716年,准噶尔部出兵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清朝由青海出兵入藏,全军覆没。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赶走准噶尔军。1755年,准噶尔内乱,清进占伊犁、1757年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1760年冬天,准噶尔汗国灭亡。大小和卓叛乱:背景:1755年,清平定准噶尔,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和卓兄弟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等地。过程:1757年,小和卓杀死清军副都统举兵自立。1758年,乾隆皇帝发兵征讨大小和卓。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经葱岭进入巴达克山,被巴达克山首领杀。叛乱遂平。结果:1760年,始议于新疆设兵驻守。1762年,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接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背景:明末社会动荡,经济严重破坏。措施:顺治和康雍乾推行垦荒政策结果:耕地不断扩大,荒山、边远都得到开发。乾隆末年,耕地比明鼎盛时增加3亿亩。对黄河、淮河和大运河等进行了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种植,产量大幅度提高。意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前期,出现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晋商: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开设票号,便货币流通。徽商: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贾而好儒,富甲一方。明朝:鼎盛时达1亿多。明末:人口锐减。康熙:达到1.5亿。乾隆末年:达3亿,占当时世界1/3.人口快速增长问题:1、局部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垦荒,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2、庞大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清中期后,人口增长,土地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农民变流民社会危机重重。背景:清初,保留满洲贵族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决定皇帝都不能改变。康熙设南书房(草拟谕旨、处理奏章)。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设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意义: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流程: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执行。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手段:摘取局部,歪曲解释,借题发挥。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措施: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全国书籍全面检查,认为是对清统治不利的书列为禁书,收缴销毁背景: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对外经济交流。西方向东方扩展势力,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受到侵犯。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结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进程: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强迫沿海居民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船“片帆出海”在台设行政建制后,开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但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做了严格限制。后英国商船几次到宁波交易,企图建立长期的商业据点。1757年,下令关闭其它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口岸。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意义:推行二百多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影响: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清固步自封,错失了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红楼梦》章回体长篇小说,初名《石头记》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江宁织造曹寅之孙。高鹗续写后40回。题名《红楼梦》昆曲:发展:明朝昆曲成全国性剧中。汤显祖《牡丹亭》清前期到顶峰。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清中期后,脱离现实,成统治阶级玩物,衰落。特点:既有南曲的清柔婉转,又有北曲的慷慨激昂。于文学诗词歌赋糅合,又结合柔美舞姿。京剧(皮黄戏):形成: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道光年间,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成皮黄戏带有北京地方特色,称“京戏”或“京剧”七行: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四大行:生、旦、净、丑功课:唱、念、做、打背景:清朝统治日趋腐败和对人民剥削压迫的加重,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为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工业革命后工业强大,向外殖民扩张。鸦片战争:(1940.6-1842.8)原因:中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售旺盛。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遭到中国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结果: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走私后果: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财政,人民负担加重。许多官员吸食鸦片,导致政治腐败。士兵吸食鸦片,摧残了体质,军队战斗力削弱。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措施:1838年,道光帝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2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110多万千克鸦片。借口:虎门硝烟本质: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过程:英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1840年6月,英军珠江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清政府。8月20日,道光以“办理不善”革职查办林则徐,改派琦善前往广东和英军谈判;1841年1月,英军强占香港岛。道光下诏对英国作战。2月,进攻虎门炮台,最终失陷。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5月,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8月,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旋北进浙江,10月,北进浙江,攻陷定海,随后攻占宁波。1842年5月,进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战死。7月,攻占镇江。8月,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扬言进攻南京城。清政府屈服。失败原因: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清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经济落后,旧式武器难以抵挡新式的步枪和大炮。结果:《南京条约》签订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丧失贸易主权3、赔款2100万元银元。(大量白银外流)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税款,必须双方。(丧失关税主权)时间:(前3300-前2000年)地点:浙江余杭良渚,主要是太湖流域特点:遗址有古城、村落、墓地、祭坛石器陶器玉器丝织品麻织品Sheet2 Sheet3
/
本文档为【历史年代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